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法大纲

物权法大纲

物权法大纲
物权法大纲

物权法大纲

第一章物权概述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物权的效力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物权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是物权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非排他性地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物权的特征:

1、是对物的支配权

物权对物的支配被称为实物本位,主要内容包括:

①物权以物存在为前提,物之不存在,物权即消灭

②物权制度围绕维护所有权人对物的最终控制中心

③物权权利和范围,通过物来表现

2、物权为支配权

即物权权利人毋借助他人行为而可直接对某物行使权利

3、是绝对权或对世权

表现在两方面:①物权存续时间上的绝对性,即物权存续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②物权效力范围绝对,物权对抗所有世人

4、排他性

①排除他人干预、侵害而占有或享有特定客体物的能力

②要求再特定物上只能存在一种权利,在存在多种权利的,须确定顺位,一个物上权利排他

5、物权法定性

①其类型应由法律明确确定

②每种类型的物权权能、效力等也都由法律统一规定

③其取得和变动方式由法律规定

6、物权适用自力救济

物权权利人对其享有的物又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妨害的权利。此为物权制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物权和债权

(1)发生和发达的时间不同

债权的发生、发达和在财产体系中占据优越地位,恒较物权为晚。

(2)物权为支配权而债权为请求权

物权人无须借助他人行为即可独立自主地支配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而债权性质上为请求权,债权人债权之实现,非借助于债务人的行为不可。

(3)权利客体不同

物权的客体原则上只能是独立物,特定物和有体物,“权利”仅在法律规定时,方可成为其客体;债权的客体是债务人的给付行为,或不作为。

债权的给付物既可是不特定的种类物,亦可为债权成立时尚不存在的物;而物权客体,只能是现实中业已存在的特定物,有体物和独立物。

(4)物权为对世权而债权为对人权

物权人可以对抗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而债权因属相对权,效力只及于特定的债务人。物权因其对世性,故不仅涉及当事人的利益,且涉及国家、社会和第三人之利益。

(5)物权采取法定主义,债权采取任意主义

(6)权利有无存续期间不限

物权中所有权原则上是无期限的权利;债权为有期限的权利。当然,物权中的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等也是有期限的权利。

(7)能否适用自力救济的不同

物权权利人对其享有的物又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妨害的权利,而债权需要公力救济。但即时偿付金钱或履行给付义务的债务中,债权人可追求私力救济。

第二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保护原则

是指物权的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遵守相同的规定。

平等保护原则保护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法律地位的平等。

二是适用规则的平等性。

三是保护的平等性。

二、物权法定原则

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民法和其他法律统一确定,不允许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由创设、变更。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类型强制。即当事人只能依法律规定的物权类型和要件设立物权。

第二,类型固定。即当事人只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物权类型及其内容行使物权权利和为有关物权的法律行为,否则不产生物权法上的效力。

其存在理由:(梁慧星P67)

1、物权的绝对性

2、物权的直接支配性

3、物的经济效用

4、保障完全的合同

5、公示的需要

6、交易的安全与便捷的需要

7、整理旧物权

8、立法政策的取向

违反物权法定的效果:

1、法律有特别规定,从其规定

2、对于违反物权法的物权设定行为,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则此法律行为因违反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而无效

3、当事人的物权设定行为部分违反内容强制的规定,但如果去除该部分,其余仍可成立的,则仅违反禁止规定的部分无效,其余仍然有效

4、物权设定行为虽因违反物权法定原则而无效,但如果当事人的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的要件,则该行为仍可发生改其他法律行为的效力

三、公示、公信原则

(一)公示原则所谓公示,是指物权在变动时,必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安全。

公示制度的内容:

1、物权公示的方法和效力:

a、不动产物权以登记和登记变更为权利享有与变动的公示方法;

b、动产物权以占有作为权利享有的公示方法,以占有为移转(交付)为权利变动的公示方

法。

物权公示的效力:公示对抗主义,公示生效主义,折中主义。

(二)公信原则所谓公信,是指一旦当事人变更物权时,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了公示,则即使依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不存在或存在瑕疵,但对于信赖该物权的存在并已从事了物权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认其行为具有与真实的物权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以保护交易安全。

1、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

指登记机关在登记簿上所作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具有使社会公众信其正确的法律效力。

2、动产占有的公信力:

指基于对动产的实际占有,而使社会公众信赖占有人对其占有动

四、一物一权原则

是指在物的一部分或数个物上,不能成立一个所有权,一个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一物。

其内容有三:

1、一个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一物

2、在一个物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

3、共有所有权场合,一物上的各所有人之所有权按一定比例相互限制,其总和构成一个所有权其存在理由和作用:

1、为了确定物权人支配的标的物的范围,使物权人支配的标的物外部范围得以明确

2、避免物权关系复杂化

3、避免公示方法上的困难和保护交易安全

第三节物权的效力

1、概念:是指法律赋予物权的强制性的作用力和保障力

2、种类:

A.物权的排他效力:

概念:指同一标的物上,依法律地位成立以物权时,不容许在该标的物上,再成立

与之有同意内容的物权。

表现方面:

a.同一标的物上,不得同时并立两个所有权,即只能是“一物一权”

b.同一标的物上不得存在其他同以占有为内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限物权

c.数个用益物权内容不同或者即使内容相同但互不排斥,可以并存于一物之上

d.抵押权可以复制地同时存在于一个标的物上,其效力依设定顺位的先后而定

e.物权的排他效力有强弱之分

f.晚近以来,为使有限的不动产如土地资源能物尽其用,对于用益物权的排他效力创设两项例外:一是后物权的行使不妨害先物权时,先物权不得排除后物权之存在,称“无妨害原则”;二是后物权系经先物权人同意而成立的,先物权自不得排除后物权,称为“同意原则”。

B.①物权的优先效力:

同一标的物上有两个及其以上不同内容或性质的物权存在,或该物权的标的物也为债权给付的标的物时,成立在先的物权有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的效力,物权则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②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1)同一标的物上存在两个及其以上不同内容或不同性质的物权时,成立在先者优先于后者。

(A).优先享受其权利

a.由于动产抵押采登记对抗主义,故即使成立在先,如未登记,效力落后于已登记者

b.法律规定抵押权因抵押合同之生效而设立的,若一物上设立的数抵押权均未登记者,则数抵押权平等

c.当同一动产上同有未登记之抵押权和质权,质权即使在设立在后,也具有优先效力,此为“占有优先原则”

d.若乙动产上既有抵押权和质权,又有法定的留置权,则留置权即使发生在后,亦优先于质权抵押权效力,此为“法定担保权优先规则”

(B).先成立的物权压制后成立的物权

(2)例外情况

a.定限物权优先于所有权

b.法律规定了特殊顺位时,不适用该规则

c.费用性担保物权优先于融资性担保物权

d.基于公益或社会政策的理由,发生在后者优先于发生在前者

③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1)债权以某些特定物为给付的标的物,而该物上亦有物权时,物权成立无论先后,均优于债权。

a.一物二卖

b.某特定物虽已为债权给付内容,但该物上如有定限物权,则无论其成立于债权之先

后,均优于债权效力

(2)若债务人财产上有定限物权,于受清偿或补偿时,定限物权优先于一般物权。

例外为:破产法中的取回权;破产法中的别除权

(3)质权人、留置权人,在供债权担保的债务人或第三人的标的物因他债权而受强制执行时,可本于物权优先效力,诉清排除。

(4)例外:

a.买卖不破租赁

b.基于公益同(2)例外情况“d.基于公益或社会政策的理由,发生在后者优先于发

生在前者”

c.进行了预告登记的债权

C.物权的追及效力

指物权成立后,其标的物不论辗转至何人之手,物权权利人均可追及标的物之所在,而主张权利。

D.物权请求权

(1)类型

①确认物权请求权

②排除妨害请求权

③原物返还请求权

④恢复原状请求权

(2)性质:指存在于物权上的独立请求权

①常与其所从出的基本物权同命运

②既为请求权之一种,在一定界限内,亦可借鉴处理债权之法采处理此权

(3)与相关请求权之对比

a.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因其目的在于排除现实或将来权利人以外的人对于物权圆满状态的侵害,故只要有侵害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实,无论侵害者是否违法,有无故意过失、行能力,以及是否有实际损害的发生等,权利人均可行使该权利;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其行使则以加害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并有故意过失(特殊侵权行为,不以加害人有故意过失为要件)、行为能力以及受有实际损害为前提;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虽已回复原状为原状,但因其目的主要在于填补业已发生的损害,故在不能回复原状或回复原状显有困难时,即应进行金钱赔偿。此外,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为债权的请求权,权利人行使权力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此点也与物权请求权不同。

b.与物权确认请求权

物权之诉与物权请求权截然不同。只有在物权的归属和内容确定后,才有基于该确定的物权而衍生物权请求权的问题。因此,物权确认请求权实质上是一种为明确人已之界限,实现“定分止争”的确权制度,是物权请求权得以发生的前提,从而也不得适用诉讼时效制度。

(4)基于定限物权的物权请求权

①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权利人直接对作为标的物的土地进行占有、适用、收益的权利,因此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宅基地使用权人、地役权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的危险时,这些人即可提起土地占有的返还请求权、妨害排除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以确保自己权利的圆满状态。

②基于担保物权

a.基于抵押权的担保物权

基于抵押权的妨害排除与妨害防止请求权,仅在抵押权人对于抵押价值的支配遭受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时方可发动

b.基于动产质权的物权请求权

于质权被侵占时,质权人可基于质权而请求返还;另外,动产质权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时,质权人可基于质权而提起妨害排除请求权或妨害防止请求权,以保全其质权的圆满状态。

c.基于留置权的物权请求权

留置权以留置权人对于留置物之占有为其成立与存续要件。因此,如债务人提供相当担保或因清偿债务而使留置权消灭时,留置权人即应返还留置物于债务人,同时也就丧失留置物的占有;留置权人因留置物被侵夺而丧失占有时,可基于留置权而请求占有人返还,于能返还前留置权不消灭;至于留置权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时,其权利人可基于留置权而提起物权的妨害排除请求权或妨害预防请求权,自不待言。

3、物权法的性质

1、私法(但具有相对较多的公法性规范)

2、财产法

指物权法以规范人对财产的支配关系为内容,基本功能在于定分止争,主要调整的是静态财产关系。

3、物权法是强行法

因其涉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国家和社会利益,除有少数例外以外,必须绝对予以适用物权法定之规定。因为其实际为国家立法政策对社会财富进行的物权配置的反映和表现。

但其总体为私法,也须遵意思自治原则,故有较多任意性规范。

4、具有固有法性质

因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国经济体制唇齿相依,所以会因各国、各民族之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历史传统之不同而不同。具有固有性、土著性。

5、物权法具有公共性

其要求财产所有人在行使财产所有权时须合公共利益,是一种所有权社会化的表现,与债法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章物权变动

第一节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

第二节动产物权的变动

第三节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第四节不动产登记制度

第五节物权行为

第六节物权的消灭

第一节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

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是指不动产物权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定方式。

所谓登记生效主义,是指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未经登记,不动产物权不发生变动。

所谓登记对抗主义,是指未经登记,物权的变动在法律上也可有效成立,但只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所谓折中主义,为生效主义和对抗主义皆采的一种主义,但往往有所偏重。

所谓登记处分主义,物权自事实发生时取得;处分时依法需办理登记的,未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登记要件模式和登记对抗模式的区别在于:

第一,登记是否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第二,登记是否为强制性的要件。

第三,登记的效力不同。

第四,对抗第三人侵害方面。(高P406)

第二节动产物权的变动

一、动产物权变动概述

《物权法》第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见,动产物权的变动应当适用交付并移转占有的规则。

交付分为现实的交付和观念的交付两种情况。

二、交付的特殊方式(即观念交付)

(一)简易交付所谓简易交付是指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如果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了该动产,就无须再行实际交付,从法律行为发生效力时起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二)指示交付所谓指示交付是指当事人在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时,如果该动产已经由第三人占有,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将其对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转让给新的权利人,以代替物的实际交付。

(三)占有改定所谓占有改定也称为继续占有,是指在动产物权转让时,如果转让人希望继续占有该动产,当事人双方可以订立合同,特别约定由转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而受让人因此取得对标的物的间接占有以代替标的物的实际交付。

第三节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是指因为法律规定的原因,如继承、法院生效判决、征收等事实

导致物权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一、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

二、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

三、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第四节不动产登记制度

一、不动产登记概述不动产登记是指国家登记机构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并供公众查阅。《物权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所谓不动产的统一登记制度,就是指由一个登记机构统一负责有关不动产的登记事务,并在登记范围和登记规则、程序等方面实现统一。

二、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所谓审查义务就是指登记机构在审查有关的登记申请中,承担何种审查职责。从各国物权法规定来看,关于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形式审查,另一种是实质审查。

三、几种特殊的登记制度

(一)更正登记所谓更正登记,是指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有错误时,经其申请,经过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对错误事项进行更正的登记。

(二)异议登记所谓异议登记,就是指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物权归属等事项有异议的,可以通过异议登记以保护其权利。

(三)预告登记所谓预告登记,是与本登记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为确保债权的实现、保障将来实现物权等目的,按照约定向登记机构申请办理的预先登记。

四、登记机构的责任

《物权法》第21条规定,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

第五节物权行为

A.概念:

指由物权变动的合意与登记或交付相结合的行为。

B.其成立与生效:

(一)成立要件:①须有当事人②意思表示③标的

(二)生效要件:①物权行为当事人有行为能力②物权标的的适当③意思表示无瑕疵

C.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三种规范模式

1.债权意思主义

①发生债权的意思表示即为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

②物权变动的法律行为,仅须为当事人的合意即能完成。公示原则的方法的交付或登记,系对抗要件,非成立或生效要件;

③物权行为被债权行为吸收,物权变动不过为债权行为的效果,物权行为无独立性可言;

④物权行为既无独立性,则其效果自然受原因关系即债权行为影响。故物权行为无无因性可言。

2、物权形式主义

①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物权合意独立于债权合意;

②在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下,公示原则所要求的物权公示方法是物权变动的成立或生效要件,

③在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并有时,物权行为独立地发生物权变动效果,债权行为有效与否不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

3、债权形式主义

①发生债权的意思表示即为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

②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下,公示原则所要求的物权公示方法是物权变动的成立或生效要件,

③物权变动,只须在债权的意思表示之外加上登记或交付即可,无须另有物权变动合意,故无独立的物权行为

④既无独立物权行为,故物权变动之效力受原因行为——债权行为影响,不存在物权行为无因性。

D.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规则

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因当事人合意(双方行为)或原物权人的意思(单方行为)而发生,物权变动须经公示方能生效,非经公示不发生物权变动效力,但不影响债权的有效成立。

具体可分解成三个规则:

①物权变动基于债权合同,但物权变动公示不影响合同效力;

②债权合同无效,物权变动亦无效;(详见高富平P412 两个问题之讨论)

③以善意取得保护交易安全。

E.独立性理论(是无因性的前提)

★概念:又称分离原则,是指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互分离,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

F.无因性理论

1、概念:指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原因行为的影响,独立地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2、产生效果

①依负担行为(债权行为)不产生物权关系之变动;

②物权变动不依赖于负担行为的效力;

③物权法律关系不受负担行为丧失之影响。

3、合理性:

①以交付或登记为物权变动之生效要件,可保障交易安全;

②使当事人之间就物权关系的存在与否及变动的时期明确化;

③使当事人间的内部关系与对第三人的外部关系也完全一致。

4、局限性:

①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最大缺点在于严重损害出卖人的利益,违背交易活动中的公平正义。

使出卖人由所有权人变为债权人,不能享受法律对物权的保护方法。

②将所有权,尤其是动产所有权无因地加以让与,“纯属脱离实际生活”;

③动产与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效力乃至登记的推定力制度的建

立,完全实现了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立法目的。

第六节物权的消灭

一、混同

A.概念:

指两个无并存必要的物权同归于一人的事实。

B.性质:

①二物权混同,原则上其中一物权消灭,但该物权于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关系的则不消灭。

②由于物权因混同而消灭系源于法律直接规定,所以一般不经登记即发生混同效力。

③由于因混同而消灭物权将发生终局性地消灭物权的效果,所以无论其后果基于何因,均不生已消灭的物权再度复苏的问题。

二、抛弃

A.概念:亦称放弃,指物权人依单方的意思表示而使物权归于消灭。

B.物权的抛弃如损害他人的利益时,则物权人不得抛弃之。

C.(1)抛弃动产物权的生效要件

①若为所有权,需“抛弃的意思表示+放弃对该动产之占有”

②若为其他动产物权,需“向因抛弃而直接受利益的人为抛弃意思表示+交付动产”

(2)抛弃不动产物权的生效要件

①若为所有权,需“抛弃的意思表示+向不动产登记机构作所有权涂销登记”

②若为其他不动产物权,需“向因抛弃而直接受利益者作出意思表示+向不动产登记机构作涂销登记”。

三、其他原因

1、标的物灭失

2、约定存续期间届满,抑或届满前当事人以合意使物权消失

3、因法定原因而撤销

4、在承认时效取得制度的国家,他人可因取得时效的成就而取得物权,从而使原物权消灭

5、担保物权得因债权的消灭而消灭

6、物权的标的物被征收或没收

7、在承认添附制度的国家,动产因添附于他人的不动产或动产之上,他人因此而取得动产所有权时,原动产所有权消灭

8、法定期间经过

第三章所有权

第一节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所有权的权能

第三节所有权的取得

第四节所有权的行使

第五节所有权的种类

第一节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的特征:

1、绝对性

即所有权人事所有物的最高主宰,任何其他主题不能非法干涉,完全由所有人自己决定。

2、排他性

所有权人在适用、出益和处分物时,有权排除他人干预和妨碍,自主地行驶权利。

3、全面性

所有权时所有人对标的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予以全面支配的权利;

定限物权为所有权所派生,无所有权,则无定限物权。

4、永久性。表现于四个方面

①权利随客体物之存在共失共灭②权利独立于行使而存在

③不受所有人生命限制④不罹于时效,也不得预定其存续期间

5、社会性

所有权负有义务,其行使应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受公法,私法之限制,承载义务

6、观念性

所有权系观念之存在,不以对待标的物的现实支配为必要

第五节所有权的权能

A、积极权能:

所有权包括四项权能,即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一、占有权能

指特定的所有人对标的物为管领的事实。

二、使用权能

指依所有物之性能或用途,再不毁损所有物本体或变更其性质的情况下,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生活的某种需求的权能。

三、收益权能

收取由原物所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

四、处分权能

对物依法进行处置,从而决定物之命运的权能。包括,a、事实上的处分权能:对标的物进行实质上的变形、改造或毁损等物理上的事实行为。b、法律上的处分权能:将标的物的所有权加以转让、限制或消灭,从而使所有权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

事实上的处分权能与法律上的处分权能之差异

①法律上的处分属于法律行为的范畴,事实上的处分属于事实行为的范畴

②法律上的处分一般都要引起物权的各种变动,而事实上的处分则引起物的形体的变更或消灭

③法律上的处分是对物的交换价值进行利用的行为,处分的目的在于满足生产,生活对财产进行消费的实际需要

B、消极全能:

指所有人排除他人对所有物的不法侵害、干扰或妨害。

第六节所有权的取得

一、原始取得

原始取得,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最初取得财产的所有权或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财产的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根据主要包括:

(一)劳动生产、收益。劳动生产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活动获取劳动产品,以及通过扩大再生产取得其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收益主要是指收取孳息。

(二)善意取得。1、概念:出让人与受让人间,以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为目的而为不动产的移转登记或动产的交付,即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之权利,在受让人为善意时仍可由其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的制度。

2、构成要件:①处分人无权处分②受让人为善良③以合理的价格有偿受让④受让人已取得所有权

A.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

①标的物须为动产②出让人须为动产占有人③出让人须无处分权人④须基于法律行为而受让动产所有权⑤须受让人受让动产的占有⑥受让人须为善意

注意点:

a.依我国《物权法》第107条、第114条规定,遗失物、漂流物、隐藏物原则上不适用善意取得,只承认发生了善意取得的效果。

b.若受让人系通过拍卖或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遗失物、漂流物、隐藏物的,善意受让

人尽管仍不能确定地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但所有权人等权利人在向其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其在受让标的物时所付费用。

c.非经法律行为而受让,如依继承、公司合并,均无善意取得之适用。

d.善意指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让与人无让与的权利。

e.其举证,应由否定受让人为善意的人

f.善意的准据时点:①现实交付,交付之时②简易交付,买卖合同失效时③占有改定,达成占有改定协议时④指示交付,达成让与返还请求权协议时⑤动产所有权的让与附停止条件时,物交付之时

g.对于民事行为能力或代理权的信赖,不适用或类推适用善意取得。

B.不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

①受让人基于法律行为取得不动产物权

②受让人受让不动产物权时为善意

③受让人受让不动产物权应支付合理价格

④不动产物权已经登记在受让人名下,或不动产已交付给受让人

3、善意取得之法律效果

①受让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等物权

②因受让人的善意取得而丧失权利的原所有人可向出让人主张权利

注意:

a.“回首取得“,让与人随后又取得让与标的物的所有权时,不究何因,解释上均认为让与人不能取得所有权,原所有人的所有权因此而复活,该标的物上的物上负担,如无其他消灭原因,应一并复活。

b.原所有人可基于受让人的不同情况选择如下权利之一行使:

①违约责任②侵权损害赔偿③不当得利规则请求返还

但因利益大于损害时,应以损害为基准返还其所受利益。

(三)添附。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和加工三种方式。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互相掺合,难以分开并形成新财产。

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财产,虽未达到混合程度,但非经拆毁不能达到原来的状态。

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财产加工改造为具有更高价值的新的财产。

在上述情况下,关于新的所有权的归属,应由当事人协商处理,或归一方所有,或归当事人共有。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应归给新财产添附价值量的一方所有,但他要向原所有人给付适当的经济补偿。如果取得新所有权的一方的添附行为出于恶意,即明知是他人的财产而进行加工,或有其他故意或过失行为,则原所有人除有权向他请求经济补偿外,还有权要求他赔偿因添附所造成的损失。

(四)先占

1、概念: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的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事实。

2、性质:先占中“以所有的意思”非指效果意思,系指事实上对于物有完全支配、管领的意思。基于占有无主动产之事实,法律便予占有人取得其所有权之效果,故为事实行为。

3、构成要件:①须先占人占有的物为无主物②须占有的物为动产③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物

(五)发现

1、概念:是经认识到埋藏物之存在或存在地点并占有之的法律事实。

2、构成要件:发现并占有

3、我国现实:发现埋藏物即归国家所有

(六)拾得

1、概念: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加以占有的法律事实。

2、构成要件:①须为遗失物②须有拾得行为

3、拾得人的义务:返还或送交有关部门之义务②保管义务

4、拾得人的权利:①报酬请求权②拾得人费用请求权

5、权利人义务,费用支付义务

6、关于遗失物由第三人善意取得

①其性质为权利失效期间

②理由:因为它不仅须具备《物权法》第106条第1款规定的三项构成要件,而且须遗失物所有权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未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另外,此处的2年期间为一不变期间,无中止、中断和延长的余地,故非诉讼时效期间;由于遗失物所有人请求受让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为物权请求权,而非形成权,该2年期间也非除斥期间。

(七)时效取得

1、概念:指无权利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继续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即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制度。

2、性质:事实行为

3、构成要件:①占有人对动产和不动产的占有须为自主、和平和公然占有

②占有人无须为善意

③占有表读物须为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

④须经过一定的期间

4、其中断:因一定的事由的出现,使已经过的取得时效期间归于无效,待中断事由消除后,取得时效重新计算。

5、中断事由:

①占有人自行中止占有

②占有人变为不以所有的意思而占有

③占有被侵夺而不能回复

④占有性质的变更

⑤法定事由a.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b.权利人的占有人提出请求

c.占有人承认权利人之权利

6、中断效力

①已进行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须再具备取得时效要件后,方重新开始新取得时效的进行

②在取得时效因占有丧失、占有意思的变更而中断的,其中断的效力具有绝对性,对一切人均可发生

③于取得时效因起诉、请求、承认而中断时,其中断的效力则具有相对性,仅发生于当事人之间

7、举证责任

一般认为,主张时效取得所有权的人,对其对标的物的占有,须负举证责任;占有人对标的物之占有,推定为所有的意思和平公然地占有。至于继续性,经证明前后两时为占有者,推定前后两时之间继续占有,现占有人,如证明过去亦曾占有者,推定为在中间这段时间也曾占有。

二、继受取得

继受取得,又称传来取得,是指通过某种法律行为从原所有人那里取得对某项财产的所有权。这种方式是以原所有人对该项财产的所有权作为取得的前提条件的。继受取得的根据主要包括:买卖合同、赠与、互易、继承、受遗赠和其他合法原因。

第四节所有权的行使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行使要件

①须他人无权占有或侵夺所有人的所有物的事实

②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之主体即请求权人,为丧失标的物的占有的所有人

③须有无权占有所有物的相对人

所有权妨害排除请求权的行使要件

①须有妨害之状态

②妨害处于继续状态

③须为对所有权物或所有权的直接妨害

④妨害为不法

所有权妨害排除请求权与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之差异

所有人已经丧失对标的物的占有,所有人可借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回复其占有;所有权妨害排除请求权,则是针对他人以占有以外的方法对所有物施加妨害时的制度,所有权可以借此除去妨害,维系所有权的圆满状态。

第五节所有权的种类

一、国家所有权

(一)国家所有权概述

所谓国家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国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所有权的特征在于:

1.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国家既是主权的享有者、政权的承担者,也是国有财产的归属者。所以,国家所有权的主体本身具有多重性,但国家作为财产权的主体存在时,与其作为主权者的身份是应当相分离的。

2.国家所有权的客体国家所有权的客体具有广泛性。我国的国家所有权客体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了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也包括了各类动产和不动产。

3.取得方式的特殊性由于国家本身是主权的享有者和政权的承担者,国家可以凭借其公共权力通过征收、国有化、没收等方式强制性地将公民个人或集体的财产收归国有。

4.行使方式的特殊性国家所有权在行使方式上具有不同于私人所有权的特点。

5.某些财产的专属性。

6.法律保护的优越性。

(二)国家所有权的保护

国家所有是我国全民所有制的法律形式,保护国家所有权是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公有制仍然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国家所有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命脉,决定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和能力。我国《物权法》对国有财产的具体保护包括确认国家所有权行使的主体、明确规定国家所有权客体的范围,宣示部分国有财产的专属性原则以保护国有财产。《物权法》确立了对国家出资的企业的管理体制,即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

二、集体所有权

(一)集体所有权是指集体组织以及集体组织全体成员对集体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集体所有权的特征:

1.集体所有权的主体。(1、集体成员,2、集体组织。是一种复合结构。)

2.集体所有权的客体。

3.集体所有权的内容。

(二)集体所有权的行使我国《宪法》第17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

(三)集体所有权的保护集体所有的财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

家法律的保护。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包括集体所有的财产。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我国《物权法》第63条明确规定,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

三、私人所有权

(一)私人所有权的概念所谓私人所有权,就是指公民个人依法对其所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享有的权利,以及私人投资者投资到各类企业中所依法享有的出资人的权益。

(二)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物权法》按照宪法的规定,根据宪法扩大私有财产保护范围的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四、社会团体所有权

社会团体所有权是指各类社会团体对其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四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一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概念

第二节专有权

第三节共有权

第四节管理权

第五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第一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第二节专有权

一、专有权和专有部分的概念

是指区分所有人对其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所享有的单独所有权。所谓专有部分,是指具有构造上及使用上的独立性,并能够成为分别所有权客体的部分。

二、专有部分所有权的客体

专有权的客体是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

第三节共有权

一、共有权的概念

是指区分所有人依据法律、合同以及区分所有人之间的规约,对建筑物的共用部分、基地使用权、小区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等所共同享有的财产权利。

二、共有权的行使

《物权法》第72条第1款规定,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

三、法定共有,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全体业主对于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权。

法定共有的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1.绿地。

2.道路。道路是指小区内没有经过市政规划的用于通行的道路。

3.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管理用房是指物业管理公司为管理整个小区内的物业而使用的房屋。

4.维修资金。所谓维修资金,就是指由业主支付的专门用于住宅共用部分、共用设施和设备维修所需的资金,如电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维修费用。

5.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和公用设施。

四、车位车库的归属

所谓车库,是指隶属于整个小区,具有独立的空间、以存放车辆为目的的附属建筑物。车库又常常被称为地下车库,但不仅仅限于地下车库,因为在有些建筑物内,地上一层或者二层也可能兴建车库,这也涉及其归属问题。车库本身四周是封闭的,其可以通过登记表彰权利的范围。

所谓车位,是指车库中的停车位,以及规划用于停车的具体地点。根据《物权法》第74条,开发商在修建了车位、车库之后,首先应当满足业主的需要。所谓首先满足业主需要,就是指开发商在修建了车位、车库之后应当首先将其出租、出售给业主,而不能高价卖给第三人。

第四节管理权

一、管理权的概念

是指业主基于专有部分的所有权从而依法享有对业主的共同财产和共同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利。管理权是专属于业主的权利。

二、管理规约

是由全体业主通过业主大会就物业的管理、适用、维护与所有关系等各方面所制订的规则

三、物业管理

是指由业主自行或者委托物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管理人,对业主共有财产和共同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行为。它包括了对建筑物的保存、改良、利用、处分以及对区分所有权人共同生活秩序的维持等内容。

业主对于物业管理享有如下权利:

1.自行管理权。

2.自主聘任权。

3.解聘权。所谓解聘权,就是指在开发商前期聘任了物业服务机构之后,业主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解聘开发商前期选聘的物业服务机构。

4.监督权。

第五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一、业主大会

(一)业主大会的概念

是指全体业主成立的、管理其共有财产和共同生活事务的自治组织。

(二)业主大会的职权业主大会的职权是指业主大会依据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的规定所享有的管理业主共同事务和共有财产的各种权利。业主大会作为全体业主的最高权力机构,作为代表业主行使对共有财产权利的机构,其职权主要是在于代表业主管理共同财产和共同事务,并就业主共同生活事项制订共同规则。

二、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受业主大会委托来管理全体业主的共有财产或者共同生活事务。

《物业管理条例》对业主委员会的职权进行了规定。通常业主委员会的职权主要来自于业主的授予,其主要职责是维护业主的权利。具体来说,包括召集业主大会、报告有关物业管理情况、受业主大会的委托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合同、及时了解业主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有关物业管理和维修维护的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监督有关财务等的公开等等。

第五章相邻关系

第一节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相邻关系的种类

第三节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第一节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相邻关系,指相邻各方在对各自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不动产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上,相邻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相邻关系是依据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

2.相邻关系的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为一人不可能构成相邻。相邻关系可以在公民之间,也可以在法人之间,或在公民与法人之间发生。

3.相邻关系因种类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但基本上是相邻一方有权要求他方提供必要的便利,他方应给予必要的方便。

4.相邻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使不动产权利所体现的利益。

第二节相邻关系的种类

相邻关系产生的原因很多,种类复杂。主要的相邻关系有以下几方面:

一、因用水、排水产生的相邻关系

二、因通行所产生的相邻关系

三、因建造、修缮建筑物以及铺设管线所形成的相邻关系

四、因通风、采光而产生的相邻关系

五、因保护环境所产生的相邻关系

六、因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等发生的相邻关系

第三节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物权法》第84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根据这一规定,在处理相邻关系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习惯处理相邻关系

二、团结互助、兼顾各方的利益

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四、公平合理

五、依法给予补偿

第六章共有

第一节共有的概念、特征和发生原因

第二节按份共有

第三节共同共有

第四节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

第五节准共有

第一节共有的概念、特征和发生原因

所谓共有,是指某项财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

共有的法律特征是:

1.共有的主体不是一个而是两人或两人以上。

2.共有的客体即共有物是特定的,它可以是独立物,也可以是集合物

3.在内容方面,共有人对共有物按照各自的份额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或者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4.共有物上的所有权只有一个,是两个以上的人分享一个所有权,是所有权在量上的分割。

发生原因:

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

第二节按份共有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

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

二、按份共有人的特征

1、系所有权量之分割

2、共有人对共有物有管理权,不过有时亦采多数决之方式或负有特别责任

3、共有人对共有物有收益权能

4、有应有部分,可自由处分之,并可请求分割共有物

三、按份共有的效力

A、内部关系

1、对共有物的使用收益。

2、对共有物的管理。(保存、改良、利用、处分)

3、对应有部分的处分、分出、转让与优先购买权,以应有部分设定负担。

4、应有部分的出租、应有部分的抛弃

5、共有物的处分须经占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除非共有人另有约定或法律另有规定。(此为任意规范)

B、外部关系

1、按份共有人基于应有部分权可向第三人提出各种请求。

2、各按份共有人对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除法律另有规定或第三人知道其不具有连带债务关系。

四、约定不明视为按份共有

《物权法》第103条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第三节共同共有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数人不分份额共同享有一物所有权之共有形态,或依一定原因成立共同关系的数人,基于共同关系,而共享一物的所有权的状态。共同共有的特征是:

1、系位于总有与共有间的一种共同所有形态

2、共有人的管理权能受共同关系所成立之共同目的之拘束

3、共有人的收益权能受共同关系之规范

4、各共有人虽有应有部分,但应受共同目的拘束,在共同关系终止前,不得请求分割

二、共同共有人的效力

A、内部关系

1、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物共同享有所有权,故各共有人之权利及于共有物全部

2、共同共有人就共有物享有的权力,须受产生该共同关系的法律限制

3、共同共有人不得任意请求分割共有物

4、对共有物的处分和重大修缮,原则上须获得全体共有人同意

5、共有人侵害共有物时,其他共有人享有救济权B、外部关系

1、共同共有人的物权请求权

2、共同共有人的连带债权,连带债务

三、共同共有的形式在我国,共同共有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夫妻共有财产和家庭共有财产。(一)夫妻共有财产依据我国《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二)家庭共有财产家庭共有财产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共同生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创造、共同所得的财产。

(三)遗产分割前的共有

(四)合伙共同共有

四、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区别

1、成立的原因不同。共同共有的成立,须以存在共同关系为前提,按份共有则无此种限制。因此,共同共有人间存在着人的结合关系,而按份共有人间则否。

2、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上不同。在按份共有,共有人依其应有部分有权利、承担义务;而在共同共有,共有人的权利及于共有物的全部而非仅限于某一部分,各个共有人对共有物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3、处分应有部分不同。在按份共有,各共有人可自由处分其应有不分(应有份额);而在共同共有,则无应有部分处分之可言。

4、分割的限制上不同。在共同共有关系中,各共有人不得请求分割共有物,除非共有基础丧失或有重大理由确需分割共有物;而在按份共有关系中,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有物,但共有人约定不得分割共有物,以维持共有关系的,应依其约定,共有人若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请求分割。

5、共有物管理不同。在按份共有,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对共有物的简易修缮和保存行为,共有人可以单独实施,改良行为则在获得共有人过半数或应有部分合计过半数的同意后,方可为之;对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全体共有人的同意;而在共同共有,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外,对共有物的管理,应获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

6、存续期间不同。共同共有的存在通常具有共同的目的,故一般而言,共同共有关系的存续期间较长;而按份共有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具有暂时性。

第四节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就是指因共有的不动产和动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通常,此种债务主要包括侵权之债和违约之债。

《物权法》第102条规定:“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

第五节准共有

所谓准共有,是指两个及其以上的主体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所有权以外财产权的共有。准共有与一般共有不同,其特点在于:

1.准共有是所有权之外的共有。

2.准共有的客体主要包括各种他物权。

3.准共有的有关规则,应当参照法律关于共有的规定。

第六节共有财产的分割及其消灭

一、共有财产分割的概念和原则

所谓共有财产的分割,就是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内,共有人请求按照一定的份额或者均等地分割共有财产为每个共有人所有。共有财产分割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尊重共有人意愿原则共有财产尤其是按份共有财产是否分割,如何分割,完全属于共有人的事务,原则上应当尊重共有人的选择。物权法允许共有人约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维持共有关系。

(二)物尽其用原则所谓物尽其用,就是指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物尽其用也是我国物权法的目的之一,因而,在共有财产的分割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

(三)依法分割原则从促进物尽其用和保护他人利益出发,法律要对共有财产的分割作出必要的规范。

二、分割的方式

按照《物权法》第100条第1款的规定,“共有人可以协商确定分割方式。达不成协议,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分割并且不会因分割减损价值的,应当对实物予以分割;难以分割或者因分割会减损价值的,应当对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取得的价款予以分割”。具体来说,对共有财产的分割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实物分割

(二)变价分割

(三)作价补偿

三、分割的效力

共有财产分割以后,共有关系归于消灭。不管是就原物进行分割还是变价分割,各共有人就分得的份额取得单独的所有权。

《物权法》第100条第2款规定: “共有人分割所得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有瑕疵的,其他共有人应当分担损失。”

四、消灭原因

1、夫妻一方死亡或离婚,婚姻关系终止

2、继承人分割遗产

3、家庭解散而分家析产

4、合伙关系解除或终止

第七章用益物权

第一节用益物权概述

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节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

第五节地役权

第一节用益物权概述

一、用益物权的含义

用益物权是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其特征:

1.一种定限物权

2.以使用收益为目的

3.用益物权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设立的权利,是一种他物权

4.其享有和使用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

5.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

6.其设定和移转通常需要登记

7.其有偿无偿依当事人之约定

8.是独立物权

二、用益物权的体系

我国《物权法》建构了如下用益物权体系

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第三、宅基地使用权;第四、地役权。

三、准物权(特殊物权)

(一)准物权概述

准物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对特定空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权利,包括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等。由于这些权利的设定、流转、内容和效力等大多通过《海域使用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法》等特别法加以规定,因此也被称为特别法上的物权,也有学者基于其需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取得,而称之为特许物权。

与我国《物权法》中规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普通用益物权相比,准物权有其特殊之处,具体表现为:

第一,权利标的不同。

第二,权利行使方式的不同。

第三,权利取得方式的不同。

第四,权利行使上不同。

(二)海域使用权

海域使用权,是指依法经批准取得的对国家所有的某一特定海域在一定期限内排他性持续使用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三)矿业权

矿业权是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是指依法在已经登记的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内勘探、开采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探矿权是指享有合法探矿资质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勘察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察并优先取得作业区矿产资源采矿权的权利;

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开采矿产资源并取得所开采的矿产品及其伴生矿的权利。

(四)取水权

取水权,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上水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权利。(五)渔业权

渔业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在一定水域从事养殖或者捕捞水生动植物的权利,包括养殖权和捕捞权。

四、用益物权的取得

原则上均由相关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均为继受取得方式

五、消灭原因

标的物灭失;标的物被征收

六、1、登记生效:建设用地使用权;2、登记对抗:地役权;3、其他两种无成熟登记制度。

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之比较

1、对标的物进行支配的方面有所不同。用益物权主要是从物的使用价值方面对标的物进行支配,因此又称为实体物权;担保物权是以取得标的物所蕴含的交换价值为目的,是一种价值权。有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命题范围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命题 范围 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科目命题范围 科目 代码科目名称命题范围 111 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40 德语大学德语教学大纲 241 法语大学法语教学大纲 242 西班牙语掌握2500个以上西班牙语词汇;掌握基本的西班牙语语法和表达习惯;初步了解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243 意大利语欧洲语言参考框架A2水平 251 二外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四级要求 252 二外俄语大学俄语教学大纲 253 二外日语大学日语教学大纲 254 二外德语大学德语教学大纲 255 二外法语大学法语教学大纲 256 二外西班牙语掌握4000个以上西班牙语词汇;掌握西班牙语语法和表达习惯;了解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应的国际知识;能够翻译一般难度文章,能够把握文章主旨,译文基本准确,表达通顺。 257 二外意大利语欧洲语言参考框架A2水平 261 单独考试英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 701 法学综合一法理学(40分):法理学导论。 宪法学(40分):中国宪法。 国际法学(40分):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含WTO]、国际投资法、国际技术转让、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基本理论);国际私法(国际私法理论与制度、法律适用、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 行政法学(30分):行政法、行政诉讼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702 哲学综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00分,选作50分(逻辑学专业选作逻辑学50分、其他专业选作现实问题的哲学分析5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完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与依据】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条文注释]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制定物权法最直接的目的是可以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定纷止争。依靠物权法确定的规则能够明确归属,定纷止争,稳定经济秩序。(2)物尽其用。物权法不仅有物的所有权人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的规定,也有他人利用物的权利的规定,如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同时,从基本法的层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保护权利人的物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也是物权法的目的之一。 [参见] 《民法通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合同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担保法》 第一条为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范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

排他(对世权)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条文注释]本条是关于物权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物的归属是指物的所有人是谁,这是对物进行利用的前提。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都适用物权法。但是,物权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也就是“民事关系”。而在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纵向关系,虽然也涉及财产的归属和利用问题,但此类关系主要是由行政法、经济法调整,不属于物权法调整的范围。 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林木等土地定着物;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比如汽车、洗衣机等。而精神产品虽不是物权法规范的对象,其主要由专门法律如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来调整,但在有些情况下,物权法也涉及这些精神产品中的财产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如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可以作为担保物权的标的。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有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己的物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用益物权是指依法对他人的物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担保物权是指为了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立的物权,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法有权就担保物的价值优先受偿,比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 第三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条文注释]本条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规定。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这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前提。作为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的物权法,物权关系的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物权法调整的平等财产关系存在的前提,这也是物权法乃至民法存在的前提。因此,物权法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作为基本原则。[参见] 《宪法》第6—8、11、15条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物权法制定的现状以及三点重大争议(一)

物权法制定的现状以及三点重大争议(一) 一、物权立法的现状 目前,物权立法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今年7月底到8约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物权法专家就物权法立法方案进行了一次细致的讨论会。11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又组织个别专家以及数名德国专家,就物权法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进行研讨。今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再做一次讨论。如果一切顺利,将在2005年3月提交人大审议。 就我们这些专门进行物权法研究的学者来看,目前物权法的立法方案不能令人满意。我的看法是,很多法律制度和法律概念并未实现突破。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法律概念体系、尤其是财产法律领域里的知识体系很多还是来源于建国初期引进的前苏联法学,前苏联法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否定市场经济,所以他们依据计划经济的需要对传统民法尤其是物权法这样最为重要的法律,从概念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现在我国建立了的经济体制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前苏联的那一套财产法律制度法律知识体系对我们不但无益,反而非常有害。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清理过前苏联法学的财产法律知识体系,所以,目前还要许多学者甚至在立法中发挥很大作用的学者仍然坚持前苏联法学,他们提出的关于物权法的许多制度设计,违背了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的要求。比如在所有权这个物权法的核心制度设计方面,许多学者提出的立法方案还是前苏联式的“三分法”方案,而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体承认”的方案。现在的立法机构采取的方案,在这些非常重大的问题上采取了折中主义的立场,结果使得立法的法理很不明确。对于物权法这样实践性很强的法律而言,任何法理上的缺陷,都会给未来的改革实践埋下隐患。 前苏联物权法知识系统最大的弊病,就是尽量压制、漠视老百姓的利益和尽量扩张国家的利益,将公共权力神秘化、绝对化,编造公共权力自然而然地与全体劳动人民利益一致性的根据,而否定公共权力不能自然而然地代表公共利益的事实(比如今年媒体报道的湖南嘉禾县政府编造了“公共利益”,而大规模地损害民众公共利益的案子),否定公共权力一般情况下与民众个人利益相对的事实,建立了一套公权至上的物权体系。从表面上看,似乎人民利益地位非常高,但是抽象的人民利益只能由政府来代表,人民基本上没有决定和参与的权利;而具体的人民利益总是受到损害。这一点在前苏联法学中的物权法部分表现最为强烈。这样的做法既不符合现代法制人人平等的观念,又将本末倒置。其实,民众的个人利益才是水源,而国家利益才是水流。如果水源被榨干,国家利益也就无法保障。但是,就这样简单的事实,在物权法制定中也不容易得到承认。 现在很多人对物权法的立法技术过于陌生,而立法机关制定的物权法方案总是向非专业方向靠拢。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法律制度照顾了新“左派”的立场,出现了很多“非法言法语”,和法律技术性错误。这一次物权法立法又出现这种现象。物权法立法之初,就有人提出立法应该贯彻“本土化、民众化、通俗化”原则,他们认为,物权法应该使用一般老百姓都能够理解的语言。这样的立场表面上看有点儿道理,但是却明目张胆地鼓吹着立法知识的排外趋向,而且鼓励立法否定“科学化、系统化、准确化、可操作化”原则。这种观念对于我国立法损害十分严重,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的法律和科学性和立法的严肃性。如果立法尤其是物权法这样更为专业的立法一个街道上卖菜的老大娘都懂得的话,那么我们办那么多的大学法学院干什么?我们的大学花费那么大的气力培养法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干什么?那么我们还要那么多法官、律师、政府工作人员干什么?最关键的问题是,依据一个非专业人员甚至是文化水平都不高的人的认知能力来制定物权法这样高度专业性的法律时,将来法律的可操作性肯定是很低的。这样的立法质量让人担忧。 例如,现在还有人提出,我们不应该制定物权法,而应该制定财产法,甚至还有人提出制定产权法。甚至全国人大常委中原来从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专家型委员也有这样的呼声。在这种观念在非法律界人士看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稍稍学习过法律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物权法》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物权法期末重点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特征1、直接支配性。(绝对性)“直接”:物权人无须他人意思或行为介入即可实现支配。 2、享受利益性。包括享受物的用益价值或交换价值。 3、排他性。(对世性) 一物一权原则即物权标的物特定原则. 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含义:一个物权的标的物应以一物为原则,一物之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一物之上不能设立两个以上内容相冲突的物权。 一物一权原则的内容1、物权的客体为独立的、特定的物。物的一部分或物的构成部分,不成为物权的客体。2、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独立物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3、同一物之上可以并存数个不得相互矛盾的物权所有权与其他物权可以同时并存;同一物之上可以设定数个担保物权;用益物权可与担保物权同时并存 物权的客体——物 物权法: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人对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物权关系。是人对于物的支配关系。是人基于对于物的支配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对于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 特点:私法、财产法、强行法、固有法。作用:确定物的归属,定分止争;促进对物有效利用。保障交易的安全。 物权的效力:①优先效力:同一个物上有多数物权存在或该物亦为债权给付标的物时,先成立物权有优先后成立物权的效力,物权有优先债权的效力,基于物权的直接支配性而发生 物权之间的效力:①一般原则:先成立的物权的效力要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例外情况:限制物权的效力优先于所有权。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 ②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优先于债权。例外情况:买卖不破租赁物上请求权:物权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到某种妨害时有权请求造成妨害事由发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称物上请求权,亦称物权请求权。是基于物权产生的请求权。物权法为保护物权而特别设定。 种类1、理论上:返还请求权:对于无权占有或侵夺其物权客体者,可请求返还。 妨害除去请求权:对于占有侵夺或占有扣留之外的其他妨害物权情形,物权人得请求妨害人排除。 妨害的形态:对物的实体的侵害;可量物的侵入;不可量物的侵害;无权使用他人之物;妨碍所有权的行使;土地登记的错误、遗漏或不实。等等 妨害防止请求权:对于物权有妨害之虞者,得请求消除该危险 与债权请求权的不同:1、不同的功能和目的。 物:排除物权受侵害的事实或可能,恢复或者保障物权的圆满状态。债:弥补受害人已经遭受的损害。 2、过错要件上的不同物:采取的是严格责任,不以过错为要件。债:原则上要求加害人具有过错。 3、后果举证上的不同。物:并不要求证明实际损害的存在。债:必须证明已经遭受了损害。 4、时效适用上的不同。 物权的类型: 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物权法定原则又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只能依法律规定设立,不允许依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创设。 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1、物权以民法或其他法律所规定者为限。2、物权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创设。不得创设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认的新的物权类型,即“类型强制”。不得创设与物权法定内容相悖的内容,即“类型固定” 物权的学理分类:自物权与他物权、所有权与定限物权、不动产物权、动产物权与权利物权、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登记物权与不登记物权 我国物权法的分类 所有权: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业主的

物权法教学大纲

物权法教学大纲

物权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物权法是法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为32学时。 二、课程的任务 物权法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及法学教育改革的实际,开设此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新世纪高质量法律人才的目标。该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阐述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司法审判工作结合起来,突出科学的实用性。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物权法的学习,首先要求学员要有民法的基本知识,该课程是在民法基础上的提高课程,因此,在学完民法课程后再学该课程比较合适。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理论分析案例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理论真正应用于实践。 五、教材 待定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章物权的意义 1、教学要求 明确物权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各国立法对物权概念的三种分类及大体含义,掌握物权与债权的区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性质 第二节物权之缘起与物权的两种观念 第三节物权与债权 第四节物权与知识产权和继承权 第二章物权法的基础理论 教学要求:掌握物权法的调整对象及地位,明确中国物权法的立法方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权法的意义、调整对象与地位 第二节物权法的性质 第四节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三章物权的客体 教学要求: 明确物权的客体及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权的客体 第二节一物一权主义 第三节物权客体的分类 第四章物权的类型体系 教学要求: 明确物权的类型。 教学内容: 第二节物权的类型 第五章物权的效力 教学要求: 掌握物权效力的含义,掌握物权的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及追及效力。明确物权请求权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物权法司法解释 逐条释义二

《物权法》逐条释义二 第四编担保物权 第十五章一般规定 第一百七十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 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注释] 本条是对担保物权概念的规定。 担保物权,是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指的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是为担保债务的履行,而在债务人或其保证人的特定物上设立的他物权。特别担保方法有人的担保、物上担保、金钱担保三种。对人担保就是保证,金钱担保指的是定金。物上担保,即担保物权。物上担保,即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为履行债务提供担保,不论债务人是否负担其他债务,也不论债务人是否将此担保物让与他人,债权人可以对此担保物优先行使债权清偿的权利。 担保物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它是为担保债务的履行而设立的从权利,具有附属性。设立担保物权,是为被担保的债权服务的,担保物权的存在,是附随于被担保的物权的,因此被担保的债权是主权利,担保物权是从权利。担保物权以主债权的成立为前提,随主债权的转移而转移,并随主债权的消灭而消灭。 (2)担保物权是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才能行使的权利。它具有可期待性或附条件性。在债务人履行了债务,或者履行期跟届满之前,债权人都不得行使担保物权,否则将可能损害债务人的合法利益。 (3)担保物权是以期待的(或附条件的)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为内容的他物权。设立担保物权,目的不在于取得对担保物的使用仅和用益权,而是以担保物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为对象。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依据担保物权,处分担保物,取得价金,再从价金中优先受偿。

《物权法》中“交付”的体系解释及其相关疑难问题

《物权法》中“交付”的体系解释及其相关疑难问题 朱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 交付/现实交付/拟制交付/物权变动 内容提要: 我国物权法针对动产物权变动采取了债权合意+交付的模式。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出发,交付在物权法中原则上指现实交付,其他替代交付为拟制交付,善意取得要件中的交付主要是指现实交付。间接占有是拟制交付的基础,在非法占有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发生拟制交付,而占有改定不能作为动产物权设立的方式。 一、动产物权变动的模式与交付的概念 1.动产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 从罗马法以来,动产物权变动在理论上并不限于交付一种模式,例如,就动产买卖而言,至少存在如下九种模式[1]: 第一,买卖合同债的合意变动, 第二,买卖合同债的合意+支付买卖价金, 第三,买卖合同债的合意+支付买卖价金+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 第四,买卖合同债的合意+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 第五,买卖合同债的合意+作为物权合意的交付, 第六,物权变动合意, 第七,物权变动合意+事实行为的交付, 第八,物权变动合意+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支付买卖价金, 第九,债的买卖合同+物权变动合意+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支付买卖价金。 因此,有关动产物权变动的模式在理论选择上非常丰富,立法者采取何种变动模式受到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立法政策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物权法选择了上述第四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即以债权行为为基础+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行为。其中债权行为中包含了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物权变动的合意,而交付表现为占有转移的事实行为。 2.我国物权法中交付的概念 所谓交付是指移转占有,即将自己占有的物直接移转与他人或以其他替代方式如移转所有权凭证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事实行为。但仅仅从占有转移的角度并不能完整地理解交付的意义,由于我国采取了债权基础行为+事实行为的交付的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导致必须从债的合意与事实行为交付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理解交付。也只有这样,从能够区别合同法中的交付与物权法中的交付。[2] 对于不动产而言,同样存在交付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动产的物权变动原则依据法律的强行性要求—登记而发生,所以,交付的法律意义在不动产中越发显得不重要了,而且由于不动产在物理空间上不能发生移动,所以,不动产的交付多表现为将不动产的钥匙或者其他象征

物权法练习题(第一章至第四章)答案

物权法第一次练习题(第一章至第四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法定动产物权的是(B) A 质权 B 留置权 C 地役权 D 国有土地使用权 2. 甲有4匹马要卖掉,便对乙说:“你先牵回去试用一个月,满意的话你就买下,价款5000元。”乙牵回了4匹马,未付款。设马在试用期生下了一匹小马,该小马该归谁所有?(A) A 甲 B 乙 C 甲和乙 D 甲或乙 3. 甲将收藏的一件明代瓷器出售给乙,乙当场付清价金,约定甲10天后交货。丙听说后,表示愿以双倍价格购买。甲当即决定卖给丙,约定第5天交货,并收取定金若干。乙听说此事,诱甲七岁之子将瓷器从家中取出给她。在瓷器为乙占有期间,该瓷器所有权归谁?(A) A 甲 B 乙 C 丙 D 甲乙共有 4. 下列物权的保护方法不能以自力救济的方法行使的是(B) A 排除妨碍请求权 B 确认物权的请求权 C 返还原物请求权 D 消除为限请求权 5. 甲租住乙的房屋,后邻居丙施工时将沙土堆放在甲租住的房屋门前,给甲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甲要求丙挪走沙土,丙以甲并非房屋所有人为由不予理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甲并非该房屋的所有人,应当由房主乙来主张权利 B 甲虽然并非所有人,但是其基于合法占有,可以提起占有之诉 C 甲应当首先要求乙向丙主张权利 D 因为房屋并不在乙的控制之下,所以,乙没有义务向丙主张权利 6. 下列不属于物权客体的有( A ) A 金星B空间C光 D 尸体 7. 甲有一套别墅,甲的下列何种行为不能体现物权的性质(D) A 甲将此房做抵押进行贷款 B 甲制止欲侵占此房的乙 C 甲居住于此房的行为 D 甲出卖此房后要求买主支付房款的行为 8. 1996年12月,村民甲与县肉联厂达成口头协议:自养的黄牛两头送县肉联厂宰杀,牛肉款按净肉每斤3元5角的价格结算,牛皮、牛头和牛下水归肉联厂,甲再付肉联厂宰杀费80元。在宰杀过程中,肉联厂的屠宰工人乙在其中一头牛的下水中发现牛黄,重100克,卖得价款5000元。甲知道后与乙、县肉联厂为牛黄款归属发生纠纷。现问:本案中该牛黄款应如何处理?(A ) A 归甲所有

大二上民法期末复习

大二上民法期末复习

————————————————————————————————作者:————————————————————————————————日期: ?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民法期末复习笔记 一、名解(4x3′=12′) 1、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2、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 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3、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4、诉讼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的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 度。 5、指示交付: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 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6、占有改定: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 效时发生效力。 7、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之物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8、担保物权:是为确保特定债权(包含四种)的实现为目的,以支配和取得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定限物权。 二、简答(3x6′=18′) 1、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条件 宣告失踪: 错误!须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利害关系人范围:被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被申请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须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满2年 错误!未定义书签。须由人民法院依特别程序宣告 公告期间为3个月(民诉T185).公告期间届满后,被宣告失踪的事实得到确认的人民法院才可做出宣告失踪的判决 宣告死亡: 错误!未定义书签。须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利害关系人范围:被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被申请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是: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撤销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顺序限制。(民通意见T24、25) 错误!须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 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

经济法(会计类)复习范围

经济法期末复习思考题(适用会计类专业12级) 一、复习思考题的范围或依据 1. 经济法(会计类)教学大纲 2.经济法(2013年注会考试经济法辅导教材):以教材为准 3. 历年注会考试经济法案例分析或综合题 二、题型、分值及重点 1.单项选择题(8小题,每题1分,共8分。 2.多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部分正确不给分。)3.简答题(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要求直接回答,不要求解释或展开) 仅限于导论、基本民事法律制度、证券法、票据法和涉外经济法4.案例分析(3题,含14小问题,每个小问题3分,共42分。要求说明理由) 仅限于公司法、物权法和合同法 5.重点:物权法15分、合同法24分,公司法18分。 6.其余各章,平均每章6分 三、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5分) 1.法律关系由哪三个部分构成?9 2.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哪些?9 第二章(7分) 1.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什么特征?15

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是什么?17 3.诉讼时效的种类有哪些?其期间各为多长?29 4. 无权代理的情形一般包括哪些?26 5. 无权代理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主要体现在哪两种情况?26 第三章(15分) 1.物权法上的物具有什么特点?33 2. 区别动产与不动产的意义是什么?34 3. 物权具有什么特点?35 4. 物权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内容是什么?35 5.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 物权公示的效力有哪些?36-37 7.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有哪些方式?50 8. 什么是所有权?它有哪些权能?41 9.担保物权有什么特性?担保物权有哪些?52 10. 物权法对抵押权的设立有何规定?55 11. 什么是登记对抗效力?55 12. 物权法对抵押物转让有何限制?56 提示:10-12与案例分析有关 第四章(24分) 1.合同法具有什么特征?66 2.合同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7 3.当事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形有哪些?71

物权法司法解释(2016)

《物权法》新司法解释3月1日实施这些你必须知道 2016年02月25日 08:37 来源:“长安剑”公众号 原标题:《物权法》新司法解释3月1日实施!关乎你的房和车,这些必须知道! 还有好多亲第一时间转发最高法民一庭庭长程新文的答记者问,可是很多人转完也没发现,最高法开新闻发布会,可不是专为了“小区开放”啊!它披露的事比“小区开放”涉及的人更广! 那这发布会讲的啥?别查了,长安君告诉你: 就是讲3月1日就要开始施行的《物权法》的新司法解释啊!新的司法解释都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房、车、买卖纠纷、离婚财产分割……长安君引用了权威的解读,让你最快时间跟上形势: 二手车转让,没登记,也是受让方“腰杆更直”! 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69亿辆,机动车交易也日益频繁,告到法院的纠纷也五花八门。 比如,张三已经把机动车交付给了买受人李四,但双方没有去办理过户登记,而张三还欠王五的钱没还。王五能不能说,用这辆车来抵偿张三的债务呢?这时候,王五和李四,谁对这辆机动车拥有“优先所有权”? 根据新《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转让人转移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所有权,受让人已经支付对价并取得占有,虽未经登记,但转让人的债权人主张其为《物权法》第二十四条所称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而且,在物权与债权的关系上,在一物之上既有物权又有债权时,一般而言,物权优先于债权…… 一句话概括就是: 李四的权利优先于王五的权利,即使车的所有权还没改登记,法律优先保护买方的权利! 无论咋登记的,离婚判决房产归谁,就归谁!

当下,很多人离婚都会涉及到财产的分割,房产更是大头。如果法院将夫妻共同房产判给其中的一方,但房产证上仍是两人的名字,这房到底归谁?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在发布会上说:“新《司法解释》规定,在离婚诉讼中,如果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同时判决夫妻共有的房屋归丈夫或妻子一人所有,那么自法院判决生效时起,房屋的所有权就不再属于双方共有,而是归属于丈夫或者妻子一人,即使该房屋仍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 想改房产证名字,该先打哪种官司? 比如张三、李四共同出资购买房屋并约定共有房屋,但因各种原因申请登记在张三名下。后双方生隙,李四起诉至法院请求确认房屋共有权。这时候,李四应该提起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姜强撰文分析,物权法实施后,不少法官和法院认为,李四应先提起行政诉讼撤销该登记,才能确认其共有权。“ 但这种看法、做法,未能全面理解不动产登记的公示效力;也造成当事人诉累,形成行政诉讼不能认定登记错误、民事判决不能确定权属,并因此而循环无解的尴尬局面。” 新《司法解释》第一、二条就是对上述实践问题的回应,具体而言,不动产物权的归属争议、不动产登记的基础关系的争议都可纳入民事诉讼。内部关系上,依据真实权利状态确定权利人,而非依据登记确定权利归属。 也就是说,李四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应当受理!如果李四提出他出资买房、以及双方关于共有约定的证据,法院应据此认定李四为共有权人。 只要预告登记了,开发商想“一房两卖”是无效的! 在房产交易中,存在有商品房预售制度,购房者可以就尚未建成的住房进行“预告登记”。 新《司法解释》的第四条规定,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开发商想转移不动产所有权,或者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等其他物权的,应当依照《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其“不发生物权效力”。 也就是说,只要买房人预告登记了,开发商私自把已出售的住房再次出售或者进行抵押,是无效的!

物权法重点知识

物权法重点知识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物权法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物 一、物的分类和区分意义。 1、动产与不动产。 按照物是否能够移动和移动是否损害物及其价值,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动产是能够移动并且不至于损害价值的物。如桌子、电视机等。不动产是指性质上不能移动或虽可移动但移动就会损害价值的物。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 分类的意义:在于明确动产和不动产的不同法律地位不同: (1)流通性有区别。不动产中流通物的种类较少。动产的大多数都是流通物或限制流 通物,禁止流通物的比例比较小。 (2)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以向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登记为要件,否则不受法律保护。动产物权的变动,一般以物的交付为要件,甚至可以合同成立为要件。 (3)纠纷管辖方面有差异。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动产纠纷的管辖,可以是原告就被告,也可以是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 (4)可否设定用益物权不同。不动产可以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用益物权。动产没有这个功能。 (5)能否发生相邻权、地役权不同。不动产能够发生相邻权和地役权关 系,动产则不能。 2、特定物与种类物 根据物是否独具特征以及是否有相同物可以替代,分为特定物和种类物。具有独立特征、无可替代或被权利人从一类物中指定的物,是特定物。种类物是以品种、质量、规格 或度量衡确定,不需具体指定的物。 分类的意义: (1)可担当客体不同。有的法律关系只能以特定物作为客体,如租赁关系。有的则只能以种类物为客体,如金钱借贷关系。 (2)所有权转移的条件不同。种类物的转让,一般以物的交付时间为所有权转移时间。特定物的转让,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既得以物的交付为所有权转移的标志,也得由当事人约定,确定所有权转移时间。 物灭失之后的责任不同。 (3)特定物在未交付对方之前灭失的,免除义务人实际交付原物的义务,由有 过失的义务人或第三人承担损失。因不可抗力造成灭失的,在法律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义务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种类物在未交付前灭失的,义务人仍应交付同等种类物。 3、主物与从物 根据两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主、从关系,有主物与从物的区分。主物是指独立存在,在与其他物结合使用中有主要效用的物。从物是在两个独立物结合使用中处于附属地位、起辅助和配合作用的物。也叫“附属物”。 分类的意义是:在法律或合同没有相反规定时,主物所有权转移时,从物所有权也随之转移。 4、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按照物的性质或者法律地位是否可以分割,有可分物和不可分物。可分物是可以分割并且不因分割而损害其效益或改变其性质的物。如油、米、布等。不可分物是指按照物的性质不能分割,否则会改变其效益或性质的物。 区分的意义主要是:

物权法重点知识整理

物权法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物 一、物的分类和区分意义。 1、动产与不动产。 按照物是否能够移动和移动是否损害物及其价值,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动产是能够移动并且不至于损害价值的物。如桌子、电视机等。不动产是指性质上不能移动或虽可移动但移动就会损害价值的物。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 分类的意义:在于明确动产和不动产的不同法律地位不同: (1)流通性有区别。不动产中流通物的种类较少。动产的大多数都是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比例比较小。 (2)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以向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登记为要件,否则不受法律保护。动产物权的变动,一般以物的交付为要件,甚至可以合同成立为要件。 (3)纠纷管辖方面有差异。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动产纠纷的管辖,可以是原告就被告,也可以是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 (4)可否设定用益物权不同。不动产可以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用益物权。动产没有这个功能。 (5)能否发生相邻权、地役权不同。不动产能够发生相邻权和地役权关 系,动产则不能。 2、特定物与种类物 根据物是否独具特征以及是否有相同物可以替代,分为特定物和种类物。具有独立特征、无可替代或被权利人从一类物中指定的物,是特定物。种类物是以品种、质量、规格 或度量衡确定,不需具体指定的物。 分类的意义: (1)可担当客体不同。有的法律关系只能以特定物作为客体,如租赁关系。有的则只能以种类物为客体,如金钱借贷关系。 (2)所有权转移的条件不同。种类物的转让,一般以物的交付时间为所有权转移时间。特定物的转让,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既得以物的交付为所有权转移的标志,也得由当事人约定,确定所有权转移时间。 物灭失之后的责任不同。 (3)特定物在未交付对方之前灭失的,免除义务人实际交付原物的义务,由有 过失的义务人或第三人承担损失。因不可抗力造成灭失的,在法律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义务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种类物在未交付前灭失的,义务人仍应交付同等种类物。 3、主物与从物 根据两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主、从关系,有主物与从物的区分。主物是指独立存在,

项目投资法律实务-教学大纲

《项目投资法律实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1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8 实验(上机)学时:24 学分:2 适用对象:法学专业 先修课程: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 一、教学目标 《项目投资法律实务》是法学院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实训课程,拟以投资相关法律领域的实际项目素材训练学生,模拟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务部门的投资法律事务,使学生掌握此类非诉讼法律业务。 目标1:训练学生如何把商业目的与法律结合,设计投资方案,了解如何控制投资各环节的法律风险,了解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目标2:使学生学会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和撰写投资相关的尽职调查报告。 目标3:使学生学会起草投资合同、投资相关法律意见书等文件,学会规避法律风险。 目标4:培养学生的法律风险发现能力、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法律工作中相互配合的能力。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将具有一定的进行法律尽职调查、起草项目投资法律文件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各领域相关法律知识的能力会得到提高,更易于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本课程还将使学生在学习法学院其他法学课程知

识时,更容易找到学习的目标和要点,更容易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及讲授要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投资的目标和投资方案、确定交易方式,谈判和签订意向书,进行法律尽职调查,修正投资方案,起草投资合同等法律文件,完成并购交割等。 教学过程中可突破章节顺序,综合学习。因课时限制,在上述内容中,法律尽职调查,起草投资合同等法律文件是重点训练的内容。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案、确定交易方式,谈判是相对训练较少的内容。 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学生所学的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的专业知识可能部分被遗忘,或者尚不会实际运用。这与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缺乏了解也有一定的关系。要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温习学过的各科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讨论,主动探究相关商业、经济知识。另一方面实训任务本身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此外,由于存在上述情况,需要不断研究如何适当控制实训项目涉及的法律问题的难易程度。 对于重点内容,如项目尽职调查、起草投资法律文件等,实训课时分配在总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尽职调查等实训。在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培训,在完成任务后,对进行尽职调查报告、合同等结果进行细致讲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和大量的实例(素材文件)进行教学,组织学生针对具体的材料进行实训,包括指导学生起草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法律意见书、投资合同等法律文件、进行法律谈判等,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相关调查文件及法律风险,制作工作底稿。教师进行一定的示范、讲解,并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扮演客户、被调查对象等角色接受学生调查、访谈,并参与谈判。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本课程本身就是以实际素材为基础实训课程。在实训过程中按照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务部的法律业务规范要求学生。同时,如果时间允许,请公司等单位的人士参与到实训环节中,为学生设置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最新物权法司法解释(全文)

物权法司法解释 物权法司法解释有两个: 1、《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6年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正式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当中对不动产物权与登记、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善意取得等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这部司法解释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录 1 所有权纠纷 2 物业服务纠纷 所有权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 (2009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9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为正确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 依法登记取得或者根据物权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第二条 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 (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据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台等,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 本条第一款所称房屋,包括整栋建筑物。 第三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筑区划内的以下部分,也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 (一)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 (二)其他不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权利人所有的场所及设施等。 建筑区划内的土地,依法由业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筑物的规划占地或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第四条 业主基于对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无偿利用屋顶以及与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 第五条 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应当认定其行为符合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

《物权法》中“交付”的体系解释及其相关疑难问题(一)

《物权法》中“交付”的体系解释及其相关疑难问题(一) 关键词:交付/现实交付/拟制交付/物权变动 内容提要:我国物权法针对动产物权变动采取了债权合意+交付的模式。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出发,交付在物权法中原则上指现实交付,其他替代交付为拟制交付,善意取得要件中的交付主要是指现实交付。间接占有是拟制交付的基础,在非法占有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发生拟制交付,而占有改定不能作为动产物权设立的方式。 一、动产物权变动的模式与交付的概念 1.动产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从罗马法以来,动产物权变动在理论上并不限于交付一种模式,例如,就动产买卖而言,至少存在如下九种模式1]:第一,买卖合同债的合意变动, 第二,买卖合同债的合意+支付买卖价金, 第三,买卖合同债的合意+支付买卖价金+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 第四,买卖合同债的合意+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 第五,买卖合同债的合意+作为物权合意的交付, 第六,物权变动合意, 第七,物权变动合意+事实行为的交付, 第八,物权变动合意+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支付买卖价金, 第九,债的买卖合同+物权变动合意+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支付买卖价金。因此,有关动产物权变动的模式在理论选择上非常丰富,立法者采取何种变动模式受到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立法政策以及其他多种因

素的影响。我国物权法选择了上述第四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即以债权行为为基础+作为事实行为的交付行为。其中债权行为中包含了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物权变动的合意,而交付表现为占有转移的事实行为。2.我国物权法中交付的概念所谓交付是指移转占有,即将自己占有的物直接移转与他人或以其他替代方式如移转所有权凭证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事实行为。但仅仅从占有转移的角度并不能完整地理解交付的意义,由于我国采取了债权基础行为+事实行为的交付的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导致必须从债的合意与事实行为交付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理解交付。也只有这样,从能够区别合同法中的交付与物权法中的交付。2]对于不动产而言,同样存在交付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动产的物权变动原则依据法律的强行性要求—登记而发生,所以,交付的法律意义在不动产中越发显得不重要了,而且由于不动产在物理空间上不能发生移动,所以,不动产的交付多表现为将不动产的钥匙或者其他象征管领的标识转让给他人。3.交付的基本类型依据是否发生现实的占有转移,动产交付可以分为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前者是指动产的物权人将其对于动产的直接管领通过现实的移转让与受让人而产生物权的变动,而观念交付表现为非现实的占有转移,主要表现为各种虚拟交付。现实交付又称为实物交付;观念交付又称为拟制交付、虚拟交付等,分为简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所谓虚拟交付,又称为观念交付,表现为动产占有在观念上的转移,因为其替代了现实交付发生所有权变动的后果,所以学者又将其称之为替代交付。观念交付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