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标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标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标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标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以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与计算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土建类专业课程。

课程目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的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题一绪论(共1学时,讲授1学时)

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概念(重点)

了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及其内容,并要求对地基与基础有基本认识

2.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3.本课程基本内容与特点

举例说明地基与基础的重要性

课题二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共7学时,讲授5学时,实验2学时)

1.概述

土的成因;土的机构与构造;

2.土的组成(重点)

土中固相;土中液相;土中气相

3.土的物理性质指标(难点)

土的三相简图;三相指标的定义;三相指标的换算

4.土的物理状态指标(重点)

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粉土的物理状态指标;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5.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岩石;沙土;粉土;黏性土;人工填土

课题三地基中的应力计算(共6学时,讲授4学时,其他2学时)

1.概述

2.土体自重应力的计算(重点)

竖向自重应力的计算;水平自重应力的计算;地下水位变化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建筑场地填平时地基应力

3.基底压力的计算(重点)

基底压应力的分布;基底压力的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4.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难点)

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矩形面积均布荷载作用下土中竖向附加应力的计算;矩形面积三角形分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矩形面积梯形分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条形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

课题四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共4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

1.土的压缩性(重点)

基本概念;压缩试验与压缩曲线;压缩指标

2.地基变形计算(难点)

分层总和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法;相邻荷载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地基沉降与实践的关系

3.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容许变形值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地基允许变形值

教学建议:了解土的压缩性及引起地基土产生压缩的主要原因,掌握土的压缩指标概念及试验测定方法。重点讲授地基规范法计算地基变形,要求强调分层总和法与地基规范法计算地基变形的主要异同点。了解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技术要求,掌握地基变形分类及其允许值。关于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简介。

课题五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共2学时,讲授2学时)

1. 概述

2. 土的抗剪强度(重点)

库仑定理;土的抗剪强度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3.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难点)

土中某点应力状态;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4. 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

直接剪切试验;三轴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抗剪强度指标的选择

5.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地基的变形的三个阶段;地基破坏的三种形式;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教学建议:简要介绍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

测试方法。了解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和确定方法;重点掌握库仑强度公式的应用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

课题六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共2学时,讲授2学时)

1. 岩土工程勘察简介(重点)

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岩土工程原位测试

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应用(难点)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内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阅读和应用

3. 天然地基的施工勘察

施工勘察规定;施工勘察报告的内容

教学建议:初步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勘察阶段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阅读和使用;了解基础验槽的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课题七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共6学时,讲授6学时,习题2学时)

1.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规定

地基基础设计的安全等级;地基基础设计一般规定;荷载取值及荷载组合值;地基基础设计步骤

2.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重点)

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建筑物的用途及基础构造的影响;荷载大小和性质的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地基土冻胀融陷的影响

3.地基底面尺寸的确定(难点)

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4. 五筋扩展基础设计(重点)

基础构造类型及使用范围;台阶宽高比允许值

5. 扩展基础设计(难点)

扩展基础类型;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6. 钢筋混凝土梁板式基础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简介;筏形基础;箱形基础

7. 减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

教学建议:了解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规定及设计步骤,熟悉浅基础类型及适用条件(本章有关内容宜配合多媒体教学或参观性的现场教学),掌握基础埋深的确定方法以及按持力层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学会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重点掌握扩展基础的设计与构造。了解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和简化计算方法;掌握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措施。

课题八桩基础(共8学时,讲授6学时,其他2学时)

1. 概述

桩基础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桩的分类

2. 桩基础构造、设计原则与规定(重点)

基础的构造要求;桩基础结构可靠度设计标准;建筑桩基础设计的规定

3. 桩基础设计(难点)

设计资料;建筑桩基础设计要点;建筑桩基础的单桩设计;桩基承台设计

4.桩基础设计实例

设计资料;建筑桩基础设计要点;

教学建议:要求了解桩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和桩顶荷载的传递方式。掌握单桩、群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了解承台设计要点以及桩基施工方法。桩基础教学要安排一次桩基现场施工参观,使学生增加对桩的类型及桩基础施工的感性认识,并加深了解桩基础的施工工艺或桩的现场载荷试验。

课题九土压力及土坡稳定(共4学时,讲授4学时)

1. 土压力类型及影响因素

土压力的类型;影响土压力的因素;

2. 静止土压力计算

3. 朗肯土压力理论(重点)

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几种常见情况土压力计算

4. 库仑土压力理论(难点)

主动土压力计算;主动土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 挡土墙设计

挡土墙的类型;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板桩挡土墙

6. 边坡稳定分析

边坡稳定性评价;简单边坡稳定分析;土质边坡坡度允许值

课题十基坑工程(共4学时,讲授4学时)

1.一般规定

基坑工程现状;基坑开挖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基坑工程设计原则和内容;

2.设计计算

作用于支护结构的荷载;基坑稳定性分析

3.地下连续墙

地下连续围护;地下连续墙施工

课题十一地基处理(共2学时,讲授2学时)

1.概述

软弱土的种类及性质;地基处理方法分类及适用范围

2.机械压实法

土的压实原理;机械碾压法;振动压实法;重锤夯实

3.换土垫层法

换土垫层法的作用及适用范围;砂垫层的设计;砂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

4.强夯法(重点)

概述;施工要点

5.排水固结法

加固原理及适用范围;砂井堆载预压法

6.挤密法和振冲法

挤密法;振冲法

7.化学加固法(难点)

灌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深层搅拌法

8.基础托换技术

托换原理;基础加固托换

教学建议:了解软土地基的特性、处理方法及适用范围,重点掌握砂垫层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重点讲授软弱地基常规的处理方法,其它处理方法可简介。有条件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参观正在进行地基处理的施工现场,或者使用多媒体教学、观看软土地基处理录像片,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了解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的教学目的。

课题十二特殊土地基(共2学时,讲授2学时)

1. 湿陷性黄土地基

2. 膨胀土地基

3. 红黏土地基

4. 山区地基

5.季节行冻土地基

6.地震区地基

教学建议:了解区域性地基土的分及其工程性质。在教学中对于区域性地基的内容,可根据本地区地基土的分布情况选讲。

三、课内实验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

实验一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1学时)

(一)、试验目的

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是测定干土中各种粒组所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借以明确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供土的分类与概略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选料之用。 (二)试验方法与适用范围

筛析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075mm 的土。

(三)、筛分法实验 1、 仪器设备:

(1)符合GB6003——85的要求的试验筛。粗筛:孔径为60mm 、40mm 、20mm 、10mm 、5mm 、2mm ;细筛:孔径为2.0、1.0、0.5、0.25、0.1、0.075mm 。 (2)、天平:称量1000g 与称量200g 。 (3)、台秤:称量5kg.。 (4)、振筛机:应符合GB9909——88的技术条件。

(5)、其他:烘箱、研钵、瓷盘、毛刷、木碾等。 2、砂样制备(实验室负责)

各孔径的砂样分别称量质量并做好记录,将称量好的砂子按适当比例混合,(大概均等就可以),备学生实验用。学生实验时可以按照记录的数据指导学生挑选哪些孔径的筛子。

注:要求土样内必须有大于60mm 和小于0.075mm 粒径的颗粒。 3、实验操作步骤(无粘性土的筛分法)

(1)由最大孔径筛开始,,在白纸上用手轻叩摇晃,如仍有土粒漏下,应继续轻叩摇晃,至无土粒漏下为止。称出筛上土质量,并作记录,称量准确至0.1g 。

(2)顺序将将试样依次过筛,各筛取下漏下的土粒应全部放入下级筛内。并将留在各筛上的试样分别称量,准确至0.1g 。

(3)各细筛上及底盘内土质量总和与筛前所取土质量之差不得大于1%;

(四)数据处理

(1) 计算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

100?=

B

A

m m x 式中:X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 m A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g ; m B ——总质量

(2)绘制粒径级配曲线。以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为纵坐标,以粒径在对数

横坐标上进行绘制(详见教材)。然后求出各粒组的颗粒质量的百分数。

(3)计算级配指标 不均匀系数:

实验二 土的含水率试验(1学时)

(一)、试验目的

土的含水率指土在105—1100C 下烘于恒量时所失去的水的质量和干土质量的百分比值。土在天然状态下的含水率称为土的天然含水率。所以,试验的目的:测定土的含水率。 (二)、试验方法适用范围

1、烘干法:室内试验的标准方法,一般粘性土都可以采用。

2、酒精燃烧法:适用于快速简易测定细粒土的含水率。

3、比重法:适用于砂类土。 (三)、烘干法试验 1、仪器设备

①烘箱:采用电热烘箱;②天平:称量200g,分度值0.01g ;③其他:干燥器,称量盒。 2、操作步骤

(1)取代表性试样, 25—50g,放入质量为m 0的称量盒内,立即盖上盒盖,称湿土加盒总质量m 1,精确至0.01g.

(2)打开盒盖,将试样和盒放入烘箱,在温度105——1100C 的恒温下烘干。(烘干时间与土的类别及取土数量有关。粘性土不得少于8小时;砂类土不得少于6小时;对含有机质超过10%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0C 的恒温下烘至恒量。)

(3)将烘干后的试样和盒取出,盖好盒盖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干土加盒质量m 2为,精确至0.01g 。

3、计算含水率:按下式计算

%1000

22

1?--==

m m m m m m w s w 4、要求:(1)计算准确至0.1%;(2)本试验需进行2次平行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允许平行差值应符合下表规定。

实验三 土的密度试验(1学时)

(一)、试验目的

测定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试验方法与适用范围

10

60d d c u =

一般粘性土,宜采用环刀法

易破碎,难以切削的土,可采用蜡封法

对于砂土与砂砾土,可用现场的灌砂法或灌水法。 (三)、环刀法的试验 1、仪器设备

①符合规定要求的环刀;②精度为0.01g 的天平;③其他:切土刀,凡士林等。 2、操作步骤

(1)测出环刀的容积V ,在天平上称环刀质量m 1。 (2)取直径和高度略大于环刀的原状土样或制备土样。

(3)环刀取土: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将环刀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随即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直至土样上端伸出环刀为止。将环刀两端余土削去修平(严禁在土面上反复涂抹),然后擦净环刀外壁。

(4)将取好土样的环刀放在天平上称量,记下环刀与湿土的总质量m 2 3、计算土的密度:按下式计算

V

m m V m 1

2-=

=

ρ 4、要求:①密度试验应进行2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 3,取两次试验

结果的算术平均值;②密度计算准确至0.01 g/cm 3.

5、本试验记录格式详见实验报告

实验四 土的液限、塑限试验(1学时)

一、试验目的

测定土的液限和塑限,与天然含水量实验结合,可用以计算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并作为粘性土分类以及估算地基土承载力的一个依据。 二、实验原理

土的液限是指粘性土的可塑状态与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土的塑限是指粘性土的半固体状态与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三、 实验仪器

塑限试验仪器:毛玻璃片、卡尺、烘箱、天平、调土刀、吹风机、喷水器等 液限试验仪器:锥式液限仪,天平、烘箱、干燥器、吹风机、喷雾机、秒表、调土

刀、玻璃片、铝盒等

四、试验方法及步骤

(一)液限采用锥式液限仪(也叫流限仪)法

土的塑限试验用滚搓法;测得。

测液限步骤: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土样。

2、取代表性土样250g左右,将试样放在调土皿中搅拌均匀。

3、分层装人试样杯中,装满试杯后刮去余土使土样与杯口齐平,并将试样杯放在底座上。

4、将圆锥仪擦拭干净,两指捏住圆锥仪手柄,保持锥体垂直,当圆锥仪锥尖与试样表面正好接触时,轻轻松手让锥体自由沉人土中。

5、放锥后约经5s,锥体人土深度恰好为10 mm的圆锥环状刻度线处,此时土的含水量即为液限。

6、若锥体人土深度超过或小于l0mm时,表示试样的含水率高于或低于液限,应该将试样全部取出,放入调土皿中,根据试样的干、湿情况,适当加纯水或边调拌边风干重新拌和,然后重复(3)~(5)试验步骤。

7、取出锥体,然后取锥孔附近土样约10~15g,放人称量盒内,测定其含水率。液限试验需进行两次平均测定,并取其算术平均值,其平行差值不得大于2%。

测塑限步骤:

1、取过0.5mm筛下的代表性试样100g,放在研钵内加纯水拌匀,湿润过夜

2、将制备好的试样在手中揉捏到不粘手,捏扁,当出现裂缝时表示含水量接近塑限

3、取接近塑限含水量的试样8~10g,用手搓成椭圆形,放在毛玻璃板上用手掌滚搓,手掌的压力要均匀地施加在土条上,不得使土条在毛玻璃无压力滚动,土条不得有空心现象,土条长度不得大于手掌宽度

4、当土条搓成3mm时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表示试样的含水量达到塑限含水量,当土条搓成3mm时不产生裂缝或土条直径大于3mm时才开始断裂,都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5、取直径3mm有裂缝的土条3~5g,测定土条的含水量度

五、试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注: 表中的课时只是大体的分配,其中授课包括讲课和习题,习题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减。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前设课程包括:建筑材料、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它的后续课程有: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造价、建筑设备、钢筋混凝土等专业课。

六、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本门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

1. 成绩考核:平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平时作业,第二部分为实验报告、平时课堂

表现和出勤情况;期末成绩由考试试卷成绩确定。

2.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80%。

七、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陈晋中主编。《土力学地基基础》(2008年2月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

2.参考教材:

王秀兰主编。《地基与基础》(2007年2月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6月

八、说明

本课程是个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土建类专业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工程工程设计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质量管理、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等岗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大纲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学生,其他土建类专业可以根据实际学时进行适当的增减。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