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Principle Of Statistics

课程代码:15230001学分:3总学时:54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工商管理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

适用专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预测决策的内容。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下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听讲之外,应按照要求阅读一定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综合分析能力。要结合计算机,使用Excel等基础软件来进行教学。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与讨论 (45课时): 在每3个课时的教学中,用2个多课时来解释课本中的知识点,用半个多课时来提问和讨论;每一章有15分钟的总结。

2.课堂练习和讨论 (9课时): 在统计理论时用3个课时来进行课堂练习和讨论;在讲解统计方法时用6个课时来进行课堂练习和讨论。

3.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五、参考书目

1.D.Freedman等,《统计学》,魏宗舒等译,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2.李金昌、苏为华,《统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杨世莹编,《Microsoft Excel2002函数、统计与分析应用范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姜诗章,《统计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贾俊平,《统计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邢哲,《统计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甘寿国,《统计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六、大纲内容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是全书的总纲。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

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的含义

二、“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涵义

三、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四、统计科学的学派

五、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上主要经历四个学派:国势学派、政治算术学派、数理统计学派

和社会统计学派

第二节统计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二、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分析法

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职能

一、统计的任务:1、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2、统计监督

二、统计的职能:1、信息职能2、咨询职能3、监督职能

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分三阶段,即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二、标志和指标

三、变异和变量

四、统计指标体系

思考题

1.统计有哪些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

4.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总体有哪些特征?

5.什么是标志,标志有哪几种?

6.什么是指标,标志与指标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统计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和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同时,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重点难点】

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统计分组的概念,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统计分组的种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3、经常性调

查和一次性调查4、直接观察法、询问法和报告法

三、统计数据:四个数据尺度,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四、统计方案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

项目和设计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5、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五、问卷设计:问卷的概念、种类与结构

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统计报表:1、统计报表的特点和种类2、统计报表制订

二、普查:普查的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

三、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四、重点调查:重点单位的确定和重点调查的适用范围

五、典型调查:典型调查的分类(解剖麻雀、划类选典、抓两头)和适用范围

六、统计调查体系

第三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统计分组的意义: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三、分组标志的选择:1、根据研究目的2、最能反映现象本质3、结合所处的具体历史

和社会环境

四、统计分组的种类:1、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2、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

体系

第四节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及作用

二、分配数列的主要类型

三、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组距、组数的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组中值的含义及计算

四、次数分布:1、表式法2、图示法3、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第五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统计表的构成(形式上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数字资料四部分

组成;内容上由主词和宾词组成),统计表的种类和编制规则

二、统计图:概念、种类和绘制原则

思考题

1.什么叫统计调查?

2.统计调查有哪些分类?

3.统计分组有什么作用?

4.统计分组的种类可以怎么划分

5.什么叫分配数列?

6.统计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种类、特点和作用,掌握各种相对指标、各种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运用原则,以及几种平均数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是总量指标的定义,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怎样理解权数;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标准差和离散系数来判别社会经济现象的代表性。难点是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怎样理解权数以及权数如何选择,还有对标准差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1、实物单位2、价值单位3、劳动单位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1、有名数2、无名数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1、计划完成相对数2、结构相对数3、比例相对数4、

比较相对数5、强度相对数6、动态相对数

四、应用相对指标应该注意的问题:1、保持可比性2、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的结合运

用3、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运用

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意义和种类:反映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包

括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

二、算数平均数:1、基本公式2、简单算术平均数3、加权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1、基本公式2、简单调和平均数3、加权调和平均数4、算术平均

与调和平均的关系

四、几何平均数:1、基本公式2、简单几何平均数3、加权几何平均数4、几何平均

的适用条件

五、众数与中位数:1、基本公式2、没分组情况下的计算方式3、分组情况下的计算

方式4、位置平均数与数值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标志变动度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极差、四分位差和平均差:计算公式,及其反映离散趋势的优缺点

三、标志差和方差:计算公式(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标准差的数学性质

四、离散系数

五、标准差的应用:1、偏度2、峰度3、计算标准分

思考题

1.什么是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怎么区别?

2.相对指标有那几种?

3.什么是平均数,有哪些特点?

4.在什么条件下计算加权调和平均数?

5.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6.如何计算标准差?

第四章动态数列(6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的原则,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长期趋势预测分析方法,季节变动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了解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难点是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意义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意义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①时期数列的概念及特点;②时点数

列的概念及特点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3、指标时间数列。

三、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1、时期长短应该一致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3、经济内

容应该一致4、计算价格和计算单位应该一致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发展水平的概念、表示方法

二、发展水平有最初水平、最末水平、报告期水平、长期水平

三、由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序时平均数;①按时期数列计算;②按时点数列计算,(Ⅰ)

连续时点数列;(Ⅱ)间断时点数列;由相对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四、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2、累积增长量3、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

长量的关系4、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1、定基发展速度2、环比发展速度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

度的关系

二、增长速度:1、定基增长速度2、环比增长速度。

三、增长1%的绝对值

四、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的求法(几何法和方程法)2、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第四节长期趋势分析

一、时间数列的变动因素: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二、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1、时距扩大法2、移动平均法3、指数平滑法4、最小

平方法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一、测定季节变动的意义

二、季节变动的测定:按月(季)平均法2、长期趋势剔除法

思考题

1.对时点数列如何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哪些方法?

3.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第五章统计指数(9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指数的意义和分类,掌握总指数编制的理论和方法,并能熟练的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难点是总指数编制理论和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1、反映复杂现象数量上的变动方向和程度2、对总体的某

种数量变动进行因素分析3、对复杂现象总体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势进行分析

三、统计指数的种类:1、按研究范围分个体指数和总指数2、按反映内容分数量

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按计算形式不同分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编制的一般原理

二、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化因素是数量指标,同度因素是质量指标;

计算公式及例子:

三、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化因素是质量指标,共同度因素是数量指标;

计算公式及例子:

四、综合指数的意义和局限性

第三节平均指标指数

一、平均指数的意义

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先对比,后平均,先计算个体指数,在对其进行加

权算术平均或加权调和平均

三、固定权数的平均数指数:加权平均时以某固定指标作权数计算的指数

第四节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一、平均指标指数及其因素分析的意义

二、可变构成指数

三、结构影响指数

四、固定构成指数

五、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

第五节指数体系

一、指数体系

二、因素分析法

三、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1、构造指数2、计算价值总量的变动3、计算

量各影响因素指数的变动3、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检验

四、总量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同上

思考题

1.什么叫指数,狭义的指数和广义的指数有什么不同?

2.指数有什么作用?

3.什么是指数化因素和同度量因素?

4.将综合指数变为平均指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5.平均指标因素分析包括哪些哪些指数?

6.什么是指数体系,指数体系有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抽样推断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概率基础的基本运算,熟练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和类型抽样,了解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重点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