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发展与就业期末论文

姓名:汪涵

学号:1503100239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08年席卷全球的金

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了重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的紧张程度。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的分析,剖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不平衡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的影响在这几年依然存在,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近年迅猛增长,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

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2.人力资源结构失调

其一,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处在国际分工的底部,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需求相对较大,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而高等教育也并不会涉及这些技术技能,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其二,农业相关高素质人力资源较少,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

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第三,地区冷热不均、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分割,落后地区的人才供应不足。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人才扎堆”,

导致就业形势和生活成本等问题,而在我国的西部、农村、基层、还有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3.不良就业观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着从众、攀比等心理倾向和盲动行为,催生出大城市热、外企热、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中的公务员热就是其中的典型,贪图稳定安逸和高福利,却没有看到今后文官系统的改革的方向,企业、自己创业,才是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的方向。还有的大

学生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

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上人”的思维定势上,高不成低不就,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名利,轻事业和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4.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很多大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上了,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

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把自己推销出去。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表达能力,许多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5. 大学生就业服务功能欠缺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在功能和内容上比较单一,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规定的介绍上,缺乏对自主创新、自由创业方面的鼓励和引导,对大学生就业观和价值取向的建立,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使用的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常见的是通过大会“灌输”,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

和有效指导。

大学生就业现场招聘形式陈旧,存在着过多过滥、效率低下的想象,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竞聘的毕业生人数多,不时的产生拥挤和踩踏事故。而网络求职作为大学生就业应聘市场新兴的求职途径,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求职信息真假难辨,过期的职位或虚假信息、出卖应聘者个人资料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我国缺乏权威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缺失,在人才需求预测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和发挥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人才需求预测预报,尤其是中长期预测预报,尚未普遍启动。

6.缺乏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自己单位、企业的实际情况,盲目抬高就业门槛,出现部分人才浪费现象。盲目追求求职者高学历以及证书的多少,出现了唯经验、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标准,没有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给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得大学生就业成本提高,就业难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更有甚者,少数私企为节约人力成本,规避责任,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同时,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无法接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就业除了遭受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歧视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身高歧视等等。

尽管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降低了企业引进人才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部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来源,只有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岗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加强对人才培养规模、方向的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与市场供求情况挂钩,减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压力。

其后,在就业制度方面,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

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打破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

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同时让特聘兼职、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智力引进等不迁户口、不转关系的灵活多样的用人形式成为现实,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鼓励自主创业,解决资金不足这个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拓宽专业适应性,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二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如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还可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

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五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社会各界共同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确定科学招聘程序。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新就业观,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相关就业信息,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更多信息。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家长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

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

4.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努力扩大知识面,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品质。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其次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不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坚定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将眼光投向基层、西部、小城市、乡村、小企业、私企业等急需人才的用人地方和单位,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树立积极开拓的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

业问题,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可以借助政府提供的有利政策,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曹殊.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J].中国大学

生就业,2007(18)

[5]王世斌.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社会学分

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

[6]杨雪梅.大学生薪酬期望调查之应届生薪情现实全接触[J].中国

大学生就业,2007(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