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司考之刑法总论

2016司考之刑法总论

2016司考之刑法总论
2016司考之刑法总论

一.知识框架

犯罪论

一.概论

1.这部分解决俩个问题:

(1)有没有罪:定罪问题(犯罪构成)

(2)犯罪的时间(形态)空间(共犯)数量(竞合)问题:犯罪成立后的特殊问题

2.犯罪构成(定罪)俩步走:先客观后主观

(1)客观要件:制造法意侵害事实,也即违法性构成要件

(2)主观要件:刑法上进行否定评价:责任构成要件

(二阶层的构成要件)

实害结果

二.危害行为:与生活行为的区分法益处于危险状态重点是判断这种危险是否达

到法律不允许的范围

①规范的性质:核心决定性要素具体方法:首先准确找到犯罪构成

1.作为与不作为区分:义务性规定,禁止性规定规定的行为内容,再根据内容判断

②身体的举止:辅助外表特征表现形式。其他行为是干扰项。

限定限定

注:行为人的所有行为犯罪构成规定的行为成立该罪名的核心行为判断(规定的其他行为内容可能是核心行为的手段,必经过程等,逃税罪,丢失枪支不报罪)

例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转移财产或有能力支付而拒不支付的...虽然有转移财产的

作为,还是纯正的不作为犯,违反了义务性规定(履行支付报酬的义务而不履行),以作为方式违反还是不作为方式违反只是手段问题,是第二位的。(遗弃罪)

再如:逃税罪vs抗税罪:逃税的方式有拒不申报,或做假账,只是表面形式,最终违反的是交税的义务性规定,只能是不作为犯罪。但是抗税罪的构成包括使用暴力抗税(作为)加不缴纳税款(不作为),这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结合。

注:真正的不作为犯:遗弃罪、逃税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丢弃枪支不报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只能是作为的犯罪:

2.不真正不作为犯:应为,能为,不为,等价性。

(1)应为:作为义务: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犯罪的危险来源不同,作为犯罪中的危险来源是由行为人制造的,不作为犯罪中危险来源非行为人,只是行为人有消除切断阻止危险继续发展的义务。但是在先前行为导致的不作为犯罪,危险也是行为人导致的,其区别在于作为的方式是危险很大,直接危险现实化,不作为方式是危险现实化之前有机会及时消除。

行为人引起危险增大立即:作为危险现实化

行为制造危险有机会挽救:不作为

非行为人引起——不作为

犯罪的发生流程:行为制造危险危险增大危险现实化

①危险源监督,监控的义务:对危险源的理解:

A危险物:当成是人的延伸。——所属行为人的。

B危险人:a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危险人的监控义务

b特殊地位形成的监控关系:士兵对军官家属对患狂躁症的家庭成员。不包括:成年兄弟姐妹,父母,夫妻。

C先前行为:区别于先前的行为:对被害人法益造成实质危险才是先前行为。(本质)先前行为产生救助义务的原理在于,危险是行为人创设的(理解)。

例子:顾客在kfc吃中毒,滑倒:kfc有义务,基于先前行为;但是顾客在kfc打架,kfc 没义务,无先前行为(危险不是kfc引起的)

能作为先前行为的:

犯罪行为:能—盗伐林木砸中护林员不救而亡(盗伐林木罪和不作为方式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

正当防卫:不能(防卫过当能)

正当职务行为:不能—甲不交路费,工作人员乙开车追,甲慌忙撞到树木,乙不救甲死亡,危险行为时甲造成的,乙正当工作行为是合法的,不是先前行为。例外:只有你能救,且能轻易救,不救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至少成立滥用职权罪(在你的领域形成排他的支配地位)紧急避险:能

②基于特定关系对法益脆弱的人的保护义务。(特定关系,法益脆弱的保护)

③危险发生在行为人支配的排他性的领域(危险虽然不是行为人引起的)

(2)能为:能不能危及生命或重伤。

(3)不为:结果避免可能性——但往往定其他过失犯罪

(4)量的要求:与相应作为犯具有等价性。其实是程度的问题。

例子:警察看俩人互砍而亡。警察的不作为与渎职罪有等价性,与杀人罪没有等价性。延伸:警察回家看到妻子被歹徒杀害而不救,其不作为与渎职,杀人等价,想象竞合。其实量的要求解决俩个问题:一是构不构成犯罪:路人看到别人放火不救,无罪,其不救与放火没有等价性。而是是轻罪还是重罪的问题。

三.危害结果:实害+危险

1.实害犯:造成实害结果(怎么认定)

2.具体危险犯:已经产生现实很具体的危险。

3.抽象危险犯:只要有这样的行为,立法者就认为有危险。

注:

①实害犯—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处罚的严厉程度越来越高。

例子:A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构成犯罪——实害犯

B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食品事故的,构成犯罪——具体危险犯 C在生产销售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构成犯罪——抽象危险犯

生产销售假药罪由具体危险犯改为抽象危险犯,打击力度提高。

②既遂犯是实害犯,未遂犯是具体危险犯,预备犯是抽象危险犯,中止也是危险犯。

4.结果加重犯:基本犯罪+法定加重结果=定基本罪名+量刑上加重处罚

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绑架,拐卖妇女儿童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非法拘禁罪——加重结果:致人死亡。

相似罪名的比较:

强奸致人死亡—有抢劫致人死亡—有虐待致人死亡—有

强制猥亵妇女儿童致人死亡—无抢夺致人死亡—无遗弃致人死亡,侮辱诽谤致人死亡—无四.因果关系:

1.概述:首先,司法考试只考有木有因果关系:既遂中讨论;过失犯罪的成立中讨论;结果加重犯中讨论,基本行为与加重的结果有木有因果关系。其次,因果关系不是必须的犯罪构成要件。不要求行为人有认识。最后,这里的因——实行行为,果——实害结果。

2.判断方法:

①条件说:无A则无B(其实是必要条件),本来有A则有B(充分关系)说理更有力,但太难以证明了。折中成必要条件,但是自然意义上的必要条件也太多,必须限定成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A因的角度:危害行为(实行行为导致的结果:预备行为,生活行为不是危害行为,勿论因果关系。包括法律允许的危险行为。(这里要对危险的大小,来源做具体分析)

例子:a甲明知飞机上有炸弹,劝说不知情的乙坐飞机而亡。有因果关系。——危险必然发生或可能性极大,法律不允许。

b甲明知某个地方是犯罪高发区,劝说不知情的乙去那而亡。没有因果关系。——危险现实化的几率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B果的角度:必须是实害结果而不是危险结果。

注:条件说的特殊情形:直接认定有因果关系:被害人存在特殊体质;二重的因果关系,重叠的因果关系。

②相当说:在因果关系进程中有介入因素(一定时实行时才出现的,如果实行前就有了,直接用条件说即可,如被害人特殊体质)。判断先前的行为与实害结果有木有因果关系:用三标准判断:A先前的行为 B介入因素 C实害结果

A先前的行为对结果发生的作用是大还是小:大——有;小——没有。

B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异常——没有(因果关系中断),正常——有。

(重点是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具体的情景化判断。)

C介入因素本身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大——没有;小——有。

结论:三个标准综合判断,少数服从多数。

司考中相关判断:

a流血不止,致人昏迷,休克是重伤,重伤对死亡的作用大;鼻角流血,是轻伤,对死亡的作用小。凡是被害人在犯罪人犯罪结束后自杀的,均视为异常,因果关系中断,不构成结果加重犯,例外: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人死亡,虐待致人死亡的,被害人自杀,认定其与加害人有因果关系。

b介入因素:自然事件;第三人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行为人的第二个行为

c一般医疗事故,医生重大过失是异常因素。至于车祸,举例:

甲杀乙,乙逃跑过程中闯红灯,车祸而亡——有因果关系

甲偷窃乙,乙追赶过程中闯红灯,车祸而亡——无因果关系

甲偷窃乙,甲逃跑过程中闯红灯,车祸而亡——无因果关系

五.违法阻却事由

1.正当防卫:

五个条件:起因;时间;对象;主观;限度。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减少或避免法益侵害,是正对不正,(vs紧急避险:正对正)

①起因条件:A不法性B客观性C现实性

A正对不正,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能再进行正当防卫,但可以紧急避险。对侵犯国家集体法益原则上不能正当防卫。(仅是一家之言,与法条规定不一样)

B首先:得是人的行为,包括不作为——否则紧急避险。

其次:行为符合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否则紧急避险。

再次:针对行为人进行反击——否则紧急避险。

例子:狗咬人事件:

a人叫狗咬人,反击狗——这里狗视为人的工具,正当防卫。(故意)

b人的狗疏忽管理咬人,反击狗——还是视作人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过失)

比较:甲倒车前检查了周围没人,倒车时有个小孩乙突然躲到车后面,丙看到后,打碎车玻璃制止甲——正当防卫(意外事件)

c人的狗非基于人的过失咬人,反击狗——排除了人的行为,紧急避险。

d野狗咬人,反击狗——紧急避险。

②时间: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也即“着手紧迫性既遂”之间。

A财产犯罪的例外。

B防卫装置:对不法侵害可以事先做好准备。(不同于事前防卫,相当于预备和实行)符合俩个条件:一是手段要相当(否则防卫过当)二是防卫设置本身不能侵害其他法益,如危害

公共安全。且防卫装置风险自担。

③主观:防卫意图。分析偶然防卫。

④对象:不法侵害人。注意:刑法攻略上的三个特殊问题:

A侵害人利用第三人财物:甲将丙的花瓶砸向乙,乙用木棒拨开,花瓶摔碎。

乙对甲:正当防卫应正当防卫造成的结果均需由甲承担,

乙对丙:紧急避险(争议)此时只需认定乙对甲构成正当防卫即可

B防卫人利用第三人财物:甲追杀乙,乙不得已用丙的花瓶砸甲,花瓶摔碎。

乙对甲:正当防卫乙对丙的紧急避险是由对甲正当防卫造成的,来源在于甲,损失由甲乙对丙:紧急避险承担,前提是乙对丙构成紧急避险

C防卫行为造成第三人损害:甲追杀乙,乙不得已用花瓶砸甲,失手把丙砸成重伤。

乙对甲:正当防卫正当防卫:丙不能反击(不合理)

乙对丙:三个观点假想防卫:错误

紧急避险:没有避险意图

新的观点:乙对丙:符合客观构成要件,但是主观构成要件上:乙没有认识到,是过失或意外事件,关键是他应不应当预见,具体分析情形可知,此时不要求他应当预见,所以乙对甲的重伤由于缺乏责任构成要件而不负责任。

总结:故意:可以成立紧急避险?只要符合紧急避险条件。

对丙的重伤,乙不用负责(仅在符合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时适用)

①乙对丙过失:只有在正当防卫限度外,即防卫过当才成立过失犯

乙在防卫过当的范围内对丙负责。

意外事件:在正当防卫限度内乙不用负责。

②甲对丙:甲和乙间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具有侵犯丙法益的危险,这种危险是由甲引起的(如果这个时候甲本身的危险行为能被刑法禁止,径直认定为犯罪,如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危险现实化过程中甲客观上:对丙的结果有原因力,起促进作用。

主观上:至少有过失(故意的话,可以成立间接正犯)

如果加对乙也造成了损害,一个行为,两个损害,想象竞合,择一重罪。

⑤限度:手段的必要性和相当性。(只有在重伤和死亡时才考虑是否防卫过当)

特殊的正当防卫:

A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

B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C没有限度条件:并不是赋予被害人无限防卫权,因为在此情况下,无论被害人怎么做,均不过当。

2.紧急避险:重点是与正当防卫的区别:看上文。

3.被害人承诺:四个条件:处分权(责任能力),限度,真实有效(欺骗),时间(既遂前)。限度:财产,名誉,人身自由,拐卖自己(拐卖别人不行,无处分权)性自由(14岁以上少女有性自主决定权)轻伤(重伤和死亡无处分权)

4自救行为:注意违法阻却事由相互间是排斥关系。自救行为和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不法侵害是否结束,结束了再反击行为人的是自救行为(财产犯罪的特殊性)

六.主观要件(责任构成要件)

1.罪过形式的区分:

罪过形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

直接故意认识到必然或可能发生积极追求(赞成票)

间接故意认识到可能发生(必然发生一定是直故)放任,发生不违背意志(弃权票)过于自信过失认识到可能发生,本应避免不想发生(反对票)

疏忽大意过失没预见到,但应当预见不想发生(反对票)

意外事件没预见到,无法预见到不想发生(反对票)

不可抗力预见到,但无法避免不想发生(反对票)

注意:越往上反社会因素越来越大,可责性也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不是对立关系,只是程度问题。做题的判断思路:

赞成:直接故意

有—想不想发生弃权:间接故意

可以:过于自信过失有无认识会发生危害结果反对—可避免否

不可以:不可抗力

应当:疏忽大意过失

无—应当认识否

无法:意外事件

七.事实认识错误

1.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错误)本质:侵犯相同的法益。要解决的问题:犯罪是否既遂。俩个学说。

①对象错误:故意犯罪既遂(俩个学说一致)。

②打击错误:

前一个结果:故意既遂,未遂。

具体符合说想象竞合,择一重罪。

后一个结果:过失

前一个结果:故意既遂,未遂

法定符合说想象竞合,故意犯罪既遂。

后一个结果:故意既遂

例子:甲枪杀乙,子弹穿过乙,打死丙。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故意杀人既遂。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是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是故意杀人既遂,想象竞合,故意杀人既遂。

③因果关系错误: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事前故意,结果提前实现。

事前故意:①故意杀人行为②第二个其他行为

③未遂④危害结果出现

司考观点:①③讨论因果关系没意义(没实害结果)②④没因果关系,但是①④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进程曲折,并不是行为人想象的那样,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需要行为人有认识)。

①第一个行为②第二个行为

(故意)(故意,有时没有第二个行为)

结果提前实现:

③实现危害结果④结果持续

(没认识)(认识到)

预备行为

重点是判断①和③有没有因果关系→①的行为性质法益造成现实紧迫危险

实行行为即为实行的着手

只有第一个行为进入实行阶段,才有因果关系;如果第一个行为没有进入实行阶段则没有因果关系,但是此时仍须判断第二个行为进行评价,如过失,危害到他人法益等。

例子:A甲想将乙的古董花瓶扔出窗外,刚拿起酒滑落摔碎。拿起(为了摔碎)已经造成现实紧迫危险,是着手,有因果关系,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

B甲早上调制有毒咖啡想毒死晚上下班回家的丈夫乙,调制好就放在桌上想晚上端给乙喝,有事外出。乙中午提前回家,喝咖啡而亡。“咖啡放在桌上”没有对丈夫的生命造成现实紧迫的危险,不是着手,预备行为,没有因果关系,但是构成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故意杀人的预备和过失致人死亡的想象竞合犯。

2.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抽象的认识错误)本质:侵犯不同的法益。仅有对象错误,打击错误,没有因果关系错误(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若是因果关系错误,定是同一个犯罪构成)主要是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关键还是第二个结果是故意还是过失的问题具体分析)对象错误的思路:主观上的罪不能单独评价,一定要结合客观行为评价。

主观上符合的犯罪构成客观上符合的犯罪构成

①是否有重合的内容②有无造成危险结果③是否构成过失犯罪

有:重合范围内故意犯罪有:危险犯没:无罪

无:无罪没:无罪

例子:A甲以为尸体是活人,“强奸”之。

主观:强奸客观:侮辱尸体

①有重合否?②是否有危险结果?③是否构成过失犯罪:

尸体:没有对其他法益造成危险过失侮辱尸体不构成犯罪

活体:

在尸体范围内重合:侮辱尸体罪

总结:综合①②③,如果是多罪的话,想象竞合,择一重罪。——侮辱尸体罪既遂。

B蜡像馆里,甲错将乙的蜡像当成乙“枪杀”。

主观:故意杀人客观:毁坏财物

①是否有重合:无—无罪②是否造成危险结果:③是否构成过失犯:

蜡像馆里有人,放任其他过失毁坏财物不构成犯罪

人的生命损害危险,故意杀人未遂

(打击错误)

总结①②③:故意杀人未遂。

八.主观阻却事由

(一)刑事责任年龄和能力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vs事实认识错误)

原则:违法性认识错误不影响犯罪构成,即不要求行为人对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

①幻觉犯: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实际上是合法的——无罪。

可能认识:有罪

②误以为自己行为合法(1)具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实际上是违法犯罪的:不可能认识:无罪

是否有罪,新理论有:有罪

认为不能一概而论(2)具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无:无罪

1.行为人可能认识到行为违法,因自身的原因没有认识到违法性(具有可责性)—有罪。

2.一个人虽然是故意犯罪,但根据客观情况,不得不这么做(没有期待他守法的可能性),法律不强人所难,无罪。重点是判断“不得不”。——程度问题。

九.犯罪形态问题

注意:先分析实行行为,再据此划定和分析他之前的预备阶段。区分预备,未遂,中止,既遂,重点记住未遂的条件,据此而区分。

(一)未遂满足的条件:着手,未得逞,意志以外。

1.着手的特殊问题:

①不作为犯:现实紧迫直接危险:不给小孩喂奶,三天后而亡。

②间接正犯:以被利用人为准。

③隔离犯:看邮寄物在运输途中是否有危险,有,寄出为着手;无,收到为着手。

2犯罪未得逞——没有造成实害结果:vs不能犯vs既遂犯所有的客观

不能犯①从客观角度判断事实为基础区分:是否造成法益侵害②从行为时角度看,而非行为后同时舍却结果未遂犯③从辩证角度看,排除强烈的偶然性。发生的事实对象不能犯对象错误中,行为具有危险,属于危害行为,构成犯罪,

①对象问题对象错误对象不能犯中,行为没有危险性,不构成犯罪。分

打击错误

②方法问题打击错误中,手段具有危险性,属于危害行为,构成犯罪

手段不能犯不能犯中,手段不会造成任何危险,不是犯罪。类总结:从客观角度行为时整体发展眼光看舍却结果发生的事实行为是否有危险例子:A甲男知道乙女每天晚上10点上床睡觉,一天去强奸时,发现是丙男,乙女当时刚好在厕所。甲对丙不构成强奸罪:不能犯(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甲对乙构成强奸罪的未遂(已经对乙女造成现实紧迫的法益侵害危险,并且客观上可以实现)——实际上是不同犯罪构成的事实认识错误。再看刑法攻略其他的例子。

不能犯未遂既遂:法益危险从无到有,到越来越严重,刑法处罚力度也越来越大。

3.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弗兰克公式。

①一般情况:

能继续犯罪,放弃犯罪——中止

能不能的判断标准:客观自然物理的条件去判断不能继续犯罪,放弃犯罪——未遂

②特殊情况:有认识错误

客观能,主观认为不能,放弃犯罪——未遂

客观不能,主观认为能,放弃犯罪——中止

总结:一般情况看客观,认识错误看主观。

特殊的:特定对象障碍,即犯罪对象针对特定的人或物的,其他人或物虽体现相同的法益,但不是行为人追求的,此时成立未遂而不是中止。

例子:

A甲去银行盗窃,保险柜里只有400元,不管拿不拿这400元,甲都是未遂。首先盗窃罪要求数额较大(要求行为人认识)一般是500元,没有达到要求的,未遂。其次,既然要求行为人有认识,那么行为人盗窃时的特定对象是数额较大的财产,因特定对象障碍不能而放弃是未遂。

B甲欲杀妻乙,一天看其在被子下就去砍她,后来发现是女儿丙,遂住手,并急忙将丙送往医院救活,甲对乙可能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但是对丙一定是故意杀人未遂,而不是中止。(对象错误)

(二)犯罪形态之间的关系

1.一个犯罪行为里,各犯罪形态——排斥关系,也即一个犯罪行为,其犯罪形态只能由一个。各犯罪阶段——顺序发生,也即一个犯罪行为,其可以有不同的犯罪阶段。

2.判断一个犯罪行为到底属于哪一个形态,关键是判断行为的终局性形态,还是暂时性停顿。行为人主观上犯意是否完全消除

结合分则对具体犯罪既遂的认定(实害结果出现)行为人客观上犯罪行为是否彻底结束

例子:A甲偷完手表,良心忏悔又送回去。——既遂排斥中止

B甲砍乙18刀,心想必死而离开,后发现砍刀在现场去取,发现乙还活着,看其可怜送他去医院,抢救及时脱离危险。——未遂排斥中止

C甲男欲强奸乙女,经乙女劝说后,第二天来强奸时,被警察抓住——强奸罪的中止

排斥未遂。(注意可能构成通奸罪的未遂)

D乘客甲抢劫出租车司机乙的财物,下车后,被一路追赶的乙抓住,夺回财物。——抢劫罪的既遂排斥未遂。

十.共同犯罪问题①客观行为相同?④量刑相同?

1.概述:对“共同”的理解:三个学说②主观故意相同?

③触犯罪名相同?

对“犯罪”的理解: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即可。

2.共同犯罪的条件

①二人以上:可以是单位

共同意思:不包括过失

②共同故意

(重点)意思联络: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的关系

共同实行行为

③共同行为教唆行为

帮助行为

共同故意:完整——共同犯罪;缺陷——片面正犯,间接正犯;缺失——不构成共同犯罪片面正犯

片面教唆张明楷观点:都是共同犯罪

片面帮助主流观点,只承认这一个是共同犯罪

3共同犯罪的学理分类和立法分类

共犯:广义上=共同犯罪(包括正犯)狭义上=教唆犯+帮助犯(不包括正犯)一般意义上的共犯也即狭义上的共犯。

主犯

共同犯罪一般从犯

从犯

胁从犯

学理分类和立法分类是否可以重叠:

主犯从犯胁从犯

实行犯(正犯)可以可以可以

教唆犯可以可以可以

帮助犯不可以可以可以

①间接正犯:有无支配力的判断:暴力强迫(丧失支配力,否则是胁从犯);无刑事责任能力;不知情。

①追杀重伤负责①至少过失责任,乙责任见上文甲②教唆,帮助乙丙甲乙②教唆犯,帮助犯,乙正犯

③暴力强迫③间接正犯,乙无责任。

间接正犯和他的工具之间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这是个伪命题。

例子:甲想用枪击的方式毁坏乙的屏风,乙恰巧在屏风后,甲不知情,丙在窗外看见整个过程(也看到乙在屏风后)丙给甲提供子弹使甲顺利枪击屏风,同时造成乙死亡。

甲:故意毁坏财物罪(直故)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

丙:故意毁坏财物罪(直故)故意杀人罪(直故)想象竞合,择一重罪。

丙是甲的帮助犯丙是杀人罪的间接正犯,而非教唆犯(利用甲的不知情)

这个例子也是不同犯罪构成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打击错误。

②共同正犯:无法查明问题:

A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无需查明,对结果都负责既遂

B同时犯无法认定实行行为和实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未遂(如果能查明,都既遂)C共同过失犯过失犯必须要有实害结果,且有因果关系,无法查明无罪

③帮助犯:第三人的中立行为是否构成帮助行为

是否明确知道对方犯罪

是否对犯罪起到实质性的促进和直接的帮助作用

例子:司机甲明知乙要杀人载他去目的地——帮助犯

餐厅老板甲明知乙要杀人而提供酒水——不是帮助犯

④共犯的犯罪形态认定:

⑤身份问题:共犯的从属性说(司考观点)

谁实行,按谁的身份来定

都实行,想象竞合来处理。(司法解释的一个例外)

⑥共同犯罪和事实认识错误:处理的思路:

先处理实行犯,再处理共犯 都是实行犯,先处理他们重合的部分 A 实行过剩=共犯的过剩=

实行过限:行为超出了共同故意的范围内,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是可以构成过失犯罪(重点是判断有没有过失,否则不构成犯罪)

质的过剩:盗窃——强奸 对强奸结果不负责任 a 客观上:行为与结果有 这部分如 量的过剩:故意伤害——故意杀人 是否负责 原因力,即促进作用 果构成犯 故意 罪,拼到 b 主观上 过失 共犯的 意外事件 罪后面 例子:甲乙共谋好好教训丙,甲在外望风,乙进去故意把丙杀了。

乙:故意杀人既遂——对死亡结果负故意的责任

甲:在故意伤害的范围内与甲成立共犯(帮助犯)重点是对死亡结果是否负责

客观上:共谋,望风——有促进作用 甲对丙的死亡负过 主观上:甲应当预见死亡的结果,没有预见——过失致人死亡 失责任

总结:甲是故意伤害罪的加重结果: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⑦共犯的脱离:共犯的中止,即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例外。

A.共同正犯:一般要求阻止 一般角色:需明确告知自己主动退出,让其意识到。 特殊:共谋共同正犯,实行前 主谋的:要求阻止

B.帮助犯:要求切实消除帮助的作用,不要求有效阻止。 预备阶段

C.教唆犯:消除教唆作用,往往要求阻止。(不要求有效)

D.共同正犯都已着手实行,须有效阻止,否则一个既遂,都既遂 实行阶段 ⑧立法分类上的细化:

重点是将②掌握好

① ②

①:主犯 ②:重叠的部分 ③:首要分子

①的情况:

②的情况:

③的情况:

刑法分则

分则复习方法论:

1.十章罪名的侧重点

2.抓犯罪的行为结构

3.先掌握罪名的法益

4.罪与罪的区分

5.罪数关系:数罪并罚;一罪加重(择一重罪)

6.掌握特殊法条:注意规定;法律拟制

一.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罪

故意杀人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

生命健康故意杀害罪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遗弃罪

强奸罪

性权利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儿童罪

非法拘禁罪

绑架罪

人身自由拐卖妇女儿童罪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拐骗儿童罪

侮辱罪

诽谤罪

名誉司法诬告陷害罪

刑讯逼供罪

暴力取证罪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婚姻家庭重婚罪

过失致人重伤罪

猥亵儿童罪

强迫劳动罪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非法搜查罪

非法侵入住宅罪

普通罪名虐待被监管人罪

侵犯通信自由罪

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

破坏军婚罪

虐待罪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一)故意杀人罪

1.认定问题积极安乐死:构成故意杀人罪

(1)安乐死

消极安乐死:不构成犯罪,没有因果关系。

(2)自杀问题:前提是成年理性人,否则有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①相约自杀:定不定罪关键看有没有起到帮助教唆的作用。

②教唆帮助自杀:

教唆帮助自残:根据共犯的从属性,无罪。被害人承诺问题:对重伤以上

教唆帮助自杀:共犯从属性的例外:有罪没有承诺的权利

2.法律拟制为故意杀人罪的:注意没死的,拟制为故意伤害罪。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

2.罪数问题:

(1)结果加重犯:不用单定此罪,作为其他罪的结果加重犯。

有:故意伤害罪致死,强奸罪致死,绑架罪致死,非法拘禁罪致死(是指拘禁本身的暴力致死),抢劫罪致死,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致死,虐待罪致死。(后俩罪被害人自杀视为因果关系没有阻断,特殊)

没有的:侮辱罪,诽谤罪,遗弃罪

(2)拟制成故意杀人罪:符合本罪构成要件,不再定此罪,定故意杀人罪:见上文。(3)拟制成故意伤害罪:符合本罪构成要件,不再定本罪,定故意伤害罪致死:

333条第二款: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依照故意伤害罪论处。

重伤:否则此条无适用余地

缩小解释故意杀人(×)

包括过失(故意一定算)过失致人死亡(×)

故意伤害罪致死(√)结果加重犯(对死亡是过失)(4)将过失致人死亡罪与基本犯罪行为择一重罪论处:没有规定为结果加重犯,触犯数罪,择一重。抢夺过程中过失致人死亡,触犯抢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择一重。Vs(1)。(5)将过失致人死亡罪作为防卫过当的结果:防卫过当致人死亡的,一般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定故意伤害罪致死。(结果加重犯)

(6)过失致人重伤罪致死(×)

过失致人重伤后进而引起被害人死亡的没必要这样定。过失犯是结果犯。

过失致人死亡罪

(三)故意伤害罪

注意此罪破坏的是身体的机能而非完整性。对“机能”的理解:心理健康的伤害(×)假肢。

2. 军人在战时自伤身体,逃避军事义务法的,成立战时自伤罪

自伤问题

成年理性人无罪,从犯从属性原则,教唆帮助的也无罪

3竞合问题:想象竞合,择一重。

4法律拟制问题:见上文。

(四)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修八)

①对象:人体器官:尸体(×)盗窃侮辱尸体罪。血液(×)

自己购买(×)

②行为:组织出卖组织捐赠(×) 非自愿:故伤杀

自愿出卖(×)

被害人承诺有效:器官有处分权(条件)

③主观上不要求有营利为目的:活体买卖,招募,引诱他人出卖,中介行为都算。(五)遗弃罪

1核心是:

亲属之间以前此罪侵犯的法益是人身

拒绝履行扶养义务纯正的不作为犯法律职务合同而非家庭关系,所以

先行行为现在认为不限于亲属之间行为对象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2. ①本罪的既遂不是遗弃行为,其预备,着手,既遂是被害人的人身法益危险程特殊问题度越来越高的过程。有遗弃行为:否则定不作为的故意杀人

②与故意杀人的区分

遗弃时时生命面临的危险是否紧迫。

例子:出租车司机将重伤患者遗弃在医院门口遗弃罪(可以构成)

出租车将重伤患者遗弃在荒郊野外,高楼顶上故意杀人罪

(六)强奸罪

1.行为结构:A:强制手段+ B:奸淫妇女

暴力手段:妇女无法反抗

胁迫手段:妇女不敢反抗本质是明显违背妇女意志

其他手段:不知不能反抗实施A时一定要是为了B(带着B的目的)

2.构成要件:

①行为主体:单独直接实行犯只能是男子

女子也可以成为直接正犯和间接正犯实施A即为着手,B为既遂。

妇女:普通强奸

②行为对象:承诺无效

幼女:

故意包括间故不包括过失(确实没认识,也没认识的可能性)暴力手段:对妇女行使有形力无法反抗

胁迫手段:以恶害相通告产生恐惧不敢反抗

③危害行为刑法里:敲诈=胁迫=恐吓=威胁

a抢劫罪:压制对方反抗

不同罪里的“胁迫”b敲诈勒索罪:使对方恐惧不敢反抗

c强奸罪:都可以(不能不敢不知)其他手段明显违背妇女意志只要满足这俩个条件,使妇女

妇女不能不敢不知反抗性处于危险状态,即为着手。

④强奸罪只能是故意,包括间接故意。实施A的目的是为了达到B 与别罪区分例子:骗奸:冒充妇女的丈夫或情夫进行强奸A的手段暴力胁迫较好判断,关键是其他诱奸:假装治病强奸,利用迷信强奸手段,一定要满足:本质明显违背妇女

迷奸:用酒灌醉或药物麻醉强奸意志,效果是使妇女不能不敢不知

偷奸:如趁妇女自己喝醉进行强奸反抗,还有其他手段的目的是为了

利用职权强奸(√)实施B 权色交易自愿

权色交易(×)半推半就可以反抗

例子B甲男与乙女是男女朋友关系,甲与丙男士好朋友。一天晚上,丙找到甲甲找甲,甲不在,乙以为丙是甲,主动与之性交。丙构成间接故意的强奸罪。此例中行为中的妇女看似是自愿的,但是“如果她事后知道是丙的话,一定不愿意与之性交”则可认定性交是违背妇女乙的意志的。(特殊情形)

3.法定刑的升格条件(十年以上)

其中(三)当众:是指可能性不特定人或多数人出现的可能性,不一定非得出现。

(四)轮奸:不需要再同一地点,只要时空具有连续性即可

(五)结果加重犯致被害人重伤死亡因果关系:自杀(×)被害人亲属疯了(×)

主观上:故意(√)过失(√)

其他情况可以归为“其他情形”:被害人自杀;亲属疯了实质上虽然不符合强奸罪致死的结果加重犯,但是因为有“其他情形”的兜底性条款,也使其适用法定刑的升格条件。

①一般结果加重犯中的致死只能是过失,不包括故意,否则定故意杀人罪

②此例特殊:但是不能包括单独的故意,即此处的故意必须是为了(冲着)强奸去的故意类

似于间接故意,否则单定故意杀人罪

例子:A甲男强奸乙女,乙女激烈反抗,甲男使劲掐着乙女脖子强奸,致使乙女窒息而亡,虽然甲对乙的死亡是故意的,但为了强奸,仍定强奸罪致死(吸收了故意杀人)B甲男强奸乙女,乙女激烈反抗,咬破甲男舌头,向甲吐唾沫,甲男羞愤掐死了乙女。甲对乙女的死亡是故意的,但不是为了强奸(吸收不了)定故意杀人罪和强奸罪数罪并罚。注:这里与拐卖妇女儿童罪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情形是一致的

过失(√)

间接故意(√)

单独的故意(×)

4.罪数问题:

(七)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法益是性羞耻心

①行为主体:只要求是自然人女女:可以VS强奸犯(女子不能是单独正犯)

夫妻婚内强奸:一般不定强奸罪(例外)

a幼男(×)猥亵儿童罪婚内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可以性羞耻心

②行为对象b幼女(×)猥亵儿童罪猥亵儿童的,不要求强制(儿童主动,亦构成)

c 男子(×)可以构成侮辱罪,故意伤害罪

d 妇女(√)

A猥亵行为:强迫妇女实施观看猥亵自己,猥亵他人。(此罪强迫=强奸罪情形)③危害行为此罪侮辱妇女性羞耻心影响,扒光衣服不要求公开

B侮辱行为:俩罪侵犯的法益不同

侮辱罪名誉影响(重点是社会评价降低)要求公开

此罪的暴力强迫和其他情形和强奸罪中的情形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于实施该行为的目的不同奸淫行为强奸罪B不要求既遂,区分重点在于实施强制行为A时主观目的是什么。

猥亵行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强奸未遂VS此罪

A B

(注意此罪的行为结构)

(八)非法拘禁罪

1.构成要件:侵犯的法益是现实的身体活动自由实害犯,一般要求被害人意

识到自己行动自由被剥夺,除非采用药物迷晕被害人的拘禁方式。

①主体:不真正身份犯:量刑身份

②对象:不包括没有独立行走能力的婴儿(腿残疾的人分情况,如有没有轮椅)

③危害行为:拘禁行为非法的剥夺他人身体活动的自由(可以是不作为)

④主观:拘禁的故意。目的一般不问,但是符合特殊目的的,可构成其他罪名,此罪是很多罪的第一个实行阶段。拘禁本人,向本人索要均构成非法拘禁罪

索要债务拘禁本人,向第三人索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拘禁行为+ 拘禁第三人,向本人索要

敲诈勒索拘禁本人时怀着向第三人要钱的目的绑架=非法拘禁+敲诈

A B 拘禁本人时怀着向被害人自己要钱的目的抢劫非法占有

注意1:非法拘禁罪,绑架罪,限制人身自由的抢劫罪只要实施A即为着手,既遂,B无需实施,或实行完毕。那么区分三罪的关键要看实施A行为时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怀着索要债务(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为非法拘禁罪,怀着向第三人敲诈勒索的是绑架罪,怀着向本人要钱目的的是抢劫(不看实际上向谁要钱)

例子:A甲欠乙赌债50万,乙非法拘禁甲的儿子丙索要债务50万非法拘禁罪B甲欠乙赌债50万,乙非法拘禁甲的儿子丙向甲索要100万绑架罪

C甲抢劫乙时,发现乙没带钱,就把他拘禁起来,找他要钱,乙无奈打电话给老婆丙送钱过来抢劫既遂+绑架罪既遂

D甲看见乙怀揣公文包就非法拘禁乙,向其要钱抢劫罪,关键看行为人主观上

想抢行为时在该时该地被害人的财物,还是通过拘禁被害人的方式抢被害人其他的

财物。客观上根本不能拘禁

注意2:对拘禁的理解VS敲诈勒索罪客观能,但使刑法保护的其他法益受侵犯拘禁

否则构成敲诈勒索罪

例子: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法理学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法理学 8.《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5条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罚款处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收缴的罚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关于该条文,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表达的是禁止性规则 B.表达的是强行性规则 C.表达的是程序性原则 D.表达了法律规则中的法律后果 9.全兆公司利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便利,在搜索引擎讯集公司网站的搜索结果页面上强行增加广告,被讯集公司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全兆公司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诚实信用原则一般不通过“法律语句”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 B.与法律规则相比,法律原则能最大限度实现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C.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D.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 10.甲和乙系夫妻,因外出打工将女儿小琳交由甲母照顾两年,但从未支付过抚养费。后甲与乙闹离婚且均不愿抚养小琳。甲母将甲和乙告上法庭,要求支付抚养费2万元。法院认为,甲母对孙女无法定或

约定的抚养义务,判决甲和乙支付甲母抚养费。关于该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判决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B.甲和乙对小琳的抚养义务是相对义务 C.判决在原被告间不形成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 D.小琳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 11.有法谚云:“法律为未来作规定,法官为过去作判决”。关于该法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法律的内容规定总是超前的,法官的判决根据总是滞后的B.法官只考虑已经发生的事实,故判案时一律选择适用旧法C.法律绝对禁止溯及既往 D.即使案件事实发生在过去,但“为未来作规定”的法律仍然可以作为其认定的根据 12.在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中,刘贵之妾陈二姐因轻信刘贵欲将她休弃的戏言连夜回娘家,路遇年轻后生崔宁并与之结伴同行。当夜盗贼自刘贵家盗走15贯钱并杀死刘贵,邻居追赶盗贼遇到陈、崔二人,因见崔宁刚好携带15贯钱,遂将二人作为凶手捉拿送官。官府当庭拷讯二人,陈、崔屈打成招,后被处斩。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可视为一种法的非正式渊源 B.邻居运用设证推理方法断定崔宁为凶手

2016年甘肃省司法考试刑法事试题

2016年甘肃省司法考试刑法事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邹某因贪污公款被逮捕,在羁押审讯期间,邹某主动交代了自己索贿的犯罪事实。对邹某的交代行为应当认定为()。 A.坦白B.自首C.立功D.自首并立功 2.我国现有建筑中有多大比例的建筑不节能?( ) A.65% B.75% C.85% D .95% 3.拍卖、开奖公证自()之日起生效。 A.宣读公证证词 B.制作公证书 C.公证书发送当事人 D.公证书认证 4.张进在商场购物时,丢失手链一条。商场工作人员拾得后,即交给公安部门,张进未能在招领期限内前去认领,公安部门即依有关规定将手链交给寄卖商店出售。王军从寄卖商店买得手链后,将其送给女友谢兰。谢兰乘坐公交车时该手链被一小偷偷去,小偷在路边将这条手链以低价卖给了下夜班回家的工人林斌。这条手链应归(C ) A.张进所有B.王军所有 C.谢兰所有D.林斌所有 5.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时间是( ) A.自犯罪嫌疑人被指控犯罪之日起 B.自案件开始侦查之日起 C.自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D.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 6. 李某在郊外杀了人,心里很害怕,就回来偷偷地告诉了担任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的亲戚张某。张某说:“杀了人要判处死刑,即使自首也要关押一辈子,还不如跑掉。”并提供李某2万元钱,于是李某就跑到外省某地隐姓埋名,后来案发被逮捕,供出了张某的行为。按照《刑法》的规定。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 A.徇私枉法罪B.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C.窝藏罪D.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详细讲解带答案和解析

1、我国宪法第六至十八条对经济制度作了专门规定。关于《宪法修正案》就我国经济制度规定所作的修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除第九、十二、十八条外,其他各条都进行过修改 D.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2、《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该条款规定了下列哪一类法律现象的处理原则? A.法律位阶的冲突 B.法律责任的免除 C.法律价值的冲突 D.法律责任的竞合

3、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因其保障****而体现司法正义,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关于该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我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B.实施法律援助的既有律师、法援机构,也有社会组织,形式上包括诉讼法律援助、非诉讼法律援助及公证、法律咨询 C.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援机构统一受理、审查、指派、监督,必要时可以委托慈善机构协助受理事宜 D.法援对象包括符合法定受援条件的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及符合规定的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 4、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积极义务的范畴? A.子女赡养父母 B.严禁刑讯逼供 C.公民依法纳税 D.紧急避险

5、关于中外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西周“七出”、“三不去”、“六礼”等婚姻法律的原则和制度,多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和采用 B.汉代“秋冬行刑”的死刑执行制度,对唐、明、清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 C.清末规定的法官和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监狱及狱政管理的改良制度,是清末司法体制上的重大变化 D.法国国民会议于1787年8月26日通过《独立宣言》,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 6、F公司是一家专营进口高档家具的企业。媒体曝光该公司有部分家具是在国内生产后,以“先出口,再进口”的方式取得进口报关凭证,在销售时标注为外国原产,以高于出厂价数倍的价格销售。此时,已经在F公司购买家具的顾客,可以行使下列哪些权利? A.顾客有权要求F公司提供所售商品的产地、制造商、采购价格、材料等真实信息并提供充分证明 B.如F公司不能提供所售商品的真实信息和充分证明,顾客有权要求退货 C.如能够确认F公司对所售商品的产地、材质等有虚假陈述,顾客有权要求双倍返还价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题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题,你会解吗? 每年司法考试刑法案例题是必考的,并且分数还不低。如何解答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题?许多司法考试考生备战2016年司考时遇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如何解题刑法案例,独角兽司考网校肖老师特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希望能对各位的备考有帮助。 司法考试中的刑法案例题一般是给出一个具体案例,让考生分析案件中行为人涉嫌的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虽然问题很短,但是需要考虑的知识点却很多,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对于准确解答刑法案例题,要遵守以下步骤: 1.仔细阅读案例内容。 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是考刑法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是法条中极其特殊的规定,即最基本的概念或法律规定,只要把概念和法律规定理解透彻,应试时就会比较有把握。 2.找准案例所涉及问题的“知识点”。 在案例分析中,以下知识点可能是经常会涉及到的:总论部分包括:(1)犯罪故意与过失、意外事件的认定。(2)刑事责任年龄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应当负责任的范围。(3)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4)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的区分。(5)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共同犯罪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认定。(6)刑罚运用中的累犯、自

首。分论部分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它们都是传统的考查内容,案例分析原则上都会涉及这些犯罪。 3.理清答题思路。 在找准案例分析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后,不要急于答题,还应当进一步整理答题思路。一般答题分为以下三步:(1)分析犯罪人的行为符合哪(几)种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犯罪人可能涉嫌的罪名。(2)考虑犯罪人有无法定或酌定的从重、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如犯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否具有某种特殊身份,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根据刑法总则关于罪数的规定,以及刑法分则中关于特殊犯罪的处罚规定,确定犯罪人所触犯的罪名。如盗窃信用卡并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定盗窃罪,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从一重罪处罚还是数罪并罚,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考生一定要认真掌握各种具体情况,注意法律的特殊规定。当初在朋友的推荐下,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VIP保过班,老师们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会帮助考生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准切入点,培养答题思路和技巧。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大家不妨联系一下学学看吧! 4.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方法,准确答题。 在答题时,独角兽司考网校的老师,特别强调要考虑每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解析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解析 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解析 D项:丢失枪支不报罪、遗弃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属于不作为犯。所以,D项正确。 A项:根据《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所谓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其义务来源包括以下:(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刑法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二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即行为人以不作

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所以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可以有其他义务来源。所以,A 项错误。 BC项: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应具有以下三项内容:(1)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2)行为人有作为的可能;(3)行为人违反了作为义务,造成了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所以,B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解析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C项:丙酒后开车,与石某撞车身亡之间,介入了交警指挥不当的因素,而此因素的介入具有异常性,足以中断丙酒后开车的行为与石某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答案及解析(最新)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答案】D。 【考点】危害行为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答案】C。 【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D.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答案】A。 【考点】犯罪主体概述自然人犯罪主体 4.农民甲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拖拉机,其认为拖拉机不属于《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的机动车。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未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存在事实认识错误 B.甲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C.甲对危险驾驶事实有认识,具有危险驾驶的故意 D.甲受认识水平所限,不能要求其对自身行为负责 【答案】C。 【考点】犯罪主观要件 5.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A。 【考点】犯罪主观要件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3)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3)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多项选择题部分。 5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正确? A.对甲法条中的“暴力”作扩大解释时,就不可能同时再作限制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乙法条中的“暴力”也须作扩大解释 B.《刑法》第237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与《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罪中的“侮辱”,客观内容相同、主观内容不同 C.当然解释是使刑法条文之间保持协调的解释方法,只要符合当然解释的原理,其解释结论就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D.对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二是必须符合分则条文的目的 【答案】AD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 【解析】 A项正确。对同一条文的同一用语不可能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限制解释),但是这一做法并不反对同一个用语在不同法条中的不同解释(用语的相对性)。 B项错误。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与侮辱罪中的“侮辱”不仅主观内容不同,客观内容也不同。具体表现为,前罪中的“侮辱”是对他人性权利的侵害,而后罪中的“侮辱”是对他人名誉的侵害。 C项错误。当然解释既然作为一种刑法解释的方法,而方法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就如同一把菜刀作为工具既可以砍人也可以剁肉)。这也就意味着,当然解释的结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

错。 D项正确。对一刑法条文的解释,始终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符合文字的通常含义,超越文字通常含义解释即为类推;二是是否符合设置该条文的目的,即刑法设置某一构成要件所要保护的法益。 52.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正确? 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D.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答案】CD 【考点】打击错误、对象错误、偶然防卫 【解析】 A、B项错误。甲并未认错侵害对象,不属于对象错误而是打击错误。根据具体符合说,触犯故意伤害罪(未遂)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最终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C项正确。甲以伤害故意却客观上起到了防卫的效果,属于理论上的“偶然防卫”情形(其处理有不同的结论,但本题并未涉及)。但对于甲欲加害的丙而言,由于未出现伤害的结果,因此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未遂。 D项正确。乙虽与甲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但对于自身遭受的重伤后果无需负责。因为故意伤害罪的对象是“他人”而不包含伤害人本人。因此,乙重伤的结果应归责于甲,而不能归责于乙。最终乙要承担故意伤害未遂的责任。 53.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正确?

2011-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部分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答案详解

【单项选择题部分】2016 1.关于法条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数额)? A即使认为盗窃与诈骗是对立关系,一行为针对同一具体对象(同一具体结果)也完全可能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 B即使认为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是对立关系,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也存在法条竞合关系C如认为法条竞合仅限于侵害一犯罪客体的情形,冒充警察骗取数额巨大的财物时,就会形成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法条竞合 D即便认为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是对立关系,若行为人使用公款赌博,在不能查明其是否具有归还公款的意思时,也能认定构成挪用公款罪 【答案】D 【考点】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 【解析】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刑法分则条文之间的关系,其中对立关系(异质关系、排他关系),表现为属于A概念的事项不可能也属于B概念;反之亦然。因此,一个行为只能触犯其中一个法条,而不可能同时触犯两个法条。 D项:根据刑法条文规定,贪污罪要求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选项中行为人使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不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当认为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是对立关系时,即可在未查明是否具有归还公款意思时,认定构成挪用公款罪。所以,D项正确。 A项:针对一个法益侵害结果而言,一行为针对同一具体对象(同一具体结果)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的,一行为犯数罪,属于想象竞合。所以,A项错误。 B项: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之间是一种特殊关系,即包容关系(包摄关系),表现为属于A 概念的所有事项都属于B概念。对二者构成要件的解释使得两个法条规定的行为之间存在包容或交叉关系,符合法条竞合的形式标准。所以,B项错误。 C项:招摇撞骗罪侵害的犯罪客体是公共管理秩序,而诈骗罪侵害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财产权,属于不同类别的犯罪客体,二者之间不能形成法条竞合。所以,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甲对拆迁不满,在高速公路中间车道用树枝点燃一个焰高约20厘米的火堆,将其分成两堆后离开。火堆很快就被通行车辆轧灭。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成立放火罪 B甲的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如认为甲的行为不成立放火罪,那么其行为也不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但不构成放火、决水、爆炸等犯罪的,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答案】C 【考点】放火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解析】C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因为甲的行为不符合放火罪的客观要件,而不成立放火罪,甲的行为没有达到放火的危险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需要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当甲的行为没有达到放火的危险性时,必然不可能成立与之相当危险性的其他方法。所以,C项正确。 A项:甲对拆迁不满,在高速公路车道上用树枝点燃火堆的行为,危害了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但其使用的是树枝点燃,不可能在时间及空间上形成失去控制的燃烧,不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1)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1)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单项选择题部分。 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正确?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答案】D 【考点】不作为犯罪 【解析】A项错误。“法无明文规定不作为罪”的原则适用于所有犯罪类型,不作为犯罪亦不例外;但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并不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而有可能来源于生活经验(理论上称之为“开放的构成要件”)。 B项错误。作为可能性的具备是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不具备此条件,不作为犯罪即不成立。 C项错误。不真正不作为犯并非单纯的不作为即可成立,而是必须其不作为导致一定的法定后果才成立。 D项正确。不作为只是一种实施犯罪的方式,原则上所有犯罪类型均有不作为方式存在的空间。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正确?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

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答案】C 【考点】刑法因果关系 【解析】A项错误。王某的财产损失是由乞丐独立导致的,而不可归责于甲,甲只需对其导致的伤害后果负责。 B项错误。虽然在追杀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介入了被害人自身行为,但这一介入因素并不异常,不能阻却追杀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 C项正确。虽然直接导致结果的是丙的行为,但丙的行为本身并无不当之处,因此,石某死亡的结果不可归责于丙,而应归责于交警的错误指挥。 D项错误。没有丁的敲诈行为,就不会有陈某的财产损失结果,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至于谁获得了财物,不能改变被害人财产损失的事实。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正确?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

2016 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 4 )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 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不定项选择 题部分。 (一) 甲将私家车借给无驾照的乙使用。乙夜间驾车与其叔丙出行,途中遇刘某过马路,不慎将其撞成重伤,车辆亦受损。丙下车查看情况,对乙谎称自己留下打电话叫救护车,让乙赶紧将车开走。乙离去后,丙将刘某藏匿在草丛中离开。刘某因错过抢救时机身亡。(事实一)为逃避刑事责任,乙找到有驾照的丁,让丁去公安机关“自首” ,谎称案发当晚是丁驾车。 丁照办。公安机关找甲取证时,甲想到若说是乙造成事故,自己作为被保险人就无法从保险公司 获得车损赔偿,便谎称当晚将车借给了丁。(事实二) 后甲找到在私营保险公司当定损员的朋友陈某,告知其真相,请求其帮忙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陈某遂向保险公司报告说是丁驾车造成事故,并隐瞒其他不利于甲的事实。甲顺利获得7 万元保险赔偿。(事实三) 请回答第86—88 题。 86.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乙交通肇事后逃逸致刘某死亡,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B.乙交通肇事且致使刘某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C.丙与乙都应对刘某的死亡负责,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同正犯 D ?丙将刘某藏匿致使其错过抢救时机身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考点】交通肇事罪

解析】本案的关键问题在于,对于被害人刘某的死亡应归责于谁?乙将刘某撞成重伤仅仅是导致了刘某的生命危险,但真正对死亡结果作用力大的是丙将刘某藏匿到草丛中的行为, 此,刘某死亡的结果应归责于丙而非乙。再结合乙丙二人的主观方面,乙主观上有过失,而丙主观上是故意。因此,乙成立交通肇事罪,丙成立故意杀人罪。综上,A、B、C 均错误,D 项正确。 87.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伪证罪与包庇罪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甲不可能既构成伪证罪又构成包庇罪 B.甲的主观目的在于骗取保险金,没有妨害司法的故意,不构成妨害司法罪 C.乙唆使丁代替自己承担交通肇事的责任,就此构成教唆犯 D ?丁的“自首”行为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触犯包庇罪 【答案】ABC 【考点】包庇罪 【解析】A 项错误。甲作为证人作假证明,触犯伪证罪,同时向公安机关作假证明包庇犯罪人,触犯包庇罪,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的想象竞合,应从一重罪处理。 B 项错误。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妨碍司法,而依然实施,具有妨碍司法的故意。至于主观上想骗取保险金,只是行为的动机而非故意。 C 项错误, D 项正确。丁的“顶包”行为属于作假证明包庇,成立包庇罪;但指使丁的乙不成立包庇罪,因为对于本犯没有期待可能性。 88?关于事实三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原因,骗取保险金,触犯保险诈骗罪 B.甲既触犯保险诈骗罪,又触犯诈骗罪,由于两罪性质不同,应数罪并罚 C.陈某未将保险金据为己有,因欠缺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D ?陈某与甲密切配合,骗取保险金,两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2016年司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卷二

2016年司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卷二

2016年司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卷二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正确?D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2. 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正确?C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正确?A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D.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4. 农民甲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拖拉机,其认为拖拉机不属于《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的机动车。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正确?C A.甲未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存在事实认识错误 B.甲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C.甲对危险驾驶事实有认识,具有危险驾驶的故意 D.甲受认识水平所限,不能要求其对自身行为负责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答案及解析卷二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答案及解析卷二 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考点】不作为 【解析】A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法无明文规定不作为罪”的原则适用于所有犯罪类型,不作为犯罪亦不例外;但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并不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而有可能来源于生活经验(理论上称之为“开放的构成要件”)。 B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作为可能性的具备是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不具备此条件,不作为犯罪即不成立。 C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不真正不作为犯并非单纯的不作为即可成立,而是必须其不作为导致一定的法定后果才成立。 D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不作为只是一种实施犯罪的方式,原则上所有犯罪类型均有不作为方式存在的空间。 【答案】D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考点】刑法因果关系 【解析】A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王某的财产损失是由乞丐独立导致的,而不可归责于甲,甲只需对其导致的伤害后果负责。 B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虽然在追杀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介入了被害人自身行为,但这一介入因素并不异常,不能阻却追杀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 C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虽然直接导致结果的是丙的行为,但丙的行为本身并无不当之处,因此,石某死亡的结果不可归责于丙,而应归责于交警的错误指挥。 D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没有丁的敲诈行为,就不会有陈某的财产损失结果,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至于谁获得了财物,不能改变被害人财产损失的事实。 【答案】C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不定项选择题部分。 (一) 甲将私家车借给无驾照的乙使用。乙夜间驾车与其叔丙出行,途中遇刘某过马路,不慎将其撞成重伤,车辆亦受损。丙下车查看情况,对乙谎称自己留下打电话叫救护车,让乙赶紧将车开走。乙离去后,丙将刘某藏匿在草丛中离开。刘某因错过抢救时机身亡。(事实一)为逃避刑事责任,乙找到有驾照的丁,让丁去公安机关“自首”,谎称案发当晚是丁驾车。丁照办。公安机关找甲取证时,甲想到若说是乙造成事故,自己作为被保险人就无法从保险公司获得车损赔偿,便谎称当晚将车借给了丁。(事实二) 后甲找到在私营保险公司当定损员的朋友陈某,告知其真相,请求其帮忙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陈某遂向保险公司报告说是丁驾车造成事故,并隐瞒其他不利于甲的事实。甲顺利获得7万元保险赔偿。(事实三) 请回答第86—88题。 86.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乙交通肇事后逃逸致刘某死亡,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B.乙交通肇事且致使刘某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C.丙与乙都应对刘某的死亡负责,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同正犯 D.丙将刘某藏匿致使其错过抢救时机身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考点】交通肇事罪 【解析】本案的关键问题在于,对于被害人刘某的死亡应归责于谁?乙将刘某撞成重伤仅

仅是导致了刘某的生命危险,但真正对死亡结果作用力大的是丙将刘某藏匿到草丛中的行为,因此,刘某死亡的结果应归责于丙而非乙。再结合乙丙二人的主观方面,乙主观上有过失,而丙主观上是故意。因此,乙成立交通肇事罪,丙成立故意杀人罪。综上,A、B、C均错误,D项正确。 87.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伪证罪与包庇罪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甲不可能既构成伪证罪又构成包庇罪 B.甲的主观目的在于骗取保险金,没有妨害司法的故意,不构成妨害司法罪 C.乙唆使丁代替自己承担交通肇事的责任,就此构成教唆犯 D.丁的“自首”行为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触犯包庇罪 【答案】ABC 【考点】包庇罪 【解析】A项错误。甲作为证人作假证明,触犯伪证罪,同时向公安机关作假证明包庇犯罪人,触犯包庇罪,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的想象竞合,应从一重罪处理。 B项错误。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妨碍司法,而依然实施,具有妨碍司法的故意。至于主观上想骗取保险金,只是行为的动机而非故意。 C项错误,D项正确。丁的“顶包”行为属于作假证明包庇,成立包庇罪;但指使丁的乙不成立包庇罪,因为对于本犯没有期待可能性。 88.关于事实三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原因,骗取保险金,触犯保险诈骗罪 B.甲既触犯保险诈骗罪,又触犯诈骗罪,由于两罪性质不同,应数罪并罚 C.陈某未将保险金据为己有,因欠缺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D.陈某与甲密切配合,骗取保险金,两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解析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解析 1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收起解析| 收藏本题正确答案是D,回答正确 统计 全站数据: 本题共被作答323次,正确率为52.63%,易错项为A 解析 D项:丢失枪支不报罪、遗弃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属于不作为犯。所以,D项正确。 A项:根据《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所谓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其义务来源包括以下:(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刑法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二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即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所以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可以有其他义务来源。所以,A项错误。 BC项: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应具有以下三项内容:(1)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2)行为人有作为的可能;(3)行为人违反了作为义务,造成了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所以,B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 危害行为 笔记 编辑笔记 2 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2015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详解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1、关于宪法实施的保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司法机关保障包括宪法法院和宪法委员会两种模式 B. 立法机关保障源自苏联,我国也实行这种模式 C. 附带性审查以争讼为前提 D. 美国是宪法控诉的代表国家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综观世界各国的宪法规定和宪政实践,宪法实施保障体制主要有以下 3 种:(1)由司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这种体制起源于美国,采取由司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方式,通过具体案件的审理以审查确定其所适用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2)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这种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英国,故B项错误。(3)由专门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这种体制起源于1799年法国宪法设立的护法元老院,有的国家称宪法法院、有的国家称宪法委员会等。可知A项错误。 附带性审查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所进行的合宪性审查。附带性审查往往以争讼事件为前提,所审查的也是与诉讼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可知C项正确。 宪法控诉的代表国家是德国而不是美国,故D 项错误。 2、2011年4月6日,张某在广交会上展示了其新发明的产品,4月15日,张某在中国就其产品申请发明专利(后获得批准)。6月8日,张某在向《巴黎公约》成员国甲国申请专利时,得知甲国公民已在6月6日向甲国就同样产品申请专利。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如张某提出优先权申请并加以证明,其在甲国的申请日至少可以提前至2011年4月15日 B.2011年4月6日这一时间点对张某在甲国以及《巴黎公约》其他成员国申请专利没有任何影响 C.张某在中国申请专利已获得批准,甲国也应当批准他的专利申请 D.甲国不得要求张某必须委派甲国本地代理人代为申请专利 【解析】本题考核《巴黎公约》中有关专利申请优先权的规定。 选项A正确。根据《巴黎公约》第4条的规定,发明专利的优先权期限为12个月,该期限内,在缔约国内每一个在后申请的申请日均为第一次申请的申请日。 选项B错误。根据《巴黎公约》第11条的规定,临时性保护原则要求缔约国应对在任何成员国内举办的或经官方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商品中可取得专利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可注册的商标给予临时保护。如展品所有人在临时保护期内申请了专利或商标注册,则申请案的优先权日是从展品公开展出之日起算,而非从第一次提交申请案时起算。据此可知,根据临时性保护原则,2011年4月6日这一时间点可以作为申请日期。 选项C错误。根据《巴黎公约》第4条及第6条的规定,关于外国人的专利申请或商标注册,应由各成员国依本国法决定,而不应受原属国或其他任何国家就该申请作出的决定的影响。专利的申请和商标注册在成员国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优先权期限内申请的专利,在后申请是否提供保护、申请的结果如何,与在先申请没有关系。据此可知,张某在中国申请专利获得了批准,并不当然导致其在甲国的申请就会获得批准。 选项D错误。《巴黎公约》要求缔约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给予缔约国的国民和在一个缔约国领域内设有住所或真实有效的工商营业所的非缔约国国民以国民待遇。一切不得损害公约特别规定的权利。国民待遇的例外是各成员国在关于司法和行政程序、管辖以及选定送达地址或指定代理人的法律规定等方面,凡工业产权法有所要求的,可以保留。如有的国家的工业产权法要求外国专利申请人必须委派当地国家的代理人代理申请,并指定送达文件的地址,以利于程序的进行。据此可知,《巴黎公约》允许各缔约国在国内法中就委派代理人作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题刑法疑难怪题解析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题刑法疑难怪题解析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答案:C 解析: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D.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答案:A 6.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为保护国家利益实施的防卫行为,只有当防卫人是国家工作人员时,才成立正当防卫

B.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使用第三者的财物反击不法侵 害人,导致该财物被毁坏的,对不法侵害人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 C.为摆脱合法追捕而侵入他人住宅的,考虑到人性弱点,可认 定为紧急避险 D.为保护个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也可通过损害 公共利益的方法进行紧急避险 答案:D 12,甲对拆迁不满,在高速公路中间车道用树枝点燃一个焰高约20厘米的火堆,将其分成两堆后离开。火堆很快就被通行车辆轧灭。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成立放火罪 B.甲的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如认为甲的行为不成立放火罪,那么其行为也不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但不构成放火、决水、爆炸等犯罪的,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高频考点:非法经营罪带答案和解析

1、下列选项属于行政诉讼受案围的是: A.方某在妻子失踪后向公安局报案要求立案侦查,遭拒绝后向法院起诉确认公安局的行为 B.区房管局以王某不履行双方签订的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为由向法院起诉 C.某企业以工商局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为由向法院起诉 D.黄某不服市政府发布的征收土地补偿费标准直接向法院起诉 2、高某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收受贿赂,还雇凶将举报他的下属王某打成重伤。关于本案庭前会议,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高某可就案件管辖提出异议 B.王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可调解 C.高某提出其口供系刑讯所得,法官可在审查讯问时同步录像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排除口供 D.庭前会议上出示过的证据,庭审时举证、质证可简化 3、如B省高级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鲁某的量刑适当,但对关某应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时限制减刑,则对本案正确的做法是: A.二审应开庭审理 B.由于未提起抗诉,同级检察院可不派员出席法庭 C.高级法院可将全案发回A市中级法院重新审判 D.高级法院可维持对鲁某的判决,并改判关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时限制减刑 4、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5、下列哪些行为(不考虑数量),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论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