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脾活血利水方结合托拉塞米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健脾活血利水方结合托拉塞米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健脾活血利水方结合托拉塞米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健脾活血利水方结合托拉塞米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12-11T13:17:24.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5期供稿作者:王妍[导读] 乙肝后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

王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科 200032)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5-0105-02 【摘要】通过观察健脾活血利水方结合托拉塞米对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健脾活血利水方联合托拉塞米能显著改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等。

【关键词】健脾活血利水方托拉塞米乙肝后肝硬化腹水

乙肝后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纤维化,并代之肝纤维包绕的异常结节,临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有大量腹水形成为特征的病证,是目前医学界的顽疾。为了寻求更有效适合临床的治疗方法,笔者自拟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标准;(2)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1.2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按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6岁; 病程最短1年,最长26年,平均10.6年;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9.2岁。

2 治疗方法

2组均静脉滴注给予保肝(多烯灵脂酰胆碱注射液或还原型谷胱甘肽,每日1次)、补充人体白蛋白、维持水电平衡等治疗。限钠饮食,约2 000 mg/d。

对照组单纯接受西医治疗:口服或者静脉推注呋塞米20mg,每日2次,口服螺内酯40 mg,每日3次(并根据个体情况适量增减)。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利尿剂改予静脉推注托拉塞米20mg,每日1次,同时联用中药自拟方“健脾活血利水方”加减辨证治疗。基础方为:炒白术30~6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6 g,淮山药15 g,丹皮 9 g,丹参 9 g,赤芍 9 g,大腹皮15 g,泽泻15 g,枳壳9 g,柴胡15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腹水消除,肝功能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腹水减少,各种检查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效:主要症状改善不显著,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体检与理化检查无改善。

3.2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z±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级资料用Ridit检验。

4 结果

4.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20例,显效16例(80%),有效3例(15%),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20例,显效12例(60%),有效4例(2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8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 不良反应 2组于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5 讨论

5.1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对其治疗目标有二: 一为消腹水以治其标,二为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损害,纠正蛋白异常以治其本。目前西医治疗是休息,用高蛋白、高营养、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等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行外科门体分流术,且长时间用药,病人出现耐受后有疗效减低之弊端,总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5.2 祖国医学认为肝硬化腹水属于“胁痛”、“积聚”、“水肿”、“臌胀”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起因多为机体外受疫疠之邪,湿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日久热毒瘀血互结,瘀血留于胁下结成癥瘕痞块,肾阴阳两虚则水液内停。笔者认为辨证的关键在于肝硬化腹水以水停为标,肝脾血瘀为本,所以腹水期以治水为先,勿忘活血化瘀。遂自拟方“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疗该病。临床观察表明它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与西药利尿剂托拉塞米合用能明显提高疗效。

5.3 托拉塞米为一种磺酞脉毗吮类棒利尿药,是10余年来唯一经美国FDA批准的髓袢利尿药物。主要作用于肾小管髓禅升支,抑制Na+/ K+ /2C1-载体系统对Na+ , K+, C1-的重吸收,从而发挥利尿作用。托拉塞米还有轻度的醛固酮拮抗作用,有减少排钾、增加排钠的作用,这不仅进一步增加其利尿效果,还使本品的排钾作用明显弱于其他强效袢利尿剂,这在治疗伴有低钾血症的肝腹水等疾患时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意义。

实践证明自拟方健脾活血利水方联合托拉塞米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能消除腹水,改善肝功能,防止电解质紊乱,延长生存时间,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考证并推广应用。中医主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从整体上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要充分发挥传统医药的优势,在临床中灵活应用,中西结合,以使在治疗肝病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红岩.中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浅识.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2):50.

益气活血健脾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

益气活血健脾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R285.5;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 120-02 脑出血是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的一种常见病,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出血性中风”范畴。 本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发病较危重,预后不良等特点,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命 健康。急性期血肿伴随周围水肿是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使用开 颅手术及传统脱水药得治疗方法,干预手段的类别较少。近年来,随着对脑出血病理生理认 识的不断深化及中西医治疗办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对既往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和临床转化,我科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应用益气 活血健脾利水法治疗脑出血有良好的效果,中药方的主要组成为: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猪苓10g、大黄5g与 炙甘草5g。现将中药方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下。 一、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气血生化同源,均是由后天机体的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的水谷精微后化生而成,因而在中医理论中,早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认识。对于气血之间的关 系认知,中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气为血之帅”,认为正气充足是推动血液正常 运行的必要前提。血液中携带的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可以随着血液的循环供应于全身,向内灌 注于五脏六腑,向外荣达于四肢百骸,满足机体的需要。脉是约束血液运行,防止血液外溢 的通路,血液在脉路中可以沿着固定的方向不断的运行;而随着气的推动,血液运行有序且 运行流畅,因此气的充足才可以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故而又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的说法,若机体发生气虚,那么对血液的运行则推动无力,使机体出现血液运行不畅或阻滞 的情况,最终可形成瘀血;若机体发生肝郁气滞,则气机瘀滞不利,血液运行停滞,亦会出 现瘀血情况,故而又有“气滞血瘀”的说法。其次是血为气之母,认为血液是正气充足的基础,是保证气的功能正常的物质保障,气的正常功能与血液的运行有必然联系,血液包含的水谷 精微可以给气的功能提供能量,若机体中血液充盛,则正气充盈,反之则气虚,血液衰竭则 气随血脱,血液瘀滞则气随血滞,人体的正气附着于血液中,并随着血液的运行灌注于全身 的脏腑与器官,因此血液可以载气运行。最后,临床基于气血的关系常有补气活血、行气活血、活血行气与养血补气的方法进行瘀血的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把握气血的关系,使 机体的阴阳相随,血气互为依存,因而在治疗气证时可多注意血的调节,治疗血证时注意气 机的通畅,达到气血同治的目的,对临床气证与血证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1]。 祖国医学对中风脑出血的认识是“离经之血便是瘀”。早在清代医家唐容川所著的《血症论》中便对此多有描述,认为“既是离经之血,亦是瘀血。”“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而脑 出血证属中医血证,常因机体的气血运行逆乱、脉络损伤、血液溢出于脉络所致,属于脑中 的“离经之血”,由此可知,本病发生发展之始终均有瘀血贯穿[2]。而停滞于脑脉之外的瘀血 可以作为有形实邪压迫脑髓,脑为机体的清灵之腑,具有喜静恶扰,不能容忍邪气的存在, 若有邪气侵犯必然会发生疾病。脑部出血停留在局部的脑髓处,一来对脑髓有压迫性,能导 致脑髓“司运动,统感官,主明辨"功能失调,最终发生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 强言蹇的症状;另外也可以对周边的脑络有压迫的作用,使脑部周围气血运行受到阻碍,影 响脑髓的气血荣养,阻碍患者的脑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停滞于脉络外的瘀血对脑髓造成压力 并形成脑出血急性期的最初期病机,若在这个阶段可以及时清除脑部的瘀血或者减少瘀血量,则有望恢复脑髓的正常功能,若在发病早期瘀血量较多且并未及时给予治疗,那么患者的病 发症状较重且会压迫神机致使窍闭神匿[3]。以上所述病机与中医学中的“离经之血,便是瘀” 观点十分相符,因此在治疗时,应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而根据中医理论中的气血关系,以益气活血药物治疗效果最佳。 瘀血压迫脑髓后亦会发生痰水形成的病理现象,当患者发生脑出血后,一来血瘀停滞于 脉络之外,致使脉道不利,津液不断渗出,最终形成痰浊,严重者会因痰浊化生形成肿胀,

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8年以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显效21例,占42.86%;有效23例,占46.94%;无效5例,占10.20%,总有效率95%,肝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效。益气化瘀法可以贯穿肝硬化腹水治疗始终,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中推广。 【关键词】益气化瘀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标志着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中晚期)。出现腹水的早期,患者仅有轻微的腹胀,很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好,因此对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如果近期感觉腹胀明显,腰围增大、体重增长、下肢浮肿,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门静脉压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腹水缠绵难

去,往往变生他证,治疗棘手。笔者自2002~2008年以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9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9例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最大71岁。腹水出现时间最短者15天,最长者180天,平均43天。首次出现腹水27例,腹水出现2次以上者22例。 1.2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腹水出现前常有腹胀,大量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绷紧发高亮,状如蛙腹,患者行走困难,有时膈显著抬高,出现呼吸和脐疝。部分患者伴有胸水,多见于右侧,系腹水通过膈淋巴管或经瓣性开口进入胸腔所致。经B超检查4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脾脏肿大,临床表现以纳差、腹胀、黄疸、小便短少、胁痛为主。本组49例均无出血倾向。肝功能检查:AST、TBIL、DBIL、IBIL、ALB、TP、GGT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其中HBsAg阳性者45例,抗HCV阳性2例。 2治疗方法 基本方:党参20g、黄芪50g、鳖甲30g、龟板30g、白术25g、车前子20g、丹参30g、水红花子10g、泽兰30g,兼温热者加茵陈、茅根,兼肝肾阴虚者加沙参、枸杞子,兼脾肾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热毒盛者加虎杖、公英,腹水盛者加猪苓、泽泻.纳呆甚者加砂仁、焦三仙,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一疗程。饮食宜予低盐、高维生素食物,西药给予支持及对症治疗,预防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综述与进展·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王鹏军,苗 阳,王 健,刘玲玲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3)01-006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1]。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中医学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本文从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常用方药、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以痰饮瘀血水停为标。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心阳虚是心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血瘀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痰饮水停是心力衰竭的最终病理产物[2]。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点的文献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痰浊、水饮,以气虚、阳虚、血瘀、水停为主,气虚和血瘀出现频数最多;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气喘、水肿、心悸;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气虚血瘀水停(隐形水停或显性水停)。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痰饮水停是伴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逐渐产生,随着病情发展先后表现为隐性水停与显性水停[3-5]。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临床常见气短乏力等症状。心脏负荷增大,体循环淤血,临床常见颈静脉怒张、肝脏淤血肿大、下肢水肿、尿少等;肺循环淤血,临床常见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如李用粹云:“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6]。气能行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7],故气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8]。气、血、水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血行不畅,逐渐变生水饮之邪,所谓“血不利则为水”[9],“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10]。病之初表现为隐性水停,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利等,随着病情发展则表现为显性水停,如肢体水肿,甚者胸腹积水等。 基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点,认为气虚血瘀水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提出益气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方法。 2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方药 陈可冀院士以病证结合为指导,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1]。 益气方以保元汤为基础。保元汤最早见于明代魏桂岩《博爱心鉴》,该方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四味药组成[12]。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健脾益肺,肉桂温阳,甘草既可补虚,又可调和诸药,为治疗气虚阳微的基础方剂。现代研究表明,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保元汤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减慢心率,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等,提高临床疗效[13-15]。 活血化瘀方以冠心Ⅱ号为基础。该方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川芎、降香行气活血,丹参养血活血,诸药活血而不伤血,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药。现代研究表明,冠心Ⅱ号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心血管保护作用[16]。 利水方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水,为治疗水肿的基础方剂。现代研究表明,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苓桂术甘汤能抑制血浆心钠素、AngⅡ、TNF-α、白细胞介素-1的过度激活,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17,18]。 苗阳等[19]对13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分析,杜俊贤[20]对3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的研究,陈婵等[5]采用Shannon熵法对常用中药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的研究等表明,治疗心力衰竭益气药使用最多的为甘草、白术、党参、黄芪、太子参,活血药使用最多的为丹参、赤芍、川芎、红花,利水药使用最多的为茯苓、猪苓、泽泻、益母草,与陈可冀治疗心衰常用药物大致相符。 3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显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不良反应,改善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刘勤社等[21]研究显示,益气活血利水方药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症状,其改善心功能疗效与对照组相当,但其改善中医证候及心力衰竭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刘韶屏[22]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补气活血利水方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且能够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增加心脏搏出量,减小左室收缩、舒张末容积。陶泉等[23]的研究显示,应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总有效率为93.5%,2年内未复发率49%(西医常规治疗组为29%),而且减少或不用治疗心衰的有关西药,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周贻等[24]研究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增加6min步行距离,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朱红俊等[25]的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通阳利水方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苗阳 · 7 6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14861013.html,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 作者:孙凤文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7期 【摘要】目的分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利尿、强心、降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西医及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 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冠心病;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7..02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症状,也是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力衰竭与冠心病发生有一定联系,在祖国中医学方面,冠心病心力衰竭归属“心悸”、“喘证”、“水肿”范畴,最早《内经》中就提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以此心力衰竭为“心胀”、“心痹”表现,而机体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是 该病发病机制[1]。因此笔者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对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2]中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2.79±5.68)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者24例,Ⅳ级者16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3.14±6.01)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者25例,Ⅳ级者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西医治疗,分别为利尿、强心、降脂,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 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期间注意卧床休息,饮食限盐。 1.2.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基本方:党参、黄 芪各30 g,当归、白术各15 g,泽泻、茯苓各20 g,川芎、陈皮各12 g,桂枝10 g,炙甘草5

益气利水法治疗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气利水法治疗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利水法治疗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A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取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益气利水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无效8例,有效10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41%;观察组无效2例,有效14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10%;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HF患者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联合益气利水法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心力衰竭;急性充血性;益气利水法 AHF是指由于疾病加重或急性发作,机体的左心功能出现异常,使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增加、周围循环阻力升高等临床综合症状,左心衰竭是一种常见的AHF[1]。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节奏的加快,AHF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利水法治疗AHF的效果,以期为AHF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AHF患者,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0.48±8.14)岁;病程(0.83±0.21)年;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和观察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病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欧洲心血管指南(2005年版)关于AHF 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辨证诊断标准。病例排除标准:合并有肿瘤、精神障碍、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肝炎、甲状腺功能异常、风湿病等的患者;对研究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处于妊娠期、孕期以及哺乳期的患者。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低盐低脂饮食,并予以吸氧、卧床休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西医抗心衰治疗,合理使用安体舒通片、比索洛尔、缬沙坦胶囊、地高辛、强心苷、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观察组采取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联合益气利水法治疗。益气利水法方药组成:甘草6 g,大枣6 g,葶苈子10 g,泽泻10 g,猪苓10 g,白术15 g,丹参15 g,黄芪50 g,红参50 g。将上述中药加至500 ml水中,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1 w,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临床疗效标准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评价。①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未出现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的心功能甚至加重;②有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心功能进步1级;③显效:患者的体征及症状均基本消失,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益气健脾活血法治疗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益气健脾活血法治疗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9-02-22T11:03:23.67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1期作者:魏金波李晓明[导读] 脾虚络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关键,采用健脾活血法及应用健脾活血丸治疗,疗效显著,可能与其改善血液循环、抗炎及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等作用有关。 讷河市中医院黑龙江讷河市 161300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燕岭院区)影像中心 5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法治疗脾虚络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治疗组采用健脾活血法治疗,口服健脾活血丸;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均治疗12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及理化检查(包括胃镜象、病理学、血流变及Hp感染)的变化,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7.7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体征、胃镜象、病理学及血流变方面,两组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Hp感染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虚络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关键,采用健脾活血法及应用健脾活血丸治疗,疗效显著,可能与其改善血液循环、抗炎及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等作用有关。 关键词:益气健脾活血法;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 Clinical effect of invigorating qi and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and collaterals obstruction.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45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and oral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pills. Control group oral weifuchun tablets.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1 course),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s (including gastroscopy, pathology, hemorheology and Hp infe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33%,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78%. In term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gastroscopy, pathology and hemorheolog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Hp infec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pixu (spleen deficient) winding resistance is the ke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spleen qi and pill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to improve blood circ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block or revers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before gastric carcinoma, and so on. Key words: invigorating qi,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Clinical effect 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无特殊表现,病理特点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或数量减少,并常伴发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发病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且有明显发展为胃癌的趋势。目前,西医治疗CAG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萎缩、肠化、异性增生的疗效不确定,而中医辨证论治CAG则疗效显著,这已被大量临床报道所证实。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健脾活血丸)和对照组45例(胃复春片):治疗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平均(48.6±4.5)岁;病程2.5~7.2年,平均病程(3.5±1.1)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0~63岁之间,平均(49.2±4.1)岁;病程在2.8~6.9年,平均病程(3.8±1.0)年。性别、年龄、病程、症状、Hp感染、胃镜及病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口服健脾活血丸(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莪术、丹参、蛇舌草、当归、云苓、薏苡仁、甘草组成,由济宁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每次15粒(约7g),3次/d。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片/次,3次/d。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一切治疗CAG的药物,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之品。12周为1疗程,均治疗1疗程。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记录,治疗后观察患者理化检查指标:胃镜象包括黏膜红白相间、血管透见、黏膜颗粒状等程度的变化;病理学萎缩、IM、Dys按其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赋予0、3、6、9分;炎症、活动性分别记为0、1、2、3分。各部位组织得分之和为各项目之总积分;幽门螺杆菌(Hp)、血流变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一般临床检查及不良反应。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7.7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体征、胃镜象、病理学及血流变方面,两组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Hp感染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综上所述,脾虚络阻为CAG病机关键,而健脾活血法则为其重要治法。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可见,健脾活血丸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病理、血流变方面效果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推知其可能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炎保护胃黏膜及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等作用。辨证采用健脾活血法及应用健脾活血丸治疗CAG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李连会,李洪翠,宋永红,庞秀,马刚,冯国庆,杨韶华.健脾活血法治疗脾虚络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0):1433-1436. [2]历娜娜,郝微微,温红珠,李佳.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概述[J].新中医,2013,45(07):155-157. [3]杨江升.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01):9.

中药配方

中药方剂 1、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半枝莲、鱼腥草、双花、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丹参、 30g 30g 30g 30g 30g 30g 30g 20g 15g 30g 30g 益母草、肉桂、仙茅、仙灵脾、锁阳、牛膝、当归、川芎、何首乌、熟地、黄精、玉竹、 30g 5g 10g 10g 10g 20g 10g 10g 20g 15g 10g 10g 枸杞、山萸肉、茯苓、薏仁、水蛭、益智仁、炒芡实、砂仁、紫河车、巴戟天、核桃仁、 10g 10g 20g 20g 10g 10g 20g 6g 30g 10g 10g 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10g 10g 10g 2、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姜半夏、旋复花、石菖蒲、麦芽、厚朴、木香、砂仁、草果、12g 10g 15g 10g 10g 12g 12g 10g 15g 6g 6g 6g 6g 草蔻、白蔻、煅代赭石 6g 6g 30~50g 注:胃寒较甚者加丁香6g、柿蒂6g、以温胃降逆。 3、益气清热和胃降逆(补益睥肾清热降逆)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姜半夏麦芽木香砂仁黄连竹茹 12g 10g 15g 10g 12g 12g 15g 6g 3g 6g 12g 注:如热盛腑实,加大黄12g 厚朴6g 枳实12g柿蒂6g 以泄热通腑、宽中下气、止呕。 4、益气健脾温阳利水行气降逆(导滞) 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附子、肉桂大腹皮、桑白皮、车前子、陈皮、厚朴30g 30g 20g 30g 20g 15g 10g 10g 15g 20g 30g 10g 6g 木香、砂仁、白蔻仁、草果、草蔻、牛膝、益母草、枸杞、丹参 6g 6g 6g 6g 6g 20g 20g 20g 15g 注:水肿尿少明显加汉防己15g、有胸水者加葶苈子20g,如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可加五味子、煅牡蛎等;如复感寒邪寒水相搏、肿势转盛、恶寒无汗者,暂加麻黄、细辛以温经散寒,如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者,可酌加大黄、黄连、半夏以解毒降浊;如虚寒过甚,可加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以温补肾阳。 5、益气养血健脾渗湿清热解毒 生黄芪、党参、仙灵脾、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益母草、益智仁、白茅根、芡实、土茯苓、60g 30g 15g 30g 30g 20g 25g 30g 20g 30g 20g 120g 白花蛇舌草、山萸肉 30g 15g

补气活血利水汤治疗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补气活血利水汤治疗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补气活血利水汤治疗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衰(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气活血利水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脉搏指数(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心脏指数(CI)与射血分数(E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补气活血利水汤治疗,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心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补气活血利水汤;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功能衰竭 心衰(心力衰竭)是因为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使得心脏泵血功能衰弱,其余重要器官无法受到心脏提供的血液,肺循环与体循环淤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补气活血利水汤治疗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详细研究内容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气虚血瘀兼水停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所选对象均通过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兼水停证[2]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8.8±5.7)岁;研究组患者男14例,女18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9.2±5.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抗心衰治疗(西医常规治疗),具体方法: ①强心治疗:口服0.125 mg地高辛,1次/d;②利尿治疗:口服20 mg氢氯噻嗪片,1次/d;③抑制心室重构:口服10 mg贝那普利片,1次/d;④β-受体阻滞剂:口服25 mg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次/d,4周为1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气活血利水汤治疗,药方组成:黄芪30 g,茯苓、益母草各20 g,人参、丹参、车前子、葶苈子、泽兰、猪苓各15 g,当归、川芎、红花、桂枝、地龙各10 g,三七粉5 g,加水煎服,2次/d,100 ml/次,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I、SI以及EF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体征与心力衰竭症状完全消失,或心功能改善二级及以上;有效:患者体征与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改善,部分患者心功能为Ⅱ~Ⅲ级;无效:患者体征与心力衰竭症状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