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思想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A.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人性本善”说。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B.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C.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D.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史论要旨】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受重视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2)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即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安徽历史】(1)老子,春秋后期人,今安徽涡阳县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修《道德经》,提出无为、公平、简政、反战的政治主张。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2)庄子,蒙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物理研究,被称为实践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

4、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关键点拨】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采取黄老无法的思想。

(2)措施——减租、免奴为庶者、让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盛,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

2、新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4、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5、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思想核心)④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6、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7、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8、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9、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之处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

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摈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11、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易混易错】(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2)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压制知识分子。

四、宋明理学

1、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A.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B.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C.意义: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在日本和朝鲜还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内容:

A陆九渊——南宋理学家,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心即理也”,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B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A.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B.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不同。

3、评价——

A.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B.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易混易错】(1)从体验方法上看,程朱理学是“格物致知”;阳明心学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2)从哲学思想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阳明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五、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3)思想上:道学家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主张:①挑战正统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2)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A.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主张“工商皆本”。

B.顾炎武——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①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②主张限制君权;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王夫之:思想——唯物主义;主张:①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三人的相同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④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3)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史论要旨】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演变规律

①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时期)的过程。

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2)演变原因

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的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第二单元西方思想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

(1)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地位提高。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张: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③在社会道德方面,主张每个人都有自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4)评价: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2、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

(1)时代背景: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导致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②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2)主要主张: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③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④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体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易混易错】智者学派关注人(外在的)与法律的关系,“认识社会”;苏格拉底关注人(内在的)伦理道德,“认识你自己”。

3.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两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美德即知识”;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4、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两人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2)不同点:

①目的上:孔子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苏格拉底为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②主张上:A.孔子思想核心——“仁”;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

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B.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③影响上: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苏格拉底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

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柏拉图《理想国》——基本主张:强调人按照智慧品德而不是出身分类;鼓励人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提出“理念论”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6、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基本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

7、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14~17世纪)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

①经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工商业城市;

②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③思想文化: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古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 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成就: 领域

代表人物

作品 内容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艺术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蒙——展现了普通女性的美 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 大——展现了人性的力量和美 拉菲尔

西斯廷圣母 反映了人间母子的亲情 扩展(16世纪以后)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拉伯雷 巨人传 哥白尼

“日心说”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1)基本含义:

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崇尚科学,追求知识。 ③主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发对禁欲主义。 (2)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区别

以神为中心 禁欲主义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人文 主义 宗教 神学

6、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满足了资产阶级早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文学、艺术、科学等,其宣扬的追求现世幸福和冒险进取的精神,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思想条件。

7、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形式表达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1)当时封建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压制其他思想。

(2)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为依据。

(3)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兴起的原因:

①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压榨,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直接原因: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2、概况:

①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②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3、主张:

A.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B.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作用。

C.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使德意志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4、影响: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5、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

作用: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易混易错】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罗马教会的统治与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并不是放弃基督教。【关键点拨】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明确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特权。

(2)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信仰自由。

第7课启蒙运动(17~18世纪)

1、背景

①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②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运动基本概况:兴起于英国,高潮在法国,德意志完成总结。

3、内容: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4、核心:“理性”,即主张人自己去思考,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5、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国家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

评价

英国霍布斯人们按契约建立国家给法国启蒙思想家们

以启迪

洛克分权学说,赞成君主立宪制

法国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

时代》

①抨击天主教会;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

主立宪制;③提倡“天赋人权”;④法律应

从人性出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是法国启蒙运动的

领袖;②其思想对18

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

影响。

孟德

斯鸠

《论法的精

神》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

核心是权利彼此制衡;提出法律应当是理性

的体现。

其学说否定了封建专

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

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

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社会契约

论》

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0”思想;

②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

意志康德

《纯粹理性

批判》

①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

立思考,理性判断;②强调人的重要性,提

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③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自由

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①是近代西方哲学史

上划时代的哲学家;②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

位。

3、影响:

(1)对欧洲:①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①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关键点拨】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深化和实践,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三者共同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发展。

2、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性的复苏)——启蒙运动(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做一个有理性的“人”)。

3、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和贵族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

②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

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②时间和范围不同:

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历史作用不同:

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

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

(1)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异:①背景上:前者发生在14-16世纪资萌芽时期;后者发生在17-18世纪资进一步发展时期。

②进程上:兴起时的国家不同;中心不同。

③内容上:前者是人文主义,主要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后者是理性主义,把主要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④方式上:借助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直接、更全面、更系统地反封建。

⑤影响上:后者的思想解放作用更大,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⑥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文的重要成果,而启则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6、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启蒙思想的不同

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欧洲的启蒙运动

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资产阶级力量尚未形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断,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阻碍,发展

缓慢。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思想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窒息科学文化发

展,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在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下,人文主义思潮深入人心。

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地位没有成为当时思想的主流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

内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

倡“经世致用”,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

系。

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为资本

主义社会设计出一套完整政治方案,并付诸实施。

影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冲击了当时的封建

专制统治,对后世产生影响,但未撼动

封建统治根基。

启蒙运动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并深刻影响亚

洲民族解放运动,引发社会巨变。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科技

(1)造纸术:

A.成就:①西汉前期已有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B. 影响: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A.成就:①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B.影响: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①唐末用于军事战争。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4)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整体意义:

①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2、天文学

①战国:《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

3、数学

①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

②算筹及算盘的使用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4、农学:农学著作——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5、医学:①《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②东汉末年,张仲景(“医圣”)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归纳总结】

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大不相同,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①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②因此,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1)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2)多是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失实验;(3)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生产,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高度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2)政治条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如何“改变世界面貌”的?

(1)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

(2)火药改变了人类作战方式,即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

要武器。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总之,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5、古代中国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1)史料一: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和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

(2)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说明中国人利用自己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3)美国学者罗伯特热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从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这一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是何等的辉煌。

6、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因素有哪些?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期。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1、诗经: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订和整理,不是由其创作。】,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2)概况: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3)内容:分为风【民间的歌谣】、雅【贵族饮宴时演唱的乐歌】、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4)代表作:《七月》、《伐檀》、《硕鼠》等。

(5)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6)意义: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基础,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楚辞”是战国楚国诗人屈原吸收民间语言的精华,利用江汉一带流行的民歌形式创造的新诗歌体裁。与诗经相比,其句式较为灵活,有时使用楚国的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离骚》: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和对理

想的执着追求。

3、汉赋:

(1)特点:汉代流行的新文学体裁,在楚词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散文)的综合文体。

(2)西汉赋的特点及代表作。①特点:大多篇幅较长,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叙诸侯游猎)和《上林赋》(叙天子游猎)。

(3)东汉赋的特点及代表作。①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②代表作: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基础;中外、民族间的交往频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取士刺激了诗的发展;前代诗文创作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2)成就:

时期代表人物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

山水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史、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李商隐、杜牧

5、宋词:

(1)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成就:

派别代表时间作品(名句)特点

婉约派柳永北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融入铺叙成分,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表

现力,扩大了词的境界,为元曲的发

展开启了门径。流播最广。

李清照两宋之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善用白描手法表达内心的真挚感情。

豪放派苏轼北宋中

后期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打破诗和词的界限,把怀旧、感旧、

记游、说理纳入词的抒写范围,用豪

迈奔放的感情描写雄浑壮观的景物。辛弃

南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豪放为主,表达渴望恢复中原的雄

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是豪放派的集

大成者。

【思维升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诗的繁荣是由当时大唐帝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稳定等社会历史条件状况决定的。不同阶段的唐诗,其风格和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反映了唐朝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

6、元曲

(1)含义:包括散曲【新的诗歌形式,宋代于民间兴起,元代创作繁荣】和元杂剧

(2)元散曲:①特点:题材广阔,语言幽默,抒情叙事兼长,通俗生动,手法多样。

②成就最高者: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③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元杂剧:融合宋金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7、明清小说的成就:

(1)演变过程: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宋代出现话本;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重要成就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明朝吴承恩西游记

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

清朝吴敬梓儒林外传

清朝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其中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关键点拨】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起源——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后逐渐符号化,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汉字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秦官方文字)、隶书、楷书。其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3、书法艺术:

(1)发展脉络(两个阶段):魏晋之前,自发阶段;魏晋以后,自觉阶段。

(2)概况:

类别特征代表人物及时间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魏晋(定鼎)钟繇、王羲之;唐(盛世)欧阳

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

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

另: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尊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绘画艺术

时期特点、地位代表作

远古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由萌芽走向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魏晋总结出精辟的绘画

理论,注重“以形写

神”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吸收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风俗画成就突出张泽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文人画成就突出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

4、戏曲艺术

(1)戏曲的演变:

①起源: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

②春秋战国:出现专业艺人,称为优伶。

③元朝: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④明朝:昆曲流传甚广。(具有中国戏曲之祖称谓的是昆曲)

⑤清朝:京剧形成。

(2)京剧(被公认为“国粹”)的形成:

①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京剧北京化是在乾隆年间)

②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又经艺人的不断实践形成“京剧”。

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风靡全国。

④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3)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①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③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④表演艺术:唱、做、念、打结合;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安徽历史】徽剧与黄梅戏

安徽人爱唱黄梅戏。

京剧也是源自安徽的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浙江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满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

【归纳总结】

1、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分析某一时期文化是否繁荣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发展。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因素。

2、宋元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经不能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宋词应运而生。同时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也日益增多。

3、中国画的类型及特征

(1)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2)山水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精粹。

(3)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年画是其中的一中类型)4、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

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朝: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两宋: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5、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2)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体系

1、条件: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奠基: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1)贡献:

①物理学——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②天文学——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天体,并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

(2)影响:①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②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3、建立:牛顿

(1)著作: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2)成就:

①提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②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显著特征)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2)(3)应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等。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宏观世界)的运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质,是绝对的时空论。(4)意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4、近代自然科技产生的条件和发展原因:

(1)条件:

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文艺复兴以来,崇尚科学、知识、注重实验报告鼓励探索未知世界;

③新航路开辟以来,资产阶级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市场需要,迫切需要革新技术来提高生产

(2)发展原因: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科技产生的前提和根本动力。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且欧洲先进国家采取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

③思想上:思想解放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打开了精神枷锁。面向现实,注重实验,崇尚理性的科研精神也推动科技发展;此外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也是推动近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5、经典力学的特征

三大特征:(1)注重实验。(2)数学化。(3)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

二、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面临挑战。

2、创立: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提出广义相对论

3、内容: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物体运动速度增长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狭义);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广义)

4、两个原理: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可变。

5、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易混易错】相对论是对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不可理解为相对论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提出:1900年,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3)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汇总

------------------------------------------------------------精品文档--------------------------------------------------------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可变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松嫩平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共 位于北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北43地地理位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环区中部,长江入海差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气候条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矿产资源条矿产资源贫 水田耕作人旱地耕作耕作方 活主要粮食作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差等作 一年两熟至三一年一作物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较为发达备注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其他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工业 业:产活动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 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无论是在何时何卫星。GPS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3颗工作卫星和 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 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 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11..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如110指挥系统、119火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完整)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选修三默写复习提纲【填空版】无答案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填空默写卷(选修三) 班级:姓名: 1.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 下图是一战前欧洲主要列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B国是;英国与C国矛盾的主要原因是;A国与B国矛盾的主要原因是;CD两国结盟的直接原因是;英国与A国于年结盟。 3. 一战爆发的条件 ①② 4. 一战中的决定性战线是,原因是 5. 一战中,首次使用坦克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的发动国是 6. 按开始的时间顺序排列①凡尔登战役②索姆河战役③美国参战④马恩河战役 7. 一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的原因 ①② ③ 8.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 9.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② ③④ 10. 一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①;②美日崛起;③诞生; ④;⑤

11. 巴黎和会上英国的图谋 ①② ③ 12.《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西部疆界的规定 ①② ③ 13. 一战后战胜国与匈牙利签订的条约是 14. 国际联盟成立于年,总部位于 15. 美国是国联的首倡者,但最终却没有加入,成为国联的最大受益者,这说明:①② 16. 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①② ③④ 17. 巴黎和会后,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是 18. 《四国条约》的议题是 19.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 20. 《五国条约》的性质是 21. 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列强在地区的利益关系。 22. 1920—1924年,国联在建立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卫生、难民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缔结了《》 23. 《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是 24. 一战后,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努力的缺陷 ⑴ ⑵国联自身的弱点:① ② ⑶

26. 1920—1928年间,第一次正式冲击了凡尔赛体系,进一步冲击了凡尔赛体系,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较大调整。 27. 《非战公约》的影响 ①第一个的国际条约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③为国际法中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④成为的法律依据 28. 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中国认为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非法的和相当有危害的,理由是①“二十一条”是日本;②日本侵略山东,不仅违反了国际公法,而且必将危及亚洲和世界安全,这将违背的本意,并造成下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29.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国际局势紧张的主要表现 ① ② 30. 按时间顺序排列①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②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德国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④三国轴心形成 31.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同点 ①② ③ 32. 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干涉西班牙内战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都看中了两国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控制这两国,都能 33. 英法美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中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①② ③ 34. 与下列战争形势不同一年发生的是A《大西洋宪章》发表B美国通过新《中立法》C埃塞俄比亚解放D苏美英开始联合行动

(完整版)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大纲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血 的 ○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体液之间关系: 举 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细 胞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生 活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的 内 环 境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血浆 人 细胞内液 淋巴 体 3、细胞外液的成分 内 ○ 1 环 境 2 与稳态 、血浆::水 90%,无机盐约 1%,蛋白质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 Na +和 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 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 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 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 2、神3 4、反 5 、神 6、反 7、 兴 奋一、传 神导 经 系 统 的 调 节 8 9、大纤 的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细胞体: 突起树突: 轴突: 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 包括肌肉和腺体)特点:双向传导 神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经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维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上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传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导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奋 在 神b) 过程 经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刺激 释放递质 元 之 间 的 传c) 特点递兴奋→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W、H、V 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测试卷及答案2套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测试卷及答案2套 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事件中不是随机事件的是( ) A.某人购买福利彩票中奖 B.从10个杯子(8个正品,2个次品)中任取2个,2个均为次品 C.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沸腾 D.某人投篮10次,投中8次 2.某班有男生25人,其中1人为班长,女生15人,现从该班选出1人,作为该班的代表参加座谈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选出1人是班长的概率为 1 40 ; ②选出1人是男生的概率是 1 25 ; ③选出1人是女生的概率是 1 15 ; ④在女生中选出1人是班长的概率是0.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3.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则出现两个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1 2 B. 1 3 C. 1 4 D. 1 8 4.把红、黑、蓝、白4张纸牌随机地分发给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事件“乙分得红牌”是( ) A.对立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互斥但不是对立事件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中,在编号为1,2,3,4,5的5名火炬手.若从中任选3人,则选出的火炬手的编号相连的概率为( ) A.1 10 B. 3 10 C.7 10 D. 9 10 6.从装有红球、白球和黑球各2个的口袋内一次取出2个球,则与事件“两球都为白球”互斥而非对立的事件是以下事件“①两球都不是白球;②两球恰有一白球;③两球至少有一个白球”中的哪几个?(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7.矩形长为6,宽为4,在矩形内随机地撒300颗黄豆,数得落在阴影部分内的黄豆数为204颗,以此实验数据为依据可以估计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约为( ) A.16 B.16.32 C.16.34 D.15.96 8.在区间(15,25]内的所有实数中随机取一个实数a,则这个实数满足17

高中历史选修三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三重要的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重要的知识点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欧洲列强矛盾:法德,英德,俄奥。 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 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3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4年6月28日普林希普刺杀佩迪南大公夫妇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1914年9月5日德→英法联军马恩河战役(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1916年2月德→法凡尔登战役德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5月底英德爆发日德兰海战6月下旬英法→德索姆河战役(坦克出现)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1917年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战争 1918年9月-10月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10月底基尔港水兵兵变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11月11日法国巴黎郊外火车车厢签署停战协定(一战结束)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

1919年4月28日国联盟约通过 1919年6月28日签订《凡尔赛合约》 1919年9月11日协约国→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协约国→保加利亚《纳伊条约》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8月10日协约国→土耳其素丹政府《色佛尔条约》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召开华盛顿会议 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条约》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签订《九国公约》4月苏俄代表团出席国际经济会议同德国代表团签订《拉巴洛条约》1923年1月法国比利时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土耳其新政府《洛桑条约》 1925年10月德,法,比,英,意,波,捷等缔结《相互保证公约》德→法比《仲裁条约》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纳粹党在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希特勒为政府总理(二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不宣而战,悍然入侵非洲埃塞俄比亚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 一、思想解放 1、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希腊 社会根源: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制的繁荣。 2、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西方

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 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三.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

地理必修 3 复习提纲(一)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定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_地理位置,是一个___可度量_____ 的实 体。 (2)划分:划分指标可以是单一的__(如自然、经济、社会),或者是___综合的__。(3)类型:均质区(如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方言区、农业区) 功能区(经济区、贸易区、旅游区) (4)特征:整体性性、差异性性、层次性性、开放性性。 [练习]: 1、区域(C )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 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 2、区域的特征有(D )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A )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 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D )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⑤⑥ D ①⑥ 5、有关区域的正确叙述是(C ) 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限 B 区域是主观随意划分的 C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D 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2、区域差异 (1)划分自然区域依据的5 个自然地理要素是_地形、_气候、水文_、_土壤_、_植被_。其中地形和_气候_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_土壤__和__植被_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在于_东部季风区_、_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_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3)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

2019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三:第3章 7 习题课 含解析

[A 基础达标] 1.下列抽取样本的方式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有( ) ①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②箱子里有100支铅笔,今从中选取10支进行检验.在抽样操作时,从中任意拿出一支检测后再放回箱子里; ③从50个个体中一次性抽取5个个体作为样本.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解析:选A.①不满足总体的个体数有限;②不满足不放回抽取的特点;③不满足逐个抽取的特点. 2.把样本容量为20的数据分组,分组区间与频数如下:10~20,2;20~30,3;30~40,4;40~50,5;50~60,4;60~70,2.则在区间10~50上的数据的频率是( ) A .0.05 B .0.25 C .0.5 D .0.7 解析:选D.由题知,在区间10~50上的数据的频数是2+3+4+5=14,故其频率为14 20 =0.7. 3.某工厂的一、二、三车间在12月份共生产了3 600双皮靴,在出厂前检查这批产品的质量,决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若从一、二、三车间抽取的产品数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满足2b =a +c ,则二车间生产的产品数为( )

A .800 B .1 000 C .1 200 D .1 500 解析:选C.因为2b =a +c ,所以二车间抽取的产品数占抽取产品总数的三分之一,根据分层抽样的性质可知,二车间生产的产品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即为3 600×1 3 =1 200. 4.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某项测试中的6次成绩的茎叶图如图所示,x -1、x -2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这 项测试成绩的平均数,s 1、s 2分别表示甲、 乙两名运动员这项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 A .x -1>x -2,s 1<s 2 B .x -1=x -2,s 1=s 2 C .x -1=x -2,s 1<s 2 D .x -1=x -2,s 1>s 2 解析:选C.因为x -1=15,x -2=15,s 21=373,s 22=53 3,所以x -1=x -2,s 1 <s 2. 5.一组数据的方差为s 2,平均数为x -,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乘以2,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和平均数为( ) A . 1 2 s 2, 12 x - B .2s 2,2x - C .4s 2,2x - D .s 2,x - 解析:选C.将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乘以a ,则新数据组的方差为原来数据组方差的a 2倍,平均数为原来数据组的a 倍,故答案选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列举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和非可再生能源类型 2. 煤炭开发利用易产生的问题和治理措施?(生态破坏 问题如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地面 塌陷、工程性缺水等,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酸 雨、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措施:生态保护措 施:回填采矿区,保护地表土层和植被,进行复垦和 再种植,营造矿区防护林带,美化矿区环境开展煤矸 石的综合利用,回灌地下水等;污染治理措施:调整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治理三 废) 3. 简单评价山西煤炭的优越开发条件(资源、市场、位 置和交通) 4. 陕西省建设能源基地建设措施 5. 列举输煤和输电对山西省的利弊(输煤之利:对当地 环境污染小,水资源消耗少;输煤之弊:需要建设铁 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且在运输中会有损耗,成本较 高。输电之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低,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输电之弊:造成当地大气污染,加剧 水资源短缺) 6. 煤炭综合利用的途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资源 优势构建三大产业链) 7. 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 3.10)中各种工 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见课本P47页) 8. 决定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利用方向的自然背景有哪些 方面? 9.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的自然原因? (地形起伏大,水量大,水能丰富) 10.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产生的综合效 益有哪些方面?(见图 3.18,防洪、灌溉、养殖、 发电、航运、旅游等) 11. 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基础知识回顾: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6、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7、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8、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9、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组成部分—重要性—保护重点)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10、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11、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2、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供水、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 13、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丰富的水电结合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发展。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全章教案

3.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教学重点: 了解随机试验的三个特征: 1.在不变的条件下是可能重复实现的; 2.各次试验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每次试验前不能预先知道是哪一个结果会发生; 3.所有可能的试验结果都是预先明确的. 教学难点: 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观察下列现象发生与否,各有什么特点? (1)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加热到100℃,沸腾; (2)导体通电,发热; (3)同性电荷,互相吸引; (4)实心铁块丢入水中,铁块浮起; (5)买一张福利彩票,中奖; (6)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二、学生活动 (1)必然发生(2)必然发生(3)不可能发生

(4)不可能发生 (5)可能发生 (6)可能发生 三、建构数学 3 .对于某个现象,如果能让其条件实现一次,就是进行了一次试验 . 而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都是一个事件. 试判断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无特殊情况,明天地球仍会转动 必然发生 (2)木柴燃烧,产生热量 必然发生 (3)煮熟的鸭子,跑了 不可能发生 (4)在标准大气压0oC 以下,雪融化 不可能发生 (5)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6)两人各买1张彩票,均中奖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定义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 定义2: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 定义3: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随机事件. 以后我们用A ,B ,C 等大写字母表示随机事件,简称事件. 四、数学运用 (一)随机现象 例1 试判断下列事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1)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明年将3次受到热带气旋的侵袭; 不可能事件 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