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城建史
一、中国城建史
4. 秦朝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5. 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光明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2.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
a.《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图)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08考题)

b.《管子》
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c.《商君书》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中,论述了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的比例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

,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例。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的确都是一直都有所遵从,但是除了元大都外,其他很多城市都是前市后朝,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城制的严整的布局,市场集中改为沿街商业。
因此,该说法太过绝对。
10.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的意思和含义
答:诸侯城的经纬涂宽度只相当王城的环涂宽度,而卿大夫采邑“都”的经纬宽度仅相当王城野涂的宽度。说明按照封建等级,城的大小以及其道路宽度有相应的规定反映了周朝就开始出现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划分制度。


4.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答: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规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9.我国宋与唐代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答:1.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总体布局中轴对称,规整。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如唐长安是按照帝王意志修建的,布局规整;而宋东京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布局灵活。
2.唐朝城市建设规模大,宋朝城市建设规模小。
3.道路规模不同。唐代道路尺度大,强调皇权;宋代道路宽度小,路网密度高,道路和商业结合,符合实际需要。
4.商业发展突破城桓,在城外出现关厢,商业由集中的市发展成商业街,主要是封建控制放松,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
5.唐代严格管制的坊里制全面瓦解,转向街巷制,商住结合,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1.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

.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3. 淹城特点(图):
1) 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
2) 三条护城河,水面宽阔
3) 三道城墙各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同一方向上
4) 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内城地势高,可能是王宫遗址
6. 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平面呈横长方形,史上第一座砖城,不是全国性都市,是王城
1)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 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 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7. 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
特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8.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 汉长安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 东西二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9. 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
唐长安 宋东京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

,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布局不甚规整,对称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
居住坊里 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 街巷制,厢
商肆 东西二市 商业街
城市功能 帝王意志 市民市俗生活
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

10. 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
1) 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
2) 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
3) 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4) 宗教建筑十分发达
5) 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
6) 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
7) 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11.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及布局特点,影响(2007)
a. 改建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
城市拥挤,矛盾突出
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b. 布局特点
1) 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2) 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 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
4) 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5) 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c. 成就
1) 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 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3) 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 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d. 影响
1) 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
2) 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
3) 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
12. 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
1)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
2) 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
3) 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4) 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
5) 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
6) 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
南方城市特点:
1) 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2) 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
3)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
1.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1) 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 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

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4) 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 体现周礼考工记
6) 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明清时期南京城的城市格局?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①皇城在城东南部,皇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展,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②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③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城桓十分坚固。
4、明清时期的南京城有四个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 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2. 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3. 明清时期城市特点
1) 礼制思想占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代表
2) 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3) 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4) 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4. 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
1) 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
2) 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
3) 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
5.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 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 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 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 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6.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 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 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 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规划建设特点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显的侵略意图。

城市中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殖民地的建筑风格。

表现出明显的资本主义城市特征。

规划图的分析:都是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和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的模仿,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法完全不同。早期较多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较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6、近代南通城发展特点
南通是近代随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中的工业商业是由与封建统治有密切关系的资本家张謇独立经营的。城市有一定的规划和建设意图,建筑面貌上比较统一。
南通是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国家”。
张謇与北洋军阀关系密切,政治地位很高,它充分利用这些关系发展工商业,甚至建有军队,地方自治,他的势力已超过一个资本家。

南通附近原系长江口逐年淤积成陆,三国时这里尚有一片荒场,唐代为盐场,开始有居民点,由于这里自然条件很好,农业得到发展,而且城南狼山在军事防御上也很重要,其附近居民点扩建为城市。
南通城市典型的一般府州城的平面,长方形,接到分大街,街,巷道三种,城内有明显分区。



4、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礼”文化——起源于《周礼》,周礼是周初期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只孔子被发

扬光大,以“礼”为中心构建了儒家文化,以后“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细想和行为准则,为稳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起着很大的作用。

“礼”的核心内容:“别尊卑,明贵贱,区别上下,高低,亲疏、长幼、男女,所谓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措”。

儒家文化——以礼为中心的文化思想,不仅反映在封建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产生了象征统治,典型的例子是四合院建筑。
礼制秩序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形式
明清建筑形式多样,以屋顶为例。重檐为尊,单檐为卑。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依次由尊至卑。

数学等级的象征

色彩,彩画
中国古代,五行,五方,五色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朝代的尊都是选择“五行”中的某一“行”为尊。以正色为尊。
方位
居中为尊,营建大都中轴对称体现尊中思想,北尊南卑,东尊西卑
3)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合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并以此为最高理想。为例达到这一理想,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

天法地在历代都城建设的体系
从春秋时楚都纪南城已开始,并影响了其它城市的建设,伍子胥在吴国营建阖闾大城,范蠡在越过营建越王小城皆采用了“象天法地”的做法。
至秦汉,则开始用宇宙象征思想布局城市,将银河系中的主要星座与横桥附近主要宫苑一一对应,形成“渭水贯都,以向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布局特色。
隋唐长安,最为突出,可以说是象天法地意匠的丰碑。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象天法地,安定统一,达政治雄心,附会天授神权的思想
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1)奴隶社会——城市大多靠近河流,因为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需要水,这时的河流商业流通作用不大;
(2)秦汉——中国统一后,商品流通的数量增加,距离也更远,往往在重要的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处、或是在两条通航河道的交叉口处形成商业都会城市;
(3)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在南方江淮一带,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在北方,大量的物资需要通过运河进行南北调运,因此在运河沿线也形成了一些商业城市;
(4)唐宋以来——海上贸易有较大发展,海运的贸易城市逐渐发展起来,但这些海上贸易城市大多数不是直接临海,而是位于通航河道的入海口附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港城市;直接临海的

城市多在近代出现。

河流与中国古代城市有密切的关系,生活水源、对外交通、经济贸易等,一些城市由于河道改道或河道淤塞而被废弃。
7.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8. 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 唐之前,闾里制
2) 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
3) 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
4) 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
5) 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
6) 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
9.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参考2005年考题)
a. 两类城市
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
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
b. 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10.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
a.突变型(沿江沿海)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城市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
帝国主义共占—天津,上海,汉口
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南通,郑州
b.渐变型,原来封建城市受帝国主义入侵或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局部变化,如北京,成都,西安等
11.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上海的发展
1) 上海的地位
①中国人口最多的特大城市
②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
③多功能的经济中心,航运(外来势力,地理位置)、外贸、金融、交通枢纽
企业文化中心
2) 发展过程
①设立租界
②城市改建
工业区分布、对外交通,市内交通,居位,市政,绿化。
③“大上海都市计划”——中心区规划 1927
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

带,另在吴淞建港,虬江建新码头,另有联结铁路、总站,道路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
影响:在当时建筑界正是盛行“中西合璧”的思想,一方面搬用美国早期功能主义的做法,一方面又试图结合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群的传统手法,有些形成了生硬的拼凑,使整个规划缺乏整体性。但是有些建筑却是当时建筑家们抵制复古、崇洋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映。
④日本规划
以原“中心区规划”的市中心为中心,划分十种地区,“中央车站”及呈淞地区为规划重点。追加吴淞工业地带的规划,制定了建筑条例,技术标准细致。
⑤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1946
? 一稿:人口1000万人。市区外做一绿化农田环形地带,外围新区作“卫星城”。住宅区以4000人为小单位,再组成“中级单位”、“市镇单位”、“市区单位”。扩大中心区范围,在乍浦及吴淞建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
规划运用“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理论注意了城市功能及交通问题。
二稿:1500万人,提高了人口密度,设想了市内高架道路
三稿:进一步研究人口疏散,提高了绿地比重,研究了工业区分布
影响:三次规划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对交通等技术问题研究比较细致。尽管运用中未能很好的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但从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当时的这些理论使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对近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播也起一定的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
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
德占时期 日占时期
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 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总方针偏重于工业及交通建设
规划分区 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 在四方,港口建工业区,工人居住区在铁路两旁条件恶劣
道路系统 与地形结合较好,路图没有明确分工,绿化较好 解决路网分工问题
居住区
建筑密度低绿化多,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 建大量日本式小住宅重实际功能也有很多差的工人宅
市政及公用 城市道路标准高上下水管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

设时就有绿化较多没有林务署
建筑风貌 德国建筑形式 “仿德式”的集体主义和资本主义“新形式”建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