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专业术语

海洋专业术语

我国将实施“蓝色海湾”等工程

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崔静杨维汉)“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海洋生态建设和整治修复,加快“美丽海洋”建设。

这是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22日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其中,在“蓝色海湾”整治工程中,国家海洋局将结合陆源污染治理,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退堤还海、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复和增加海湾纳潮量,因地制宜建设海岸公园、人造沙质岸线等海岸景观,推动16个污染严重的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完成50个沿海城市毗邻重点小海湾的整治修复。

“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是指因地制宜开展滨海湿地、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南方以种植红树林为代表,海草、盐沼植物等为辅,新增红树林2500公顷;北方以种植柽柳、芦苇、碱蓬为代表,海草、湿生草甸等为辅,新增芦苇4000公顷、碱蓬1500公顷、柽柳林500公顷。

在“生态岛礁”修复工程中,我国将开展受损岛体、植被、岸线、沙滩及周边海域等修复,开展海岛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生态调查和保育、修复,恢复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实施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工程,开展南沙岛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王宏表示,2016年,国家海洋局将建立“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三大工程的统筹协调机制,协同推进工程前期研究和组织实施。继续支持沿海省市开展海域、海岛和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建立项目库,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项目高效规范实施。

据王宏介绍,“十三五”时期,国家海洋局还将推动实施“智慧海洋”建设工程、“雪龙探极”科考工程和“蛟龙探海”勘探工程。实施深海采矿试验工程、深海探测工程、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专项,建设蛟龙号等国家大型深潜装备应用共享平台和深海空间站。壮大深海资源调查与开发装备产业,推进深海生物资源利用产业化,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深海产业基地,全面系统提高深海技术装备水平。

广东发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

明确十大项主要任务开展四方面重大项目和工程

来源:中国海洋报发布时间:2016-12-02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吴颖通讯员岳海)广东省近日发布了《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海洋管理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取得重大进展。

《行动计划》明确了10个大项共32小项主要任务,包括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实施总量控制和红线管控、深化海洋资源科学配置和管理、严格海洋环境监管与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海洋监督与执法、实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行动计划》,广东将严格围填海项目审查,从严限制单纯获取土地性质的围填海项目,对存在批而不填、围而不填、填而不建的市(县)地区暂停受理围填海申请,引导新增建设项目向存量围填海区域聚集。严格执行围填海禁填限填要求。

《行动计划》还列出4方面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其中包括“美丽海湾”建设、“美丽海岸”整治、“美丽海岛”保护和“美丽滨海湿地”修复等“四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四美”工程提出,各沿海市选址建设1~2个美丽海湾;2016年,全省组织开展海湾增殖放流区划研究,不断提升增殖放流的质量与规模,到2020年,完成增殖放流苗种数量达到30亿尾(粒)以上,新建10个人工鱼礁区,构建10个海洋牧场,推广生态养殖、休闲渔业和碳汇渔业;到2020年,全省整治修复海岸线不少于400公里,建成滨海休闲廊道和海岸景观带不少于200公里;完成10个海岛的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海岛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80%的有居民海岛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置;全省新增红树林1000公顷,新增海草床100公顷。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4年会将重要、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纳入海洋生态红线区管制范围并实施强制保护和严格管控,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区监测与评估试点,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区常态化监测与监管,防止违背海洋生态红线区管制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到2018年实现全省海洋生态红线区的业务化监测和管理。

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

今天是第9个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这一主题旨在呼吁公众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同关心、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营造人海和谐的社会氛围。

健康的海洋是确保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海洋大国,岸线漫长,港湾、岛屿众多,资源丰富,管辖海域辽阔。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是我国实现发展崛起的重要物质条件,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也是实现未来更大发展的战略新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迅速,海洋开发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海洋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经济规模偏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度、盲目、无序的海洋开发,以及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占有,造成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环境污染、物种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海洋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指明了方向。只有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海洋健康,才能实现海洋事业的科学发展。

健康的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当前突出的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突出的短板也是资源环境。为此,必须妥善处理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加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把握,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国家海洋局党组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海洋事业发展特别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点。牵头制订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科学谋划海洋空间布局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重要遵循。印发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对“十三五”期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顶层谋划和全面部署。“十三五”海洋工作思路明

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基于生态系统的规划、制度、监督评价、试点示范等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实现人海和谐。

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时期各项工作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理念决定发展,更关系发展的质量与前景。只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并将其融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中,贯穿于海洋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开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创新发展,形成海洋生态环保的新动力。创新是推动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强化观念创新,把人海和谐思想纳入海洋事业顶层设计,统筹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集约节约用海,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红线等制度规范。强化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海洋环保新技术,积极培育绿色、循环、低碳的海洋新兴产业。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海洋生态环保的新格局。协调是海洋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科学配置海洋资源,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不同海洋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破解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同质化、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难题。坚持陆海统筹,推进陆海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各行业、各部门、沿海地方的广泛支持,形成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

坚持绿色发展,开辟海洋生态环保的新途径。绿色是保障海洋事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将“生态+”思想贯穿海洋管理各方面,促进“生态+海洋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海洋管理”方式,推动“生态+海洋科技”进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划定海洋生态红线,拓展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点工程。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海洋生态环保的新空间。开放是实现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垃圾治理、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与义务,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不断增强我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坚持共享发展,提升海洋生态环保的新成效。共享是海洋事业发展造福人民的本质要求。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好、把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公共服务,兴建海洋公园、治理海洋垃圾、打造亲水岸线,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海洋的美丽。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使爱海护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海洋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好局起好步,对确保实现“十三五”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海洋、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林山青副局长:当前是实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期,也是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攻坚期。海洋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提高海洋治理水平和海洋工作质量非常重要。新常态下,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海洋领域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标准需求与海洋标准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实施《规划》,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海洋事业和标准化事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海洋标准化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快满足海洋强国建设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明确“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提出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权益。当前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标准的需求非常旺盛,海洋标准化要加快布局,将标准化深度融合到海洋经济调控等五大工作体系中,为“智慧海洋”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海洋标准要树标杆、保底线,海洋标准的水平要反映海洋发展的水平。

二是在海洋领域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精神。标准化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国家标准体系向二元结构转变,标准水平向中高端迈进,标准化工作布局向国际拓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标准化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尽快转变管理职能和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海洋标准化新格局。

三是通过标准化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快在海洋等关键领域的新一轮国际标准布局。随着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对海洋国际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求我国海洋标准加快“走出去”,来带动我国海洋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服务“走出去”,通过标准化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多双边合作和互联互通。

四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海和促进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将标准定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依法治海要求标准成为涉海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重要补充。加强海洋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在海洋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统筹和加强海洋标准化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我们要加快完善管理制度机制,构建新型海洋标准体系,着力提升海洋标准化能力水平,解决海洋标准化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构建新型海洋标准体系,不仅要加快海洋标准的制定,更要把海洋标准的实施和监督落实到位,兼顾国内发展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海洋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记者:《规划》有哪些特点?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着眼于国家战略、海洋需要、改革要求和现实条件,紧跟当前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注意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标准化规划、标准化改革方案和我局“十三五”发展与改革规划等政策的衔接,把握好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需求和海洋标准化薄弱环节。

《规划》总体上有3个特点:一是需求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满足海洋事业发展对标准的迫切需求,与国家十三五有关规划紧密衔接,又解决海洋标准化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二是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既总结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成果和成功经验,又着眼于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长远布局和创新发展,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三是坚持国内发展与走向国际相结合。既把握好国内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要求,又积极谋划和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国际海洋合作的制度性话语权。

记者:《规划》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定位为“十三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紧密围绕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十三五”海洋标准化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布局,坚持“抓改革、促创新、推融合、强基础”的海洋标准化工作方针,以支撑蓝色经济空间拓展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海洋标准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快完善海洋标准化体系,加快标准化在海洋事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运用“海洋标准化+”效应,充分发挥海洋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我国海洋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规划》从海洋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作用和影响力等角度考虑,提出了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标准化体系,海洋标准化机制更加健全,海洋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海洋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海洋标准化全面融入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五大海洋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目标:组织制修订海洋强制性国家标准10项、海洋推荐性国家标准超过70项、海洋推荐性行业标准超过400项;实现海洋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海洋标准化效益更加明显、海洋国际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和海洋标准化基础更加夯实;展望到2030年我国进入世界海洋标准强国行列。

记者:《规划》确定了哪些任务?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任务的设定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任务基本保持一致,在落实国家标准化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海洋标准化工作实际情况,实现海洋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满足海洋工作对标准的迫切需求。《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海洋标准化的六大任务:一是优化海洋标准体系,二是推进海洋标准实施,三是强化海洋标准监督,四是提升海洋标准化服务能力,五是加强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六是夯实海洋标准化工作基础。

此外,《规划》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出发,还确定实施两大工程:一是“海洋标准化+”工程。按照国家“标准化+”战略行动部署,结合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将海洋标准化全面融入海洋工作体系,逐步推进在海洋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实施时标准先行,提出了海洋标准化+海洋经济调控等7个子工程,以实现海洋标准化与海洋工作的互动支撑和融合发展。二是中国海洋标准“走出去”工程。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要求,立足于海洋经济发展和国家权益维护的需求,提出了海洋国际标准的制定等5个子工程,加快推动我国海洋标准“走出去”。

记者:为贯彻落实《规划》,国家海洋局今后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以推进?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围绕发展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海洋标准化现状问题和形势需求,从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加强规划实施评估等3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一是从多个层面加强领导与协调。在国家层面,强调充分利用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加强涉海部门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合作。在部门层面,建立国家海洋局海洋标准化领导协调机制,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在沿海地方层面,要结合实际加强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强化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在各企事业单位层面,要加强协调和配合,积极参与海洋标准化工作。此外,考虑到海洋工作的特点,还要探索建立军民融合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行之有效的多元投入保障。当前海洋标准化经费严重短缺,需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特别是保障重大工程落实,多元化投入机制具体包括: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国家海洋工作专项支持、国家标准化经费支持、由国家海洋局机关各部门和局属有关单位以及其他涉海有关单位将有关的海洋标准项目列入年度预算支持等。

林山青副局长:当前是实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期,也是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攻坚期。海洋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提高海洋治理水平和海洋工作质量非常重要。新常态下,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海洋领域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标准需求与海洋标准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实施《规划》,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海洋事业和标准化事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海洋标准化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快满足海洋强国建设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明确“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提出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权益。当前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标准的需求非常旺盛,海洋标准化要加快布局,将标准化深度融合到海洋经济调控等五大工作体系中,为“智慧海洋”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海洋标准要树标杆、保底线,海洋标准的水平要反映海洋发展的水平。

二是在海洋领域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精神。标准化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国家标准体系向二元结构转变,标准水平向中高端迈进,标准化工作布局向国际拓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标准化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尽快转变管理职能和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海洋标准化新格局。

三是通过标准化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快在海洋等关键领域的新一轮国际标准布局。随着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对海洋国际标准化的

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求我国海洋标准加快“走出去”,来带动我国海洋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服务“走出去”,通过标准化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多双边合作和互联互通。

四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海和促进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将标准定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依法治海要求标准成为涉海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重要补充。加强海洋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在海洋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统筹和加强海洋标准化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我们要加快完善管理制度机制,构建新型海洋标准体系,着力提升海洋标准化能力水平,解决海洋标准化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构建新型海洋标准体系,不仅要加快海洋标准的制定,更要把海洋标准的实施和监督落实到位,兼顾国内发展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海洋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记者:《规划》有哪些特点?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着眼于国家战略、海洋需要、改革要求和现实条件,紧跟当前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注意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标准化规划、标准化改革方案和我局“十三五”发展与改革规划等政策的衔接,把握好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需求和海洋标准化薄弱环节。

《规划》总体上有3个特点:一是需求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满足海洋事业发展对标准的迫切需求,与国家十三五有关规划紧密衔接,又解决海洋标准化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二是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既总结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成果和成功经验,又着眼于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长远布局和创新发展,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三是坚持国内发展与走向国际相结合。既把握好国内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要求,又积极谋划和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国际海洋合作的制度性话语权。

记者:《规划》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定位为“十三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紧密围绕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十三五”海洋标准化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布局,坚持“抓改革、促创新、推融合、强基础”的海洋标准化工作方针,以支撑蓝色经济空间拓展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海洋标准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快完善海洋标准化体系,加快标准化在海洋事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运用“海洋标准化+”效应,充分发挥海洋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我国海洋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规划》从海洋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作用和影响力等角度考虑,提出了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标准化体系,海洋标准化机制更加健全,海洋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海洋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海洋标准化全面融入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

五大海洋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目标:组织制修订海洋强制性国家标准10项、海洋推荐性国家标准超过70项、海洋推荐性行业标准超过400项;实现海洋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海洋标准化效益更加明显、海洋国际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和海洋标准化基础更加夯实;展望到2030年我国进入世界海洋标准强国行列。

记者:《规划》确定了哪些任务?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任务的设定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任务基本保持一致,在落实国家标准化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海洋标准化工作实际情况,实现海洋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满足海洋工作对标准的迫切需求。《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海洋标准化的六大任务:一是优化海洋标准体系,二是推进海洋标准实施,三是强化海洋标准监督,四是提升海洋标准化服务能力,五是加强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六是夯实海洋标准化工作基础。

此外,《规划》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出发,还确定实施两大工程:一是“海洋标准化+”工程。按照国家“标准化+”战略行动部署,结合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将海洋标准化全面融入海洋工作体系,逐步推进在海洋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实施时标准先行,提出了海洋标准化+海洋经济调控等7个子工程,以实现海洋标准化与海洋工作的互动支撑和融合发展。二是中国海洋标准“走出去”工程。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要求,立足于海洋经济发展和国家权益维护的需求,提出了海洋国际标准的制定等5个子工程,加快推动我国海洋标准“走出去”。

记者:为贯彻落实《规划》,国家海洋局今后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以推进?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围绕发展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海洋标准化现状问题和形势需求,从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加强规划实施评估等3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一是从多个层面加强领导与协调。在国家层面,强调充分利用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加强涉海部门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合作。在部门层面,建立国家海洋局海洋标准化领导协调机制,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在沿海地方层面,要结合实际加强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强化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在各企事业单位层面,要加强协调和配合,积极参与海洋标准化工作。此外,考虑到海洋工作的特点,还要探索建立军民融合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行之有效的多元投入保障。当前海洋标准化经费严重短缺,需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特别是保障重大工程落实,多元化投入机制具体包括: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国家海洋工作专项支持、国家标准化经费支持、由国家海洋局机关各部门和局属有关单位以及其他涉海有关单位将有关的海洋标准项目列入年度预算支持等。

林山青副局长:当前是实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期,也是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攻坚期。海洋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提高海洋治理水平和海洋工作质量非常重要。新常态下,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海洋领域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标准需求与海洋标准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实施《规划》,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海洋事业和标准化事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海洋标准化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快满足海洋强国建设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明确“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提出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权益。当前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标准的需求非常旺盛,海洋标准化要加快布局,将标准化深度融合到海洋经济调控等五大工作体系中,为“智慧海洋”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海洋标准要树标杆、保底线,海洋标准的水平要反映海洋发展的水平。

二是在海洋领域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精神。标准化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国家标准体系向二元结构转变,标准水平向中高端迈进,标准化工作布局向国际拓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标准化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尽快转变管理职能和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海洋标准化新格局。

三是通过标准化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快在海洋等关键领域的新一轮国际标准布局。随着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对海洋国际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求我国海洋标准加快“走出去”,来带动我国海洋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服务“走出去”,通过标准化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多双边合作和互联互通。

四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海和促进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将标准定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依法治海要求标准成为涉海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重要补充。加强海洋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在海洋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统筹和加强海洋标准化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我们要加快完善管理制度机制,构建新型海洋标准体系,着力提升海洋标准化能力水平,解决海洋标准化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构建新型海洋标准体系,不仅要加快海洋标准的制定,更要把海洋标准的实施和监督落实到位,兼顾国内发展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海洋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记者:《规划》有哪些特点?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着眼于国家战略、海洋需要、改革要求和现实条件,紧跟当前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注意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标准化规划、标准化改革方案和我局“十三五”发展与改革规划等政策的衔接,把握好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需求和海洋标准化薄弱环节。

《规划》总体上有3个特点:一是需求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满足海洋事业发展对标准的迫切需求,与国家十三五有关规划紧密衔接,又解决海洋标准化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二是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既总结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成果和成功经验,又着眼于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长远布局和创新发展,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三是坚持国内发展与走向国际相结合。既把握好国内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要求,又积极谋划和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国际海洋合作的制度性话语权。

记者:《规划》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定位为“十三五”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紧密围绕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十三五”海洋标准化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布局,坚持“抓改革、促创新、推融合、强基础”的海洋标准化工作方针,以支撑蓝色经济空间拓展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海洋标准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快完善海洋标准化体系,加快标准化在海洋事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运用“海洋标准化+”效应,充分发挥海洋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我国海洋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规划》从海洋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作用和影响力等角度考虑,提出了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标准化体系,海洋标准化机制更加健全,海洋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海洋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海洋标准化全面融入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五大海洋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目标:组织制修订海洋强制性国家标准10项、海洋推荐性国家标准超过70项、海洋推荐性行业标准超过400项;实现海洋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海洋标准化效益更加明显、海洋国际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和海洋标准化基础更加夯实;展望到2030年我国进入世界海洋标准强国行列。

记者:《规划》确定了哪些任务?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任务的设定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任务基本保持一致,在落实国家标准化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海洋标准化工作实际情况,实现海洋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满足海洋工作对标准的迫切需求。《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海洋标准化的六大任务:一是优化海洋标准体系,二是推进海洋标准实施,三是强化海洋标准监督,四是提升海洋标准化服务能力,五是加强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六是夯实海洋标准化工作基础。

此外,《规划》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出发,还确定实施两大工程:一是“海洋标准化+”工程。按照国家“标准化+”战略行动部署,结合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将海洋标准化全面融入海洋工作体系,逐步推进在海洋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实施时标准先行,提出了海洋标准化+海洋经济调控等7个子工程,以实现海洋标准化与海洋工作的互动支撑和融合发展。二是中国海洋标准“走出去”工程。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要求,立足于海洋经济发展和国家权益维护的需求,提出了海洋国际标准的制定等5个子工程,加快推动我国海洋标准“走出去”。

记者:为贯彻落实《规划》,国家海洋局今后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以推进?

林山青副局长:《规划》围绕发展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海洋标准化现状问题和形势需求,从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加强规划实施评估等3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一是从多个层面加强领导与协调。在国家层面,强调充分利用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加强涉海部门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合作。在部门层面,建立国家海洋局海洋标准化领导协调机制,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在沿海地方层面,要结合实际加强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强化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在各企事业单位层面,要加强协调和配合,积极参与海洋标准化工作。此外,考虑到海洋工作的特点,还要探索建立军民融合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行之有效的多元投入保障。当前海洋标准化经费严重短缺,需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特别是保障重大工程落实,多元化投入机制具体包括: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国家海洋工作专项支持、国家标准化经费支持、由国家海洋局机关各部门和局属有关单位以及其他涉海有关单位将有关的海洋标准项目列入年度预算支持等。

前言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一节成就回顾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

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

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