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

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求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1]。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

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

1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

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2]。

以“用户为中心”即是从用户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等)角度审视信息行为,称为心理取向。心理取向摒弃了系统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信息概念的主观性质,重视个体的信息需求和对个体信息行为、信息交流效果的研究。从系统取向转向心理取向意味着研究的重点从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系统转移到信息消费主体的内在认知和系统化,从信息服务实践上说,二者的转变最终体现为信息服务思维的转变,即从采取信息供应系统来推理用户信息行为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线到用户自主产生信息需求,指引着信息供应系统“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用户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利用中的核心地位自此确立。心理取向代替系统取向,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行为研究的主流纲领,与此同时,研究方法也从定量向定性转变。

1.1心理取向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取向的主要理论依据[3]。认知心理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在这一年中,几项重要的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纽厄尔和西蒙的“通用问题解决”模型。1967年奈瑟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后来,一些科学家将几个独立学科,如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逻辑和认识论等加以综合,形成了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在认知科学与心理学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并与计算机科学一起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将人脑看做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其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认知视角的特点在于:“以个体为分析单元,通过观察个体的外在行为探索其认知过程的特征”[4];倾向于对个体的认知研究做超越情境的分析,不考虑信息行为的情境因素;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个体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在研究方法上,通过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1.2心理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

在认知视角的影响下,信息学家倾向于模拟人脑解决问题的过程,挖掘信息需求(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开展信息搜寻行为,解决信息需求(问题)是这一阶段信息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1.2.1信息需求

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取向研究的起始阶段,最大的贡献是将用户需求由作为常量的假设转为变量的假设。关于信息需求比较知名的理论是Belkin的“知识异常状态”和Devin的“意义构建理论”等。

Belkin于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异常状态(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理论[5],认为信息需求起源于认识到自己既有的知识状态发生异常,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运用于目前任务的情况,寻求各种信息是为了解决知识结构上的异常状况。其次,知识状态具有动态的特质,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亦有所不同,因此信息搜索过程不仅是检索行为上的变化而已,需要考虑在检索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认知与心理差异。“该模型被经常用于信息检索系统设计的过程,对于信息搜索过程中获得更广的信息起到桥梁作用,可以用于跨越知识鸿沟”[6]。

此外,Dervin在1992年提出“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Model),以解释信息需求产生的原因[7]。她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情况与认知不同而产生的差距是信息需求的来源。换言之,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状况无法从其现有的知识或认知中获得解释或理解时,也就是当下所拥有的知识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或情境产生落差时,需要从其他人或者资源获取帮助,这样就形成了信息需求。Dervin的“意义构建理论”强调了个体在信息行为过程中对信息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8]。

1.2.2信息搜寻行为过程研究

为了满足信息需求,个人就会寻求信息,有多位学者对搜寻过程进行建模。已有的模型中Kuhlthau、Ellis和Cole的模型最具代表性。Kuhlthau以学生撰写报告的心路历程为对象,将用户的信息搜索过程清晰地划分为任务开始、主题选择、聚焦探索、焦点成形、信息收集、呈现/搜索结束六个阶段。Kuhlthau的研究使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强调用户心理情感的作用,关注用户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变化[9]。

Ellis的信息寻求模型并不以查询行为的阶段来加以区分,而是更贴近现实中的信息搜寻行为。整个查询过程从“开始”起,经过浏览、链接和监视三个程序到达“区分”环节。在区分之后是“提取”信息,所得到的信息在经过“查核”后,整个信息查询行为结束[10]。

Cole收集并研究了45位博士生信息搜寻行为的数据,他把搜寻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搜寻开始、代表性的活动、证实所收集的信息、结束、产生影响的过程。Cole认为,每一个搜寻阶段的完成都是一个改变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产生了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将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其次,Cole 对于个人信息行为发生的起点状态有进一步的认识。他在研究中提出“零阶段”,即前意识阶段,这一阶段能够激发用户使用已有的数据和知识采集信息,为信息接收的最佳引起阶段[2]。

心理取向为人类信息行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研究范式从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心理取向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多学者批评心理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精神论方法,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心理学化,而不是以认识论审视心理学问题;通过研究个体来研究知识,忽视了历史、文化及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11]。这些批评直指心理取向

社会维度的缺失,而社会取向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2社会取向(Social Approach)

对心理取向缺陷的认识成为社会取向发展的契机。20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取向慢慢兴起,主要研究不同群体的信息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和组织结构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社会取向改变了心理取向对个体认知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关注,实现对情境因素的超越,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与心理取向相反,社会取向认为信息需求不是理解信息行为的关键,社会环境、组织和政治结构才是信息行为的主要推动力;倾向于将人视为生活在特定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信息系统和服务中的“用户”,因此,信息行为的研究不能局限在独立的个体或者脱离特定的情境,而应该重视社会情境、社会状况和话语等。实证研究是社会取向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中访谈法和民族志的应用创新了图情学的研究方法。

2.1社会取向的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取向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它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具体指一个人或一组人联结着一个人或一组人的社会关系(如友谊、买卖、相同的会员身份等),个人可借此网络维持某个社会认同并建立社会接触,进而取得相关资源,强调社会网络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的节点依赖联结产生联系,联结理论是网络分析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12]。根据彼此联结的强度,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强联结是指具有相同社会特点或相互信任、互动频率高和情感亲密度高结成的关系,它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联结。处于强联结中的个体,虽然容易获得信息,但由

于处于同一圈子,信息的重复性较高,限制了个体对外界新知识的获取。弱连接是指人们在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建立的联结,处于弱联结中的个体之间社会经济特征不同,拥有的异质性信息比较多,相对强联结更能跨越社会界限去获取信息,获取新信息的几率较高[13]。

社会网络理论在国外的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较普遍,研究有两个取向:(1)探讨社会网络与信息行为的关系。Chatman运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了退休女工的信息需求和行为。(2)探讨弱联结与资源获取的关系。Dixon使用弱联结理论解释了即便是有能力提供重要信息给使用者的机构,例如图书馆或政府机构,但是由于缺乏弱联结将资源与使用者联结起来,他们提供的信息使用率并不高[14]。

2.2社会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

社会取向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当属美国当代著名图书情报学家埃尔弗

瑞达?查特曼(Elfreda A.Chatman)[1]。20世纪80年代,查特曼开始信息行为研究之时,该领域基本上由心理取向主导。她首先放弃了认知学和心理学,转而从社会学借鉴了相关理论,将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扩散理论、异化理论、满意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人类信息行为的研究。其次,她对信息行为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信息贫穷理论、圆周生活理论和规范行为理论,解释了“小世界”不使用、不分享信息,信息贫困的原因与现象。

对弱势群体的长期关注,使查特曼逐渐认识到,“小世界”中存在着鲜明的社会规范,成员的信息行为(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习惯和信息价值判断等)、正常行为的标准与范围以及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界限等都会受到这些规范的限制

[4],对行为的规范导致了世界观的形成,即使没有信息,多数情况下“小世界”的生活也会运作正常。生活在“小世界”中的人出于自我保护和不信任,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基本是个人信息保密、传递虚假信息、规避风险和依据情景相关性判断信息价值,很少自觉从外部获取信息,除非出现很关键的问题或者“小世界”的生活已经不能正常运转,“小世界”的人才会跨出“小世界”去搜寻信息,与外界的隔阂或交流屏障导致了“小世界”的信息贫困。

国内学者肖永英等对广州市海珠区城市低收入者信息获取行为的实证分析是应用查特曼理论较为突出的研究案例[15]。该项研究分析了影响该地区低收入者获取信息的因素: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缺乏、生活状况的限制、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研究发现,低收入者最需要的是与生活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医保信息、教育信息、饮食健康信息。另外,民生八卦新闻等也是他们较为关注的信息,较难获取医疗医保、社会福利、法律等比较专业的信息。低收入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主要是大众传媒,特别是本地电视和报纸,其次是居委会、与相似人群的社会交流,很少使用印刷型资料和网络信息。肖永英的研究为公共图书馆对城市低收入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参考。但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对于弱势群体的信息困境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转变为对更加广泛的社会范畴之内的个体、群体的信息行为研究,弥补了心理取向所缺失的社会维度。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主要关注社会情境,多数的研究通常针对某一特定群体,且研究结果无法在不同的情境中得到验证,因此,很少能提供关于信息行为的一般性描述。

3多元化取向(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对真实世界中人类信息行为复杂性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单一的观点或研究范式感到不满。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减少研究的复杂性,但却将信息行为理想化,并不符合人类信息行为的实际,因为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心理取向还是社会取向都无法涵盖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所有问题,无益于信息行为本质和机理的探讨。因此,多元化的研究取向应运而生。它从心理、社会、情境、组织和任务等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使人们对信息行为的认识更加全面,弥补了之前研究的片面性。此后,对情境、工作任务等概念的探讨逐渐展开,并日益受到重视。从经验出发,假设相关因素并加以验证、实地研究以及建立多元概念架构是多元化取向研究的主要方法。

3.1多元化取向的理论

多元化取向与前两种路线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是基于用户所在的情境来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对信息需求的产生进行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理解。从多元化视角研究信息搜索行为,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泰勒的信息使用环境理论和Sonnenwald的信息视域理论。

3.1.1信息使用环境理论

泰勒在1986年首次提出信息使用环境理论(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简称IUE),并在1991年进行了完善[16]。信息使用环境,就是以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搜集、评估与利用作为出发点,利用内外部产生的信息,考虑当时使用者所处的环境,使用资源、产生决策、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策略的过程。

根据泰勒的描述,信息使用环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人、问题、问题解决方案和环境场所的特征。泰勒认为,在IUE中,人们会在特定时刻选择对他们有用的信息,信息选择的过程会受到IUE当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IUE能够影响信息的流动与使用,并可作为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泰勒的IUE以使用者为中心处理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体现出鲜明的社会取向与心理取向相结合的特色。

此外,泰勒将使用信息的人基于职业和社会角色划分为专业人士、私营业主、特殊群体等不同的群体。泰勒的分类表明,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信息用户,不同环境下的用户会表现出不同信息行为特点,因此,他认为,了解人类信息行为必须要研究不同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特点,以提高信息系统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17]。泰勒的分类观点促进了不同领域内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

IUE理论主要应用在管理者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行为、网站门户的设计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和儿童使用环境的研究等。

3.1.2信息视域理论

Sonnenwald在1999年提出信息视域(Information Horizons)理论,是一般性的概念架构与方法,用来解释人类信息寻求和使用行为,透过数据收集及分析,探讨人类在情境中的信息寻求行为[18]。该架构的基本概念有情境(context)、状况(situation)以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信息视域包含五个基本命题:(1)人类的信息行为由个体、社会网络、状

况和情境组成。(2)个体能感知、反映以及评估他人或自我等周遭环境的改变,信息行为是个体基于知识缺乏时的一连串反应与评估的行为。(3)当个人要决定进行搜寻行为时,会在他的信息视域中寻找信息。(4)人类的信息寻求行为可以视为一种个体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协同合作。(5)信息视域可由各种信息资源组成,可视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中,使用者会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并采取最有效途径展开一连串的信息检索。

Sonnenwald的信息视域理论整合了诸多相关研究结果,虽然Sonnenwald承认该架构过于庞大,要完成需耗费不少的时空成本,但传达了许多可能探讨信息行为的角度,研究者可根据不同的关注角度,发展出不同的研究设计。

信息视域理论主要应用在研究信息寻求过程中的决定、何时使用信息资源、为何使用信息资源,包括个人存取或不存取资源的情况、人际资源或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个人喜好和信息资源的评估、在信息寻求过程中情境及状况的影响等方面。

3.2多元化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

多元化研究倾向于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信息行为进行细化研究,多以用户建模的形式出现。多元化取向的用户建模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这些模型通过相关变量描述和解释一系列信息行为,而不是描述行为的过程(如信息搜寻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趋向。其次,模型描述了信息的需求和来源,涵盖了如工作、任务、日常生活等研究情境,分析了更多变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9]。笔者在此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行为模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分别是信息检索领域的Bystrom &

Jarvelin模型、专业人员领域的Leckies模型和日常生活领域的Savolainen模型。

Bystrom & Jarvelin模型认为,信息寻求行为随着个人的经验及认知而有所不同,且受到个人因素、环境组织、情境因素(如可利用的时间多寡)及个人检索类型的影响。模型分析了“任务复杂性”、“搜寻风格”对搜索行为的影响和“情境”对信息需求的影响,适合于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20]。

Leckies模型综合文献中对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专业人员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该模型强调,专业人员与工作相关的信息需求来自于工作角色与任务,这些要素促使信息搜寻行为的发生。该模型指出专业人员的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即“信息意识”和“信息资源的特征”,为研究特定环境中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借鉴[21]。

Savolainen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型(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改变以往多以研究人员或职场群体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的研究特点,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健康、消费、娱乐和休闲等与职业或工作非相关问题的搜寻和获取行为。该模型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了个人因素和情感、对待生活的乐观与悲观的心理因素、环境变量包括目前的健康状态和可用的时间等对信息行为的影响,强调社会背景、交流、访谈的重要意义,为信息行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22]。

多元取向使人们对信息行为的认识更加全面,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但也存在局限,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要研究所有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对研究者和技术手段的要求非常高,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完全满足[23]。其次,多元视角

“使信息行为研究的边界和理论框架的整体图景趋于模糊,呈现一种泛化的倾向”[24]。

4结语

从系统方法到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每一种信息行为研究理论的转变都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并在特定的时代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但它们之间并非只是排斥或者取代的关系,相反它们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互补性。随着研究的发展,不同视角的融合将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趋势。其次,信息行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图情学对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兼收并蓄及实践运用。不同的思潮给予信息行为研究不同的启示,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信息行为研究的体系仍然是今后需要探索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Raya Fidel, Annelise M Pejtersen, Bryan Cleal, Harry Bruce.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huma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9): 939-953.

[2]迪莉娅.西方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97-103.

[3]Gary Marchionini. Human-information intera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8(30): 165-174.

[4]于良芝,刘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野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C(1):4-19.

[5]Belkin Nicholas. 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 as basi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0(5): 133-143.

[6]张岩.移动搜索需求及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0):1-24.

[7]Dervin B. From the mind's eye of the user: The sense-making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y[M]. Glazier J D, Powell R R(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nglewood. Libraries Unlimited, 1992: 327-338.

[8]宋雪雁,王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0(4):625-629.

[9]Kuhlthau C C. Developing a model of the library search proces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spects[J]. Reference Ouarterly, 1988,28(2):232-242

[10]Ellis D. The physical and cognitive paradigm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2, 48(1): 45-64.

[11]邹永利.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J].图书馆论坛,2010(12):96-100.

[12]王夏洁,刘红丽.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分析[J].情报杂志,2007(2):18-19.

[13]孙玉伟.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源[J].图书馆杂志,2011(11):9-13.

[14]Dixon C M. Strength of weak ties[M]. K E Fisher, S Erdelez, L E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Inc. 2005: 344-348.

[15]肖永英.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3-17.

[16]Taylor R. S. 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M].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1991:217-255.

[17]李月琳,胡玲玲.基于环境与情景的信息搜寻与搜索[J].情报科学,2012(1):110-114.

[18]Sonnenwald D H. Evolving perspectives of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Contexts, situations, social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horizons[C].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Needs, Seeking and Use in Different Contexts.London: Taylor Graham, 1999: 197-204.

[19]胡亚萍,汪春雷.国外信息行为模型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1(11):71-75.

[20]Bystrom K , Jarvelin K. Task complexity affects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1995, 31(2):191-213.

[21]Leckies Gloria J, Karen E Pettigrew, et al.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of professionals: A general model derived from research on engineers,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lawyers[J].Library Quarterly, 1996,66(2): 161-193.

[22]Savolainen R.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995, 17(3): 259-294.

[23]杨韬,邹永利.情报学的认知学派及其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8(6):114-116.

[24]周文杰,于斌.国外认知视角的信息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文献计量[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09-114.^

浅谈国外从众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外有关从众行为的理论研究的,对当前国际 上从众行为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已有成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就目前有关从众行为研究的情况来看,国外主要从理性假设和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两个角度进行从众行为成因的理论分析,尤其以理性假设的信息类模型或社会学习类模型文献最多,从非理性假设出发来解释从众行为的文献近年 来也开始增多。绝大多数理论模型都认为经济中尤其是金融市场中存在从众行为,它会降低市场的效率。 【论文关键词】从众行为;理论模型;述评 从众行为(HerdBehavior)又称羊群行为,按照Seharfstein和Stein(1990)的定义是指投资者违反贝叶斯理性的后验分布法则,只做其他人都做的事情, 而忽略了自己的私有信息。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分析 师以至整个市场层面都可能受到从众行为的影响。因此许多政策制定者也对从 众行为非常关注,认为从众行为会增加市场的波动性,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加 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甚至会加剧金融危机。如Eichengreen和Mathieson等(1998)就认为从众跟风效应放大了与亚洲金融危机相关的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F olkeas―Landau和Garber(1999)及Furman和Stiglitz(1998)在讨论国际金 融体系建设时都提到从众跟风效应的重要影响。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 未消退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市场的从众行为,以促进该领 域的进一步发展。 一、探究从众行为产生机理的理论研究 从众行为可以分为理性从众行为与非理性从众行为,在前者中行为人被认 为是理性的,而在后者中行为人被认为是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从而关于从 众行为产生机理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理性人假设出发是,大致有以下 三种观点:基于信息角度的信息类模型,基于声誉的观点和基于报酬结构的观点;另一种从非理性和不完全理性假设出发进行讨论。 (一)关于从众行为的理性解释 1.信息类模型 (1)外生序列信息流模型。外生序列信息流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决定信息流的决策序列是外生的,在这一前提下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Bane~ee(1992)较早提出外生序列的信息类从众行为模型,其关键假设包括:假设存在N个投资者,每个人都最大化同一资产收益空间上的期望效用函数;决策按外生序列进行的;博弈的结构和贝叶斯理性是共同知识。这一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决策者并不总是 按私人信息做出决择,后续决策者会受到前面决策者的影响。Bikhchandani,Hirshleifer和Welch(1992)提出了信息流(informationcascade)的概念,进入信息流是指决策者将忽略自己的私有信息,而依靠观察前面决策者获取信息。 信息流一经形成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将阻止新的信息进入,最终产生无效率的 结果,而且信息流的产生和信息传递的次序有关,他们还论证了信息流具有迅 速性、随机性和脆弱性。Avery和Zemsky(1998)采纳外生序列信息流模型的主 要观点,解释股票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从众行为,他们认为如果股票价格 仅由一维的不确定性如不确定的指令流控制则从众行为发生的程度将较低,但 实际上股票价格由多维的不确定性支配,而衍生证券增加股票价格的维度,协 助定价过程,使从众行为和价格泡沫减少,因为多维的股票价格可匹配揭示多 维的不确定性。Park和Sabourian(2006)通过修改Avery和Zemsky(1998)模型 的信息结构后,证明即使股票价格仅由一维的不确定性支配,从众行为仍会发

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孙宪忠)

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孙宪忠 主讲人: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商法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张谷(民商法博士) 主题: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时间:2000年11月17日 地点:贤进楼501室 张: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孙宪忠教授作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的讲座。 我们对他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孙老师是我国第一批民法博士之一。孙老师协助社科院梁慧星先生起草了物权法草案,近期又到德国进行学术访问。今天,我们请孙老师讲物权行为理论,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在国内对于物权行为的理论,社科院梁慧星先生曾在80年代写过文章否定此理论,孙老师的意见正好相反,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天晚上,我们请孙老师来研讨这个问题,相信会给大家进一步研究物权法带来帮助。 孙:到"民商法前沿"作讲座,我很高兴。去年,我被邀请到人大作讲座,因事务缠身而没有成行。今年在周末竟然有这么多学生来共同探讨这个枯燥的话题,实在想不到。感谢同学们。 今晚我给大家讲"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提到物权行为理论,大家感到很复杂。在我看来,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学者对它的看法。1985年,一个青年学者撰写主张物权行为理论的文章,引发民法权威者的批判,并形成否定物权行为理论的多数人意见。在我回国之前几乎全都是否定的观点。我在国外学习时,发现简单的否定是有些仓促。随着我国民法研究的深入,我个人认为否定物权行为理论的观点,无论在法理还是在实践上,都难以成立,而且还存在偷换概念的现象,所以讲否定物权行为理论过于绝对。 现在,我通过网络检索到的文章中,大多数青年学者的主张和我相同,这种理论上的一致有力地说明物权行为理论在法理上的合理性,在实践中的积极效果。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 该理论是由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著名罗马法学家萨维尼在1840年出版的原著《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的。他写到: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权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的适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也包括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交付之中也包括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而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据我所了解的资料来看,萨维尼早在1820年柏林大学讲学过程中已提出该理论。按照萨维尼的主张,首先从法律行为上来考查。他作为著名的罗马法学家,一个卓越的贡献就是法律行为理论的创立。虽其他法学家也使用法律行为一词,但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与物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论物权行为理论

论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行为是指发生物权法上的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以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物权为目的的法律行为。此理论为德国民法所创,最早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论当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的,萨维尼在该书中写到: “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者形态表现,甚为繁荣。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之适用。 交付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之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另一方面包括转移所有权之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中,一般人只想到债券契约,但却忘记交付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 根据萨维尼的这一理论,买卖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订立买卖契约。此时,当事人之间只订立了债权契约。根据这一契约,出卖人承担交付标的物的义务,而买方承担支付价款的义务。买卖标的物和价款的所有权并没有基于这一契约而发生转移。第二阶段是订立和完成物权契约。此时,双当事人达成转移标的物和价款的所有权的合意,并且为动产交付和不动产登记,进而完成标的物和价款的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一个买卖由一个债权契约和两个物权契约构成。两个物权契约分别是转让标的物所有权的物权契约和转让价款所有权的物权契约。 物权行为理论包含独立性原则和无因性原则,独立性是指物权行为与其原因行为相互分离而自身独立。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并不依赖于债权行为,即使债权行为无效或被撤销,也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的当然无效或被撤销。在立法上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使法律关系明晰化,保障法律的准确适用。以买卖为例,在一个买卖过程中,上述三个契约相互独立,内容明晰,有利于法律的适用。 (2)有利于明确物权的归属,保障交易安全。由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债权行为的无效或者被撤销不会影响到已经发生的物权行为的效力。

信息熵理论

信息熵理论 在通信系统中,信息从发送到接收的传输过程是一个有干扰的信息复制过程。 对每一个具体的应用而言,传输的信息是确定的,有明确的应用目的。 对一个通信系统而言主,不同的用户要传送的具体的信息内容是不同的,则如何从这些繁杂的具体信息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可进行量化估计是shannon 信息论研究的基础。 所谓量化估计就是用提炼的共同特征估计与某些具体内容所对应的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小。 信息量定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保证信息量值的大小与具体的信息内容无关。 1.定义信息熵: 设X 是一个离散的随机变量,其定义空间为一个字符集E 。 ()()E x x X P x p ∈==,,表示相应的概率分布函数,则 ()()()()x p x p X H x log ∑-=称为离散随机变量的熵。 有时记()()()()(){}X p E x p x p p H p x log log -=-=∑ {}p E 表示以概率分布()x p 对某随机变量或随机函数求概率平均。 2.定义联合熵: 设X ﹑Y 是丙个离散的随机变量,(X,Y )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为()()y Y x X P y x p ===,,,则 ()()()y x p y x P Y X H x y ,log ,,∑∑-= 称为离散随机变量X 与Y 的联合熵。 有时记为: ()()()(){}Y X p E y x p y x p Y X H p x y ,log ,log ,,-=-=∑∑ 3.定义条件熵: 如果()(),,~,y x p Y X 则条件熵()X Y H /定义为 ()()() ∑=-=x x X Y H x p X Y H // ()()()∑∑- =x y x y p x y p x p /log / ()()∑∑-=x y x y p y x p /log , (){}X Y p E /log -= 条件熵等于零的条件为()1==Y X p 事实上,对任意的y x ,都有()()0/log /=x y p x y p ,从而得()()1/0/==x y p x y p 或,又因为X 与Y 是取值空间完全相同的随机变量,所以有()1/=X Y p

浅析物权行为理论取舍

浅析物权行为理论取舍 摘要: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有因性模式下交易双方相互返还时因不能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而导致的不公平。善意取得可以替代无因性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并可以避免无因性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由于物权行为的难以把握性、不确定性并考虑到国外法学的发展趋势,不应当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区分原则不同于分离原则。在构建无权处分、善意取得、不当得利等具体民法制度时,一定要注意是否采纳物权行为的差异。 关键词:独立性无因性区分原则无权处分不当得利 在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立法模式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仅仅是针对处分人和负担人而言的,对相对方而言只能称为取得行为,但对双方都可以称为物权行为或债权行为。 物权行为独立性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前提和基础,但即使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在逻辑上也并不能当然推导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一个价值判断和立法政策的向题。“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的分离,在逻辑上并不必然会导致采取物权行为无因性。在规范模式上得采无因的物权行为,或有因的物权行为”。因此我们先来讨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然后再探讨独立性。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评价 (一)无因性的优势 在大多数有偿合同中,物权受让人通常同时负有向出让人支付价金的对待给付义务(互易合同除外),因此当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而双方都负返还义务时,若坚持有因原则,则给付价金的一方只能向对方主张债权,而对方则可以向这一方主张物权返还请求权,同时履行抗辩权似乎也无法适用,对给付金钱的一方似乎不利。如果坚持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则对双方而言较为公平。 (二)无因性功能的可替代性 善意取得制度通常仅指动产的善意取得,但不动产的公信力和动产的善意取得都是基于物权的公信力原则,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物权编修订草案则将不动产的公信力称为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因此下文将动产的善意取得和不动产的公信力统一称为善意取得制度。 物权行为无因性支持者认为该制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保障交易安全。的

试论物权行为理论的几个问题

试论物权行为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文摘要:物权行为以其独立性和无因性为支柱。无因性的存在。使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受到挑战。而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则是物权行为理论合理化的必然选择。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对第三人的保护上,应采取无因性原则,同时吸收善意取得制度的优点即排除对恶意第三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应该吸收物权行为理论中的合理因素。 论文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独立性;善意取得 物权行为制度在罗马法中已经存在。如罗马法里的交付。交付,即要求当事人一方移交物权于另一方,方能产生移转所有权之法律效果。此外,罗马法里的要式买卖行为中合意契约行为和物权移转行为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意义,二者结合为一项要式交易行为。才生所有权之移转。 真正把物权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提出的,当属德国著名的罗马法学家、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早在1820年,萨维尼在大学讲义中谈到,“以履行买卖契约或其它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契约,而践行的交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含有一项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正是在这里,萨维尼创设了物权行为(物权契约)概念。这一概念是极端的法律抽象思维的产物,其本身难以令人理解。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史尚宽先生认为,“物权行为谓以物权之设定、移转、变更或消灭为目的之法律行为。”在全先

生认为,:‘物权行为系物权变动之意思表示,与登记、书面或交付相结合之法律行为。”王泽鉴先生则认为,“依法律行为而生之物权变动,必须具备意思表示及交付(动产)或登记(不动产)二项要件,则无疑问。”以上观点不无道理。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 物权行为理论自产生以来,在学界引起广泛的争议,褒贬不一。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辩证地看待该理论,不能片面化和绝对化。惟有如此,才能对物权行为理论之价值有更明晰的认识。 1.有助于民法典体系建设,使民法典总则自成体系 物权行为理论“完全是德国概念法学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满足德国抽象化之偏好。”若仅限于此来理解物权行为理论,则其价值将大打折扣。民法总则的核心是法律行为,舍此,民法总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法律行为无非就是对分则物权法中的物权行为和债权法中的债权行为的抽象。如果不承认物权行为,那么法律行为的惟一理论支柱就只有债权法上的合同(债权行为)了。这样一来,法律行为作为民法总则中规定的一项制度就成了问题。既然法律行为仅仅是对债权法行为的抽象,那么,就把其只放在债权编足已。简言之,否定物权行为就是对民法总则的否定。由此可以看出,高度抽象的物权行为及其理论在民法典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有助于保护交易安全 民法的价值之一就是保护交易安全,这一价值是通过平衡交易主体利益实现的。交易双方对安全的追求不同,出让人渴望在商品交换

信息行为模型

信息行为模型 整体信息行为模型、信息获取行为模型、信息查找行为模型 信息行为模型分层 信息行为、信息获取行为、信息查找行为 整体信息行为模型 Macro, global, general 信息行为模型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是的威尔逊提出的行为模型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95)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 產生需求 資訊尋求行為 ?透過系統 ?尋求他人信息:有時候,讀者會不透過系統,而向他人尋求資訊協助。 信息交換:

?較弱的互相依存關係:譬如年經的科學家往在同樣層級的資深科學家尋求資訊。 ?較強的妨礙進展關係:譬如在同一等級,較低程度的人害怕在較高程度的人前表現他的無知。 信息尋求如果成功,所找的資訊也許可完整或部分地滿足其所需,或者失敗後而重新檢索的流程(重新由產生需求開始)。 部分的尋求資訊行為也可藉由他人的資訊轉換而獲得資訊。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 (一)该模型的贡献: 1勾勒了信息行为包括的研究领域 2信息获取行为始于信息需求,需求是信息行为的逻辑起点。 3信息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该模型的局限? 请大家思考 F i g u r e3-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

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 Wilson認為人類最基礎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種 一、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例如空氣、 水、食物。 二、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 sometimes called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needs):例如自我 實現、權威地位。 三、認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例如學習新技 能、智能的滿足。 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 在這模型當中,Wilson認為這三種需求是相互關連的,為了滿足人類生理、情感和認知的需求,一個人可能會搜尋資訊,甚至進行資訊尋求行

信息熵理论的应用研究

信息熵理论的应用研究 [摘要] 广告活动是信息的活动,信息熵是信息活动的度量标准。本文利用信息熵理论对广告活动中的信息处理、广告传播、广告效果测定和广告受众进行了论证,指出了广告信息活动的规律。 [关键词] 信息熵;负熵;广告活动;广告受众 广告是一种非人际的信息传播,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广告系统实质上是信息系统,它具备了信息传播的五要素:谁——通过什么媒介——对谁——说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广告的信息传播包括:广告发布者(包括广告主、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即信息源)、广告信息内容、广告媒介、广告受众、广告效果等要素。信息熵理论是描述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理论,利用信息熵从信息的角度分析广告行为、预判广告活动的发展趋势,是研究广告活动的一种新方法。 一、熵、信息熵与广告活动的理论分析 熵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热力学中的熵通常被用于表征一个物理系统的无序程度。随着科学综合化的发展,熵又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1948年,香农(shannon)第一次将熵这一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从此,熵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信息的度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一些新学科的理论基础,由狭义熵发展为广义熵。正如爱因斯坦的评价那样:“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熵表示的是系统固有的、规律性的本质。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一个系统的熵越增,不可用能就越大,动力越小;换言之,一个系统的熵不相同时,对于相等的进程,它们的利用价值可以大不相同。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这叫做熵增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以熵变为判据,不仅可以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而且还能给出孤立系统达到平衡的条件。熵增原理揭示了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一共同本质。为了打破平衡,必须与外部系统交换熵,从外部系统得到的熵称为负熵,目的是使本系统的熵值减少,更具有活力。

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方法体系初探

●曹 梅1,2 ,朱学芳 1 (11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0093;2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江苏 南京  210097) 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方法体系初探 3 摘 要:本文从研究方法学的角度,初步构建了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方法体系,揭示其基本特征和走 向,并详细阐述了各类实用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方法。 关键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方法 Abstract:The paper constructs a tentative user inf or mati on behavi or research method syste m fr om the pers pec 2tive of research methodol ogy 1Its basic features and trend are discussed 1Vari ous data acquisiti on and analysis meth 2ods are expounded 1 Keywords:user;inf or mati on behavi or;research method 3本文为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JA870009。 胡昌平、乔欢等在《信息服务与用户》中专门介绍了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方法、统计测量分析、抽样方法、比较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德尔菲法、马尔科夫分析法等,并通过实例分析揭示各类方法在情报学用户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方式[1]。胡岷撰文介绍了当前在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研究人员在进行用户检索行为研究时惯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出声思维法和记录分析法等7种。胡岷认为,用户调查是用户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2]。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方法的归纳缺乏一定的科学体系,有必要从研究方法学角度,对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方法的体系进行整体架构。 1 研究方法体系及其特征 111 研究方法体系 从研究方法学角度而言,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策略、数据采集、分析方法三大部分[3]。研究策略是一种对内容研究而言的整体性方法,典型的研究策略有调查策略、定性策略、案例或行动研究策略以及实验策略等;典型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结构化问卷调查、访谈、采访、小组讨论、出声思维等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在分析方法上,有统计分析、归纳性内容分析、数学分析等典型方法。见表1。 就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方法而言,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 表1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方法体系 研究策略 数据采集分析方法 调查策略结构化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定性策略主题采访观察法小组讨论时间线访谈出声思维法用户小组日志实验策略标准实验准实验设计网络策略系统日志文件 网络工具采集日志社会标签 统计测量分析: 描述性统计 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归纳性内容分析: 话语分析关键事件分析数学方法: 马尔科夫分析法 基础上,尝试给出了一个研究方法体系。其中,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经常采用的“案例与行动研究”在信息行为研究中应用较少,未纳入该体系;而“网络策略”则因其特色应用而纳入进来,一些以计算机系统日志、网络日志采集工具、网络链接、社会标签等为代表的新数据采集技术正逐步应用到信息行为研究中来。 112 “走向定性”的特征 总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信息查寻理论和元理论方面的发展(如意义建构法)使研究策略和数据采集方法的重点发生了必要的转变[3],呈现“走向定性”的特征。 1960—1985年实验性信息查寻研究明显的特点是使 用了基于结构化问卷和访谈进行数据采集的定量调查,有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一)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一) 摘要:物权行为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概念需要仔细研究,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尝试着对物权行为理论作一研习,对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对理论脉络进行清楚的梳理。从物权行为、物权行为分离原则、物权行为抽象原则三个概念入手,分析物权行为理论的内部层次关系,试图给出一个物权行为制度的全貌,避免因为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带来的误解。本文并指出不采纳物权行为抽象原则的物权行为制度也可成立。 一、物权行为概念 1、定义 概念对于任何一门学问的科学研究而言,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拉仑茨(larenz)将概念作为体系的基石1],体系之形成,有赖于不同抽象程度之概念的逻辑区分。没有明确的法律概念,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法律体系,就不能进行清晰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推理。简言之,概念建构体系,体系成就科学(学科、学问)。 作为一个概念,物权行为,在产生并运用该概念的德国,民法典中并无明确规定,一般而言,有关物权行为的概念的定义多为学理意义上的解释和讨论。因此,对物权行为概念的定义或描述众说不一。田士永首先考察了德国学者的既有表述,认为这些既有见解基本一致、大同小异,并总结为,“物权行为乃发生物权法上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所谓物权法上的法律效果,即直接变动物权的权利状态:设定、移转、变更、废止物权。”2]田士永接着分析了中国学者对此概念的表述。最后,田士永根据“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将物权行为定义为“发生物权法上的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3] 2、作为法律行为之一种的物权行为 法律行为者,是指“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此种效果之所以得依法发生,皆因行为人希冀其发生。法律行为之本质,在于旨在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实现,在于法律制度以承认该意思方式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4]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决定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意思自治、效果自主,通过赋予根据当事人之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的效力而实现私法自治。法律行为之核心正在于意思表示。 详言之,人们从事法律行为的目的、动机是可以各不相同的,正是由于我们承认人只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我们毋庸讳言人之意愿、追求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各不相同,绝不能以一刀切的标准予以评判,否则便注定要“通往奴役之路”。法律,就基本的价值追求而言,自应尊重人的这种天性,应尊重人格独立与人性尊严。因此,法律,尤其是私法,应以保障人享有人之所以为人就应享有的起码的人性尊严为其最根本价值追求。私法制度的伦理依据就在于尊重人是一个人,是一个能辨别自己利益、追求自己利益、保护自己利益的经济人,是一个能自我负责的理性人。为尊重人的私法效果上的追求的这种差异性,私法领域因而建立起私法自治制度,以所有权神圣为基础,以私人意思自治为价值伦理,以自己责任、过失责任为一般归责原则。归结到一点,私法就是自治法,私法相信人们可以自主地处理自己事务,自主地追求并达到人生幸福。法律行为实乃自治之工具,借助此工具,私人可以依据其愿望来改变法律状态,私法自治经由此而实现。 于是,人们可能以发生物权变动为意思,追求物权变动之效果,也可能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为意思,追求交易互取所需的目的,也可能以长期共同生活为目的而进行婚姻缔结行为,等等。 而物权行为就是这么一种法律行为,它以发生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为核心,当事人意欲借助此法律工具实现直接变动物权的效果,其目的或者是创设物权,或者是移转物权,或者是变更物权,或者是废止物权。 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为之一种,意味着,除发生这种物权法上的法律效果外,还有发生其他法律效果的情形,如债权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等。

社会调研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定义: ⑴社会调查是收集社会资料或社会事实的行为。(即资料收集,属于感性认识) ⑵社会调查是对某种社会事实(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进行完整的认识过程,既有资料搜集活动,又有分析研究资料等活动。 (即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属于理性认识) ⑶社会调查既是认识社会的认识行为,又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行为。 (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改造社会,属于认识+实践) 2.人类求知的方法:权威法、经验法、思辨法、科学法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程序、工具等)。 4.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体系。社会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五种观点 历史的观点: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有联系的。 社会的观点:一种社会事实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 透视的观点:研究社会问题,发现社会运行规律 机率的观点:概率的规律 整体的观点:整体的角度,部分与部分相互作用的角度 5.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 6.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7.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主观能动性)、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会改变研究对象相关行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道德伦理)、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价值中立、价值有涉)。 8.社会研究有四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 9.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10.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它们是我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11.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现状研究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现状研究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资源的丰富,网络用户增长迅速,工信部称,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用户达5.5亿人,同比增长44.1%,总规模达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7%。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与传统用户信息行为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网络接入方式、网络接入地点、上网时间还是从网民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性。[1]这对互联网的安全和管理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网络带宽和网络中流量迅猛增加,网络用户增长速度加快,因此如何在网络用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网络中海量数据的有效存储和处理以及发现网络数据中存在的网络攻击并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处理成为网络安全研究的重点。[2]因此,有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网民上网行为的分析。 二、国外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研究 国外对网络环境下用户行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通过研究用户的行为特征和规律来实现网络监测和网站的优化。当前,国外对网络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转向单个网站的用户访问内容以及特定的目标人群的网络访问行为,从而实现网络体系结构的改进和网络资源的优化。国外研究网络环境下用户行为的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来刻画系统可见的外部行为的时序模型LOTOS;通过观测到的概率分布来表现观测向量的隐马尔科夫模型HMM;用于分析网络复杂性的网络用户行为模型GOMS;以及采用表格结构来描述用户和界面交互实体的UAN模型。[3] 三、国内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研究 我国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主要通过对服务器日志分析挖掘用户在查询、检索等方面所具有的行为特征,从而为入侵检测、网络行为审计以及网络复杂模型的分析等提供参考,从而实现网站优化、预测网络行为以及保障网络安全等。[4] (一)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涵义 关于网络环境下信息行为的涵义,没有一个特定的概念,学界有很多不同的

信息熵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信息熵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寻找快速有效的图像处理方法,信息理论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图像处理技术中。文章介绍了信息熵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总 结了一些基于熵的图像处理特别是图像分割技术的方法,及其在这一领域内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同时介绍了熵在织物疵点检测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Entropy on Image Analysis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fast and efficient methods of image analysis ,information theory is used more and more in image analysi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entropy on the image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some methods of image analysis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especially the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fabric defect inspec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ale introduced . 信息论是人们在长期通信实践活动中,由通信技术与概率论、随机过程、数理统计等学科相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而熵是信息论中事件出现概率的不确定性的量度,能有效反映事件包含的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理论在通信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独特、新颖和有效,信息论已渗透到其他科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理论的不断完善,信息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图像处理研究中,信息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1 信息熵 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C .E .Shannon)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他从研究通信系统传输的实质出发,对信息做了科学的定义,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他指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其通信系统的模型如下所示: 图1 信息的传播 信息的基本作用就是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假定X 是随机变量χ的集合,p (x )表示其概率密度,计算此随机变量的信息熵H (x )的公式是 P (x ,y )表示一对随机变量的联合密度函数,他们的联合熵H (x ,y )可以表示为 信息熵描述的是信源的不确定性,是信源中所有目标的平均信息量。信息量是信息论的中心概念,将熵作为一个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或信息量的量度,它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科学理论基础,大大地促进了信息论的发展。设信源X 发符号a i ,的概率为Pi ,其中i=1,2,…,r ,P i >O ,要∑=r i Pi 1=1,则信息熵的代数定义形式为:

我国大陆地区对于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

我国大陆地区民法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 一、物权法制定前我国民法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 在物权法尚未制定时,对于我国物权立法中是否要接受物权行 为,我国学者大致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 肯定者认为物权行为理论为大陆法设计了清晰的理论体系,加上保护交易安全的特殊功能,故应当严格接受德国物权行为理论。如孙宪忠教授坚信只有采物权行为理论,我国的民法典才能在理论上体系化。他认为,物权行为支撑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支撑民法总则,如果 没有法律行为制度的支持,那么民法典的总则编就没有规定的必要。 否定者多是认为物权行为理论中的独立性、无因性不尽合理,物权行为理论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可以用善意取得制度来取代,因此不宜采纳物权行为理论,而应采用债权形式主义。如王利明教授认为, 物权行为和原因行为不可能截然分开,物权行为不利于对原出卖人利益的保护,且善意取得制度可取代物权行为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因此不宜采物权行为理论。 在物权行为理论的影响下,我国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首先接受了不动产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而仅影响物权变动效力的规则。只是在现行的不动产交易中,我国并不存在物权合同环节,物权的登记仍然依赖于债权行为(合同)。在这点上来看,我国似乎没有接受物权行 为理论。但是,将登记不作为合同的生效要件,而作为物权变动的生 效要件似乎意味着物权变动具有了独立性,隐含了物权变动本身是或背后存在一个物权合意或行为。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则是对物权

行为理论的不完全接受,即承认物权的区分原则,但摒弃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规则。 二、我国《物权法》确立的物权变动规则 经过长期的理论交锋和司法实践,物权法吸收了之前的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合理成分,形成了现今的物权变动规则。这种规则可以总结为: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因当事人合意(双方行为)或原物权人的意思(单方行为)而发生,物权变动须经公示才能生效, 非经公示不产生物权变动效力,但不影响债权有效成立。 这种规则也可以表述为:物权的取得取决于移转物权的公示行为的完成;这种公示行为的完成有利于保护之后的交易当时人;而对于物权移转行为本身的效力在不涉及第三人的情形下,完全可以根据合同的效力加以判断,使物权效力受到合同效力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物权法采取的是债权形式主义模式,即所有权移转债权合意形式(交付或登记)。 三、我国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接受 、要不要接受形式上的物权行为 在接受物权行为理论方面,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我国要不要接受形式上的物权行为,也就是在不动产变动过程中设置一个物权合意要 件。比如在房屋买卖合同中,除了要签署买卖合同外,在过户登记时 双方是否还要再签署一个书面物权契约。显然《物权法》并没有这样 的要求。但是在房地产登记实践中,一般要求在登记时填写一份登记申请书。登记申请书一般有买卖双方当事人及房屋不动产状况,但登

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物权行为债权行为处分行为负担行为 论文摘要:物权行为理论肇始于德国法儒萨维尼对法律行为理论的再发展,是一项存在较多争议的法律制度。在我国,随着制定民法典进程的加决,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并对是否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物权行为为德国法上之重大理论,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存在必要性意见不一,但其业已被采为德国民法体系中的一基本概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也已被立法所肯定,而成为德国民法典之基础。在我国,随着民法典制定进程的加快,对是否采取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了相当的争论,《物权法》颁布后,在立法上也并没有对此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对物权行为理论本身的讨论,应有更深人之必要。 一、争论 (一)对物权行为的质疑,其理由大致概括如下: 1.认为物权行为过于抽象,乃极端法律抽象思维的产物。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如买卖等简单的交易行为被分割成三个部分,即一个债权契约,两个物权契约。一般人在作成买卖等行为时,绝无可能认识到这一点,故实在是对现实生活的凌辱。基尔克(Gierke)在《民法典的起草和德国法》中对此抨击最甚。 2.对交易安全的不利。承认物权行为,由此进而承认在买卖等行为

中的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这使得当其原因行为,即债权行为被撤销时,原所有权人不能基于其所有权而为物上返还请求权,而只能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其所有权,地位上降为普通债权人。这对原所有权人的保护甚为不周,且违背了交易的公正性。 3一认为是否应承认物权行为(可以说是否应建立物权行为理论),根源于对物权移转行为性质的定性。应认为物权移转行为的事实行为属性,以此来避免物权行为理论中的矛盾。 4.物权行为过于抽象和玄妙,为一般人所难以理解和掌握。我国不少学者对此怀有疑虑。 (二)与此相对的,认为有必要承认物权行为的学者认为: 1.使法律行为的概念更趋完善和精致,解决了一些以物权变动为直接目的的法律行为的性质问题,从而使物权和债权体系清晰,共同支撑着民法的两翼平衡。 2.承认物权行为,则在买卖等行为中,引起物权变动的应该是债权行为之外的独立的物权行为,进而再将物权行为无因化,即债权行为无效,并不导致所有权的移转发生效力。这样,交易安全就得到了保护。而善意取得制度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则存在如何确定善意存有很多疑难问题,不如抽象原则对此解决的合理。 3.物权行为的理论解释了物权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权为何必须公示并能在公示后取得对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问题。 4.一些新产生的法律制度,如所有权保留、担保让与等现代化的担保制度必须依靠抽象的物权行为理论才能合理地建立和解释。而抽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