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医药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上海医药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上海医药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上海医药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上海医药财务报表分析

2009-2010H

CHEN, JINGJING

目录

一.上海医药概况 (3)

(一)历史沿革 (3)

(二)主营业务 (3)

二.医药行业介绍 (4)

(一)行业概述 (4)

(二)发展现状 (4)

(三)发展趋势 (6)

(四)行业壁垒 (7)

三.上海医药核心优势 (10)

四.上海医药财报解析 (11)

(一)趋势分析(Historical) (11)

(二)比较分析(Cross-Sectional) (16)

五.上海医药发展前景 (19)

(一)公司战略规划 (19)

(二)H股发行计划 (19)

(三)公司发展前景预测 (20)

一.上海医药概况

(一)历史沿革

?1995年,上实集团合资组建三维制药,正式进入医药产业

?1998年,上实集团收购正大青春宝,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扩大在医药方面的投资

原上海医药管理局下属企业改制组建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

上海医药集团与施贵宝,罗氏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并成为全

球第一家获罗氏授权生产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厂家?2001年,收购胡庆余堂

与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上海首家中药合资企业—上海和

黄药业有限公司

?2002年,收购胡庆余堂国药号

?2003年,收购厦门中药厂

?2004年,上实控股收购上实医药

?2008年,上海市国资委将上海华谊,上海工业投资各持有的上药集团30%股权划

拨给上海上实

?2009-2010年,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资产重组整合,上海医药成为旗下唯一医

药上市平台

自此,上海医药拥有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分销,和医药零售业务,成为我国

A股市场市值较大,综合竞争力可观的全产业链医药上市公司。

(二)主营业务

上海医药融医药工商业于一体,在工业领域主营化学,生物,中药药剂的研发

制造,兼营医疗器械,在商业领域涵括医药的分销与零售业务。

二. 医药行业介绍 (一) 行业概述

医药产业跨越传统与现代产业,是融合多学科,多技术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他不仅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二) 发展现状 1. 发展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 年以来全球医药行业的增长势头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

? 生产、销售平稳增长 ? 出口保持较快增速

? 效益增幅虽高位回落,但仍保持较快水平,整体效益良好

究其原因,除了居民对药品的刚性需求,也由于中国正处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上升通道,国家财政给医药市场扩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1) 行业特征

就医药行业目前发展态势看来,呈现三大特征:

? 产销持续稳步增长 ? 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 投资增幅不断加大

医药产品研

发 医药产品生产制造 医药产品流通交换 医药服务与产品交换

产 业 链 结 构

2)最新数据

截止2010 年8 月31 日,所有医药上市公司已公布2010 年中期业绩,医药板

块营业收入、净利润情况表现良好,分别同比增长29.36%、46.95%,增速有所加快;毛利率略升0.9 个百分点至30.3%,销售利润率提升1.6%至11.51%。板块总体表现略优于医

药制造业宏观数据。

2.产业政策

1)全国性

2009年是历年来医药行业政策出台最密集的一年,医改、药品集中采购、药品整治、H1N1流感、产业发展等政策相继出台,从推进落实力度可看出政府改革整合该行业的决心。

2010年8 月11 日,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余功斌说,今年全国财政医疗卫

生安排支出4439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389 亿元,比去年执行数1277 亿元增长了8.8%。2003 年至2009 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投入累计达到13023 亿元,平均增幅达 29.4%。

据此推断,只要明年财政收入平稳,3 年内医改新增投入将达到8500亿元。

近期备受关注的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草案已完成,9 月成为一个值得期待

的时间点。规划的重点在于,要培育1-2 家千亿企业,20 家百亿企业,解决行业集中度

不高,以药养医等问题。

2919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

业和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正是重点之一。

2)地方性

江苏、上海、北京、四川等地政府都将生物医药纳入到正在实施的新兴产业振

兴计划。其中,四川已经将生物制药列为四川“十二五”规划冲刺产值的新兴行业之一,

江苏希望到2012 年生物医药销售收入超过5000 亿元,而北京力争未来3 年把生物医药

产业规模,从现在的不到400 亿元增加到1000 亿元,上海则计划到2012 年底,使生物

医药行业经济总量达2000 亿元。

3.竞争格局

1)产业整体竞争态势

与国外医药行业相比,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目前产业整体优势主要

体现在两方面: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新药试验费用低。未来研发水平,融资渠道,流

通区域,政策支持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医药流通行业为例,产业集中度过低,恶性竞争屡禁不止。目前国内前三名

医药流通企业为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合计市场份额约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而德国仅保留了10个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其中前3 家占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左右。

2)潜在进入者与替代产品

在许多关键的治疗领域,药品及其替代疗法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药品相互

之间

也是如此。以生物制药为例,由于国家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以及限制血液

制品进口,使得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具有垄断经营性质,竞争秩序趋于规范,市场份额趋

于向优势企业集中。

3)主力品牌分布

目前,中国的医药产业仍然处于发展期,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只是促进了几个大

型厂

家的规模化发展。中国医药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研发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很多企业也通

过一类或几类产品占据市场主要份额,并谋求在更多药品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好的远景

规划,但是业内领跑者并未出现。

(三)发展趋势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科技革命。在当前加快转变

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改变传统粗放式发展的问题越发突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

生物医药、信息网络、“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医药行业在经历了2009年的恢复之后,逐渐步入正轨,呈快速稳定发展的

趋势。中国未来药品价格调整的新方向和酝酿两年的新医改已于今年在部分省市展开试点。此次医改将重点整治中国医药行业一直存在的“多、小、散、乱、差”问题,进而促进该

行业健康成长,提升其长期投资价值。赛迪顾问预测,2010-2012年中国医药产业总产值年增长率预计在23%-29%之间,产业规模预计超过20000亿人民币,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

展望未来,中国医药行业景气才刚刚开始,未来提升空间巨大:?医药产业目前进入新医改牵引下的新一轮有序发展期,未来新医改方案将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行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及城镇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医药行业的需求持续提高。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农村新型

合作医疗全面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台实施,将唤醒国内医药消费市

场的巨大潜力。

(四)行业壁垒

如果把行业可能带来的收益比作蛋糕,需求的旺盛和持续程度决定了蛋糕的大小,而行业壁垒则决定了可以分享蛋糕的人数和人均份额。

1.市场需求

1999-2008年中国医药制造业市场规模

注:截至2008年11月,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了工业行业平均数据

目前,我国人均医疗支出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水平,政府预算支出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增长空间巨大。综合近期和远期分析,国内药品需求量都将处在上升通道:

?近期来看,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市场扩容,医疗费用增加额将呈逐年上涨态势

?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无疑将对医药行业形成长期支撑

2.行业壁垒

1)高科技

医药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其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发展的动力。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也为后续想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设定了越来越高的难度和标准。

2)高投入

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

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发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

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 年的时间,耗费8 亿~10 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

去的20 年间,每隔5 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 倍。

3)高政策

医药行业是受政府规制最多最严,受政策影响最深最大的行业之一。

就中国目前政策导向来看,医药行业在未来5至10年都将是受到重点扶持的战

略性产业,并将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政府政策将为医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设定高端严格的进入门槛,把他做大做强。

4)高垄断

观察欧美国家庞大成熟的医药行业,无论制造或流通领域,从根本上说都被有

强大研发实力和渠道控制力的几家龙头企业所垄断,这也是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值得注意,上海医药本身存在的劣势和制约因素也是目前国内医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趋势分析(Historical)

1.2008A – 2010H财务数据分析

下分析基于调整后数据

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医药资产重组与内部制度构建已基本结束,效率超出市场预期。其组织架构聚焦12家核心子公司,实现了集团管理的扁平化和专业化。这种高效的整合带来了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业绩的超预期增长。

2010年1-6月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85.23亿元,同比增长21.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66 亿元,扣除2009年同期联华超市股权出售因素后净利润增长67.50%;实现EPS 0.386元。经营性现金流高达10亿元,同比增长23%,远超经营性净利润,盈利质量优异。

2.整合前后实力对比

自2009年10月公布重组方案,仅用不到6个月时间上海医药就全部完成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购买上药集团和上实控股资产,进度超出市场预期,显示上海市国资委及新上药领导班子的整合决心。

资料来源:公司数据

新上海医药产业链示意图

重组完成后,新上药形成医药工业(包括研发、生产和制造)和医药商业(包括分销和零售)两大业务板块,成为A股市值最大,覆盖医药行业全产业链的大型综合性医药龙头企业,而工商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此外,新上药作为上海市国资委医药资产的唯一上市平台,政府支持力度大,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表示,上海医药未来的扩展除了兴建中央工厂等内涵式发展外,也少不了外延式并购重组,计划瞄准目前境内药品用量最大的区域,如分别占据全国药品总量40%、21%和16%的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作为战略并购的重点。

公司完成整合后核心竞争优势:

1)上海市政府麾下医药旗舰上市公司,有助于获取较好的产业政策

2)拥有完整产业链,工业占比未来将达三成左右

3)品种丰富,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组合

4)区域优势明显的分销,零售网络

风险因素:重组资产庞杂,国有企业机制下内部整合的效果和团队执行力还有待观察;外延扩张方面可能受到来自地方保护和区域性及全国性竞争对手的阻力。

3. 分业务陈述 1) 业务综述

2) 医药工业 A. 概况 2010H1公司主营收入构成

医药工业22% 医药商业78%

2010H1工业收入构成

生物及生化制药15% 化学制药39%

中药41% 医疗器械5%

2010H1商业收入构成

医药分销93%

医药零售7%

公司工业销售收入构成中基本药物估计占20%以上,拥有307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的70%。预计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持续推广和加深,未来3-5年基药市场空间还会很明显。同时,公司也通过基药销售来增加其他品种的销售。

公司工业品种中过亿品种收入占比接近一半(09年过亿品种收入34亿元,工业收入共73亿元,占比47%)。根据上半年情况,今年公司可能有希望增加2-3个过亿品种。

B.抗生素资产注入预期

上药集团承诺最迟在2011 年年底以前会将持有的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上

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华康医药有限公司以及新华联制药厂的全部股权或资产以转让

或认购上海医药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注入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表示抗生素业务在今年

年底前就能注入上市公司。

上海新先锋、上海新亚作为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专业平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抗

生素制药企业之一,目前抗生素业务的年销售收入在20 亿元以上,净利润1 亿以上。旗

下三大品牌“亚字”牌、“三花”牌和“四星”牌产品涵盖抗感染药的所有门类,是目前

国内品种最齐全、最丰富、最有特色的抗生素生产企业。公司的拳头产品头孢曲松、头孢

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替安、头孢唑林在国内市场排名均位居前三,市场占有率均超过20%。“四星牌”头孢替安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产品,具有单独定价的优势,

市场份额超过35%。独家品种锋克松(两性霉素B脂质体)填补了脂质体技术的国内空白。

3)医药商业

A.概况

2010年上半年,集团设立全资拥有的分销零售平台“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上药控股),以原来的上医股份为整合平台,全面整合医药商业业务。上半年公司

医药商业(分销和零售业务)销售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24.37%,较09年16.8%的

增速大幅提升;毛利率9.10%,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比09年全年略高,也明显高于国内商业毛利率5-8%的平均水平。公司医药商业市场份额继续稳居全国第二,在华东地区市场份额约为17.6%,其中上海市场份额达54.4%。(华东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

地区,医药流通规模占到全国40%)

B.收购广州中山医

成立于1998 年的广州中山医医药有限公司(原中山医科大学家庭医生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山大学广州中大产业集团的直属企业,是广州市的第三大医药商业企业。

从盈利水平看,中山医毛利率5.75%,作为以纯销为主的业务此毛利率水平并不高,估计主要源于公司代理的品种以国产药为主。但公司净利率达 1.14%,高于行业平均,说明其管理和运行效率较高。上药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代理的品种多为合资和进口品种,

毛利率较高,09年上药的毛利率估计能够达到8%以上。此次收购完成后,预计上药将迅

速将其优势品种资源带入,有望明显提升中山医的毛利率水平。

未来上药将以中山医为华南地区的经营及投资平台,打造围绕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环珠三角重点城市为基本点的区域分销网络布局,提升上海医药在广东省的整

体分销能力。同时,依托品种优势、以及更全面的物流系统,实现华东市场与华南市场的

跨区域联动及协同发展。控股广州中山医只是上海医药迈出全国分销网络布局的实质性第

一步,也是构建全国性医药分销渠道网络的重要步骤。

(二)比较分析(Cross-Sectional)

整合后的上海医药实现了工商一体化,其中商业板块对其收入和利润贡献占据

了重大比例,以下试就该业务做进一步分析。

目前上海医药商业流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牢牢占据华东地区老大的地位。区位优势加上较高的纯销比例(65%),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毛利率达到8.5-9.0%,是同行业中最高的。然而2003-2006年期间由于经营问题,公司盈利能力出现大幅下降,近几年随着经营逐步进入正轨,经营性税前利润逐步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目前同行业领先者国药控股的经营性税前利润率为3.5%左右,公司与之比还有较大差距。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国药股份

上海医药

南京医药

一致药业

华东医药

广州医药

502

235

137

96

61

19

2009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商业收入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上海医药

国药股份

南京医药

一致药业

广州药业

华东医药

8.16%

8.78%

5.95%

4.50%

6.97%

5.70%

2009H1主要医药商业公司毛利率

随着公司强化商业流通区域一体化,规模效应加上内部整合,该项指标有望继续提升。WIND预计,2010年内生增速将超过20%,销售规模达到230亿元左右,考虑并购总体规模超过270亿元,经营性税前利润可望接近5.5亿元。

五.上海医药发展前景

(一)公司战略规划

(二)H股发行计划

1.发行规模

自2009年10月公布重组方案,仅用不到6个月时间上海医药就全部完成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购买上药集团和上实控股资产,进度超出市场预期,显示上海市国资委及新上药领导班子的整合决心。

根据董事会决议公告,上海医药将要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5%(发行不超过6.64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26.57亿股),定价不低于本次H 股发行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 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即17.6元)。若按发行股本上限则此次发行H股融资额将达到117亿元之巨,将成为迄今中国医药公司最大规模的融资。上海医药也将成为继上海电气、太平洋保险后上海市国资委第3家A+H大型上市公司。

2.发行意义

1)公司去年启动上实系庞大资产重组,设计三家上市公司,并于今年3月正式实施,

完成了初步工作,但并未涉及外部融资。在目前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关键期,外部融资有助于公司未来发展上打开空间;

2)对公司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影响力有利;

3)有利于公司建立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3.募投项目

此次H股发行募集的资金拟用于以下项目:

1)医药工业收购兼并

公司将根据2009年重大资产重组时的承诺,于2011年12月31日前适时收购上海医药

(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抗生素业务资产(此项资产在前期重组之时未达到注入上

市公司标准,现今已基本完成整合,估计销售规模20亿元)。与此同时,公司亦将

积极寻求其他并购项目。

2)医药商业网络建设及并购

通过自建或者兼并收购的方式优先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战略性地

区新增分销网点,填补分销渠道空白点,提高分销网络覆盖范围和密度,并且调整

分销网络管理结构,形成以各地核心公司为区域运营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分销网

络架构,并加快向全国市场快速发展。同时进一步利用规模优势与资金优势,增强

对上游药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控制能力。从公司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长期盘踞

华东的上药控股已经迈出全国扩张步伐:今年已经收购了广州第三大分销商中山医,并重组了福建医药公司,在山东、江苏等地的并购也在积极进行,估计未来对医药

商业领域的并购将是此次募集资金投向的重点。

3)加大研发投入

重组完成后,公司已形成由中央研究院,子公司技术中心,以及和高等院校的联合

实验室组成的研发体系及专业技术平台,公司将大力推进“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

过渡”,“由技术创新向源头创新延伸”的新药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原料药和仿

制药的研发投入。

4)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打造综合化信息操作平台。该平台将提高公司内部沟通效

率,形成管理、财务及运营一体化运作模式,发挥协同效应;同时,通过该平台可

科学管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终端业务数据,有利于公司实现集中采购平台和营

销平台,增强议价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5)补充流动资金和优化财务结构

将适当补充流动资金,进一步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三)公司发展前景预测

目前形势下,我认为以下因素极有可能成为有力的股价催化剂:

1.分销业务走出华东区域,继续稳健对外扩张

2.研发平台的升级

3.资产重组时承诺的上药集团剩余资产陆续注入

4.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5.H股发行带来的资金优势和外延发展影响力

未来十年是医药产业的黄金发展十年,刚性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家政策的倾力

扶持,行业整合的深入进展都为之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上海医药作为地方国资委旗下的大

【5A文】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5A文】某国际知名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目录 一、公司简介 (3) 二、战略分析 (3) (一)优势分析 (3) (二)劣势分析 (3) (三)机会分析 (3) (四)威胁分析 (4) 三、利润表分析 (4) (一)水平分析 (4) (二)结构分析 (4) 四、资产负债表分析 (4) (一)水平分析 (4)

(二)结构分析 (5) (三)资产结构分析 (6) 五、现金流量表分析 (6) (一)水平分析 (7) (二)结构分析 (7) 六、财务比率分析 (8) (一)偿债能力分析 (8) (二)营运能力分析 (9) (三)盈利能力分析 (9) 七、杜邦分析………………………………………………………………………GG 八、成长分析……………………………………………………………………… 11 一、公司简介 《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DE,故名阿胶’”。“DE”阿胶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历代《本草》皆将其列为“上品”,誉为“圣药”。GGDE阿胶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成立于19GG年,19GG年成为上市公司,20GG年,隶属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中成药、保健品、生物药3大主导产业,GG0余个品规。DE阿胶连续3年居全国补益中药之首,在国内十大补血品牌中第一提及率、最常服用率、尝试率、品牌忠诚度等7项指标高居榜首。复方阿胶浆为全国医药行业十大名牌产品、全国十大畅销中药。 二、战略分析(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品牌优势 DE阿胶地处阿胶发源地,拥有广泛认知的地域心智资源优势,为行业第一品牌,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企业,拥有无可替代的品牌资源优势。 2、网络优势 从上游原料基地建设,掌控驴皮收购终端,到下游OTC终端、商超、医院、自建连锁等营销终端掌控,形成了全产业链掌控的模式优势。在GG、新疆、内蒙古、辽宁、甘肃等省建立原料基地,在国外多个国家建立采购网络,实现控制涵养并举,国内国际并重,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3、平台优势 建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行业内唯一的“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在阿胶等胶类中药研发、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4、技术优势 具有传承千年的国家级保密传统工艺,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生产技术;制定、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拥有大量阿胶传统配方、秘方,具有领先行业的标准优势、产品研发、技术领先优势。 (二)劣势分析 1、行业不稳定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与识别

第五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与识别 一、上市公司会计的一般特点及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的特点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具有公开性、高度透明的特点,公司必须定期公布其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情况,重大事项要在第一时间在指定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 1、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也与此相适应,其一般特点有: ●●公开: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其报表 ●●更详尽、更真实、更稳健 ●●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 2、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上市时的特殊因素,因而其会计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公司上市时不是整体上市,多为剥离或捆绑上市,做直通车,因而无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需要模拟报表。 2)法律手续不齐备甚至虚假 3)公司有“做高”利润的极大动力。上市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且上市后筹资需要维持一个很高的指标条件,或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 4)国家股比例较高,且加剥离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进行内幕交易影响市场的客观可能。 5)基于帮助国企解困,保持安定的考虑,上述问题变得自然,有时甚至受到鼓励和支持。 二、审计的一般特点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的特点

1、审计的一般特点: ●●对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表示意见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区别 ●●由于时间与成本原则,为抽样审计 ●●以被审对象健全的内控制度为基础 ●●检查欺诈舞弊不是审计的基本目的 2、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的特点: ●●不规范、不合法业务普遍存在,难以对合法性表示意见;关联交易 频繁,难以对公允性发表意见;政策法规准则、业务多变,难以一贯性 表示意见。 ●●难以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对高质量的独立审计无制度上的强烈需求,原因主要是国有股东缺 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管理层没有动力。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有关案例 通过报表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及早发现公司面临的可能风险。 1、1、利润虚假问题,背后都与二级市场操纵相关联。都可从报表分析中找到疑点。从96年山东渤海,琼民源、红光、大庆联谊、到2000年的蓝田股份、银广夏,公司造假手段越来越多,手法越来越隐蔽。 2、2、从利润构成分析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有操纵利润的极大动力,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10%现象、6%、0%现象。一些公司为达到筹资的指标条件,或为扭亏、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被摘牌,

上海医药2020年上半年财务分析结论报告

上海医药2020年上半年财务分析综合报告 一、实现利润分析 2020年上半年利润总额为360,387.67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的344,199.18万元相比有所增长,增长4.70%。利润总额主要来自于内部经营业务,企业盈利基础比较可靠。在营业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经营利润却有所上升,企业通过压缩成本费用支出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要注意营业收入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成本费用分析 2020年上半年营业成本为7,405,504.67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的7,928,690.97万元相比有所下降,下降6.6%。2020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为612,036.49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的643,018.84万元相比有所下降,下降4.82%。从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变化情况来看,2020年上半年在销售费用下降的同时营业收入也有所下降,但企业的营业利润却不降反增,企业采取了紧缩成本费用支出、提高盈利水平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注意营业收入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020年上半年管理费用为222,479.19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的232,922.97万元相比有所下降,下降4.48%。2020年上半年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55%,与2019年上半年的2.52%相比变化不大。企业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管理费用支出水平正常。2020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67,050.8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的72,532.94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7.56%。 三、资产结构分析 2020年上半年企业存货所占比例较大,经营活动资金缺乏,资产结构并不合理。2020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出现过快增长。从流动资产与收入变化情况来看,流动资产增长的同时收入却在下降,资产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资产结构偏差。 四、偿债能力分析 内部资料,妥善保管第1 页共3 页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 及评价报告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财务分析1.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近2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调查报告,在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产出提高了34%,由57,720亿美元增加到77,470亿美元,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按近全球平均速度的5倍,达到156%,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出从2,424亿美元增加到6,197亿美元;相应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出在全球的排名从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工业部门的第一大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信电器)作为国内著名的家电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先进数字电视机生产线之一,年彩电产能1610万台,是海信集团经营规模最大的控股子公司。 海信电器拥有国内一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始终坚持技术立企的企业发展战略,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并在中国、美国、比利时等全球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技术研发。截至目前,海信电视已经获得授权专利数862件,其中有600多项是在新技术、新功能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海信电视拥有的中国授权专利数在业内高居榜首。 海信电器成立于1997年4月17日,前身是海信集团有限公

司所属的青岛海信电器公司。1996年12月23日,青岛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原青岛海信电器公司作为发起人,采用募集方式,组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06,170,000元。 1997年3月17日,经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批准,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7000万股;其中,6300万股社会公众股于1997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700万股公司职工股于1997年10月22日上市。 1998年,经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批准,公司以1997年末总股本2700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按10:3比例实施增资配股。其中,国有法人股认购其应配6000万股中的万股,其余部分放弃配股权;社会公众股东全额认购配股2100万股。本次配股实际配售总额为万股,配售后总股本为万股。1998年7月10日完成配售,配股可流通部分2100万股于1998年7月29日起上市交易。 1999年6月4日,公司实施1998年度资本公积金10转4后,总股本为万股。 2000年12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向全体股东10:6配股。其中,国有法人股股东海信集团公司以资产部分认购万股,其余部分放弃;社会公众股东认购7644万股。该次实际配售股数为万股,配股后总股本为万股。其中,海信集团公司持有国有法人股万股,占总股本的%;其余为社会流通股计20384万股,占总股本%。 2006年6月12日,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东以向方案实施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流通股股东支付股票的方式作为对价安排,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获付股股票;对

2019年财务报表分析报告范例

财务报表分析报告范例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正确理解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存在,减少局限性的影响,在决策中扬长避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 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目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将大量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比较、分析并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着重对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全、经营成果是否优良等进行解释和评价,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二、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局限性 1.财务报表所反映信息资源具有不完全性。 财务报表没有披露公司的全部信息。列入企业财务报表的仅是 可以利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来源。而在现实中,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者因为客观条件制约,或者因会计惯例制约,并未在报表中体现。比如某些企业账外大量资产不能在报表中反映。因而,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2.财务报表对未来决策价值的不适应性。 由于会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很多数据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通货膨胀时期,有些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假设币值不变,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使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时难以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3.财务报表缺少反映长期信息的数据。 由于财务报表按年度分期报告,只报告了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长期潜力的信息。 4.财务报表数据受到会计估计的影响。 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等。 5.财务报表数据受到管理层对各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种选择,使不同企业同类的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完全相同,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的结论也可能有差异。 三、客观因素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1.财务报表可靠性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旦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达到目标,企业会主动选

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分析 (2)

应收账款一般分析: 应收帐款的余额过大:发生坏帐的违约风险会相应增加,一旦出现经营合同不能兑现、付款拖欠或其他问题时,由于企业不能按期收到款项,就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 应收账款账龄过长:坏账可能性较大。 如果欠款单位集中在支付实力较强的大客户,回收风险不大;若欠款单位多,实力一般,则坏账可能性较大。 应收账款若是关联交易形成的,坏账可能性较大。 应收帐款虚增:是销售收入虚增的一个合理的理由。 判断应收账款是否正常的两种方法 (1)动态分析--应收帐款的增幅与主营收入的增幅对比, 应该是同比例增长。如果当应收账款增长率远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时,不仅会使企业的账款回收难度加大,而且会使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现金流,这时就要当心了(另外,有可能是截留收入)。 如果是真实的发生的,应特别注意应收账款的收现性,说明应收账款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如果是虚假的,应注意是否有虚增资产和利润之嫌,尤其应关注来自于关联方交易的应收账款的增长。(交易的真实性、价格的公允性) (2)静态分析--应收帐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应当控制在10%以下:达到30%以上的,小心财务状况恶化,

因为这样的企业每销售10元商品,就有3元挂帐而拿不到现金,达到50%就说明公司有一半的利润是赊销得来的,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比较差。银行就应远离,肯定做了手脚,财务状况已经在恶化。反过来,应收帐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极小也不正常。 应收帐款的质量分析 分析应收账款是否有明细的应收账款帐龄表,应收账款是否集中于某几个客户或个别地区及抵押情况。 (1)账龄分析 从帐龄分析来看:一年期以内的所占比重越大越好,三年以上的越少越好,因为三年以上的50%有可能成为坏帐。如果3年以上应收账款金额或比例较大,说明质量较差,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以前年度的获利水平有水分,对今后的盈利水平带来较大的冲击。 (2)对债务人的构成分析 对债务人进行分析:分析债务人区域构成、所有权性质、资金实力、信誉、关联情况和债务人的稳定情况,债务是否集中于少数几个债务人手里。 应收账款的集中度:若应收账款集中在少数客户,只要任何一个客户出现倒账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的影响就会很严重。因此,必须逐一检查重要客户的还款能力。这里就要注意分散风险的观念。 (3)关注来自于大股东和关联企业的应收款项。 由于不少公司的“应收款项”与大股东有关,大股东往往利用自身拥有的控制权,长期占用公司资金。

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

中金黄金2007年财务报表分析 繁荣中国,投资盛世;资本逐鹿,沃野千里;巨龙苏醒,屹立东方。 身处在千载难逢的资本盛世,被百年华尔街称作"沸腾岁月"、"似火牛年"、"漂亮50"的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在年翻一倍的指数中,在黑马奔腾的个股里,我们追逐着光荣与梦想,为实现财务自由而奋力拼搏。 火热的2007年中国股市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精彩华章后,缓缓地落下了帷幕。 今回首,依旧清晰地看得到,短短一年,上证指数的涨幅接近翻番;深成指更是牛气冲天,涨幅超过160%。在这惊心动魄、高潮迭起、目不暇接的大牛市中,机构主力借势掀起一波波滔天巨浪,亿万散户投资者在亢奋与恐慌中奔驰着、追逐着:2007年又是股市丰收的一年,股指大涨,其中不乏大涨的股票.中金黄金确实是一只传奇股票,拥有良好的业绩,2007年每股收益0.92元.成为沪深股市的黄金股. 600489) 中金黄金:2007年年度要紧财务指标 单位:人民币元

2007 年2006年 营业收入 11,208,943,068.89 5,384,658,554.6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6,534,870.91 161,770,197.8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49,864,897.60 164,670,506.39 差不多每股收益 0.92 0.58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差不多每股收益0.89 0.59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 24.88 19.17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 24.23 19.51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2 6 1.93 2007年末2006年末 总资产 3,774,527,379.95 2,181,571,889 .51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

上海医药股票【上海医药评估方案】

上海医药股票【上海医药评估方案】 [上海医药]评估方案1.1评估时间节点策划11.2整体评估的范围21.3评估工作安排31.4评估方法31.5评估技术操作41.6评估项目的特点、难点41.7希望委托方/资产占有方配合的主要内容51.8项目质量控制措施61.1评估时间节点策划按照贵公司股权置换工作计划,初步拟定项目实施时间从进场清查工作开始30天内完成;财瑞评估公司对新先锋药业公司的评估从9月21日进入现场。 工作天数工作内容责任方协助方T-N9.18委托方确定参与的评估机构委托方T-29.21-22资产分析与分类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分工签订业务约定书等前期工作委托方资产占有方评估机构T-99.23-29对资产评估明细表填报人员进行培训向资产占有单位提出评估所需资料清单企业资产自查并填报评估明细申报表资产占有方评估机构T109.30资产占有单位提交资产评估申报明细表的电子文件资产占有方委托方T+2010.8-17评估人员进场资产清查复核现场勘查帐务核实10月18日各机构交市场调查土地、其它无形资产资料整理统计调查表评估机构委托方资产占有方T+2310.18-22各项目组评定估算各项目组协调各项目组撰写说明评估机构委托方完成经济行为方案、土地处置方案T+2510.23-25评估汇总撰写评估报告三级审核评估机构委托方对评估结果确认T+2910.26-29征求意见适当调整出具正式报告评估报告定稿评估机构委托方上级单位资产占有方及其他有关单位T+30国资部门确认/备案评估机构委托方需要说明的是,评估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方案、资料提供、企业员工配合、土地处置等)也是息息相关,如果由于其他各项工作未及时完成,将会影响评估工作时间计划,上述时间控制计划会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1.2整体评估的范围[1]确定整体评估单位的原则:控股企业、相对控股企业、涉及核心业务企业且资产量较大的,二级-三级的长期投资公司,整体打开评估; 对第四级的长期投资公司,如有土地使用权的,也进行整体资产评估。 [2]根据贵公司提供的合并报表范围共124家单位,经分析,根据资产量初步判断整体打开评估80家单位,不排除现场清查后,发现有些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也需纳入整体评估范围,具体待评估机构与各事业部沟通后再调整。 [3]非合并报表范围或第四级的长期投资公司还有5家企业因有土地使用权,也进行整体资产评估。 [4]整体资产评估的范围最终与委托方协商确定。 1.3评估工作安排本次评估由一家A级评估公司与二家B级评估公司组成团队承接任务: 被评估单位集团协调人事业部联系人评估公司(A)评估公司(B)整体评估报告赵大川徐红卫、金杰东洲评估公司集团本部胡逢祥徐红卫、高建兵东洲评估公司东华评估公司城乡评估公司上医股份徐红卫、金杰张汉宏东洲评估公司东华评估公司城乡评估公司原料事业部许涛牟雁群东洲评估公司东华评估公司城乡评估公司中药、OTC事业部孟令俊戚继敏、赵金屏大华评估公司大雄评估公司公信中南抗生素事业部晁才成贾婉美财瑞评估公司中企华诚信至信评估公司直属子公司徐红卫、金杰晁才成财瑞评估公司中企华诚信至信评估公司处方药事业部徐红卫、金杰俞燕纹立信评估公司新世纪评估公司天瑞评估公司具体整体评估单位名单另附表,联系方式详见通讯录。 1.4评估方法本项目评估主要采用单项资产加和法,并参照资产历史盈利指

上海医药评估方案分析

上海医药评估方案 分析 1

[上海医药] 评估方案 1.1评估时间节点策划 (2) 1.2整体评估的范围 (4) 1.3评估工作安排 (5) 1.4评估方法 (5) 1.5评估技术操作 (6) 1.6评估项目的特点、难点 (8) 1.7希望委托方/资产占有方配合的主要内容 (9) 1.8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11) 1.1评估时间节点策划 按照贵公司股权置换工作计划,初步拟定项目实施时间从进场清查工作开始30天内完成; 财瑞评估公司对新先锋药业公司的评估从9月21日进入现场。 2

3

需要说明的是,评估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方案、资料提供、企业员工配合、土地处理等)也是息息相关,如果由于其它各项工作未及时完成,将会影响评估工作时间计划,上述时间控制计划会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1.2整体评估的范围 [1] 确定整体评估单位的原则:控股企业、相对控股企业、涉 及核心业务企业且资产量较大的,二级-三级的长期投资公 司,整体打开评估;对第四级的长期投资公司,如有土地使用 权的,也进行整体资产评估。 [2] 根据贵公司提供的合并报表范围共124家单位,经分析,根 据资产量初步判断整体打开评估80家单位,不排除现场清 查后,发现有些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也需纳入整体评估范围, 具体待评估机构与各事业部沟通后再调整。 [3] 非合并报表范围或第四级的长期投资公司还有5家企业因 有土地使用权,也进行整体资产评估。 [4] 整体资产评估的范围最终与委托方协商确定。 4

1.3评估工作安排 本次评估由一家A级评估公司与二家B级评估公司组成团队承接任务: 具体整体评估单位名单另附表,联系方式详见通讯录。 1.4评估方法 本项目评估主要采用单项资产加和法,并参照资产历史盈利指标对收益水平较高、技术资产较多的企业采用收益法评估。评估方法选择标准: [1] 无显著无形资产、收益水平一般,且预期盈利水平无大幅 度变化,可采用单项资产加和法。对这次企业的评估要关 注药证等无形资产。 5

完整版宝钢财务报表分析

宝钢股份财务分析 金融1403班 盛佳慧 周旋 秦赟 邵江南

鲁明州 杨凡. 1.公司概况 1.1公司简介(历史发展及经营范围)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经中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国经贸企改[1999]1266号文批准,由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前称“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宝钢集团”)独家发起设立,于2000年2月3日正式注册成立。宝钢股份主要经营钢铁冶炼、加工,电力、煤炭、工业气体生产,码头、仓储、运输等与钢铁相关的业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咨询服务,汽车修理,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炉窑,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金属矿石、煤炭、钢铁、非金属矿石装卸、港区服务,水路货运代理,水路货运装卸联运,船舶代理,国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国际招标,工程招标代理,国内贸易,对销,转口贸易,废钢,煤炭,燃料油,化学危险品(限批发)限分支机构经营。 1.2基本财务状况 截止2015年12月31日,宝钢股份总资产23,412,3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 6,990,300万元,非流动资产23,412,300万元;负债总额为2,011,69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9,185,980万元,非流动负债11,197,7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2,214,600万元;2015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收入16,411,700万元,净利润101,287万元。 1.3公司战略 1.3.1 战略定位 公司以“创享改变生活”为使命,以“诚信、协同”为价值观,以“成为钢铁技术的领先者,成为环境友好的最佳实践者,成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为愿景,以“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和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为战略目标。 1.3.2战略重点 实现从精品战略宝钢集团未来的基本战略是围绕规模扩张的未来发展主线, 到“精品+规模”战略的转变,从新建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扩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升宝钢综合竞争力,引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 1.3.3战略建议 坚持“精品加规模”的战略思想,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发展服务先行的制造业,发挥产融结合的优势,打造数字化宝钢,成为绿色产业链的驱动者,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公司二次创业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有宝钢特色的经营之路,推动公司由卓越走向优秀。

2019年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实例

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实例 综合分析报告又称全面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和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特征,利润实现及其分配情况。下面的是分享的与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实例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 分析构架 (一)公司简介 (二)财务比率分析 (三)比较分析 (四)杜邦财务体系分析 (五)综合财务分析 (六)本次财务分析的局限 (一)公司简介 公司法定中文名称:四川xx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法定英文名称:SICHUANCHANGHONGELECTRICCO.,LTD 公司法定代表人:xx 公司注册地址:四川省xx市高新区绵兴东路35号 公司股票上市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股票简称:四川xx 股票代码:6xx839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名称:《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监会指定登载年报网站:://.sse.. 股份总数216,421.14(万股) 其中: 尚未流通股份121,280.91(万股) 已流通股份95,140.23(万股) 截止20xx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股东707,202名。 拥有公司股份前十名股东的情况如下: 名次股东名称年末持股持股占总股所持股份 数量(股)本比例(%)类别 1xx集团1,160,682,84553.63国有法人股 2涪陵建陶6,399,1200.30社会法人股 3杨香娃5,990,4xx0.28流通股 4嘉陵投资4,752,3840.22社会法人股 5雅宝中心2,517,4590.12流通股 6海通证券2,372,8320.11流通股 7成晓舟2,252,1640.09流通股 8满京华2,036,7360.09社会法人股 9四川创联2,xx5,5200.09社会法人股 xx华晟达1,950,xx00.09社会法人股 2.公司历史介绍

上海医药个股分析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 分析对象:上海医药 证券代码: 601607 班级: 姓名: 学号:

公司个股分析 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86年的科发药厂,1959年改称为上海四药厂.1993年被上海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年9月改制为股份公司。公司主要经营合成药、抗生素、口服药品及制剂等医药产品,产品品种有40余种,其中约1/3的产品出口。公司在行业中占较重要地位,综合排序位于前列。 因受企业改造、企业规模和产品附加值之间的矛盾及市场因素的影响,四药股份95年以来主曹利润和资产质量逐年下降,发展缺乏后劲。1998年7月,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决定对其实施资产重组。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属企业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天平制药厂重组后的优质经营性资产与四药股份原有资产进行了等值整体置换。同时增发社会公众股4000万股. 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医药’)换股吸收合并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氏药勺、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中西药业,)己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沃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吸收合并上海实业K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 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证监许可〔2010]132号)核准,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己于2010年2月23日完成。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后.公司股份总额增加799, 152, 702股,增至1, 992, 643, 338股,其中换股吸收合并上实医药新增公司股份592,181,860股.换股吸收合并中西药业新增公司股份206,970,842股。 本公司自2010年3月5日起变更证券代码,原证券代码为’600849',变更后证券代码为’601607',本公司证券简称为’上海医药’。原证券代码’600849'对应之证券简称变更为’上药转换’。 本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已经全部完成.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是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集团’)对集团旗下医药资产及业务实施的全面重组核合,通过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并注入资产,A本实现上实集团包括上药集团核心医药业务和资产的核体上市。经本公司申请,并经上海证券交易所核准,本公司自2010年3月5日起变更证券代码,原证券代码为’600849",变更后证券代码为’601607',本公司证券简称为‘上海医药‘。原证券代码,600849" 对应之证券简称变更为‘上药转换,。本公司股东之权益不会因证券

广药财务报表分析案例.doc

目录 1 企业背景 1.1广州药业企业背景 1.2广药07—11年企业财务报表 2广药财务报表分析 2.1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 2.2偿债能力分析与评价 2.3 营运能力分析与评价 2.4 广药集团成本管理评价 2.5 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价 3基于财务报表的广药集团战略实施与评价3.1 广药集团线性战略与评价 3.2 未来外部情况变化对公司运营与财务政策的影响 4 广药集团财务管理建议 4.1 对现行财务政策的评价与建议 4.2 对现行经营政策的评价与建议

广州医药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1 背景 1.1广州医药公司背景简介: 公司简介: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药业”)由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八家中成药制造企业和三家医药贸易企业于1997年9月1日重组成立,分别于1997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目前,本公司旗下拥有八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一家植物药研发生产企业、四家医药贸易企业和两家医药研发机构。本公司主要从事中成药制造、医药贸易和新药研发等业务。 以销售额计算,广州药业是国内最大的中成药制造商,在中成药制造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拥有众多的老字号品牌和丰富的产品资源。目前生产23种剂型共计400多个品种,包括40种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其中20种产品属广州药业独家生产品种。本公司属下九家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并全面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APR3/ERP系统管理。 广州药业亦是国内最大的医药贸易商之一,公司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医药零售网络和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现经营10,000多种西药、中药和医疗器械产品,其中独家代理的国外名牌医药产品100多种。 近年来,广州药业因其良好的经营业绩、规范的市场运作和高效的管理水平得到境内外资本市场及业界的关注与好评。 主营业务领域: 国有资产经营、投资、开发、资金融通。中成药的开发、生产(持许可证经营)。生物制品、保健药品、保健饮料的生产(持许可证经营)。批发和零售贸易(含中成药,其他国家专营专控项目除外)。普通货运(持许可证经营)。货运运输代理。(以下由分支机构经营)批发:中药材(收购)、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原料药、抗生素制剂、生化药品、生物制品(除疫苗)(持药品经营许可证)。销售:三类注射穿刺器械、医用X射线设备、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

某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与评价报告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及评价报告 ——青岛XX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财务分析1.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近2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调查报告,在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产出提高了34%,由57,720亿美元增加到77,470亿美元,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按近全球平均速度的5倍,达到156%,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出从2,424亿美元增加到6,197亿美元;相应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出在全球的排名从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工业部门的第一大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信电器)作为国内著名的家电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先进数字电视机生产线之一,年彩电产能1610万台,是海信集团经营规模最大的控股子公司。 海信电器拥有国内一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始终坚持技术立企的企业发展战略,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并在中国、美国、比利时等全球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技术研发。截至目前,海信电视已经获得授权专利数862件,其中有600多项是在新技术、新功能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海信电视拥有的中国授权专利数在业内高居榜首。 海信电器成立于1997年4月17日,前身是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青岛海信电器公司。1996年12月23日,青岛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原青岛海信电器公司作为发起人,采用募集方式,组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06,170,000元。

1997年3月17日,经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批准,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7000万股;其中,6300万股社会公众股于1997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700万股公司职工股于1997年10月22日上市。 1998年,经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批准,公司以1997年末总股本2700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按10:3比例实施增资配股。其中,国有法人股认购其应配6000万股中的506.5337万股,其余部分放弃配股权;社会公众股东全额认购配股2100万股。本次配股实际配售总额为2606.5337万股,配售后总股本为29606.5337万股。1998年7月10日完成配售,配股可流通部分2100万股于1998年7月29日起上市交易。 1999年6月4日,公司实施1998年度资本公积金10转4后,总股本为41449.1472万股。 2000年12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向全体股东10:6配股。其中,国有法人股股东海信集团公司以资产部分认购283.6338万股,其余部分放弃;社会公众股东认购7644万股。该次实际配售股数为7927.6338万股,配股后总股本为49376.7810万股。其中,海信集团公司持有国有法人股28992.7810万股,占总股本的58.72%;其余为社会流通股计20384万股,占总股本41.28%。 2006年6月12日,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东以向方案实施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流通股股东支付股票的方式作为对价安排,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获付2.5股股票;对价安排执行后,原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变更为有限售条件的股份,流通股股东获付的股票总数为5096万股。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23896.781万股,占总股本的48.4%;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数量为25480万股,占总股本的51.6%。

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分析

应收账款 一般分析: 应收帐款的余额过大:发生坏帐的违约风险会相应增加,一旦出现经营合同不能兑现、付款拖欠或其他问题时,由于企业不能按期收到款项,就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 应收账款账龄过长:坏账可能性较大。 如果欠款单位集中在支付实力较强的大客户,回收风险不大;若欠款单位多,实力一般,则坏账可能性较大。 应收账款若是关联交易形成的,坏账可能性较大。 应收帐款虚增:是销售收入虚增的一个合理的理由。 判断应收账款是否正常的两种方法 (1)动态分析--应收帐款的增幅与主营收入的增幅对比, 应该是同比例增长。如果当应收账款增长率远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时,不仅会使企业的账款回收难度加大,而且会使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现金流,这时就要当心了(另外,有可能是截留收入)。 如果是真实的发生的,应特别注意应收账款的收现性,说明应收账款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如果是虚假的,应注意是否有虚增资产和利润之嫌,尤其应关注来自于关联方交易的应收账款的增长。(交易的真实性、价格的公允性) (2)静态分析--应收帐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应当控制在10%以下:达到30%以上的,小心财务状况恶化,因为这样的企业每销售10元商品,就有3元挂帐而拿不到现金,达到50%就说明公司有一半的利润是赊销得来的,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比较差。银行就应远离,肯定做了手脚,财务状况已经在恶化。反过来,应收帐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极小也不正常。 应收帐款的质量分析 分析应收账款是否有明细的应收账款帐龄表,应收账款是否集中于某几个客户或个别地区及抵押情况。 (1)账龄分析 从帐龄分析来看:一年期以内的所占比重越大越好,三年以上的越少越好,因为三年以上的50%有可能成为坏帐。如果3年以上应收账款金额或比例较大,说明质量较差,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以前年度的获利水平有水分,对今后的盈利水平带来较大的冲击。 (2)对债务人的构成分析 对债务人进行分析:分析债务人区域构成、所有权性质、资金实力、信誉、关联情况和债务人的稳定情况,债务是否集中于少数几个债务人手里。 应收账款的集中度:若应收账款集中在少数客户,只要任何一个客户出现倒账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的影响就会很严重。因此,必须逐一检查重要客户的还款能力。这里就要注意分散风险的观念。 (3)关注来自于大股东和关联企业的应收款项。 由于不少公司的“应收款项”与大股东有关,大股东往往利用自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文案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2-2014年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姓名:段金鸿 班级:会计132班 学号:201012024

目录 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分析 4 (一)国内环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石油产业对外的强依赖性长期存在.................................... 错误!未定义书签。2.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奠定石化产品竞争地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3.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将持续.................................................. 错误!未定义书签。4.油气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 错误!未定义书签。5.石化产品伴生的环保隐患构成潜在威胁...........................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中石化竞争力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油气勘探与生产处于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2.拥有炼油化工和销售方面的竞争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3.拥有“走出去”一体化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4 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 4 1、公司基本信息公司法定中文名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5)

上海医药2019年财务分析结论报告

上海医药2019年财务分析综合报告上海医药2019年财务分析综合报告 一、实现利润分析 2019年实现利润为626,246.66万元,与2018年的534,337.79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17.20%。实现利润主要来自于内部经营业务,企业盈利基础比较可靠。在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的同时,营业利润也迅猛增加,经营业务开展得很好。 二、成本费用分析 2019年营业成本为15,975,166.96万元,与2018年的13,652,146.86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17.02%。2019年销售费用为1,285,572.31万元,与2018年的1,105,809.87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16.26%。2019年销售费用增长的同时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企业销售活动取得了明显市场效果,销售费用支出合理。2019年管理费用为465,157.34万元,与2018年的407,510.75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14.15%。2019年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49%,与2018年的2.56%相比变化不大。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同步增长,销售利润有较大幅度上升,管理费用支出合理。2019年财务费用为125,877.22万元,与2018年的123,045.54万元相比有所增长,增长2.3%。 三、资产结构分析 2019年企业资金不合理占用数额较大,企业经营活动资金紧张,资产结构不太合理。从流动资产与收入变化情况来看,流动资产增长慢于营业收入增长,并且资产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因此与2018年相比,资产结构趋于改善。 四、偿债能力分析 从支付能力来看,上海医药2019年的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短期债务融资活动的支持。企业负债经营为正效应,增加负债有可能给企业创造利润。 内部资料,妥善保管第1 页共3 页

上海医药财务报表分析

上海医药财务报表分析 2009-2010H CHEN, JINGJING

目录 一.上海医药概况 (3) (一)历史沿革 (3) (二)主营业务 (3) 二.医药行业介绍 (4) (一)行业概述 (4) (二)发展现状 (4) (三)发展趋势 (6) (四)行业壁垒 (7) 三.上海医药核心优势 (10) 四.上海医药财报解析 (11) (一)趋势分析(Historical) (11) (二)比较分析(Cross-Sectional) (16) 五.上海医药发展前景 (18) (一)公司战略规划 (18) (二)H股发行计划 (18) (三)公司发展前景预测 (19)

一.上海医药概况 (一)历史沿革 ?1995年,上实集团合资组建三维制药,正式进入医药产业 ?1998年,上实集团收购正大青春宝,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扩大在医药方面的投资原上海医药管理局下属企业改制组建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 上海医药集团与施贵宝,罗氏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并成为全 球第一家获罗氏授权生产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厂家 ?2001年,收购胡庆余堂 与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上海首家中药合资企业—上海和 黄药业有限公司 ?2002年,收购胡庆余堂国药号 ?2003年,收购厦门中药厂 ?2004年,上实控股收购上实医药 ?2008年,上海市国资委将上海华谊,上海工业投资各持有的上药集团30%股权划拨给上海上实 ?2009-2010年,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资产重组整合,上海医药成为旗下唯一医药上市平台 自此,上海医药拥有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分销,和医药零售业务,成为我国A股市场市值较大,综合竞争力可观的全产业链医药上市公司。 (二)主营业务 上海医药融医药工商业于一体,在工业领域主营化学,生物,中药药剂的研发制造,兼营医疗器械,在商业领域涵括医药的分销与零售业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