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思路

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思路

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思路
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思路

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思路

20XX年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及20XX年改革工作思路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20XX年4月15日

20XX年,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改革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现将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和20XX年改革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深入推进财税和金融改革。20XX年3月,出台了《**区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财政存量, 加大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民生财政支出比例;开展税收稽查活动,在大力整顿街道沿街商铺房产税及园区土地使用税的基础上,重点对各类专业市场、建安装潢等行业进行专项整治,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启动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滚动预算等方式编制20XX年度部门预算,实行公开制度;明确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支出范围和重点,避免交叉重复,科学编制全口径预算,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实施“营改增”全面扩

围,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率先试点;完成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并调整现有部分品目的征税范围和税率,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适用范围,实施排污费改税;加强财政引导资金与银行、担保公司

、创投等金融、社会资本联动,提高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出台了《**区企业过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重点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努力缓解全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推进“惠农通”工程、“易贷卡”业务、金桥便企循环贷款。截止到20XX年底,设立惠农服务点584个,金额为3.8亿元;共计发行“易贷卡”3217张,授信1774户,累计授信金额2.1亿元;已办理金桥便企循环贷款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38.8亿元,为企业节省办贷费用近千万元;与农行探索对的整体金融服务。推行“信用村+农户+村干部担保”模式,实施“信用文化进村、袖珍银行进村、信贷支持进村”三个进村,为西二铺乡沟西村量身定做特色金融服务;引导**农商银行支持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2户,贷款金额48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户,贷款金额3.7亿元;试行农村“信贷+保险”模式,部分果树、林木、种植大户共贷款224万元,省担保集团为草源牧业有限公司提供2000万元的贷款担保;增加区融通担保公司资本4424万元,目前公司注册资本已达19570万元,以满足企业贷款担保

需求及其抗风险能力;出台了《**区农村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快速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农村的支付体系、保险体系,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挂牌上市。

二是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建立完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开展“百日攻坚”活动,推进“3111”、“2112”工程,突出农业“三区”建设,**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康居工程、人民路东延、中山路、迎宾大道,**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经七路、纬七路、纬十一路东延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效初显,10家新型乡村工业园新增核心区建设用地近千亩、新建标准化厂房11万平方米,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不断被激发。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工作机制,优化区级重点项目库建设,实行项目“腾退机制”,超额完成省“861”、市“5161”和区重点调度项目建设任务。研究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十条”,抢抓发展机遇

。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与****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围绕主导产业,强化七大产业招商中心工作,加强与沿**市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合作,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65项,涉及企业100多家;加快建设**农业大学**北综合试验站、**区电子商务青年创业园、循环园区科技孵化器研发中心,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力;设立科技

创新与应用工作专项资金,引进培育新型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启动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年报制度,落实“先照后证”制度;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新商贸流通业管理服务机制,出台《**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区被省商务厅等八部门评为20XX年**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成立区行政复议委员会和案审理中心,依法办结行政复议案35;出台《**市**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推行机构、人员实名制管理,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强化预算管理,

统筹安排财政预算4966万元用于环卫人员工资和小街巷绿化支出;开展区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行政审批事项清减率达30%;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制度,规范了权力运行,创优了发展环境,行政审批效率提高35%;启动公车制度改革工作,完成参改车辆和人员数量的核定。

五是突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区立足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扎实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创新,20XX年,全区联合体已发展到30家,经营土地面积31万亩,带动农户 8.8万户,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78家,家庭农场发展到635

家。三大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三大主体规模经营土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8%。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20XX年改革工作思路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推进改革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财税和金融改革

1、继续研究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科目、会计处理等具体政策。

2、结合推进事业单位分类、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相关改革,增加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实现“费随事转”并杜绝削减性冗员。

3、健全还贷准备金制度,落实偿债资金;加强对债务的动态监测,实行风险提示通报和约谈制度,研究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努力防控风险。

4、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突破,积极开展林权、蔬菜大棚等担保方式创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

5、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改组改制,多方引入社会资本,逐步使政府平台公司步入市场化、资本化、多元化运作的良性循环轨道。

6、建立完善征信体系,加大非信贷信息采集工作力度,搭建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7、加强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力争年内实现辖区企业上市新突破。

二是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1、实现“百日攻坚”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发展工业经济,争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70家。

2、围绕“一城、一镇、多点”完成纺织产业城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配套,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

3、开展“2112”工程招商攻坚年活动,围绕已建成标准化厂房,加大项目招商入驻力度,着力打造“2112”工程升级版。谋划建设10个专业园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4、实施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继续落实包保机制,突出一线工作帮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5、围绕主导产业,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新政策,夯实招商责任,量化招商目标,实行精准招商,强化招大引链。

6、培育新能源产业,努力打造“全国风光互补新能源第一基地”。

7、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园区管委会与所在乡镇街道及职能部门的关系。加快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一站式”服务。推进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培育行来协会等中介机构。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推动朱仙庄、汴河、**等乡村工业园错位发展。

8、研究出台我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管理办法;

9、加快打造开放型经济,实现与****经济开发区实质性合作共建。

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加快对区属企业国有资产的整合重组,推进区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股份化改造和上市,促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2、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和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监管方式的转变。

3、加快推进集体企业和供销社系统改制。

4、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改组改制,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ppp”合作方式。

5、创新重点建设领域投融资机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

三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1、组建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制度、规则和服务标准。

2、建立完善商事登记后续监管和部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

3、完善工业用地出让机制和工业项目用地退出机制。

4、与邮储银行、**农商行等2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推广“银政担”和“银政保”信贷风险分担模式。

5、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立信贷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增加并合理使用政府风险补偿基金。

6、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改组改制,积极引入“ppp”合作方式。

7、将服务业发展指标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出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促进物流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快城东、朱仙庄等6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启动**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8、制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扶持力度。创新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9、出台《关于促进商务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

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探索建立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新机制,优化用地结构。

2、启动实施新型城镇化试点,着力推进“555工程”。争取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加速符离、朱仙庄、祁县、夹沟、时村等小城镇建设。

3、出台镇村集体建设用地、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办法,严控镇村违法建房和小产权房建设,推动乡镇综合开发。

4、加快推进符离镇当县建进程。加快建设人民路**大桥,

完成人民路北延工程的征地、拆迁、清表、建设等工作。启动老镇区开发改造工程,统筹推进道路、污水处理、给排水、电力、亮化、绿地、广场和环卫设施建设。

5、启动20XX年8个美好乡村建设,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6、完善城管工作职能,推进环卫、市政体制改革。

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突出“三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林业,争取入选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实验区。

2、积极发展培育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促进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启动青年农民工技能和知识培训试点。

4、建立区土地流转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乡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制定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办法。开展农村集体

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5、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设施、设备和农产品预期收益权等抵押贷款。

6、全面落实“双包”定点帮扶制度,实施精准扶贫,完成年度扶贫工作任务

7、推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农田水利设施建管体制改革方案。

8、推进老海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确权发证,筹建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工作。

六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1、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探索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2、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建立最严格的行政审批事项准入制度,逐步推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落实权责清单运行监管和推进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试点。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

3、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建立政府债务管理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

4、完成区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研究提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举措。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5、完成全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本文来自://.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北师大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理财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学法提示:实践法、观察法,问题分析法。 一、导入示标 你见过品种繁多的购物票据吗?你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过去相比有多大变化吗?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社会,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质疑 (一)预习检测: 一、农村的改革。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取得突破性进展。2.1978年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强调准中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和支持农民经营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肯定了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中央的肯定下,以、为主要形式的在农村迅速推广,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加快以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 3各地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坚持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度龙井经济成分,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 2.决定: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起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3.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多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质疑问难: 三、探究交流: 1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一页。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了鲜红的手指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 探究一:农村的改革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1.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2.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探究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展示: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2020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 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 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 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 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 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目标2:回顾改革开放前发展农村政策的弊端,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3:阅读材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4: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旧知回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哪一年召开的?内容是什么? 生回答。

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目标: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

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出示课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壮举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 1

2 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教师导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改革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从哪里入手呢?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改革理所当然应该从农村开始。 【课件展示】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到得田地间,男子打扑克,女子纳鞋忙。”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教师提问】 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

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2.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可以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1)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 (2)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决议:1984年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所有制形式: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推进: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78年——94.8%。 国家关于城市改革的总方针: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材料一:在沈阳市区的一条马路上。 当时买铜是不能到对门生产铜的冶炼厂买的,而需要到几千公里以外的南方去买。大概运费起码每吨增加四五百块钱。 我们归机械部管,他归冶金部管。我们的原材料是机械部调拨给我们,当时是计划经济,国家给下任务,所以企业之间根本不存在直接对话。 材料二(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 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师:材料一说明了计划经济下国家是怎样管理企业的?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 师:材料二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 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 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

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 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 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初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8)》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2. 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 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 一、农村的改革 1.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 试点:1978 年初,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 3. 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影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改革的背景 材料: 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它过于集中,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到1978 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 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 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发展后果迥异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对中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正确精准的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 其次,要充分了解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的缺陷及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一)国家行政机关权力过于集中,企业处于无权地位,成为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主动性,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二)国民经济(主要是国营企业)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自成体系,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不搞综合利用必然造成大量浪费;(三)实行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制度,管得过死,使产销脱节,产需脱节,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这种体制把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不能根据实际社会需要来安排生产,合理地使用人力和物力;(四)大包大揽,统收统支,搞平均主义,降低员工积极性。正因为有这些弊端存在,所以旧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等等。 最后,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存在许多体制的障碍;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等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资源和能源的瓶颈问题更为严峻;城乡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却没有根本的提高;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仍然低收入贫困人民巨多,两极分化的危险日益成为现实;经济发展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等等。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协调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改革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三: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和快要有机协调,保持平稳发展。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导入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

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 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 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 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 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勺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地区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构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便清醒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已经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目标、内容和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正确认识,成功地指导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首先,我们党明确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社会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工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两大基本构成要素。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两大领域改革的关系,做到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直接关系到整个改革事业的成败。我国的改革在经历了某些曲折和困难之后,正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化和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我们的改革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正确指导,对于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形成了科学的认识。我们党在改革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整个社会改革系统工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主义改革很难全面深化并取得胜利,不仅如此,还有可能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而使整个改革事业困难重重,甚至前功尽弃。这是由于:第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深层面地涉及政治领域的若干体制和制度,从而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假如不能审时度势,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所遇到的深层障碍就很难排除,甚至前期的改革成果也很难巩固。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既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扫清障碍,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证,又担负着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社会积极性的重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也就不会有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这既是一种理论的推断,更是一种实践的验证。第三,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功能:政治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政治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政治是对社会的必要协调和管理。政治的这些重要职能和功能,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改革系统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其次,我们党正确地规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主生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规定,也是它的优越性之所在。但是,由于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专制主义残余一时难以彻底清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又仿照苏联的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加之极左思想的恶劣影响,造成了个人崇拜、一言堂、领导职务终身制、长官意志和官僚主义盛行等一系列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迈出可喜的步伐,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离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和政治期望,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当今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启动力量的社会转型期,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对经济生活进行非正常渗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权力腐败现象。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逐步地加以克服。 我们之所以把建设高度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看作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一方面是因为,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离开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