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教育名著选读

经典教育名著选读

经典教育名著选读
经典教育名著选读

经典文献目录

教育学原理: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页至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罗素:《西方的智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6.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7.《论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高时良:《学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康德:《论教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

15.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6.斯腾伯格:《成功智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教育史:

1.《论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大学·中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3.高时良著:《学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1-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1-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孙培青、任钟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吴式颖、阎国华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

1、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奥恩斯坦等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3、[美]John D. McNeil著,谢登斌等译,课程导论,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7年版。( McNeil, J. D. (1996)(5th ed).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4、李定仁,《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等教育学:

1. [美]约翰·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6. [美]伯顿·克拉克著.《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7.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

8. [荷]弗兰斯·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赛特著.《大学的使命》.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 上海:上海市及出版集团,2007年。

13.[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 D. C. Lortie,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15. D. Hartley and Maurice Whitehead (Eds.).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Theme in Education

(Vol.1-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

比较教育学:

1.(美)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

4.UNES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5.UNES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6.UNESO,《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

7.UNESD,《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教育科学出版社。

8.(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9.(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10.(美)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11.(美)克里斯托弗·纳普尔等,《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

1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13.(荷兰)弗兰斯·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14.顾明远,《比较教育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5.王承绪,《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

16.顾明远,《世界教育大系》,吉林教育出版社。

17.(美)伯顿·克拉克,《大系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系新案例和新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要求:

1.本课程采用研讨的方式教学,每次课由一组同学作为主题发言方,阐述本小

组研究报告,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注意:发言方要于发言前二天将自己的发言材料发到群共享,群号182258760,请同学们自行下载,上课时带来)

2.各专业学生按自己兴趣,选择一本经典著作阅读,并做主题发言;

3.最后一次课交读书报告作为本课程的作业;(注意:不同于自己发言内容的

另一本名著)

4.学业成绩:课堂表现50%、作业30%、出勤20%。

西方思想家经典著作选读

西方思想家经典著作选读 物理09—5 朱志伟 10094674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 【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在晚年完成的法哲学思想体系,不仅是对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完善,也是近代法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作为一位哲学家,黑格尔对政治、法律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在理论上的深刻性,逻辑上的严密性都远远超出了一般法学家。因此,他在政治、法律哲学上的贡献是重大的,甚至有人说,不了解他的政治、法律哲学,就不能透彻理解他的思辨哲学。[ 《黑格尔政治著作选》作者:(德)黑格尔著,薛华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自由意志理念 黑格尔所著的《法哲学原理》是他担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出版的,这也是他晚年在柏林任教期间唯一的著作。他主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发。遭到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人批判,称其为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把哲学应用来替反动的普鲁士政府服务”等等。对于这些批判,我们应该站在哲学思辨的高度去审视,不能人云亦云。本文拟对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以及法哲学在其哲学体系、对法的定义、法哲学的具体思想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法哲学包含了三大部分,即抽象的法、道德、伦理。这三个部分都是特定的法或者权利在不同形式上和阶段上自由的体现,较高的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意志自由贯穿着其整个法哲学体系。抽象法阶段只有抽象形式的自由;道德阶段便有了主观的自由;而伦理阶段是抽象法与道德法的真理与统一,也就是说意志自由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实现的阶段。[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7] 所以,黑格尔的法哲学就是关于人类自由的系统化学说。 黑格尔认为,法及其法哲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有自己的特定范畴和完整的体系。这些内容包括:抽象法、道德法、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世界历史以及一系列的法律思想。 另外,黑格尔的法哲学将法分为自然法和实在法,并将法和法律加以区分。实定法是指现实中存在的法,包括习惯法(主观的和偶然的被知道的法)、判例法(法官定法)、引证法(法学家著作)、制定法(立法法)[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218至220],又根据其适用的范围分为国家法(国内法)和国际法。自然法是指应然法或者法的原理,又被成为“哲学上的法”。由于黑格尔着重从哲学的层面研究法,并将他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对法的分析,因此他的法哲学研究重点不是放在实然法上,而是放在应然法上。他的法哲学研究更具有思辨性,但又不仅有思辨而不关涉现实的操作。无论从哲学还是法学的角度来看,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都是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二、法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教育名著阅读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教育名著阅读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所谓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是从名著的宝库中撷取一些著作,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的阅读、讨论和感悟,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指导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不仅是在培训学生,更是在培训未来的教师,不仅要让他们享受到阅读之醇美,感悟到教育之真谛,更要使他们喜欢上阅读、能有效地阅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笔者从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借鉴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指导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的方式和方法。 (一)阅读不能仅凭兴趣 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名著阅读采用的是“添加模式”,即把名著指导添加到语文课程之中,并没有专门的人或机构来负责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1](陈巍xx)。大学阶段,师范生同样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培训,使得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2](李静xx)。笔者曾对所在的师范学院116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1%的学生选择双休日和寒暑假自主阅读名著,8%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2%的学生和朋友、同学一起阅读;47%的学生从来不和其他同学讨论名著的内容,68%的学生遇到读不懂的名著就选择放弃;84%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读名著的内容。这种自发的、娱乐休闲式的、不求

甚解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这些准教师走向工作岗位时,将难以驾驭和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这将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二)有效阅读需要培训 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从来不是一件简单轻易的事情,早在1944年,在赫钦斯(RobertM。Hutchins)和阿德勒(MortimerJ。Adler)等人的倡导下,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GreatBooksMovement),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该计划由“名著基金会”(GreatBooksFoundation)推动,1992年美国 __正式将它作为一项卓有成效的计划加以开展。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曾走遍全国,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3]。近年来刘新武、于丹、易中天等老师在《百家讲坛》迅速走红,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议,正折射出当今的中国国民其实对名著有很高的兴趣。目前的中国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和组织来推动名著的阅读,这才能使中国不会与名著越走越远。 但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的阅读训练必须跳出“名师解读名著”的圈子,有效的名著阅读,并不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复制名著的思想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整理初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利益和谐论: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利益和谐,是相对而言的,它并非指各主体的利益分毫不差的完全一致,而是指它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利益取向具有一致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够并行不悖,某一主体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并不干扰或阻碍其它主体利益的实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那、亚当·斯密、巴师夏。 2、教会税: 又称为宗教税,是对教会成员征收的一种税。由于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在各国的税法体系中往往显得很独特,目前主要存在于部分欧洲基督教新教国家,如德国、瑞士及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由于政府与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签的条约有教会税。教会税是所得税的百分之九左右。而且,在弥撒可以捐款。别教会的会员通常自愿地付款。别的欧洲国没有教会税。例如,因为法国没有教会税,法国人只自愿地捐款,所以法国的教会很贫穷的。 3、政治自由: 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它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只能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就是违法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或制裁。 4、排他性利益: 是指一种利益只能被某一特定的主体来占有或消费。排他性利益通常与对抗性(rivalry)联系在一起,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团体来享有或消费这一利益时就会发生零和性的对抗,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某一民族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在排斥其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的。排他性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国际关系领域国家主权属下的自然资源,根据国际法的原则,它只能由当事国来开发、管辖,其他国家不能干预。 5、应然:

文学名著论文

解读《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简爱没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他著作中的主人公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关键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生动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独立;自尊;平等;反抗 1.关于作品的介绍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10月发表了她的长篇小说《简爱》,顿时轰动了英国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它被称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使人拿起这本书,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也为之震颤。 这本小说通过对孤女简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反响巨大。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它一经发表就以其塑造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著称。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然而,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按照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犯了两大过失: 一是主动向一个男人表达爱情;二是她拒绝了另一个男人的求婚。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者们认为简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时代, 真正在文学中确立起妇女的独立意识.它不仅控诉了男性的压迫, 歌颂了女性的优越, 还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天然情感。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称赞它“勇敢、真诚、紧紧扣住女人的感受”[1]。论褒贬,女主人翁简爱的性格促成了作品的价值。从她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中, 她的独立、倔强、自尊、平等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充分地体现出来。 2.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任何一部小说的诞生都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世纪上半叶,即维多利亚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社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贵族、资产阶级更加富裕;另一方面是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日益穷困。这一分化给社会带来波动和不安,整个社会处在持续不断的动荡不安中。这些动荡惊醒了把自由竞争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最完美的人们,使他们不再相信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理性社会”,也厌恶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理想进行的空泛追求和朦胧的描述,从而对当时社会重新做一个考察和审视,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于是,英国文学史上出现“光辉的一派”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说明 1.课程编号:(选修课) 2.课程名称:教育名著选读 3.开课专业:教育管理专业 4.开课时间:2009年2月——2009年7月 5.主持教师:马开剑 6.教学方式: 在教师推荐的教育名著范围内,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和网上学习,自己进行泛读和精读。撰写读书笔记。 学习小组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学习活动。 7.总学时和学分:36学时,2学分; 8.课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撷取在世界教育史有重大影响和学习价值的中外教育名人名著。在课程导师导读基础上,自主阅读,网上学习,小组学习讨论,参观学习,在泛读的基础上了解中外教育名人名篇的概况,有重点地精读相关篇章,写出读书报告。培养学员的读阅学习能力、分析、批判和创新能力(通常要求一个学分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9.推荐名著 经典专著: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年版。 2.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 6.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中央教科所,《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重印)。 8.中央教科所,《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重印)。 9.中央教科所,《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重印)。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年。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柏拉图《理想国》 1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5.卢梭《爱弥尔》 1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7.斯宾塞《教育论》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18.《被压迫者教育学》 19.巴格莱《要素主义者的纲领》 20.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里学》

古代名著专题论文

古代名著专题论文 经过12周对古代名著的学习,虽说学习了很多的名著小说,但是觉得还是学习时间太短,只是了解到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要我对学过的每篇小说都写出我的感悟的话,我肯定写不过来。在学过的小说中有包括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所以我以这四本小说来谈我的感悟,因为这四部小说是我最熟悉的,而且既然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见影响力之深广。 这其中我最熟悉的要数《西游记》了。书我是没有看过的,可是童年却是少不了它的。最先我接触的肯定是影视化的《西游记》电视剧,一开始就被它充满神奇色彩和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孙悟空了,小时候可能就觉得他很厉害,现在在上完课之后再解读,我又有发现了另外一些我喜欢这个角色的点。一是对神权的蔑视,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实际上结合时代的背景是不是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皇权的漠视。二是他的战斗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那个时代下的人们缺少的而内心又极度渴望的,轻视封建传统和封建礼仪。我觉得这部小说带着一点微弱的民主思想。 再来说说《三国演义》,可能不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如果看了这本书会被误导,以为这就是真实中的三国时期。这本书中有很多并不是真的三国历史,我觉得是作者为了使故事更精彩和丰满而做的改动。这也使故事增加了可读性让人更加喜欢。像小说中就把诸葛亮这一人物神话了,而我读完小说后想了一下作者这样做的原因。看背景,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看意义,诸葛亮思想的积极面已经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用来昭示后者。所以我领悟到一本小说的创作要有它起到积极作用的一面。 《水浒传》可能是三本小说中我觉得感兴趣最少的一本小说了,相比三国中还有些人人都爱的英雄美人的故事,《水浒传》中我觉得尽是一群大老爷们的故事。可是我觉得这本小说中最令我敬佩的地方就是虽然书中人物众多,但是每个人的人物性格都很鲜明。而且故事的发展有条有据,不会让人突兀。一些细节也能突出人物当时内心的想法。比如:林冲在发配去沧州的路上被鲁智深所救,林冲制止了鲁智深杀两个解差,说明他内心还抱着对朝廷的一丝希望。所以我认为我们读书的应该读得认真一点,可能会发现更多你没发现的书中精彩的点,学到更多的知识。 《红楼梦》是四本小说中我读纸质档读得最多的,高三那年读了四十回,结果是我没有把它完整的看下去,当时我看完了《呼啸山庄》、《红与黑》等一系列外国名著,唯独这部没看完,当时觉得这本小说为什么会被评为四大名著,一点都不好看啊!然后和一个姐姐说起了这件事,她告诉我等你上大学以后会喜欢上这本小说的。现在已经是大学生的我应正了那句话,然后我发现《红楼梦》这本小说中的它无与伦比的美。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林妹妹好像是活的一般,作者那从容细腻的笔调及倾注了心血的描述都是令人膜拜的。然后我觉得你在人生中每一个时期读每一个小说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一本好的名著小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它。 从这短时期的学习中,我感觉我收获多多。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升华。所以选择一本好的名著小说,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启迪的作用。自己更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无关乎你是不是学文科的,这不是对你的专业,而是对你的人生有用。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重点总结

一、选择题 ()1、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的本质,其理论的前提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的()A、个体 B、种族 C、民族 D、"类" ()2、费尔巴哈唯一了解的宗教是() A、天主教 B、基督教 C、东正教 D、犹太教 ()3、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内在矛盾是() A、政治和宗教 B、黑格尔理论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 C、体系与方法 D、形而上学方法与辩证法的体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远古是以()形式表现的。 A、灵魂的不死 B、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C、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5、《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错误。 A、教条主义 B、宗派教 C、经验主义 D、党八股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 A.人类社会历史 B.整个物质世界 C.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D.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B.有否高尚的理想 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9、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综合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统一 D.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14、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有限性和无限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5、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就会导致( )。 A.诡辩论 B.激变论 C. 庸俗进化论 D.均衡论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国家是用来调和阶级矛盾的 C.国家是阶级矛盾消除的产物 D.国家是在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解析

1、“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三大比喻之一,是紧接着“日喻”、“线喻”之后,为了说明受过教育者与非受过教育者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文学性叙述。没受过教育的人像洞穴中的“被囚禁者”,他们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缚,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看着洞穴后壁并把上面的各种“影像”当成实物。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当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可知世界。柏拉图说囚徒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对于“洞喻”的具体理解有以下几种: (1)“洞穴”喻代表了教育艰辛的历程。柏拉图理解的教育是使灵魂转向的技巧,是要求激情和欲望听从理性的指导。教育解除了囚徒的束缚,想法设法地努力促使灵魂转向。人的灵魂如何才能实现转向,由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柏拉图用“洞穴”隐喻来描述这个过程。教育的过程是艰辛的,灵魂具有获得知识的内在潜力,并具有转向的技巧,但这并不能保证它会自动呈现出来,由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这个过程必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2)“洞穴”喻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哲学王”思想。理念论:柏拉图相信真正实在的不是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觉和表象,这些感觉是不牢靠的;真正实在的是理念。理念先于一切感性认识而存在,现实中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在“洞穴”喻中,太阳象征“理念”,而洞壁上的影像喻为感性经验。柏拉图由此提出了理念论。哲学王思想:柏拉图认为独自占有知识,而让自己的同伴处于无知状态也是一种犯罪。所以在“洞穴”喻中,那个跑出来看到太阳的囚徒怀着拯救洞穴里的愚昧人们的理想又回到了洞穴中去。在他看来,只有哲学家才能看到永恒事物,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无知的人类,他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永恒的真理不顾自己的幸福。 (3)“洞穴”喻体现了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三层关系。“洞穴”首先是一种政治秩序的象征。洞穴用火光安排不同层次的意见(舆论)来满足民众的欲望诉求,从而促成洞穴内的秩序平稳运转。哲人被解除了桎梏,从洞穴上升到外面的世界,认识了世界的真相,知道太阳是一切光之源,是可见世界的原因,并最终领悟到理念是一切实在事物的原因。善成了人检审城邦生活的最高指引,拥有哲学使人有能力检审自己的行为,哲学是人把握善之理念的唯一技艺,这是哲学的理念。哲人重返洞穴,帮助洞内的同胞们提高认识能力来认识世界真相,进而使城邦的品质变得高贵,让城邦遵循正义的原则行事,而不是被欲望牵着走——这是政治哲学的功能。政治哲学不仅检审城邦中的欲望,还帮助城邦选择正义的秩序,让城邦整体向善。如果说是哲学让人认识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那么正是政治哲学帮助城邦完成了转向过程。 积极意义:(1)显示了教育的重大作用。教育使灵魂得到提升,唤醒人性中的理性能力,培养人类具有高尚的品德。教育必须做到使人的心灵之眼远离洞穴中的阴影,达致对阳光下真正事物本质的透彻了解。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类灵魂转向的这一本质特征,仅仅着眼于物质的需要和感官的满足,在世俗的物欲中迷失了方向。所以教育应停下脚步,进行返身之思,直面遇到的困境和带来的诟病,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物欲横流等。(2)现代教育应既注重形而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注重形而上的理性和善的获得,使成才与成人相结合,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与人的灵魂相契合的,应超越其功利性。现代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生存功能与实用功能,忽视教育对人的心性、精神和灵魂的引领功能,导致学校只重视培养片面的应试技能,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3)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引导人类摆脱物质束缚的重任,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就像哲学王一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要维护师道的尊严,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又要有不断超越当前教育实践的勇气,最终促进人类灵魂的转向。 2、关系: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滥觞,通识教育是从自由教育逐渐演变而来。 (1)自由教育又译为“博雅教育”、“文雅教育”,是西方国家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其含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有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为享用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进行理智活动——观察和沉思做准备,而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2)通识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它关注培养学生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河南工业大学 教育名着导读论文 宋各方 2013/5/19 经典—永不褪色 一、个人信息 学院: 专业: 科目:教育名着导读 姓名: 学号: 二、名着浅识 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着作。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着《》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考证,

作者为孟子的学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和尊师的思想。《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课后及考试答案

洪范九畴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以下著作中,不属于经部的是()。 ?A、《六祖坛经》 ?B、《大学》 ?C、《周易》 ?D、《尚书》 我的答案:A得分:0.0分 2 【单选题】《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A、左丘明 ?B、班昭 ?C、司马迁 ?D、司马谈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经传释词》一书由清代王引之所撰。()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在《尚书.洪范》一文中,“王访于箕子”中的“王”指的是周文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五行五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尚书.洪范》中“言曰从”的“从”具有两层含义,一为语言本身的通顺柔和,二为()。 ?A、话多且乱 ?B、人云亦云

?C、言而有信令人顺从 ?D、恭顺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尚书.洪范》一文中,“金曰从革”中的“革”意为()。 ?A、皮革 ?B、变革 ?C、甲胄 ?D、免除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尚书.洪范》的“五事”的是()。 ?A、貌 ?B、言 ?C、视 ?D、行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尚书》中的“五行”概念不同于后世阴阳家所谓的“五行”概念。()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八政五纪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尚书.洪范》中的“八政”不包括()。 ?A、食 ?B、货 ?C、牧 ?D、祀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八政”里,“四曰司空”的“司空”指的是()。 ?A、是管理朝觐 ?B、治理盗贼 ?C、管理教育 ?D、管理居民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尚书.洪范》的“八政”将“食”排在第一位,体现了饮食和农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皇建有极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句出自()。 ?A、《孟子》 ?B、《大学》 ?C、《尚书》 ?D、《论语》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福”指的是()。 ?A、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B、福、禄、寿、喜、慈 ?C、貌、言、视、听、思 ?D、财、官、寿、禄、才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尚书.洪范》一文中,“皇极”的含义是()。 ?A、约束帝王的法则 ?B、大中至正的准则

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66320028 学分:1 学时:1周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专业课程等 适用专业:会计学 开课院部:经济管理学院 撰写人:范俊杰 撰写时间:2010年7月 审定人;陈玉荣批准人:江涛涛 一、目的与任务 经典著作选读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门课程,它可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管理学,特别是会计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在经济学、管理学,特别会计学方面的理论功底。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选读,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第7学期第10周的经典著作选读是在学习了几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理论等会计课程已经或正在学习,使学生具备了阅读会计学理论经典著作的能力,经典著作应选择会计学理论方面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著作。通过阅读,了解掌握会计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促进对所学会计专业课程的全面理解掌握。 二、要求、内容与进度安排 经典著作选读的要求: 1、经典著作选读应在院里统一布置下,由专业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 2、院里统一提供经典著作选读的参考书目及其简介,学生可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在第7学期中开展不少于二本经典著作的选读; 3、教研室主任可根据所确定的经典著作,结合本教研室或本系教师的专长确定指导教师; 4、指导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导读,完成导读的教学任务; 5、学生应积极参加经典著作选读活动,完成选读任务。每次经典著作选读结束时,均应撰写4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 经典著作选读的内容与进度安排: 经典著作选读(第7学期)应选择会计学理论方面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著作。通过阅读,理解掌握会计学某一领域的重要理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在第1周,指导教师将会计类经典著作的书目告知学生,由学生取得书后进行预习。在第2周时,指导教师到指定教室向学生明确经典著作选读的安排和要求,并对经典著作进行导读。第1周结束时,完成课堂导读的教学工作。 三、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论文

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 摘要: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并论述了关于“现实的人”这一理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批判错误的理论观点,坚持唯物史观,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唯物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为马克思建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变成“参天的理论大树”的标志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着重要的理论地位。深刻、准确地理解“现实的人”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从逻辑和历史,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现实的人”的理论地位 每一社会历史理论都有一定的前提和出发点,即研究和阐述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其实质也就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决定着社会历史理论的基本倾向。青年黑格尔派从想象出来的东西即“实体”、“自我意识”和“唯一者”出发,费尔巴哈从想象出来的抽象的“人”出发,因而他们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与之相反,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将现实的、联系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建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

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名著选读课期末考试答案(吴根友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与“殇子”含义相近的一项是()。(1.0分)1.0分 ?A、 失去母亲的小孩 ? ?B、 失去父亲的小孩 ? ?C、 刚出生就夭折的小孩 ? ?D、 悲伤的小孩 ?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福”指的是()。(1.0分)1.0分 ?A、 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 ?B、 福、禄、寿、喜、慈

? ?C、 貌、言、视、听、思 ? ?D、 财、官、寿、禄、才 ?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知行合一”这一概念是由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1.0分)1.0分 ?A、 王夫之 ? ?B、 朱熹 ? ?C、 顾炎武 ? ?D、 王阳明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乾卦“用九”的爻辞为()。(1.0分)

0.0分 ?A、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B、 潜龙勿用 ? ?C、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D、 见群龙无首,吉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B 5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哲学家是()。(1.0分)1.0分 ?A、 卢梭 ? ?B、 康德 ? ?C、 马克思 ?

?D、 费尔巴哈 ?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庄周梦蝶”故事中的“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中的“蘧蘧然”形容的是以下哪种状态? ()(1.0分) 1.0分 ?A、 高兴的样子 ? ?B、 惊疑的样子 ? ?C、 失落的样子 ? ?D、 心有不甘的样子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关于《周易》,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0分) 1.0分 ?A、 为孔子所作

001 潘泽泉:“西方社会学理论与名著选读”书目

西方社会学经典名著选读 课程:《西方社会学经典名著选读》 学时:48学时 授课人:潘泽泉教授 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研讨主题发言30%,课堂讨论20%,论文50% 电子版下载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9110070784.html,/ 《西方社会学经典名著选读》教学参考书目(教材版) 1.Waters,M.(1998)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Alexander,J.C.(1982)The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Vol.1,London:Routledge 3.Hassan,I.(1987)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4.Mouzelis, N.(1995)Sociological Theory: What Went Wrong? New York: Routledge 5.Ritzere,G.(1996)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6.Seidman,S.(1991) "The End of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Postmodern Hope", Sociological Theory 9:2 Fall. 7.Taylor,S.(1999)Sociology: Issues and Debates, London: Macmillan. 8. 乔治·瑞泽尔著:《古典社会学理论》(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乔治·瑞泽尔著:《现代社会学理论》(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乔治·瑞泽尔著:《后现代社会理论》(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乔治·瑞泽尔著:《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以理论范式为线索)。 2、玛格丽特·波洛玛著:《当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以理论流派为线索)。 4、布赖恩·特纳著:《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6、杰弗里·亚历山大著:《社会学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以个人-社会/个体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方法论为线索)。 7.杰夫瑞·亚历山大著:《世纪末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罗宾·科恩、保罗·肯迪尼著:《全球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9.罗兰·罗伯森著:《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尼格尔·多德著:《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 习资料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 一.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古代私学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论语》共二十篇,三百六十章,论其总字数不出一万六千四百多字。 1.教育对象(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2.教育的作用:(1)教育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立国治国三大要素之一(三要素: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2)孔子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7.论教师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考试哦) 五经:《诗书》、《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考试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邑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儒家代表之一,其弟子将孟子言行记录成一书。该书反映孟子的主要教育主张,是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孟子持“性善论”,在他看来,人性中自然包含着符合“仁,义,礼,智”的善端,为此,他积极的游说诸侯国君,施行“仁政王道”以消去战争,使百姓归顺,致天下太平。 思想概况 (1)人性方面:“性善论”---仁,义,礼,智。 (2)政治方面:提出“仁政”: 亲民?用贤良?尊人权 4.同情心 5.杀无道之者。 1.道德规范:“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2.教育作用:凡有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使然,泉之使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用心思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6.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7.因材施教。 三.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荀,孙同音。汉人也尊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荀子》一书,经东汉刘向校订为32篇,其中6篇为弟子撰录,是研究和了解荀子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思想 1.天道观:认为天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否定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 2.认识论:虚壹而静 3.人性论:提出“性恶论”。 4.礼论:认为社会政治思想观念,要以“礼”。为核心。 5.教育观: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劝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