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c)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i. 不带任何偏见的、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的面目来认识世界并揭示其客观规律;

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它研究的领域涉及很多方面且研究深刻;

i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经受的实践的检验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d)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7、简述意识的本质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简述极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a)级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

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II形成的原因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

b)极差地租I与极差地租II,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在二

者的关系上,极差地租II要以极差地租I为前提和基础

9、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a)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b)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c)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10、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2)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1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a)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

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b)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第二次考)

a)这一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及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它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不

是由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b)这一划分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提供的科学依据,正确的表明资本主义剥

削程度是剩余价值率。

1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a)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i.从生产力发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期的发展,

劳动力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

定的发展;

ii.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一系列的调整

iii.从上层建筑方面来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新的扩展,

意识形态中的左翼和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iv.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1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政党;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e)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16、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正确的反应,是指与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i.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事物及其规

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

ii.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7、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a)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

致和平衡

b)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i.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ii.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iii.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iv.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v.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作用或称能动性

1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重点考题)

a)价值规律的内容

i.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b)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几方面的作用

i.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

源的配置)

ii.价值规律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iii.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第二次考)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如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0、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a)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与社会发展状态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

之一

c)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

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更具多样性

2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a)科学内涵

i.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ii.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还包括他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的理论;

iii.列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必须要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前仆后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

iv.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体内在联系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b)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2、简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a)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i.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ii.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2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a)真理绝对性的有两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与主体和人类的客

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的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

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在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1、从广度上来讲,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

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它需要进一步扩展;2、从深度上来看,任何真理

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2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第二次考)

a)在工作日程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

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

条件的

2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a)形成

i.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

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ii.货币的所有者总是竭力为手中闲置的货币寻找出路,以使其发挥资本的作用。

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确会需要补充的货币资本。这

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贷出去时,就转化为

了借贷资本

b)本质

i.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6、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a)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

主要组成部分

b)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7、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a)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

的观点看世界

b)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

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

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

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28、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a)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

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本质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

b)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具有二重来源:一方面来源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

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

率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转移来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

企业通过活劳动支出的减少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商品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产生的

c)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

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

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因此,单

个企业无法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a)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

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

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

要作用

b)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i.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

ii.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iii.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

识形态中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c)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i.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

占有制

ii.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iii.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a)一方面,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社

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

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b)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第二,必然性和

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

本主义,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原理的具体表现,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

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

会注意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3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的彻底的评判精神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

偏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d)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实践性为基础的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a)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b)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就是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

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

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从广义上,它只

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

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c)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

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连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

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

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

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

要作用和超前作用

c)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3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在社会各个生产部分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

的配置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c)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a)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的周

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

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

增加

b)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

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内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36、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a)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运动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

不以任何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

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7、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

关系的改变

b)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

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38、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

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具体表现为商品滞销,物价下跌,

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

3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

a)在所有制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建立和发展了一定比

重的国有经济;

b)在劳资关系上,通过劳资共决制度,允许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善了劳资关系,缓

和了阶级矛盾;

c)在分配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

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4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

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

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b)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建设,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出一系列主管和客观条件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a)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

制约

42、简述生产方式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作用

i.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标志

ii.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iii.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iv.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a)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

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b)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

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

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来的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

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45、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a)人类从自然界的怒一下解放出来。摆脱了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b)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了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

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c)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46、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a)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b)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a)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b)真理的相对性:从广义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

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c)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

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48、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a)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制制度

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

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

识形态

b)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

互转化。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其实,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49、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a)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

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c)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

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

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商品生产

者是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

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属性

50、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a)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

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

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极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

由竞争阶段

d)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

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51、简述意识的本质

a)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是社会的产物

i.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ii.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iii.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a)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

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

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b)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

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

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

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b)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

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

危机的爆发

5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d)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e)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5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b)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主义成

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分

动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论述题汇总

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b)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a)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

定数据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

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

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b)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

数据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愉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3、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

作用和超前作用

c)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4、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a)在工作日程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

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b)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

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生产的

5、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被支配地位

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b)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

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略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

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难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6、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1)平均利润的形成

i.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ii.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

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部门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

把资本又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原来利润较低的生

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对减少,在社会

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相反,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

产部门,利润率则逐渐降低。

iii.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部门生产部门价格变动

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

本的转移会趋于停止。

2)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

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7、试述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于说明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i.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对事物内部的矛盾对自身的否定

ii.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1、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否定是事物

联系的环节

iii. 作为发展和联系的统一辩证否定是扬弃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

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

3)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必须继承这宝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这种继承只

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

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

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4)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以拨

打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于此同时,又

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的文化,既不应全

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名族特点的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体系。

8、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价值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

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着和思想家,

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

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

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

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也是为资产

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

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

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

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

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9、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a)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

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b)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

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

运用。

c)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10、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

的影响

a)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b)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

过程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

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

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三

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须的基础

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c)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

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

一些近现代化的工商企业,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

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11、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a)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

身往往是多种价值矛盾的统一体,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以及各个矛盾之间的相互作

用,都有很多特点和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二,事物

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

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得。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其次,

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

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b)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

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2、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a)土地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基本生产资料,各个不同地块的土地,其肥沃程度、地理

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是土地形成不同的等级。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

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

构成的

b)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土地有肥沃程

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

c)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

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

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

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其次,土地的资本

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地存在,成为一种

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级差地租

d)形成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

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

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

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

以创造出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因而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

的超额剩余价值即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源泉

13、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执政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

b)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和方面

c)改革是改革是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具体制度中的一切弊端,以适应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

专政

14、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2019马原简答题

2019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p.20-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2、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27)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如乱砍滥发、过度畜牧等都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实际出发,结果只能让人们自食恶果。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你不去用它,不把他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那这些知识又能有什么用呢?学富五车和文盲也就没什么不同。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强也创造不出任何的物质东西出来。 3、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p.30-33)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互相联 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特点: 1、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地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等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2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分)??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华理马原考试简答题整理

怎么说呢,手贱之下搞定了这篇东西。~感谢商学院不知名同学的付出! 使用方法说明: 0.就像教科书编得有人捧有人骂一样,我觉得好不一定你觉得好,如果觉得背得不爽,请不要犹豫打开教科书,走自己的路~ 1.仅供我喜欢的以及喜欢我的人使用,所以,亲们,爱你们,请加油啊!! 2.红字标出的内容如果来不及背可以省略(它的存在纯粹是为确保答得完整,实际上已经偏离问题了),黑体字是重点,括号是说明。 3.不全然是抄书,我查了资料,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话总结表达,但是朋友们,如果想拿高分,请一边看书一边理解着记忆,弄清楚原理,并且能够丰满自己的回答。不然只是背,是不会活用这些话,简答题还好,材料分析题你就得跪。 4.总的来说还是个人总结,请珍惜个人的劳动成果~~么么哒~友情提示:风险仍然存在,请谨慎使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 1)从不同角度(如创造者、阶级属性、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概括地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广义上说)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广义上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9-30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此回答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意识的本质? P31 1)1)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叫工资?工资有哪些形式? 工资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和计件两种。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3.如何理解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从全社会看,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以前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③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 5.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6.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7.剩余价值在那些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剩余价值在生产出来并且实现之后,要在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也就是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克思主义书后问题答案总编 (内容加粗的是前面的补充内容,问题加粗的是重点题目)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a)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b) 其现代意思主要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之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 要意义。 a)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 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发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上和实际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是别与一般,特殊于普遍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的意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 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 1.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

马原2016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 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 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 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整理版】马原测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D) A.18世纪中叶 B.19世纪中叶 C.20世纪初 D.19世纪40年代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 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B)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B)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 A.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生产要素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B)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B)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