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不受温度的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D.酚妥拉明可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

15.对胆碱受体不正确的叙述为 ( )

A.N1受体存在于终板膜

B.筒箭毒既可阻断N1受体也可阻断N2受体

C.阿托品可阻断汗腺胆碱受体的兴奋

D.M受体激活可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

16.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不涉及的作用是 ( )

A.β1受体兴奋致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

B.α受体兴奋效应主要为血管平滑肌收缩

C.α受体兴奋导致小肠平滑肌舒张

D.α2受体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过程改变17.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

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B.感受器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刺激强度的高低

18.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

A.轴突-轴突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胞体型突触D.胞体-胞体型突触

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 )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

20.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 )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轴突末梢去极化

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

2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 ( )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

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量减少

C.后膜电位超极化

D.轴丘始段去极化

22.脊髓何处损伤可引起痛、温觉与触觉分离( )

A.脊髓空洞症 B.完全横断

C.半离断 D.前根受损

23.脊髓半离断可致()

A.同侧痛觉障碍B.对侧温度觉障碍

C.对侧深感觉障碍D.以上都对

24.对感觉投射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 )

A.感觉传导道都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实现

B.感觉接替核发出纤维直接到脊髓

C.非特异投射系统可改变大脑皮层细胞兴奋状态

D.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作用在于维持动物的觉醒状态

25.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不正确的叙述是()

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受到破坏时,机体处于昏睡状态

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26.对丘脑功能错误的叙述是 ( )

A.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

B.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C.也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纤维

D.丘脑能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但与痛觉无关

27.躯体感觉的大脑皮层投射区主要分布在 (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皮层

D.皮层边缘

28.第二体感区的结构功能特点有( )

A.倒置分布B.交叉投射

C.与深感觉产生有密切关系

D.与痛觉和内脏感觉关系较为密切

2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 )

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痛

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

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

3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

A.腱反射 B.屈肌反射

C.对侧伸肌反射

D.肌紧张

3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 ( )

A.腱器官 B.肌梭

C.游离神经末梢 D.皮肤触觉感受器

32.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 )

A.α运动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33.牵张反射的反射弧不直接涉及 ( )

A.肌梭

B.Ⅰ、Ⅱ类传入纤维

C.快肌纤维D.运动神经元

34.对肌梭正确的叙述为 ( )

A.它是各种多突触反射的感受器

B.它只有感觉神经分布

C.它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D.它的活动不受梭内肌主动收缩的影响

35.下列有关脊休克的论述错误的是 ( )

A.是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B.脊髓反应逐步恢复

C.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3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 (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

37.人类新小脑损伤所特有的症状是 ( )

A.静止性震颤 B.意向性震颤

C.肌张力增强

D.偏瘫

38.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一通路受累的结果( ) A.纹状体-黑质-氨基丁酸能抑制通路

B.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

D.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

39.躯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主要分布于 (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 D.皮层边缘叶

40.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是( )

A.肌紧张增强

B.腱反射亢进

C.肌萎缩明显D.巴彬斯基征阳性

41.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

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

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

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

42.能使汗腺分泌增多的自主神经是 ( )

A.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N受体

B.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M受体

C.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

D.躯体运动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

43.属于交感神经功能特点的是 ( )

A.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B.功能总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

C.在应激过程中活动明显增强

D.活动较副交感神经局限

44.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不出现( )

A.骨骼肌收缩 B.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消化腺分泌加速

D.骨骼肌血管舒张

45.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46.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 ( )

A.β、α、θ和δ B.α、β、θ和δ

C.θ、δ、β和α D.β、θ、α和δ

47.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

48.对皮层诱发电位,正确的叙述是 ( )

A.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的节律性变化而致

B.包括后反应与主发放

C.包括α、β、θ和δ四种波形

D.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变化

49.慢波睡眠中,哪种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 )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生长素

C.糖皮质激素D.醛固醇

50.睡眠的表现不包括( )

A.感觉消退 B.意识逐渐消失

C.不自主运动能力增强

D.失去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

51.快波睡眠的生物意义是 ( )

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B.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C.促进食欲和消化

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

52.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 ( )

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

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

C.建立后可以消退

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不需皮层下中枢参与

53.对第二信号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A.它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词语信号系统B.是接受现实具体刺激信号的系统C.先天具有的系统

D.是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随着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不断加强而形成的

54.所谓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是指( )

A.空间辨认能力 B.语言功能

C.音乐欣赏、分辨D.触觉认识

55.谈论梅子引起唾液分泌是 ( )

A.支配唾液腺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B.非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56.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 ( )

A.体温变化 B.脉搏变化

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

57.在进行突触传递时,必需有哪种离子流入突触小体()A.Ca2+B.Na+

C.K+ D.Cl-

58.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表现为( )

A.突触前膜去极化B.突触后膜去极化

C.突触前膜超极化D.突触后膜超极化

59.出现突触前抑制的关键在于 ( )

A.突触前膜的去极化

B.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C.突触前膜的超极化D.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60.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大多数交感节后纤维末梢释放

B.被神经末梢释放,释放后全部被酶水解

C.单胺氧化酶可使它灭活

D.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可使它灭活

61.关于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 ( )

A.除嗅觉外,均经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

B.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

C.产生具体感觉

D.除特殊感觉器官外,一般经三级神经元接替

62.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 ( )

A.其上行纤维需经脑干网状结构

B.经丘脑非特异核群(髓板内核群)换神经元

C.弥散性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

D.损毁它并不影响具体感觉功能

63.有关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其感受器是腱器官

B.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C.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

D.引起肌紧张的传入神经是Ⅱ类纤维

64.当骨骼肌剧烈收缩同时用力牵拉该肌肉时,可引起()A.肌紧张反射B.腱反射

C.反牵张反射

D.屈反射

65.屈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

A.维持骨骼肌长度B.防御意义

C.维持骨骼肌的力量 D.维持姿势

66.脊休克时,脊髓反射消失的原因是( )

A.剧烈损伤刺激的抑制作用

B.脊髓反射中枢受损

C.脊髓反射中枢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

D.血压下降导致脊髓缺血

67.引起α僵直的神经结构是 ( )

A.前庭神经核 B.脑干网状结构

C.小脑D.纹状体

68.有关肌梭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它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B.它有螺旋形末梢和散花状末梢两种传入神经末梢

C.Ⅰa类纤维兴奋时引起肌紧张;Ⅱ类纤维兴奋时引起腱反射D.它有传出神经支配

69.下述哪项不是小脑的功能 ( )

A.管理平衡B.调节肌紧张

C.发动随意运动 D.使随意运动更准确

70.关于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下述错误的是 ( )

A.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发动随意运动,特别是精细技巧运动

B.锥体外系协调肌群运动

C.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调节肌紧张

D.锥体系受损时,肌紧张亢进,说明锥体系对肌紧张有抑制作用71.有关内脏反射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排便、排尿中枢在脊髓 B.摄食中枢在下丘脑

C.血管张力反射中枢在延髓 D.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

72.正常人在闭目安神时,脑电波主要是 ( )

A.α波B.β波 C.θ波 D.δ波

73.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它是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产生的

B.仅发生在颅脑表面的一定部位

C.有固定的潜伏期

D.有固定的波形

(二)多项选择

1.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有 ( )

A.接受刺激B.传导兴奋

C.整合信息

D.合成递质

E.营养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是 ( )

A.生理完整性

B.绝缘性

C.相对不疲劳性D.双向传导

E.单向传导

3.轴浆运输的特征是 ( )

A.不断进行的过程

B.有快慢两种速度

C.有顺向、逆向两种运输形式

D.是一种被动过程

E.以上均正确

4.兴奋由神经向骨骼肌传递时发生()

A.神经末梢去极化

B.递质与骨骼肌终板膜受体结合

C.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D.产生可扩布的终板电位

E.递质呈量子式释放

5.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

C.潜伏期较长

D.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

E.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6.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叙述有()

A.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B.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变化

C.突触后膜产生部分去极化改变

D.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E.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入侧支性抑制两种

7.中枢神经递质包括( )

A.多巴胺B.乙酰胆碱

C.氨基酸类 D.5-羟色胺

E.去甲肾上腺素

8.神经元之间的环路式联系是哪些功能的结构基础 ( )A.正反馈 B.负反馈

C.后发放D.交互抑制

E.回返抑制

9.外周神经中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有 ( )

A.躯体运动神经

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10.胆碱受体包括()

A.M受体B.N受体

C.α受体

D.β1受体

E.β2受体

11.肾上腺素受体包括 ( )

A.M受体 B.N受体

C.α受体 D.β1受体

E.β2受体

12.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 ( )

A.血管收缩 B.扩瞳肌收缩

C.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D.有孕子宫收缩

E.竖毛肌收缩

13.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可引起 ( )

A.血管舒张B.心率加快

C.胃肠道括约肌舒张D.无孕子宫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14.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发挥效应后的主要去路是( )

A.转变为多巴胺 B.突触前膜重摄取

C.在突触间隙被单胺氧化酶灭活

D.在肝脏破坏灭活

E.进入淋巴循环

15.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 ( )

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Cl-通透性增大

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

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D.K+内流,膜电位降低

E.Na+内流,膜电位去极化

16.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是( )

A.作用范围局限

B.作用距离远

C.潜伏期短

D.作用范围广

E.有特定的突触结构

17.脊髓半横断时,断面以下可出现 ( )

A.对侧的痛觉障碍

B.同侧浅感觉障碍

C.同侧发生深感觉障碍

D.对侧的深感觉障碍

E.断面同侧的肢体发生运动障碍

18.对丘脑功能正确的叙述为( )

A.它是感觉传导(除嗅觉外)的换元接替站

B.其感觉接替核可接受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

C.其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传来的纤维

D.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特异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E.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19.关于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下述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

A.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无关

B.它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C.产生特定的感觉

D.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E.主要终止于皮层相应感觉区的??4层

20.关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正确叙述有 ( )

A.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

B.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

C.引起特定感觉

D.容易受药物影响

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冲动

21.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必须通过丘脑-皮层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

B.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损伤后可引起昏睡

E.易受药物影响

22.关于内脏痛的特征,正确的是( )

A.缓慢、持久、定位不清

B.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

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

D.体表病变可引起内脏痛

E.对机械性牵位、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较敏感

23.与牵涉痛产生有关的是 ( )

A.患病内脏与产生牵涉痛的皮肤区的脊髓中枢位于同一区域

B.内脏传入冲动提高邻近皮肤传入中枢的兴奋性,使痛觉过敏

C.内脏与皮肤的感觉经同一上行纤维传入高位中枢

D.意识上产生错觉

E.以上均正确

24.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包括( )

A.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B.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纤维

C.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D.运动神经元是脊髓传出的最后通路

E.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对牵位刺激的敏感性

25.脊髓反射有 ( )

A.肌牵张反射 B.肌紧张

C.屈反射D.排尿反射

E.对光反射

26.骨骼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兴奋( )A.拮抗肌缩短B.传出纤维受刺激

C.牵拉肌肉D.梭外肌缩短

E.梭内肌收缩

27.腱反射是( )

A.紧张性牵张反射B.单突触反射

C.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反射

E.腱器官受刺激引起的反射

28.有关脊休克,正确的叙述有 ( )

A.脊髓与上位中枢之间突然离断而产生

B.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消失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脊休克恢复速度越慢

D.断面以下随意运动不能恢复

E.断面以下的知觉可逐渐恢复正常

29.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 (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小脑前叶蚓部

C.网状结构易化区

D.纹状体

E.小脑前叶两侧部

30.去大脑僵直时 ( )

A.伸肌紧张性亢时,四肢坚硬如柱

B.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

C.血压下降

D.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

E.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α僵直

3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 ( )

A.感觉的高级中枢B.调节躯体平衡

C.调节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调节内脏活动

32.小脑的功能包括( )

A.维持姿势平衡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D.发动非精细运动

E.控制生长发育

33.人类由于锥体系统或皮层运动区的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出现 ( )

A.肌紧张增强

B.腱反射亢进

C.肌肉明显萎缩 D.肌张力降低

E.痉挛性麻痹

34.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功能特征是 ( )

A.交叉支配B.倒置安排

C.刺激皮层一定部位仅引起个别肌肉收缩

D.运动精细程度决定于感觉敏感程度

E.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35.关于锥体系正确的有 ( )

A.不只起源于大脑皮层4区

B.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只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

C.不调节肌紧张

D.与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无关

E.可控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36.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 )

A.全射多数血管收缩 B.汗腺分泌增加

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D.瞳孔括约肌收缩

E.逼尿肌舒张

37.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有( )

A.具有紧张性作用B.均有双重神经支配

C.一般情况下,双重神经拮抗作用是对立统一的

D.调节作用与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

E.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

38.下列哪些器官的活动只受交感神经调节()

A.肾上腺髓质 B.汗腺

C.竖毛肌 D.各类血管

E.子宫

39.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 )

A.作用较广泛B.作用较局限

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D.促进消化吸收

E.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

40.对脑电波正确的叙述为 ( )

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

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

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

D.睡眠过程中脑电即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

E.低频高幅波是去同步化的表现

41.慢波睡眠的特点有( )

A.是由清醒到入睡必经时相

B.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

C.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机体生长

E.处于此期不能被唤醒

42.关于快波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B.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

C.易被唤醒

D.植物性功能不稳定和做梦

E.出现眼球快速转动

43.对大脑半球一侧优势现象正确的叙述有( )

A.优势半球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B.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现象仅见于人

C.一般人右侧半球具有非词语性认识

D.一般人右侧大脑皮层44区受损,可致严重的运动性失语症

E.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指语言活动功能

44.关于条件反射 ( )

A.是后天形成的,数量有限

B.具有极大易变性

C.具有高度适应性

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

E.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就是学习记忆过程

五、简述题

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2.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3.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4.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5.简述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及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6.简述胆碱受体的种类及分布。

7.简述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

8.简述锥体系的功能。

9.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10.简述迷走-胰岛素系统的生理意义?

11.小脑有何生理功能。

12.简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投射规律。

13.简述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14.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的外流及 .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生理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解析

第一章思考题 1. 生理学研究为必须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整体水平进行?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由于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的功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2. 为什么生理学中非常看重稳态这一概念? 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细胞的正常代活动需要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其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细胞的各种代活动都是酶促反应,因此,细胞外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O2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重要保证。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导致细胞功能的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临床上,若某些血检指标在较长时间明显偏离正常值,即表明稳态已遭到破坏,提示机体可能已患某种疾病。3. 试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生理功能活动调节中的意义。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

原先活动相反的向改变,称为负反馈。人体的负反馈极为多见,在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血压便回降;相反,而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也可通过反射增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向改变,称为正反馈。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此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如在寒冷环境中,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的代活动加强,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体表散热减少,于是体温回升。这是负反馈控制。但实际上正常人的体温是非常稳定的。因为除上述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的参与,人们可根据气温降低的有关信息,通过视、听等感受器官传递到脑,脑就立即发出指令增加产热活动和减少机体散热。这些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需要等到寒冷刺激使体温降低以后,而是在体温降低之前就已经发生。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10.1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0.2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1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0.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0.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6 脑的高级功能 1. (单选题)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 A. 肌紧张反射 B. 屈肌反射 C. 翻正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腱反射 参考答案:A 2. (单选题)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 A. 左半身 B. 右半身

E. 左侧上肢和右侧下肢 参考答案:B 3. (单选题)脑干网状结构损伤将导致( ) A. 感觉过敏 B. 极度兴奋 C. 深度睡眼 D. 内脏活动增强 E. 内脏活动减弱 参考答案:C 4. (单选题)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 刺痛 B. 慢痛 C. 必有牵涉痛 D. 定位不精确 E. 对温度、牵拉及化学刺激不敏感 参考答案:C

5. (单选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项不会出现( ) A. 肠蠕动抑制 B. 肾素分泌 C. 胰岛素分泌 D. 瞳孔开大肌收缩 E.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参考答案:C 6. (单选题)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 瞳孔散大 B. 逼尿肌收缩 C. 糖原分解增强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参考答案:B 7. (单选题)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 B.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C. 纹状体-黑质Υ-氨基丁酸能系统 D. 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 E.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参考答案:A 8. (单选题)刺激视上核可以引起( ) A. 尿量减少 B. 出现糖尿 C. 瞳孔扩大 D. 生长素释放增多 E. ADH释放减少 参考答案:A 9. (单选题)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 A. 基本不变 B. 增强,不能恢复正常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得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得与化学得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得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得,并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得反应 4、反射弧得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得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得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得作用就是减低控制部分得活动得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与各种细胞器得质膜得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得糖类 2、膜蛋白得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得功能蛋白 3、物质得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与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得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与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得离子有明显得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与肾小管得重吸收(4)出胞与入胞 4、细胞得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等于K+得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得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得内负外正得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得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得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得过程 5、细胞得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得一过性得波动,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 产生机制:Na+得内流(去极化),K+得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得正反馈过程得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得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得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得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就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2. 细胞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A.为零 B.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约为K+通透性的1/2 D.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竞争性结合 D.增加了Ca2+内流 4.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7.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8.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 B.刺激时间 C.阈刺激 D.阈值 9. 保持一定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最小刺激是 A.刺激阈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10.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 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11.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A.Ca2+B.Mg2+C.Na+D.K+ 1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13.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2l倍B.5倍C.12倍D.30倍 14. 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值从最大值减小到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这一膜电位称: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最新最全生理学实验思考题复习的答案完整版.doc

6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1、分析肌肉发生收缩总和的条件与机制。 条件:后一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内。 机制:若后一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绝对不应期内,则不会有动作电位产生,所以不 会产生二次收缩的任何反应,若后一刺激落入前一刺激的相对不应期内,会产生一次较 弱的二次兴奋,致使终池释放较多的Ca+从而产生一次较强的肌肉收缩。 2、分析讨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条件与机制。 当一串刺激作用于肌肉时,若后一刺激落入前一刺激的舒张期内,则会使肌肉再一次 收缩后,还未完全舒张就发生另一次收缩,此谓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次刺激(如果频 率足够高时,也可能是后几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内,则前后的刺激产生的 收缩发生融合,使得肌肉的收缩力显著增大并持续表现为收缩状态,从而产生强直收缩。 3、何为临界融合刺激频率? 指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与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的分界频率。 4、本实验表明骨骼肌的那些生理特性?试说明其生理意义? 答:当骨骼肌在收到足够靠近的刺激时会发生收缩的融合。若为一串刺激,如果频率足 够高则会发生强直收缩。 当肌肉发生强直收缩时,肌肉的收缩力度会显著增加,而且能在不破坏肌肉生理功能的前提下持续一段时间。这就为机体的持续运动,以及持续发力并保持一种用力姿态 提供了实现的前提。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 1、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图形为什么不是“全或无”的? 一条神经干中有无数条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的直径和长度不同,膜特性也不完全一样,故兴奋性不同、阈值各异,而本实验记录到的双相动作电位是神经干中各条神 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复合表现。故神经干没有确定的阈值。因此,神经干动作电位不会有 “全或无”的特征。 2、你测量出来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为什么与细胞内记录的不一样。 同一题,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许多条神经纤维的复合电位表现,因此与单个细胞内记录的不同。 3、神经干的动作电位为什么是双相的?在两个引导电极之间损伤标本后,为什么动作电位 变为单相?单相(上相)的动作电位形状与双相(有下相)有何不同?为什么? 因为动作电位是由两电极的电位差计算出的。当去极化的电位传到第一个电极时,显示电位差是正的,当传导第二个电极时,第一个电极处电位回复,二者相减就变为负 的。故动作电位是双相。损伤标本后动作电位传不到第二电极,故只显示正相动作电位。 单相动作电位的区间较双相动作电位得上相部分要短,因为在两电极之间动作电位就已经停止。 4、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的上、下图形的幅值和波宽为什么不对称? 在剥离蟾蜍的坐骨神经时,某些神经被切断导致神经干的直径不等,传导动作电位的神经的数目在不断改变,所以造成其幅值和波宽的不对称。 5、如果将神经干标本的末梢端置于刺激电极一侧,从中枢端引导动作电位,图形将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图形的幅度会变小但是相位不会发生变化,因为神经的末梢端神经纤维数较中枢端少,而且在两个神经元相接的地方只能单相传导兴奋,故若在末梢端刺激在中枢端引导幅值会变小。 6、如果改变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观察双相动作电位的图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试 解释为什么? 上相电位峰值与下相动作电位峰值出现的时差会增大。因为动作电位在引导电极之间运动时间增长。 7、如果将引导电极距离刺激电极更远一些,动作电位的幅值会变小,这是兴奋传导的衰减 吗?试解释原因。 不是。因为如5题所说,在中枢端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有一部分会因神经纤维的损伤或分支而停止,故离中枢端越远受到的神经冲动就会越少。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值就 会越小。 8、试验中神经屏蔽盒的地线应怎样连接? 将刺激输出端负极以及信号采集接口的负极接入地线。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 时磊5说------ - ---- -------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 )单纯扩散 举例:02, 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 )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 )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一一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一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 +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 +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 a+的内流(去极化),K +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 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

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概念 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医学 (1)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实验);慢性实验 (2)人体实验 3.生理学研究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整体水平。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 1、机体内存在三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概念: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reflex):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特点: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影响范围局限。 (2)体液调节: 概念:体内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神经一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分泌多数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这种体液调节实质上构成了神经调节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一个延长部分,称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概念: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意义:维持内环境稳态。缺点:滞后、波动。 (2)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正反馈意义:产生“滚雪球”效应,促使某一生理活动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思考题: ①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②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③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生理学神经系统习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腱反射12.γ-环路 13.牵张反射14.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6.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19.强化20.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23.语言优势半球 24.中枢延搁 25.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_和_____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_____和____的活动,前者在于_____,后者在于_____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 、_____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_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

生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反馈、反射弧。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3.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液体镶嵌模型、单纯扩散、通透性易化扩散、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载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出胞、入胞、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 signaling)、促离子型受体、机械门控通道、配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原癌基因。复习思考题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3.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刺激、阈值、阈电位、兴奋、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 复习思考题: 1. 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2.当兴奋在球形细胞上传导时,为什么不会沿细胞膜反复在细胞上循环不停 3.为什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因传导的距离增大而降低,这是否有违能量守恒定律 4.血K+浓度变化对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有何影响说明其机制。 基本概念

终板电位、兴奋-收缩耦联、滑行学说、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复习思考题 1.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过程。 2.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3.试述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4.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5.试述电刺激坐骨神经时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第三章血液 基本概念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微环境 复习思考题: 1.用盐析法可以将血浆蛋白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何生理功能 2.白细胞可以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3.简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凝集、凝集原、凝集素、血型、成分输血、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血清 复习思考题: 1. 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2.根据本章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临床上根据需要经常采取某些措施促进血液凝固或是阻止血液凝固。分别举出促凝和抗凝的三个具体措施,并说明原因、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血液循环 基本概念 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复习思考题: 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机相比有何差异

动物生理学实验思考题

实验二:坐骨神经标本的制作 1、毁坏脑颅----单毁随。保持静止,麻醉蟾蜍,减少痛苦。 2、脑颅+脊髓----双毁随。排除中枢神经对腓肠肌的m 影响。 3、完整的标本:坐骨神经脊柱骨+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或胫腓骨头 4、任氏液的作用:它包括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等等。 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保持内环境稳态,相当于机体中的组织液。 5、注意事项:用锌铜弓刺激时神经干要悬空,切勿接触其他物体。如果神经干结扎不好, 通电断电时会引起腓肠肌收缩,需要重新结扎。剥过皮的保本不可和皮肤,赃物接触6、如何保持机能正常:1、金属器械不要碰及、损伤神经或腓肠肌2、保持湿润,常加任氏 液,最好先泡一会. 实验三四:骨骼肌单收缩和收缩特性 1定义: 阈强度或阈刺激,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最适刺激强度 有了阈刺激也就是刺激导致的电位变化已经达到了阈电位,这样就会有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形成局部电位 因为骨骼肌收缩是许多神经纤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多,多支配的骨骼肌肌纤维也会随之增多,收缩增强 活的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能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反应。标志单一细胞兴奋性大小的刺激指标一般常用阈值即强度阈值表示,阈值是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单一细胞的兴奋性是恒定的,但是不同细胞的兴奋性并不相同。因此,对于多细胞的组织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与反应之间表现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是多细胞组织,当单个方波电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或腓肠肌时,如果刺激强度太小,则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发生最微弱的收缩,这时引起的肌肉收缩称阈收缩(只有兴奋性高的肌纤维收缩)。以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也相应增大,这种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当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数值时,肌肉出现最大收缩反应。如再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肌肉的收缩幅度不再增大。这种能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最适强度,具有最适强度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最大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称最大收缩(所有的肌纤维都收缩)。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骨骼肌收缩的大小取决于刺激的强度,这是刺激与组织反应之间的一个普遍规律。 2单收缩 潜伏期、动作电位产生及传导至神经肌肉接头,再到肌纤维 收缩期、 舒张期 3两个刺激: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 4串刺激: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①和②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①、②、③、和④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⑤和⑥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⑦。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①、②和③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①、②和③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④、⑤和⑥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①离子内流大于②离子外流而产生的③极化型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④通道开放,⑤离子内流而产生的⑥极化型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 7.突触的抑制可分为①和②两类。相反,除了抑制以外,还有③易化。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①、②、③、④、⑤_______、 ⑥和⑦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①投射系统和②投射系统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③并④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⑤。 10.内脏痛的定位①,还往往发生②痛。 11.牵张反射有①和②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①作用和②作用。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③僵直。此僵直属于④。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② ,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③ ,并与④及⑤的编制有关。 15.自主神经系统由①和和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③肌、 ④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②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③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④ 系统。 17.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①、②、③、 ④和⑤、⑥等过程。 18.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①,或通过②而影响免疫功能。可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有③关系。 19.学习的形式可分为①和②两种。 2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①刺激与②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③刺激转变成④刺激的过程。 21.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①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是② 系统,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③系统。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3、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4、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5、各种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的共同机理是 A、抑制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C、通过血容量的减少而导致醛固酮增多 D、远曲小管Na+-K+交换增强 6、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7、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1 / 13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8、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急诊入院,血气检测表明PH7.39,PaCO 25.9Kpa(43.8mmHg),HCO 3ˉ26.2mmol/L,Na+142mmol/L,Clˉ96.5mmol/l,可判定该患者有 A、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9、血浆【HCO 3ˉ】代偿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10、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 A、脑内H+含量升高 B、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C、脑内r-氨基丁酸含量减少 D、脑血流量减少 11、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12、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13、下述哪种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A、干扰素 B、淋巴因子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问答题)

269.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1)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均可使兴奋传导受阻。(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3)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传导不容易发生疲劳。 270.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包括:(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5)绝缘和屏蔽作用;(6)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7)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271.试述突触传递的分类及过程?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⑴化学性突触的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内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⑵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接触紧密,两层膜的距离很近,膜的电阻很小,局部电流

和EPSP可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272.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改变;③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不同点是: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④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273.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哪些条件。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 274.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这类纤维?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包括:①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