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

作者:姚宏志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4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一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在怎样实现中国梦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分别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四个方面,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支撑体系,并对它们在该体系中的作用作了科学分析,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更加坚强的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一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在怎样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分别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四个方面,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支撑体系,并对它们在该体系中的作用作了科学分析,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更加坚强的保证。

一、中国道路支撑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于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是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有着须臾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境界,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与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了新的精神能量;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中成功开创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成功地捍卫了这条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这条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实践,不仅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起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强国富民的道路。要发展中国、繁荣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p11)。中国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还要沿着这条康庄大道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实现中国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支撑,不仅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实践中,而且体现在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苦苦探求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积贫积弱,战乱不已,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代代中国先进分子心怀民族复兴的梦想,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奋斗。他们曾经尝试过“自强”、“求富”的洋务之路,曾经尝试过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之路,曾经尝试过“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宪政之路,曾经尝试过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但是,这些道路在中国均走不通。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

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2](p147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就在于,这些道路并不适合于中国国情,它们不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现实道路。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阶级探索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肩负着这一艰巨使命登上历史舞台。为了实现梦想,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道路的“两步走”战略:先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正是沿着这一相互衔接、前后继起的道路奋勇前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日益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当然,中国道路的探索总是充满着复杂和艰辛。正如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之后才艰难找到的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也是在历经多年的曲折反复之后才摸索出来的,其中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思考和实践。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中,还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持续探索中,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带领人民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的艰辛求索中,同时体现在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苦苦摸索中。在此过程中,中国先进分子(后来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求与对中国道路的探求,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满着一波三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盈着光荣的中国梦的理想,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支撑。

二、中国制度支撑

所谓中国制度,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面构成。具体说来,中国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P11~12)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国梦建立起系统的制度保证。

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支撑。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的话,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无数代人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变成现实,如果没有根本制度作保证,这一梦想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这一梦想同样只能是空中楼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自然也吸取了其中的一些有益的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人民进取精神;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色和优势,以及这些特色和优势所组成的制度合力,是其他社会制度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为实

现中国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依托。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晶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深谋远虑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就孜孜以求地探索和设计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付诸实践。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创新和发展,均是从这一坚实基础上展开和深化的。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已经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中国特色封建主义”制度,不是“封建特色资本主义”制度,它既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的中国正在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历史性的事实”[3](p89)。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好制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而不能偏离这一制度,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只有坚定起这样的制度自信,中国梦的实现才有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与此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同样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它的效率、特色和优势,但还不成熟、不完善、不健全,特色和优越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它。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曾在南方谈话时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4](p372)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到2020年前后,我们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在坚持现有制度的同时还要健全和完善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建立新制度,废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制度,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时间节点与目标任务,正好与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两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丰富实践中。

三、中国精神支撑

中国精神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方面。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空间维度,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时间维度。作为对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深入提炼,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两者互为条件。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断地纳入时代特色的元素;而时代精神的继承和丰富,也需要结合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内容,不断地融入民族特色的因子。因此,脱离了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正如脱离了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一样,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能恒久的。只

有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结合起来,将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相互交融起来,这样的中国精神,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厚的精神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高昂的主旋律。特别是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外来民族的欺凌,所遭受的剥削之苦、压迫之重、灾难之深、牺牲之大,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欺侮,不断奋起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敌对政策,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人民不为困难所压倒,而是咬紧牙关,艰苦奋斗,全力追赶,不仅基本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之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顶住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有这些,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赢得经济独立、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中的历史地位。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一次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支撑作用。

改革创新始终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开拓进取、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正是这些变革与创新,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经年而不衰,历久而弥新,始终走在时代和世界的前列。但是自明清以降,中华民族却大大地落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腐朽的社会制度阻滞了社会前进的步伐,限制了人们“睁眼看世界”的能力,阻断了中华民族通向伟大复兴的桥梁。为此,从19世纪后期直至20世纪初年,围绕着现存社会制度问题,中国社会相继爆发了要不要洋务、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革命的激烈争论。中国先进分子在这些争论中所持的思想武器,以及围绕这些思想武器所展开的社会实践和武器批判,充分展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推动近代中国制度变迁、社会转型以及人们思想解放方面的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种时代精神并没有丢,而是得到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帝国主义战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正是在这种革命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扫清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制度障碍。不仅如此,这种革命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扬,并迅速转化为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创新永无止境。[5]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精神上最显著的标识。如果没有改革创新,没有在改革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落空,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也会轰然倒地。这不是危言耸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覆亡的历史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始终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来支撑。中国精神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复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中华民族为中国梦继续奋斗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精神的作用和特色将会更加彰显,因而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才能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四、中国力量支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具有历史的沧桑感、现实的厚重性。实现中国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同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以积聚智慧和力量。如前所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国梦积聚起强大的精神支撑。但是,仅有这些精神动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和运用中国精神的主体——人的力量来推动和实现。因为人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基本、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虽然每个人都应该是中国梦的实现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不是特指某个人物或某几个人物,也不是特指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而是泛指全体中国人,特别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构成了中国梦的实践进程中最强大的中国力量。

其一,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梦与个人的幸福梦的有机统一。只有真正为了人民群众,切实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中国梦的实现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源。因此,中国梦无论从内涵、立场、结果还是路径上看,部离不开人民群众,都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都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梦的构筑主体、拥有主体,而且是中国梦的依靠主体、实现主体,同时也是中国梦的分享主体、受益主体。

其二,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实践,不断激发、动员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劳动和深入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革命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同样也不例外。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党的十四大报告送审稿时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6](p1350)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从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决策,无不出自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和创造活动,并在充分总结和概括这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力量的创造性特色使中国梦在践行过程中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其三,广泛性。人民群众并非一个高度同质化的集体,而是包含着不同的民族、阶级、阶层、政党、社会集团等,个体之间的立场、职业、地位、信仰、教育程度等也千差万别。为了将这些不同群体、差异性明显的个体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发明了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这一“法宝”,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了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从而构筑起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7](p139)。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法宝”作用,不断激发隐藏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的潜能,不断化解中国梦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不利因素,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更加广泛的中国力量。

主体性、创造性、广泛性,是中国力量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展现出来的三个特色,三个重要的特色。但是,这些特色是就中国力量中的基本力量、依靠力量、团结力量而言的,除此之外,实际上中国力量还包括领导力量。它是其他各种力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主

体性、创造性、广泛性作用的关键,是其他力量能否发动起来并汇聚成汪洋大海般的中国力量的核心。在近现代中国,这种领导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力量所呈现出来的最大特色。中国共产党的这种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在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长期奋斗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确立和巩固起来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坚持的必然结果。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只要哪个政党或政治力量能够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羁扼下解放出来,能够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出路问题,它就必然会成为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的领导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曾为此努力过,较量过,但屡屡碰壁。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能够真正唤起民众,没有能够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这是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国先进分子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深刻教训。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不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起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原因同样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最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广泛性的特色和优势,使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全体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才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赖,推动了中国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干成俊,李芝兰.改革创新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 (6).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