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

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

?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

?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

?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

?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

?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

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

域模型

?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

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

?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

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研究区内资本积累、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内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升级,区际间合理的劳动分工及其如何采用各种有效的政策手段解决萧条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问题,研究如何解决中心城市的过度集聚以及生态条件的恶化,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和保持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等。……E. M..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

?起步很晚,系统研究是近年的事。

?兴起与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为适应企业扩权、地方分权为主线的经济体制

改革而出现的不同区域发展路径以及区际间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70年代以前,经济学界研究生产力布局问题,地理学界重点研究产业布局

问题,这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局

限性。

?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在特定时间下,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地区分配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分布地区、地

点的选择;

?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要素、空间组合的安排;

?各经济区域之间、各经济中心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

及其发展比例关系的确定。

?生产力布局原则:

?①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为均衡布局生产力;

?②把地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结合起来;

?③工业尽可能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

?④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

?⑤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和国防的巩固。

?而平衡布局是总的指导思想,其它原则均从属或服从于它

?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弊端,区域经济主体的“虚无”状态,无活力,经

济效益低下。

?经济体制改革以中央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让利为主线,循着重新构造经济主体

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道路展开。一是区域经济出现空前发展和从未有过的经济

建设高潮,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登场;二是区域经济的自我组织、

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三是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

业结构的优化;四是区际间出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了商

品流通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五是形成了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2、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冲破过去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的框框,从全新角度,在全

方位开展区域经济研究:

?80年代,编制地区国土规划,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地区产业政策;

?90年代,开阔了研究领域,宏观中观领域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

构优化、城市经济、城乡联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的诸多方面,以

及区际间发展差异分析、区际分工合作等方面研究;微观领域研究企业组织、

企业合并与兼并以及组建企业集团、跨地区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

?翻译西方区域经济学著作和文献,并与我国区域经济实践结合,逐渐形成新

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

?不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对策”之功,“指导”之力;研究人员从生产力布

局和经济地理研究“转变”过来,研究“惯性”;研究方法偏重规范研究,忽略

实证研究,倾向唯实论,定性多,定量少。

(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我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区际分工弱化,区域结构趋同严重

?区域间摩擦加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行为失控

(四)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1、地理学与经济理论

?(1)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

?德国几何学(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廖什“市场区位论”

?社会物理学:捷夫(Zpif)“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空间(城市)

相互作用理论

?累积因果关系:缪尔达尔

?当地外部经济(区位经济):

?地租和土地利用:冯·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

?(2)空间经济学:两次失败的努力

?二战以来,两次几乎要开创新时代的空间经济学努力,均功亏一匮。

?50年代,艾萨德,创造了一个交叉学科——区域科学,目标是把空间问题

带入经济理论的核心,开创性的贡献是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

代问题。

?但,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

?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城市经济学”

?研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经典模型:单中心城市,中心商业区周围的土地

使用情况和地租。

?冯·杜能模型的翻版,但中心与现实的差距,如络杉矶,有一打甚至更多的

办公楼地区在竞争,波士顿128公路的“边缘城市”

?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尺度的变化

?侧重于区域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侧重企业内部的

经济效果):区位理论→更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区域科学

?区域内(一个区域)→区域之间(多个区域):增长极理论、核心-外

围理论等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其战后变化趋势:向多部门、多区

域、跨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企业经营发展。

?研究单部门企业区位:古典区位理论→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

的研究:公司(企业)地理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学派→结构主义地理学

(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均衡理论与非均衡理论

?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R.Nurkse)为代表。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供给方面是由于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在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纳克斯主张均衡发展的策略。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如工农协调,社会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和鼓励多部门的发展,诱发许多关联性生产,使各产业间互相购买彼此的产品和劳务,并且在空间上建立许多据点,凭借便捷的交通联系,将其发展效果波及邻近地区,导致国家在空间上呈现活跃的景象。同样,纳克斯认为,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他认为,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他不同意仅靠增加资本就可打破恶性循环的说法。他认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有些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缺乏资源、生产因素和资本,而是因为富者奢侈浪费,加上错误的投资策略。他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国家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在不均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干预,支持发展某些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的薄弱部门。如果政府在不均衡发展过程中不能做到不断地产生诱发性的决策及行动去克服不断出现的在供求上的比例失调,那么,这个政府就无力采取一系列的均衡增长所要求的主动性的决策。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如将有限的资金均匀分配于各个发展据点和发展部门,这样不仅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正如把几块小石头均匀投入水面,引起的波纹小,且互相冲突,效果消失。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扩大经济效果。为了此策略的成功,就必须认真选择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

?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growth pole)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方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他认为,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增长公司或厂商构成推进型(或称为推动型)产业发展的核心。一个推动型企业的出现将导致一整群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

?推动型企业推动效应的大小与其产生外部经济的能力有关。产业外部经济能力愈大的推动型企业,其推动效应就愈大。推动效应的大小与产业的关联性相关。凡是前向、后向、侧向联系广的产业,都有较大的推动效应。

?增长极将作为以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的城镇出现。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就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

?极化和扩散的地域方式

?向心极化、等级极化、圈层极化

?离心扩散、等级扩散、圈层扩散、跳跃式扩散

3、核心-边缘理论

?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核心与外围(或核心与边缘)发展模式。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由于核心-边缘理论基本上是以极化效应(即向心倒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即离心扩散效应)来解释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与增长极理论的机制解释有许多类似之处

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4、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节点与走廊发展模式”

?点-轴渐进式扩散的理论模式,

?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5、梯度推移理论

?“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的启示

?国家个区域存在发展次序先后和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地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作用;发展次序上应先支持和促进高梯度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带动和促进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的东中西三地带战略

6、圈层结构理论

?“杜能环”

? E.W.伯吉斯

?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

?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城市的周边地域和市郊外缘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市中心向外有序排列

(六)区域发展战略

?1、基本要求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是区域产业布局、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布

局的指导,是调整和安排区域内部空间关系的依据。应体现以下基本要求:

?1)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适合工业化、城市化的整体空间框架,生态空间结构,优越居住环

?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

?3)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

?4)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2、基本的理论模式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自主发展战略

?高速度增长战略

?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

?信息化发展战略

?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两种趋势:集聚与分散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规划的空间结构核心问题

?1)集中式发展

?2)分散式发展

3)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

二、社会生态学理论基础

?(一)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1、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来是在本世二十年代。

?(之前:地理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适应论的观点:美国学者巴罗斯,1924年提出,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同时代的英国学者罗士培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人地关系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是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提出了“协调”的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协调论思想产生以后很快受到各国学者认同和发展。60年代以后,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已在世界上再次得到确认。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各种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缺乏,以及人门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所以协调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地观,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已成为区域开发与规划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总之,协调论的出现,标志着人地关系理论发展进入了一崭新和成熟的阶段,它是人地关系认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人地关系协调的内涵

?包含两层意思:

?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界时要保持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

?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3、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动态原则

?综合原则

?长远原则

?整体原则

?地域协调

?科学协调

?主动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

?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关键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即优化状态。

?优化的目标:多种

?具体的几个方面:

?协调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

?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协调自然、人为因素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协调人类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协调地区之间的关系

?5、人地关系协调论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

?指导区域规划目标、原则的确立

?运用协调原则,合理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保持区域持久、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地制宜科学地开发与规划

?(二)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如何,取决于生态系统平衡和经济系统平衡的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1、生态平衡

?2、经济平衡

?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区域经济平衡是指一定区域内国民经济总体、全局的宏观总量平衡,可具体表现为资金收支平衡、物资平衡和劳动力平衡。

3、生态经济平衡

?(1)生态经济平衡的涵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态经济有机体,就是说现代经济社会不只是由单一经济要素所构成,而是一个包含人口、资金、物资等经济要素和包含资源环境等生态要素的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网络系统。这诸多的经济要素和生态要素正是在社会生产和再产过程中才相互结合成为层次更高、结构与功能更复杂的生态经济有机系统。

?(2)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

?生态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平衡关系,即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经济系统的平衡,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生态经济平衡。

?生态平衡是经济平衡的基础。生态平衡是第一性的。因为从发展时序上来看,经济系统是从生态系统中孕育、产生的。

?经济平衡对生态平衡构成主体关系。

?从社会需求方面看,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亦即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取得预期的经济成果以满足社会一定的物质需要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目标。

从经济平衡对生态平衡的作用看,经济平衡并不是被动地去适应生态平衡,而是人类主动利用经济力量去保护、改善或者重建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系统科学理论基础

?1、系统论概述

?主要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janffy)

?1945年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论文,宣告了这门新学科的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系统论已经蜚声世界,并在现代科学技术群中独树一帜。系统论不一仅在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并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

?(1)系统

?系统这一名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由诸多部分组成的整体,或者说是处在相互关系和联系中的要素集会,它构成某种整体性和统一性。

?贝塔朗菲的定义:“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这个定义强调和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二是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

?普遍公认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上述定义包括了以下几层含义:

?(1)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可指部件、元素、要素和变量等。

?(2)构成系统的部分不是彼此分割,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系统是有结构的,系统中的部分不是无序、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的,而是依系统功能的要求,按一定层次有机地组合和排列的。

?(4)系统是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任何系统在特定的环境中,都可以发挥作用,显示其能力。

?(5)系统是可分解的。

?

?系统的结构性质不同,表现出来的功能也不同。

?系统无处不有,万物皆成系统。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全。都普遍地存在着系统。

?(2)系统论

?影响较大的系统理论:

?1.耗散结构论。

? 2. 协同论(协同学)。

? 3. 突变理论(灾变论)

? 4. 大系统论

?2、区域系统理论

?(1)区域系统的特征

?整体性

?相关性

?动态性

?有序性

?目的性

?适应性(环境适应性)

?层次性

?非加和性

?地域性

?多目标性

?(2)区域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整体性原理

?整体形式的多样性

?整体的有机性

?整体的加和性和非加和性

?2)子系统原理

?子系统的普遍性

?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层次性

?等级性

?3)结构与功能原理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以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它是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与组织的方式,是系统各要素间关系的总和。

?结构是系统的基本属性。结构的形式又是多样的。例如: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时空结构、自然结构、人工结构、复合结、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和耗散结构等。结为有许多一般性质,稳定性、层次性、可变性和相对性。

?功能是指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系统有外部功和内部功能。

?各种系统结构,都有相应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普遍存在的。

?系统的功能也具有多种特性。如可变性、相对性和相互作用性。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一定的结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一定的结构产生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4)系统的演化原理

?任何系统并非是从来就有的,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较为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有序走向高有序,以及从一种系统变为另一种系统的演化过程。

?性质各异的系统,在不同条件下,演化的形式也不相同。其基本形式有:直线式演化、振荡式演化、阶段式演化和飞跃式演化等。

?系统在演化中逐步走向老化和消亡。

?3、区域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

?系统中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部门、人员、设备组成信息系信息系统是任何组织中都有的一个子系统。

?信息系统又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的信息管理与辅助技术。它是在70年代广泛发展起来的。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数据的收集和录用、信息的存储、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

?现代信息系统建立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系统和管理科学基础、维护管理系统的决策人员;可靠的硬件和;科学基础和经济保障等。

?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信息管理、经济区(规)划、区域开发及资源管理、环境评价、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D S S技领域。

?信息系统按内容、规模大致可分为国家级综合性系统、国家题系统、区域综合系统及区域专题系统四类。按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规划系统、制图系统、信息检索与显示系统。

?除上述系统类型外,还有一些专门信息系统。如:企业信息。银行信息系统等。

?(2)区域信息系统

?区域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数学以及信息科学等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时空内涵的区域数据(资料),以提供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要信息的技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区域宏观决策服务。

?内容构成: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3.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

4.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5.成果输出。

?主要功能:1.信息共享。2.事物处理。3.动态预测和模拟。4.辅助决策。5.综合分析与规划。

?4、区域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DDS):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某种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协助

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决策者

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的人机交互系统。

?区域规划(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

四、城市/区域治理理论

?管治(governance)

?倡导性规划理论,公众参与,是管治思维的体现

?城市/区域管治:

?一种地域空间管治概念,它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

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容在内的整体地域管治

概念。

?涉及的权力机构(主体):中央元、地方元、非政府组织(NGO)。其中政府、

公司、社团、个人行为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

素的控制、分配、流通的影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为什么引入“管治”思维?

?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资源的分配是协调各社会发展单元相互利益的重要方

式,空间资源的分配(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空间规划与管理行动)一向是

政府握有的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控社会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

?但传统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理中所奉行的单一、纵向的空间资源控制方式

已愈来愈难以付诸实施,必然需要系统而明确地以引入“管治”思维。

?西方国家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的新表现:

?(1)探究全球经济背景下各级政府所应扮演的角色,以争取发展策略的主

动权;

?(2)研究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使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中

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

?(3)重新界定当地有关正式、非正式部门的权力和职能以及相应产生的许

多新权力中心的运作。

?(现在的区域管治更加关注行政灵活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以及全球

空间竞争带来的问题

?新兴的区域合作模式)

?转变:

?管制(government,regulation):政府包揽

?管治(Governance):社会管治

?治理(Governing):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

新区域主义

?全球化使区域空间层次的弹性变得更大。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历程:

?产业革命

?大都市区革命(1950s~1970s的郊区化)

?区域革命时代(1990s起)

?全球经济需要诸多功能性的城市网络(不再是单一的产业或

都市区)

?(旧)区域主义(Regionalism):二战后形成

?在具体区域的基础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团体或组织的结构化。

?1990年代以后:

?冷战体系解体,经济全球化影响,西方国家重新理解与重视有关区域研究、

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区域主义浪潮:

?区域不仅是参与当今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单元与组织单元,也被理解为推动

全球化的基本动力。

?整体背景转变中,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区域政策与管治也面临

着巨大的转型。

?区域复兴等内容,并成为众多学科的中心议题。

1)新区域主义的内涵

?“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

?以生产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

形成的区域发展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

?在全球竞争时代,区域的角色与作用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9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角色

转型(政府重塑)、管治权力向区域转移的战略

?进一步突出了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国家权力的下放

和城市间通过联盟方式将某些权力上交(例如各种大都市区、区域性组织的

兴起)以形成新的制度竞争优势

?区域被看作是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2)与旧区域主义的比较

?强调区域不可或缺的价值,认为它应成为现代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

?鼓励区域内基于多元主体互动、激发内生发展潜力的各种长期政策与行动;

?各种区域政策的关键在于增加“合作网络”的集体认识、行动与反映能力,强调经济与社会行为的区域化特征;

?改进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制度基础,培育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

?关注的内容和要求实行的目标不断增加:空间效益集约、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和文化网络交流与平衡等

?强调区域发展与规划中的社会多极化,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互动。

?旧区域主义过于强调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对外的封闭性,新区域主义则是以“开放”

为特征的,不只是在区域内部开放,也鼓励向其他地区开放,这种区域内成员间的

相互依赖关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网络化环境是相容的。

?旧区域主义是具体、单一的目标,新区域主义是一个综合、多元的进程,它既包括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同时也包括环境、社会保障政策、安全和民主等方面,即在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安全和文化的趋同。

?旧区域主义过于重视边界、政府的作用,而新区域主义特别强调非政府组织应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区域主义体现了“新世界秩序观”的影响,与和平、发展、生态可持续等这些当代全球性命题密不可分。是目前影响西方区域发展与规划的主流思想,甚至被用来作为解决某些国际问题的基本框架。例如为了稳定巴尔干地区的局势,欧洲国家于1999年签署了《东南欧稳定公约》,被认为是新区域主义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重要尝试

3)新区域主义规划的重点

?在上述背景下,国家、城市的竞争力都越来越有赖于区域的竞争力,区域规划成为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一种积极的和重要的措施。19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国家兴起了新一轮区域规划的高潮。

?“欧洲空间展望”跨国规划

?欧盟15国为了促进持续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共同实现区域与城市空间

的集约发展,于1993年开始了“欧洲空间展望”(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的跨国规划

?欧盟希望通过各种区域性规划,使得各个城市、国家由单一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策略性的联盟。欧洲21世纪议程、阿姆斯特丹条约、欧盟人居会议(1996)等,无一不强调维护区域意识,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规划上的管理与合作,并成立了欧洲城际联盟(Eurocities)、欧洲大都市联盟(Metrex)、欧盟发展实施计划署(IDO)等区域组织,担负起为整合欧盟区域政策而努力的重要使命。

?大巴黎地区规划

?1992年完成,总面积12072平方公里,涉及7个省。规划认为协同巴黎盆

地整体合力的大巴黎地区,将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区域。

?大伦敦的发展战略规划(Draft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Greater London,2002)?兰斯塔德地区规划

?将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城市群作为整合体来协同参与欧洲与世界事务

?柏林/勃兰登堡统一规划

?以及1996年公布的第三次纽约区域规划

?等等

?都强调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加强整体联系,实现共同繁荣、社会公平与环境

改良的目标。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时代的区域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区域内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而更具有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竟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空间形态以外的内容,即区域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成为参与全球性竞争的一种战略手段。

4)区域复兴运动

?重振经济衰退地区的活力,进行了巨大的努力。

?区域复兴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区域规划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德国鲁尔地区:

?为了摆脱危机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1960年代以来德国

鲁尔地区开展了全面的区域规划整治工作,它通过持续、不间断和

务实的区域规划,以新技术革命、多样化、综合化发展来促进区域

经济结构的全面更新和提升,重塑区域的全球竞争力,成为老工业

区持续发展的典范和德国区域整治中最成功的实例。

?英国“第二次现代化”

?为了重整衰退的经济,英国政府于2000年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的

概念,重点努力推进传统产业区域的再发展。利物浦地区、格拉斯

哥等传统产业地区等都成功地实现了区域发展转型,特别是格拉斯

哥-爱丁堡高速公路地带,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英国乃至世界重要

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吸引了四百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跨国公司

就达一百五十余家。

西方国家区域(规划)管理体制演变

?三大学派的治理理论:

?传统区域主义

?“公共选择”学派

?新区域主义

?相应的治理模式:

?集权化科层模式

?分权化市场模式

?组织间的网络模式(见图)

?通常情况下,各国的都市区治理模式都是在纵轴的两极端之间摆动,即科层

制中有市场机制的活动空间,而市场化也有一定的科层制结构。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切勿让任何老师知道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就是使得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 D )。P8或者P3 A、环境效益达到最大 B、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C、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D、使得所有的效益与损失的总与为最大 2、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 ABCD )。P4 A、人口与经济部分 B、生产力的布局与产业结构 C、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 D、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3、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 ABD )。P6 A、城市人口与经济 B、城市的生产力与布局 C、城市规模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 BD )。百度 A、“十五小”企业 B、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C、没有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 D、在特别保护区域内的工业生产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5、环境规划的作用就是( ABCD )。P3 A、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B、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C、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D、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6、下列那一种废物最有可能为危险废物( C )。 A、生活垃圾 B、包装垃圾 C、电镀污泥 D、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7、环境规划的特征有( ABCD )。P6~7 A、区域性 B、动态性 C、政策性强 D、信息密集 8、环境规划的原则有( ABCD )。P9~10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C、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D、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9、按照环境要素,环境规划可以划分为( ABD )。P12

环境规划学试卷及答案

环境规划学试卷(附完整答案答案) 一、填空(共40分)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4、环境规划决策特征: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5、分担率=单个污染源排放量/所有污染源的总排放含量 6、大气环境污染预测:比例法、箱式模型法、高斯烟流模型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8、能源弹性系数是年平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和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二、国外环境规划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1、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 2、政府官员参与,公众参与; 3、将环境标准作为基本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 4、以毒性污染物和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为重点防治对象; 5、环境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6、新市镇规划中必然包括环境规划内容; 7、重视以法律、行政管理手段落实规划。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方法(10分) 1、出台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2、促使全社会增强低碳意识; 3、发展低碳产业; 4、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 5、提倡低碳的生产; 6、构建低碳生活方式; 7、建立低碳经济管理制度 四、则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10分) 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区划为基础 2、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依据 3、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为根本 4、应满足现代技术经济条件 5、要求指标定量化、能作时空分解 五、水环境规划的过程及具体内容:(10分) 1、查明水资源现状与水环境问题 2、预测规划期生产、生活用水及水环境变化趋势 3、划分水环境功能区 4、确定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功能的规划指标) 5、选定合适的水环境规划方法 6、拟定水环境规划方案(节流、开源、防污) 7、提出优选方案并决策 8、保障水环境规划落实 六、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及主要措施(10分)

环境规划试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15 分)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 的值。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 分)1 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代化水平提高。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和功能区。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专利等。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平均指标、相对指标。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三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 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 ,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 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 C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 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C )A、局部优势B、潜在优势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D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四、简答题:(各 5 分)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3)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4)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那些?(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各是什么?(一)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二)区域分工的模式:(1)垂直分工。(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4.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5.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五、论述题:(各10 分)一、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1.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2. 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 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4. 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答:(一)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多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与答案页码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P1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P3 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4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P8 5、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P17 6、结合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特点和发展前景?P17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1、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P37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它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P38 3、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P45 4、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P47 5、如何理解复合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与指导作用?P51 6、论述城市地域结构、集聚效应对环境规划的作用?P55 7、何谓循环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P56 8、试论述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关系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P65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P72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是什么?P75 3、环境规划中的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85 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P88 5、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与部门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别是什么?P96 6、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P93 7、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的运行机制和模式?P98 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P100 9、结合环境规划法说明其动态管理的内容?P106 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1、结合一水体(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数据,试用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水体质量评价,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根据预测的要点如何考虑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的效果。P115 3、根据某城市有关资料,讨论怎样选择、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预测,并进行预测结果的分析。 4、以河流问题为例,概述建立河流水质预测系统的一般过程及要点。P128 5、结合生态等问题,讨论如何对难以量化问题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6、根据环境规划的实践,如何理解环境规划决策分析基本框架的含义。 7、从方法学上讨论费用一效益分析、数学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 3 类技术方法处理环境规划决策问题上的差异与内在联系。 8、结合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技术方法,讨论如何处理环境规划中经济、社会、环境等目标的协调分析问题。 9、结合区域SO2 控制问题,分析运用费用一效益方法进行环境规划决策的基本过程及处理方法要点。P12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环境规划考试试题2009 A

环境规划学试卷A卷 环境工程2007级 考试时间:2009年10月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说明:答案请写在试卷上,用蓝(黑)色钢笔(圆珠笔)书写,字迹要工整,请注意题目说明。 一、填空题(20分) 1. 环境规划的两个基本任务分别是 ; 。(3分) 2.环境容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是、、 。(3分) 3.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是、、。(3分) 4.在环境规划的决策分析中,主要的数学规划方法有、、等。(3分) 5.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 h=19440m3/d,COD(h)=100mg/L;河流水环境参数为Q p=6.0m3/s,COD(p)=12mg/L, u=0.1m/s, K d=0.5d-1。假设污水进入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10km处的断面上,河水中COD浓度是( )。(2分) 6.水环境规划方案可行性分析主要从和两方面来考察。(2分) 7.在风玫瑰图中出现C=34%,表达的意思是。(2分) 8.某建设项目所处城市工业区, 大气稳定度为B级, 查表得到p为0.15。距地面10m处10min的平均风速为 1.0m/s, 该建设项目所在地距地面30m处的平均风速为。(2分) 二、问答题(40分) 1.什么是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力,它们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10分) 2 根据环境规划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请对未来环境规划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趋势,发表你的看法。(10分) 3简述大气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的区别,以及大气环境规划中实行总量控制的必要性。(10分)

4 什么是DSS,DSS区别于MIS的特点是什么?(10分) 三、计算题(40分) 1 某个化工厂每天要排出两种工业废水,第一种工业废水的处理成本是1000元/吨,第二种工业废水的处理成本是700元/吨,该厂每天须处理的两种废水的总量大于1500吨,而工厂的处理能力为:第一种废水是800吨,第二种废水是900吨,问该工厂如何安排两种废水的处理量,才能使处理废水的成本最小。该问题是线性规划问题,请写出其数学模型(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并回答求解该问题的方法。(10分) 2某城市位于江苏省内,二氧化硫控制区面积267Km2,一、二、三类功能区的面积分布为67Km2、100Km2和 100Km2,分别执行大气质量标准(标态下)0.02mg/m3,0.06mg/m3和0.1mg/m3。查表可知A取4.9。(1)试依据A值 法确定各功能区的SO2允许排放量;(2)已知该市当前的SO2总排放量为14.6×104t/a,计算SO2的削减量。(10 分)3某工厂位于平原地区,烟囱有效源高为80m,NO2排放量为90kg/h,烟气脱氮效率为75%,在其SW方向1200m 处有一风景名胜区。中性条件下,当吹NE风时,烟囱出口处风速为6.0m/s,距源1200处0.5h取样时 间,。(1) 工厂排放NO2在风景名胜区的浓度贡献值是多少?(2) 如果在垂直于SW方向距离风景名胜区50m处有一居民点,则工厂排放NO2对该居民点的浓度贡献值是是多少?(10分) 4 河段长86km,流量为Q=6.0m3/s,平均流速u x=0.3m/s,BOD衰减常数为K d=0.3d-1,K a=0.4d-1,污水排放量为0.6m3/s。如果要求河段中的DO≥5mg/L,河段起始断面处每天BOD5排放量不应超过多少?设上游河水中的BOD5浓度为1mg/L,氧亏值D0=0,水温20℃。采用S-P模型计算(饱和溶解氧)。(10分)140 y σ=85 z σ= 468 31.6 s C T = +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 盖迪斯是一位以科学家的眼光来研究城市规划的苏格兰人,他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生态学本来是生物学家研究动、植物群落之间联系的科学,但是他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城市社会,揭示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盖迪斯本来是个有前途的生物学家,但是因为患的是眼疾,无法观察微小的生物,所以他有了机会去观察宏观的城市。盖迪斯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联系在一起。 盖迪斯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试图将城市规划最为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力求适用和美观各自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公众是城市最终的目的。 盖迪斯对城市规划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他的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在他的作品《城市发展》和《进化中的城市》体现了,并通过生态学说解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城市与乡村应该同时进行规划。他还为区域规划首创了“调查——分析——实际的规划”的综合研究方法,同时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也是他首次提出的。并在1914—1924十年间,参与了印度50座大小城市的规划工作。这些都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启蒙了后人对宜居城市观点,他认为城市是有机的、是一个生物体。 盖迪斯还对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有研究,用“流域垂直分区图”来诠释这种关系。在“流域垂直分区图”中海拔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海滨,海拔最高的区域,一般是矿工工作的地方;森林分布在次高的地区,伐木工人在那里工作;然后是猎人和牧羊人工作的地方;靠近低地的地方是农民和园艺;海岸附近是渔民的活动区域。盖迪斯认为如果不遵从这种人地关系,最后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将花费大量的能量并且冒很大的危险。他认为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是相关的,可以通过改变空间结构来改变社会的形态。 盖迪斯非常重视人本理念与精神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他还提出了“城市规划不仅是地点规划或者工作规划。如果想取得成功,必须是人的规划”。他主张在城市规划中应改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避免大拆大建。强调人类居住地与土地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自然地区是规划的基本构架,城市要与自然和

环境规划学试卷A

河南工程学院2010 至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环境规划学试卷 一、填空题 1、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立的“33211”工作重点指的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SO2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3、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按规划目的划分,可分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 4、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5、循环经济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复合生态、人类生态和产业生态。 6、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7、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水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8、进行规划方案费用的比较评价,通常可采用净效益和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9、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特性有关。 10、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水环境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11、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2、环境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13、环境规划的重点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14、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3类:①容量总量控制,②目标总量控制,③行业总量控制。 15、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SO2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 16、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17、土地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18、乡镇环境规划的体系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规划范围可分为县域环境规划和镇区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19、环境规划范围的界定是以整体意义上的环境为基础,应该逐步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20、我国的七大水系是指: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太湖。 21、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在未来环境规划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方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22、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23、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 24、1992年,环境保护年度计划正式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体系。 (本题 60分)二、问答题 1、简述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7分) 2、我国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是什么?。(7分) 3、简述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7分) 4、简述环境规划的功能。(7分) 5、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8分) 6、环境效益评价的货币技术方法有哪些?(8分) 7、浓度控制法、P值法和总量控制法的区别是什么?(8分) 8、简述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的关系。(8分) 9、简述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7分) 10、水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有哪些?(7分) 11、简述环境规划的8项管理制度。(8分) 12、大气污染控制中,浓度控制法、P值法和总量控制法的区别是什么?(8分) 13、简述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条件。(7分) 14、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措施有哪些。(7分) 15、试述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有哪些。(8分) 16、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主要有那些内容?(7分) 得分评卷人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使得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 D )。P8或者P3 A.环境效益达到最大 B.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C.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D. 使得所有的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大 2.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 ABCD )。P4 A.人口与经济部分 B.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 C.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 D.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3.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 ABD )。P6 A.城市人口与经济 B.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 C.城市规模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 BD )。百度 A.“十五小”企业 B.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C.没有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 D.在特别保护区域内的工业生产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5.环境规划的作用是( ABCD )。P3 A.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B.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C.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D.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6.下列那一种废物最有可能为危险废物( C )。 A.生活垃圾 B.包装垃圾 C.电镀污泥 D.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7.环境规划的特征有( ABCD )。P6~7 A.区域性 B.动态性 C.政策性强 D.信息密集 8.环境规划的原则有( ABCD )。P9~10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C.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D.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9.按照环境要素,环境规划可以划分为( ABD )。P12 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B.水污染控制规划 C.自然保护规划 D.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10.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可分为( AB )。P14 A.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B.生态规划 C.部门环境规划 D.专题规划 11.固体废物能否用焚烧法处理的最重要依据是( B )。 A.废物的比重 B.废物的热值 C.废物的可生化性 D.废物的粒度 12.环境承载力指标可以分为( ACD )。P30 A.资源供给指标 B.环境管理指标 C.污染物容纳指标 D. 社会影响指标 1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BCD )。百度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ABD )。百度 A. 人类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收稿日期:2006-08-11;修订日期:2006-12-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 D038)资助。 作者简介:方中权(1966-),男,湖北云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fang 2 zhongquan@t https://www.doczj.com/doc/9a1591304.html,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方中权 1,2 ,陈 烈 2 (1.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91;2.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关 键 词: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T 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4-0480-06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 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2] 。它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区域规划不同于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它是以经济区范围为主体的规划,因此,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础,而区域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区域规划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部分,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特别是从“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向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区域间突破行政区界限而合作加强,客观上要求通过区域规划进行整合。而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大转变,使区域规划由指令性较强的刚性规划向指导性为主的柔性转变,也要求 规划理论有新的发展[3~5] 。中国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表示,长期以来作为中国规划工作中亟待增强之薄弱环节的区域规划,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区域规划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这对于编制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 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的 演进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阶段。指二战前的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阶段。指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指7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1 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 虽然区域规划理论的大量运用源于二战后区域规划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开展,但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古代社会。中国古代名著《禹贡》就将黄河、长江流域划分为九大区域并论述了各区的水、土及物产,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意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去分析城镇的密度;西汉时的《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等因素,考察了区域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这些描述和分析,是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的 反映[6] 。 在资本主义早期,曾先后出现了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法郎基”和欧文的“新协和村”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 第27卷第4期2007年08月 地 理 科 学SC I E NTI A GE OGRAPH I C A SI N I C A Vol.27 No.4 Aug .,2007

环境规划学试卷

四. 1.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2. 高斯扩散模式的四点假设. 3. 环境承载力的定量描述. 4. 污染物总量负荷分配 的原则. 院系: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以 内 不 准 作 任 何 标 记 密 封 线

5.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6.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五.论述题(14分)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1.(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 规划是实 行环境管 理目标的 基本依据 (3)在现 代环境管 理中,环境 规划是环 境管理的 首要职能 (4)环境 规划与环 境管理具 有目标一 致性 2.(1)浓度 分布在水 平和垂直 方向上符 合正态分 布(2)在全 部空间中 风速是均 匀的,稳定 的(3)污染 源为连续 的均匀排 放(4)在扩 散过程中, 污染物是 符合质量 守衡定律 的 3.EBC=F(T,S,B)EBC 环境承载力T 时间S 空间B 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与方向 山 西 师 范 大 学 2007——2008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期 末 考 试 试 题 (卷)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以 内 不 准 作 任 何 标 记 密 封 线

4.(1)等比例分配原则(2)费用最小分配原则(3)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5.(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2)建立判断矩阵(3)单要素下的权重排序(4)全要素下的综合权重排序 6.(1)占用土地(2)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4)污染大气(5)影响环境卫生和危害人体健康 评分标准:1.能够完整或较完整表述答案者,得6分2.每缺少一个答题要点,扣1分 五.论述题(14分) 1.答案要点: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及技术(1)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2)调整产业结构(3)推行清洁生产工艺(4)实施总量控制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1)人工复氧(2)污水调节(3)河流流量调控 3.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模型的选择. 评分标准:1.能够完整或较完整表述答案者,得10-14分2.缺少要点者,得分6-10分3.没有要点者,得分0分.

环境规划学试卷及答案

《 环境规划学试卷(附完整答案答案) 一、填空(共40分)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4、环境规划决策特征: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5、分担率=单个污染源排放量/所有污染源的总排放含量 6、大气环境污染预测:比例法、箱式模型法、高斯烟流模型 :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8、能源弹性系数是年平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和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二、国外环境规划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1、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 2、政府官员参与,公众参与; … 3、将环境标准作为基本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 4、以毒性污染物和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为重点防治对象; 5、环境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6、新市镇规划中必然包括环境规划内容; 7、重视以法律、行政管理手段落实规划。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方法(10分) 1、出台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 2、促使全社会增强低碳意识; 3、发展低碳产业; 4、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 5、提倡低碳的生产; 6、构建低碳生活方式; 7、建立低碳经济管理制度 四、则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10分) 1、? 2、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区划为基础 3、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依据 4、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为根本 5、应满足现代技术经济条件 6、要求指标定量化、能作时空分解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国外)综述 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Garden City)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 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 (Cities in 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他指出,工业的积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的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使城市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Conurbation)。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他指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包括和其他城市)相互依存的。“人们不能再以孤立的眼光看带每一个城市,必须认真进行区域调查,以统一的眼光来对待它们。” 格迪斯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人类社会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在供求关系上相互取得平衡,才能持续的保持活力,荒野也是人类住区的组成部分,是文明生活的靠山,要平等的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还提出了城镇集聚区的概念。 格迪斯首先把城市放到区域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规划,运用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对城市地区进行综合研究。 三、芒福德的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美国学者芒福德明确地提出区域整体发展理论,“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他指出解决某个城市发展问题,必须把它同区域联系起来。 城市并非孤立的空间存在,它与其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每一个城市都有与其相应的地域作为其吸引范围,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城市的发展要对周边的地域产生物质与人口的交换作用,而一个城市的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