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教案 (2)

管理学教案 (2)

管理学教案 (2)
管理学教案 (2)

《管理学》教案

第Ⅰ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

学习目的:

1.区分管理者和操作者。

2.定义管理。

3.区分效率和效果。

4.确定管理者扮演的角色。

5.区分成功的管理者和有效的管理者的活动。

6.说明管理者的工作是否具有普遍性。

7.说明研究管理的意义。

提要

1.研究管理的历史,可以帮助你理解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当今的管

理概念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当今的管理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检验、修正、再检验的结果。

2.20世纪以前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

著作以及产业革命。埃及金字塔的修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要求协调成千上万人的工作,显然,这需要管理技能。斯密关于制造针的著作生动地描绘了劳动分工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性。产业革命使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成为更经济的市场活动,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生产作业中应用管理技术的需要。

3.20世纪前半期是一个管理思想多样化的时期。科学管理通过寻求从事每项工作的最佳

方法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家寻求应用于整体组织的管理原则;人力资源方法集中于人的管理;定量化方法采用数学和统计技术改进资源分配的决策。

4.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四项管理原则:(1)为一项工作的每一种要素发展一种科学方

法;(2)科学地选拔和培训工人;(3)与工人合作;(4)在管理当局和工人之间合理地分配职责。

5.科学管理使生产率提高300%甚至更高成为可能,应用科学管理原则使管理从一种凭感

觉的活动,发展成系列化的和科学性的学科。

6.亨利.法约尔是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一组普遍的职能的人,这些普遍的职能包括: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涉及所有有关人的协调和控制的共性活动。

7.马克思.韦伯将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定义为实行劳动分工、明确规定等级、定有详细的

规则和制度,以及具有非人格化关系的组织。

8.霍桑实验引起了对组织职能中人的因素的新的重视,并提供了有关群体的规范和行为的

新见解。管理开始积极地寻求提高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士气的途径。

9.人际关系倡导者对工作中的人抱着强烈的信心,他们相信人的能力并认为管理实践应当

提高雇员的满意度。与此形成对照,行为科学理论家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他们小心地试图使他们的科学研究不掺杂进其个人信念。

10.管理学的统一框架最早是在60年代初期提出的。过程方法被当作综合多样化理论观点

的一种方式,按照过程方法,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工作;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内部活动之间,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权变方法分离出影响

组织绩效的环境变量。

11.工作人员多样化是指工人们在性别、民族、种族、身体缺陷、性爱、年龄或其他任何人

类特征方面的异质性,这些特征构成人与人的差异。

12.管理者越来越关心如何激励创新和变革,因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已经成为非常动态的环

境。成功的组织应当是灵活的和反应迅速的,它的管理者应当能够有效地发起大规模的和革命化的变革。

TQM关注顾客的需要,追求持续的改进运动,努力改进每件事情的质量,追求精确的度量和向雇员授权。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方法)

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结果)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

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2) 对于不打算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可使他们领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学习目的:

1.说明学习管理学史的价值。

2.明确20世纪以前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

3.说明为什么本世纪前半叶是一个多元化的时期。

4.阐述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

5.概括科学管理运动对管理的贡献。

6.明确亨利.法约尔对管理的贡献。

7.解释马克思.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思想。

8.说明霍桑实验对管理的贡献

9.对比人际关系倡导者与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10.区分过程方法、系统方法和经验方法。

11.解释劳动力多元化。

12.阐述为什么管理者越来越关心激发创新和变革。

13.解释TQM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提要

13.研究管理的历史,可以帮助你理解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当今的管

理概念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当今的管理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检验、修正、再检验的结果。

14.20世纪以前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

著作以及产业革命。埃及金字塔的修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要求协调成千上万人的工作,显然,这需要管理技能。斯密关于制造针的著作生动地描绘了劳动分工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性。产业革命使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成为更经济的市场活动,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生产作业中应用管理技术的需要。

15.20世纪前半期是一个管理思想多样化的时期。科学管理通过寻求从事每项工作的最佳

方法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家寻求应用于整体组织的管理原则;人力资源方法集中于人的管理;定量化方法采用数学和统计技术改进资源分配的决策。16.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四项管理原则:(1)为一项工作的每一种要素发展一种科学方

法;(2)科学地选拔和培训工人;(3)与工人合作;(4)在管理当局和工人之间合理地分配职责。

17.科学管理使生产率提高300%甚至更高成为可能,应用科学管理原则使管理从一种凭感

觉的活动,发展成系列化的和科学性的学科。

18.亨利.法约尔是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一组普遍的职能的人,这些普遍的职能包括: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涉及所有有关人的协调和控制的共性活动。

19.马克思.韦伯将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定义为实行劳动分工、明确规定等级、定有详细的

规则和制度,以及具有非人格化关系的组织。

20.霍桑实验引起了对组织职能中人的因素的新的重视,并提供了有关群体的规范和行为的

新见解。管理开始积极地寻求提高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士气的途径。

21.人际关系倡导者对工作中的人抱着强烈的信心,他们相信人的能力并认为管理实践应当

提高雇员的满意度。与此形成对照,行为科学理论家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他们小心地试图使他们的科学研究不掺杂进其个人信念。

22.管理学的统一框架最早是在60年代初期提出的。过程方法被当作综合多样化理论观点

的一种方式,按照过程方法,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工作;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内部活动之间,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权变方法分离出影响组织绩效的环境变量。

23.工作人员多样化是指工人们在性别、民族、种族、身体缺陷、性爱、年龄或其他任何人

类特征方面的异质性,这些特征构成人与人的差异。

24.管理者越来越关心如何激励创新和变革,因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已经成为非常动态的环

境。成功的组织应当是灵活的和反应迅速的,它的管理者应当能够有效地发起大规模的和革命化的变革。

TQM关注顾客的需要,追求持续的改进运动,努力改进每件事情的质量,追求精确的度量和向雇员授权。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前,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

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罗马教会

2、亚当·斯米关于劳动分工的著作:将工作分解成一些单一和重要性的作业,提高工人技巧和熟练程度。

3、产业革命:提高效率

二、多样化的时期(20世纪前半期)

2.1 概述:

1、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的角度看管理。

代表人物:泰勒。吉尔布雷斯。甘特

2、一般行政管理:关心整个组织,寻找如何应用于整个组织的管理原则和任何使之有效

代表人物:法约尔,韦伯。

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集中于人的管理。

定量化的方法:运用数字或统计技术改进资源分配的决策。

4、管理进程:科学管理(1880s)--------行为科学(1920s)------管理科学(1950s)。2.2科学管理:

2.2-1泰勒四个方面:

1、对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培训人,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3、在科学的方法下,与人合作。

4、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负其责。

具体步骤:工作环境分析-------任务分析------制定工作标准,挑选员工------管理人员配

合,督促,完成自己的工作。

解释:工作环境分析内容:工作是什么,谁来做,管理者怎么办。

任务分析内容:任何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人技能分配工作。

2.2-2弗兰克和吉尔布雷斯(时间和动作的研究):用动作摄影来研究手和身体动作

解释:在不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的下,进行最轻松最有效作业的方法

作用:1、促进机器和设备的改良

2、通过标准时间和评测时间来比较测定工人的劳动效率

3、标准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

4、作为制定标准劳务费,各种计划的基础

2.2-3甘特图:在y坐标表示出计划的工作和完成的工作,在x坐标表示过去的时间。作用可以使管理当局了解计划开展的情况和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2.2-4科学管理在许多人从事一种工作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程序才有意义。

2.2.-5历史的评价科学管理:使生产率提高300%+成为可能;从一种凭感觉的活动,发展成一门复杂化和科学性的学科;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

2.3一般行政管理

法约尔: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涉及所有关于人的控制和协调的共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包括五个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五个职能)。

注意:在以后的认识中(本明杰书中,认为这五种,其实是消除管理中不确定行的基本手段,因为如果他们是,那其他一些管理的活动也可以看作管理的职能,比如:信息的搜集)2.4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1、早期的提倡者:欧文、巴纳德

权威的传统的观点:下降必须服从上级,从高层建立起来然后贯穿整个组织。

权威接受观点:权威来自下级接受它的意愿。

2.、霍桑的研究(现在我们称它为,行为科学)

人是社会人

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工人的积极性,家庭和社会及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金钱不是唯一的决定的因素,感情有重大影响

基层管理要重视人际关系,和工人多交流

非正式团体,左右员工的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作用:引起重视人的因素,人们开始从积极的寻求提高工作满意和士气的途径。

2.5人际关系运动

1、内容:卡内基的书和课程

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

麦格雷戈:x和y理论

2、特点:认为工作中的人抱有强烈的信心,他们相信人的能力并认为管理实践应当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2.6行为科学的贡献

1、社会人的假设;

2、需求因素和激励;

3、作业组合;(类似静态的组织)类型、形成原因、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在不同的作业中、作业的基本控制方法和规则、管理的要求与压力等因素对作业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4、领导理论:领导是一个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

三种广义的理论:性格、个人行为、权变

2.7定量法(管理科学)

特点:1、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2、以经济效果为标准;

3、运用数学模型;分二类:描述、规范(和经济学的概念类似)确定、随即;

4、依靠计算机;

管理科学的贡献:

1、科学技术的引入和运用;

2、决策理论;

3、管理信息系统;

2.8 趋势

三、近年来的趋势:趋向一体化

60年代初提出管理学的统一框架,包括:(将各种管理方式进行综合)

①过程方式:被当作综合多样化理论观点的一种方式。按过程方法: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工作。

②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内部活动之间,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

系统:一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要素按一定方式形成的整体。

封闭系统:不受环境影响也不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开放系统:认识到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③权变方法:分离出影响组织绩效的情境变量。

四、当前的趋势和问题:变化中的管理实践

①全球化

②工作人员的多样化

③道德

④激励创新和变革

⑤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

含义:1、强烈地关顾顾客

2、坚持不断的改进

3、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

4、精确的度量

5、向雇员授权

⑥授权

⑦工作人员的两极化

授权——管理者通过重设计工作和让工人来决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使质量、生产率和复员的责任感加强。

工作人员的两极化——从事低技能服务只能得最低工资,高技能服务得高工资。

总结管理理论的演进:

1、历史背景:亚当·斯密,工业革命。

2、多样化时期(20世纪前半期)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行政管理:法约尔·韦伯。

人力资源方法:早期提倡者:欧文·巴纳德

霍桑研究(梅约),人际关系运动,行为科学理论、定量方法。

3、今年来的趋势(趋向一体化):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

4、当前趋势:变化中的管理实践:全球话,工作人员多样化,道德,激励创新和变革TQM,授权,工作人员的两极化。

第Ⅱ篇定义管理者的领域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学习目的

1.区分管理万能论和象征论。

2.定义组织文化。

3.识别构成组织文化的10个特征。

4.解释文化是如何约束管理者行为的。

5.区别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6.对比确定的与非确定的环境。

7.说明环境是如何约束管理者行为的。

提要

1.万能论在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它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相反,象征论指出,管理者对实质性的组织成果仅起着极为有限的作用,因为大量的因素是管理者所不能控制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象征性的成果。

2.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行为。

3.组织文化由10个特征组成:成员的同一性;团体的重要性;对人的关注;单位的一体

化;控制;风险承受度;报酬标准;冲突的宽容度;手段——结果倾向性;系统的开放性。

4.文化制约着管理者的行为,它像一个过滤器,左右着管理者的判断、思想及感觉。强文

化传递哪种选择是可取的,哪种选择是不可取的信息,在很大程度是制约了管理者的决策。

5.一般环境包含那些对组织有潜在影响,但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晰的力量。这些力量主要有:

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因素。具体环境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组织的具体环境的相关要素有: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公众压力集团。

6.环境的不确定性取决于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度。稳定的和简单的环境是相当确定的,

而越是动荡和复杂的环境,其不确定性越大。

7.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限制了管理当局的选择及决定自身命运的自由。

一、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

①管理万能论

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它在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管理象征论

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对实质性的组织成果起着极为有限的作用,因为大量的因素是管理者所不能控制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象征性的效果。

③现实是两种观点的综合: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和外部约束(组织环境),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

二、组织文化

1、什么是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行为。(2)含义:1、文化是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存在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

2、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与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而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组织,是描述不是评价。

(3)组织文化的10个特征:①成员的同一性②团体的重要性③对人的关注④单位的一体化⑤控制⑥风险承受度⑦报酬标准⑧冲突的宽容度⑨手段——结果倾向性⑩系统的开放性

2、文化的来源

组织文化的来源:1、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

2、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的东西

3、强文化和弱文化

(1)强文化:强烈拥有并广泛共享的基本价值观的组织。

(2)强文化作用:强文化传递那种选择是可取的,那种选择是不可取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者的决策。

(3)一个组织文化的强弱或居于其间与否,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历史、雇员的流动程度及文化起源的强烈程度。

三、环境

1、环境的定义

(1)环境: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2)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

①一般环境:包括那些对组织有潜在影响,但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晰的力量。这些力量主要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因素。

②具体环境: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环境、组织的具体环境的相关要素有: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公众压力集团。

③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关系:一个具体环境因素经过一段时间会转变成一般环境因素,反之亦然

2、评价环境的不确定性

①环境的不确定性:㈠变动程度:Ⅰ动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大幅度改变

②Ⅱ稳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变化很小㈡复杂程度: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③稳定的和简单的环境是相当确定的,而越是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其不确定性越大。[2维矩阵模型

3、组织及其环境:

①一个组织是一个与其具体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并随时注意其一般环境的潜在作用。

②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压力集团。

③一般环境

㈠经济条件:利益、通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以及一般商业周期。

㈡政治条件:包括一个组织在其中经营的所在国的总体稳定性及政府首脑对工商企业的作用所持的具体态度。

㈢社会条件:管理当局必须使其经营适应所在社会变化中的社会预期

㈣技术条件

4、环境对管理时间的影响

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限制了管理当局的选择及决定自身命运的自由.

补充:技术的变化要关心:1。方向2。速度

第四章组织工作

学习目的

1.描述职能型结构的优点。

2.比较分部型与职能型结构。

3.定义何谓简单结构。

4.说明矩阵结构的优点。

5.解释近年来网络结构流行的原因。

6.确定使用有机式附加结构设计的好处。

7.对比职务专业化、职务扩大化和职务丰富化。

8.确定职务特征模型的职务核心维度。

9.说明弹性工作制的优缺点。

10.解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要求何种结构设计。

提要

1.职能型结构是将相似或相关职业的专家们组合起来。它通过让具有共同技能的人在一起

工作,取得了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2.分部型结构是由自治的单位组成的,备单位管理者都对某种产品或服务负完全的责任。

不过,这些单位在其分部型框架结构内部通常按职能型结构来组织,这样分部型结构就常常内含着职能型结构。

3.简单结构是一种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职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的结构。它在小企业中得

到广泛应用。

4.通过将职能部门的专家们分配到一个或多个由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中工作,矩阵结构综

合了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的优点。因此,它同时具有专业化和高责任感的两方面优点。

5.网络结构近年来的流行,是因为它具有高灵活性。它允许管理当局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投

入开展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的业务经营活动。

6.有机的附加结构设计使组织在保持总体的机械式结构的同时,获得了灵活的应变能力。

7.职务专业化关心的是,将职务划分为细小的任务;职务扩大化正好相反,它通过增大职

务范围而使之得到横向扩展。与职务扩大化相似,职务丰宙化也扩展了职务的内容,但它是纵向扩展而不是横向扩展,即通过给予员工更大的对其工作的控制权,从而增加职务的深度。

8.职务特征模型中的职务核心维度是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和反

馈。

9.弹性工作制的主要优点是,给予了员工更大的自由。它使得员工可以去完成工作外的活

动而不致造成缺勤。另外,它促使员工可以更好地将工作的时间安排与他们个人的生产率周期结合起来。弹性工作制的主要缺点是,它对管理者造成了协调的困难。

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了降低纵向变异、减少劳动分工以及分权化的决策。

一、组织工作概述

1、组织

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系统集合,共同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组织可实现个人力量所无法达到的目标

特征:分工与合作,以获取专业化优势。

从本质上说,组织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用得好,有利于目标实现,反之,会阻碍目标实现。

2、组织结构

即组织的框架体系,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方式的总和。

?复杂性:分工程度、对知识的依赖程度等。

?正规化: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序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

?集权化:决策权的分布。

3、组织工作

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各项活动加以分类和归并,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确定并维护组织内部关系的过程。

?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确定目标;

?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各项活动、业务,并且分类、归并;

?部门化;

?确定层次结构;

?确定职权关系;

?维护、调整、变革。

?组织工作的最终成果:组织结构图

职务说明书

?组织工作是动态的:随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组织理论的发展

4.1. 古典组织理论:

以韦伯的官僚组织为代表。

强调结构化、规则化、稳定性——官僚型结构

4.2.行为组织理论:

以利克特(R?Likert)的参与型组织为代表。强调组织设计应考虑人的因素,能力的发挥,建立一个符合人际关系原则的组织。

松散、分权、民主——参与型结构

4.3.权变组织理论

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理想组织结构是不存在的。组织设计取决于各种权变因素:

a. 战略:A?Chandler:“结构跟战略走”

低成本战略----- 机械式结构

多角化战略----- 有机式结构

b. 规模:小规模----- 集权化

大规模----- 分权化

c. 技术:

佩罗(Charles Perrow):采用常规技术------ 机械式

非常规技术------ 有机式

d. 环境:稳定------- 机械式

不稳定------- 有机式

机械结构与有机结构的比较

特点机械结构有机结构

外部环境稳定、简单、确定变动、复杂、不确定

专业化程度高低

职权集中程度集中于高层集中于每一层中有能力的人

如何解决冲突由领导解决由相互作用解决

信息沟通垂直沟通横向沟通

忠诚的对象制度任务和群体

影响力的基础建立在职权基础上建立在个人能力基础上

规章制度多少

二、组织结构设计

任何一个组织结构都必须解决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部门、层次、职权的划分。

(一)部门化

确定任务分配和责任的归属。

1、按职能划分部门(有基本相似的专业知识)

将相同性质的工作合并在一起。--- 传统、最普遍

?优点:使各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有利于维护组织统一

?缺点:协调困难,各部门易产生“隧道视野”。

?适用:组织规模较小、产品较少

2、按产品划分部门

?优点:有利于产品改进

有利于部门内协调

?缺点:部门化倾向(本位主义)

管理费用高(机构重叠)

?适用:规模大、产品多、产品之间差异大。

?产品部门化也适用于服务业,如会计事务所:税务部、审计部、管理咨询部等。

3、按地区划分:把某一地区的业务集中于某一部门。

原因:地理分散带来的交通不便和信息沟通困难------ 社会文化环境方面

优点:针对性强,能对本地区环境变化迅速作出反应。

缺点:与总部之间协调困难(不易控制)

4、按顾客划分:

前提:每个部门所服务的特定顾客有共同需求、且数量足够多。

如:如一家办公用品公司的销售:零售部、批发部、政府部。

5、按人数划分:容易控制

6、综合标准:实践中往往几种划分方法结合在一起

(二)层次结构

管理层次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关系的复杂化而产生的,与规模、管理幅度密切相关。管理幅度:一个主管人员能直接有效地管辖的下属人数。

?管理幅度与层次成反比关系。

层次

1 1 1

2 4 8

3 16 64

4 64 512

5 25

6 4096

6 1024

7 4096

A B

层次=7 层次=5

管理人员=1365 管理人员=585(减少780人)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2)下属的素质和能力

3)工作相似性

4)环境:稳定--- 幅度大;不稳定--- 幅度小

5)计划的完善程度、授权、人员空间分布、配备助手……

2、锥型结构:tall structure

扁平型结构:优点:上下级关系密切、信息纵向流通快、

Flat structure 管理费用低、下属有较大自主性。

缺点:监督不充分、协调困难。

3、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

管理幅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面临的关系数将以几何级数增加。

4、安东尼结构:层次结构的特征描述

(三)职权的划分

职权:职务范围内的管理权限(核心是决策权)。

职权是权力的一个子集

1、直线职权:上下级之间的指挥、命令关系。“指挥链”

?各级主管都拥有直线职权。line

?有时把组织对目标实现负有主要责任的管理者称为直线人员。

2、参谋职权:组织成员向管理者提供咨询、建议的权力。

?产生:源于直线人员对专业知识的需要,如财务、质量、人事、公关等。“参谋建议,直线指挥”

3、职能职权:参谋部门或参谋人员拥有的原属直线人员的一部分权力。

?其产生:直线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足而将部分指挥授予参谋人员,使他们在某一职能范围内行使指挥权。

?职能职权只有在其职能范围内才有效。是一种有限指挥权

厂长

参谋职权

直线职权财务科长

职能职权

车间、科室

直线职权

员工

工人、一般员工

边界、范围

(四)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型结构:(图示:P178)

直线人员拥有全部职权,没有参谋部门或职能部门。

?优点:权力集中,命令统一。

?缺点:直线人员负担重。

?适用:小型组织

2、职能型结构(图示:P178)

各职能部门直接向下级发布命令,由泰罗发明,主要问题:“多头领导”。

3、直线参谋型(图示:P179)

各参谋部门仅提供咨询建议,无指挥权。

?优点:命令统一,专业优势

?缺点:直线人员负担重,参谋部门积极性不高。

4、直线职能型(图示:P180)

职能部门拥有业务指导和部分指挥权。

在中小型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

5、事业部制(图示:P181)

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创。

?概念: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按地区

?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走向分权(实际上是在公司内部创造一系列“自治”的小公司)

?优点: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有利于高层摆脱日常事务

有利于企业内部竞争

有利于全面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缺点:独立倾向

管理费用高(机构重叠、资源重复配置)

6、

?特征:双重指挥链——打破了“命令统一”原则。

?优点:增强组织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项目小组)

实现各种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

?缺点:双重指挥,协调困难

临时性,人心不稳

?适用:创新任务较多、经营复杂多变的组织,如高科技企业、建筑公司等。

7、其它:

模拟分权制(大型化工企业,模拟事业部制以改善管理)

多维立体结构(如道—科宁化学工业公司,按产品、职能、市场形成立体结构)

网络结构(以合同为基础、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

经理小组

案例----耐克公司和皮尔?卡丹公司

(五)横向协调设计

1、明茨伯格的协调方式发展三阶段

过程标准化

相互调整直接监督成果标准化相互调整

技能标准化

在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组织,往往多种协调方式同时并存。

2、协调方式设计

(1)结构性方式:?设立任务小组或委员会(TQC领导小组)

?设置联络员

?设立专职协调部门(综合计划办)

(2)制度性方式:?管理工作标准化

?例会制度(早会、周会、月度会、季度会等)

?工序服从制度(上工序服从下工序、一般工序服从核心工序、辅助工序服从主体工序)?跨部门直接沟通(需注意建立汇报制度)

?联合办公或现场调度

(3)人际关系方式:?大办公室制

?领导接待日制

?员工联谊组织

案例----CMP、H.P

三、组织结构的运行

1、授权

一个主管人员不可能承担所有的任务,正确地进行授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目标。

?授权的含义

上级将部分权力授予下级,并行使监督权,下级负有汇报和完成任务之责。

?益处:使上级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调动下级的工作热情;

培养下级才能;

发挥下属专长,弥补上级才能之不足。

?授权的过程:

①任务的指派;

②权力的授予;

③责任的明确;下级负工作责任,上级负最终责任。

④监控权的确认。授权不等于授责!

?有效的授权:选好受权者

明确责权利

用好监控权:既不能失控,又不能干预。

?授权不同于分权:系统地授权

可收回

?授权与代理、助理、分工之间的关系

2、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

?集权的好处:(1)政策的统一

(2)行政高效率

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质量

(2)降低组织适应能力

(3)降低成员工作热情

?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决策的重要性或代价

—组织规模

—组织形成的历史:

—下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控制技术的发展:防止失控往往是集中的借口。

—组织领导人的个性:

—环境:困难时期和竞争加剧可能助长集权。

?如何平衡?斯隆(A?Sloan):“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相分离,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正确处理直线、参谋、职能人员的关系:

参谋多谋,直线善断。职能权力应受到限制。

4、委员会:(集体决策机构)

?委员会管理的优点:

缺点:——“组织重大决策的委员会制和执行中的个人负责制”

四、组织工作的基本原理(P183)

*** 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组织工作?它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管理幅度?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事业部制?有哪些优缺点?

4、如何有效地授权?

5、实践中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6、什么是职能职权?职能职权的出现是否违背组织内部命令统一性原则?

7、试分析某公司的层次结构、管理幅度、部门化类型。

职务说明书(Y201)

职务名称:市场部经理

部门:市场部

直接上司:营销副总经理

直接下属人员:5人

职位:市场推广、公关助理、美工

职务概述: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品牌推广;广告、宣传;客户接待;部门管理。

工作目标:建立全国性市场信息网络,逐年提高本公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工作职责:1)根据公司营销策略,指导各区域办事处制订市场开发计划;

2)负责对各办事处在网络的建设、市场信息的收集、公关活动、广告宣传等方面进行专业性地指导和监督;

3)直接负责与国家级设计院、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的建立,并督促区域办事处与之进行日常沟通、联络;

4)指导并监督区域办事处区域合作网络(包括和单位与个人)的建立、维护与发展。并建立合作网络档案;

5)每月一次,向总经理提交市场总体分析报告;

6)根据各区域市场的情况,计划、指导、监督办事处开展区域的钢结构产品推广活动或品牌推广活动。

7)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分别制订接待方案,承担客户接待工作;

8)负责各区域广告、宣传计划的制订,并负责组织实施。

9)负责统一制作公关活动和广告宣传所需各类资料和物品;

10)负责各区域办事处新闻稿件的征集、汇编,并于每月的25日前向总部办公室传递。

11)负责对各区域对外发布的V I系统各要素进行管理。

12)负责对本部门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13)在本部门人员编制范围内,提出人员招聘、解聘、调动等建议;

14)批准本部门员工的休假和1天以内的事假,但本人例外。

任职资格:1)教育水平:营销或公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工作经验:从事营销、公关或相关管理工作二年以上

3)特殊技能和能力:思维活跃,富有创意;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4)个性品质:为人热情、开朗,热爱交际,有良好的修养和风度

工作情况:1)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

2)加班要求:有时需要加班

3)该岗位其他条件或要求:经常需要出差

案例:

耐克公司和皮尔?卡丹公司是近年经营消费品最成功的厂商。耐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鞋供应商和制造公司,1991年到1992年度,其营业额达34亿美元,其中3/4来自旅游鞋的销售,纯利润高达3.2亿美元,而1985年其净利润仅1300万美元,7年内增加了24倍,令人惊讶不已。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采用模块化结构。公司员工7000人,从总裁到普通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做鞋,公司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设计和销售上,就连新设计出来的样鞋也是在台湾生产的,耐克的经理人员跑遍全世界,专门去物色承包商。他们与当地制鞋厂联系,拿出样鞋给他们看,如果制鞋厂认为可以做,双方便就价格、产量、交货期和质量等进行磋商。80年代,耐克公司先后终止了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英国和爱尔兰的几家鞋厂的合作,而转到韩国和台湾。近几年又转向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皮尔?卡丹的辉煌已经持续了30年,其经营方式与耐克公司相似,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制衣工厂,而是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新样衣承包给考察合格的企业生产、制做,成品由皮尔?卡丹检验认可后,就打上“皮尔?卡丹”的商标送往世界各地的时装市场。1992年,全世界有800多家用“皮尔?卡丹”商标生产服装,而皮尔?卡丹每年从中获得不少于30美元的收入。

案例:

制定得良好的计划,常常因为管理人员没有适当的组织结构予以支持而落空。而在某一时期是合适的组织结构,可能过了一、二年以后就不再合适。格里(Gerry)和莉洛?利兹(LiLo Leeds)是经营CMP出版公司的一对夫妇,对此有着清楚的认识。

利兹夫妇在1971年建立了CMP出版公司。到1987年,他们出版的10种商业报纸和杂志都在各自的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更令人兴奋的是,它们所服务的市场(计算机、通讯技术、商务旅行和健康保健)提供了公司成长的充足机会。但是,假如利兹夫妇继续使用他们所采用的组织结构,这种成长的潜力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利用。

他们最初为CMP设立的组织,将所有重大决策都集中在他们手中,这样的安排在早些年头运作得相当好,但到1987年它已经不再有效。利兹夫妇越来越难照看好公司。比如,想要见格里的人得早上8点就在他的办公室外排队等候。员工们越来越难得到对日常问题的答复。而要求快速反应的重要决策经常被耽误。对于当初设计的组织结构来说,CMP已经成长得太大了。

利兹夫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着手重组组织。首先,他们将公司分解为可管理的单位(实质上是在公司内建立半自主的公司),并分别配备一名独立的经理掌管各个单位。

这些经理都被授予足够的权力去经营和扩展他们各自的分部。其次,利兹夫妇设立了一个出版委员会负责监管这些分部。利兹夫妇和每个分部的经理都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分部经理向出版委员会汇报工作,出版委员会则负责确保所有的分部都能按CMP的总战略运作。

这些结构上的变革带来了明显的效果。CMP现在总共出版14种刊物,年销售额达到近2亿美元。公司的收益持续地按管理当局设定的30%的年增长率目标不断增加。

返回!

案例:

要成功地精简一个公司的组织机构,其难度就好比教一只大象跳舞。但是,惠普公司刚退休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杨(John A?Young),却赢得了妙计致胜的声誉。

在1990年初,杨开始认识到公司的行政机构是如何拖延决策的过程。他听说,公司在开发一组高速计算机工作站时,因为在技术决策问题上无休止地开会,结果使开发过程延期了一年多。惠普公司原先为促进各工作小组之间的沟通和更好地评估各项决策而设立的38个内部委员会,不仅增加了成本,还限制了创新和延缓了决策。比如,仅仅为公司开发出的第一代计算机软件取个名字,竟用了9个委员会,近100人讨论了7个月时间。

杨立即着手改革公司结构以解决这一问题。他取消了公司的委员会机构设置,并采取措施实现组织扁平化。他将计算机业务分为自治的2个集团:一个集团经营通过代理商销售个人微机、打印机和其它产品业务;另一个集团负责向大顾客推销计算机工作站和小型机。他还将公司集中的销售力量一分为二,使每个计算机集团拥有自己的营销队伍。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一位现在只要与3个委员会而不是38个委员会打交道的总经理这样评论说:“我们正在做更多的生意,正在以更少的人将产品更快地送出去”。数据也证实了杨重组机构的成功:在1991和1992年间,惠普公司的季度利润增加了40%。返回!

习题:某公司总经理安排其助手去洽谈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合同,结果由于助手工作中的考虑欠周全,致使合同最终被另一家公司截走。由于此合同对公司经营关系重大,董事会在讨论其中失误的责任时,存在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最为合理?

A.总经理至少应该承担领导用人不当与督促检查失职的责任。

B.总经理的助手既然承接了该谈判的任务,就应对谈判承担完全的责任。

C.若总经理助手又进一步将任务委托给其下属,则也可不必承担谈判失败的责任。

D.公司总经理已将此事委托给助手,所以,对谈判的失败完全没有责任。

第五章人员配备

学习目的

1.描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2.讨论政府法规对人力资源决策的影响。

3.区分职务说明与职务规范。

4.对比招聘与解聘方案。

5.解释人员甄选中效度与信度的重要性。

6.描述各种不同职务所适用的人员甄选手段。

7.确定培训的各种方式。

8.阐述六种绩效评估方法。

9.概述职业生涯的五个阶段。

10.说明由工会代表劳工集体的劳资谈判过程。

11.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何促进劳动力队伍的多样化。

12.解释性骚扰问题为什么日益引起管理当局的关注。

提要

1.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旨在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或解聘、甄选、定向、培训、绩效评估、

职业发展和劳资关系,努力为组织选配合适的人员并保持员工的高绩效水平。

2.自从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颁发新的法律和条例,大大地增强了它对组织的

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影响力。由于政府要求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因此,管理当局在作出招聘增员、挑选甄别、员工培训、职务晋升和中止合同这些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时,必须确保其决定并不基于对种族、性别、宗教、年龄、肤色或原籍国别等的考虑。要是组织违背了政府的法律和条例,那么可能要遭受大额的罚款。

3.职务说明书是对任职者需做些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的书面说明。而职务规范则指

明任职者要成功地履行某项职务必须拥有何种最低限度的可以接受的资格标准。

4.招聘是要形成一大批工作的潜在候选人。常见的招聘渠道包括内部提升、广告应征、员

工推荐、就业代理机构、学校分配中心和临时性支援服务等。解聘则是通过解雇、临时解雇、自然减员、调换岗位、缩短工作周和提前退休等方案,减少组织中的劳动力供应。

5.人员甄选手段的优劣是由其效度和信度决定的。一种甄选手段要是不具有效度,那么在

它和有关职务标准之间就不存在确实的相关关系。而一种甄选手段要是不具有信度,那么它就不能被认为是可以作出持续一致的测量。

6.甄选手段必须与预想中的职务类型匹配。工作样本法更适合于低层次的职务;而测评中

心法更适合于管理职位。面谈作为甄选手段的效度,会随着管理层级的升高而相应提高。

7.员工培训可以采取在职和脱产两种方式。常用的在职培训方法包括职务轮换、预备实习

或师徒关系。课堂讲座、电影录像和模拟练习是最常见的脱产培训方法。

8.六种绩效评估方法是:(1)书面描述法。以书面形式描述一个员工的所长、所短、过去

的绩效、潜能以及需要改进提高的领域等。(2)关键事件法。列举区分有效的和无效的工作绩效的关键行为。(3)评分表法。即按某一增量尺度对绩效因素作出评分。(4)行为定位评分法。对员工从某项职务绩效因素中衍生出的具体工作行为作出评分。(5)多人比较法。将一员工与其他员工进行比较。(6)目标管理法。按照明确、,可证实和可衡量的目标来评价员工。

9.职业生涯的五个阶段包括探索期、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和衰退期。

10.由工会代表劳工集体的劳资谈判过程始于工会的组织工作努力和从全国劳工关系委员

会获得许可证明。一旦工会取得了许可,管理当局就开始为谈判作准备,包括查阅内部文件和环境数据。然后进行谈判,通常包含长时间的、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形成一份书面的契约。契约一经达成和认准,就必须加以管理,并制定出契约争议处理的程序。

1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通过拓宽招聘渠道,消除人员甄选中的歧视行为,使应聘者了解

组织考虑他们要求的愿望,以及举办以多样性为议题的各种活动等,来促进劳动力队伍的多样化。

性骚扰问题日益引起管理当局的关注,是因为它伤害到员工,干扰工作的绩效,并给组织带来责任。

确定了计划和组织结构以后,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人员配备。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招聘甄选定向考评培训职业发展

规划

适应

解聘帮助员工获得

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当前评价:对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的考察。

依据:职务说明书

(可以提升、经过培养可提升、基本胜任、不胜任等)

未来评价:依据正常的人员流动、组织发展战略等确定未来需要量。

确定规划方案:…

二、选聘

1.选聘的依据

(1)职位的要求:(职务分析)------ 职务说明书

职务范围、目标、特别要求(出差)

职务的相对重要性:

--比较法(通过关键职位)

--职位要素法:复杂性、责任大小

--判断时距法(贾克斯):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所需时间越长,则该职位越重要。

(2)素质和能力:

素质方面:品德

智力、文化、专业知识、经验

个性

身体

能力方面:技术能力;人事能力;

(H?Koontz) 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划决策能力

——实际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于德与才:“德才兼备、德为第一”

关于能力与贡献:“职以能授,爵以功授”

关于文凭与水平:

关于经验与年龄(结构):

2.选聘途径

(1)外部招聘--- 形式:广告、员工推荐、中介机构推荐、学校分配等。

优点:被聘者没有历史包袱;有利于平息内部紧张;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避免近亲繁殖

缺点:被聘者不了解内部情况;难以全面考察;打击内部员工的热情(升迁无望)(2)内部提升

优点:易全面考察;鼓舞员工士气,培养员工忠诚;能较快胜任,迅速开展工作

缺点:引发同事不满;近亲繁殖(不良风气得以继承发扬);一般,应优先考虑从内部提升(除非内部人选缺乏);如从外部招聘,宜先放在较低的位置上看其表现。

对某些职位而言,外聘也许是合适的,如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

3.选聘的程序、方法

(1)粗选:申请表、面谈

(2)测试:智力、性向、能力

(3)民意测验:判断被接受程度(适用于内部提升)

(4)体格检查:

(5)上级主管审批:上级主管对组织目标承担责任,选人是其基本职责,并判断能否与上级合作。人事部门只是提出建议或推荐。

4.甄选的手段(替代物)

?申请表:(履历调查)

?面谈:对应聘者的智力、动机强度、人际技巧等有较高效度,但对面谈者及面谈设计的要求较高。

?笔试:包括智商、个性、能力、兴趣等方面。(一致性?)

?评审中心法:公文处理、小组讨论等

成功的选聘:所聘人员在以后工作中做出符合其职务要求的业绩

失败的选聘:错误的拒绝和错误的接受

三、考评

●人事考评的用途:

由于人事测评具有多种用途,企图只以一种综合性测评来满足多种需要是不现实的。(1)确定奖金:

工作业绩(对组织目标的贡献)---- “回顾性”

(2)提薪:

业绩、态度、能力等----“展望性”(预计被考评者今后可能发挥多大作用)(3)职务调整(保留、调动、解聘等):

适应性考察(素质、智力、能力等)

(4)晋升:人事测评中最重要的部分。

全面评价(素质、智力、能力、工作态度、成绩等)

(5)绩效反馈:反映组织对自己工作的承认程度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个长期不进行人事考评的组织会使员工逐步丧失工作热情。

(6)培训的依据:

(7)发现内部问题:职责不明、关系不清。

促进内部沟通:上下级明确要求及努力方向。

●考评的内容:

1) 素质:品德素质、身体、个性等

2) 智力:知识水平、学历、观察想象力、分析判断力等

3) 能力:专业能力、处事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4) 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积极性、纪律性、协作性、责任性、出勤率等

5) 工作业绩:完成任务、工作效率、管理业绩等。

注:把个人努力与部门成就区别开来。

(成绩= 能力+ 努力+ 环境影响)

●考评的方式:(3600考核)

自我考评:

上级考评:理解、执行、解决问题能力

同事考评(相关部门考评):协作精神

下级考评:领导、组织能力

●考评方法:业绩记录法、评分表、对比排序法等。

●考评的要求:

《管理学基础》课后参考答案

一、理论分析题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答:管理的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基本客观规律。人们在长期管理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验证和丰富。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是强调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管理艺术。也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靠背诵管理理论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地将管理知识和具体管理轰动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动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二、综合实践题 走访学校(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简单的介绍) 1.他属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 答:属于中层管理者. 2.他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 答:担任副校长一职. 3.他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答:教师30人,学生800左右. 4.他认为胜任其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答:胜任其工作要具有良好的领导能力,教学能力. 5.观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并记录下来 答:上课,组织学校会议. 建议根据自己目前所在单位为走访对象,很容易写。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教案 课程学时: 51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教材:《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概述: 《管理学》是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进行研究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组织进行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为组织的经营提供一种指导框架。《管理学》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三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人力、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的职能活动;第三层次是管理应用。 二、课程目的: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内容认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方法: 文献阅读、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 四.考核方法: 课堂参与:10% 平时作业:20% 期末考试:70% 导论:面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1.管理学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 美国管理学家出自于实践,他们用Exciting 来表达。因为探究如何从一个小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一家巨人公司,并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员,造就一个世界首富的企业家,这样一个过程,其中的奥妙在何出,我们如何才能作出如此绩效?--兴奋 《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组织。管理出效益,邯郸钢铁公司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芜阳钢铁厂五下邯钢学习,未能学成。 2.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首先,任何组织的管理好坏都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汽车上时,你会抱怨公交公司的管理太差;当你在学校学期初交学费,非常的混乱,或者丢失了钱

管理学基础第二版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的。其次,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最后,每个组织都具有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概念:本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 (2)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 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 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一般特征: 1. 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 2. 管理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 3. 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4. 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 4、简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 1.人际关系。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三种,分别是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2.信息传递。在组织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者也就成了组织中的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制定。决策制定是做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者扮演着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 5、简述管理的环境。 管理的环境:是指能够对管理活动的成效产生潜在影响的何种因素的总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6、如何对管理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和管理 根据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客观形势的变换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与管理。(1)评估环境就是评估其不确定性程度。组织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是评估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就变化程度而言,可以分为动态环境和稳态环境。就复杂化程度而言,可以分为简单与复杂。两个维度交叉,可以组成四种不同形式的环境特征组合。稳定简单的环境,代表了不确定性水平最低的环境。复杂动态环境所代表的不确定性水平最高。(2)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影响组织决策和行动或受其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工会、员工,也包括组织外部的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政府、社区、行业协会等群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谁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2)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存在的特殊利益或利害关系是什么?3)对于组织决策和行动来说,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关键程度如何?4)通过什么具体方式来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方式取决于它们对组织的关键程度以及环境的 不确定性程度。由此形成二维矩阵,有跨域管理、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利益相关者管理、扫描和监控环境四种具体的管理方式。 7、论述管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目的、概念化、选择研究方法、操作化、总体和抽样、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分析资料、应用。

(完整版)管理学(马工程)教案

马工程《管理学》 教案 2019年7月

绪论 一、教学目的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管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明确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学习管理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科学思维以及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明确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广义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活动的管理,也包括群体活动的管理。个体活动需要管理,人类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更需要管理。管理活动是一个由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所构成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二节介绍了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大多涉及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治理,“顺道无为”“重人求和”等就是其中几例。西方管理思想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大量涌现,欧文、斯密、巴贝奇以及其他一些人对工厂制度早期管理问题的思考为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分析管理学的学习意义,阐述了怎样学习管理学。学习管理学,首先,可以让我们了解管理的一般规律。其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理性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升我们以直觉判断为基础的决策或决断的能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思考管理实践,探讨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2.基本概念 管理学,管理活动,管理思维。 3.基本理论 (1)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2)管理学以企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是历史的选择,在企业管理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一般管理理论也可应用于对其他组织管理的指导。 (3)管理是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活动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4)科学的管理思维是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底线思维的统一。 (5)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基本方法。 (6)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去分析管理理论的一般抽象与具体运用的关系,去分析作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活动与组织环境关系。 4.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绪论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绪论习题的案例二

管理学基础教案(1-3章)

教案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类型:理论课 学时:64(理论课 48学时,实 践课16学 时) 学分: 4 学分 授课教师:吴扬 授课班级:09级会计电算化2班授课学期:2009至2010学年第1学期教材名称:管理学基础(第三版) 参考资料:

【授课题目】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目标】 ●掌握管理的涵义,熟悉管理的属性 ●了解管理系统的构成 ●掌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熟悉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熟悉管理对象的构成及管理环境的分类 ●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涵义、特征与构成 技能培养 ●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管理行为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介绍 【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理解管理的属性和影响管理的环境因素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讨论 【教学引入】 学生自己是如何理解“管理”的?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系统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一)管理的必然性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了强化和发展 3、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 4、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 (二)管理的概念 1、管理定义的多样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世界各国都没有一种公认和统一的说法。 2、管理的定义 (1)、集体活动

(2)、协调 (3)、共同目标 (4)、有效性 (5)、利用资源 (三)管理的属性与特征 1、管理两重性:马克思认为,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管理是一门科学,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A、不精确的科学 精确科学---把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科学,比如数学,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或函数关系,按一定的法则进行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管理则不同,几乎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定律,即缺乏严密性。(Q)为什么? 主要就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太多了,而且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使得人们只能借助于假定或人为的分析,进行定性或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尽管如此,科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正因为它是不精确的,所以在实际运用时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管理普遍存在,而且涉及到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等因素,复杂多样,管理是一种手段,工具,为了使得管理有效,必须借助众多的学科,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计算机科学。 要求管理者具有广博的知识。 C、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正是因为管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任何一个学校都培养不出“成品”管理者。你们具备了管理知识,但无管理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D、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产生了各种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有的还在发挥做用,有的已经过时,但是总的来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还处于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在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想结合。学以致用。 二、管理系统及其构成 (一)管理系统

管理学基础视频答疑电子教案

《管理学基础》视频答疑电子教案 一、课程考试试题题型及分值分配: 本次考试题型包括下列四种,以主观题为主,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六个小题,共30分) (二)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五个小题,共10分) (三)简答(每小题10分,三个小题共30分) (四)案例分析(30分) 二、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讲解 题型分析: 1.名词解释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的了解程度。 2.判断正误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的程度和分辨、判断能力。 3.简答题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理论的了解或理解程度,简答题一般不需要展开论述,但应根据要求,将此题的基本要点用自己理解的语言陈述,或在答出要点基础上,有自己的语言说明。 4.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及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 案例分析是试题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占分比例高,许多同学经常问如何进行分析。一般来讲案例分为两种,一种是帮助理解理论的;另一类是侧重实际的应用。本课程的案例分析,要看清要求,如有明确要求要结合某个理论的一定要结合,一般要说明这一理论或相应理论的要点;第二,就是要依据案例进行分析,在把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思考。管理学的案例多结合社会上企业实际的一些问题,要关心企业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案例解析举例 王鸣原在上海某研究院工作,后与几个志同道者创办了一家公司。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几个个人股东:王鸣、他在研究院的副手老黄,以及他原来的下属小秦和小刘。他们几个人都在新公司任职,老黄在研究院的职务还没辞掉,其他几个人则彻底割断了与研究院的联系。新公司还有其他几位股东,但都不在公司任职。王鸣任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小秦负责市场销售;小刘负责技术开发;老黄负责采购配件、生产调度等。近年来公司业务增长良好,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使王鸣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首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公司的主要市场上,王鸣感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其次,老黄由于要等研究院的部分福利而未辞掉原来的工作,尽管他工作抓的挺紧,但王鸣仍认为他精力投入不够。第三,有两个外部股东建议王鸣做些为外国公司做国内市场代理和售后服务工作。回报很高所以王鸣(包括其他几位核心成员)颇为心动,但仍举棋不定。第四,由于公司近两年发展迅速,股东们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当初创业时的那种激情正在消退。例如,王鸣要求大家每天工作满12小时,有人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勉强应付或根本不听。公司的业绩正在增长,规模在扩大,王鸣感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不仅感到应付工作很累,而且对目前的公司状况有点不知所措,不知该解决什么问题,该从何下手,公司的某些核心成员也有类似的感觉。 为使王鸣的公司更上一个台阶并进入良性循环,你有何建议? 答案:王鸣公司遇到的问题,在不少民营企业由小到大的发展阶段,一般都会遇到,为步入良性循环,我建议: 1.制订公司战略。分析环境、组织现状、竞争对手情况、供应和销售情况、替代品和潜在竞争对手情况以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定位;正确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在不影响专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考虑多种经营;确定公司近期,尤其是长远期反展规划,确定市场策略、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明确组织目标。 2.建立完善的与公司发展规模和市场竞争相一致的组织,以便于扩大经营规模,合理分工,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改革思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

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三、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没有前导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是《网店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促销管理》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管理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教学设计]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精品教案

《管理学》原理及案例之一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的必要性 什么是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虾,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目标 <故事1-1>马和驴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以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匹驴,它们是好朋友。这匹马在外面拉车,驴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出发经西城前往,印度政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它那位驴老弟。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让驴目瞪口呆,惊叹到:“你有那么多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所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年复一年围着磨盘转,所以始终走不出这个狭缢的天地。” 一个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而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就象那匹马,只有服从了玄奘大师取经的目标,才是有它本身的价值。 2、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工作。不过,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履行程度和重合,入图所示: <故事1-2>木桶和石块、沙子 一天,老师为商学院的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它首先把大石块一一放进一个大木桶里,直到盛不下为止。它问学生:“木桶装满了马?”学生回答:“满

了”。老师又把一堆小石块倒进去,并将桶摇了一摇,小石块填满了大石块的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又些学生小声道:“可能还没有。”老师又将一堆沙子倒了进去,又摇了一摇木桶,沙子填满了小石块的缝隙。他再一次问学生:“装满了吗?”这次学生已经明白了实验的用意,大声说:“没满。”最后老师又将水倒了进去,水用充满了沙子的缝隙。老师又让学生将程序反过来把这些水沙子和石块放进木桶,结果无论怎样都无法将这些东西再放到木桶里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项管理工作的顺序不能颤抖,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也不能混淆。否则,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多数实践和精力都用于从事具体作业,或者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故事1-3>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到任以后,他并不是忙于政务,却时常弹琴自娱,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的紧紧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1-4〉吴牛问喘 汉代有一位椒丙吉的宰相,在外出巡视的路上遇到杀人案件豪不予理睬,后来看到一头牛再路边不停的大口喘气,却立即停下来仔细调查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你不理会却关心牛的性命,丙吉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

管理学基础教案-组织文化(5.14)

天门职业学院教案(理论教学首页) 【讲授新课】 一、组织文化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用途,理论界目前对组织文化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按照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 艾莫瑞大学的杰弗里?桑南菲尔德提出了一套标签理论,它有助于我们认识组织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个体与文化的合理匹配的重要性。通过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他确认了4种文化类型: 1.学院型组织文化

学院型组织是为那些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而准备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能不断地成长、进步。这种组织喜欢雇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然后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内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桑南菲尔德认为,学院型组织的例子有:IBM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等。 2.俱乐部型组织文化 俱乐部型公司非常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在俱乐部型组织中,资历是关键因素,年龄和经验都至关重要。与学院型组织相反,它们把管理人员培养成通才。俱乐部型组织的例子有: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德尔塔航空公司等。 3.棒球队型组织文化 棒球队型这种组织鼓励冒险和革新。招聘时,从各种年龄和经验层次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薪酬制度以员工绩效水平为标准。由于这种组织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巨额奖酬和较大的自由度,员工一般都拼命工作。在会计、法律、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广告机构、软件开发、生物研究领域,这种组织比较普遍。 4.堡垒型组织文化 棒球队型公司重视创造发明,而堡垒型公司则着眼于公司的生存。这类公司以前多数是学院型、俱乐部型或棒球队型的,但在困难时期衰落了,现在尽力来保证企业的生存。这类公司工作安全保障不足,但对于喜欢流动性、挑战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堡垒型组织包括大型零售店、林业产品公司、天然气探测公司等。 (二)按照组织文化所涵盖的范围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又是由单个的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个体组成。在一个组织中,除了整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外,各种正式的、有严格划分的子系统,或非正式群体,相对于组织来说也都能够作为一个小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组织文化又可以分化两类: 1.主文化 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当我们说组织文化时,一般就是指组织的主文化。正是这种宏观角度的文化,使组织具有独特的个性。 2.亚文化 亚文化是某一社会主流文化中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在组织中,主文化虽然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但是,它不能包含组织中所有的文化。组织中有各种小整体,在认同组织主文化的前提下,它们也有自己的独特的亚文化。亚文化或者是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教学提纲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管理的原理、方法形成管理技能,而且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的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营销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同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出既能“管人”又能“管事”的优秀基层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能力为根本”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管人”又能“管事”的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及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四大关键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计划与决策的能力; (2)初步具备组织与人事的能力;

(3)初步具备领导与沟通的能力; (4)初步具备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 (2)具备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了“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是本门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理念,服务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蓝本,是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最系统的文本,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控制、课程改革与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根据教材各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分

管理学基础(第二版)(郭丽)04416选择题答案

《管理学基础》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1.以下对于管理含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管理的本质是决策)。 2.关于管理的定义,许多经济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西蒙认为(A、管理就是决策)。 3.下列几项活动中,那一项不属于管理活动(C、钢琴家制定自己的练习计划)。 4.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成为(A、管理)。 5.管理对象中的管理核心要素是(D、人员)。 6.管理的“载体”是(A、组织)。 7.管理的基本职能是(B、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8.以下不属于管理职能的是(C、有效获取资源)。 9.在管理理论中,被认为是实施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和基础的职能是(A、计划)。 10.管理的二重属性是指(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1.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这是管理的(B、社会属性)。 12.决定管理社会属性的基本因素是(C、生产关系)。 13.一个管理者所属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 可循,就越需要具备(C、概念技能)。 14.下面属于层次第一线管理人员的职位是(C、部门经理)。

15.某位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直接监督下属人员工作 上,他一定不会是(B、总经理)。 第二章 1.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A、经济人)。 2.“组织理论之父”是指(D、法约尔)。 3.提出管理十四项原则的是(D、法约尔)。 4.提出重视人的因素的是(B、霍桑实验)。 5.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的学派是(A、案例学派)。 6.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学 派是(A、权变理论学派)。 7.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西蒙)。 8.管理过程学派强调的是(D、在建立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 体系)。 9.权变理论提出的假设是(C、复杂人) 10.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 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学的轰动,这就是(C、《第五项修炼》)。 第三章 1.战略计划是由(B、高层管理者)指定的。 2.下列正确的陈述为(B、计划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抽象、笼统)。 3.下列正确的陈述为(C、战略计划的时间跨度越大,涉及范围 广)。

管理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1、管理是人类至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2、我们将来走向社会,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3、从实践的层面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竞争力和生死存亡。 ?二、管理的定义 ?1、以往的定义:胡萝卜加大棒;泰勒,管理就是你确切知道要别人做什么,然后选用最佳的方法去做;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良好的组织环境,以便于集体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孙元欣,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有效的方式,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我的定义:管理就是通过其它人完成工作的艺术。 ?3、具体来讲需要从六个方面把握: ?(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的概念首先是由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这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彼得·德鲁克介绍) ?(3)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法律和公共政策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对价值和资源作权威分配,试比较其区别。西蒙提出的管理即决策是否有道理?) ?(4)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人是其主要对象,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物流管理、信息管理、财物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 ?(5)管理的职能包括:1916年,法约尔,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1947年,西蒙,管理即决策;50年代中期,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装备、领导和控制;孙元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周三多: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6)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单凭个人难以实现的目标。现代管理的实践来看,不仅仅是实现目标,主要目标是如何高效的实现目标,要讲成本效益分析,这也符合我国社会由决策拍脑袋、管理靠经验的粗放型管理向决策定量化、管理规范化的精细化管理发展的总方向。 三、管理理念 ?1、效果和效率 ?2、必备素质:智商;情商;逆商;财商 ?3、公私分明。 ?4、不要纵容没有能力的人。 ?5、勇于承担责任。 四、管理的性质 ?1、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和艺术的最大区别可重复性。 ?3、管理学是一门大有钱图的、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的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期刊、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报。

《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授课人:鲁延霞)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便学生了解管理的含义,了解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掌握管理的性质和管理的基本职能。 教学重点:管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管理的职能与作用,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与构成,研究对象与方法。 授课形式:采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1.举例“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引出管理的概念。 2.列举多个国家管理家对管理概念的描述,总结出管理的准确定义。导入新课。 3.授课结束,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4.布置作业:请大家下去搜集成功管理专家的案例。 课堂组织:1.关闭手机,注意课堂纪律,点名考勤。 2.提问,列举常见的管理的例子,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 3.插入幽默气疯,活跃气氛。 时间分配:第一节:上课前准备5分,管理概念5分钟,管理性质5分钟,管理与边境的管理10分钟。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一、管理及其起源 (一)、概念:是管理者为有效的达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起源:人类文明初期,协作劳动 虽无管理理论,但有管理思想 二、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2、管理的科学性 3、管理的艺术性 三、管理与外边环境的关系 (一)、外部环境的特征 (二)、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三)、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及作用 一、管理职能 (一)、计划 (二)、决策 (三)、组织

(四)、人事 (五)、领导 (六)、鼓励 (七)、控制 (八)、协调 二、管理的作用 1、管理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2、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第三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总结的方法 2、比较研究的方法 3、历史研究的方法、 4、案例分析法 5、实验研究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 1、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八项具体职能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开课单位:五年制高职学院大纲撰写人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后续课程:《财务管理》 一、教学目标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理解管理的目标,掌握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掌握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能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能掌握招聘的流程并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三)素质目标: 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能力,达到管理专业营销师和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

(一)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依据 在理论知识的选取中,贯彻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考虑后续课程开设的需要,考虑初级人力资源师考试的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技能能力方面,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载体,考虑管理岗位职责的需要;管理基本技能的需要来设置教学项目及任务。在素质方面:考虑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企业专业可以分为营销类、物流类、人力资源类三个初始就业岗位,其次,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将管理岗位又具体细分为多个工作岗位,以工作岗位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以管理学五大职能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每一模块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用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内容。 由管理学分解出的六大模块,以及若干工作任务,由一个学期来完成。主要阐述和训练的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的过程,计划地编制,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的计划与编制,激励理论和实务,控制的过程和方法等。按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岗位环境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管理学基础 单凤儒 第二版案例参考答案

案例参考答案 第一章管理系统 P3:海尔的腾飞与中联公司疯狂扩张的代价 1、三个阶段,从名牌战略,1984-1991,用了7年的时间,集中精力抓质量,只做一个产品,是打基础阶段;多元化战略,1982-1998,用了6年的时间,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成功实现规模扩张;国际化战略,1998年至今,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走国际化之路,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基本成熟的框架。 2、第一阶段,因为此时的海尔,没有实力,管理存在问题,产品质量都难保障,没有名牌的企业、产品、到位的管理,搞多元化是死路一条。 3、企业就像人,要先学会走,才能很好的跑。走是集中精力和财力,集中有限的资源,先做好核心产品或服务,以高效率、高质量、名牌,赢得市场的认可,将这种模式去复制,就是多元化,失败的企业,大多是第一阶段没有做好。 P15:鼎立建筑公司 1、早期的成功原因,更多的是胡经理这个人在吸引大家,还有大家都想做点事,环境比较宽松,虽然管理不到位,但大家的创业激情,弥补了这些缺憾。 2、随着公司的发展,管理没有及时跟上,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没有改变,更没有创新。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分工、权责不清、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体系等,所以也就很自然的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3、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因此要从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从案例来看,保证企业运行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动力机制也欠缺,更谈不上约束机制了,其实前两个机制是基础,最后一个机制是保障。 P22、复习思考题:1、3、4、6、7、8、9、10、11、12、14、15

P23、案例分析: 1.1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1、助理监督,属于基层管理者,主要是协助监督长做好技术监督工作,关心的是每日作业的管理,有很强的技术性,更多的要求掌握技术知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装配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者,更多的是做好规划工作和帮助指导下属的工作,需要的是需要相应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规划工作的副总和生产副总都属于高层管理者,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更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更能正确分析环境,做出预测,制定规划,更需要相应的概念技能,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重点、本质,要求的是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总裁因为他对内要面向整个组织,对外要面对整个管理环境,责任更大,要求更高,除了具备三项技能及以上的要求之外,还要具备学习力、创新力,能正确的对待环境,做出正确的分析、预测,带领企业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更好更快的发展。 2、人际关系、感念技能最重要,从案例来看,郭宁具备一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爱学习,也会学习,也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他曾先后担任两个方面的副总,也具备了一些概念技能,但担任总裁还是第一次,需要更高的是人际关系和概念技能,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 3、负责公司的全面工作,和负责某个方面是不一样的,需要面对的更多是对新的事情、问题的分析、处理,需要更强的概念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沟通,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要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坚信自己有能力把公司搞好。 1.2、一次重大的人事任免 1、姚成:属于专家型管理者,有很强的专业背景,但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较差。林征:人际关系技能不错,概念技能还不明显。 2、厂长的要求,更多是是人际关系和概念技能,姚成一个都不具备,林征具备一个方面,如果只就两个人来说,林征更符合一些。 1.3、李氏进出口公司

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管理和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2?理解管理的概念和管理学的涵义。 3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一词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是指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人 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现代管理是一种高度科学化、组织化的活动,因此,现代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生的社会活动,只要有人类社 会存在,就会存在着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管理的最基本形式是组织,或者说组织是管理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手段。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 实现人类活动的社会协作,通过最佳的协作方式和最优的组织结构保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作出最小的支出,使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能发挥出最大效应。管理是一个体系,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相应的物质载体,以及管理手段、技术和方法构成的组织系统。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最主要内容是处理人际关 系。人类的管理活动走过了从艺术到科学的阶段,进入到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阶段。 二、管理学的涵义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 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三、学习管理学的意义 管理学的出现与发展是根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这种需要所使然。 管理学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当代社会,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社会管理,如果不自觉地学习、研究管理学,用管理理论武装自己,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学好管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管理思想的历史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人就出现了管理的问题。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 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我们把系统的管理理论出现以前的管理思想史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8世纪是这两大阶段的分界线。经典管理理论出现以前的管理思想是非常朴素的、直观的,虽然在军队管理、国家行政管理、教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思想已经极其丰富,但这些思想主要还是停留在经验描述或类比思维的阶段,不具有系统的理论形式。18世纪到19 世纪末,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 二、经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管 理组织学派,从而标志着管理学以一门科学形式出现。对于这一时期的管理学,我们将其称作经典管理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