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问

“巧问

“巧问
“巧问

“巧问·观察·发现·归纳”的课堂结构初探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项双边活动,每位教师的教学结构或者教学方式各有千秋,学生的认识结构也各不相同,而学生的学则是单项思维,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意味的照搬,久而久之,会养成不动脑思考、不用眼观察、不动手练习、记载的不良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一堂课为例,采用了巧设问题、让学生观察图象、再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而动手动脑,最后归纳结论的教学结构,具体过程是:

一、巧设提问,点明课题

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设问引入的。问:研究函数的主要性质一般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学生回答: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y=sinx(x∈R)和余弦函数y=cosx(x∈R)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正弦函数y=sinx(x∈R)和余弦函数y=cosx(x∈R)的奇偶性和单调性,了了几句点明课题,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和重点,就可以避免盲目性,才能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二、借助图形、观察图象

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教师应提供最佳机会。我从问入手,什么叫奇函数?

其图象关于什么对称?什么叫偶函数?其图象关于什么对称?学生回答后再问,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成立吗?学生回答:成立,那么我们来观察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得正弦函数y=sinx (x ∈R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余弦函数y=cosx (x ∈R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再如讲单调性时,问:从图象如何观察某函数在某区间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学生回答从左向右看图象,图象在某区间上逐渐上升,就称函数在该区间上是增函数,图象在某区间上逐渐下降,就称函数在该区间上是减函数,让

学生全面观察分析理解,正弦函数y=sinx (x ∈R )在一个周期??????-23,

2ππ上的图象的变化情况,易知在??????-2,2ππ上图象逐渐上升,在??????23,

2ππ上图象逐渐下降,那么在整个定义域上又如何呢?学生利用周期性很快

地说出,在每个闭区间??

????+-22,22ππππk k 上图象逐渐上升,在每个闭区间??????++232,22ππππk k 上图象逐渐下降。紧接着问,余弦函数y=cosx (x

∈R )的单调性又怎样呢?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很快地得出在每个闭区间[]πππk k 2,2-(k Z ∈)上图象逐渐上升,在每个闭区间[]πππ+k k 2,2(k Z ∈)上图象逐渐下降,这样狠抓关键点,由点到面不断深化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李店镇初级中学周振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也曾经多次反思。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开始我是这样认为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问题出在这里,所以,后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始我以为这样做就会根本性解决上述问题,可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我更加困惑不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但是现在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个原因,特别是这次参加了广水市教研室组织的国培省特级教师巡回讲课活动,让我深受启发,茅塞顿开,出现上述困惑更主要是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存在较大问题。 这次听了两位省特级教师和两位随州市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和专家的报告后,了解新的课改理念之一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模式。他们的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学生哪得窍门开为有巧问铺路来

学生哪得窍门开为有巧问铺路来 越城区东湖镇中城东部陈志海312000 摘要:新的教育改革方向要求教师积极地开展探究式的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地采用动手、动脑“做”科学的方式。而教师的课堂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让学生“开窍”,巧妙提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就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这一前提下,如何进行巧妙提问进行探讨。 关键词:探究提问引导主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的确,通过教师的“巧问”这根妙针的穿引,学生们的思维,就会像线一样绵长把课堂编织的丰富多样。在新课改要求课堂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背景下,善问、巧问成为展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只有教师的“问”之有道,才有学生的“答”之有理。那么,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开窍答题呢? 一、选择恰当时机,呈现疑难情景 1、开门设疑,引生入胜 文章讲究开门见山,同样教学中的开门设疑,也有着引导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1)科学故事会,奥妙在其中。在每堂科学课的开头设置几分钟的科学故事,对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针对本堂课的新课内容作一衔接。 案例一:一次在讲浮力时,我先讲了一个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纯度的故事,然后质疑,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从水的外溢中找到什么办法来鉴定王冠的纯度呢?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有的说通过洗澡时候找到的灵感来应用到纯度鉴定是,有的说象曹冲称象那样……这时,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玩具人和一小杯水拿出来,请同学上台演练,探寻浮力现象。学生也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自身实践主动探索,来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我用这种方式巧妙地把他们问入了知识大门。 (2)科学知识在身边,把身边的生活实物拿上讲台,引入科学知识的探究与介绍。 案例二: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拿出了一盏台灯和一个滑动变阻器。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1]讲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 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数学教学中的巧问妙答

数学教学中的巧问妙答 发表时间:2013-09-22T15:43:34.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8月总第94期供稿作者:丁建艳 [导读] 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丁建艳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251800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计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始终。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的问法,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一、问题设计要明确化 案例一:听过一节小学的数学课,是关于面积的初步认识的,老师的导入部分是这样的: 教师:问题1、同学们,老师搬新家了,想不想去看看老师的新家呢? 同学们回答说:想。然后是老师对新家装饰图片的展示,这里是客厅,这是主卧,这是次卧,这是书房,这是餐厅,这是厨房,这是卫生间。 问题2、看完了老师的新家,想不想去老师的新家去参观一下呢? 同学们回答:想。 问题3、在去老师家之前,大家看一下,老师家的哪一部分最大呢? 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发言,最终答案统一,老师家的客厅是最大的。 然后该老师借用学生的回答引出了面积的概念,又让学生用手摸数学课本,来感受面积,从而完成了这节课对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维的主动性很明显,老师教的很自然,学生学的也很轻松。 案例二: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这一节中,对于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了让学生加强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有两位老师分别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教师甲:观察以上公式,我们知道哪些元素可以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反过来,若已知点斜式方程我们能得到哪些元素? 教师乙:我们知道哪些条件能求出直线的方程?若已知直线的方程,我们得到什么? 分析两个教师的问法,对于第一个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在点斜式方程这个大前提下,学生的思维肯定会围绕着这一前提进行寻找,很快就会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同一个,就是一个点和斜率。但是对于第二个老师的问法,学生的思维就放开了,知道哪些信息能得到直线的方程呢,如知道两个点的坐标,知道一个点和直线的斜率,知道直线的倾斜角和一个点的坐标,这些都能求出直线的方程。而知道直线的方程能得到的信息就更多了,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 在数学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明确化,让学生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回答。 二、问题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感。 三、问题设计要注意梯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这里所说的恰当,就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发展。如果教学每节内容都能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敏捷。 四、问题要利于激起认知冲突 数学问题的价值在于能激起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那种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是问题,同样那种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到盲然无从入手的问题也不是问题。问题设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暗示与铺垫。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只要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定能发现规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师功底、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的公开亮相,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学提问上,像前面的两个案例一样,好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不好的提问会使学生学习时无所适从,索然无味,更谈不上什么学习质量了。向学生提问,老师要想到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当学生回答不能满足老师的要求时,要考虑怎样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能围绕问题展开。因此,老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要学会巧设问题,才会得到学生的美妙回答。

完整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智力游戏

一年级上册 录目 1.观察填图 2.观察填数 3.奇问妙答4.简单的分图形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5.10 .比大小,比多少,比长短6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07 .分左右、比一比8 20各数的认识9.11~ 10.简单的数图形.一般智力题(一)11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应用).2012 13.简单的摆火柴游戏.一般智力题(二)14 15.综合练习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智力游戏校本课程 一观察填图

- 1 -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智力游戏校本课程二观察填数

. 16 17.在图中的空格里填一个数字,使横行和竖行 中的三个数字的和等于8。 .在图中的空格里填一个数字,使横行和竖行18 9。中的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 19.在图中的空格里填一个数字,使横行和竖行 10中的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 2 -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智力游戏校本课程 三奇问妙答 A组: 1.鱼缸里有9条金鱼,走近一看死了两条,这时鱼缸里还有几条金鱼? 2.王爷爷共有三个儿子都结婚了,王爷爷还有几个儿子? 3.屋内亮着7盏灯,关掉3盏,屋里还有几盏灯? 4.父子俩对手下棋,每人都下了五盘,他们共下了几盘棋? 5.一面五星红旗上有两种颜色(红、黄),10面五星红旗上共有多少种颜色?

6.《趣味数学》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B组: 7.一个人唱完《学雷锋》这支歌用2分钟,3个人唱完《学雷锋》这支歌最少用几分钟? 8.妈妈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煮熟三个鸡蛋最少要用几分钟? 9.划着一根火柴用1秒钟,划着4根火柴最少用几秒钟? 10.3个人合下了3小时跳棋,每人下了几小时? 11.三匹马拉着一台大车向前跑了6米,每匹马向前跑了多少米? 12.一位老师到学生家去家访,看到妈妈面前有3个女孩,便问:“你只有这三个女儿吗?”妈妈说:“何止这3个,她们每人都有一个哥哥。”请问这家共有几个孩子? C组: 13.树上落了3只鸟,猎人开枪打下一只,树上还有几只? 14.沙滩上落了3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沙滩上还有几只鸟? 15.平放的桌面上落了3只苍蝇,有人打死了一只,桌面上还有几只? 16.河面上落了3只水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此刻河面上活着的还有几只?17.小明在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他前边有3个人,后边也有3个人,算一算,正在练习跑步的有多少人? - 3 -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智力游戏校本课程 .小明家有4个哥哥和4个弟弟,但并不是189个兄弟。他家到底有兄弟多少人?19.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四简单的分图形 1.把右图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2.把右图长方形分成四个一样大的小长方形。 3.把右图正方形分成16个一样大的小正方形。 4.把右图长方形分成四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画一条直线把右图三角形分成大小相等的5 两个小三角形。

(完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反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等等。现在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都尽可能的使课堂更具有效性,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课堂教学为迎合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针对不同的案例谈谈我对有效提问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有效课堂课堂提问的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本案例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五年级组王国庆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 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

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三:数学知识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感悟能力、培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回答踊跃,对于较复杂的知识,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局面。 困惑四: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们能想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具体使用时还是选择以前的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评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这样的 作业,比如:“一棵大树高16厘米”、“一个鸡蛋重30 千克”、“每分钟走10米”、“爸爸的年龄比爷爷大多 少岁?”等错误的现象出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有很多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师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感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呢?下面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一、在学生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 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来感受用“1”来表示事物:1个人、1本书、1杯水、1 棵树、1片森林、1个地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和很大的物体。让学生感悟到“1”是这些事物的抽象实质。再如:在学习

“千米的认识”后,量出1000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去 走一走、跑一跑,感受1000米的距离;在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 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再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商店或菜市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一些物品和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100克、10克、1克等的实际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行为, 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二、在数的运算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 计及对算法合理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口算训练。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口算反映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巧问妙引教数学

巧问妙引教数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那究竟应该怎么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重视并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谈谈提问的艺术。与读者交流共勉。 一、抓住思维的冲动处提问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天生就具有的特性,他们只要一发现问题就会产生去了解、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提问前可以先设置一定的情境,然后把学生引入其中,当学生已经完全置身于你所设置的情境中时,再去揭示问题,学生的思维将被激活,回答问题的情绪和状态自然会更好,回答出的问题答案质量也会更好。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老师和学生先玩一个游戏,由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来考验老师能不能立刻判断出这个数能够被5整除,然后再由学生计算验证老师的判断。结果几轮下来,老师的判断既快又准,学生很惊讶: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从而产生出一探究竟的欲望,此时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告诉学生只要学了这一课,你也能做到像老师这样。这里老师和学生做的这个游戏就是

为新授内容做铺垫,目的就是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的冲动,收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理想效果。 二、抓住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重点和难点,这些重难点往往就是知识的关键处,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为新知的后续学习铺平道路。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在引入题目“1/2+1/3”后提问学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回答“都是分数”,有的回答“分母都是1”。这一提问显然没有抓住知识的关键处,问题也比较空,所以学生无从回答,对新知的学习帮助也不大。如果教师这样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一样吗?”“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可以直接加减吗?”“怎样把它们的分母变成一样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既问得明确,又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学生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自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三、抓住知识间的关联处提问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密切联系,旧知识往往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继续和延伸。因此数学教学应特别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教师设计出的适当的、铺垫性的提问引导,可以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建立新旧知

奇问妙答

奇问妙答 A组: 1.王老师问李明同学:“你是几月几日生的?”李明回答说:“我是2月30 日生的。”同学们都笑了,你知道笑什么吗? 2.把水杯中水的1/2倒入酒杯中,然后再把酒杯中的混合液体倒入水杯中一些,使两个杯中的液体仍然相等。请问是原来的水杯中的酒多,还是原来酒杯中的水多? 3.一列火车长500米,火车前方的大桥长也是5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500米的速度在大桥上行驶,通过大桥共需要多长时间? 4.有人说:“我家有一块正方形土地,东西长10米,南北长10米,面积却是50平方米。”这样的土地存在吗? 5.一个四方花坛,每边种5棵树,四边至少种多少棵树? 6.一个四方花坛,每边插1面旗,四边共插多少面旗? 7.拿一个鸡蛋在手里,手指放开后鸡蛋往下掉。你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使鸡蛋掉下1米而不碎吗? 8.24岁的儿子问爸爸:“你今年多大年纪了?”爸爸说:“我年纪的一半加上你的年龄就是我的年龄。”请问他爸爸今年多少岁? 9.小敏和小琴比赛跳绳,小敏3分钟跳462下,比小琴多跳51下。问平均每分钟小敏比小琴多跳几下? 10.老式座钟在8点25分时能否上发条?为什么? B组: 11.时针走一圈,秒针走多少圈? 12.有家帽店刚开门营业就进来一个顾客,要买一顶7角钱的帽子,并拿出一张1元的钞票。恰巧店里找不开,营业员就到门口摊商那儿,兑成零钱,找给买帽子的3角钱。买帽子的人走后,摊商来找营业员说:“这1元钱是假的,你赶快给我换了。”营业员仔细一瞧,果真是假的,只好从别处借了1元钱还给

摊商。营业员叹气道:“一清早,就赔了这么多钱。”请你帮他算一算,到底赔了多少钱? 13.小刚乘18路电车到虹口公园去参观鲁迅事迹展览。在车上,他发现每隔一分半钟就有一辆18路电车迎面开来。如果所有18路电车的速度都相等,那么18路电车虹口公园起点站每隔几分钟开出一辆车? 14.鲍勃和海伦去森林度假。他们租了一只小船沿着一条小河向上游划去。下午2点钟时,海伦把草帽放在船尾。突然,一阵风把草帽吹到河里,可是他们俩谁都没有发觉。当他们逆流划离草帽3公里时才发现草帽不见了。于是掉过船头顺流而下,去追那顶帽子。假定小船静水中的速度总是每小时6公里,而水流速度每小时固定为2公里,那么当小船追回草帽时,已是几点钟了? 15.如图9-1,小虫按三种路线从A爬到B,前进的距离是否相同? 16.有人在200米的环行跑道上跑3圈,3圈跑完后,他跑的路程是多少?他前进的距离是多少? C组: 17.有4堆桃,把第1堆平均分给7个人,还余6个;把第2堆平均分给7个人,还余5个;把第3堆平均分给7个人,还余2个;把第4堆平均分给7个人,还余1个。如果把这4堆桃放在一起,平均分给7个人,能不能正好分完?为什么? 18.用9去除一个六位数,所得的商是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最小的六位数。而原来的六位数的数字和,正是小明的年龄,小明今年几岁? 19.在相同时间里,钟表的钟面上,分针转动的角度是时针的多少倍?(这里的时间不为0) 20.九点半时,分针和时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16-09-18T16:03:59.71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作者:雷泽会 [导读] 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四川省武胜县永胜学校武胜 638403)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一、提问应掌握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提问应掌握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说“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 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四、进行课堂提问,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⑴要弄清问题的性质,使用不同层次的发问形式。由浅入深有判断性提问、叙述性提问,叙理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四个提问层次。切忌总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回答形式。 ⑵每节课的提问要有总体设计。在认真分析教案内容的过程中,设计几个关键问题,使的中心突出,环环相扣。 ⑶提问要把握时机,选择突破口。当学生正在发“愤”求“知”,但尚未知,思维正处于困惑之际,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而功倍。 ⑷提问要注意问题难易适中,讲究实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根据学习程度提问相应难度的问题,有助于反馈真实信息,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师生互动情形,要触及到理解掌握的深度。 ⑸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思维。问题应力求简练明确,切忌笼统模糊。 ⑹要适当的进行发散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王小吾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

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