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汪劲松博士

出生地:四川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任现职时间:1995.8

从事专业:机械制造

研究领域:先进制造技术与机器人学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国家CIMS工程技术中心、制造工程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84

E-mail:wangjs@https://www.doczj.com/doc/9b1255825.html,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ASME会员 IEEE会员

?SME高级会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生产工程学会理事

?国家“973”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

?《航空制造技术编委》

习及工作简历

1981.9–1986.2 清华大学本科,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学士

1986.2–1988.11 清华大学硕士生,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硕士

1988.11–1990.1

2

清华大学博士生,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

1990.12–1992.1 1 清华大学精仪系机器人研究室,讲师;精仪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

1992.12–1995.3 清华大学精仪系机械制造联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5.3–1998.9 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5.8–至今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

1996.1–至今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生导师

1996.5–至今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4–1998.8 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机械系,Visiting Professor

1997.7–至今清华大学211工程“先进制造学科群”“精密加工与测控研究基地”项目(精仪系)总负责人,“虚拟制造”项目(精仪系、机械系、CIMS工程中心),副组长

1998.9–1999.9 清华大学精仪系,科研副主任

1998.12–1999.9 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

1999.4–至今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9.9–至今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0.6–至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系主任一、科研及教学工作简介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先后承担了近四十余项国家纵向和企业技改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教委211工程、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清华大学与企业重点合作项目等,内容涉及先进制造装备、数控技术与系统、特种机器人技术、精密加工等。已在本领域国内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包括在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如CIRP Annals,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ASME Conf. on Design Engineering, IEEE Conf.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EEE Conf.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Science in China, 国内如《中国科学》(中文版),《科技导报》等。曾主讲过多次研究生课程,并编写讲义。目前还指导十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先进制造装备及技术

在传统机床的基础上,利用并联机构原理,研制新一代虚拟轴机床(并联机器人化加工机器)的设计理论及实用化技术。1997年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镗铣类原型样机。该项目带动了机械制造装备、工艺和控制系统的研究。在设计理论体系结构和数控算法等方面,由于六维空间非线性映射关系的存在,引出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并进入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批启动的基础研究项目。现正在与国内多家大型机床企业合作,联合研究开发多种新型并联加工机床。

2.数控系统

结合新一代商品化虚拟轴机床的开发,针对六轴桁架结构虚拟轴机床加工代码进行自动生成,对基于CAD/CAM的商品化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刀位文件和G代码生成,主要研究以PC 平台加上新型实时操作系统的开放式数控平台体系结构等关键技术,并针对数控铣床、数控镗铣床和加工中心,研究开发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包括6轴4联动镗铣类NC系统、5轴4联动、7轴5联动、24轴9联动加工中心类NC系统。

3.CIMS应用技术工程

利用网络、数据库和PDM技术,为一些国家重点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4.特种非金属材料加工工艺

主要针对彩管涂层用曝光合校正透镜制造技术,研究非金属材料的自由曲面数控加工工艺技术。

6.特种移动机器人

?步行机运动的全方位性分析,为步行机构和步态控制算法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基于新型步行原理和功能仿生的观点开发新型步行机器人,建造具有独特体系结构的双三足步行机器人和纯转动五足步行机器人,对五足奇异和非奇异步态等五足运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步行机器人的姿态控制研究,提出了"调制摆"的概念和"主动跟踪自然基准"的方法,有效解决确定自然基准的稳定性与快速性的矛盾。

?分布协作式多加强人移动系统,通过多个具有简单功能的可组合移动机器人构成分布协作式多机器人移动系统,利用个体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作,强化每个机器人的工作性能,增强其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进一步降低系统中每个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上的复杂性,并产生新的多机器人系统结构和控制方法。

?目前正在负责进行仿人型机器人的研究。

褚福磊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

1982年1月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机械工程系矿山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1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3年9月毕业于英国Southampton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至1982年8月在江西铜业公司工作;

1985年1月至1989年8月在天津大学力学系工作;

1994年8月至1996年6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后研究;

1996年7月至今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工作;

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访问。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

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

动态信号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MASME)

办公地点: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4502室

联系电话:010-6278-1385

通讯地址:北京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邮政编码:100084

E-mail: chufl@https://www.doczj.com/doc/9b1255825.html,

研究领域

1. 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对带有旋转机械中常见的动静件碰摩、部件松动、转轴裂纹等故障的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

2.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动静件碰摩、转轴裂纹等旋转机械常见故障的诊断与定位,非线性系统在线辨识技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小波分析等方法的研究。

3. 振动主动控制。利用挤压油膜阻尼器控制转子系统的振动,振动的智能主动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压电材料及形状记忆合金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

旋转机械故障诊断,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振动控制。

在研课题

1.“基于动力学特性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大型机电

系统中若干动力学关键技术的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PD9521908Z2),项目负责人为褚福磊,主要参加人员为何永勇、郭丹、冯辅周、卢文秀。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高速旋转机械中的动静件碰摩、部件松动两种常见故障,从理论、试验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带有这些故障的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以及特征,提出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方法。2)通过试验研究时间频率分布的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方法,以及这一方法在机电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3)声表面波无源遥测应变传感器在转子裂纹故障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2.“带故障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

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研究”(批准号:19990510)子课题,项目负责人为褚福磊,主要参加人员为何永勇、卢文秀、彭志科。研究内容包括:针对高速旋转机械中的动静件碰摩、部件松动、转轴裂纹等常见故障,应用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带有分段线性特性以及微小间隙的非线性系统中各种特有的非线性现象。

3.“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批

准号:Jc1999045),项目负责人为褚福磊,主要参加人员为何永勇、卢文秀、彭志科。

4.“福建省水电机组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开发”,横向课题,项目负责人为褚福磊,

主要参加人员为何永勇、冯辅周、卢文秀、陈真勇、彭志科、卢青。研究内容包括:水轮发电机组轴系动态特性研究、电气绝缘监测、气蚀监测、水轮机效率计算、监测数据的在线显示、诊断方法与诊断系统,并建立一个集实时监测、分析、诊断于一体,包括机械、水力、电气特性的监测分析系统。

5.“广州黄埔发电厂30万千瓦机组振动监测及诊断系统”,横向课题,项目负责人为

褚福磊,主要参加人员为陈真勇、彭志科、卢青。研究内容包括: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动态特性研究、监测点的选择、监测数据的在线显示、信号处理方法研究、诊断方法与诊断系统,并建立一个集实时监测、分析、诊断于一体的监测分析系统

丁天怀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历:

1964年9月-1970年3月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

1984年12月-1986年12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主任,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

联系地址: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3506房间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010—62785557 010—62771610

电子邮件:dingth@https://www.doczj.com/doc/9b1255825.html,

研究方向:传感器与智能仪器

研究领域与成果:

1. 传感器及测控系统

2. 生产过程状态监测与质量控制

3. 油气井地层测试技术与装置

4.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设备

5. 生物医学工程仪器

在以上研究领域中,共承担或负责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科研课题及企业合作研发任务20多项。目前主要从事特殊用途传感器及测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迄今已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冯冠平

个人简历:

专业:精密仪器、传感技术职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职务: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

学术团体职务: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及信号处理分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校传感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仪器仪表学会传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长

主要经历:1964~1970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学习

1970~1978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工作

1978~1981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研究生

1981~至今,清华大学工作,其中1984、1987年分别赴西德、美国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从事传感器及智能仪表方面的研究,198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10多项,其中国际发明奖1项,国家发明奖3项。1987年在西德工作期间,共完成5项研究项目,其中3项属国际领先水平(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均有报道)。主要成果包括:非接触式位移-振动电涡流传感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2);FL-1柔性转子振动自动控制系统获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1985);带微机风扇动平衡机获国家发明四等奖、轻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高稳定电涡流传感器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大型电站故障诊断系统获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优秀成果奖(1991); 20万千瓦电站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获机电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此外作为第一发明人,共获得谐振阻尼式湿度传感器10多项国家专利。1986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从1990年开始,共培养博士生13名,已毕业6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量传感器(表面声波、石英谐振式等)的应用基础和研究开发;数字量传感器应用中的机、电系统。

丁衡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防科工委主任,惯性技术和精密机械专家,曾主持并参与突破惯性平台系统、仪表及器件的多项关键技术,制定我国惯性技术发展纲要,并被采纳、实施,成为我国惯性技术有关学科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

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是精密仪器的控制,以应用于运动体导航、定位及控制的惯性仪表与系统为主,尤其注重面向21世纪的军民两用技术棗微米/纳米技术。

“九五”计划期间的重要课题有国防科工委重点预研项目“微型惯性测量组合(MIMU)”技术研究,其中包括微机械陀螺仪、微机械加速度计、微型集成光学陀螺仪以及MIMU综合集成技术。

1965年至1977年,他在担任有关研究所负责人期间,任航天运载器主任设计师,主持并参与多种惯性仪表的研制工作,突破一些主要技术关键,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空气轴承、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计,该成果曾应用于我国中远程运载器制导系统,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器。后又主持并参与“高精度液浮惯性平台”的研制,并取得成功。先后多次得奖如下:

1985年,某型号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丁院士为各硬件系统第一获奖人。

1979年,“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仪表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

1978年,“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9年,“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

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有:《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精度研究》,《惯性平台伺服系统设计》,《仿真技术与导弹飞行试验》以及其它数十篇文章和技术报告。

发表的科学专著有:《惯性技术文集》,《工艺与新技术革命》,《现代质量观与可靠性研究》等多本。

近几年来发表有关微米/纳米技术的专著有:《面向21世纪的军民两用技术棗微米/纳米技术》(1994年),《微型惯性测量组合》(1995年),《微型机电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1996年)。

王伯雄

[简历]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制造系后留校任教

?1979~1982为清华大学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清华

大学精仪系留校任教至今

?1992-1993 为德国夫琅霍费(Fraunhofer)制造技术研究所客座研

究员

[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测试技术》(机械学院平台课)、《专业英语阅读》和研究生

《机械系统动态测试与分析》等课程。

[研究领域]

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机械系统的动态测试与过程控制,微机电系统,生物

医学技术。

曾负责和参加:线宽轮廓测量仪、台阶测量仪、包装机微机控制系统、显

微自动聚焦装置、用相移莫尔测偏法测量非球面、用于现场加工的相移莫

尔测偏仪、多自由度上臂肌电声控假肢、医用红外热像仪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条纹投影法三维形貌测量技术、朗奇光栅纹影仪、二维朗奇法测量缓变液面的研究、微图形识别技术、以及用于微装配系统的微传感器等十多项863、985、机电部七五、八五攻关、国家重点攻关、民政部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大众基金等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机电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以及多项专利申请。

[在研课题]

1.医用红外热像仪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2.条纹投影法三维形貌测量技术。

3.朗奇光栅纹影仪,863项目。

4.用于微装配系统的微传感器,985项目。

[主要成果]

著作:《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

译著:《Dabel机械工程手册》,《工业测量技术手册》等。

学术论文:

1、 Phase-shifting moire

deflectometry ,Optik,No.4,Vol.98,158-162,Feb,1995.

2、 Phase unwrapping by blocks, Measurement 25(1999)285-290.

3、采用相移技术的莫尔测偏法,清华大学学报,第36卷第S2期,44-48,1996 等共60余篇。

[主要兼职]

《工业工程与管理》杂志编委;精仪系学位委员会委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