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疏理汇总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疏理汇总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疏理汇总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疏理汇总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均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了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更好的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需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的种系发展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 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称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一一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寒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任何学习都存在着最佳期限,如果在这个最佳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

1、以个体的发展成熟为前提。

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

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

2、前运算阶段〔2?6、7岁)思维有了质的飞跃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

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

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敏感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宽窗口”。

◆关键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一段时间的“窄窗口”。

◆在2岁前,改善的儿童获益较大,追赶得更快,发展得也更完整。

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者。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

视为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志。

◆发展心理学界把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公认为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

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为明确起来。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类被认为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第一类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它们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被称为生存反射。

第二类无条件反射有抓我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它们会在出生后的4一6个月内自行消退。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1、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2、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3、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

指标。

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还有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

◆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

◆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最早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对母亲抱起来喂奶的姿势

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将喂奶姿势变成乳汁即将到口的信号。

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婴儿感觉的发展:视觉技能的发展听觉技能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模式知觉深度知觉(六个月开始有)。

◆婴儿注意的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在12个月之前:以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为主导。

◆在12个月之后: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的水平。

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

◆词汇量的发展: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

岁儿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婴儿句子的发展:单词句到多词句简单句到复合句。

◆ 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了3岁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

规则系统。

第六单元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气质

1、按活动特性划分: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2、按三种类型划分: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婴儿早期情绪是生物——社会

现象

婴儿兴趣的发展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1.自发性微笑阶段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1.自发性的哭

2. 应答性的哭

3. 主动操作性的哭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婴儿自我的发展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在8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识。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识。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幼儿期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心理的发展为进入

小学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1.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3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游戏的发展

1.机能游戏: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3.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主要规则性游戏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1.以主题游戏为主

1.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3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5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主要是指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平行游戏可视为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的过渡形式

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幼儿思维的发展

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

(2)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

(1)由近及远〔2〕由表及里(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4)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发展(1)实物概念的发展(2)类概念的发展

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1)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幼儿想象的发展

1.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曰益丰富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未来指向

第三单元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对儿童的重要意义

1.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2.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3.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4.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3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一千个左右;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6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三千个左

右,7岁儿童的词汇可多达四千个左右。其中3?4岁儿童的词汇量发展最快,幼儿期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

●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词义笼统含糊词义所指非常具体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

性逐级增加

●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词序策略非言语策略

●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

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期

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个性的初步形成: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表现出一定的

能力差异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因素

●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3.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大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掌握守恒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第三元童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

程度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

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12岁左右〕: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父母控制(6岁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后〕

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险期。

第一单元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生理发育加速

1.身体成长加速:青春发育期也称第二加速期。

●身高快速增长

●体重迅速增加

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

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性器官发育

●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指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也称副性征)

●性功能成熟

青春发育期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

●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1.心理生物性紊乱

2.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在可归纳为: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内容包括:

①.从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

②.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

③.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

④.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半成熟现状是指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从童年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2.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思维的发展

1.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少年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属于形式逻辑思维,特点为: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

●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

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②.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有很强的自尊心

●情绪的变化

1.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早期时,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后期时,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2.情绪变化的特点:

●烦恼增多: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

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1.独特自我: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

2.假想观众: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

●第二逆反期

1.少年逆反期的表现

●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观念上的碰撞

2.反抗的主要对象:

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

3.反抗的形式

●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4.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年龄时段:

①.第一逆反期:2?4岁期间。

②.第二逆反期:10?11岁至15?16岁。

●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①.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②.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

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两个逆反期的不同:

①.第一逆反期: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他们所要求的独立作为中,许多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

②.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5.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帮助少年儿童度过逆反期,父母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

●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网络游戏成癮

1.网络成瘾者的主要表现:

①.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

②.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③.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④.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2.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①.初期:精神依赖

②.中期:躯体依赖

③.再后: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

3.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娱乐性、互动性、虚拟现实性等

●青少年自制力比较差,自我保护、心理抵御能力弱而容易沉溺于游戏中

●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主要表现: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

先兆:在真正患病之前常常出现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现象主要原因:遗传因素、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和不平衡以及困难和危机感、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而导致患者常对性的妄想等

●自杀倾向

1.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

2.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心理障碍

●庭环境命

●学校的强大压力

●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3.自杀倾向的先兆

●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①犯罪率增加

②.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

③.犯罪在性别上有性增加的趋势

④.未成年人作案特点日益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犯罪类型几种在抢劫、强奸和盗窃,这类犯罪类型占全部犯罪的八成以上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的年龄范围约在17~18岁到35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生活空间扩大

●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二元论阶段

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即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一步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应。

1.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2.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

●形成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

维)| ’

●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1.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解能力。

2.青少年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①.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

②.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

③.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包括三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品行成分。

1.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3.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自我

●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自我同一感就是自我认同感。

1.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自我接纳,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

倾向;自我排斥,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

●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同—性确

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扩散〉

2.同一性征候群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的特点归纳为:

●同一性意识过剩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令

●与他人距离失调

●时间前景的扩散

●勤奋感的扩散

●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3.延缓偿付期

延缓偿付期:青年在青年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这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2.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3.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①思維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幵始发展并逐步提高

②.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

③.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社会历史时间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时间的影响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柯尔伯格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

●阶段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

华夏心埋

|阶段3:“好孩子”取向

|阶段4:“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

1.道德发展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更年期

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有女性和男性之分。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女性更年期:多数妇女在45?55岁,一般延续8?12年。

女性更年期的特征:

1.第二性征逐渐退化,生殖器會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渐渐退化。

2.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妇女更年斯综合症”,症状多匕多样。

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的特征:

1.性功能降低

2.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精神状态和情绪失常变化

第二单元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中年转换期

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岁划分为中年期:40?45岁为中年转换期,55?60岁为中年高峰●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第三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中年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更加成熟的水平。这表现为思维活动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

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2.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1.早期对中老年期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

2.特殊智力学说:

卡特尔提出成人智力的两种基本形式:

液态智力: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

晶态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力。

第四单元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咨询心理学知识点

咨询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具备日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 ●“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罗杰斯(1942)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陈仲庚(1989)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2)咨询师的技术;(3)所要达到的目标。 ●限制性观点 四个限制: 1) 职责限制:不是无限的。 2) 时间上的限制: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 3) 感情限制:超越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形式的个人关系,都在限制之列。 4) 咨询目标限制:只能锁定求助者心理问题;解决的程度。 “职责、时间、感情、目标” ●按咨询时程

1)短程咨询:1-3周,一般心理问题 2)中程咨询:1-3月,较严重心理问题 3)长期咨询:>3月,严重心理问题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一、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 中介。 二、结构观点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三、动力学观点 “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 是营养本能。 四、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 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 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变相宣泄、自我保存本能。 钟友彬先生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咨询心理学》考试重点

《咨询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 一、咨询心理学的简史 (一)起源 (二)发展 二、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心理咨询现状以及颁发《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意义(领会) (二)展望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心理咨询的定义 (一)“同一事实,不同表述” (二)心理咨询的定义:(识记)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在科学的领域中,给某类事物下定义,按原则,应当是用最概括的语言说出该事 物的本质(领会) 二、关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定义:(识记)“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 过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领会) 强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本质和正确领会所谓的相识性,其目的在于使心理咨询师在临床操作中不把两者混淆,在交替使用两种措施时,角色能随时自觉地转换,以免发生角色 混乱的错误。(应用) 第三单元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1、弗洛伊德生平 2、弗洛伊德主义及其影响。精神分析学说的一般意义(领会)、临床意义。 按照精神分析学家拉伯波特(Rapaport)的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识记) 分区观点;(领会) 结构观点;(领会) 动力观点;(领会) 发展观点;(领会) 适应观点。(领会) 3、精神分析学说的局限和影响(领会) 二、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是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上,它是以严格的、大量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提出行为的脑机制,然后依此解释异常行为,最后提出矫正方法。严谨科学是它的特点。对待精神现象的态度上,宁可避开,也决不做主观臆测性推断。(领会) 1、行为主义理论之一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依?巴甫洛夫是行为主义理论的首创者,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奠定行为主义的 理论基础(识记) 2、行为主义理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以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操作行为主义(识记) 3、新行为主义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 班都拉的“新社会学习理论”有以下几个基点:(领会) 人能够操纵符号 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 人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临床意义(领会) 三、存在-人本主义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 无意识动机决定论。(领会) 存在-人本主义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识记) 1、强调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 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 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四、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识记) 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认知领会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中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领会) 五、人性主义的观点(领会) 郭念锋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临床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只有把握人性,才能走进人类心灵世界的殿堂。(识记) 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一个类,其自身有若干与其他动物类别相区分的质的规定性,这些质的规定性的总体便构所谓人性。它包括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前提和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咨询心理学复习要点

题型:概念题、单选题、多选题、是非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或综合应用题 P 3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含义: 指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咨放关系,帮助何时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P4 心理咨询的任务: ①体验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②认识内部冲突③纠正不合理观念④深化自我认识⑤学会面 对现实问题⑥提升心理自由度⑦付诸有效行动 P3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 从社会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看心理咨询的对象(社会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如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种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 从心里健康的灰色理论看心理咨询的对象(适合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处于浅灰色和部分深灰色的人群) 从心理咨询的类型看心理咨询的对象(①心理障碍咨询,对不同程度的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者,以及某些早期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或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指导②心理适应和发展咨询,基本健康、但生活中有各种烦恼、心理有矛盾) P* 心理咨询的模式 遵循教育与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医学的模式。 ?发展性咨询/教育发展咨询模式(锦上添花):拟提高自我认识,发掘个人潜力者。内容涉及到青少年成长、 角色转换、人际关系、择业、增龄性变化等。 ?医学咨询/健康咨询模式(雪中送炭):自觉体验到躯体或情绪困扰等痛苦的对象。内容涉及到各种心理疾 病、情绪障碍等。 P25* 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精神分析理论 ?意识区分观点: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动力观点:自我保护的驱力、性爱的驱力(Libido)、生本能、死本能 ?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 ?治疗观点:使无意识“意识化”、移情、迁移、宣泄等。 ②行为主义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反应模式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模仿的作用 ?基本观点:否认遗传,学习和环境决定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 ③存在-人本主义理论 观点: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突出人的尊严和价值,对存在意义的追求。 ④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对未来事件的预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整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凤兰) 第一章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2、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是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比奈(皮内尔)。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版了一本自传体著作---《自觉之心》。 3、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这一阶段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制约的因素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阶段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 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 代开始,目前仍在发展之中。

4、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 5、现代健康理念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面健康、全程健康、全员健康);(2)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3)以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4)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 (1)相似性: 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如常面对来访者(患者、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的等;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患者、学生)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如都希望都通过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动,达到使求救者改变和增长的目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救者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1.心理学研究方法-约翰·肖内西著-绪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科学的背景: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背景、历史背景 ●心理学家对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对人们产生影响 ●历史因素:实证方法强调依靠直接观察和用实验回答问题,计算机革命使研究心理学的 主旋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科学的关键因素 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到研究课题的选择、支持研究的资源、研究结果的接受以及事实研究的地点 ●当人们用适合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和眼光去衡量其他文化时,会产生民族中心主义 ●像研究者一样思考,要以怀疑态度看待那些关于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结论 ●对一个结论最有利的证据是多项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果,尽管科学家认为研究结论正确 与否是有概率性的 ●研究假说是对现象的试探性解释 ●证据类型:跨研究的发现;对事件的观察;因果关系研究;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做研究的步骤:提出研究问题,产生研究假设,形成操作性定义,选择研究设计,评估 研究的道德性;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报告研究结果 1.描述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特征 实证方法,怀疑态度 2.为什么早期心理学家使用实证法作为心理研究的首选方法 实证方法强调依靠直接观察和用实验回答问题,是科学方法最重要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学家将能够直接观察的行为和经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持续推动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科学家能在各个层面(个人家庭社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然而,心理学家必须以精心设计并实施的研究为基础,才能使这些影响得以实现 (易实现) 3.指出计算机在20世纪影响心理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式 计算机革命促成心理学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 行为主义的黑箱被表征为计算机模拟,测量输入(刺激)与输出(反应)之间的信息加工、储存和提取;精确测量认知过程,扩展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视野 脑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推动神经科学成为心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学科 4.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心理学课题的选择,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研究课 题的接纳的例子 选择: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增多,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升迁的玻璃天花板效应 方式:双语问题,否定研究存在的问题,肯定研究好处 接纳:媒体关注+公众兴趣,儿童性侵案,媒体暴力。兴趣越高,越会引发对研究结果的解释以及该结果对社会政策导向的争论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咨询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咨询学 题型:概念题、单选题、多选题、是非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或综合应用题: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含义P3指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咨放关系,帮助何时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心理咨询的任务:P4⑤学会面③纠正不合理观念④深化自我认识①体验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②认识内部冲突对现实问题⑦付诸有效行动⑥提升心理自由度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P3从社会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看心理咨询的对象(社会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如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种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从心里健康的灰色理论看心理咨询的对象(适合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处于浅灰色和部分深灰色的人群)从心理咨询的类型看心理咨询的对象(①心理障碍咨询,对不同程度的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者,以及某些早期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或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指导②心理适应和发展咨询,基本健康、但生活中有各种烦恼、心理有矛盾)心理咨询的模式P* 遵循教育与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医学的模式。:拟提高自我认识,发掘个人潜力者。内容涉及到青少年成/教育发展咨询模式(锦上添花)发展性咨询? 长、角色转换、人际关系、择业、增龄性变化等。健康咨询模式(雪中送炭):自觉体验到躯体或情绪困扰等痛苦的对象。内容涉及到各种心理?医学咨询/ 疾病、情绪障碍等。P25*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精神分析理论?意识区分观点: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Libido)、生本能、死本能心理动力观点:自我保护的驱力、性爱的驱力? 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治疗观点:使无意识“意识化”、移情、迁移、宣泄等。? ②行为主义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反应模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作用社会学习理论:模仿的作用?基本观点:否认遗传,学习和环境决定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 ③存在-人本主义理论观点: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突出人的尊严和价值,对存在意义的追求。 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对未来事件的预1. 心理咨询学 测。认知是情感与行为反应的中介,人对刺激的反映与动物不同,认知理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矫正认知以适应环境和生活。?⑤人性主义理论人性本善论:儒家、人本主义?人性恶论:法家、精神分析学? ?人性中性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解原则P*指心理咨询师能够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问题,体会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及时地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传达给来访者。保密原则所包含的主要内容P14 出特许的本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及有关司法部门人员外,不得将在咨询场合下对方的隐私随意泄露给任何人或任何机关;在发表有关文章时,如果必须使用特定来访者的有关个人资料,一定要对来访者的一半情况做必要的技术性处理,充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使其不被他人对号入座等等。但是,保密原则并不是无限度、无条件的。有两种情况可以突破不公开当事人身份的原则:一是有明显自杀意图者,应与有关人士联系,尽可能加以挽救;二是存在伤害性人格障碍或者精神病患者,为免于他人受到伤害,也应做好一些防御工作。P*支持原则心理咨询师积极鼓励来访者树立克服自身问题,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P162共感反应(通情达理):初级共感:主要运用倾听技术,注重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理解并能进行反馈。高级共感:需要运用咨询中的影响技术来直接影响来访者,咨询师在运用这种类型的共感时自身更为积极主动,不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针对正式群体)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