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要的放线菌类型

主要的放线菌类型

主要的放线菌类型
主要的放线菌类型

主要的放线菌类型

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因其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过去曾认为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微生物"。然而,用近代生物学技术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内的原核微生物,只不过其细胞形态为分枝状菌丝。从系统发育上看,放线菌(除高温放线菌外)与全部G+细菌一起同属于这一大分支中的高G+C/mol%(60-72)群。

多腔孢囊放线菌

这类放线菌包括嗜皮菌属、地嗜皮菌属和弗兰克氏菌属,其共同特征是:菌丝进行纵向和横向分裂,直接产生孢子,菌丝形成细胞群或孢子簇,细胞壁含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eso―Diaminopimelic acid,m―DAP)。嗜皮菌属(Dermatophilum):菌丝在不同的平面上形成横隔,构成砖格状细胞堆,产生直角侧向分枝。寄生在哺乳动物体上,侵害未角质化的表皮,引起渗出性皮炎。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该属放线菌最显著的特征是能与非豆科木本植物共生固氮。在木麻黄和杨梅上可形成具有向上生长小根的根瘤;而在桤木、鼠李科和蔷薇科植物上形成的根瘤成簇,每簇由许多裂片状的小根瘤组成。在有隔、分枝的菌丝体顶端的泡囊柄上,形成泡囊,泡囊具有固氮功能。弗兰克氏菌属可利用的最适碳源是短链脂肪酸和有机酸,能利用吐温是该属独特的特征。

孢囊放线菌

这类放线菌以孢囊孢子进行繁殖为突出特征。孢子的分裂和排列方式用于区分不同的属。

(1)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

孢囊球状、棒状或不规则状,产生圆形或近圆形具丛生鞭毛的游动孢子。多分布在腐烂植物和土壤中。

(2)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

孢囊指状或棒状,其内可产生规则的球形孢子,排列成单一行列。16SrRNA 寡核苷酸编目表明该属在系统发育上与游动放线菌菌属、小单孢菌属的关系密切。

(3)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

产生梭形、具周生鞭毛的游动孢子是该属的特征。多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土壤中。

链霉菌

链霉菌具有发达的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是区分各种链霉菌明显的表观特征,产多种抗生素是这类放线菌最突出的生理特性。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包括几百个种的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的一属。该属的孢子丝可呈直形、波曲和螺旋形,螺旋形有开环螺旋形钩状、松螺旋、紧螺旋之分。孢子丝在排列方式上又有簇生、单轮生、二级轮生之别。孢子丝可产3-50个孢子,孢子呈球形、椭圆形或杆状,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具有瘤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等饰物。孢子丝的形状、排列方式、孢子表面饰纹是分种的重要表型特征。该属可产生1000多种抗生素,用于临床的已超过100种,如链霉素(Strept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丝裂霉素(Mitomycin)等,是放线菌中产抗生素最多的属。此外,该属的种还可以产生维生素、酶和酶抑制剂。多数腐生型的链霉菌在土壤中生长,分解土壤中其他微生物难以利用的有机物,对土壤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土壤改良中具有积极意义。少数寄生型的种能引起植物病害,如疮痂链霉菌(S.scabies)可导致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

其它放线菌

(1) 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在单轴分枝的孢子梗上产生圆形的单生孢子是该属最突出的表观特征。腐生型的小单孢菌具有很强的分解纤维素、几丁质的能力,是土壤和水体中常见的放线菌。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庆大霉素是由该属中的棘孢小单孢菌

(M.echinospora)产生的。

(2) 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

在系统发育上,该属归于G+菌DNA低G+C菌群(G+C/mol%为30-42),说明该属与其他放线菌在遗传上远缘。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均可产生单个孢子是该属的特点。多分布在高温的堆肥、厩肥和自热草堆中,有些种可产抗生素。

(3)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

诺卡氏菌属又名原放线菌属,培养15小时至4天的菌丝体产生横膈膜后可突然断裂成长短近一致的杆状或带叉的杆状体或球状体,以此复制成新的多核菌丝体是该属突出的特点。多数种只有营养菌丝,而无气生菌丝。一些具有极薄气生菌丝的种也可以产生杆状或椭圆形的孢子。该属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如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麻风杆菌(M.Leprae)有特效的利福霉素(rifomycin)以及抗G+菌的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此外,有的诺卡

氏菌在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处理含氰废水方面有实用价值。拟诺卡氏菌属在形态特征上与诺卡氏菌属相似,有的种可引起人和动物眼及肺部感染。

(4) 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

该属的放线菌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如抗禽类球虫病的马杜霉素(madumycin),有的种可通过伤口感染引起足分枝菌病。

(5)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该属最突出的特征是无气生菌丝,不形成孢子,通过营养菌丝断裂成"V""Y"形体进行繁殖。多数是致病菌,如引起牛颚肿病的牛型放线菌(A. bovis)以及引起人后颚骨肿病和肺感染的衣氏放线菌(A.israelii)。

实验二 酵母菌的死活染色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二类参照)

实验二酵母菌的死活染色及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赵奕玲 121180169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 2掌握酵母菌的死活细胞的鉴定方法。 3.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形态及出芽方式观察的基本原理:酵母菌的死活染色通过用美蓝染色制成水浸片,来观察生活的酵母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美蓝是一种无毒性染料,它的氧化型是蓝色的,而还原型是无色的,用它来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由于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所以酵母的活细胞无色,而对于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无此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因此,用美蓝水浸片不仅可观察酵母的形态,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2.酵母菌子囊孢子观察的基本原理:子囊类酵母菌是以接合产生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它们一般通过邻近的两个形态相同而性别不同的细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状的原生质突起相互接触、局部融合并形成一条通道,再通过质、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4或8个子核,然后它们各自与周围的原生质结合在一起,再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孢子壁,这些一个个子囊孢子就成熟了,而原有的营养细胞则成了子囊。能否形成子囊孢子及其形态是酵母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酵母菌形成子囊孢子需一定条件,其中麦氏培养基有利于酿酒酵母子囊孢子的形成。 孢子壁厚不易着色,但是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因此先用强染色剂(孔雀绿)下染色,使染料进入菌体和孢子,水洗时菌体中染色被洗脱而孢子中染料保留。在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色剂的颜色而孢子保留原来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3.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原理: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的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和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的气生菌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各种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形。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形态及结构的观察

放线菌形态及结构的观察 姓名:贾晓霖 学号:201000140032 班级:生科10.1 同组人员:李江湲程子修洪钧烨 摘要:配制高氏I号培养基用来培养青色链霉菌和弗式链霉菌,本实验运用插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形态,初步地了解放线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更直观的了解,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以及气生菌丝分化而成的孢子丝以及孢子。 关键词: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高氏I号培养基、插片法 前言: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土壤中最多,主要以孢子繁殖,至今发现的共有五六十属,它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时已发现的5128种抗生素中,有3165种为各种放线菌所产生,链霉菌属又占放线菌中的首位(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中的87.5%);有的放线菌还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等;少数会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的疾病。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其孢子丝的形态多样,而且性状较稳定,是对它们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指示。因此学习如何培养和观察它们不仅对科学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对实际生活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本实验采用合成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插片法取菌观察,不仅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放线菌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玻璃纸法、印片法进行观察。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共约1,000多种,它们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也是实验中选取它们观察的重要原因。 一、实验目的 1.1学会正确的配置高氏I号培养基 1.2运用插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形态,初步地了解放线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二、实验材料 1、菌种: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氏链霉菌(S. glaucus). 2、试剂:高式I号培养基200ml、二甲苯、香柏油 3、仪器和其他用具:三角烧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分析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气灭菌锅,pH 试纸,棉塞,牛皮纸,记号笔,载玻片,盖玻片(3包 10个/包),培养皿(1包 10个/包),移液管,接种环,镊子2把 三、实验方法 一、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 1、称量和溶解。 2、按配方先称取可溶性溶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冷水将淀粉尽量溶解,再加入沸水中,继续加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解。 3、称取其他各成分依次溶解。由于条件限制,对于微量成分FeSO4·7H2O,直接用分析天平称量,加入即可。 4、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进行pH 调节到7.2~7.4。 5、制平板培养基。 6、材料灭菌。将所配溶液装在三角烧瓶中并加棉塞,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并用麻绳捆好,用记号笔标记组号。取十个培养基,用牛皮纸包好,用记号笔标记大小面。同理盖玻片也用牛皮纸包好,再在盖玻片上加盖一层牛皮纸纸,用牛皮纸包好后,用记号笔标记,镊子也包好一起灭菌。将上述物品放入密封的加压灭菌锅中进行高压蒸汽灭菌121℃、20分钟。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二)

大讲堂第一部分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二) 食用菌的子实体 子实体是食用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繁殖结构,子囊菌的子实体叫子囊果,担子菌的子实体叫担子果。子实体是从菌丝体上产生的。 形态各异的子实体 典型伞菌的子实体,是由菌盖、菌柄、菌褶等部分组成的。 1.菌盖 菌盖又叫菇盖、菌伞,是子实体的帽子部分,是菌褶着生的地方。不同的食用菌,菌盖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半球形、扇形、钟形、圆锥形、漏斗形和平展形等。菌盖表面有的光滑,有的有皱纹、条纹或龟裂;有的干燥,有的湿润或粘滑;有的具绒毛、鳞片或晶粒等。菌盖的直径大小不一,通常褶菌盖直径在6厘米以下的归为小型菌类;6—10厘米的为中型菌类;10厘米以上的为大型菌类。 菌盖由角质层(亦称覆盖层)和菌肉两部分组成。角质层是由保护菌丝组成,依次可分外皮层、盖皮及下皮层。菌肉大多数为白色,由生殖菌丝和联结菌丝组成。生殖菌丝是构成菌肉的主要菌丝类型,它比联结菌丝宽而直,能不断生长,分隔多,分隔处 明显缢缩。联结菌丝生长有限,分隔少,常大量或不规则地分枝。在红菇科中,生殖菌丝由球状胞组成,埋于管状联结菌丝的基质中,常失去再生能力,所以这些菇类用组织分离难以成活。有些伞菌除生殖菌丝和联结菌丝外,还有产乳菌丝(或称分泌菌丝),

内含乳汁或油滴。 2.菌柄 又叫菇柄或菇脚。起支持菌盖和输送养分的作用。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多中生于菌盖上, 也有偏生或侧生的,甚至完全无柄。组成菌柄的菌丝体基本上是垂直排列。菌柄皮层由厚壁细胞紧密靠拢组成。 菌柄中有的菌丝排列充实(中实);有的只是疏松的筋质细胞(中松);有的则无菌丝(中空)。 有些伞菌如双孢蘑菇,子实体幼小时,在菌盖边缘和菌柄间有一层包膜叫内菌幕,覆盖于子实层外。当子实体长大时,菌盖展开,内菌幕与菌盖脱离,残留在菌柄中上部的环状物叫菌环。有些伞菌如草菇在菌蕾时,外面包裹一层菌膜叫外菌幕,能随子实体长大而增厚,以后残留在菌柄基部的袋状物或环状物叫菌托。菌托的有无以及大小、形状、厚薄等特性是伞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3.菌褶 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方。呈放射状排列的片状结构,是产生担孢子的场所。菌褶稀密、长短不等。 菌褶的轮廓形状 与菌柄连接的方式有(l)直生(贴生)——菌褶的一端直接着生在菌柄上;(2)延生——菌褶沿着菌柄向下着生;(3)离生——菌褶不和菌柄接触;(4)弯生——菌褶

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放线菌的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这里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链霉菌主要由菌丝(mycelium)和孢子(spore)两部分结构组成。 (一)菌丝 链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分支,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丝分化程度不同,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或者营养菌丝。菌丝较细,直径0.5~0.8um,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可产生黄、蓝、红、绿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基内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向空气中长出的菌丝称作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直径较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0~1.5um,颜色较深,长度相差悬殊,呈直形或弯曲形。气生菌丝同样可产生色素,多为脂溶性色素。 3.孢子丝(spore hypha)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顶端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作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孢子成熟后,可从孢子丝中逸出飞散。 孢子丝的形状以及在气生菌丝的排列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是链霉菌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形与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式因菌种而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等多种。 (二)孢子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即分化成孢子。孢子的形成为横割分裂,横割分裂有两种方式:1 细胞膜内陷,并由外向内逐渐收缩,最后形成完整的横割膜,将孢子丝分隔成许多无性孢子; 2 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缩,并逐步缢缩,最后将孢子丝缢缩成一串无性孢子。 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连接呈链状。孢子的大小、形态多样,即使是同一孢子丝分化形成的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一)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一) 食用菌的菌丝体 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俗称菇或蕈。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或子囊菌纲的菌类。所谓担子菌是指有性孢子外生在担子外的菌类,如双孢蘑菇、香菇等。子囊菌是指有性孢子内生于子囊内的菌类,如羊肚菌。 目前国内外栽培数量最多的是担子菌纲的菌类,包括银耳目的银耳、黑木耳,多孔菌目的猴头菌和伞菌目的香菇、草菇等。 在担子菌纲中又以伞菌目的种类最多,资源比较丰富。因此着重以伞菌为例,介绍一般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的。 (一)菌丝体 生长在基质中的大量丝状物是食用菌的营养体,称菌丝体。菌丝体是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的管状的丝状体,每根细丝叫菌丝。菌丝以顶端部分进行生长,但菌丝的每一个细胞都潜存有生长的能力。菌丝通常无色透明,但也有的种类有色,在基质中蔓延伸展,反复分枝,组成菌丝群,通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一般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基内菌丝,或者叫营养菌丝,分布在基质内,一方面吸收营养,一方面分枝繁殖,不断向四周蔓延扩展;另一部分菌丝是气生菌丝,由基内菌丝产生并分布在空气中,并在一定季节和一定的发育阶段,产生出繁殖器官——子实体。 左图 中深 色发 暗的 是基 内菌 丝, 浅色 发亮 的是 气生

菌 丝。 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菌丝体的形态结构也不一样,通常可分为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和三级菌丝体三种。 初生菌丝体也叫一级菌丝体,是刚从担孢子萌发而成的菌丝体。开始时含有许多核,以后细胞产生横隔,使每个细胞各具一个核,所以也叫单核菌丝体(或同核体)。初生菌丝体无论如何繁殖,一般都不会产生子实体。 次生菌丝体也叫二级菌丝体。初生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两个单核菌丝细胞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质配),成为双核细胞,具双核细胞的菌丝体称双核菌丝体。由于细胞内含有两个遗传性不同的核,所以又称异核体。双核菌丝体的菌体粗壮,生长也快。在菌丝隔膜上方有锁状联合的结构。

放线菌期末作业

放线菌学期末作业 1,为什么说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又更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答: 放线菌是一种具有丝状分支的单细胞,状态与霉菌相像。所以人们认为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过渡型。放线菌更接近于细菌,主要是因为: 1,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 2,放线菌虽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但大部分无隔,为单细胞; 3,放线菌菌丝比真菌细得多,其直径与细菌相似; 4,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AP; 5,游动放线菌的鞭毛与细菌鞭毛类似,无“9+2”结构; 6,放线菌同大部分细菌一样,对酸敏感,在微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6,放线菌属无性繁殖,同细菌一样,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 7,对溶菌酶和作用于细菌的抗生素敏感; 8,DNA重组方式与细菌相同; 9,核蛋白体为70S。 2,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在结构上有何区别?它们又有何联系? 答: 基内菌丝 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或者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又称二级菌丝。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直径为 1.0~1.4微米,长度相差悬殊,形状直伸或弯曲,可产生色素。 孢子丝 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顶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叫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 孢子成熟后,可从孢子丝中逸出飞散。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向因菌种而

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 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3.放线菌的那些特征可作为其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答:色素,菌丝是否有隔,对氧需求,寄生或腐生,基因组成,细胞壁成分,16sRNA。 4.试介绍放线菌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 答: 工业 嗜盐放线菌能产生胞外多糖及其他多聚物,蛋白含量极高(在相同面积的蛋白质产量相当于种植玉米的125倍,养鱼的70倍,养牛的600倍),酶活性很特殊(在高盐浓度下仍保持高活性),也产生抗生素、胰岛素、维生素等,因此嗜盐放线菌是一类很有开发价值的资源。例如,嗜盐放线多孢菌可以将甘氨酸转化为甜菜碱,它又是一种重要的高效保护剂。国内外有不少微生物学工作者正在试图从高盐碱环境里找到一种具有较高脱卤酶活性的嗜盐菌菌株,以期能达到高效、彻底消除环境污染物的目的。 农业 放线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腐生菌,能将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分解,然后转化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还有弗兰克氏菌,生长在许多非豆科植物的根瘤里,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成为植物能利用的氮肥。 医药 人们常用放线菌产生的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药物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利用放线菌还可以生产维生素B12 、蛋白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等医药用品。食品 低温放线菌进行低温发酵时可生产许多风味食品,并且这种发酵方式可以节约能源和减少中温菌污染。目前发现的几千种抗生素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它的菌落颜色鲜艳,呈放射状,对人体无害,因此,人们常用它作食品染色剂,既美观,又安全。 5.请介绍放线菌细胞的构造特征。 答: 细胞壁:细胞壁是位于菌体的外层,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结构。细胞壁约占细胞干重的10%—25%。主要由肽聚糖组成。 细胞膜:是围绕细胞质外面的双层膜结构。由磷脂(20-30%)和蛋白质(50-70%)组成.基本结构是磷脂双层:疏水的脂肪酸链排列在内,亲水的磷酸基排列在外。蛋白质镶嵌在双层磷脂中,并伸向膜内外两侧。边缘蛋白和整合蛋白(跨膜蛋白)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1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 1.学习并初步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 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像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 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 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为了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住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本试验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1.插片法: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2.玻璃纸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放线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放线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既能保持放线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3.印片法:将要观察的放线菌的菌落或菌苔,先印在载玻片上,经染色后观察。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孢子丝的形态、孢子的排列及其形状等。方法简便、但形态特征可能有所改变。 (*本次试验采用插片法) 三、器材 1、菌种:青色链霉菌,弗氏链霉菌。 2、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 3、仪器及其他用具:经灭菌的平皿、玻璃纸、盖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铲, 石碳酸复红染液,显微镜等。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 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菌 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 菌丝组成。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 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 “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 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2.高氏一号培养基 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

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 3.插片法观察放线菌 为避免破环细胞及菌丝体形态,通常采用插片法和玻璃纸法并结合菌丝体简单染色进行观察。在插片法中,将灭菌盖玻片插入接种有放线菌的平板,使放线菌沿盖玻片和培养基交界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而且有利于对不同生长期的放线菌形态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 2.培养基 灭菌的高氏Ⅰ号琼脂。 3.仪器和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培养皿等 四、实验操作 1.配置高氏一号培养基(200ml) 按配方称取高氏培养基各组分,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

第二章 食用菌形态结构及分类

第一章食用菌形态结构及分类 主要内容: 第一节食用菌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食用菌的发展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肉质或胶质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少数是子囊菌,绝大多数种类是担子菌。担子菌中又以蘑菇目或称伞菌目最多。因此叙述食用菌的形态结构时,多采用此目中的种类加以介绍。 这是一个食用菌生活史简单示意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食用菌生活中经历孢子、菌丝体、子实体等阶段,当然有些食用菌也会存在一个休眠体阶段,下面从菌丝体、休眠体、子实体三个方面介绍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第一节菌丝体 什麽是菌丝体?通常把菌丝前端不断地生长,分枝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称为菌丝体。既然菌丝体是由菌丝交织而成的,首先我们先介绍菌丝的概念。 一、菌丝 1、什麽是菌丝? 菌丝是由孢子萌发而形成的丝状结构。 2、菌丝来源:

食用菌的孢子是微小的繁殖单位,菌丝是由孢子萌发而来。 3、菌丝形态: 菌丝细胞是管状,通常无色透明,但老的菌丝可能产生各种色素,因而呈现种种不同色泽。 菌丝中有横隔壁,大多是多细胞的,每个菌丝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二、菌丝体 菌丝前端不断地生长,分枝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通常称为菌丝体,即食用菌的营养体,是形成子实体(出菇)的基础,菌丝体质量的好坏,对是否出菇,产量高低,品质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菌丝体 功能:菌丝体是营养结构,主要是分解基质、吸收、输送、贮藏养分以及繁殖。 分类:按发育的顺序,菌丝体可分为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和三生菌丝体。 1、初生菌丝体 初生菌丝体也叫一次菌丝体,是刚从担孢子萌发而成的菌丝体。开始时含有许多核,以后细胞产生横隔,使每个细胞各具一个核,所以也叫单核菌丝体(或同核体)。 一般大多数单核菌丝不产生子实体,必须由亲和的初生菌丝或单核菌丝之间配对形成次生菌丝或双核菌丝后,才能形成发育健全的子实体。 例外:金针菇单核菌丝替能形成单核子实体,但这种子实体小,菌盖发育不完全。 2、次生菌丝体 次生菌丝体也叫二次菌丝体。初生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两个单核菌丝细胞的细胞发生质配,成为双核细胞,我们把这种具双核细胞的菌丝体又称双核菌丝体。 初生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两个单核菌丝细胞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叫质配。 由于细胞内含有两个遗传性不同的核,所以又称异核体。 担子菌的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题目】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放线菌观察方法—插片法 2、了解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器材】 1、菌种: 青色链霉菌、弗氏链霉菌 2、培养基: 灭菌的高氏Ⅰ号琼脂培养基 3、仪器和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培养皿等 【实验原理】 1.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高氏I号培养基中,需要加入FeSO4。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内菌丝而无气生菌丝。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生菌丝在上层、基内菌丝在下层,且气生菌丝较暗,基内菌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图1:链霉菌一般形态和构造(模式图) 1-直形,交叉分枝 2-丛生,波曲 3-顶端形成大螺旋 4-松螺旋 5,6-紧螺旋 7-短而直,轮生 图2:链霉菌属孢子丝的主要类型 3.插片法 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1-盖玻片 2-琼脂层 图3 【实验内容及步骤】 1、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100ml) 1)根据配方按照一定比例称取可溶性溶粉、及其他成分溶解。 2)待将所有药品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进行pH调节到7.2~7.4 3)材料灭菌:将所配溶液装在三角烧瓶中并加棉塞,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并用麻绳捆好,

放线菌的观察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姓名:学号:年级班级:组别: 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青色链霉菌( S. glaucus ),弗氏链霉菌( S. fradiae )。 2.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 3.仪器或其他用具:培养皿,盖玻片,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显微镜等。 【目的要求】 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基本原理】 1.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基内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内菌丝而无气生菌丝。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生菌丝色暗,基内菌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为了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本实验应用插片法。 3.插片法 将放线菌接种在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操作步骤】 1.配制高氏I号培养基(200mL)。 按配方称取高氏培养基各组分,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200mL,调节pH,121℃灭菌20min。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 二、基本原理 放线菌是由纤细的有分枝的菌丝构成,菌丝体为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大多数放线菌的菌丝分化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两部分。营养菌丝深入培养基中生长,气生菌丝则生长在培养基的表面,并向空中伸展。因此用普通方法制片,往往很难观察到放线菌的整体形态。必须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以便将自然生长的放线菌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玻璃纸培养法、插片法和印片法。 三、材料及器材 1. 菌种:细黄链霉菌(5406放线菌) 2. 溶液和试剂:吕氏美蓝染液 3. 仪器及其他用具:盖玻片,载玻片,擦镜纸,接种环,显微镜,剪刀,镊子,吸管,玻璃涂布棒,玻璃纸等。 四、方法与步骤 (一)插片法 1. 取一淀粉琼脂培养基平板,用接种环将菌种在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然后用无菌镊子将灭菌的盖玻片以大约45°角插人琼脂内(插在接种线上,插片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 2. 倒置培养,28℃,3~5天。 3. 用镊子小心取出盖玻片,擦去背面培养物,然后将有菌的一面朝上放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二)玻璃纸法 1. 以无菌操作用镊子将已灭菌的小块玻璃纸片铺在琼脂淀粉培养基表面,

用无菌涂布棒将玻璃纸压平,使其紧贴在琼脂表面,不留气泡,每个平板可铺5~10块玻璃纸。 2. 用接种环挑取菌种斜面培养物在玻璃纸上划线接种。 3. 平板倒置,28℃,培养3~5天。 4. 镜检在载玻片上加一小滴水,用镊子小心取下玻璃纸片,菌面朝上放在玻片的水滴上,使玻璃纸平贴在玻片上,中间不要有气泡,直接镜检。 (三)印片法 用一洁净盖玻片,平放在培养皿中放线菌的培养物上,轻轻按压一下,取出盖玻片,将印有放线菌的一面朝下,放置在加有一滴美蓝染液的载玻片上,观察孢子丝和孢子。 五、实验作业及实验报告 (一)结果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放线菌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思考题 1. 试比较3种培养和观察放线菌方法的优缺点。 2. 玻璃纸法是否适用于其他类群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为什么? 3. 放线菌的菌体为何不易挑取? 六、实验结束、检查试验仪器破损情况,清理实验室

微生物分类鉴定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微生物鉴定的依据 获得纯化的微生物分离菌株后,首先判定是原核微生物还是真核微生物,这实际上在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选择性培养基已经决定了分离菌株的大类的归属,从平板菌落的特征和液体培养的性状都可加以判定。然后,如是原核微生物,便可根据表14-3 所示的经典分类鉴定指标进行鉴定,如条件允许,可做碳源利用的BIOLOG-GN 分析和16S rDNA 序列分析。多项结果结合起来确定分离菌株的属和种。 表14-3 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的指标依据 二、微生物鉴定的技术与方法 根据目前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①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②细胞组分水平,③蛋白质水平,④基因组水平; 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鉴定指标是以在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称为经典的分类鉴定法。其他三种实验技术主要是60 年代以后采用的,称为化学分类和遗传学分类法,这些方法再加上数值分类鉴定法,可称为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经典分类鉴定法 经典分类法是一百多年来进行微生物分类的传统方法。其特点是人为地选择几种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中将表型特征分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类单位以形态特征、科以下分类单位以形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加以区分。最后,采用双歧法整理实验结果,排列一个个的分类单元,形成双歧检索表(图14-4 )。 A. 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B. 细胞大,宽度1.3~1.8mm ……………………………………… 1. 热微菌属 ( Thermomicrobium )

BB. 细胞小,宽度0.4~0.8mm C. 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生长 D. 能在pH4.5 生长…………………………………………… 2. 热酸菌属 ( Acidothermus ) DD. 不能在pH4.5 生长………………………………………………… 3. 栖热菌属( Thermus ) CC. 不能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 4. 栖热嗜油菌属( 栖热嗜狮菌 属Thermoleophilum ) AA. 不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图14-4 双歧法检索表例样 应用BIOLOG-GN 仪检测分离菌株对众多碳源的利用情况判断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近年来也时有应用。在BIOLOG-GN 仪上有96 个小孔,其中95 孔内分装有95 种不同碳源的缓冲液,1 孔为无碳源的缓冲液对照,各孔接入适宜菌浓度和液量的分离菌株培养物,定温培养,每日定时读取BIOLOG-GN 仪计算机上各碳源利用情况,一般为时1 周,BIOLOG-GN 仪可显示出该鉴定菌株的最可能归属。 (二)、数值分类法 又称阿德逊氏分类法() 。它的特点是根据较多的特征进行分类,一般为50 ~60 个,多者可达100 个以上,在分类上,每一个特性的地位都是均等重要。通常是以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环境的反应和忍受性以及生态特性为依据。最后,将所测菌株两两进行比较,并借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出菌株间的总相似值,列出相似值矩阵( 图14-5) 。为便于观察,应将矩阵重新安排,使相似度高的菌株列在一起,然后将矩阵图转换成树状谱(dendrogram)( 图14-6) ,再结合主观上的判断( 如划分类似程度大于85 %者为同种,大于65 %者为同属等) ,排列出—个个分类群。 图14-5 显示 6 个细菌菌株的遗传相似矩阵图

放线菌形态观察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作者:喻曙光学号:201000。。。。。。班级:生院2010级生命基地生北周五第四组同组者:。。。。。。。。。。。。。。。。。。。。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 高氏I号营养培养基 高氏I号营养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两中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Fe元素。放线菌及插片法观察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菌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内菌丝而无气生菌丝。放线菌菌丝体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组成,制片时不采用涂片法,以免破坏细胞及菌丝形态。通常采用插片法或玻璃纸法并结合菌丝体简单染色进行观察。在插片法中,首先将灭菌盖玻片插入接种有放线菌的平板,使放线菌沿盖玻片和培养基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取出盖玻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放线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而且有利于对不同生长时期的放线菌形态进行观察。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实验材料】 1..菌种:青色链霉菌(S. glaucus ),弗氏链霉菌(S. fradiae )。 2.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 3.仪器或其他用具:培养皿,盖玻片,载玻片,接种针,镊子,显微镜等。

3.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4学时

实验三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 初步了解放线菌和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 霉菌(真核微生物): 霉菌是一类可产生菌丝体的真核微生物的统称。霉菌的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菌落与培养基间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通常不一致,有霉味。霉菌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包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菌丝的孢子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清晰观察到有隔或无隔菌丝和孢子及巨大的孢子囊。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放线菌粗的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霉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曲霉形态特征:表面灰绿色,菌体有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顶囊,表面产生许多小梗,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 根霉形态特征:匍匐菌丝弧形,无色,向四周蔓延。 放线菌形态特征:呈菌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显微镜下呈紫红色。 青霉形态特征:菌丝初期白色,颜色逐渐由白转变为绿或蓝,菌丝有隔膜。

气生菌丝特化成子实体,子实体类型为分生孢子头。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1)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无菌操作将培养基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有限的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2)玻璃纸培养观察法:与放线菌的玻璃纸培养观察方法相似,这种方法用于观察不同生长阶段霉菌的形态,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3)直接制片观察法:用解剖针挑取少量培养物置于预先滴加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2. 放线菌(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和生长在培养基以上的气生菌丝(简称气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状。能否产生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为:形成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丝绒状,上有一层彩色“干粉”的菌落。菌落与培养基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正反面颜色不一致,在菌落边缘的琼脂平板上有变形的现象,有泥腥味。 放线菌在显微镜下一般气丝在上,基丝在下,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放线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1)扦片法:在放线菌平板上扦上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用镊子拔出盖玻片,擦

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有人认为它是细菌中的一类),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1877年由合兹(Harz)首先发现一种寄生于牛体的厌气性牛型放线菌,从此便引用了Actinomyces这个属名,后来又发现了好气性腐生的种类,也叫放线菌。1984年,美国学者是瓦克斯曼(Waksman)把好气性腐生放线菌另立为链霉菌属,以与放线菌属相区别,而将厌气性寄生的种类仍保留原名--放线菌属(Actinomyces)。我国现在也采用此分类系统。苏联学者在拉西里尼科夫则将二者均归入放线菌属,这种系统只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 放线菌多为腐生,少数寄生,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腐生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寄生型可引起人、动物、植物的疾病。这些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放线菌病,由一些放线菌所引起,如马铃薯疮痂病、动物皮肤病、肺部感染、脑膜炎等;另一类为诺卡氏菌病,由诺卡氏菌引起的人畜疾病,如皮肤病、肺部感染、足菌病等。此外,放线菌具有特殊的土霉味,易使水和食品变味。有的能破坏棉毛织品、纸张等,给人类造成经济损失。只要掌握了有关放线菌的知识,充分了解其特性,就可控制、利用和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放线菌最突出的特性之一是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人们在寻找、生产抗生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有关放线菌的生态、形态、分类、生理特性及其代谢等方面的知识。据估计,全世界共发现4,000多种抗生素,其中绝大多数由放线菌产生。这是其他生物难以比拟的。抗生素是主要的化学疗剂,现在临床所用的抗生素种类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我国用的菌肥"5406"也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有的放线菌还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在理论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因此,近30多年来,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特别受到重视。 一、放线菌的分布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不论数量和种类,以土壤中最多。据测定,每克土壤可含数万乃至数百万个孢子,但受土壤性质、季节、作物种类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肥土较瘦土多,农田土比森林土多,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也较多。土壤环境因子如有机质、水分、温度、通气状况等也影响其数量。它适宜在含水量较低的土壤内生长。而厩肥和堆肥中仅限于高温放线菌活动。放线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往往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河流和湖泊中,放线菌数量不多,大多为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和孢囊链霉菌,还有少数链霉菌。海洋中的放线菌多半来自土壤或生存在漂浮海面的藻体上。海水中还存在耐盐放线菌。 大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放线菌菌丝和孢子,它们并非原生的微生物区系,而是由于土壤、动植物、食品甚至衣物等表面均有大量的放线菌存在,由于它们耐干燥,常随尘埃、水滴,借助风力飞入大气所致。 食品上常常生长放线菌,尤其在比较干燥、温暖的条件下易于大量繁殖,使食品发出刺鼻的霉味。 健康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的肠道内有着大量的放线菌,它们可有是肠道内定居的微生物,堆肥中的高温放线菌可能来源于此。在动物和植物体表有大量的腐生性放线菌,偶尔也有寄生性放线菌存在。 了解放线菌的分布,对于进一步开发放线菌资源,发现和筛选新的抗生素,无疑是很重要的。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09级生物科学(3)班张刚刚200900140165 组员:岳永胜俞华军余振洋谢英健 2010/10/27 摘要:放线菌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本实验主要用插片法接种放线菌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关键词:放线菌基质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前言 (1)放线菌 放线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组成,制片时不采取涂片法,以免破坏细胞及菌丝体形态。通常采用插片法或玻璃纸法并结合菌丝体简单染色进行观察。在插片法中,首先将灭菌盖玻片插入接种有放线菌的平板,使放线菌沿盖玻片和培养基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取出盖玻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放线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而且有利于对不同生长期的放线菌进行观察。在玻璃纸法中,采用的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放线菌菌种接种在覆盖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水分和小分子营养物质可透过玻璃纸被菌体吸收利用,而菌丝不能穿过玻璃纸而与培养基分离,观察是只要接下玻璃纸转移到载玻片上,即可镜检观察。由于孢子丝形态、孢子排列及形状是放线菌重要的分类指标,可用印片法将放线菌菌落或菌苔表面的孢子丝印在载玻片上,经简单染色后观察。 (2)目的与内容 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插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特征。1.1材料

1.1.1菌种 青色链霉菌;弗氏链霉菌。 1.1.2仪器和其他用品 载玻片;盖玻片;平皿;镊子;光学显微镜;接种环;记号笔;吸水纸;火柴;酒精灯。 1.2过程 1.配制200ml高氏(Gause)1号培养基。 2.将培养基、平皿(1包,10套)、盖玻片(3包,10片/包)、镊子(2把)放入灭菌锅中灭菌。 3.倒平板。 4.无菌操作分别由青色链霉菌和弗氏链霉菌培养基平板挑取菌种在高氏1号培养基平板上密集划线接种。 5.无菌操作用镊子取灭菌盖玻片以约45度角插入平板琼脂接种线上。 6.28℃倒置培养7天。 7.用镊子小心取出盖玻片,用纸擦去一面培养物,另一面朝下放在载玻片上,通过显微镜直接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也可用油镜。 1.3注意事项 在移动附着有菌体的盖玻片时,勿碰到菌丝体,以免破坏菌丝体形态。 2.1结果 青色链霉菌(10×100倍)弗氏链霉菌(10×100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