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机制

高辉

(中大期货公司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3)

一、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敏感性缺口管理现状

我国各银行目前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管理利率风险,主要是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一些银行每年公布或计算利率敏感系数,用这一系数测度其利率风险,并按照自己的收益目标以及对市场利率的预测情况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利率敏感系数尽量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水平。

2.持续期缺口管理现状

持续期缺口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既能准确地反映资产和负债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持续期的可加性又使得它非常有利于复杂的组合管理。持续期缺口管理现阶段在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不易确定。计算持续期需要确定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而确定某项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必须要知道市场利率水平,即以政府债券到期收益率曲线表示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在西方发达的金融体系下,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可以通过观察活跃的国债市场获得。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阶段,国债市场还很不发达,品种少,交易量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使用。因此,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收益率水平来计算固定收入资产或负债的持续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各期现金流的不易确定,确定准确的持续期计算要求对各期的现金流应有准确的估计。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中的隐含期权存在,其未来各期现金流的确定要比债券组合复杂得多。尤其在我国目前的信用体制下,信贷风险非常突出,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比率平均都是美国银行的几十倍,借款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现象出现概率很大,这更加大了持续期计算的困难程度。

最后,持续期缺口的调整手段缺乏。无论是采取零缺口管理策略,还是采取积极的持续期缺口管理策略,银行都必须经常地对其资产、负债的持续期进行调整。然而,从存款和贷款两方面调节持续期的大小往往受到两方面客户的要求和意愿的限制,调整起来远不如纯粹的债券组合那样方便,即使能够调整,也是以丧失客户、加大成本为代价的。另一个调整方法是通过债券市场的操作来调节,即通过购进或售出不同持续期的债券来提高或降低银行资产组合的持续期。然而这种操作是以拥有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为前提条件的。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还不完善,品种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银行调节资产组合持续期的需求。

3.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化解利率风险现状

在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化解利率方面,商业银行对冲利率风险。目前,已采取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两种:

①通过某一既定期限的回购合同锁定相应期间资金头寸调剂的利率风险。

②场外私下通过远期债券交易方式,锁定一定期间资金借贷、债券交易的利率风险。

这多为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所使用。比如,大量通过“委托购买国债”的方式进行的“委托理财”。令人担心的是,以上两种利率风险对冲方式,不仅远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各类机构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强烈需求,也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综上所述,由于国情的限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工具相对落后,在目前适宜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来管理风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自身管理能力的增强,要多运用持续期缺口管理和金融衍生工具化解利率风险。

4.资产证券化管理现状

资产证券化操作在中国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直到2005年,央行批准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单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发起人,委托中诚信托获准发行不超过43亿元的信贷支持证券(ABS);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发起人,委托中信信托发行不超过31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由此,开启了中国内地资产证券化的先河。

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利率风险的防范策略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识别、衡量利率风险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利率风险防范的目标是把利率风险暴露控制在资产负债管理政策规定的限度内,以是否涉及到资产负债表的成分和结构为标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防范策略分为资产负债表内防范策略和资产负债表外防范策略。

1.资产负债表内防范策略

资产负债表内防范策略是指在利率预测的基础上,无论是缺口管理还是持续期缺口管理,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头寸状况来达到防范利率风险的目的。

(1)投资组合策略。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是指通过出售银行的固定收入证券,然后购买具有不同成熟期的证券的方式,从而改变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头寸。若一家银行在某一时期内预测未来利率上升,而现在银行处于负缺口状态,银行又有大量长期证券,可以采用的策略是出售长期证券,然后购入期限较短的证券,所选购的证券的期限一般要比银行所关心的那个缺口时间段短得多。确定所需证券的办法是把它放到资产负债模拟系统中去检验不同期限的证券对银行缺口头寸的影响,以便选择合适的证券进行投资。

(2)新产品的开发。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与它们所采用的存贷款利率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20世纪80年代的北美许多银行通过用短期存款来为长期贷款融资,显而易见,该银行面临较大的重新定价风险,一个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发行每隔一定时间重新定价的可抵押贷款,从而通过给予银行灵活改变资产负债成熟期的便利,增强了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

(3)借款策略。

通过短期或中长期借款,发行票据或债券,也可以达到调节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结构从而防范利率风险的目的。短期借款可通过同业拆借和回购协议来获得,它可使银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利率敏感性资金,通过运用这些利率敏感性资金,银行可迅速改变自己的利率敏感

性头寸状况。中长期借款可通过发行票据和中长期债券来获得。由于中长期债券的发行可以采用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因而此方法给予银行很大的灵活性,既可以用来改变银行的正缺口,也可以用来改变银行的负缺口。

(4)信贷资产证券化。

通过此方法,银行可以通过转嫁利率风险头寸的方式降低自己的利率风险暴露。但资产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银行转移利率风险,扩大业务、增加收益,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新的、潜在的风险,增加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来说,既可能会面临原有贷款人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信用风险,又可能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引起证券市场价值波动从而导致价格变化的市场风险。

2005年初,国务院同意在我国银行业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确定了在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基本法律框架。但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法规相配套。《监管办法》就是在《试点办法》确定的法律框架之下,由银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规定,对以不同角色参与证券化交易的有关金融机构制定了监管标准,提出了监管要求,目的是促进金融机构合理设计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有效管理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从而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走向经常化与制度化。

(5)资产负债表外防范策略

针对利率风险防范而言,主要是指利率衍生产品,分为对称性收益产品和不对称性收益产品。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利率互换属于前者;利率期权则属于后者。通过运用利率衍生产品,商业银行可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我们称此策略为资产负债表外防范策略。

利率衍生工具的出现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但在对未来利率走势判断的基础上,需遵守以下原则:了解各种金融工具的特点。表列出了上文所讨论的四种基本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表1 四种基本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名称适用的利息时期涉及的最长期限(年)保值类型

利率期货单一 2 固定

远期利率协议单一 2 固定

利率互换多个10 固定

利率期权单一/多个10 可选择注:涉及的最长期限是指金融工具计算支付额的最长跨度;固定是指金融工具的使用者都将得到一个固定的结果;可选择是指可以根据市场行情是否执行合约。

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争取净利差收入和资产净值最大化或者减少它们的波动性。期货合约反映的是固定收入证券的价格如何随利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更适合于对某一特定资产的价值或银行的资产净值进行风险保值。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互换是以锁定现有利息收入为目标,比较适合于就净利息收入对利率变动进行保值。而期权则给予买方更大灵活性。

①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FRA)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约定未来某一时间的协定利率和参考利率,在清算日根据约定的期限和名义本金金额,由交易的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定利率和参考

利率利息差额的现值。为了在现在将未来借款的远期利率成本锁定,投资者可以买入远期利率协议(FRA)。

国内银行间市场在2004年5月远期交易方式起用。在目前的银行间市场,如果有机构预期未来利率会上升,可以寻找交易对手签订远期利率协议,一可锁定资金成本,规避利率风险,二可避免资金紧张时,因流动性缺失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投资短期资产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大型机构投资者,不仅可以利用买出远期利率协议锁定收益,还可以通过短期资产与FRA 的组合,经济地构造出(比较)长期资产的收益。

②利率掉期(互换)交易

利率掉期交易、是相同种货币资金的不同种类利率之间的交换交易,一般不伴随本金的交换。掉期交易与期货、期权交易一样,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金融衍生产品之一,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

目前,国内中国建设银行采用了利率掉期交易回避利率风险。

③利率期权协议

利率期权协议是规避短期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为能够保留一些灵活性,以避免因市场预测失误而失去更多机会,被投资者更广泛应用的是利率期权协议。借款人通过买入一项利率期权,可以在利率水平向不利方向变化时得到保护,而在利率水平向有利方向变化时得益。目前中国银行采用了利率期权交易方式回避利率风险。其中利率期权包括如下几类:利率上限期权(Interest Rate Cap)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协议,确定一个利率上限水平,利率上限的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高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利率高于协定利率上限的差额部分;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卖方无任何支付义务;同时,买方由于获得了上述权利,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手续费。

对于浮动债务管理人来说,利率上限期权比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更加适用。利率上限期权本质上是现金流量管理工具,主要被浮动债务管理人使用,通过买入利率上限期权,浮动债务管理人实际上将其债务组合的浮动利率风险锁定在上限期权执行价格的水平上。利率升高,上限期权就提供了保障;利率下降,上限期权不妨碍获利。

利率下限期权(Interest Rate Floor)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协议,确定一个利率下限水平,利率下限的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高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利率高于协定利率下限的差额部分;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卖方无任何支付义务;同时,买方由于获得了上述权利,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手续费。

利率双限期权(Interest Rate ap&Floor)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协议,确定一个利率上下限水平,利率上下限的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超出协定的利率上下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利率超出协定利率上下限的差额部分;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或高于协定的利率上、下限,卖方无任何支付义务;同时,买方由于获得了上述权利,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手续费。

三、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商业银行面临日益增大的利率风险,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防范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类:

1.通过科学地预测利率走势规避利率风险

预测利率走势可综合运用两种分析方法。其一、基本分析法,是通过对影响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货币供给、财政收支、预期通货膨胀率等状况来分析利率变动的轨迹。其二、技术分析法,是通过对某些历史资料,如借贷资金供求、利率水平等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利率的变化趋势。其三、模型模拟分析法,是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及时间序列模型建模的方法来预测利率的走势。

目前运用较多的是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时间序列模型方法、动态模型方法。多元回归模型存在着解释变量无法穷尽和模型中用到的解释变量未来值无法准确估计两点缺陷,决定了多元回归模型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利率;时间序列模型隐含的没有新的因素影响到未来利率变动的假设条件并不符合现实,因此,时间序列模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动态模型综合了相关变量和历史因素对未来利率的的影响,克服了多元回归模型存在的解释变量无法穷尽的缺陷和时间序列模型忽视了相关因素对利率影响的缺陷,预测效果优于多元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但动态模型预测利率同样依赖于对模型中解释变量未来值的预测,而现实经济中准确预测解释变量未来值同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动态模型对未来利率的准确预测也存在较大困难。

综合来看,由于准确预测未来利率的走势,包括利率变动的方向和利率变动的幅度,在现实经济做起来比较难,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攻型管理无法实现对利率风险的完全控制,按照审慎和安全的原则,如果条件许可,商业银行往往更多的是选用防御型管理。但完全否定进攻型管理也不可取,一方面,在防御型管理策略因工具缺乏或管理成本超出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而无法有效运用时,进攻型管理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进攻型管理和防御性管理配合使用,可以降低利率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通过合理定价贷款利率规避利率风险

在分析利率走势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合理定价存贷款利率。常见的定价方法有4种:

①市场渗透定价法。

即在参照竞争对手的定价基础上,确定比较有吸引力的利率来赢得更多的客户,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并期望向客户提供新的服务获得更多收入。

②预期盈利定价法。

即银行根据其制定的预期收入率进行定价,为实现目标利润而调整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③边际成本定价法。

是一种以边际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的原则选择利率。

④风险定价法。

基于风险和收入相匹配的原则,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加风险溢价。

3.通过开发利率衍生产品规避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情况不同,对利率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不同,部分商业银行比如中国银行参与的利率期货及利率期权的境外交易等。国内商业银行如果要更加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应该积极开发利率衍生产品,如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期货等,寻求多种方式参与利率衍生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

4.通过构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与外部监控系统规避利率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外部监控系统效力不够。2006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将会陆续上市,根据巴塞尔银行风险管理的标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系统与外部监管系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国际优质商业银行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不断完善银行部控制系统与外部监控系统,商业银行可以有效规避利率波动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性等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国内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寻求对策,从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入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随着世界金融的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国银行的放开,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将参与到世界金融的竞争之中。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的差距,寻求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影响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依靠对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商业银行贷款成了国有企业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增加。同时,我国正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给其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一些企业钻政策空子,拖欠甚至逃废银行贷款,给银行带来大量的坏帐、呆帐。此风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最突出的金融风险。 (二)缺乏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导致市场风险 目前,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广泛使用统计方法和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与之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性分析,而风险分类及量化技术落后。其中,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增加了我国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由于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信用一般表现为银行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债券和流通银行票据等形式。银行的自有资本有限,若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过高,就会出现过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目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国家信用的保证,其流动性风险没有显现,但潜在支付困难日益增多,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60%,低于80%和国际最低标准。如果银行的呆帐增加,准备金不足以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时导致银行的破产,造成社会的动荡。 (四)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银行的业务风险扩大 首先,由于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在融资方式上也带来的竞争及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下降,许多商业银行放弃稳健经营原则,以期通过发展高风险业务取得较高的收益,加大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传统体制下银行的经营风险完全由国家来承担,使一些银行误认为没有资本金一样可以扩张,从而重规模轻效益,经营效益不能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从而使一些危害银行长远发展的业务大规模存在。再加之有些银行员工素质不良,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行为以及银行内部的监督防范措施不力,也导致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纠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偏差,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创造利润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商业银行必然承受巨大的风险。而风险管理的目的也就是确保银行产生最大的利润。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两种极端:一些银行只顾发展,过分注重规模,忽视由业务带来的巨大的风险,牺牲掉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银行则是不顾发展的零风险,回避一切有风险的业务,这样白白葬送了发展的好机会,其实没有收益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此要树立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创造价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利率风险系统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利率管理开始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赋予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商业银行长期潜伏的利率风险也逐步显现出来,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

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造成银行的净收入减少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来源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期限与重新定价的时间差,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变动导致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存在正缺口)时,利率下降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存在负缺口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在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状况下,重定价风险突出表现在计息方式上。根据中央银行规定,人民币活期存款以结息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对于定期存款,按存单开户日的利率计息;对于短期贷款,按照合同利率计息。对于中长期贷款,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计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一旦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任务1-1-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认知 商业银行是在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为满足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汇划清算与内外贸易、货币融资与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与中介服务等需求而发展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商业银行已成为各国经济活动中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并成为各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商业银行 (一) 近代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和演变 据说,英语单词“BANK'’的意义源于拉丁文中的“Banco。”一词,“Banco”的意思是“长板凳”。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城市由于水运交通便利,各国商贩云集,成为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各国商贾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金属货币,不同的货币由于品质、成色、大小不同,兑换起来就有些麻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为商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货币的人。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人都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渐渐地,这些人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坐长板凳的人”。“坐长板凳的人”由于经常办理保管和汇兑业务,手里就有一部分没有取走的现金,他们把这部分暂时不用兑付的现金借给急需用钱的人,以赚取利息。老百姓(现称为客户)有了闲钱就可以存到“坐长板凳的人”那里去,需要时取出来。这些机构就像一个存钱的箱子,所以后来人们又把它们称为“Bank”,这就是银行的英文名称“Bank”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过去主要使用银子作为流通货币,商铺又常常被称为“行”,所以“Bank'’翻译成中文就被称为“银行”。 (二)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1.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以筹集资金、提供结算为基本手段,以运用资产和创新产品为载体,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但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的金融服务企业,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其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作用 商业银行具有如下主要的职能和作用: (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企业或个人在物物交易、物权交易、资产资金交易等方面的经济和贸易往来更愿通过银行来完

最新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风险银行业 [论文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风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上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本文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我国银行业内外部,对如何有效管理,防范风险进行初步探讨。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为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

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二)风险管理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中国商业银行的雏形

金融小史 理财频道 302010.5 中国信用卡 生活 中国商业银行的雏形 ??蔡宁伟 “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据《尉缭子·治本篇》载:“民无二事,则有储蓄。”不过,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百姓中财物的积聚、储存。最原始的储蓄是窖藏。古时钱币大都是铜币,人们为了安全,将多余的钱装在缸、坛等容器中,尔后或藏入地窖,或埋入地下,这种方式一直盛行到东汉前后。扑满是我国古代专用储蓄钱币的瓦器。南北朝《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这种扑满储蓄大约始于秦以前,盛行于汉朝。唐朝中期,商业日趋繁荣,市场上开始出现代商人保管金银财物的商铺,称为僦柜,也称柜坊。一些富商巨贾为了财物安全和避免搬运麻烦,常将钱存储在僦柜中,需要用钱时可出帖或用信物支取。到了宋代,由于柜坊逐渐成为销熔铜钱和赌博的场所,官府常加取缔,业务逐渐衰落,至元朝就消失了。 在古代,银铺的行业组织就是“银行”。南唐(304~439年)《江宁府图》中已经出现了“银行”。南宋景定《健康志》卷一六《镇市》引旧志说:“今银行、花行、鸡行??皆市也。”据卷首周应合《献皇太子笺》说,旧《健康志》“所记止于乾道”,意指该书所记载的是乾道(1165~1173年)或醇熙(1174~1189年)以前的事,这表明南宋初年健康的银行已经成市。另外,景定《健康志》卷二一《楼阁》中也提到“东南佳丽楼在银行街”。可以推测:街道以“银行”命名,当是金银铺云集之所,类似当今北京的金融街。 在票号产生之前,中国早已产生金融组 织、信用机构和汇票业务。早在周朝,借贷行为就已经很流行了,政府特设“泉府”,相当于今日之财政部和国家银行,负责各种征课税款、稳定物价和办理赊贷。《周礼》中“傅别”一词,就是债券之意。秦代有商业信用的记载,主要是赊买和赊卖,它们是同一买卖行为的两种说法,都是买卖的延期付款。 ,。 盐铁等。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全国所有银行名称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邮政储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合资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华一银行、华商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国) 外资银行:花旗银行(中国)、渣打银行(中国)、瑞穗实业银行(中国)、三井住友银行(中国)、星展银行(中国)、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苏格兰皇家银行(原荷兰银行)(中国)、华侨银行(中国)、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国)、摩根大通银行(中国)、韩国友利银行(中国)、大华银行(中国)、韩亚银行(中国)、韩国企业银行(中国)、德意志银行(中国)、东方汇理银行(中国)、宁波国际银行、华美银行(中国)、法国巴黎银行(中国)、东方汇理银行(中国)、新韩银行(中国)、韩国外换银行(中国)、泰国盘谷银行(中国)、菲律宾首都银行(中国)、正信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澳新银行(中国)、山口银行、横滨银行、名古屋银行、瑞士宝盛银行 港资银行汇丰银行(中国)、东亚银行(中国)、恒生银行(中国)、永亨银行(中国)、南洋商业银行(中国)、协和银行、大新银行(中国) 台资银行台湾永丰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国泰世华银行、彰化商业银行、台湾第一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台湾工业银行、台北富邦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1、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原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1)、天津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原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 2、河北省:河北银行、邢台银行、唐山市商业银行、秦皇岛市商业银行、沧州银行、承德银行、邯郸银行、保定市商业银行、廊坊银行、张家口市商业银行、衡水市商业银行、沧州融信农村商业银行、河北文山农村商业银行(筹) 3、内蒙古: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乌海银行、鄂尔多斯银行、鄂尔多斯东胜农村商业银行、阿拉善农村商业银行、巴彦淖尔河套农村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1、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发布了一份关于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文件,这是该委员会致力于处理国际银行监管问题工作的一部分。在制定这些原则过程中,该委员会借鉴了成员国监管指引的内容,采纳了银行业对征求意见文件(1993年4月发布[2])的意见,也采纳了对征求意见文件草稿的意见。此外,该文吸收了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衍生产品业务指引[3]中的许多原则,这些业务在有关市场风险的资本标准模型的定性参数[4]中得到了反映。本文是1997年文件的修订版(曾经于2001年1月和2003年9月公开征求意见),目的是辅助《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中有关银行利率风险的处理方法[5]。本概要尤其能反映出原则12至15及附录C和D的修订内容。 2、本文中原则1至13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普遍性原则,与是否为交易账户头寸还是非交易账户头寸无关。这些原则涉及利率风险的管理机制,包括经营策略的制定、银行账户及交易账户中资产与负债的组合搭配、内部控制系统等,并特别回答了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有效计量、监测及控制利率风险的必要性问题。另一方面,原则14和15则专门阐述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管处理方法。 3、这些原则是根据许多国际性银行现行做法总结出的普遍原则。当然,具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的业务范围及其复杂性。在《新资本协议》中,这些原则构成了对国际活跃银行的最低标准。 4、各国监管当局在监测和处理利率风险时所采用的确切方法,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其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技巧、在监管中利用外部审计的程度等。委员会所有成员都同意:本文所列原则应当用于评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用于评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大小,用于培育监管当局处理上述风险的能力。 5、如同在其他领域一样,完善的控制至关重要。关键是,银行应具有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便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利率风险,同时这一机制受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度监督。根据成员国的经验及委员会在已出版文件中制定的原则,本文对上述要素进行了逐一阐述。 6、本文列出了监管当局评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若干原则。本文坚决赞成,银行内部计量系统应尽可能成为监管当局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的基础。这一原则对监管当局评估银行内部计量系统是否完善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监管当局如何在断定银行内部计量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获得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信息具有示范作用。 7、尽管委员会目前没有对银行帐户利率风险提出强制性资本要求,但所有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以抵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如果监管当局认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资本不足,就必须要求银行降低风险水平或增加资本,或二者兼为。监管当局应当特别关注“异常值银行”(即在遭受标准的利率冲击或类似情况后,经济价值下跌超过一级和二级资本之和20%以上的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各监管当局也可决定提高对整个银行系统的资本要求。 8、委员会将不断评估是否需要更加标准化的计量方法,并将在今后某一时期重新考虑这类方法。委员会知道业内计量和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于现金流量和重新定价日期都不确定的产品,如许多与住房抵押有关的产品和零售存款方面,尤其如此。 9、委员会现在向各国监管当局发送本文件,相信这些原则能够提供一套有用的利率风险监管框架。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委员会要强调的是,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的审慎经营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很重要。 10、委员会在本文第三节到第十节中提出了以下十五条原则。监管当局将运用这些原则,评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估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以及针对这种风险制定监管措施: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监控

全国所有银行名称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邮政储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合资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华一银行、华商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国) 外资银行:花旗银行(中国)、渣打银行(中国)、瑞穗实业银行(中国)、三井住友银行(中国)、星展银行(中国)、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苏格兰皇家银行(原荷兰银行)(中国)、华侨银行(中国)、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国)、摩根大通银行(中国)、韩国友利银行(中国)、大华银行(中国)、韩亚银行(中国)、韩国企业银行(中国)、德意志银行(中国)、东方汇理银行(中国)、宁波国际银行、华美银行(中国)、法国巴黎银行(中国)、东方汇理银行(中国)、新韩银行(中国)、韩国外换银行(中国)、泰国盘谷银行(中国)、菲律宾首都银行(中国)、正信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澳新银行(中国)、山口银行、横滨银行、名古屋银行、瑞士宝盛银行 港资银行:汇丰银行(中国)、东亚银行(中国)、恒生银行(中国)、永亨银行(中国)、南洋商业银行(中国)、协和银行、大新银行(中国) 台资银行:台湾永丰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国泰世华银行、彰化商业银行、台湾第一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台湾工业银行、台北富邦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1、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原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1)、天津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原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 2、河北省:河北银行、邢台银行、唐山市商业银行、秦皇岛市商业银行、沧州银行、承德银行、邯郸银行、保定市商业银行、廊坊银行、张家口市商业银行、衡水市商业银行、沧州融信农村商业银行、河北文山农村商业银行(筹) 3、内蒙古: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乌海银行、鄂尔多斯银行、鄂尔多斯东胜农村商业银行、阿拉善农村商业银行、巴彦淖尔河套农村商业银行 4、山西省:晋商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长治市商业银行、晋城银行、晋 中市商业银行、大同市商业银行 5、吉林省:吉林银行(原长春市商业银行、吉林市商业银行和辽源城、白山、通话、四平、松原5市城市信用社)、盛京银行、长春农村商业银行、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延边农村商业银行 6、辽宁省:锦州银行、葫芦岛市商业银行、大连银行、鞍山银行、抚顺银行、丹东银行、营口银行、盘锦市商业银行、阜新银行、辽阳银行、铁岭市商业银行、朝阳银行、葫芦岛连山农村商业银行、沈阳农村商业银行、大连农村商业银行(筹) 7、黑龙江省: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原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大庆市商业银行、牡丹江市商业银行和七台河城市信用社)、黑龙江东宁农村商业银行 8、上海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9、江苏省: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原无锡市商业银行、苏州市商业银行、南通市商业银行、常州市商业银行、淮安市商业银行、徐州市商业银行、扬州市商业银行、盐城市商业银行、镇江市商业银行、连云港市商业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苏州银行(原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原江苏锡州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太仓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江苏靖江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江都农村商业银行、泰州农村商业银行、江苏高邮农村商业银行、江苏阜宁农村商业银行、宿迁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南通农村商业银行、常州武进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宜兴农村商业、江苏昆山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建湖农村商业银行、江苏丹阳农村商业银行(原江苏丹阳农村合作银行)、江苏邳州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泗阳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姜堰农村商业银行、江苏赣榆农村商业银行、江苏仪征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溧水农村商业银行(筹)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赢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按照来源的不同。其主要形式有: 1、重新定价风险,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同及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 2、收入曲线风险,是由于收入曲线的斜率和形状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收益曲线是用来反映银行收益与期限关系的。一般而言,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收益也越大,所以收益曲线呈向上倾斜状。 3、基准风险,即当其他重新定价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而产生的风险。 4、期权性风险(即期权风险),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的或暗含的各种期权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赢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客户应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地应对利率风险,如何管理利率风险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 我国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表现在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不敏感,在发现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后又难以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首先必须对利率风险进行衡量。对利率风险的衡量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利率风险衡量主要是对利率风险的来源、性质、范围做具体分析。只有对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量化,以准确地测算出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银行才能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国际上利率风险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缺口分析法、估计法和衡量法。三种方法的复杂程度依次增加,相应的成本也增大,金融机构在决定选取何种方法时应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1、缺口分析法。利率风险缺口是指一段时期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缺口分析是对利率变化导致净利息收入的变化所做的一种粗略的静态估计,通过对增量缺口和累积缺口的分析,银行管理人员可以很快地确定利率风险的头寸,并采取措施来化解相应的风险。缺口分析法包括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 2、估计法。随着利率风险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对其管理的需求不断加大,付出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利率风险的衡量由缺口法向估计法转变。估计法主要是指静态模拟法。静态模拟只对一种或几种假定利率场景下的银行当前资产负债表表内、表外的现金流和收入流进行估计,通常这种模拟都限定收益率曲线或平移或扭曲或不同期限利差之间的变化。 3、衡量法。衡量法包括情景压力测试和动态模拟。情景压力测试是指在不同的利率背景下将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盯住市场来衡量利率风险。压力测试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美国财政部储蓄机构监管办公室所推崇的投资组合净值模型法(NPMV);另一种是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所推崇的多情景现金流检验法(MCSFT)。动态模拟衡量法是目前最先进的利率风险衡量方法。与静态模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利率的变动路径以及银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预期收入建立了更加详细的假定。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对利率风险衡量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特点的利率风险控制框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努力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1、制定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监控规程。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是了解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和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银行的生死存亡。伴随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因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商业银行概述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分为“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散管理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由总行统一管理风险,管理体系与整个银行的管理体系配套,风险管理效果取决于汇总后的风险信息质量及相关分析人员水平。其缺点是风险管理决策层远离一线,决策者难以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好风险的积极性。风险分散管理对控制风险的权限下放,由分支机构根据各自面临的风险实施管理。其不

足是如果相应制度缺失,风险管理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难以有 有效统一,就可能使风险控制流于形式。 (二)风险组织结构 风险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对风险负最终责任的董事会、被授权管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实施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监控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稽核部门和业务风险经理。董事会最终承担财务损失或股东权益减少等责任,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负责制订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价量化风险的职责。其职责是:批准衡量财务风险的方法体系;监控风险限额的使用;审核风险的集中情况;衡量非正常市场状况的发生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监控投资组合价值的实际波动与预测值之间的方差;审核和批准信贷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所使用的定价模型和风险评估系统。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和外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负责本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

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发展趋势 杨晓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经济1221 学号:120112045 【摘要】商业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作一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的发展轨迹作几点推断和建议。 【关键字】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现存问题商业银行成就发展趋势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体系一直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银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化增长、差异化竞争和战略转型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从产品创新升级到服务创新已渐成潮流。 二、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看商业银行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2月22日刊发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以上资料看经济的增长的速度依然很快,不过相比已经比往年有了减缓的趋势。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开放,逐步走向市场化,伴随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发达国家财政金融问题相互交织,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但还将要迎接巨大的挑战和面临诸多的问题。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国内实体经济虽然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但仍存在下行风险。出口环境仍不理想,全球贸易景气度仍在低位徘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将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地方新投资项目仍在快速增长,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 (二)地方政府代偿性风险还比较突出 据银行业6月末自查初步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大约为7万多亿,2013年同比增长了一倍,很多贷款项目都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发放的,贷款主体合规性、地方政府担保合法性、贷款项目的现金流和担保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地方财政代偿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应该说,这些平台公司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启动内需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要求,开展了平台公司贷款的自查和清理。在严控新项目贷款风险的基础上,督促银行开展项目合规性的再评估,落实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做实抵质押和担保管理,年底前重新分类,相应提足拨备,做好坏账核销。从目前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平台公司贷款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但长期来看,如何控制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如何完善地方政府举债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 2005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今年12月,国务院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为落实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防范房贷风险,近几年来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二套房”政策、完善了土地和在建工程抵押政策、督促银行实行房地产授信名单式管理,开展了房地产信贷以及和房地产紧密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信贷的压力测试。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但房地产信贷质量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和风险水平。除了房地产外,最近几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多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产能过剩。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将直接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银行业长远发展的依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近几年来,由农村信用社改组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了支持“三农”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农村金融服务的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内部制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都带有深厚的农村信用社痕迹,面临着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农村商业银行面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金融业竞争,克服自身弱势,在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统一法人治理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来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更要注重银行本身的安全和稳健运行。要强化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通过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优化银行的治理行为。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形成以董事会为核心,由监事会、经理人等共同构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每一项业务的规定程序和手续,

使业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制度的有效运作提高业务开展的透明度,切实防范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二、协调商业化经营与政策性支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改制不改向”是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也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要确立正确的经营目标,其经营业务要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积极寻求政策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支农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来促进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地促进支农业务的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一种自身经营管理和支农业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实现支农的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的决策要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化、民主化转变,力求做到定性、定量分析,为贷款项目提供必要性、安全性、效益性的科学依据;要抓住由原来的多级法人转化为一级法人的有利时机,实现贷款管理由粗放式管理转向集约式管理,同时贷款监督由单项静态监测转向动态全方位监测;要实施审贷分离,发挥制约机制;借贷方

(完整word版)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及管理

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及管理 债券是一种典型的利率产品,套用一句“国债利率是国债的灵魂”,可以说利率是债券的灵魂。风险识别的内容就是分析对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债券投资中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改变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债券的价格在到期之前都是不确定的。债券价格对利率的变化很敏感,利率变化越大,债券投资者潜在的损失或收益也越大。 投资附息债券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和资本增殖,其中利息收入包括息票的利息支付,即债息,以及用临时现金流动(息票支付或本金偿还)进行再投资时所赚取的利息。资本增殖是指到期时债券的面值或到期前卖出的价格高于原始的买进价格的差额。投资零息债券的收益主要来自资本增殖。市场利率的变动决定债券投资总报酬率的高低。利率变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价格效应和再投资效应,或者说是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对一个计划持有某种债券直至到期的投资者来说,到期前那种债券价格的变化与否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对一个在到期前不得不出售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在购买债券后利率的上升,将意味着遭遇一次资本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效应或价格风险。债券主要有两种偿还方式,一种是到期时一次归还本金,如零息票债券,另一种是每年支付一次或两次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如息票式债券。 投资者为了实现购买债券时与所确定的收益相等的收益,就要求在持有债券期间将所获得的现金按等于买入债券时确定的收益的利率进行再投资。若市场利率下降,再投资时的利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则投资者所赚得的收益就比购入债券时所确定的收益低。这种现象被称为再投资效应或再投资风险。 决定利息的利息收入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再投资风险程度的是债券的两个特征:偿还期限和票息收入。在给定偿还期和到期收益率的情况下,息票利率越高,偿还期限越长,这张债券的总收益就越是依赖于利息的利息收入,以便实现购买时的收益率。换一句话说,偿还期越长,再投资的风险就越大。这一点的含义在于,长期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的衡量结果,说明不了一个投资者如果持有债券直至到期而可能的潜在收益是多少。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给定偿还期和到期收益率的情况下,溢价债券比平价卖出的债券更加依赖于利息的利息收入。折价债券比平价卖出的债券对利息的利息收入的依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