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_南方神话_的解构_李杨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_南方神话_的解构_李杨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_南方神话_的解构_李杨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_南方神话_的解构_李杨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2期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

李 杨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讨论了其对 南方文艺复兴 创造的 南方神话 所包含的历史感、南方意识、家庭观念三个经典主题的颠覆和解构,探讨了造成这种原因的社会、时代、阶级等因素,认为当代南方文学在逐渐摆脱其原有的特色,将观察的焦点对准了一个秩序、结构、意义经常受到挑战,传统文化逐渐被当代科技、工业、政治破坏的世界里人的彷徨、无根情绪及支离破碎的生活形态,以及在消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商品化所导致的后果,显现出断裂、动荡、焦虑、浅表等典型的后现代文学特征。

关键词:美国南方文学 南方文艺复兴 后现代

美国 南方文学 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80年代。它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巅峰,形成了评论界称之为 南方文艺复兴 的繁荣景象,涌现了诺贝尔奖得主、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福克纳以及华伦、奥康纳、麦卡勒斯、威尔蒂、斯泰伦、珀西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其奇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历史感、南方意识、家庭观念使其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他们以其对南方生活的经历和理解构筑了一个抗拒工业文明的蚕食,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带有悲壮色彩的 南方神话 。作为美国的一个区域,南方的文学成就之大,作家之众多,只有19世纪的诞生了埃默生、霍桑、麦尔维尔的新英格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它构成了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南方依然作家辈出,创造着数量众多的文学佳品。一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了当代南方文学的中坚力量。他们以杰出的才华和成就在美国文坛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仅80年代以来,即先后有詹姆斯 麦克佛森(James McPher son)、彼得 泰勒(Peter Taylor)、安 泰勒(A nne Tyler)、理查德 福特(Richard Ford)等获普利策小说奖,沃克 珀西(Walker Percy)、考迈克 麦卡锡(Cormac McCar thy)、俄内斯特 盖恩思(Ernest Gaines)获全国图书奖。

在当代南方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传统的痕迹依稀可辨,虽然其怪诞、狂乱的风格犹存,但是,它们的形式和目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作品走出了历史的阴影,不再沉溺于发现奴隶制和内战带来的后果,沉思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而是将观察的焦点对准了当代南方社会所发生的无序和碰撞,注重展示生活在一个高速奔向未来,秩序、结构、意义经常受到挑战,传统文化逐渐被当代科技、工业、政治破坏的世界里人的彷徨、无根情绪,支离破碎的生活形态,以及在消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商品化所导致的后果。与此同时,现在的南方作家以后现代时期特有的怀疑、叛逆精神向曾被他们的文学前辈视为神圣崇高的价值观念显示了他们的冷漠和不敬,对其所构筑的 南方神话 进行了颠覆。 南方文学 原有的特色在消

李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

退,显现出断裂、动荡、浅表等典型的后现代文学特征。现在的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主要体现在历史感、南方意识、家庭观念三个 南方文艺复兴 的经典主题方面。

南方在内战中的失败以及其奴隶制造成的罪孽给南方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对历史有着特殊、复杂的情感。历史因而成为 南方文艺复兴 的一个著名主题。它具有坚如磐石的质感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给南方文学带来了沉重和悲剧色彩,也铸就了其鲜明的区别特征。福克纳、华伦、泰特、威尔蒂等极其重视历史的作用,认为历史记录了人的勇敢和怯懦、慷慨和贪婪、崇高和卑劣,人摆脱不了历史的影响,过去的失误和成就不是现在世界的人们所能抹杀的。福克纳自不必说,华伦亦将历史置放在其小说的核心位置。其中的人物的少年时代隐含在他们的成年生活之中,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和经历的事情、他们的所作所为永远地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著名南方学者科林斯 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精辟地阐述了南方人的历史观: 如果我们有时受到记忆的伤害,我们也汲取了它的营养,因为我们不是像动物那样以分钟计算生命,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完整丰富的空间里。此外,我们是过去的产物。我们从它生长而来,由它的经历构成,好也好,坏也罢,不管怎样,我们心中携带着它的一个部分 认为我们能抛弃过去的想法是愚蠢的 (Brooks9)。

如今,斗转星移,时间进入了一个 已经忘记了如何进行历史的思考的时代 (Jameson ix)。在后现代大潮的冲击下,历史被抽去曾经拥有的指导和象征价值,被降解为照片、文件、档案的干枯形象,时间的连续性及历史的真实性、权威性受到质疑,历史被视为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人为构筑的话语和符号体系,开始从南方作家的思维定式中消隐,历史对于他们不再具有意义和价值。他们不想继续徘徊在过去的废墟里追忆和沉思。他们在将目光投向现在。福特的 体育专栏作家 (The Sportswriter)的主人公巴斯克姆即是在这一认识指导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尽管他来自南方的密西西比,他却宣称过去和他的生活毫不相干。因为无法适应儿子四年前因病夭折的巨大打击,他和妻子以离婚告终。至此,他与过去珍贵的关联被一一切断。他失去了过去。这样的状态自然使他无法感觉到自己是历史链接中的一环,无法感觉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他决计挥别 失去的旧生活 ,将自己禁锢于现在。他首先关注的事情是如何融入现在的生存环境,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空间里建构新的身份,作一个普通的公民,将自己的精力献给日常生活的细节琐事,泻洪道、防雨窗等。虽然偶尔也勾起伤心的回忆,但他总能迅速排解掉这种情感。他说: 依我看,美国人为了给自己的身份定位,过于强调他们的过去 我觉得,父母以及整个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被夸大了。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完整健全,自立于世,无论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For d,The portsw riter 24)。福特的另一部作品 最终的好运气 (The Ultimate Good Luck)的主人公奎因同样决计生活在现在、抛弃一切过去的牵挂,以此确保现在不受过去的伤害。鲍比 梅森(Bobbie Ann Mason)说: 我不能肯定旧南方的特点都那么美妙 我不留恋过去 时代是变化的,我的兴趣是写现在 (Mason, Inter view 37)。当然,现在的南方作家中也有人对过去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去面对它,对它进行再思考,以嘲讽和抨击的口吻和它对话。麦卡锡在他的最后一部南方小说 萨特里 (Suttree)中以特有的狂乱形式表达了他就历史问题与福克纳、泰特等在认识上的根本分歧。在他看来,历史给无序的当代社会带来的不是启迪和稳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2期

定,而是威胁,因为它血腥、原始、混乱,精神空虚就是过去留给当代社会的遗产(Guinn 104 105)。名门望族的后代萨特里逃离社会,与醉汉、窃贼和疯子为伍,以从田纳西河捞鱼为生。他试图建构生活的秩序,但以失败告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他唯一的灵魂拯救之路在于和过去决裂。在萨特里回访童年故居的叙述里,麦卡锡加进了象征意义。破败的邸宅使萨特里浮想联翩,想象故去的先人在餐厅就餐:

身穿戎装的人们疯狂地就着盘子饕餮大餐,钢制餐具叮当作响,排骨滴着污血,人悄悄用眼角扫视着周围。看家护院的狗和饥饿难耐的叫花子在草堆里争抢残羹剩饭。

餐桌上只有肉和水。没有人说话 主人在头发上擦擦手。他站了起来,说明宴会结束了。 (McCarthy136)

通过这个触目惊心的场面,麦卡锡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历史毫无优雅、崇高可言,它有的只是野蛮、污秽、猥琐,完全不值得留恋,它是一场可怕的梦魇。巴瑞 汉纳赫(Barry Hannah)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后现代艺术常见的对历史进行戏拟性模仿的手法去表现内战时期南方邦联士兵,颠覆了曾在南方被奉为英雄的传统形象,为其涂上了几抹滑稽可笑的色彩。梅森一部小说的主人公说的更加直截了当: 可我不能生活在过去。过去是一场愚蠢的蹉跎岁月。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 (M ason,In Country185)。 人们从历史学到的主要一点就是从历史学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Mason,In Country15)。

问题在于,打碎了历史之后,作品里的人物没有过去可以回顾,又没有未来可以展望,更大的茫然和漂浮感涌上他们的心头,他们对方向的把握亦更加不确定,他们所能做的唯有紧紧抓住现在。在这样的状态中,心灰意冷、精神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南方曾经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地区。它的这一社会体制酿造了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醇厚情感。在南方人的意识中,南方汇聚了多重意义和内涵。它不仅是养育他们的热土,而且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界定了他们在美国文化中独特的身份,给予了他们强烈的归属感。布鲁克斯精辟地指出, 对威尔蒂小姐或福克纳来说, 地域 蕴涵丰富的回忆,联想以及与过去的联系 (Brooks6)。所以,那里的传奇故事和人民使 南方文艺复兴 作家魂牵梦萦,那里富有灵性的山川和田野使作品的主人公为之陶醉。福克纳的 押沙龙,押沙龙! 中昆丁在新英格兰寒冷的夜晚猛烈反驳史瑞夫对其南方情结的误解时那著名一幕昭示:南方在南方人心中。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的便捷,媒体传播的广泛,人口流动的增加,文化的交融模糊了地域界限的观念。这一趋势在当代南方的文学引发了明显的与南方的离心倾向。这种离心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一部分故事的场景不再局限于南方,而是扩展到了了其它地区甚至其它国家。

福特的几部作品是以蒙大那、新泽西、墨西哥、巴黎为背景展开的,泰勒的很多作品写的是巴尔第摩,安德鲁 杜巴斯(A ndrew Dubus)则选取新英格兰为故事发生的地方。不仅一批中青代作者的视野超越了南方的界限,数位原来以表现南方场景和生活而崭露头角的名家似乎也难以继续从这片土地上获取创作的灵感而改弦易辙。深受福克纳影响的麦卡锡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

以根据南方山乡生活写出的 果农 (The Orchard Keeper)、 外层黑暗 (Outer Dark)、 上帝的孩子 (Child of God)等 南方哥特小说 著称。他于1977年从田纳西移居德克萨斯,告别了南方,在西部的旷野寻找新的创作题材,改写传统的牧场文化在后工业文明的蚕食下的消亡。他在两年后出版的 萨特里 中再次表达了这一愿望。主人公萨特里在小说结束时摈弃了在田纳西诺克斯维尔市的嗜酒如命的生活,搭车开始了西行的旅程。曾受教于重农主义(agr arian)学者道诺德 戴维德森(Donald Davidson),和威尔蒂差不多属于同代人的伊丽莎白 斯宾塞(Elizabeth Sp encer)曾致力于揭露密西西比山乡个人和宗族意识混杂、种族主义猖獗、先辈留下的历史罪孽对后代身心的危害。对南方以外世界的浓厚兴趣和在不同于南方的地方找到自己位置的强烈愿望促使她离开了南方,去了意大利和加拿大,写出了表现意大利青年和美国姑娘异国恋情的 广场上的阳光 (T he Light in the Piazza)和展示越南战争对美国人整体和个体造成的心理冲击的 夜行旅客 (Nig ht Traveller)。

诚然,场景的转换尚不能说明一切,因为即使福克纳的个别作品,如 寓言 (The Fa ble),也写到了南方之外。问题的关键是,这转换之下涌动着思想的裂变。和昆丁离开密西西比去哈佛求学所迥然不同的是,巴斯克姆走出密西西比去北方寻找新的生活时,把对南方的认同以及对那片土地和人民的眷恋和忠诚留在了那里。与将场景和人物搬迁出了南方的作家相比,从情感和意识上疏远甚至告别南方,放飞自己的心灵的作家数量众多。现在南方对于他们,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不具有情感的牵挂和历史、文化的内涵。福特表白道: 我试图在一个地方耗尽我对它的兴趣之后,就继续前行,去写别的地方。在那里再次关注人们是如何适应那一居住地的 (Ford, Richard Ford 149)。著名南方文学评论家佛莱德 霍布森(Fred H obson)指出了这一现象,认为南方文学现在缺少强烈的南方意识(H obson10)。对于这一点,目前的南方作家并不否认。梅森直言不讳: 老一代的(南方)作家有着很强的南方、家庭和土地意识,我想新一代的南方作家写的是这种意识是如何崩溃的 (M ason, Sear ching f or Home 152)。福特也宣称: 作为激发我们创作的一个动力,南方的区域特征已经过了它的鼎盛时期 南方已经成了令人遗憾的 阳光地带 南方不再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区域 (For d, Walker Per cy 561 62)。他们的表态和虽然长期居住在新英格兰却宣称自己除了南方的故土想象不出能写别的地方的华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rooks5)。显然,他们在试图从区域身份蜕变出来,汇入美国文化的主流。福特毫不讳言自己的雄心壮志就是要像威廉 迪恩 豪厄尔斯那样 创作出涵盖美国的文学作品 (For d, Richard Ford 148)。

值得注意的是,福克纳及同代或稍后的作家虽然立足于 邮票大小 的 约克纳帕塌法 ,立足于南方,但是,他们的作品是建立在宽广、深厚的底蕴之上的。他们恰当地平衡了区域性和共同性的关系,试图通过南方的场景和人物折射出普遍真理,阐发对人性的诠释和拷问。正如福克纳本人所说,他的作品描写的就是 人和自己的心灵的冲突 。这是他们作品的生命力持久不衰之所在。而现在的南方作家虽然追求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却放弃了文学的认识功能和道德功能,将他们的关注定格在了叙述日常生活里琐细、表层、紧迫的个人问题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上,不再透过表象探讨本质,反倒使他们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肤浅性。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2期

如前所述,南方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地区。它的农业的基本运作形式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种植园。种植园曾经在南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南方主流文化的框架。这个核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其主宰是有绅士风度、高尚可敬、勇敢的父亲,母亲则是圣洁、坚韧、没有欲望的完美女性形象。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这个模式深深地镌刻在南方人的思想意识里,被研究南方的学者称之为 南方家庭罗曼司 。理查德 金(Richard K ing)在他的 南方文艺复兴 (A Southern Renaissance)一书中深刻地概括了南方家庭的结构、功能、运作机制,提出了 南方家庭罗曼司 构成了南方文化感情与想象的主轴的观点,指出: 个人和区域的身份、自我价值、地位是由家庭关系决定的。家庭即是命运;南方被视为是一个庞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家庭,被血缘关系连为有机的整体 (K ing27)。实际上, 南方文艺复兴 时期的一些名篇都是以家庭的悲欢、兴衰为切入点。福克纳的 约克纳帕塌法 宏篇巨制的故事框架即是以生生不息、跨越数代的家庭关系筑成。家庭虽然也在经历着动荡与危机,它毕竟仍顽强地屹立在那里,继续将家庭成员的命运笼罩在它的影响之下,令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如果将 南方神话 里的家庭比作一座破旧的邸宅,在当代南方作家的笔下,家庭的意象则更像是一片飘忽、聚散不定的烟云。在一个失去中心与恒久,一切的界限或形式都可能被摈弃的世界里,家庭结构或者解体,或者即使表面的形式依旧残存,它的下面掩盖的却是严重畸形发展的内容。吉尔 迈考克尔(Jill McCorkle)的 卡罗莱纳的明月 (The Carolina M oon)中的已婚男女仿佛都选错了婚姻的伴侣,都在移情别恋,试图以这种方式摆脱婚姻的羁绊,在恣意蔓生、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中体验暂时的快感,寻求精神慰藉,发泄对家庭的厌倦。在情人西西尔和丈夫洛尼死后,奇和有妇之夫、医生哈罗德有过瓜葛,麦克娶了莎拉,却暗恋着珠,莎拉和西西尔的儿子汤姆藕断丝连,而汤姆又和丹妮有染。每个人都在极度的孤独、迷惘中挣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沟通屏障,心中积郁着难以名状的凄凉。他们的性乱实际上是对婚姻的基础和必要性的断然否定。雷诺兹 普莱斯(Reynolds Price)在他的 罗夏娜 丝拉德 (Roxanna Slad)中展示了后现代社会疲软、不可能迸发出激情火花的家庭生活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慢性折磨。女主人公罗夏娜患过忧郁症。与丈夫的关系还可以,生了两个孩子。家庭生活既不好也不坏。但她没有浪漫情怀和心理深度,仿佛只是一个被挤干了情感的躯壳,在平淡无奇、空虚、枯燥的时光里日复一日地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每当想到自己是妻子和母亲时,就有噤若寒蝉的感觉。克鲁斯在他的 欢庆 (Celebration)中以漫画式、调侃的手法,夸张地宣扬了婚姻、家庭的荒谬与可笑。佛罗里达的老头约翰逊总感到妻子散发着一股臭味,两人关系因此冷淡。约翰逊一怒之下用拖把在她身上猛搓。老两口后来被一个叫 太过分 的流浪女诱引进沼泽,灌了一肚子黑水,险些淹死,以此象征这就是他们六十年的婚姻。克鲁斯另一部小说的主人公黑克姆做了20多年推销员仍孤身一人。不得已,和妓女同居,凑和着解决本能的需求。在麦卡锡的作品里,家庭秩序已经分崩离析,几乎没有一个完整、正常运转的家庭单位,有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结构扭曲走形,被乱伦、变态性行为取而代之。

这些作品里充溢着对家庭这一概念的虚无、绝望,对家庭进行颠覆的冲动。依照它们的描述,家庭所能提供的不是温馨、关爱、凝聚力,它甚至连社会的一个稳定因素都称不上。它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

是对人性的扼杀,对欲望的窒息,对情感的煎熬。它苟延残喘的困境激发一种强烈的感受,家庭的存在毫无意义和作用,完全可以弃之如氅履。对家庭的这种消极情绪实际上呼应了后现代社会打破传统、准则、既定模式、社会体系及构成部分,渴望绝对自由的思潮。

后现代时期南方文学的嬗变受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推动及外部环境诸因素的催化。首先,时代的变迁造就了它。20世纪60年代,南方发生的一系列种族、暴力事件将南方文化野蛮、黑暗的一面大白于天下,促使人们对南方传统和道德准则进行重新审视。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下,南方开始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发生巨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摆脱了孤立、封闭的状态,由一个贫穷、保守的农业区成为生机勃勃的 阳光地带,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外来科技、投资、移民、观念的涌入,逐渐融入美国消费社会。电视、电脑、广告、摇滚乐、连锁店、高速公路替换了乡村、庄园、小镇,构成了新的南方生活背景。这一切物质与意识的新旧轮替不可避免地会在它的文学中反映出来,客观上为新文学在南方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此外,当代南方的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一场冲突,有着其深刻的阶级根源。 南方文艺复兴 时期的作家很多出身于名门望族或书香门第。福克纳的曾祖父是当地的一位传奇人物、政治家、种植园主,华伦、泰特、威尔蒂来等则来自于教师、商人、中产阶级之家。这样一个由中、上层阶级的作家构成的强势群体确立了20世纪上半叶南方文学的识别特征。而由于诸多因素的阻碍,来自社会下层的作家被挡在了创建 南方神话 之外,被忽视、边缘化了,造成了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 失语 。应当说,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话语霸权的产物。如今,原本被视为另类阶层的声音在逐渐成为强势话语。当代南方作家中有一批人出身贫寒,像克鲁斯、布朗(L arry Brow n)等来自佃农之家。他们既没有高贵的出身或辉煌的功绩可以为之自豪,亦没有深重的罪孽可以为之反思。他们饱尝了在土地上耕耘、在赤贫中挣扎的痛苦。梅森也深知在普通的农家生活里,人们精神麻木,累断了脊梁,与世隔绝,在大自然力量面前孤独无助。艰辛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南方生活的认识与他们 南方文艺复兴 的前辈大相径庭。在他们心目中,乡村生活迫使人残暴、愚昧、冷漠,所谓浪漫、优雅、闲适的 南方神话 荒唐可笑。他们运用后现代的艺术技巧攻击、嘲弄南方文学传统的主题及文化根基,对造就了他们的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阐释。

和 南方文艺复兴 时期的作品相比,当代南方文学无意创作广泛、深刻反映和阐释南方重大社会变革的 宏大叙事 ,避免重复福克纳的爱、荣誉、自豪感、奉献、同情等崇高主题和背景,避免触及正确与谬误的基本准则,而代之以否定历史、道德、信念,追求普通、表面和瞬间的 微小叙事 (small nar rative),或者是所谓的 最低程度小说 (minimalist novel),平铺直叙某个生活侧面,其所呈现的人物肤浅,只关心日常琐事,很少对人生、对世界进行深层的思考,解构多于建构。相比之下,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支撑,主要在文化的虚空里寻觅,现在的南方文学缺少了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气势。对这一点,现在的南方作家有自知之明。汉纳赫承认: 当代思想根本就不想面对(托玛斯)沃尔夫、亨利 米勒、福克纳的雄心壮志 (Hannah338)。当然,现在的南方作家取得的成就也显而易见,细腻的观察、逼真的叙述和大胆的实验探索自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在颠覆和解构传统艺术的形式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 (杨仁敬57)。

无论如何,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声音,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辩证地看待这种变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2期

化,可以认为,虽然后现代的叛逆精神在现在的南方文学引发了明显的背离传统的倾向,将几代人打造的 南方神话 几乎消解殆尽,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使南方文学与时代同步,为它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视角。毕竟,宣示自己来自何方是一回事,但停滞不前无异于自我毁灭。其实,南方文学权威评论家路易斯 鲁宾(Louis Rubin)早在40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指出: 南方文学要延续它在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文坛如此重要的作用,就必须根据迥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建造 新的南方文学必须和前一代作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创作技巧有本质的不同 (Rubin237)。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预言非常具有前瞻性。

引用作品 Wor ks Cited

Brooks,Cleanth. Souther n L iter atur e:the Past,H istor y,and the T imeless. Southern L iterature in T ransi tion.Eds.Philip Castille and W illiam Osbor ne.Memp his:M emp his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3.3-

16.

For d,Richar d. R ichar d For d. Contemporar y F iction Writers of the South.Eds.Josep h Flor a and Rober t Bain.Westp or 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3.147-55.

.T he Sportsw riter.N ew Yor k:Vintage Contemp or ar ies,1986.

. Walker Percy:N ot Just W histling D ix ie. N ational Review29(1977):558-64.

Guinn,M atthew.After Souther n M odernism.Jackson:University Pr ess of M ississip p i,2000.

H annah,Barr y. T he Sp ir it W ill Win T hr ough:A n I nter view w ith Barr y H annah. Souther n Review19

(1983):317-41.

H obson,Fr ed.T he Southern W riter in the Postmodern World.A thens&London:T he Univer sity of Geor gia

Press,1991.

Jameson,Fr eder ic.Postmodernism,o r the Cultural Log ic of Capitalism.Durham:D uke Univer sity,1997. K ing,Richar d.A Southern R enaissance.N ew York.Oxf or d:Oxf or d Univ ersity Pr ess,1980.

M ason,Bobbie A nn.I n Country.N ew Yor k:H arp er and Row,1985.

. A n I nter view w ith Bobbie A nn M ason. Conducted by A lber t E.W ilhelm.Sout hern Q uaterly26.2 (1988):27-38.

. Bobbie A nn M ason Ser aching f or H ome. Southern Writers at Centur y s End.Eds.Jef f er ey Folks and James Per kins.L ex ington:University Pr ess of K entucky,1997.151-63.

M cCar thy,Cor mac.Suttree.N ew York:Random H ouse,1979.

R ubin,Louis.W riters of the M odern South:T he Faraway Country.U niver sity of Washington Pr ess,1963.杨仁敬: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核心话语 , 外国文学研究 2(2003):51 57。

[Yang Renj ing. A mer ican Postmoder nist Fiction:New Patter ns and N ew Typ es of Discour se. Foreig n L iter atur e Studies2(2003):51-57.]

责任编辑:苏晖

Title:T he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ern M yth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 ent of Souther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postmodern period.It analyzes in detail its deconstruction of the myth of the Southern Renaissance in American history.It especially explores the political,social,cultural causes of the change.As a conclusion,it points out that contemporary Southern literature is leaving behind what it was to focus on the bewildered,rootless and frag mentary lives of people in a region w hich is moving rapidly into the future and in w hich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eing destroyed by contemporary tech nology,industry,commercialism and politics.Thu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discontinuity, uncertainty,anx iety,superficiality typical of postmodern literature.

Key words:the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 Southern myth

Author:Li Ya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Title:M edit ations on Writings and Death in Edgar Allan Poe s Poetry

Abstract:T 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Poe s poetry represents his meditations on the life of w rit ings.This is revealed by his allegory about the death-scene.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e abyss or a paradox in his poetry,namely,Poe puts himself betw een the terrible death scene and the spiritual reality.The former embodies the anx iety about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nd the lat ter expresses the ultimate long ing for a universal salv ation.It is in this paradox that Poe s thinking of the aporias between w riting and living experience takes place.

Key words:poetry w riting Edgar Allan Poe death-scene crisis of culture

Author:Ren Xiang is Ph.D.candidate at the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Peo ple s University of China.

Title:Frank Norris on Novel T heory and the Idea of American Novel Abstracts:Frank Norris,as one important w riter at the transitional period,strongly advocates that American w riters should w ork to form great Am erican novel .To ex emplify such a deep concern,he reflects upon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such a construction.By analyzing Norris ideas on novel theory and great American novel ,the paper explores how such a theoretical concer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and the political,w hich recalls our memory of the old de bate between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Key words:Frank Norris novel theory American novel verisim ilitude national identity Author:Wang Liya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 es and Literatur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Pursuing her interest in narrative study and Am erican literature throug hout the years,she has published a series of essays in the recent years: An Analysis on Henry James T he Golden Bowl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1998,IV), Dialogue and Dif ference:Narratology in the ag e of Post-Structuralism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1999, IV), A Study on R.L.Stevenson s Novel theory (Foreign Literature Rev iew,2001,II).

由《变形记》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征

由《变形记》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征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卡夫卡和《变形记》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与西方传统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具有特殊思想倾向和艺术方法的文学, 它标志着西方尤其是欧美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和表现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现代派文学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 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包括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均对其影响颇深。作为一个异常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现代派文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可归属在旗下。相对于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 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法包括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戏剧性叙述法、时空蒙太奇、内省独白、自由诗体、意识流、梦幻与荒诞手法等多种艺术手法, 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做诸多大胆的增强与超越。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 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堪称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当代第一人。《变形记》是其代表作品。若想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名篇,《变形记》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它是卡夫卡作品中最早被译介给中文读者的也最为中文读者接受和推崇,当然对之进行的分析和评论也为数最多。而给人印象最深地莫过于小说震撼性的开场: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 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 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 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变形记》讲述的便是在这个巨大灾难降临后直至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孤独中死去的悲喜剧。荒诞、虚妄的剧情, 细腻真实的描写,使这篇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异化现象。格里高尔的离去,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脆弱、勉强和虚假的社会中存在的人们来说, 提出了“人们是否活着,还是已经死去”的问题。作品本身的特质, 对于试图解读它的人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可能性,而对于《变形记》深厚无尽的主旨,几十年来众说纷纭, 研究的热情从未熄灭, 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着眼所在。 二《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历史特征卡夫卡研究者们历来将卡夫卡视为具有高度原创精神的作家, 但任何创造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使对于像卡夫卡这样能够通过巧妙艺术构思和独步文坛的框架结构达到形式和内容都突破前人水平的文学大师来说, 拓展自己的文学天空 也必须走借鉴甚至“模仿”这样一条文学传统道路。 通过对《变形记》的个案考察,我们可以分析出卡夫卡受19 世纪初期德国浪漫主义和19世纪中后期俄国、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颇深。从霍夫曼、狄更斯、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那里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谈《一则新闻》的道德倾向摘要:与其他文学流派不同,美国南方文学具有许多独树一帜的特征。在这种严肃而带有悲剧性的文学中,有些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本文试图以具体文本出发,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标准,通过时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一则新闻》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描写的分析,指出美国南方文学中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和当时社会现状对其的影响,揭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该作品在反应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现实中所起的批判作用。 长期以来,传统的西方文学普遍存在着歧视妇女,歪曲和诋毁妇女的形象,“她们每时每刻在内心都渴望完美的、更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她们每时每刻感觉到被压抑着、被烦恼困扰着。”《一则新闻》的开头对女主人公鲁比·费舍有这样一段描写,“她站在小木屋的壁炉前,双腿叉开。弯着腰,上下左右摇晃着湿漉漉的黄头发,像一只不懂事的猫在自责。她在自言自语。只是而颤抖的声音,在这个空旷的房间里很难听得到。”因为南方传统道德的要求,鲁比·费舍无法外出工作去实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价值,她只能百无聊奈地呆在家里,一个人面对空旷的房间和冰冷的四面墙壁。没有人关心她,更没有人在关注着她,于是她便逐渐养成“叉开双腿”、“上下左右”摇晃脑袋等一些退去女性性别化的行为习惯。她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她的自我意愿无从表达,她的诉说更无人倾听,于是她只能“自言自语”,她的声音“在这个空旷的房间里很难听得到”,这恰恰代表着在传统的南方社会现实中,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庸,其作为社会个体的诉求难以得到重视与实现。 当鲁比·费舍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有位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女子不幸被自己丈夫击中腿部时,她的反应是“那是我”。“她径直跑向大门并把门拉开。一阵寒意从她心上袭过,让她发起抖来,她似乎不再愤怒,显得不知所措。这时有道闪电闪过。她站在那儿等着,像是她半真半假地认为那会把她丈夫带进来,并且手里握着瞄准自己的枪。”显然这表明了女主人公异于常人的丰富想象力,表现出了她这一神秘、扭曲、痛苦的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更可以从这一描写中看出,鲁比·费舍这一女性形象的发展是被无视、被压抑、被排斥的,正是由于作为女性而被边缘化的社会现实,她才不得已陷入疯狂而痛苦的想象中。女主人公的想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女性处于最底层,传统的南方妇道观,传统的南方父权制,传统的南方宗教观结成一张无形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题1+答案word版本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乔伊斯的作品是()。 A、《喧哗与骚动》 B、《都柏林人》 C、《死者》 D、《尤利西斯》 2、乔伊斯带自传性的作品是()。 A、《都柏林人》 B、《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C、《尤利西斯》 D、《芬妮根们的守灵》 3、加缪写了一场瘟疫的作品是()。 A、《局外人》 B、《鼠疫》 C、《西绪弗的神话》 D、《正义者》 4、()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A、尤奈斯库 B、贝克特 C、品钦 D、阿达莫夫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加缪的是()。 A、《鼠疫》 B、《局外人》 C、《西绪弗的神话》 D、《禁闭》 6、下面不属于萨特的作品是()。 A、《局外人》 B、《恶心》 C、《苍蝇》 D、《自由之路》 7、下面萨特作品中()属于文学作品。 A、《想象》 B、《墙》 C、《存在与虚无》 D、《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8、下面萨特作品中()属于小说。 A、《死无葬身之地》 B、《禁闭》 C、《恶心》 D、《苍蝇》 9、下面不属于贝克特的作品是()。 A、《等待戈多》 B、《剧终》 C、《啊!美好的日子》 D、《秃头歌女》 10、下面不属于贝克特的作品有()。 A、《局外人》 B、《出了毛病》 C、《最后一幕》 D、《第二十二条军规》 二、名词解释 1、后期象征主义: 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其创作手法延续到后来的各种写作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有瓦雷里、叶芝、艾略特等。 2、表现主义文学: 出现于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流派,它涉及绘画、音乐、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该流派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内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注重抽象化、变形,在戏剧中运用面具,注重时空的真幻错杂,使用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等。 3、“境遇剧”: 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其剧作不按传统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哲学”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这些剧曾在上演时造成轰动效应。

浅析《熟路》中的美国南方文化特征

浅析《熟路》中的美国南方文化特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熟路》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因为这篇小说韦尔蒂在美国文坛引起了重视,并凭其第一次荣获欧·亨利纪念奖,该小说也很快成为西方文学或语言教材经常收录的优秀小说之一。韦尔蒂出生在美国的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城,父亲来自俄亥俄州,带有德国、瑞士血统,母亲来自西弗吉尼亚,带有美国、爱尔兰、苏格兰、法国血统。韦尔蒂的身上交织着多种文化的印迹,幼年时的韦尔蒂读童话故事、传记、州史以及成人阅读的小说,同时也学习钢琴和绘画,长期浸润于文学氛围之中。从六岁起,韦尔蒂就住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城的父亲建造的老房子里,她在这所老房子里一直居住到晚年,她的小说也都是在那所房子里写的。韦尔蒂曾在当地的广播电台工作,为报纸写社交栏目新闻,与各阶层人士广为接触,谙熟家乡的风土人情与南部民众的方言土语,对不同阶层人物所用的词汇、习惯用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韦尔蒂把自己小说的场景局限于她非常熟悉的小镇,最远抵达的区域也不超过她所在州

的边界,这使韦尔蒂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南方风味,被称为“南方小说珍品”。晚年时期,当韦尔蒂的亲人全都离去,这所父亲盖成的老房子成了孤独未婚的韦尔蒂的文学会谈场所。在这种对故乡的沉浸般的挚爱之中,韦尔蒂的小说自然就带上了强烈的地域感和独特的文化特质,而《熟路》这篇小说,正是韦尔蒂的南方地域小说的典型。 一韦尔蒂小说创作的地缘性因素 韦尔蒂本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位简单的“地区性作家”,但她承认自己也像其他作家一样,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文化的诱发,在作品里写下了她所熟悉的东西。韦尔蒂对“地区性作家”这一称谓的否定,只能说明她找到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创作中的地区元素的方法,她在否定简单的“地区性作家”这一概念的同时,又一成不变地使自己的小说带上更加明晰的精神方面与民俗意义上的地缘标志。所以,韦尔蒂说:“地域是个地面传导体,故事中的各种激情、信仰、道德信念等都是通过地域因势利导地传递出来的。”从韦尔蒂的话中可以看出,“地域”这个各种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不仅能产生历史,更能影响历史,直到影响到作家对题材的选择,更会在心灵深处为作家制定一种行为导向,指向某种他所熟悉的价值观和审美境界。这

美国南方松防腐材特点说明

美国南方松防腐材特点说明 ·材料的选用及其品质认证(P2~P5) ·美国南方松防腐材防腐药剂的识别(P6~P8)·美国南方松防腐材其他信息(P9~P11)·运用美国南方松设计规范说明(P12~P13) 2004年10月4日

材料的选用及其品质认证

材料的选用及其品质认证 1. 选材: 本工程采用美国南方松ACQ防腐材。美国南方松主要由四个树种组成:长叶松(Pinus palustris)、短叶松(Pinus echinat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这些树种结构性能优良(见第2项说明),并广泛的被运用于各种木结构建筑中,其主要优点如下: I美国南方松的优点: 1-1美国南方松品质优良、产量丰富。美国南方松至今采用良好的国家森林管理经验,并采用林产业再生化种植,不仅严格的控制了品质上的差异,而且充分的保证了产量充足。 1-2美国南方松木纹自然美观。美国南方松一向以其独特且吸引人的木理纹路著称。 1-3美国南方松强度高,不易损伤。美国南方松在强度性能上为针叶树种中的最佳者,有[世界上超级结构用材]之称。(见〈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第108页表J.0.2) 1-4美国南方松有高度的握钉力。此为美国南方松主要特性之一,对建筑框架结构上极其重要。 1-5美国南方松干燥材具有极佳的绝缘性。使用湿材或未干燥材,会发生收缩,导致裂缝和开口。 1-6美国南方松干燥为标准品质并可增加稳定性。美国南方松等级规则中规定2英寸厚以下材料,含水率必须将至19%以下,经过正确干燥处理的南方松,均标有认证品质标记,能确保材料的品质及稳定性。 1-7美国南方松对防腐药剂有高度的保持性。美国南方松有接受高压注入药剂的能力,每一立方英寸可保存20lb,其高度渗透性使南方松能免于潮湿、腐朽、白蚁及其微生物的侵害。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 二、表现主义文学 三、存在主义文学 四、意识流小说 五、新小说派 六、荒诞派 七、魔幻现实主义 八、黑色幽默 九、超现实主义 十、后现实主义小说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生于美国,一战后入英国籍。因为“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把神话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 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独特的象征结构,发展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 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发动并掀起了一个新的艺术狂飙——表现主义运动。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现代派小说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进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作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批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当我置身于中文专业时,对现代主义文学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最初接触的现代派小说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大学期间简单的读过几本现代派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现代派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做了如下整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派别,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毁灭性的灾难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在新的社会结构体中,人的生活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战争破坏了人的生存稳定感,生发了人对于生命的漂泊和艰难意识。现实矛盾重重交织,人自身的困顿和焦灼不禁显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和审美需求,配合这样的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主义,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放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对现代主义的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色。他们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家常常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并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使作品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下面简单的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派别: 一、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过分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它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代表作家及作品:

“美国梦”的幻灭与追寻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独特情节,这个起源于移民、拓荒时代的“美国梦”情节深潜于美国人意识深处。然而踏入2 0 世纪“天真的时代”结束了。新世纪的美国作家们不再沉迷于美国成功的“神话”,转而开始对“美国梦”进行全面的反省和批判。尤其在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美国梦”的光彩一层层退去,最终消失。这一时期的大量文学作品紧扣这一主题开展创作。本文将其中的经典之作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美国梦;幻灭;追寻 引言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结就是“美国梦”。“美国梦”贯穿美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国民精神的理想,是对平等、自由、宽容、进取和成功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当美国文学跨入2 0 世纪的门槛时,“美国梦”的幻灭感便日益成为引人注目的主题了。 一、《嘉丽妹妹》 (一)作者 最早从社会批判角度表现美国梦的失落和幻灭感的是德莱塞的小说。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2 0 世纪上半叶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出身贫困,饱尝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之苦。在工作中接触到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和阴暗面,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创作中的悲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德莱塞创作伊始就无情地扯下了美国这片“净土”的伪装。在《嘉丽妹妹》中他以那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女主人公的奋斗史,揭穿了所谓“机会均等”的神话,从而使当时还沉迷于“美国梦”的舆论界为之大哗。 (二)背景 十九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美国人口激增,人口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无依无靠的无产阶级移民涌进纽约、匹兹堡等城市的贫民窟。 (三)嘉丽妹妹 十八岁的乡下姑娘嘉丽妹妹乘火车投靠在芝加哥谋生的姐姐。希望在姐姐的帮助下实现梦想。“她年轻、美丽,然而贫穷:随身行李不过是一只小皮箱,一小纸盒点心和一个有四元钱的钱包。”①嘉丽妹妹到外面找工作。然而,恶劣的工作条件、菲薄的工资与嘉丽对城市生活的期望及其快乐的追求形成极大的落差。当她生病又失去工作漫步街头时,与德洛埃不期而遇。于是她接受了德洛埃的钱,并与他同居。可是相处不久结婚的梦想破灭了。之后又认识了德洛埃的朋友—家庭失意,又善于花言巧语的赫斯乌特,两个人暧昧关系被发现后, 在被蒙骗的情况下随偷窃公款的赫斯乌特逃到加拿大。在赫斯乌特生意垮台,生理和心理垮台了之后就分手了。为了继续追寻她的梦想,嘉丽进入戏剧界,并成为著名演员。然而,小说结尾部分,她坐在摇椅里,无限怅惘。嘉丽有了一切,然而又什么也没有。嘉丽经过多方面的不断努力,包括辛勤工作,利用男人等,嘉丽在追寻到她那个充满金钱和物欲的梦想后仍是极度空虚,并不幸福。 (四)赫斯乌特 对于赫斯乌特的沉浮,不能简单地视为道德堕落应有的结果。堕落的过程是由某种力量控制着的,某种环境决定的。这种力量和环境是他所不能控制的。赫斯乌特虽然最初强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嘉丽,但在偶然因素促动下,他们并没有把握自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代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 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 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 《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 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袁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浅析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滥觞及发展论文

浅析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滥觞及发展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2班 姓名:马月 教学号:13150212 2016.04.20

目录 摘要 (2) 绪论 (3) 正文 (4) 反观和总结 (8)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二版郑克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外获奖作家作品赏析》董小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黄岚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5、《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李维屏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摘要: 西方文学发展史是灿烂夺目、精彩迭出的,它给人类文明带来过无数惊喜,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过许多次冲击,细细考究它整个的发展乃至流传过程,我们会惊异于它所包含的多种风格各异、内容震撼的文学流派,这也正是西方文学的一大特点。既然在世界文坛上拥有无限的影响力和广阔的影响范围,那么它一定有着非常独特而精妙的地方。暂且不说其他的流派如何,我们先来看看距离我们较近的时期里一个饱受争议的流派——现代派,它曾掀起一股狂潮,又消匿于无声,那么它的真正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西方文学、现代派、文学流派

绪论: 所谓现代派,也可以称之为现代主义,是在西方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也极具代表性的派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兴起了一股以反传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革命,这场默默无声的革命遍及许多领域,音乐、绘画、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皆有所震动和反应。现代派并不是大众所认知的单一流派,而是一个总称,它囊括了很多文学上反传统的流派。那么,这股势头强劲的文艺思潮是如何产生的呢?到底是应运而生还是突如其来呢?它又是如何沿自己的轨迹发展下去的呢? 研究方法:文献阅读、信息搜集、分析综合、历史比较

中外文学史1998-2013整理版

2013年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普通话 2、形声字 3、词类活用 4、《古诗十九首》 5、性灵说 6、问题小说(五四时期) 二、简答: 1、说明轻声的用法及作用。 2、“瓦、虫、谤、诛、响”的今义与古义相比,有何不同?(一共七个字,还有两个不记得了) 3、论述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 4、试析孙犁小说的风格。 5、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 1、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性格。 2、“新女性小说”有何艺术特征?你对此有何看法? 3、试论劳伦斯《虹》的艺术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文学类考研真题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30分) 1.现代汉语 2. 六书 3. 互文 4.唐传奇 5.拟话本 6.革命历史小说 二、简答 1.字典与词典有什么不同。(15) 2.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5) 3.简述《离骚》的艺术特色(10) 4.简述“十七年文学”政治抒情诗的艺术形态。(10) 5.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10) 三、论述(20*3) 1.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西游记》说:“作家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又每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结合这段话,简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论析“左联”的历史功绩及其不足。 3.论析福克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的艺术成就。 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九歌 2、唐宋派 3、七月派 4、元小说(新时期) 5、骑士文学 6、魔幻现实主义 一、简答。(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孟子》的论辩特点。 2、南戏与杂剧在形式上有何区别。 3、简析《白鹿原》中的“寻根”意识。 4、简述巴金文学创作的精神历程。 5、人文主义文学。

美国南方松介绍

常用规格的美国南方松 南方松木的地理生长范围很广,从东得克萨斯州一直到弗吉尼亚。南方松木或南方黄松是四种主要树种:短叶松、长叶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的代表。以上四种树木均列为南方松木,并根据南部松木检查局(SPIB) 的评级标准评级,且经美国木材标准委员会(ALSC)批准。南方松木划分为不同用途建筑原料的依据是: 1.高强度 在所有的软木当中,南方松木的设计价值最高。南方松木赢得了“世界最佳结构树种”的美誉。 2.耐用性 南方松木经久耐用。是制造木板路、露台及室外地板的理想应用品。 3.干燥度松 南方松木将厚度在50mm (2") 或更薄木材的含水率限定在19%以下。标有“KD”或“KD19”的木材,最高含水率为19%。标有“KD15”则表示含水率为15%。水分含量限制在装运前有效,如果是装饰木,则在进行装饰时有效。标有经认证级别标志的南方松木,表明其经过正确干燥,并由大多数进口国认定为合格。 4.握钉力 在所有针叶材中,南方松木的握钉力功能最强。经烘干或风干后,南方松木的握钉力得以增强。 5.可处理性 南方松木一直是需要进行加压防腐处理木材的理想树种。南方松木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使防腐剂均匀地渗透到木材中,有效防止真菌、白蚁和微生物噬食木材。 产地:美国 分为ACQ,CCA,CBA药剂的美国南方松,与全进口的美国南方松 ☆产量多

美国南方松生于马里兰州至德州之广大地区,约占全美针叶树总量的四分之一。 ☆生长品质优良 现今所使用的美国南方松因为国家森林经验的良好经营,因此未有任何品质上的差异。 ☆木理及纹路之美 美国南方松一向以其特出且吸引人的木纹花式著称,具有自然的吸引力及美观。 ☆不易损坏及碰伤 美国南方松经碰撞,不易损伤或造成其它不良效果。 ☆高强度 美国南方松在强度性质上为针叶树种中最佳者。有「世界上之超级结构用材」之称号。 ☆在高度使用下耐磨性佳 美国南方松常被用于地板材、阳台、铁路平台及货柜地板,因为在高度使用下,美国南方松不仅磨损少,亦可防止劈裂。 ☆高度螺钉及钉子保持力 此为美国南方松的特性之一,用于建筑结构框架上更加重要。 ☆木材防腐剂的高度留存性 美国南方松接受高压注入的药剂的能力,每一立方英呎可留存20lb,其高度渗透性使南方松能免于水分、腐朽、白蚁及海洋生物的危害。 ☆「干燥」为标准品质要求 美国南方松等级规则中特别规定2英吋(2")厚以下的木材,含水率必须降至19%。适当的干燥可以决定木材的收缩率、稳定性及适用性。使用湿材或未干的木材,会发生收缩,导致裂缝及开口,增加家庭能源的开销。 ☆干燥材拥有极佳的绝缘性 美国南方松不仅拥有美观漂亮的自然纹理外表,而且在所有软木树种中具有最强韧的材质,不易受碰撞损伤并极为耐磨,而且有良好的握钉能力。由于美国南方松无与伦比的结构性能,被广泛地用于户外各种类型的结构建筑用途。如户外景观设施(凉亭、廊架、露台、阶梯步道、护栏、户外地板)、花架围篱、码头、大型体育场设计、木结构建筑等,美国南方松被誊为“世界顶级结构用材”。完全符合中国木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美国本土南方松防腐木材的应用高强度:在许多对强度有特别要求的设施中,南方松是针叶树种中的最佳选择,有“世界顶级结构用材”之称号。高防腐性:南方松的渗透性强,在进行加压防腐处理后,化学防腐药剂均匀、深入地留存于木材中,使其在防止腐朽、白蚁及海洋生物的危害方面有极好的表现。防腐能力达50年以上。高耐磨性:由于南方松具有极佳的防腐性,因此其常被用于户外平台、步道、桥梁等设施的建造中。即使在频繁地

中西方现代文学研究调查

中西方现代文学研究调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方”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国内学界在重视西方理论译介的同时,也着手进行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翻译。作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王德威教授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1)中详尽耙梳了西方学界自1950年代以来,由旅美的夏志清和捷克的普实克两位教授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这些研究涵盖了从晚清到19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各个历史阶段,涉及晚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左翼文学等诸多文学群体和文学流派,对鲁迅、茅盾、丁玲、老舍、莫言、余华、王小波等重要作家做了详尽的个案研究,并且将文学研究的领域拓展至电影、流行歌曲、美术作品、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复多姿,另一方面则是经由文学与文化研究讨论现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西学热”后着力倡导“重写文学史”,这一工作迄今尚在继续。无论是批判以社会主义文学标准评价现代文学的“左”的倾向,还是建构以鲁迅为代表、以五四启蒙为主导的评判模式,甚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在文学领域的争论都可以看做是在“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中,各种文学史观的对立

冲突抑或协商共存。文学史观的变化体现在对作家作品的重读中,也体现在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重新审视上,比如“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和“重返八十年代”(2)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还体现在当代学者的理论建构中,比如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在写作”、“民间意识”等试图创新文学史论述的概念的提出。另外包括对作协制度、出版发行、评奖机制等文学制度和文学生产过程的研究,也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疆域。当然,这些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叩问的也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随着海外与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3),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追寻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显现出对话和交流的巨大空间。当然,从宏观上对中西学者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把握有着诸多困难,因此,本文拟选择双方研究所涉及的性别、历史建构和中国经验三个话题展开论述,力图呈现研究中的差异和互补,促进学术交流。 一自Feminism在西方理论界兴起以来,“性别”成为一个始终受学者重视的理论视角被广泛应用。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中,“性别”常常成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中介或者切入点。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颇具代表性。她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边缘性、否定性和反异化的立场来质疑或曰挑战“西方”的阅读成规和中国文学界某种根深蒂固的诠释方式。在周蕾的研究中,性别是呈现“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因此“‘女性’作为形式分析的方式,不只是处理性别,也处理涉及文化解读的富含权力意味的阶层化与边缘化过程。尤其就后者而言,‘女性’能够显现出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根深蒂固的问题”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答案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答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卡夫卡是()世纪()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A、20,现代主义 B、20,现实主义 C、19,浪漫主义 D、20,自然主义 2、下列不属于卡夫卡“孤独三部曲”的作品是()。 A、《美国》 B、《地洞》 C、《诉讼》 D、《城堡》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卡夫卡的是()。 A、《变形记》 B、《地洞》 C、《尤利西斯》 D、《饥饿艺术家》 4、下列不属于艾略特作品的有()。 A、《空心人》 B、《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C、《四个四重奏》 D、《海滨墓园》 5、“世界就是这样告终/还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出自艾略特的 ()。 A、《荒原》 B、《四个四重奏》 C、《灰星期三》 D、《空心人》 6、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尤奈斯库的是()。 A、《秃头歌女》 B、《椅子》 C、《等待戈多》 D、《犀牛》 7、()有“新小说派之父”之称。 A、西蒙 B、罗布——格里耶 C、布托尔 D、萨洛特 8、下列不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是()。 A、西蒙 B、海勒 C、萨洛特 D、罗布——格里耶 9、下列不属于艾黑色幽默作家的是()。 A、海勒 B、冯尼洛特 C、布托尔 D、品钦 10、出现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创作流派是()。 A、表现主义 B、黑色幽默 C、荒诞派戏剧 D、魔幻现实主义 二、名词解释 1、达达主义: 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期间产生于瑞士。1915年,一群罗马尼亚、法国、德国的艺术家来中立国瑞士避难,他们在苏黎世的咖啡馆相遇,形成一个以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他们要组建一个有不同艺术家参加的团体。1916年2月在这个团体的第一次集会上,查拉把一把刀子随手插入德法字典,然后把刀尖所指的那词“达达”拿来作为他们这个团体的名称。它纯粹是出于偶然,没有任何意义。达达主义的成员陆续出版了一些小册子、着作,举办画展,并创办《达达》杂志。1918年,查拉起草的《宣言》发表后,又发表了几个宣言。他们为达达下了如下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嚎叫,这是各种束缚力量、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他们还宣称:“达达自己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达达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1919年,查拉来到巴黎,于次年组织了法国的达达主义团体,参加者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在巴黎造成了很大影响。 2、意识流小说: 于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影响遍及各个流派。它一般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为主要特

美国历史与文化(概况)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缩写:USA、The US),简称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面和俄罗斯隔着白令海峡。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此外,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目前有50个州、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及若干境外领土,面积约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名(依水域面积定义而有差异)。美国人口约为3.15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是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国家,以白人为主,但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3] 在13个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管辖,建立国家,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大不列颠王国签订《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承认。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又经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权人士努力引发检讨和改正,而后逐步扩展到美国白人以外全体美国人。 美国曾经历过1812年战争、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和经济大萧条(1930年代)[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共同击败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而获得胜利。经历数十年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强国。其在经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1.名称 1.1英文名称 “The United States”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批准使用。美国内战结束后使用单数,如“the United States is”。现在单数形式是标准。[17][18] 1507年,由德国制图员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制作的《世界地理概论》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America”。[19]因为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这块大陆是新大陆而非当时包括哥伦布等人所认为的亚洲东部。美国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中译不同,前者指美洲,后者指美国。[20][21] “哥伦比亚”是美国一度流行的名称,来自哥伦布,一些美国事物至今仍沿用“哥伦比亚”的名称,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1.2中文名称 在清朝,美国又被称为米国(日本翻译为“アメリカ合衆国”,简称“米国”),比如曾国藩就说过:“米夷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中国开始接触美国时,称为“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因美国国旗的花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称,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的谚文名称“??”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國”,在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