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微结构

超微结构

超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一)超微结构:(电镜下)

1)叶绿体由叶绿体膜(2层单位膜)、类囊体、基质(stroma)三部分构成

2)结构特点;三种不同膜(外膜、内膜和类囊体膜)

三种彼此分隔空隙(膜间隙、基质、类囊体腔)

3)叶绿体膜(Chloroplast membrane) 或称外被(outer velope)两层单位膜组成,6~8nm/层(膜厚度)

①外膜:通透性大,能通透:无机盐、核苷、蔗糖等多种物质;细胞质和膜间隙的功能屏障;

②内膜:选择性通透,上分布有专门的转运载体,负责转运小分子;隔开膜间隙和基质其。

③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10~20nm

4)类囊体(thylakoid)

①叶绿体基质中由单位膜封闭形成的扁平小囊—类囊体;(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类囊体)

②叶绿体内部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上分布许多光合作用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

③类囊体结构特点:一般沿叶绿体长轴平行排列,某些部位园盘状的基粒类囊体堆积成柱形颗粒—基粒(grana);连接相邻基粒—基质类囊体;基质类囊体使叶绿体内类囊体成为一完整、连续的封闭的膜囊。

④基粒类囊体(granum thylakoid)直径0.25~0.8μm,厚0.01μm5~30个基粒类囊体/基粒40~80个基粒/叶绿体中

基质类囊体(stroma thylakoid);A)贯穿在两个或以上没有发生重叠的类囊体,

B)由基粒类囊体延伸出来的网状或片状结构;

类囊体膜特点—光合膜:

A)膜结构不对称;

B)膜上分布不同的参与光和作用的色素复合体(如叶绿素蛋白复合体),酶和电子传递载体蛋白及细胞色素。

5)叶绿体基质(stroma)

①存在位置:内膜与类囊体之间无定形物质,为叶绿体基质;

②基质的主要成分:

A)可溶性蛋白,RuBP羧化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占可溶性蛋白的60%;

B)DNA和RNA(rRNA)。

6)类囊体腔——储氢池(H+—池)

二)叶绿体功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1)光合作用意义——能量源泉

自然界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主要途径,地球上植物每年捕获太阳能,至少可转化产生4.2×1017焦耳自由能。(光合作用太阳光,CO2和H2O,生成糖类物质和氧气);

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2)光合作用过程(复杂):

①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说法不严谨?)

②叶绿素(一类含镁卟啉环衍生物)

叶绿素a→吡咯环II是甲基,b→为甲酰基;是单、双键交替的分子(多烯类化合物)在可见光有强吸收带,叶绿素a:680nm最大吸收,叶绿素b:460nm最大吸收

3)光合作用步骤

①光能吸收,传递和转变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

②电能转变为活跃化学能过程——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③活跃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过程——碳同化完成。

光合作用各种能量转变一览

能量转变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贮存能量物质光量子电子 ATP和NADPH 糖类等

完成能量转变过程原初反应光合磷酸化碳同化

进行转变的部位基粒类囊体基粒类囊体基质

反应类型光反应光反应暗反应

4)原初反应:

①光激发→叶绿素分子→第一个光化学反应过程,涉及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变;

②原初反应顺序:聚光色素吸收光能→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光化学反应→电荷分离;H2O 被光解为分子氧(O2)、质子(H+)和电子(e-),完成光能→电能转变。

③两个作用中心A)PSII作用中心光能转换色素分子:P680

原初电子供体:Z(H2O)

原初电子受体:Q(质体醌特殊形式)

B)PSI作用中心光能转换色素分子:P700

原初电子供体:PC(质体蓝素)

原初电子受体:Fd(铁氧还蛋白

5)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①电子传递

A)在PSII 和PSI中进行←(光照条件下)

B)电子传递顺序:P*680 -e Q -e PQ -e 细胞色素-e PC-e P*700 -e Fd -e NADP+ -e NADPH(具高能键)

C)电子传递特点:从类囊体膜内侧→外侧(“Z”形)

两个光系统互相配合,利用吸收的光能,把从水分子“夺”的电子传给NADP+(氧化型)使其变为还原型NADPH(辅酶Ⅱ)

②光合磷酸化

A)由光照所引起,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相耦联生成ATP(无机磷+ADP→ATP)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B)按电子传递方式可分两种类型: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a)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电子传递是一个开放通路(PSI+PSⅡ)PSⅡ产生的电子(水被光解释放出的电子),经一系列传递,将电子传到PSI,再经PSI中一系列传递,将氧化型NADP+还原为NADPH;水光解产生的质子和光合链运进类囊体腔的质子,引起类囊体膜内外的质子梯度,又促进ATP的合成;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过程有O2生成

ADP+Pi+NADP++H2O 光/ 非循环ATP+NADPH+H++1/2 O2

b)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电子传递是一个闭合通路(PSI),PSI产生的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体传递后,又返回PSI原处,这个过程只合成A TP,没有NADPH和O2生成。

ADP+Pi 光/ 循环ATP

③光合磷酸化机理(化学渗透假说)需要膜的完整性

A) 基本点:电子在光合链上传递过程中,类囊体膜内外形成质子动力势。H+通过ATP酶复合物(CF1复合物)返回膜外时,使ADP磷酸化→A TP。

B) 过程:类囊体在传递电子时,PQ(电子载体和质子载体“二职”)将电子继续传

出的同时,又从膜外基质中获得H+,带到膜内,加上水光解产生的H+,至膜内[H+]↑,造成类囊体内外两侧之间的[H+]梯度(H+动力势),光合磷酸化的动力

6)碳同化(包括三个阶段)

①羧化:RuBP + CO2 + H2O核酮糖羧化酶2分子PGA(3-磷酸甘油酸)

②还原(两个主要反应):消耗掉ATP&NADPH

A) PGA + ATP 激酶生成DPGA(1,3-二磷酸甘油酸)

B) DPGA + NADPH + H+ 脱氢酶3-磷酸甘油醛(三碳糖)

由光合生成A TP和NADPH均被利用掉,CO2被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光合作用贮能过程完成;三碳糖可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或透出在胞质合成

蔗糖。(也可参加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代谢)

③RuBP再生已形成的3-磷酸甘油醛,经一系列(十几步反应)的转变,需ATP供能量,再生成→1,5-二磷酸核酮糖。

植物固定CO2,还有C4和CAM途径(如肉质植物,仙人掌等)

三)C4植物

20世纪60年代,发现起源热带植物(甘蔗、玉米等)同时存在另一固定CO2的途径。

1)C4途径:CO2最初受体为叶肉细胞质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最初产物是草酰乙酸(4C)(4C)+NADPH→苹果酸→进入维

管束鞘细胞,脱羧→丙酮酸+CO2(Calvin循环)。

2)C4途径:两次固定CO2分别在两种细胞中;CO2最终在维管束鞘细胞进入卡尔文循环。两种细胞中叶绿体结构组成不同—

—叶肉细胞叶绿体有发达的基粒;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含许多淀粉颗粒,基粒很少。(不同空间进行两次CO2固定,具PEP和RuBP羧化酶)

CAM途径特点:

景天科等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方式与C4途径相同;但在同一个细胞完成两次CO2固定。此类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减少水份丧失,[CO2]↓),夜间开放。夜晚形成的苹果酸积累在液泡中,白天再运出到胞质,脱下的CO2进入Calvin循环(如:耐旱的仙人掌)。(不同时间进行两次CO2固定,具PEP和RuBP两种羧化酶)

植物的光呼吸与生产:

1)光呼吸:需要光和O2→氧化RuBP→CO2+能量(热能)。

2)C3植物与C4植物的生产率比较:

① C3植物固定CO2能力和产生的光合产物(生产率)皆比C4植物低;(C4植物中,PEP羧化酶的活性比RuBP羧化酶的活性高,与CO2的亲和力亦比RuBP羧化酶大)

② C3植物生产率低另一原因,RuBP羧化酶既能催化RuBP与CO2结合,也能催化RuBP与O2结合;兼具羧化酶和加氧酶两种酶功能。

3)C3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光呼吸途径(有光下)

①RuBP + O2RuBP羧化酶3-磷酸甘油酸(3C)+2-磷酸乙醇酸(2C)

2-磷酸乙醇酸→乙醇酸→过氧化物酶体→氧化产物

氧化产物→线粒体→CO2

②植物完成光呼吸:从有机物→CO2,需3个细胞器配合;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CO2

4)光呼吸需光且耗能原因(保证酶活性、需能反应)

①RuBP羧化酶/加氧酶在光下活性高;

②光引起水光解,O2浓度高,RuBP氧化酶活性高;

③RuBP再生需ATP和NADPH,有光形成快。

光呼吸让人觉得是一个浪费能量的过程!特别是经济作物,应减少光呼吸。 5)光呼吸的生理功能(目前较多提法)

①RuBP加氧酶的加氧反应不可避免,回收3/4的碳,减少碳损失;

②减少超氧阴离子(光照强易产生O2-破坏光合膜)对叶绿体的伤害;

③与植物氮的代谢有联系(植物体中丝氨酸的主要来源)。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一.系统概述 本系统通过调查从事医药产品的零售,批发等工作的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设计医药销售管理系统。医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建立在调查的数据基础上,系统完成后预期希望实现药品基本信息的处理,辅助个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并记录一些信息,一便于药品的销售和管理。通过此系统的功能,从事药品零售和批发等部门可以实现一些功能,如:基础信息管理,进货管理,库房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统计,系统维护等。 二.概念结构设计 1.员工属性 2.药品属性 3.客户属性 4.供应商属性 5.医药销售管理系统E--R 图 三.逻辑结构设计 该设计概念以概念结构设计中的E--R 图为主要依据,设计出相关的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关系模型如下:(加下划线的表示为主码) 药品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药品类别,规格,售价,进价,有效期,生产日期,产地,备注) 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负责人,) 员工 姓名 家庭地址 E-maill 电话 员工 编号 年龄 帐号

四.系统各功能模块如何现(数据流实图);1.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药品信息员工信息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2.库存管理子系统 库存管理子系 统 库存查询库存信息出入库登记库存报表3.销售管理子系统 销售管理 销售登记销售退货销售查询 4.信息预警子系统 信息预警 报废预警库存预警 5.财务统计子系统 财务统计 统计销售额打印报表 6.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 权限管理修改密码系统帮助 五.数据库设计(E-R图,数据库表结构) 1.药品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药品编号 药品名称 药品类别 规格 进价 有效期 生产日期 售价 产地 备注 2.员工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员工编号 性别 身份证号 员工年龄

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综述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 宋守礼 朱盛修 骨膜通常指骨外膜Κ是覆盖在骨外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Λ除骨的关节面、股骨颈、距骨的关节囊下区和某些籽骨表面外Κ骨的外表面都有骨膜Λ目前认为Κ骨膜不仅是一层:限制膜ΦΚ而且具有成骨作用Κ对骨的营养、生长或修复及感受痛觉都很重要Λ临床上Κ利用骨膜移植后能保留骨膜固有的成骨和成软骨的特性Κ已成功地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和软骨缺损、气管软骨缺损、先天性腭裂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Κ且骨膜移植有血运重建快、成骨量大和对供区创伤小等优点Κ引起了人们对骨膜的兴趣Κ加速了对骨膜组织的结构和成骨机制的研究Λ 一、骨膜的组织学特征 虽然骨膜的组织结构因解剖部位和年龄不同而有差别Κ传统上常将骨膜分为浅表的纤维层;fibrous layerΓ和深面的生发层;cam bium layerΓΚ二层并无截然分界Λ纤维层较厚Κ细胞成分少Κ主要为粗大的胶原纤维束Κ彼此交织成网Κ有些纤维穿入骨质Κ称sharpey 纤维或穿通纤维;perfo rating fiberΓΚ起固定骨膜和韧带的作用Λ生发层紧邻骨外表面Κ其纤维成分少Κ排列疏松Κ血管和细胞丰富Κ有成骨能力Κ故又称成骨层;o s2 teogenic layerΓΚ其细胞成分有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Λ生发层的组织成分随年龄和机能活动而变化Λ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成长期内Κ生发层由数层细胞组成Κ其外层为成纤维细胞样骨祖细胞Κ内层为成骨细胞Κ二者皆有增殖能力Κ与骨膜成骨有关Λ成年后Κ骨处于改建缓慢的相对静止阶段Κ生发层变薄Κ骨祖细胞相对较少Κ不再排列成层Κ而是分散附着于骨的表面Κ继续参与终身缓慢进行的骨改建活动及骨折时的修复活动[1Κ2]Λ骨膜的纤维层剥离后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仍能牢固地附着在骨面上[3]Λ 近年来Κ有作者根据骨膜的功能和解剖学基础提出骨膜分三层的观点Κ即浅表的纤维层、中间的血管性未分化区和深面的生发层[4Κ5]Λ中层组织疏松Κ主要的细胞成分是未分化细胞Κ它能为生发层和纤维层提供祖细胞Λ该层内还有少量单核细胞Κ在骨重建的局部调节中发挥作用Λ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排列有序Κ适于发挥 作者单位Π100853 北京Κ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支持作用Κ并且和基质中非胶原成分共同发挥粘弹性作用Κ缓冲生发层内生理范围内的应力变化Λ中层疏松的特性亦有利于生发层在活跃的生长期中有效地转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Λ因此Κ中层除具有营养作用和供给祖细胞外Κ还是调节骨和周围软组织间相互作用的缓冲带[4]Λ骨膜受到应力作用后Κ通过中层的调节Κ其纤维弹性组织成分;fibroelastic componentΓ离开或靠近生发层Κ结果张力刺激骨膜成骨Κ压力诱导骨吸收Λ成长期的骨膜中层较厚Κ具有理想的结构Κ能迅速而敏感地对应力变化做出反应Κ启动骨表面的适应性重建活动[5]Λ 骨膜的三层结构随年龄发生明显变化Λ出生后Κ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外形细长Μ中层较厚Κ分化差Κ血管极少Λ在快速成长期Κ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呈立方形Μ中层的血管、未分化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发育达高峰Κ血管清晰可见Λ成年后Κ生发层细胞呈扁平的静息状态Μ中层结构开始退化Κ逐渐消失Κ骨膜对应力反应的敏感性随之下降[4]Κ骨膜附着于骨较牢固Κ一般不易剥离ΛSquier等[6]根据骨膜内细胞、纤维和基质的比例Κ提出另一种:三层分法ΦΛ第一层由紧邻骨表面的成骨细胞和其浅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组成的成骨细胞上层;sup ra-o steoblast layerΓ构成Κ后者可能是骨祖细胞Λ第二层为相对透明区Κ毛细血管丰富Κ可能代表传统的生发层Κ骨膜的大多数血管成分位于该层内Λ第三层由胶原纤维和大量成纤维细胞构成Κ相当于传统的纤维层Λ 骨膜除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外是否含有弹性纤维Κ目前仍有争论ΛM urakam i和Em ery[7]认为骨膜中有弹性纤维Κ这些纤维由深层的骨祖细胞合成Λ弹性纤维沿骨纵轴平行排列Κ形成5~6层Κ其内侧部分包括在生发层内Κ外侧部分融入纤维层中Λ位于弹性纤维最内侧部分的细胞可能系未分化细胞Κ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弹性纤维细胞ΛTonna[8]的电镜观察亦证明骨膜的两层均有弹性纤维Λ但Chong等[9]认为骨膜没有弹性纤维Κ其他作者发现的弹性纤维可能是网状纤维Λ 二、骨膜的超微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Κ骨膜的纤维层和生发层无明确的分界Μ在超微结构水平Κ两层间有清晰的界线[8]Λ在未 593 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6月第16卷第6期

内质网病变的超微结构观察

内质网病变的超微结构观察 徐娇等 摘要:电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以及其病理状况时发生的改变为人们判断疾病的发生提供了直观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概述了投射电镜观察下内质网的各种超微病理变化。 关键词:电镜;内质网;病理变化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RUSKA第一次发现了电子显微镜,随后利用刚刚形成的电子显微镜技术第一次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1]。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电镜的应用使人们对细胞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亚细胞结构,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也不断被人们认知。同时,在医学科研和诊断疾病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Gyorkey[2]等在2000例肿瘤诊断中8%要靠电镜帮助诊断。Kuzela[3]等对49例肿瘤的诊断结果分析,11例电镜可进一步提供明确的诊断,占22%,纠正6%的错误诊断,确诊率28%。国内周晓军[4]报道223例肿瘤电镜诊断,电镜确诊135例,占60%,纠正原病例诊断11例,占5%。有诊断价值者占65%。有由此可见,电镜技术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电镜分为扫描电镜和投射电镜。由于其分辨率高,放大倍数大,而且使用较为方便,电镜已经成为研究细胞微观结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本文所的总结的内质网超微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投射电镜来观察。 1 内质网的超微结构及生理功能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KR. Porter、A. Claude 和EF. Fullam等人于1945年发现,是细胞质内由膜组成的一系列片状的囊腔和管状的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隔离于细胞基质的管道系统,为细胞中的重要细胞器。它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膜囊和膜管网,可分为粗面内质网(RER,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和滑面内质网(SER,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两大部分。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大量核糖体,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滑面内质网上无核糖体。 内质网是哺乳细胞中一种重要的亚细胞器。膜分泌性蛋白、氨基多糖、磷脂、胆固醇及钙信号等的代谢均与内质网功能直接相关,例如分泌性蛋白的合成与空间折叠、蛋白质糖基化修饰、蛋白质分泌等均在内质网内发生。目前研究认为,胰腺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细胞等内质网功能障碍可能分别是糖尿病、心脑组织缺血梗塞、退行性神经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原因[6-8]。 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具有四个主要的生理功能: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折叠形成蛋白质正确的三维空间构象;储存Ca2+;参与脂质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9]。 2 内质网的病理性变化形态观察 2.1内质网增多内质网的多少可以反应细胞病变状况。例如在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活性高的细胞(如浆细胞、胰腺腺泡细胞、肝细胞等)以及细胞再生和病毒感染时,粗面内质网有增多现象。 李颖智[10]等研究了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的骨组织超微结构,发现进行手术后第11w,胫骨成骨骨细胞核空化,粗面内质网增多。熊娟[11]等观察了锯缘青蟹病毒感染的超微病理变化,发现其胃细胞中粗面内质网肿胀增多。 2.2内质网减少和水祥[12]等用秋水仙素灌大鼠慢性肝损伤大鼠,用电镜观察细胞,发现胞浆内内质网减少。谢学军[13]等研究了糖尿病大鼠视觉系统三级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发现糖尿病大鼠视皮质,神经细胞胞浆中,粗面内质网减少且变形。山羊冰川棘豆中毒[14],缺血[15,16]等也可导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减少。

病理学笔记(___完美版___)

病理学笔记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 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 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 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 、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 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

超微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课程主要内容 超微结构病理学(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简称超微病理学,它是在超微水平或分子水平上观察研究病理状态下细胞的超微变化,在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 随着现代化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基础理论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利用细胞超微病变方法来认识、观察某些器官和组织的超微结构和超微病变,并根据需要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电镜技术是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它是当今分子病理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因此人们把它喻为超微观世界(或分子世界)的眼睛。超微病理学等新学科的出现,标志着病理学已不仅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从分子水平、以及人类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去认识疾病,发现疾病的起因。超微病理学就是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以至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探索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和病变,进而了解掌握细胞和重要器官常见病超微病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理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科研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好基础。 本课程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原理、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肝脏超微病理学、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肾脏超微病理学、神经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电镜生物样本制作等8个主要的学习内容。 电子显微镜原理是介绍了超微病理学的发展史、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区别、电子显微镜的常见类型、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是讲述细胞膜、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基本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常见的超微病理变化。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是讲述正常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肝脏超微病理学是介绍肝细胞、肝窦状隙和窦周隙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病变;

纳米纤维素超微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纳米纤维素超微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唐丽荣,黄彪*,李玉华,欧文,陈学榕 【摘要】摘要: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GE-SEM)、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仪器对硫酸水解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NCC)进行超微结构的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NCC在水分散体系中可形成非常稳定的胶状溶液。由FEGE-SEM观察到微晶纤维素(MCC)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为15μm。通过硫酸水解制得形状较规整的短棒状NCC,直径范围在 2~50 nm之间。FETEM观察结果与AFM成像基本一致,FETEM观察大多数NCC直径约2~24 nm,长度为50~450 nm。AFM观察样品尺寸与FETEM观察相比所测得的样品尺寸偏大,这与其质地较软有关。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 NCC属于纤维素Ⅰ型,与MCC相比,结晶度由 72.25%增大到 77.29%。 【期刊名称】生物质化学工程 【年(卷),期】2010(044)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纳米纤维素;超微结构;分析 【文献来源】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42175447.html,/academic-journal-cn_biomass-chemical-engineering_thesis/0201248154894.html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开发可再生的纤维素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在性能上存在强度有限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如果将其制备成纳米材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它的性能。天然纤维素里分布着纳米级的晶体纤维素和无定形的纤维素,它们依靠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以及范德华力维持着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态

超微结构病理(亚细胞病理)

超微结构病理(亚细胞病理) virchous在19世纪中期奠定了细胞病理学说。随着科学信息的进步发展,建立了亚细胞病理,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中超微结构的认识,扩大和加深了对疾病的理解。 一细胞膜 细胞膜是包于细胞表面,将细胞与周围环境隔开的弹性薄膜,厚约7.5~9.0mm,液态镶嵌模型(双分子脂质和蛋白质构) (一)细胞之间连接方式的变化成 1、肿瘤细胞的变化 癌细胞之间的各种连接在数量上比正常细胞间的少,而且细胞之间的间隙扩大。 鳞癌——桥粒数目减少 疣细胞之间、角化棘皮瘤——桥粒增多、丰富 基底细胞癌——癌细胞之间保存着密切的相互黏着。 连接结构的变化对区别未分化癌和肉瘤有所帮助。 有桥粒存在——癌的可能性较大 间胚叶肿瘤——不典型桥粒,类似中间结构。 2、损伤和炎症的变化 正常人的滑膜之间没有中间连接,但在损伤和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增生时,可出现桥粒或类桥粒。 胞浆中出现桥粒 多核巨细胞中出现——巨噬细胞融合 角化棘皮瘤进行分裂的角化不良细胞中亦可出现。

微绒毛见于正常的肾曲管和肠黏膜上皮。在病理情况下发生数量上的多或少,形态上的气球样变和融合。 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微绒毛的变化 微绒毛增加:小鼠肝炎、兔注射抗原抗体之后。 微绒毛消失:肝癌失分化的细胞。 小鼠部分肝切除,胆小管微绒毛消失或减少 微绒毛形态变化:CCl4,30分钟后,微绒毛气球样变。 肠绒毛变化:(中轴含有微丝) 脂肪泻——变短、变宽和融合,排列也不规则。(其它吸收不良时,变化不显著)。 给氨甲喋呤后——扩张和形成水泡。 霍乱弧菌——球状绒毛,毒素及水分通过微绒毛逸出。 毛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有许多突起,甚至在红细胞表面也有分支或不分支的细胞突起。(还出现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贫血、何杰金氏病)这种细胞吞饮作用增高。 环境中缺少某些因子或存在某种刺激因子。 (三)纤毛的变化 细胞表面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细胞突起,比微绒毛粗而长。 1、复合绒毛表现为纤毛中有许多轴微管存在于共同的基质和一个膜的包绕中。这种变化出现在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衬里上皮、卵巢恶性多囊性畸胎瘤、卵巢癌、鼻乳头状瘤、重度吸烟、支气管癌上皮、过敏状态的上颌窦黏膜、聋子的中耳黏膜 2.、纤毛肿胀,微管脱失和膜的空泡变 纤毛脱落后不再生 二.线粒体Mitochondria

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理论 刘壮虎 北京大学哲学系,liuzhh@https://www.doczj.com/doc/942175447.html, 摘要 本文不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出发,而是将概念作为初始出发点,按照概念结构整体论的观点,在思想—概念—语言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讨论其基本性质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若干相关的问题。 实际中使用的推理,比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推理要更广泛,本文建立依赖于语言的相对于主体的推理,并根据这种相对的推理建立相对的一致的概念。通过这种一致的概念,讨论不一致信念集的特征。这种推理也可以部分地用于概念的分类上,本文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词项的同义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按整体论的观点,比同义更一般的不可分辨性更为重要,本文给出了概念的不可分辨性的定义,并讨论其在语言中的表现。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也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基础上的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本文只是在对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体现概念结构形式理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框架。 §1前言 一、外延和内涵 概念有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研究中的一个教条。我认为,这个教条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概念有不同类型的,如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十大范畴,而在三段论中使用的只是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时,也往往集中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与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相当),就算有所推广,也不是所有的概念。就是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概念有外延和内涵也是存在质疑的,如不可数名词的外延、性质化归为类等问题。 对外延和内涵的形式化的研究中,大多数说的是语句的外延和内涵,如各种内涵逻辑,它们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完全不同。 将内涵看作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数(或者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对于处理语句的内涵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将这种方法用于处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带

超微结构检查

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电子显微镜技术并未像某些人预测的那样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而进入了末日。相反,电子显微镜技术也正向超,高分辨率、生物分子及原子水平发展。口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电镜在人体各种疾病的诊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和临床医学疾病诊断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并不断开辟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领域, 主要从细胞、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 丰富了传统病理学的知识。口述比如:1.通过对亚细胞结构和病原体的观察, 在生物医学领域利用高性能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中各种细胞器正常的和病理的超微结构, 诸如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骨架系统等, 对探明病因和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2.通过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也可以研究细胞的通讯与运输、分裂与分化、增殖与调控等生命活动的规律, 电子显微镜也可结合各种制样技术观察病毒、细菌、支原体、生物大分子等的超微结构, 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工具。口述(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与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 电子显微镜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会更加广泛。) 口述:引言: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生物电镜技术是医学生物学工作者深入研究机体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有利手段之一。所谓超微结构,一般指光学显微镜所不能分辨的组织、细胞的细微形态结构(亚显微结构)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在形态学科,如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等之中,电子显微镜技术已成为研究结构的常规方法。在某些机能学科,如生理、生物化学、病理生理、药理等。此外,在临床医学、环境保护科学以及中草药的研究等,电镜技术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不断开辟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从细胞,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病理转归规律。而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与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电镜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下面,我们小组将对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稍作讲解。分为两个部分。 正文: 一.生物电镜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历史 电子显微镜诞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德国的 Bruche和 Johannson根据电子光学原理,以电子束为介质用电子柬和电子透镜代替传统的光束和光学透镜,

超微结构又称为亚纤维结构

细胞结构又分为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又称为亚显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以及不同功能状态与分化发育中的变化称超微结构。 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则是细胞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不同海拔火绒草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总结: 用青藏高原东北部3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火绒草为材料,通过实验观察并比较了其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电镜观察表明,生长于不同海拔地区的火绒草,叶绿体结构差异明显。生长于海拔2 300m处的火绒草,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致密,结构清晰,片层可达32层。生长于海拔2 700m处的火绒草,基粒片层排列不规则,片层下降到十几层,类囊体出现轻微膨大。生长于海拔3 800m处的火绒草,基粒片层则严重扭曲,片层只有几层,类囊体膨大严重,类囊体膨大最宽处可达0.14μm,出现脂质小球。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绿体的形状有向圆形转变的趋势。火绒草叶绿体基粒叠垛程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汞胁迫对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总结: 汞离子会破坏植物细胞的结构,,轻则使植物体内代谢过程发生紊乱,生长发育受阻,重则可造成植物枯萎,甚至衰老死亡。汞离子能毒害叶绿体的类囊体系统,能引起类囊体的解体,使叶绿体发生破坏,因此汞能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光合产物短缺,导致植物生长受阻,甚至衰老或死亡。汞对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毒害也十分明显。汞离子能抑制细胞分裂,汞离子还能使细胞膜出现渗漏,抑制细胞对水分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水分胁迫对六种禾草叶绿体和线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总结 水分胁迫后,6种牧草的叶绿体均膨大变圆并向细胞中央移动;叶绿体内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嗜锇颗粒和少量淀粉粒,受伤害严重的叶绿体中的基粒和被膜破损;叶绿体片层系统排列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扭曲,类囊体膨胀,质间片层空间变小。线粒体数目均增加,且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性强于叶绿体,嵴变大且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内的嵴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变得模糊.线粒体上还出现了少量的嗜锇颗粒。 水分胁迫会导致叶绿体光合机构的破坏,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引起光合CO2同化效率的降低,使叶片光合速率降低。 《盐胁迫对芦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总结 当盐度介于0%~4.0%时,芦苇细胞受损的膜结构发生局部内陷或萎缩变形。细胞器表面变得凹凸不平。当盐度为4.0%时,芦苇细胞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具有膜结构细胞器及细胞壁遭到破坏,造成芦苇细胞膜系统的不可逆损伤,使细胞正常的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无法完成,导致芦苇细胞新陈代谢过程的中断。芦苇细胞生命活动趋于停止。在8.0%浓度盐胁迫下,芦苇细胞膜系统结构完全消失解体,导致芦苇细胞直接死亡。 《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总结 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着重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细胞的整体机能,着重以细胞壁、细胞核及质膜来阐述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 细胞壁,早期的研究认为它与物质排出原生质体之外或与壁的代谢有关。细胞核凹入形成假包被的机制和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对核液泡发生和功能的认识也十分初步。植物细胞普遍存在与质膜相关联的膜囊结构,对这类膜结构的形成和动向大致有两种不同解释。

皮肤中级4 皮肤的超微结构

第四章皮肤的超微结构(重点3个考点) 表皮细胞间的联系1/3 表皮细胞间通过角蛋白丝、跨膜细丝相联系,如: (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电镜下桥粒呈盘状,直径约为0.2~0.5μm,厚约30~60nm,其中央有20~30nm宽的电子透明间隙,内含低密度张力细丝;间隙中央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层称中央层,其粘合物质是糖蛋白;中央层的中间还可见一条更深染的间线,为高度嗜锇层。构成桥粒的相邻细胞膜内侧各有一增厚的盘状附着板,长约0.2~0.3μm,厚约30nm,许多直径约为10nm的张力细丝呈袢状附着于附着板上,其游离端向胞质内返折(胞内细丝),附着板上固有的张力细丝可从内侧钩住张力细丝袢,这些固有张力细丝还可穿过细胞间隙并与中央层纵向张力细丝相连,称为跨膜细丝。 桥粒由两类蛋白构成: 一类是桥粒跨膜蛋白,主要由桥粒芯糖蛋白Dsg和桥粒胶蛋白Dsc构成,它们形成桥粒的电子透明细胞间隙和细胞间接触层。人的桥粒跨膜蛋白在表皮的表达表现为分化特异性。Dsg1和Dsc1主要在棘层上部及颗粒层表达;Dsg2和Dsg3分别分别在基底层及棘层下部表达;Dsc3在基底层及棘层下部均有表达。 另一类为桥粒胞浆蛋白,是盘状附着板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桥粒斑蛋白DP和桥粒斑珠蛋白PG,在表皮全层均有表达。桥粒斑蛋白DP仅存于桥粒斑块,因此是桥粒的特征标志。(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电镜下半桥粒内侧部分为高密度附着斑,基底层细胞的角蛋白张力细丝附着于其上, 致密斑,两侧致密斑与中央胞膜构成夹心饼样结构。致密斑中含 (integrin)等蛋白。(大疱性类天疱疮) 非角质形成细胞2/3 非角质形成细胞 1.表皮黑素单位: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数量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其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肤色、人种、性别等无关。几乎所有组织内均有黑素细胞,但以表皮、毛囊、黏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等处为多。 黑素细胞无桥粒。 HE染色切片中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胞质透明,胞核较小,银染色及多巴染色显示细胞有较多树枝状突起。电镜下可见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性黑素小体,后者为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是合成黑素的场所。黑素分为真黑素和褐黑素,原料是酪氨酸。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黑素。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https://www.doczj.com/doc/942175447.html,ngerhans细胞:是由起源于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中形成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数量约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面颈部较多而掌跖部较少。 Langerhans细胞HE染色及多巴染色阴性(多巴染色染黑素细胞),氯化金染色及ATP 酶染色阳性。光镜下细胞呈多角形,胞质透明,胞核较小并呈分叶状,线粒体、高尔基复合

第一章概论复习题动物学

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 2. 内分泌腺; 3. 对称; 4. 闰盘; 5. 自动节律性; 6. 反射弧; 7. 突触; 8. 细胞间质; 9. 器官;10. 系统;11. 无对称;12. 球形对称;13 辐射对称;14. 两辐射对称;15. 两侧对称; 16. 次生性辐射对称;17. 多态现象;18. 螺旋卵裂;19. 辐射卵裂;20. 化石;21. 同律分节; 22. 异律分节;23. 原口动物;24 后口动物;25 哈佛氏系统。 二、填空题 1. 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2. 细胞一般比较小,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通常以为单位计算其大小。 3. 细胞的心态结构与机能是多种多样的,游离的细胞多为;紧密连接的细胞有、和等;具有搜索机能的肌细胞多为或;具有传导机能的神经细胞则为。 4. 动物细胞中具有24种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元素,其中对生命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有6种,分别是、、、、和;另有12种微量元素也是生命不可缺少的。 5. 细胞中的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和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和;后者主要是、和等。 6. 动物的组织通常可分为、、和四大类。 7. 上皮组织具有、、、、和等。 8. 根据机能的不同,上皮组织可分为、和等。 9. 根据细胞层数和形状的不同,被覆上皮又可分为、、和 等多种类型。 10.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差异,结缔组织又可分为、、、 、和等多种。 11. 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可将肌肉组织分为、、和 等多种。 12. 神经组织由和组成。 13. 和是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 14. 一个典型的神经细胞由和组成。 15. 按其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和。 16. 结缔组织是由和组成。 17. 在细胞中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贮存、加工、转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对细 胞内和进入细胞内的物质起消化作用的细胞器是。 18. 动物细胞不同于植物细胞的特点是、、和。 三、判断与改错题(对的填“T”,错的填“F”并改正)

《超微结构病理学》一些知识(第一次修订版)

读图术语:嗜锇性板层小体、酶原颗粒、腺腔、毛细血管、粗面内质网、肾小囊腔、基底膜、足细胞胞体、毛细血管、肾小囊壁层 1、脱水:固定后的组织块含有游离水,不能与包埋剂混合,必须用中间介质(脱水剂)驱除水分,以利于包埋剂浸透渗入。常用脱水剂为酒精或丙酮。市售无水酒精和丙酮往往含有少量水分而纯度不够,可事先加入无水硫酸钠或硫酸铜等干燥剂吸去水分。脱水的时间可根据样品的不同而适当延长或缩短。 2、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编译组织之间的细胞间质形成的薄膜,包括透明层、基板、网版。功能:支持、连接、固定。 3、质膜:亦称为细胞膜。它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10nm ,在低倍tem 下观察质膜时,它呈一条致密的细线。在高倍TEM 下,质膜呈现出“两暗一明”的三夹板式结构,称为单位膜。 4、景深:景深不是一种固定的数值,而是与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有关的,用以表达纵深方向层次细节程度的度量。扫描电镜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扫描电镜的景深比光学显微镜大几百倍,比投射电镜大10 倍左右。 ★线粒体: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呈线状、粒状或短杆状。光镜下,线粒体直径为0.5-1.0um ,长短不一。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内、外膜之间的腔隙称线粒体外室,内膜围成的腔称线粒体内室。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 山脊] 膜之间的间隙称“[ 山脊] 间隙”,与外室想通。 ★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病理:线粒体对有害因素敏感,易出现超微结构上的异常改变,且在一定范围内又是可逆的,故线粒体是电镜下观察细胞受损的重要形态指标,有人称之为“细胞病变指示器”,是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1. 肿胀,有室内肿胀和室外肿胀;2. 肥大及增生;3. 巨大线粒体及环形、杯形线粒体;4. 线粒体间疝形成;5. 包含物;6 线粒体固缩;7. 急支颗粒增多、增大。 ★高尔基体:在电镜下,不同细胞中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均有很大差异。但其最基本的成分主要包括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扁平囊泡是高尔基复合体的主体部分,一般由3-8 层堆成,表面光滑,囊腔宽约15-20nm ,囊间距约为15-30nm 。小囊泡直径约为40-80nm ,界膜厚约为6nm (和ER 膜接近)。数量较多,与一般吞饮小泡类似,散布于扁平囊泡周围,常见于形成面附近。大囊泡直径为0.1~0.5um ,其界膜约8nm ,其厚度和质膜相近,在一般切面上多见于扁平囊泡扩大的末端,有时可见与之项链,或见于分泌面,所以也称之为分泌泡或浓缩泡。 ★主要功能:1.形成和包装分泌物;2.蛋白质和脂类的糖基化;3.蛋白质的加工改造;4.膜的转化。 ★病理:1. 高尔基复合体肥大;2 猥琐、破坏、消失;3高尔基复合体扩张;4. 内容物的改变。 电镜的类型:超高压电、高压电经、高分辨电镜、普及型电镜、简易型电镜。 样品制备:# 取材、# 固定、脱水(固定后的组织块含有游离水,不能与包埋剂混合,必须用中间介质(脱水剂)驱除水分,以包埋剂浸透渗入。常用脱水剂为酒精或丙酮)、浸透和包埋(一般是石蜡包埋后再用普通的石蜡切片机切片,或是不经石蜡包埋,直接将组织作冷冻切片)、超薄切片术(是应用超薄切片机制备出供投射电镜观察的超薄切片的专门技术。要切除可供透射电镜观察的超薄切片是很不容易的。它取决于浸透包埋的成功与否、切片机的质量和玻璃刀的正确选用,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多种因素。 取材: 取材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制备出的标本能不能符合观察的要求,取材的要点是:

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

中北大学 数据库课程设计 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设计 2012 年 6月 3 日

一、概念结构设计 建立系统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实体-联系图,即E-R图。E-R图的图形符号约定如表1-1所示: 表 1-1 E—R图的图形符号 系统的E-R图,如图1-1所示,每个实体及属性如下: 家庭成员:姓名、称呼、密码、出生日期 收入记录:收入项目编号、收入项目名称、收入人员、收入金额、收入日期 支出记录:支出项目编号、支出项目名称、支出人员、支出金额、支出日期 银行信息:银行账号、银行名称、开户人、存款金额、开户日期 1.家庭成员关系E-R图 2.收入记录E-R图

3.支出记录E-R图 4.银行信息E-R图 5.系统E-R图

二、逻辑结构设计 1.概述 数据库逻辑设计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优化。 在对该家庭理财管理系统的实体关系图进行了分析之后,分别对其实体、联系作了属性的分析,得出这些实体与联系的主键与码值,为以后对该家庭理财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提供了方便与基础。 2.数据模型 2.1基本的数据模型有: 家庭成员(姓名、称呼、密码、出生日期); 收入记录(收入项目编号、收入项目名称、收入人员、收入金额、收入日期); 支出记录(支出项目编号、支出项目名称、支出人员、支出金额、支出日期); 银行信息(银行账号、银行名称、开户人、存款金额、开户日期) ; 2.2经过优化后的数据模型有: 家庭成员(ID,姓名、称呼、密码、出生日期); 银行信息(银行账号、银行名称、开户人、存款金额、开户日期); 使用者(ID,帐号,密码); 收入记录(ID,名称,收入人员,金额,日期); 支出记录(ID,名称,支出人员,金额,日期); 管理收入(家庭成员ID,收入记录ID); 管理支出(家庭成员ID,支出记录ID); 查看收入(家庭成员ID,收入记录ID); 查看支出(家庭成员ID,支出记录ID);

试述肌节的超微结构

试述肌节的超微结构? 肌节是横纹肌纤维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指两条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或肌丝束)。一个肌节是由1/2I带+A带+1/2I带所组成,中轴为M线,紧邻M线两侧是A带的中央部分H 带,A带外侧分别为1/2I带。粗肌丝位于A带内,中央借M线固定;细肌丝一端固定在Z线,平行于I带内,另一端插入A带的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侧。肌纤维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入,故I带变窄,A带长度不变,而H带也变窄甚至消失,每个肌节变短,肌纤维缩短。 比较大、中、小、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①大、中、小、微动脉的管壁都分3层,从内向外称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以中动脉的3层结构最明显;内膜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中膜含平滑肌或弹性膜;外膜为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②大动脉内膜较厚,内弹性膜多层;中膜主要为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行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其功能是维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③中动脉内膜的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外弹性膜较明显;其功能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④小动脉中膜由数层平滑肌纤维构成;较大的小动脉也可见内弹性膜;主要功能是调节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并形成外周阻力,参与正常血压的维持。⑤微动脉无内弹性膜,中膜仅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是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调节各组织血流量 试述胃黏膜上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①胃的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除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②表面黏液细胞呈 柱状,细胞核卵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染色浅淡,PAS反应阳性;电镜下细胞顶部含大量黏原颗粒;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③上皮下陷形成许多胃小凹,胃小凹底部含干细胞。④表面黏液细胞分泌不溶性黏液,含高浓度HCO3-,覆盖于上皮表面,可将上皮与胃液隔离,并可中和盐酸,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上皮。⑤胃小凹的干细胞分裂分化,补充脱落的表面黏液细胞,使上皮不断更新。这些构成了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试述精子发生的主要阶段及形态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后,在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精子发生开始即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时期。(1)精原细胞增殖期。①A型精原细胞是最幼稚的生殖细胞,青春期开始后,其不断分裂增殖,一部分子细胞成为干细胞。②另一部分子细胞经历B型精原细胞增殖,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2)精母细胞成熟分裂期。①初级精母细胞经过DNA复制后(4n DNA),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②次级精母细胞不进行DNA复制,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产生两个精子细胞,核型为23,X或23,Y(1nDNA)。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仅见于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经过两次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3)精子形成时期。精子细胞由圆形逐渐分化转变成为蝌蚪形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形成。①此过程主要变化是核变得极度浓缩,形成精子头部;高尔

棉纤维细胞壁超微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棉纤维细胞壁超微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1 王禄山1,2,高培基1,时东霞2, 张玉忠1 1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 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北京,(100080) E-mail: Lswang@https://www.doczj.com/doc/942175447.html,, Zhangyz@https://www.doczj.com/doc/942175447.html, 摘 要:纤维素类生物质的超分子结构具有异质性的特点,其复杂性的结构是生物质转化利用研究的主要障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棉纤维细胞壁的切面与表面超微结构,发现其基本结构单元——微纤丝排列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交织排列,符合“缨状”微纤结构模型;另一种呈笔直平行有序排列。不同排列方式的微纤丝对纤维素酶的敏感程度不同,交织排列的微纤丝易于完全降解,而平行排列的微纤丝为分段降解。微纤丝结构的不均一性和不同集聚方式是棉纤维三维结构产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而其特征及变化可以利用表面粗糙度参数进行表征;纤维素结构在纳米层次上的定性定量表征将对其酶解转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微纤丝,超微结构,异质性,原子力显微镜 1.引言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质,自然界每年光合作用产物的量约为1011吨,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物质[1]。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学组成相对简单,但由于葡萄糖分子链间及链内存在大量氢键,使其聚集形成微纤丝、纤丝及纤维等多层次、聚集态结构,即纤维素超分子结构。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更取决于其超分子结构,多层次复杂的超分子结构导致了化学反应可及性的不均一和酶解反应的复杂性,这是导致酶解效率低、难于制备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因[2]。 纤维素结构的研究:一是整体水平,一是超微结构水平[1]。整体水平的分析主要是进行晶体学和光谱学的测定及分析。在天然纤维素中存在的晶体为纤维素I,它含有两种晶态,占优势的三斜晶胞Iα和少量的单斜晶胞Iβ [3, 4]。进一步研究表明Iα是亚稳态的,在退火时向着Iβ转变 [5];不同的纤维素样品中,两晶态的含量不同,并且同一微纤丝中两种晶态含量也是变化的[4]。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纤维素晶体二态性的存在对其结构的解析造成了很大困难。纯Iα与Iβ的发现为结晶纤维素原子级分辨率的解析奠定了基础[6,7],13C固态NMR谱测定表明Iα与Iβ都存在两种构象不同的吡喃葡萄糖残基[8]。应用同步加速器及中子衍射技术测定单一晶态的纤维素微晶结构表明,纤维素Iα与Iβ两晶胞结构都由两条平行链组成,链之间都有轻微不同的构象,链间的分子间氢键也不完全相同[9.10]。超微结构水平的测定主要应用显微技术,应用透射电镜(TEM)发现纤维素的结构单元是微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27002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批准号:20020422054)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Z2002D03)资助项目的课题资助。 - 1 -

电镜技术与肾脏超微结构病变

电子显微镜技术与肾脏及其超微结构病变 特点 【摘要】:电子显微镜在临床研究和疾病诊断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并不断开辟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领域, 主要从细胞、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 丰富了传统病理学的知识。本文归纳了电子显微镜技术与肾脏超微结构病变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肾脏病变及其超微结构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肾脏超微结构病变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肾脏超微结构病变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技术肾脏病变超微结构病变特点 电子显微镜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两种类型,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样品内部超微结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样品表面形貌, 立体感强, 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较多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电子显微镜就在医学上开始发挥其作用, 在病毒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病理学都有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在肿瘤诊断、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系统性疾病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说明其是现代临床研究和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已从第一台电镜的

十几倍提高到现在的百万倍, 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利用高性能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中各种细胞器正常的和病理的超微结构, 诸如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骨架系统等, 对探明病因和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通过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也可以研究细胞的通讯与运输、分裂与分化、增殖与调控等生命活动的规律, 电子显微镜也可结合各种制样技术观察病毒、细菌、支原体、生物大分子等的超微结构, 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工具。 随着显微医学的发展, 电镜技术将会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摄影技术、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 更好的为医学研究提供平台, 还会利用计算机建立三维立体图象, 确切定位细胞位臵及状态, 总之, 电镜技术与其他实验技术的结合最终会推动整个生物医学科学研究。(选自1:《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下面具体就肾脏超微结构以及肾脏病变超微结构展开讨论,肾脏病变有很多种,每种病变都有其不同的超微结构病变特点,本文就以下几种病变进行分析,并讨论其特点,来更深入的了解肾脏的病变。 一、硬化性肾炎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clerosing glomerulonephritis)不是一个独立的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而是许多类型肾小球肾炎的终末阶段。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化。起始病变的类型多不能辩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