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乡的榕树》教案终极版

《故乡的榕树》教案终极版

《故乡的榕树》教案终极版
《故乡的榕树》教案终极版

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学习借鉴散文“寄情于物”的写法。理解体味作者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本文以“乡情”贯穿全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伊始,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激起大家的情感;欣赏感悟语句,达到情感共鸣,强化情感;交流有关家乡的事物,内化情感。

以学生为主体。课文的梳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所以,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发言,老师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主要参与者还是学生。

【作者】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975年9月赴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文学创作。

主要文学作品:

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小说:《失落的珍珠》、《大乡里进医院》

《香港式的烦恼》

散文:《故乡的榕树》、《两代人》

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获奖后,被海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学习字词】

袅袅(niǎo):文中用来形容微风

清澈:(水)清而透明

汲(jí)水:从下往上打水

兀(wù)立:直立;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汩汩(gǔ):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苍虬(qiú):像龙一样盘曲的青色枝条

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虔,恭敬

祈求:恳求地希望或请求

战战兢兢(jīng):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样子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黝(yōu)黑:黑黑的

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

粗犷(guǎng):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本文是第二个意思

苦涩(sè):①又苦又涩的味道②形容内心痛苦。本文是第二个意思

庇(bì)护:袒护,保护

恬(tián)静:安静

温馨:温暖馨香。

安然无恙(yàng):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

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的榕树——回忆

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

2、文章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的榕树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3、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

第3段是过渡段。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分为几层,每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榕树四周的环境

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

榕树的背景

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牌、栏杆上的小狮子第二层(第5、6段):具体细致地刻画榕树

两颗老榕树

直的

驼背的(详写)

第三层(第7—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第7段母亲用榕树枝为我治癣

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

第8段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

第9段缘物生情,直接抒怀,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第四层(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

简陋的卧具

神秘而恬静的气氛

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

沉入梦乡的美妙感觉

文章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了思乡之情。

1、掌握字词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板书》故乡的榕树

眼前、过去、眼前——时间

香港、故乡(福建)、香港——空间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

事;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

情。

【思考与练习】

1.这是一篇忆故乡、抒乡愁的文章,文章的题目能不能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

温馨提示:体会“榕树”在课文中的作用

明确:不可以换题。榕树是本文的线索,榕树下的回忆,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特点是情感表达更含蓄1.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2.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3.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作文方面的收获: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语言组织要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原文阅读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原文阅读 故乡的榕树作者:黄河浪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寻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给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做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憾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图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过年的时候,老祖母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长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也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提出

“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3、说: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4、背景简介: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文章给李蟠。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⑴字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近谀(yú)

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第一册教案.

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第一册教案 2018-11-28 一、教学目标: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

如何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且∠1=∠3,那么∠2和∠4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且∠1=∠3, 那么∠2和∠4什么关系?为什么?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且∠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黄河浪 教学目标: 1、体会游子对故乡与亲人们的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念、眷恋之情(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2、注意眼前景与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咏物抒怀的间接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诗意的语言创造出诗般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乡愁》邓方 乡愁起时就是 远方农舍升起的一缕炊烟

小桥底下流水潺潺的低洄 夜深风平雨打天窗的 倾诉…… 乡愁浓时就是 杯中香茗的热腾 乡音话家常的甘畅 魂牵梦萦的深情 乡愁深时就是 炊烟散尽的空无 雨停更深的寂寞 流水长行的孤独 如果您就是一叶小舟,故乡就就是您永远牵挂的岸;如果您就是一只风筝,乡情就就是您无法挣脱的线,乡愁就是人类最古老、也就是最朴素的情感之一,无论就是羁旅漂泊的苦楚、官宦失意的彷徨、还就是亲人阻隔的悲怆,都可以从乡愁的苦痛中寻到一脉深深的根乡愁,就是漂泊者不朽的灵魂之歌它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蕴涵,成了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乡的榕树,去体味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作者简介(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教师补充总结)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 年生于福建省长

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擅长丹青,她的许多画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上获奖。 1960 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与法文 1975 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与内地的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与散文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还有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如《失落的珍珠》《香港式的烦恼》等 《故乡的榕树》于1979 年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黄河浪先生既就是一位诗人,又就是一个画家,因而她的散文常具有诗一样的语言与情致,画一般的色彩与意境、 2、解决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更正,补充) 注音: 鬈( )曲兀( )立汩汩( ) 镌( )刻苍虬( ) 凹( )槽皮癣( ) 饭甑( ) 温馨( ) 荫( )庇( ) 蓊( )郁粗犷( ) 摇曳( ) 泯( )灭袅袅( ) 虔( )诚 淳( )朴脸颊( )黝( ) 黑笼( )罩 安然无恙( ) 战战兢兢( ) 凉飕飕( ) 释义: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掌握本文“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解读作者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满文军《望乡》) 回想一下,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诗歌是抒写乡情乡愁的? (举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引入)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展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白:上课之前,我们通过字词读音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齐声朗读 同学要务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白:接下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三个问题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 你能不能找到明显的过渡句? 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 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白:作者用榕树来寄托自己浓浓的乡情。那么作者是不是直接写到故乡的榕树的?作者是如何从现实走进回忆的,又从回忆转回现实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情的呢?能不能找出明显的过渡句? 板书: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回忆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四、质疑思考,互动合作: 1.作者围绕着故乡的榕树写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呢? (明确)小溪和周围的景物;“驼背”的传说;烧香求树神;用汁液治癣;折枝祭祖先;榕树下纳凉;愉快的夏夜 白:(过渡)作者的心像小鸟一样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榕树上,想起了与榕树有关的美好回忆。榕树既是眼前景,又是思乡情的触发点。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什么呢? 2.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浓浓的故乡情呢? (明确):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白:这是一个重要的、常用的写作方法,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希望同学能学以致用,把它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写作上。 五、拓展探究,讨论分享: 白:这是一篇忆故乡、抒乡愁的文章,文章的题目能不能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 温馨提示:体会“榕树”在课文中的作用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角, ∠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 ∠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 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 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 (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 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 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 (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 “∠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 注意事项2:互余是两角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余角的两个注意事项,通过举例、现场操作,让学生说出错误观点,然后以纠错的方法得出,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平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4、游戏一:找朋友 环节一:老师把事先准备的标有度数的角的卡片发给一些同学,并介绍了游戏规则:当老师拿出一张卡片,说要找余角(补角)朋友时,拿到它的余角(补角)的同学请立刻起立,并说:“我是一个____度的角,我是你的余角(补角)朋友!” 环节二:将班级同学分成左右两个大组,参与的同学可以向另外一组的同学提出考验:“_____

故乡的榕树 教案

故乡的榕树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二、课文分析 (一)解题 本文是一篇借助描写榕树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 榕树——桑科,常绿大乔木。干生气根,多而下垂,如长入土中粗似支柱。叶草质,深绿色,卵形,长4~8厘米,基部楔形,全缘,基出脉三条,侧脉五或六对,隐花果生于叶腋,近扁球形,直径约8毫米。我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和江西南部以南各地区,喜酸性土。用种子或扦插繁殖。木材褐红色,轻软,纹理不匀,易腐朽,供制器具、薪炭等用。果可食,根、叶、树汁均可药用。 (二)内容与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文章第3 段起过渡作用。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第二部分(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先写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这浓浓的闽东农村景色,既初步展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为刻画榕树抹上了一层底色。末句,由上段渲染榕树周围景色,回到榕树本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两棵榕树,着重描写的是“驼背”榕树。不但刻画了榕树的顽强形象,而且通过写小伙伴们“划船”去表现出儿时的欢乐及与榕树的感情。又写有关“驼背”的传说,赋予榕树神秘的色彩,为下

一段将要回忆的内容作了准备。在榕树下发生的事情:母亲用榕树的液汁为孩子治癣;老祖母让“我”折榕树枝祭祀祖先,都表现了老榕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神圣。接着,文章还通过回忆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避暑纳凉、挡风遮雨去歌颂老榕树给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带来福荫,又一次抒发了对榕树也就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作者儿时在榕树下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夏夜。这些描写富有生活情趣,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其中,“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在睡意蒙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这两处想象的运用,给美丽的夏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表现了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 第三部分(11~12段),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回忆结束,也表现出向往和眷恋的感情。“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运用想象,和上面关于夏夜的描写承接,衔接得自然、巧妙。再以叶笛的哨音和文章的开头呼应,又以几个设问句把思乡之情推向高峰。文末深情呼唤故乡的榕树,也就是呼唤故乡。省略号,表示言有尽,而思乡情意无穷。福州又名“榕城”,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榕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本文选取“榕树”作为载体,围绕着榕树下发生的许多事情,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写,把故乡的风貌人情浓缩在榕树下,使文章更加精练。文章中写到的拜祭、治癣等事情,看似迷信活动,但正是这些带有风俗的事情,才是故乡的最好再现。 (三)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散文。文章先借“榕树”这一事物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通过回忆发生在榕树下的往事来抒发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之情,虽形散但神聚,条理仍清晰分明。 (四)写作特点 本文联想丰富,感情真挚。文章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老榕树苍虬多筋的树干,使作者想到了儿时的缤纷之梦;老榕树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勾起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老榕树那“温柔的翅膀”投下的“一地阴凉”,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情思。读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老祖母那慈祥的身影,听到了农人们那充满着原野风味的粗犷小曲,感受到了浓蔚的绿阴里飕飕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 2.能用规范的数学符号语言描述余角、补角,并进行相关的求角问题的计算 3.理解有关余角、补角的两个命题 重点与难点;余角、补角的概念、性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相关内容(如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计算,画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两个角之间特殊数量关系的:余角和补角. 二,新课: 1.余角,补角的概念: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90°,那么∠1和∠2互为余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余角,那么∠1+∠2= 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度 ( 平角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180°,那么∠1和∠2互为补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补角,那么∠1+∠2= 180°。 概念关键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它们的和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两个角在不在一起没关系,主要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2.求出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试一试:(1、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完成下列表格 ∠α∠α的余角∠α的补角 5° 32° 45° 62°23′ 77°38′45″ x 填图后思考: 1.所有的角都有余角吗? 2.所有的角都有补角吗? 3.一个角的余角的表示:() 一个角的补角的表示:() 4.同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 3 利用角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例1 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为x度,则它的补角为(180-x)度,它的余角为(90-x)度180-x=3(90-x) X=45 答:这个角为45° (练习: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2倍多25度,求这个角) 4 余角、补角的性质 通过观察得到: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练习 书105页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 五、作业 练习册7.6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获奖作品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二、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运动学校专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有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与榕树相关的种种往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二、掌握获取和选择材料的方法。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思乡怀旧的散文,不脱离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及本文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思。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真挚而悠长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文的难点是品味绘声绘色、饱含感情的诗化语言。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愉快教学法。

《故乡的榕树》的读后感

《故乡的榕树》的读后感 《故乡的榕树》是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一“为什么这棵树那么驼?”听别人说,原本这儿是一片沙漠,为了不使人们渴死,泉水从地下涌了出来;让迷路的人们怎么才能回家呢?这棵柳树就毅然违背了使命——让自己挺拔俊秀的身躯朝东长着。村上的人都这样回答,我们也就相信了。 我卷了个哨笛,起劲的吹着,从那单调而淳朴的哨音中,我听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故乡,我们永远的思念。 《故乡的榕树》的读后感 读了《故乡的榕树》,我的心像鸟儿一样飞过,飞过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栖息在柳枝上。我仿佛看见那弯曲的树干上爬着伙伴;那春天抽出的嫩叶中露珠在朝阳中闪闪发光。 我的怀念如同颗颗雨露,掉在柳树的嫩枝上,向下流淌;打在清澈的池塘里,激起回忆的水花,给花草洗去时间的尘土,让鱼儿跃出水面,飞溅起洁白的浪。汩汩的流水带走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那些事情就像柳树的叶子那么多。 七八岁的时候,老家的河边是有两棵大柳树。一棵就是现在高大挺拔的“插天塔”,而另一棵是“过水桥”。它的树干奇异的伸向水面,最后又把苍枝伸向蓝天。我们对它分外有感情,炎热时就把身子移到绿伞下,乘着树荫把脚伸向水

中,悠然自得,再往前一点,那一个大树瘤是闻名全村的“钓yu台”。把鱼线扔向水中,不一会儿就有鱼儿上钩。夏日的夜晚,我们每人都要讲一个鬼故事,然后都找一个木棍当浆,在小时候的梦中,这只船会飞过高山大海,带我去一个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 我们时不时会问:“为什么这棵树那么驼?”听别人说,原本这儿是一片沙漠,为了不使人们渴死,泉水从地下涌了出来;让迷路的人们怎么才能回家呢?这棵柳树就毅然违背了使命——让自己挺拔俊秀的身躯朝东长着。村上的人都这样回答,我们也就相信了。 我卷了个哨笛,起劲的吹着,从那单调而淳朴的哨音中,我听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故乡的榕树》的读后感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

师说获奖教案

师说获奖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作者:唐·韩愈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 师 说 》试讲教案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

余角补角教案

4.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⑴:

80? 65? 46?44? 25? 10? 170? 120? 100? 150? 80? 10? 30? 60?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 ②∠α(∠α <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故乡的榕树》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故乡的榕树》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1 .课文解读。 (1) 作者简介。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 1941 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善绘画,他的许多画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 1960 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便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福建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好评,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 1975 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的《当代 ) 、《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 (1979 年 ) 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2) 基本解读。

文章开头,作者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想起了“故乡熟悉的大榕树”。这是全文的引子。文章第 3 段起过渡作用。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文章接着写作者对故乡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回忆。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先写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这浓浓的闽东农村景色,既初步展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为刻画榕树抹上了一层底色。末句,由上段渲染榕树周围景色,回到榕树本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两棵榕树,着重描写的是“驼背”榕树。不但刻画了榕树的顽强形象,而且通过写小伙伴们“划船”去表现出儿时的欢乐及与榕树的感情。又写有关“驼背”的传说,赋予榕树神秘的色彩,为下一段将要回忆的内容作了准备。在榕树下发生的事:母亲用榕树的液汁为孩子治癣;老祖母让“我”折椿树枝祭祀祖先,都表现了老榕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神圣。 接着,文章还通过回忆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避暑纳凉、挡风遮雨去歌颂老榕树给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带来福荫,又一次抒发了对榕树也就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师说》优秀教案16794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

(完整版)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3.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4.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 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2.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想】 串讲与研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于是,在一段段师生佳话中,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该如何尊师重教,那些人又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韩愈的《师说》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二.预习检查 句读(dòu)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 读书(dú)传道(chuán)不能(bù) 老聃(dān)李蟠(pán)长幼(zhǎn g) 冉冉(rǎn)潘婷(pān)苌弘(chán g) 近谀(yú)庸知(yōn g)贻笑大方(yí) 须臾(yú)郯子(tán)甘之如饴(yí) 其可怪也欤(yú)怡然自得(yí) 三.背景介绍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角的两种特殊关系:互余、互补; 2、掌握互余、互补角的两个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会利用互余和互补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 4、会用数学语言描述互余、互补的定义、性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 2、利用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学会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 1、通过简单推理,归纳出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 2、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性质. 四、教学设计: 1、演示文稿计算下列各式: (1)76°45′+13°15′= (2)53°+37°= (3)124°34′+55°26′= , (4)30°+150°= 2、(1)76°45′+13°15′= 90°,

(2)53°+37°= 90°, 互余定义: 当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简称互余; 3、两个角互余用数学语言表述为: 如果∠1与∠2互余,那么∠1+∠2=90°, ∠1=90°-∠2 4、(3)124°34′+55°26′= 180° (4)30°+150°= 180° 互补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 补角,简称互补. 5、两个角互补用数学语言表述为: 如果∠1与∠2互补,那么∠1+∠2=180°, ∠1=180°-∠2 6、例题学习: 例1已知∠α=50°17′,求∠α的余角和补角. 解:∠α的余角=90°-50°17'=39°43', ∠α的补角=180°-50°17'=129°43'. 7、跟踪训练: 例1.已知∠α=53°23′,求∠α的余角和补角. 解:∠α的余角=90°-53°23'=36°37', ∠α的补角=180°-53°23'=126°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