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的传统节日

日本的传统节日

初诣

新年期间,人们前往神

社和庙宇参拜祷告,祈

正月(1.1)

正月

正月是日本的新年,按照惯例,这是人们感谢掌

管收获的诸神,(迎请庇护家族的祖先魂归故里的时

节。人们沿袭摆放门松(かどまつ)(放置在门口两边,

由松枝和竹子做成的装饰物)和注连饰(しめなわかざ

り)(草绳装饰物)的习俗,以迎请这些神灵。新年伊始,人们向年神和先灵表达感激之情,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对日本人民来说,新年是一年所有庆典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很多人在这一时刻制定计划,为来年做好安排。

年贺状

在新年当天,人们都会收到来自亲朋好友的贺卡,日语称为“年贺状”(ねんがじょう)。人们为庆贺新年而发送的贺卡最多达约四十亿张。

初诣

(一年中初次参拜神社和神庙)

在节日期间,家人和朋友会一同前

往神社和寺庙进行一年中的首次朝拜,

称为“初诣”(はつもうで).这种参拜

神社的传统活动据说可以为参拜者带

来好运和吉祥。目的在于祈求新的一年丰收富足,家人门松 门松是用松枝和竹子制作的新年装饰物。摆放在家门口。

平安。其中以“明治神宫”的“初诣”朝拜者的人数为最(1998年为345万人)。前往位于神奈川县的“川崎大师神庙”的“初诣”人数次之(319万),位于千叶县的“成天山新胜寺”的朝拜人数居第三位(315万)。

年玉

在新年期间,孩子们会受到父母、亲戚赠送的零花钱,这种特别的礼物称为“年玉”(としだま).因此,孩子们对新年的到来充满着期待和渴望。近年来,初、高中学生每次收到5千或1万日元的“年玉”以为平常之事。这些“年玉”如果加起来的话,可以高达好几万日元。

新年的游戏

过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参加一些特殊的新年户外娱乐活动,如放风筝和转陀螺(尤其是男孩),女孩们则喜欢玩一种类似羽毛球的游戏,日语称为“羽根突”(はねつき).室内游戏包括一种叫作“歌留多”(カルタ)的纸牌游戏,按照百人一首的和歌组成的纸牌接拼诗句,有意考验参与者的反应速度;还有一种类似于双陆棋的游戏,叫作“双六”(すごろく。不过,现在的孩子的娱乐游戏可谓花样繁多,这些老旧的新年游戏已经失去了以往的人气。

成人式(1.15)

成人日

是日本的节日,目的为向全国本年度年满

20岁的青年男女表示祝福。明治维新前定于

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日本废除农历后改

为西历1月15日,2000年改订为在每年一

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成人之日当日,市政府会为年满20岁[1]

的男女主持特别的成人礼仪式,并发给他们

一张证书,表示他们从当日开始已成为成年

人,以后必须独立生活、担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日本相当重视成人之日,因此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祝贺仪式。以前,祝贺仪式大都在家里举办,但现在,不少人的成人礼是在公司、学校或公共机关度过的。在这一天,这些年满二十岁的人的父母、同事、主管、同学、亲戚及朋友,都要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赠送礼品,而当事人也要表达感谢之意及发表未来的计划及理想。

成人典礼最早是在中国春秋时代,孔子为弟子们举办成人仪式而来的。成人礼仪式在日本已经有很久历史。从前,日本男孩标记成年为大约15岁,而女孩则大约13岁。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男孩会被安排剪掉他们的额发,女孩则被安排把她们的牙洗染为黑色。直到1876年,20岁成为了成年的法定年龄。那时,男性

節分(2.3ごろ)

2月3日是日本的“节分”。2月4日是“立春”,也是迎接新的春天(一年)的日子,所以立春前一天的“节分”相当于除夕。2月3日这天,日本有各种各样驱邪、消灾的风俗,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来厄运去。

图片1:撒豆用的豆子

2月3日这天日本最有代表性的风俗是“撒豆”。在神社寺院甚至普通家庭里,人们一边撒豆,一边大声喊“鬼出去,福进来”。撒完豆子后,要吃掉和自己年龄同等数量的豆子。这样一年就能健健康康,灾消福来。“鬼出去”中的“鬼”这个词无论在日语还是在汉语中一般都指死者(的灵魂)。(日语中“入鬼籍”的意思是“死亡簿”,是中性表达方式)。“鬼”的另一意思是指邪恶的东西。大喊“鬼出去”时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即让“邪恶的东西(疾病、不幸等)远离自己”。当然也有例外,如有的神社寺院把“鬼”当作“神的使者”。这种情况下,在节分撒豆的时候就不能喊“鬼出去”。(另外,在日语中说“他是工作鬼”,意思是说“他是工作狂”)。

图片2:撒豆仪式前人们排起长队

2月3日,日本全国的神社寺院举行撒豆仪式。请看图片。撒豆的人们在撒豆仪式开始前排起了长龙(图片2)。

图片3:“鬼”

戴着“鬼”面具的人在神社的舞台上登场(图片3)。大家朝着他抛撒豆子,以示驱鬼。台下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抢接抛撒的豆子。有

的是装在小塑料袋里抛撒出去,有的直接撒豆粒。

图片4:撒豆

图片5:撒豆

中国辞旧迎新的时候也有很多驱邪消灾的风俗。比如天津在清朝时有齐喊“大户无忧,小户无忧,清平世界,百姓无愁”的习俗。如今中国全国各地仍有放鞭炮的习俗,这也有降福驱邪之意(《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清末,到了立春全国各地流行一种春牛游习俗,即人们朝路过的春牛(人抬着纸扎成的牛行进)撒豆,祈求不患疾病(也有种说法是因为“豆”和“痘(天花)”谐音,所以撒豆)(《中国民俗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追溯到古代中国,那时每到除夕,人们用桃木做的弓箭射向戴着鬼面具的人,以示驱赶,这叫做“追傩(古代躯鬼仪式之意)”。这种习俗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在宫中盛行。到室町时代它作为撒豆驱鬼仪式固定下来,江户时代在民间流传开来(饭仓晴武编著《日本人的行为规范》青春出版社)。

图片6:惠方卷

在日本,2月3日要吃一种叫做“惠方卷”的粗卷寿司(图片6)。这好像是日本特有的习俗。“惠方”指那一年神所在的方向,朝着那个方向祈愿并吃“惠方卷”,就会出现好运。2009年的“惠方”(吉利方向)是东北偏东。这个习俗起源于关西地区,因为我是关东地区的人所以最近才知道。近年来,超市和便利店都在销售“惠方卷”方

面下大力气,2009年2月3日那天一直卖到深夜。

还有一种习俗,是在门上挂上插有沙丁鱼头的柊树枝。这也有驱鬼祛病之意。

文化的景点之一。

(2)彼岸花

英文名clusteramaryllis,中文名红花石。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近球形,外有紫褐色薄膜;叶基生,狭条形,深绿色,背部有粉绿色带。夏秋之交,花茎破土而出,伞形花序顶生,有花5至7朵,红艳奇特,(也有白色)花瓣反卷如龙爪。由于花和叶子不能见面的特性,有被称为“无情无义”的花。

曼珠沙华(manjusaka)——红色彼岸花曼陀罗华(mandarava)——白色彼岸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华。守护彼岸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守候了几千年的彼岸花,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花开的时候,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

见,生生相错。他们疯狂地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折磨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规定偷偷地见一次面。那一年的曼珠沙华红艳艳的花被惹眼的绿色衬托着,开得格外妖冶美丽。神怪罪下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曼珠和沙华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受到磨难。从那以后,蔓珠沙华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花的形状像一只只在向天堂祈祷的手掌,可是再也没有在城市出现过。这种花是开在黄泉路上的,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转世在黄泉路上闻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后发誓不分开,在下一世再跌入诅咒的轮回。

彼岸花的花语是哀伤的回忆……

在民间,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而它生长的地方大多在田间小道,河边步道和墓地,所以别名也叫做死人花。一到秋天,就绽放出妖异浓艳得近于红黑色的花朵,整片的彼岸花看上去便是触目惊心的赤红,如火,如血,如荼。

节日食物

日本风俗里,春分和秋分连带其前后三日,分别唤做春分周和秋分周,日语中称为“彼岸”,在春、秋分的“彼岸”节气中民间会祭祖扫墓,做这种叫做萩饼的传统点心供放在神龛上,也供食用,便好

比我们清明时节的青团了。萩饼外可裹红豆沙,黄豆粉和黑芝麻,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红豆御萩。

做法是把糯米煮好以后,用研磨棒搗几下,弄成寿司一般的椭圆以后,用紅豆沙包起来即可

为何馅心和糯米会里外倒置呢?可能因为彼岸这个节气意味着冷热的交替,所谓冷至春分,热至秋分,和果子的翻身便是为了应暑寒流转的景;“春彼岸”时做的红豆糕团叫“ぼたもち”,“秋彼岸”时做的豆沙糕团则叫“おはぎ”。据说各自都是以时令花卉牡丹、萩为名。

端午の節句(5.5)

端午

日本的5月5号是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

传说

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

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

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

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

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

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

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