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护理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名词解释

1.护理学:护理学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科学。

2.护理: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3.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

4.自护:又称自我护理,护理理论家奥瑞姆的术语。指个体所独立完成地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旨在维护和促进

个体完好健康状态而进行的一种习得的、目标指向性的自我照顾活动。

5.全补偿护理系统:当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时,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求。

6.部分补偿护理系统:当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部分的自理需求时,护士依据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

的帮助。

7.支持-教育系统:指患者对一些治疗性自护需求是能自己完成的,或需要学习去做并能学会的,但没有帮助就

不能完成。

8.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9.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10.成长: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

变化,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11.发展: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

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的。

12.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里紧张性反应状

态的过程。

13.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14.护理程序:是一种有计划、系统而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目的是确认和解决服务对象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

映。它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决策性和反馈性的思维及实践过程。

15.护理评估:指有系统、有组织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的过程,目的是明确服务对象所要解决的

健康问题,是确立护理判断和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基础。

16.护理诊断: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

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17.首优问题:是指对生命威胁最大,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

18.一般适应综合征: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

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19.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

20.舒适护理: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

快的程度,使病人身心处在最佳状态,促进康复。

21.比斯刷牙法:洗刷唇舌面时,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刷毛头指向牙龈方向,使刷毛进入龈沟和邻间区、部分

刷毛压于龈缘上作前后向短距离来回颤动。刷毛紧压在牙面,使毛端深入裂沟区作短距离的前后向颤动。

22.疼痛: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23.数字评分法:用数字0-10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一条直线等分为十段,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

24.患者自控镇痛法:使用多种镇痛药物,经多种途径,由患者或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疼痛强度调节给药剂量和给

药间隔时间的镇痛方法。

25.患者安全: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发生医疗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之外对患者心理、机体造成损害障碍、缺

陷或死亡,不发生意外人员在执业医师范围之外的不良执业行为的损伤或影响。

26.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27.休克卧位:头躯干抬高15-20度,下肢抬高20-30度。心源性休克,同时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取半卧位。

28.轴式翻身术:头肩部和腰、腿保持在一条线上翻身,同时同向翻动,不能有扭动

29.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

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30.休息:休息是指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活动量,使患者身心放松,没有紧张和焦虑,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生理、

心理状态,包括身体休息和心理休息。

31.昼夜节律:人类的睡眠-觉醒活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近似,与24小时自然昼夜交替大致同步,称为昼夜节律。

32.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反复进行某个或某些关节的各方向运动,用以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3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34.交叉感染:又称外源性感染,是指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是来自患者以外的个体或环境中的病原体

的感染。

35.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各种原因引起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36.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7.灭菌: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方法。

38.无菌技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39.隔离: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染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同时保护易感染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

40.随时消毒: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清除有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41.终末消毒处理:感染源已离开源地,杀灭其留下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对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

毒方法。

42.疫源地消毒: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的病原体。

43.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象征,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

血压。

44.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

45.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46.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人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等。

47.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

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48.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49.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50.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51.高血压: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52.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到深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再开始又一次如上的周期性呼吸,周而复始像潮水

涨退的呼吸节律。

53.库斯莫氏呼吸:又称深度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以便机体

排出较多的CO2,调节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54.毕奥式呼吸:又称间歇(断)呼吸,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

此反复交替。

55.体位引流:置患者于特殊体位,将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病咳出体外。

56.吸痰法:是利用负压,经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

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57.氧气疗法: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压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

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58.冷热疗法:通过用冷或热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镇痛、消炎、降温和增进舒适的作用,是临

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59.继发效应:机体这种转换对冷或热刺激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而出现短暂的相反作用。

60.治疗饮食: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和营养素,以达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目的。

61.试验饮食:在特定时间内调整饮食内容,从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类饮食。

62.鼻饲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63.要素饮食:一种化学组成明确的精制食品,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与水混合后可以形成

溶液或较为稳定的悬浮液。

64.胃肠外营养:指由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机体营养素,使患者在不进食的状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增加体重,

修复创伤等的一种营养治疗方法。若全部营养素都通过胃肠外途径补充称全胃肠外营养。

65.膳食纤维:是指不能被人体胃肠道消化酶类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和木质素等。

66.灌肠: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

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67.导尿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68.尿潴留:膀胱内存有流大量尿液而不能自主排出。

69.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

70.便秘: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71.三查八对(输血):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以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八对:对姓名、床号、

住院号、血袋(瓶)号(储血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血液的种类、血量。

72.破伤风抗毒素(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经物理、化学方法精制而成,是一种特异性抗体,能中和

患者体液中的破伤风毒素。

73.雾化吸入法:将药物以器物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74.给口服药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目的。

75.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再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其雾量大小可以调节,

雾滴小而均匀,药液可随深而慢的吸气到达终未支气管和肺泡。

76.注射法:是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体内的方法。

77.皮内注射法(ID):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皮内的方法。

78.静脉输液: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79.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输回给患

者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

80.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题意杂质,其般为1~15u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

81.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82.成分输血:是指输入血液的某种成分。

83.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84.大量输血:一般是指在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相当于或大于患者总血容量。

85.Rh因子:人类红细胞除了含有A、B抗原外,还有C、c、D、d、E、e六种抗原,称为Rh抗原,也称为Rh因子。

86.空气栓塞:是一种起源于肺的气体栓子阻塞脑血管引起的疾病,通常因在周围压力降低时(如从深水潜水上升

时)膨胀的肺部气体导致肺过度膨胀所致,其常见的特征为疼痛和/或神经系统症状。

87.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大量输血时也输入了枸橼酸钠,当枸橼酸钠尚未氧化时即与血中钙离子结合使血钙降低。

病人表现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心跳骤停。

88.直接交叉配血试验:用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

抗体。

89.洗胃法:是将胃管插入患者胃内,反复注入和吸出一定量的溶液以冲洗并排除胃内容物,减轻或避免吸收中毒

的胃灌洗方法。

90.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91.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

躲避反应。

92.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93.心肺复苏:对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

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94.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95.谵妄:是指一组综合征,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96.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层次人员(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的团队

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97.脑死亡: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98.濒死:即临终,指患者在已接受治疗性或姑息性治疗后,虽然意识清醒,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

即将终结。

99.护理文件:是护士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00.长期医嘱:指自医生开写医嘱起,至医嘱停止,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的医嘱。医生注明停止时间后医嘱失效。

101.长期备用医嘱(Prn):长期备用,医嘱有效期在24h以上,必要时用,由医生注明停止时间方为实效。抄写在治疗记录单长期治疗栏内,执行一次在临时治疗栏内抄写一次,注意时间间隔。

102.临时医嘱: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有的需立即执行(st),通常只执行一次,有的需在限定时间内执行。

103.临时备用遗嘱:指自医生开写医嘱起12小时内有效,必要时用,过期未执行则失效。

104.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

105.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逼采取的卧位。

106.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

107.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

108.失眠:是一种个体长期存在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多醒、多梦、睡不深)、早醒或低质量睡眠的症状。

109.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110.病情观察:通过视、听、触、嗅觉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患者资料的过程。

111.护理(ANA):每个人对自身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必有一定的表现和反应,对这种反应的诊断和治疗即称为护理。

112.管饲法:是通过导管将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或营养液、水和药物注入胃内的方法。

113.危重病人: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

114.间断呼吸: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115.输液微粒污染: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16.营养素:食物中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成分。

117.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118.压力反应: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分为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119.护理理念:是引导护士认识和判断护理专业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和信念。

120.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氧气疗法 2、入院护理 3、疼痛 1、医院 2、稽留热 3、睡眠障碍 第一章绪论 1.护理学 2.WHO的健康定义 3.护理 5.整体护理 1.护理学: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2.WHO的健康定义: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1946年,WHO):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1分),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2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分)。 3.健康(1989,WHO):不仅是没有疾病(1分),而且包括躯体健康(1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分)和道德健康(1分)。 1.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2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1分),是质的变化,一般不容易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1分)。 2.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1分)做出认知评价后(1分)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分)。 4.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1分),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1分)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分)。 5.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1分)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1分)的一种临床判断(1分),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1分)。 3.护理:美国护士学会认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5.整体护理: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第二章环境 1.环境 2.生活方式 1.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2分)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2分)。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2.人体力学 第四章舒适与安全 1.被动卧位 2.被迫卧位 3.疼痛 1.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2.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2分),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被而被迫采取的卧位。(2分) 3.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分)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分),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2分)。 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1.压疮: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2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护理学基础填空名词解释

A卷: 1.磺胺药服后宜________,防止_______。 2.禁用鼻饲法的患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输液过程中出现空气栓塞时,安置病人体位为________和_______。 4.常用给药途径除动、静脉给药按吸收速度由快至慢排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 1.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________。 2.臀大肌注射“十”字法定位是从顶点向左或右引一水平线,然后从_______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选象限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_______。 3.测量血压要做到四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客观反应患者意识状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项目。 5.禁用高锰酸钾洗胃的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题: 6.抢救室内“五定”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 A卷 B卷 无菌技术灌肠法继发效应大量输血压疮医院内感染 呼吸困难灭菌 导尿术体温过高

答案 A卷: 1.多饮水、堵塞肾小管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癌、食管梗阻 3.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4.吸入、舌下含化、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5.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B卷 1.盐酸肾上腺素 2.臀裂、髂棘最高点、外上、内角 3.定部位、定时间、定体位、定血压计 4.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 5.1605、1059、4049(果乐) 备选题: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A卷 1.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基本措施。 2.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 3.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比翼煽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 4.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技术。 5.灌肠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的目的的方法 B卷 1.继发效应:是指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将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继发效应。 2.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 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人际关系:(狭义)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与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推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 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她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 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就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 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与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 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 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 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就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与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与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与真菌孢子。★★★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 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 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电子版本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 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 位。★★★★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 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 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 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 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 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 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1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 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5.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6.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 的物品。★★ 17.隔离(isolation):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 围人群接触。★★★★★ 18.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 神经的温度。★★★ 19.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fever):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 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4?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6?医院感染:(探)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隔离(探):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12. 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 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 动的联系方法,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护肤和改善关节功能的联系方法。 17. 体温过高(探):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5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 球 菌性肺炎、伤寒) 19. 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灭菌法: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胸以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高水平消毒法: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法: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办法。 斯伯尔丁分类法: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病人使用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务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 预防性消毒:指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指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指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皮肤消毒:指杀灭或清除人体皮肤上的病原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 黏膜消毒:指杀灭或清除口腔、鼻腔、阴道及外生殖器等黏膜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 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非无菌物品: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清洁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病人不应进入的区域。 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两通道: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保护性隔离:是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入院护理:是指病人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的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士为病人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入院程序:是指门诊或急诊病人根据医生签发的住院证,自办理入院手续至进入病区的过程。 卧位:即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时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舒适卧位:是指病人卧床时,身体各部位与其四周环境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 主动卧位:即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随意改变体位。 被动卧位:即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被迫卧位:即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 出院护理:病人经过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稳定、痊愈需出院或需转院(科),或不愿接受医生的建议而自动离院时,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档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 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产生者 尿储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排便改道: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外置于腹部表面,在腹部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便排泄粪便,也称为人造肛门 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 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 尿急: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 尿痛: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有疼痛感 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存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排便:从大肠排除废物的过程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粪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 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的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全血:是指采集的新鲜血液未经任何加工而全部保存备用的血液

新鲜血:指在4摄氏度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内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所有成分,可以补充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液病患者 库存血:在4摄氏度环境下可保存2-3周,库存血虽含有血液的所有成分,但其有效成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大量输注库存血可以导致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成分血:是全血经分离后所得到的液体部分,主要是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由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能促使红细胞凝集,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能与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 成分输血:是指输入血液的某种成分。它是根据患者的需要,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需要,输入一种或多种成分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病情观察:即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患者信息的过程 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思维和言语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可有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又进入熟睡状态 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弛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集体仅能维持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名词解释基础护理

名词解释: 主动卧位: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体位.称为主动卧位. 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为被动卧位. 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楚,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为被迫卧位.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称为消毒.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称为灭菌.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称为无菌技术. 隔离:是将传染病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分别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接触,称为隔离.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局部软组织溃烂和坏死,称给压疮. 舒适:是个体在其环境中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转台,是身心健康,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自我感觉,称为舒适.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潜在的组织损伤,称为疼痛.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在1℃以上,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称为弛张热.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被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称为稽留热.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称为间歇热.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称为不规则发热.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奸邪,称为间歇脉. 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或绌脉.其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律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周期可长达30S至2MIN,其表现为呼吸由浅慢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约 5-3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是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或高度缺氧的表现,称为潮式呼吸. 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治疗饮食:是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适当调整总热量和某些营养素,以达到辅助治疗或治疗目的,称为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饮食内容的特殊调整,达到协助疾病诊断和保证检查结果正确的饮食称为试验饮食.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溶血反应.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 意改变卧床 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苦或因治疗需 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6.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 的感染和在医 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 和减少微生物 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 微生物,使其 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 微生物以及细 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 菌物品、无 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隔离(※):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 群接触 12.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 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 应用主动或被

护理学基础重点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重点名词解释 1、护理学(nursing)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 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科学。 2、护理(nursing)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3、健康(health)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 4、安适(wellness)安适是生命充满活力和完美感觉的主观感受,是能客观描述的一种状态,存在不同胡水平,并能绘制成一线形连续体。即生理安适、社会安适、情感安适、智能安适、精神安适。 5、疾病是指机体的某部分、器官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紊乱。 疾病(现代疾病观认为的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结构形态、代谢和机能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状态的破坏或机体偏离正常状态的过程。 6、患病(illness)是不健康的主观体验,是个体生理、心理、智能、社会、发展或精神功能的良好体验减退或受损的状态。 7、疾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是指人们在患病时采取的应对疾病所致的机体功能改变的一般性行为,它伴随疾病而存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8、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采取行动提高生活质量。其目的是发挥健康潜能,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WHO 指出:健康促进是赋予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 9、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或疾病预防是人们采取行动预防和对抗疾病的过程。它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发现问题、改善环境和行为及提高身体抵抗力的方法,消除、减缓或改变疾病过程。 10、初级预防保健(primary prevention)又称一级预防,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始于疾病或功能障碍出现之前,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或疾病预防两个方面。 11、二级预防保健(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为发病学预防,由有组织的、直接的健康普查或大众教育组成,目的在于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尽可能逆转疾病的病理过程、尽早阻止疾病的进展和限制伤残的发生。

(完整版)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终极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 1、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1.5分)一般所指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0.5分) 2、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1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度以上,体温最低时任高于正常水平(1分)。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胧性疾病等。(1分) 4、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这样一侧臀部被划分为4个象限(1分),其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1分) 5、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1分),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1分)。 6、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张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语言或轻度刺激唤醒,(1分)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的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后又很快入睡。(1分) 7、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1分)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1分)。 8、隔离:是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9、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0、无菌技术:是指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征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 12、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 13、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 14、内源性感染:各种病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 的医院感染。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部分

15 发热fever 是指由于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时。 15 稽留热continuous fever 体温在39~40℃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15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是指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可达2℃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 15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是指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性肾炎等。 15 稽留热continuous fever 是指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 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15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是指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一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15 继发性效应secondary effect 是指用热或用冷超过一定时间,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的作用。 体温过低: 16呼吸困难dyspnea 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有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及呼吸肌加强收缩的表现。 16呼吸过速tachypnea 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大于24次/分钟。16 呼吸过缓bradypnea 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少于10次/分钟。 16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又称陈-施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到深快,达到高潮后再由深快逐渐到浅慢,随之出现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5-30s),之后又开始重复以上变化过程的周期性呼吸。其周期长约30s至2min。 16 间断呼吸Biot's respiration 又称毕奥氏呼吸。其特点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间隔一段较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有的可为不规则的深度及节律改变。 16 蝉鸣样呼吸strident respiration 指吸气时发出一种高音调的音响,多因细支气管、小支气管堵塞,导致空气进入发生困难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支气管哮喘等患者。 16鼾声呼吸stertorous respiration 指呼气时发出粗大的鼾声,是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聚所致,见于昏迷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深度呼吸: 呼吸过缓: 17 速脉tachycardia 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超过100次/min。 17 缓脉bradycardia 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低于60次/min。 17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 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 17血压blood pressure,BP 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强。一般指动脉血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肱动脉的血压。 17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17 高血压h ypertension 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17 低血压hypotension 收缩压低于90mmHg(12.0kPa),舒张压低于60 mmHg(8.0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 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 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 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 3. 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 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 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 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 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 6.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院 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 7.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 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 内源性感染(en doge nous in fectio ns :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 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介 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 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抱子。★★★ 11. 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 in 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 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基础护理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

意识障碍的程度分为几种 嗜睡、意识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简述肾原性水肿和心原性水肿的区别 鉴别点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和眼睑从眼睑、颜面开始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发展较缓慢发展常迅速 水肿性质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软而移动性大 伴随病症伴有心功能不全病症,如心脏增大、心伴有其他肾脏病表现,如高血压、脏杂音、肝大、静脉压升高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 变等 左心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是什么 左心衰竭所致的肺瘀血、肺泡弹性减低和肺循环压力增高等 简述黄疸病人的评估要点 注意有无黄疸 黄疸的程度 病因与诱因 黄疸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 口腔检查的要点 口唇 口腔黏膜 牙齿 牙龈 舌 咽部与扁桃体 口腔气味 腮腺 甲状腺和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甲状腺: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I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II度 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III度 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者为I度 超过咽腭弓者为II度 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III度

咯血与呕血的区别 鉴别点咯血呕血 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肺炎、肺脓肿和心脏病等病变、胃癌、胆道病变 出血前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咯出呕出 出血的血色鲜红暗红、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痰液、泡沫食物残渣 酸碱反应碱性酸性 黑便无,吞咽较多血液时可有有,可为柏油样,呕血停止后仍可持 续数天 出血后痰的性状常有血痰数日一般无痰 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的区别 中心性发绀:全身性发绀,除四肢与面颊外,亦可见于舍及口腔黏膜与躯干皮肤,且发绀的皮肤温暖 周围性发绀:发绀常出现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如肢端、耳垂及颜面),皮肤冰冷,若经按摩或加温发绀可消失 腹部触诊的注意事项 (1)患者准备:取仰卧位,头垫低枕,两上肢自然放于躯体两侧,两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并稍分开,以使腹肌放松。嘱患者略张口做平静深慢腹式呼吸。 (2)评估者准备:评估者站在患者右侧,面对患者,其前臂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评估时手要温暖,指甲剪短,动作轻柔。 (3)评估方法:按顺序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评估全腹,然后再触诊肝脾及肾脏。 先触诊健侧,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并进行比较。 边触诊边观察患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给与安慰和解 释。 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减少腹肌紧张。 描述腹部包块的触诊要点。 部位某些部位的包块常来源于该部位的脏器,但有些包块可在腹腔内游走,部位不定 大小凡触及包块均应测量其大小(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 形态应注意包快的形状、轮廓、边缘和表面状态。规则圆形、表面光滑的包块多为良性,以囊肿、淋巴结居多;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且坚硬者多为恶性肿瘤、炎性肿物或 结核性包块 质地实质性:质地柔软、中等硬度或坚硬,多见于肿瘤、炎症或结核。囊性:质地柔软,多为囊肿或脓肿 压痛有明显压痛的包块多为炎性包块,无痛性包块多为肿瘤性 移动度随呼吸而上下移动的包块多为肝、脾、肾、胃或其肿物;移动度大的包块多为带蒂肿物或游走的脏器;局部炎性包块、脓肿及腹膜后壁的肿瘤一般不能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