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喻与跨文化交际

隐喻与跨文化交际

随着“隐喻热”的逐渐升温,隐喻被重视程度也愈加突显,隐喻带给人们的作用也日渐清晰。隐喻不再仅仅依托于语言,而存在其独立的意义。本文将隐喻从语言中提炼出来,揭示暗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喻,以及隐喻中的象征物,从而使我们在阅读书籍,跨文化交流中增长知识、了解多彩文化,同时又将隐喻放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展示一系列隐喻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隐喻的重要性,并通过仔细观察和倾听,懂得隐喻的正确解读和使用方法,在隐喻发生时立即获知且能迅速回应。

关键词:隐喻跨文化交际象征物

Abstract

As "metaphor hot" gradually heating up, metaphor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function of metaphor also became more clear. Instead rely on language , metaphor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meaning. This thesis extracts metaphor from language and reveals it from daily life, also the symbols hidden by metaphor. By learning metaphor, we will gai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 colorful culture from reading books and do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put the metaphor into real life, through a series of metaphor and culture show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metaphor,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the correct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nd use method via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listening, and quickly respond when metaphor immediately happens.

Key words:metaph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ymbol

摘要 (i)

Abstract (i)

绪论 (1)

一、隐喻的概念解释 (1)

(一)隐喻的定义 (1)

(二)隐喻的作用及意义 (2)

二、言语隐喻中的文化体现 (3)

(一)象征物与隐喻 (3)

(二)隐喻与象征物影响翻译 (4)

三、文化异同对隐喻的影响 (5)

(一)文化的交融 (5)

(二)文化的差异 (6)

1、地域与自然条件 (6)

2、历史和文化背景 (7)

3、价值观与传统习俗 (7)

4、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8)

5、宗教信仰 (8)

四、用隐喻构筑人际交往捷径 (8)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绪论

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Lackoff 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①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是以一类事物来了解另一类事物的认知历程或构思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被人们称为隐喻的认知观或“当代隐喻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隐喻研究的思维框架,建立了思维与隐喻的共存框架。

隐喻潜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写文章都要用到隐喻,我们通过理解隐喻背后的历史文化,研究隐喻中的民族特质,运用隐喻化干戈为玉帛的功能,不但能更好地明白它是如何渗透在我们之间,也能在最终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隐喻与人交往,懂得话语中的奥秘,还能提升自己说话的魅力。

一、隐喻的概念阐释

(一)隐喻的定义

隐喻(Metaphor),汉语称为“暗喻”,其在英语中不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表达方法:A is B(A 是B),如:He is a pig.(他简直是头猪)。①

隐喻具有两种符号意义,当其做为一种修辞格的时候即将毫无关系的两者分别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方法,比如说“他是个顽固不化的石头!”,句子中并没有出现“像”“好似”这样具有比喻性的字词,取而代之的是肯定词“是”;又比如说英文中“argument is war”,争论本身不具有战争残忍的性质,但是两者在“激烈”程度上是可以让人有切身体会的,能让人更加明确地了解“争论”的本质,这种将本体的性质和喻体的某一性质挖掘出来,通过话语的表述让第三方清楚了解事实的修辞方式就是隐喻。这也就是隐喻与比喻最大的区别,即隐喻包含在比喻的范畴内,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比喻,只是在隐喻句中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其二,当隐喻做为一种渗透文化的知识性语言,它所具有的意义不再是单纯的字①引自百度百科词条“隐喻”的定义

面意思,透过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隐喻采用的字词具有浓烈的文化蕴涵,这取决于隐喻句中的象征物是否承载着中西文化差异,是否会在言语交流中产生障碍或最大限度拉近人际关系。Lackoff和Johnson(1999)①指出了这一习得过程:“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这样就把主观判断与感觉运动经验连接起来。我们能自动和无意识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而且一定要利用隐喻进行思维。隐喻的体验性说明它们不可能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理据的。”比如说:当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交谈的时候中国人说道:“龙凤呈祥”,在美国人眼中“dragon”这一象征物是恐怖的,因而他不能理解在中国文化中龙的意义是非常吉祥的,所以美国人表露的诧异和中国人表露的不解便充分体现了隐喻中的象征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根据Lackoff对隐喻的研究可以看出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隐喻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论隐喻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便是它作为一种修辞,使措辞变得优美和耐人寻味。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说过:“转义和隐喻能使用语变得明晰、令人耳目一新和愉快。”例如在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褐衫短裤总该向裙子显出一些勇气来才是”,以“褐衫短裤”和“裙子”分别代指男性和女性。在这里马上就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人血馒头”暗指革命烈士(秋瑾),“褐衫短裤”和“血馒头”不谋而合,耐人寻味。又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和绿分别指花和叶,此时借代和隐喻就合二为一,将花和红,叶和绿联系起来,词中不重复使用海棠,直接用人们都熟知的花的“红”和叶的“绿”作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构思巧妙,用诗歌的美隐喻花与叶的美,情景结合,十分优美。所以,通过在话语中添加隐喻,使话语不再单调,充满哲理。

其次是它作为一种认知内在的含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透过隐喻能让我们了解说话人的背景文化,比如说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让一个老外来听,他们能听懂唱的是什么,却不懂1979年怎么就是一个春天了,老人是谁,画个圈是什么意思。不了解中国的发展就不懂其中的奥妙,其中的“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也暗藏着改革开放刚刚萌芽,“老人”是邓小平,他将福建和广东划为经济特区,79年的中国文革结束,国家开始大规模的调整,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做了伟大的贡献,因此,这首充满浓郁中国风的歌就为歌颂邓小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诞生了.反过来,不了解外国文化的中国人乍一看,也不明白他们的意思,在海明威(Hemingway)的《老人与海》

中就运用了很多的基督教的象征: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手上有深深的伤痕象征着耶稣被钉的手掌。而圣地亚哥也和基督一样坦然接受了伤痛。小说中最明显的基督教象征的运用是在最后,在圣地亚哥回家的路上。当圣地亚哥回到家,扛着桅杆,就像基督背着十字架去卡拉里。和基督一样,圣地亚哥也无法承受重负,摔倒在路上。当他终于到了他的小屋,躺下的时候“he slept face down on the newspapers with his arms out straight and the palms of his hands up (他脸朝下趴在报纸上,手臂直直的伸着,掌心朝上)”这是基督受难时的姿势。这都是因为在圣经旧约中描述上帝创造了人类,但人类却犯下原罪,受到上帝的惩罚,后来由基督救赎而得救。基督教认为,人必须承受苦难,苦难是必要的考验和锻炼,然后才能得到救赎。在《达芬奇密码》中也有很多隐喻,比如《达·芬奇密码》的中心论题和最后的落脚点,是要弄清楚圣杯到底代表了什么。影片中说,圣杯并不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而是一个隐喻。圣杯实际上指的是耶稣的配偶抹大拉的玛利亚,并且与她有一个名叫萨拉的女儿这个大秘密。耶稣本要传位给妻子,却被基督男徒迫害,玛丽亚流浪人间,在郇山隐修会骑士的保护下才得以藏在石棺下,被埋藏了上千年,才被揭开真相。她和耶稣的孩子是女孩。郇山隐修会的信仰是要保护圣杯,这个圣杯,就是玛丽亚的遗骸以及大量记载耶稣和玛丽亚言行的文字证据。

二、言语隐喻中的文化体现

(一)象征物与隐喻

隐喻常常以说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包涵于语言之中,被语言引用,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意见和表达自我需求。平凡无奇的话“你好吗”,“我很好”,这也叫说话,但是我们在特殊场合或者想说的话难以启齿的时候,隐喻就帮了很大的忙,要听懂对方的意思就必须搞懂隐喻中的象征物。

象征(symbol)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头分作两半,双方各持一半,再次见面时就拼做一块,作为友爱的信物。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其意义变成了用一种我们熟悉的事物作为一种概念的代表,并在事物里寄于某些意义。当我们提起这一事物时自然就联想到那一概念,这是象征物存在的意义。比如说狮子是权力的象征,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说过:“创造一个好的隐喻就是发现相似之处。”因此在隐喻中我们必须要用到的就是象征物,没有象征物就不构成隐喻。

象征物以点睛之笔的形式一次次阐释着说话人的意图和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话中将项羽比作菜刀和砧板,把刘邦比作砧板上的鱼和肉,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鸿门宴的紧张气氛,喻体“菜刀”“鱼肉”是我们熟悉的事物,通过司马迁这样的描述我们虽然不能亲临鸿门宴,但是对当时情况的焦灼却通过喻体仿佛身临其境。又如我们会委婉地说一个人“驾鹤西去”,在这里涉及中国人对“鹤”和“西天”的理解,中国人认为鹤是长寿的象征,百年之后的老人死后便是“驾鹤”,而西天则是佛教中的极乐世界,死去的人可以在那里得到安详,因而我们不说“他死了”,而是“驾鹤西去”,在语体上我们也选择了含有象征物的成语代替主谓宾构成的句子,表现得更加委婉和对死者的敬重。

象征物在句子中以喻体的形式出现,但是和喻体又有一定的区别。喻体前通常加“像”“好似”“好像”等喻词,比如:“弯弯的月亮似镰刀”。而隐喻句中的象征物前加的是肯定词“是”“变成”,不带有“可能”成分,更加的笃定,比如上述例子中“我为鱼肉”,用“为”代替“像”,语气十分肯定。再次,象征物与喻体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相似,或者有内部联系,才会被组合在一起作为隐喻句和比喻句出现:我是“鱼肉”,因为在鸿门宴上刘邦等着被宰,和砧板上的鱼肉一样,是悲剧的宿命,月亮是“镰刀”,因为它们的形状相似,所以象征物和喻体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和本体有联系,不同之处在于前面所加喻词语气不一。

(二)隐喻与象征物影响翻译

结合上述的例子,不难发现,象征物的确是隐喻的中流砥柱,没有象征物作为依托,隐喻就不存在任何“隐喻”的意义。既然象征物那么重要,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就得注意对方话中的话,这就涉及一个翻译的策略。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一些概念隐喻所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但其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和喻体经常有所不同。换言之,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概念隐喻层面上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在具体语言表达层面上则有较大的差异。”②因而,不同的语言中的隐喻在翻译的时候要尤其小心。

第一,当象征物在中西方理解有差异时,我们应该要注意它的褒贬或者深层含义,而不能片面地理解想象。按照中国人的说话方式,通常都是将对方说的英语在脑子里翻译成中文,再将要说的话从中文翻译成英语,因此,“翻译”对方说的话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只会闹笑话。比如说一个英国人说:“rains cats and dogs”,其意思是倾盆大雨,不懂其究竟的人就会以为是“像狗和猫的雨”,实际是一个小镇一天突发特大暴雨,人们慌忙逃窜,忘记了自己家里的动物。雨后,人们发现自家小狗小猫的尸体都漂浮在长河上,rains cats and dogs的名字由此而来。再如“Our history

②引自王丹丹《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teacher is a good talker. I?d like to ask him, …Where is the beef?because we sure don?t learn much from him.”译为“我们的历史老师很能夸夸其谈。我真想问他, ‘管用的货色在哪儿?’因为我们真的没有从他那里学到多少东西。”(“Where is the beef”原是美国一则快餐广告语, 意思是“这个汉堡包里的牛肉太少”, 后用作“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有时候,我们知道两国文化的差异,却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理解来翻译。如“班门弄斧”不一定要译为“to teach fish to swim”,如译成“to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可能更好,更便于外国读者品尝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当中西方对同一个象征物理解相同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理解。如lamb(羔羊)与lion(狮子)这两个动物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喻意相似点很多,lamb(羔羊)喻指“老实;温顺”,而lion(狮子)则喻指“凶悍;威猛;英勇”。因此,His wife and my wife are twin sisters, but his wife is a lamb and mine is a lion.这个隐隐喻句若直接按原文喻体翻译成汉语,表达的意思依然能够保持不变。译为:他妻子和我妻子是孪生姐妹,但他的那位是羔羊,而我那位却是狮子。译文中的隐喻完全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形成与英语者思维中相同的概念。又如毛泽东主席曾对一切帝国主义的形象比喻,说他们都是“纸老虎”。这就可直接译作“paper tiger”,一来可以保存老虎形象,二来一个“纸”(paper)则可以反映出帝国主义的外强中干。

象征物藏在语言中,它是隐喻的精神支柱,隐喻运用象征物解释深层次道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了解了象征物和隐喻,就能了解藏在它们背后的文化蕴涵。

三、文化异同对隐喻的影响

(一)文化的交融

隐喻与文化的融合:隐喻不是单方向流动,而是和文化交互渗透的双向流动的过程。隐喻依赖文化大环境,文化造就隐喻。就比如说某些隐喻和隐喻象征物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类同解释,这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生存于同一地球,虽然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迥异,但是我们通过学习彼此具有差异的文化,大量的生产生活互动,语言的沟通,甚至是种族之间的婚姻,学会了理解对方的语言中暗藏的隐喻义,接受并借鉴到本民族文化中。例如:美国2000年的《时代周刊) (Time,2000)曾以一位福建青年为例报道了中国非法移民在美国的艰难经历。文章的正副标题如下:

JOURNEY TO THE WEST(前往西方的旅程)

An illegal Chinese immigrant embarks on a long and dangerous Odyssey from Fujian Provi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of America.(一个来自中国福建的非法移民小伙踏上前往梦想中的美国之路,尽管是条又长又危险的奥德赛之路。)

文章的正标题JOURNEY TO THE WEST(前往西方的旅程)使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和唐僧等人历经磨难,意志坚定地去西天求取“真经”。因此,该标题也就蕴含了一位中国福建青年像师徒四人那样,不畏艰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到美国寻求真理的寓意。在这里就说明了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应用,这样写也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美国人对这个非法移民的态度。其次,文章的副标题也包含了两个隐喻:Odyssey(奥德赛)和the promised land(希望的土地)。众所周知,《奥德赛》(Odyssey)是著名的古希腊史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用《奥德赛》来隐喻福建青年,使福建青年具有了奥德赛的一些特征和特点:一位不畏艰险,历经险阻,只为返回“家乡”的“英雄”。而the promised land则让人联想起《圣经》中犹太人摩西在“上帝”的指引和帮助下,为了到达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希望的土地”(the promised land)而长途跋涉的经历。这一隐喻使人联想到福建青年就像摩西那样义无返顾地听从上帝的指引,历经千辛万苦,目的就是要到美国这块“希望的土地”上来。作者通过构建“JOURNEY TO THE WEST”,“Odyssey”和“the promised land”等一系列隐喻,不仅告诉我们文化习得使人们交往距离拉近,也暗藏一些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在标题中将美国变成了中国人眼中的wonder land ,而中国人却只为了这个不待见他们的徒弟埋头前进,让人哭笑不得的标题既戳中美国人的笑点也戳中中国人的自尊心。

隐喻与文化的重合又如在某些英文谚中: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合现象,是因为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哪种民族都知道这一大同性的生活哲学,这是存在于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道理,自然谁都知道。因此构筑在人们共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隐喻是被大众所共同明白的。

(二)文化的差异

1.地域与自然条件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生活的地域及适宜这块土地生长的植物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不一样,行为和思维方式就不同。就拿英国和中国来说,英国四面环海,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人的生活多与捕鱼航海为主,因此在他们眼中,“帆船”“水手”“海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一种象征。而中国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国家,我们重视农耕与自然和谐,重视社会中的人和事。因此作为话语中的隐喻便透露出中西差异化的思维方式,比如汉语成语“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而英语则说:“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is fair.

( 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是看不出一个好水手的。)”再如比喻熟悉事物,深得窍门,汉语成语有“了如指掌”这成语,它也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向来重形象,重直观的思维特征。而英语则说“know the ropes”(熟悉绳子),以“ropes”(绳子)这一来自航海的工具作为比喻,也贴切英国四面环海的地域环境。

2.历史和文化背景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兴亡史,我们都是历史的后人,也终究踏着前人创造的路,中国作为华夏民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是浸泡式的了解。

“说曹操曹操到”是一句流行的俗语。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我面前,这与中国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俗语,而同样在西方人眼中同样有个“曹操”,他就是恶魔撒旦,撒旦与上帝作对,引诱人类堕入深渊,所以我们常说的便是“speak of the devil”,即千万别说恶魔,他会立马把你拖入地狱,这里的恶魔特指撒旦,撒旦来源于基督教《圣经》,是赫赫有名的堕落天使,他邪恶恐怖,专门引诱贪婪虚伪的人堕入地狱,所以西方人经常用devil来做比喻告诫人们不能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在比如说中国关于龙的传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中原各地的部落,准备建立自己的王国的时候却没有象征本民族的图腾,于是取各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最终组合成了“龙”,而龙也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我们也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在遥远的英国,历史上的查理一世因其“勇武善战”被誉为“the lion-hearted king(狮心王)”,史称“狮心查理王③”。正因为英语词汇lion的这种语义,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人,也被称为“a literary lion”,这样一比较我们就发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影响了往后人们的生活,各民族之间说话用的隐喻也反应着他背后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3.价值观与传统习俗

③理查德Richard I of England(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继任英王之位后称“理查一世”。因其在战争中总是一马当先,犹如狮子般勇猛,因此得到“狮心王”的称号。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价值观的迥异,思维方式不一致,对事物的观点就表现出很大的分歧。就如傅雷①曾经说过:“东方人和西方人之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东方文化强调把事物作为整体进行笼统的知觉综合,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和个体思维,注重演绎推理,其思维方式较中国人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凡事都以他人为先,舍小家为大家,因而我们常听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蜡炬”“工程师”都说明中国人勇于默默奉献的精神。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提倡个性张扬,崇尚个人主义精神,追求平等、自由。如:“A teacher is a judge,

A teacher is a police officer,A teacher is a prison warden.”,教师不再是蜡炬,而成了

警官,法官和狱警。他们公正无私,恰好是西方人所认为的个人应有的品质。

4. 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中国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人们都以种植为主,平时吃的食物也都是蔬菜和家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牛”做为中国人耕田劳作必不可少的伙伴,其艰苦耐劳的精神便成为人们在形容一个人坚韧和忠诚的象征,又如,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填饱肚子就十分关心,因而失业了我们便说“丢饭碗”而一直很火热的公务员就被称为“铁饭碗”。在英国,土豆是最常见的食物,英语中有许多用土豆来指人或事的用法。如:big potato(大人物),smal potato (小人物),总之,这些隐喻都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密切相关。

5. 宗教信仰

自古以来中西对宗教信仰就处于两极状态,中国人信仰的宗教多种多样,其中以佛教为主,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双方在宗教信仰的程度上也累积了几千年,因而在隐喻思维中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比如说形容一个人善良,我们会说这个人有“菩萨心肠”,而深受基督教和《圣经》影响的西方人会说“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④(天顾善良人)”。又比如说中西方宗教对“生与死”的理解也不一样:西方文化中认为Death is departure. (死亡是离去。)而中国人认为人死后还有轮回,还会“涅槃①”重生,得道者甚至“归真”皈依三宝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十分重要,通过了解这个国家的宗教历史,我们就能听懂他们表达的意思,同样,通过听他们说的话中的隐喻也能窥探到根植于他们民族中的

④此处为意译,如同在中国,平民自称“草民”,西方宗教里,基督徒都认为自己是上帝怜悯的羔羊,蒙受上帝的恩典。

宗教文化。总之,隐喻透露其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导致隐喻的多样化。

四、用隐喻构筑人际交往捷径

隐喻是通过象征物表现出来的,那么象征物多种多样,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多观察,多留意,避免与人交往时产生矛盾。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首先知道的就是这个人的姓名,姓名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物。中国人的姓名有很多内涵,比如有排字,比如“素”字辈,那通过名字里字我们可以知道家族之间的亲戚关系;有的带有某一阶段的特征,如名字叫“国庆”

“爱国”“国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时出生的人居多;有些书香世家,就会取非常雅致的名字,如:“婕妤”“娉婷”,那这个人从小受的熏陶也一定和传统文化有关,所以通过这些名字的隐喻,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对方的年龄和背景,也可以大概了解他们可能会聊得起兴的话题。

再次,说话时的语气也是一种隐喻。“语法隐喻主要见之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所谓人际语法隐喻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除了如实地表述客观世界外,为了建立人际关系, 确定说话的轮次,对一些事情表示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而这些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人际语法隐喻主要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它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 一种语气已经体现了两种或多种的言语功能。”⑤隐喻对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十分重要,可以隐喻帮助我们获得与人交往的捷径,获得对方好感。也使我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在特殊情况下委婉地表达,既使对方清楚明白,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能透过语气了解此人的性格。比如,上司在批评下属时说:

a.You should come here on time.

b.Could you come here on time?

https://www.doczj.com/doc/9215307308.html,e here on time!

a是陈述语气,温和不急躁;b是反问句,语气带有愤怒;c是感叹句,语气十分强烈。三种语气就是三种信息。用a语气的上司给下属保留了面子,说明他是一个比较容易沟通的人,作为下属,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尝试新鲜,在上司那得到肯定的机会多;用b语气的人,他性格带有启发性和固执,外冷内热,很冷静,作为下属,我们就应该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上司自然会给一个公正的评价;c语气的人急躁,很守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严谨,所以我们就应该避免触犯他的原则在原则基础上创新,受到的赏识肯定是热烈的。

接着,隐喻象征物有可能是特定的禁忌词,我们应当避免。中国人在打招呼和⑤Halliday M. A. K. An Int ro ductio n to Functional Gr ammar ( 2nd editio n) [ M] . Londo n: Arno ld, 1994。

道别时,最突出的特点多表示关心对方的工作学习健康,比如,“身体好吗?”、“忙吗?”、“工作顺利吗?”等,而英语民族的问候语是“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或者以天气等为话题进行交谈;他们在道别时除了“Bye”等句子外,多说些祝愿的话。英语民族的问候语尊重多于关怀,他们一般不询问别人的健康,工作,生活等属于隐私范畴的问题。我国封建社会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政府大兴的“文字狱”就严格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禁忌语现象更为常见。皇族,王公大臣的名讳都是不能提及的。在西方社会,禁忌语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英语中为了避开癌(cancer)这个词,就用“the big C”或“long illness”来代替。而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19 世纪在西方国家,“社会病(social disease)”被用来婉称“梅毒”,如今被用来婉指“艾滋病”。有些带侮辱性的俚语也被列入禁忌语的范畴。例如白人轻视地称黑人Nigger而不称Negro,黑人带怨恨称白人是Snake,这些话在相同的种族间也是禁忌,更不能向黑人或白人这样说,不然会闯下大祸。有关性和排泄的俚语也是禁忌语。

最后,在某些时候,面对别人给自己的难堪,我们要懂得用隐喻的方式回击,既不会显得失礼,也保全了自己的利益。就拿周总理来说,在一次外交事务中,有一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这位记者的用意很明显,他用“马走的路”隐喻中国人是牲口,如果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虽然正确但是却正中该外国记者的下怀,周总理却把隐喻义改成了更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样一来,不但回击了美国记者,也提升了个人魅力。

总之,了解隐喻,能帮助我们在交往中避免犯错,运用隐喻,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占得有利地位。

结语

隐喻,越来越多的不是单纯的修辞,它给语言的锦上添花,给思维飞跃,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深刻,它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它的影响都使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它,学习它。理解什么是隐喻,需要博学多识,需要我们去探索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需要我们去琢磨话语中的蹊跷。透过隐喻,我们能获得大量书本以外的知识,隐喻可以说是生活中的百科全书,里面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习俗,或者是人物性格,我们都可以在隐喻中一探究竟。运用隐喻,我们便可以很快与人达成共识,获得别人赏识。隐喻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外交的利器。

参考文献

[1]Lacko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M ].Chicar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rgo Press,1980

[2] 蒋国学.隐喻与语青符号的任意性[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3)

[3]亚里士多德。修辞术。[ M ]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杨美俊. 解读《老人与海》[ M ].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5]Halliday , M. A. K. An Int ro ductio n to FunctionalGr ammar ( 2nd editio n) [ M ] . Londo n: Arno ld, 1994.

[6] 钟小佩.隐喻概念系统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7] 张蓓.试论隐喻的认知力和文化阐释功能[ J ].外语教学,1998,(2).

[8]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O ]汉

[9]任宏.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的隐喻[ J ].现代语文.2006,44(4):68—69

[10]赵其娟,赵其顺.论英语隐喻的语义功能及文化差异[ 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47(4):104—106

[11]卢植,孟智君.英汉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3):71—74

[12]肖蔚. 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 J ]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9 (5) : 66 - 68.

[13]刘法公. 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 J ].中国翻译, 2007, (6) : 47 - 51.

[1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15]曾庆敏.英汉隐喻喻体用词比较[ 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