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何为建筑

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何为建筑

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何为建筑
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何为建筑

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何为建筑

什么是建筑?现代人将其幽默地称为“住人的机器”

现代人在建造一座建筑物时,如同工厂生产一部机器。不仅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设备的先进程度,而且建筑物所采用的材料和设备的生产也要求越来越向工程化发展。冬暖夏冷有“空调机”、空气好坏有“通风机”、上下楼有“电梯”、颠倒黑白有“照明器”、与人交往有“电话机”、供水也无需古老的水井,由供水公司提供经过漂白处理的所谓“自来水”,住在现代建筑中的人们似乎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因此,住在城市好,还是住在乡村好,就成了人们永远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十九世纪中期,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雄伟风姿。西方现代建筑学家L·本奈沃洛(意)在《西方现代建筑史》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埃菲尔铁塔的极精彩引述。

一个人目瞪口呆地凝视着埃菲尔铁塔足足五分钟,然后说:“它压塌了欧洲!”

埃菲尔铁塔牢牢地固定在它的四根拱式的腿上,它坚固、宏大、怪异、粗犷,诽谤和赞美似乎它都无动于衷,对它脚下发生的一切不置一词,直接向天国发出探寻和挑战!

要想全面地了解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只有建筑领域的专家们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西方有关“建筑”一词的使用变化中,略窥一二。

在古代西方或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建筑物”(Building)或“建筑”(Architecture)一词,是与雕塑和绘画相提并论的。那时的建筑除了满足人栖身所需的基本功能外,几乎就是一件完美的雕塑绘画艺术作品。

对于西方古典主义或后来新古典主义的消亡,实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那时的建筑不是为了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而是由阶级等级制所决定。对于古典主义建筑的精雕细刻,曾有一段极精确的评述:“美观的真实感受,就象流动的石膏浇到阿波罗(观景殿的藏品Belvedere)的头上,石膏抚摸着他的全身又掩盖了他的全身。”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把“建筑物”当成艺术品,由手工精雕细刻式的建造“建筑”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随着工业革命而日益膨胀起来的城市需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为创立新的建造方式和“建筑物”风格提供了手段。“建筑物”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发展也就成为了西方建筑无法选择的必经之路。

十八世纪末,“建筑物”(Construction)一词被用在技术活动的一些最终产品上:如公共和私用建筑物、道路、桥梁、运河、土木工事、输水干管、下水道。粗略地说,通常包罗了不是机器生产的所有大型项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建筑界再一次注重工程与艺术相结合,又倾向于使用“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意指那些依然和传统体系有关的建筑活动。

提到西方现代建筑,不能不说到在1851年英国伦敦的第一届国际博览会上,由奥鲁

(Horeau)设计的一种铸铁和玻璃组成的巨大结构型建筑被评为了一等奖。这座著名建筑叫“水晶宫”。“水晶宫”几乎成了西方现代建筑的鼻祖。在当年《泰晤士报》上有这么一段关于“水晶宫”的精彩评述:“以无与伦比的机械独创性,产生出来一种崭新的建筑秩序,具有最奇异和最美丽的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建筑物(Building)。”

然而,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们的赞誉和批评。就象当年的《贡库尔报》(Journal des Goncourts)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感到埃菲尔铁塔不是富有人情味的纪念物,而只是知道用木头和石头建造栖身之所的古代人类的纪念物。而且,铁造纪念物的单调外面令人生厌,就拿埃菲尔铁塔上第一个平台上的一排双孔瞭望台来说吧,从一个文明人的眼里看来,恐怕没有什么再比它更丑的了!”

在西方,对“建筑”这个词,最具代表性的概括,是J·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和W·莫里斯(1834-1896)师徒。罗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的开头,给建筑下了这么一个定义:

“建筑是门艺术,它这样安排和装饰人们所建造的大厦:不管它是什么用途,它给人的视觉形象,应该带来心理健康、力量和愉快。”

而莫里斯又进一步阐述了“建筑”的概念:

“建筑包含着对人类生活的整体外部环境的考虑;只要我们是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就别想逃避这种考虑,因为它意味着影响并改变地球本身真正面临的人类需要,除非是在遥远无际的沙漠。”

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学家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1891-1978)则认为:“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适用于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避外界风雨。”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赛维(Bruno Zevi,1918-)则强调说:“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并主张用“时间——空间”观念去观察和思考全部的建筑史。

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返朴归真

西方建筑,由注重建筑物实体、外壳的美学效果出发,采用所处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以实现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避外界风雨。尽管,随着人类文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的花样不断翻新,但是建筑实质并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激化,并已扩大为全球性的问题。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的质量日益恶化,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羡慕和向往之心才开始增长,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已成为现代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西方的现代建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得不强调“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强调建筑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那么,返朴归真的“真”到底是什么呢?

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赛维,在《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曾大有感慨地说:“读者可在城市和区域的规模上加以推断,建筑和自然的组合意味着什么?走进一个天然洞穴(也许它曾经是我们祖先的避难之所),你能够真切地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并且你一

定会喜欢这种感觉。这种自然的乐趣已经消失在柏油路和光滑的人行道上了。洞穴顶部的各个角落并不是方方正正的,而和高低不平的四壁连成一体,一直伸入地下。光线照在起伏的岩石上,掠过洞顶,创造了一种每小时都在变化的动人效果。试想海边的岩洞,光线从水面上反射上来,带着深浅不同的颜色,随着波涛起伏变幻着色彩。不论是乌云滚滚,或者晴空万里,甚至风向的转变全部映在其中。所有这些失去的价值都可以通过现代建筑语言得到恢复。”

赛维在这本书的“结论”中更进一步说:

“当我们对工业社会未来的幻想破灭之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转向了史前社会。因为我们已醒悟到困扰我们星球的生态灾难的严重程度,已觉察出庞大的社会使人与人和人与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疏远。”

他主张用史前史的零点作为建筑文化的起点,并认为:“在建筑上,‘零点’意味着考虑所有最基本的问题,就象我们要建造历史上第一所房子那样。”

当然,赛维也提出解决西方建筑失去的“魂”,“建筑和自然的组合必须在人类学、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途径来进行,而没有其它的捷径,现代法则就是如此。”

在中国建筑中,五千年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天地人和合”。正如《黄帝宅经》上所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宅”,其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黄帝宅经》);“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犹西施之洁不可为,而西施之服可为也。”(《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道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释名》)”;《老子》第十一章也将建筑视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美国的赖特(Frank Lioyd Wright,1869-1959),将老子的这段话誉为“最好的建筑理论”。当年中国著名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去美国工作讲学时,两人见面后,赖特开门见山地问梁思成:“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梁思成回答说:“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一听之后一挥手说:“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赖特当场就背诵出了《老子》第十一章即有关“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那段话的全部内容。赖特将《老子》的这段论述作为校训,至今,它仍然镌刻在赖特学院。

中国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也是科学的。在西周春秋时期的最早史诗《诗经》中,就有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王宫*近洞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颂诗。“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杜甫诗)则更加抒怀了中国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也展示了一派村落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正是“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的中国择居观。

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所说:“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

西方当代建筑,从源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哲学思想的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到最近二三十年间出现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哲学思维及其建筑,在建筑界将它们合称为二十世纪的三大建筑潮流。其中,伴随着诸如:有机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怪异的“野兽派”、以玻璃幕墙为代表的“银色派”等诸多流派,将人们的思想引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混沌”状态之中。

所谓结构主义是指:“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主义哲学认为:“两个以上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结合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诸要素之间确定的构成关系就是结构。”结构主义思维,其实来源于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将“力”视为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源泉,西方现代哲学思维其实质就是“宇宙的力学观”。由此,结构主义被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等几乎所有领域,成为人们思维的一种时代模式。

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解构主义

在本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玻尔等人发展量子力学,牛顿力学就被突破了。接着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分管不同层次的运动,三种力学合起来可以圆满地说明问题。宇宙似乎还是清楚明确、井然有序的。这时期,结构主义思维尚能维系其生命力。

然而,科学的新进展却改变了人的认识。原来力学给出的确定,可逆的世界图景是极为罕见的例外。世界是由多种要素、种种联系和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网络,有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诸如:天气变化、河流的污染、袅袅的烟气、飞泻的瀑布、翻滚的波涛、流体在管子中的流动,都是瞬息万变,极不规则,极不稳定的景象。三个以上的参数相互作用,就可能出现传统力学无法解决的、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于是,“混沌学”出现了。有人认为混沌学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对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又一次巨大冲击。”

混沌学(Chaos)表明:“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有序与无序伴生、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简单与复杂一致的世界。因此,以往那种单纯追求有序、精确、简单的观点是不全面的。牛顿给我们描述的世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量的世界,而我们真正面临的却是一个复杂纷纭的世界,……”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混沌早有感知,这渗透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及其思维之中。《易经》就是易变思维的集中概括。而在西方是最新的科学成果改变了他们的观念,终于“回归”到易变思维的“混沌”世界观上来。

上述西方基础科学的新进展,动摇了人们所固有的思维模式,稳定的结构模式必然解体,“解构主义”思维也就呼之欲出了。

解构主义对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

义”等打上了问号。解构主义认为:“确定性、真理、意义、理性、明晰性、理解、现实等等观念已经变得空洞无物。”

在西方建筑的变革中,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各种流派。建筑也从单一满足“物质需要”逐渐转向追求“精神需要”。建筑不仅具有“功能”,而且具有“灵魂”。西方从哲学思维到具体科学门类,以至建筑物由确定、明晰、实在走向“模糊”、“混沌”和“玄学”。回归到中国的易变思维轨道上来。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西方现代建筑流派

最近在论坛里发现爱好历史的盆友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近代建筑史流派的问题。一时兴起,计划以各流派特征,带表人物,代表作品为层次,做一个对西方建筑史各时期更替的提要。一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二来,希望以此为载体与大家交流学习。 总之,一点拙见,请多多指教。 下面是正文。 新古典主义: 19世纪的建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对古希腊、罗马建筑形式的因袭。这在政治上,反应出了新资产阶级的民主立场。但是将其称呼为古典主义复兴,又有些过于简单化。 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了一股追求“新真实”热潮,相对于——本质上仍然是贵族的个人主义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者歌颂自然、自由哈追寻源头。这一思想在建筑上也有体现,法国理论家洛吉尔,将建筑起源追溯到“茅屋”;另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说法认为,建筑本质上是梁柱结构,它的原型便是基督教里的所罗门神庙。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是通过对简化至几何图形、重视比例等方式,尝试与长期对立的自然和解。而古希腊建筑理想,不过是这一愿望的得力工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奥古斯都·普金:英国哥特复兴的旗手,哥特建筑的理性被认为能够精华巴洛克繁复的装饰,以及结束垄断建筑和艺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其代表作有英国国会大楼。 ·辛格尔:1826年以使者的身份游历英国,辛格尔吸收了其哥特复兴的成果。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辛格尔建造了大量体现现代自由国家社会文化机构的公共建筑。代表作有柏林建筑学院大楼、柏林新帕克霍夫库房、国家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结构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巴洛克繁复的装饰,热情冷却。因而转向自然。人们的兴趣在于,于自然中发现人自身的天赋才能。这一时期,学院派里涌起一股追随建筑本质的思潮,建筑设计首先将要素整合后,再以几何的古典建筑美学原则组合。 但这时,工程学院的设计师们对抽象的几形态并不感兴趣,他们坚持着建筑的结构逻辑。另一方面,迪郎编辑了历史建筑的图示,制作出了建筑要素的原型。这为将建筑设计的方法快速的教授给工程师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这种类型学,并不能直接指导设计,但结构理性主义突出工程技术,和对建筑要素进行科学分类的理念,表现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迪郎的主要贡献是其理论著作,如《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另

西方现代建筑简介

西方现代建筑简介 将18世纪后半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划分为近代建筑;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划分为现代建筑。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西欧和北美19世纪进入工业化时期,直至19世纪末,传统建筑观念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汇合成“新建筑运动”。20年代至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形成与传布。50-60年代其最发达、最具代表性建筑是摩天大楼。从60年代起,新创作派现代建筑隔断文脉,指责“国际式”建筑风格。进入70年代后,呈现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史新时期开始,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为建筑发展开辟道路。 旧形式和新内容的矛盾,促使一批又一批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们去探索新路。19世纪末开始,掀起了“新建筑”运动和“现代建筑”的热潮,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 说:“我们不能在无尽无休的复古了,建筑不是前进,就是死亡,建筑没有终结,只有继续革命”。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指出:“历史上的样式对我们来说已不复存在,一种属于我们的时代的样式已经兴起,这是一次革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使房屋建造数量飞速增长,类型不断增多:国家机构的建立需要国会、行政楼;进行经济活动需要银行、交易所和市场;从事工业化生产必须的工厂、科研机构;进行文化教育的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用的各种文娱、体育设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住宅、医院、旅馆和购物中心;交通运输所需的车站、港口以及各种市政设施……。美国建筑师沙利文Louis Sullivan指出:“形式总是追随功能”。19世纪前,一直以砖瓦木石为主要材料,19世纪中叶开始在建筑中使用铸铁和钢,19世纪末开始使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0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铝材和塑料在建筑中应用。材料进步促进了结构发展,框架结构中,由于墙体不承重,内部空间可以灵活分隔,开窗自由。框架结构不但可以提高建筑的层数,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于砖石结构的建筑外貌。二战后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结构形式如:各种薄壳结构、折板结构、悬索结构、空间网架结构以及塑胶充气结构等。二战期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西欧形成,1928年在瑞士成立了名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国际性组织。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CIAM宣言在理论上有以下重要观点: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2号召建筑师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architectonic,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 1、各类皮乌斯Walter Gropius是新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曾任包豪斯校长,1937年后居住于美国,从事建筑教育工作。与梅耶Adolf Mayer共同设计的法古斯度工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钱最先进的近代建筑,包豪斯校舍以注重功能而著称,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充分发挥现代材料、现代结构的特点来取得建筑的艺术效果。 2、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法国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走向新建筑》一书中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新精神的新建筑,主张建筑应走工业化的道路,接受立体主义美术的观点,宣扬基本几何形体的审美价值,认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萨伏伊别墅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将马赛公寓设计成现代化城市的居住单位,这两幢建筑均选用框架结构,反映了他对新建筑所归纳的五点:1底层支柱,底层透空只设立柱绿化科引进底层。2屋顶花园,平屋顶可做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墙不承重可以灵活分隔内部空间。4自由立面,柱子可以退到建筑物内,外墙开窗自由。5横向长窗,外墙上可以开设连续水平带型窗。 3、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是现代主义建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投身一战后德国大规模建设低造价住宅的实践,1927年规划、主持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从现代主义到历史主义_理查德_哈斯的建筑绘画

从现代主义到历史主义 ——理查德?哈斯的建筑绘画 From Modernism to Historicism —— Architectural Painting by Richard Haas 张 敢 Zhang Gan 内容摘要:历史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风格和题材的挪用与拼凑,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追求作品的原创性。美国画家理查德·哈斯的艺术就是绘画中历史主义的代 表。本文探讨了哈斯建筑绘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他从现代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哈 斯的建筑绘画对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景观建设具有非常明显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理查德·哈斯、历史主义、建筑绘画 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绘制引起错觉的装饰,使之看起来像是真实建筑的一种延伸,这种表现方法在西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庞贝发掘出土的古罗马建筑中,被称为第二风格的壁画,就是以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三度空间效果为特征的。这种被称为“骗过眼睛”(trompe l’oeil)的表现方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布鲁内莱斯基发明的透视法得以复兴。如马萨乔(Masaccio)在佛罗伦萨新生圣母堂绘制的《三位一体》、安德烈亚·曼泰涅亚(Andrea M a n t e g n a)在曼图亚公爵宫新婚室内创作的天井(图1),以及科雷乔(Correggio)在帕尔马主教堂绘制的《圣母升天》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巴罗克时期的天顶画上达到顶峰,圭尔基诺(Guercino)和波佐修士(Fra Andrea Pozzo)绘画气势恢宏,让人感觉整个建筑的天顶被打开,画面中的人物正向天国飞去。虽然这种制造错觉的画法在随后的西方艺术中一直存在,但是再也没有达到巴罗克时期的辉煌。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画家理查德·哈斯(R i c h a r d H a a s)所绘制建筑立面和室内壁画,才以同样引起错觉的方法和更加巨大的尺度为壁画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他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借鉴以及在创作中对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情境的关注,使他成为一位具有历史主义特征的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从现有的资料看,国内尚未有对哈斯及其作品的专门研究,希望本文能对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和创作的研究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 一 理查德·哈斯193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一个非常传统的小镇斯普林格林(Spring Green),他的父母都是德国移民。早在孩提时代,哈斯就对建筑以及各种表现建筑的东西非常着迷,如木版画、玩具房子、立体小模型以及各种照片和明信片等。他还常常将图片中的形象画下来或者用黏土做成小模型。 哈斯成长的年代正是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对他早期风格的形成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于1911年在哈斯的家乡斯普林格林建造了他的塔里艾森(Taliesin)。整个高中时期,哈斯都以极大的热情来研究赖特,他阅读了大量有关 赖特的著作,并画了大量赖特建筑的速写。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全家迁往密尔沃基(M i l w a u k e e)。19岁时,通过给赖特做石匠的叔叔的帮助,他整个夏天都在塔里艾森度过,并争得赖特的同意,花大量时间研究赖特的素描并进行临摹。 哈斯就读于位于密尔沃基的威斯康辛大学,他开始刻苦地钻研绘画。哈斯经常到芝加哥艺术学院参观,在那里他可以通过各种展览来了解19和20世纪的现代画家。在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他尝试了各种现代艺术形式和风格。哈斯回忆道:“我努力吸收和模仿那些主要从博物馆和杂志上看到的前卫作品。”[1]1962年夏天,他陪伴自己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的导师彼得·布萨(Peter Busa)去普罗文斯镇和马萨诸塞州,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海伦·弗兰肯萨勒(Helen Frankenthaler)、肯尼斯·诺兰(K e n n e t h N o l a n d)、大卫·史密斯(D a v i d Smith)、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和马可·罗斯科(Mark R o t h k o)等。正是这次经历,使他萌生了去美国东部生活的念头,不过这个愿望直到数年后才得以实现。1964年,进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后,哈斯一边在沃克尔艺术中心(Walker Art C e n t e r)博物馆所属的学校教书,另一方面研究博物馆收藏的绘画、雕塑和经常举办的展览。这个时期的哈斯是一位典型的现代主义画家,他在沃克尔艺术中心展出的早期绘画就属于“抽象风景”(abstract landscapes),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平面的、极少主义风格的作品。[2] 同样是在1964年,哈斯开始私下里创作一些小型立体模型,这些作品成为他后来大型公共作品的先河。用一个纸盒,在里面打上光,盒子的一面是完全开敞的,人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微型场景。他的第一批盒子作品内部用三维的方式再现了一些他所崇拜的古代大师的作品,其中包括维米尔(J a n V e r m e r)的作品和凡·艾克(Jan Van Eyck)的《乔万尼·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娘》。他根据印刷品一丝不苟地描绘了绘画中的元素,然后将它们贴在盒子里。1966年,他开始创作一系列表现艺术家和他们的工作室的立体模型:如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在博尔顿兰汀(Bolton Landing),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在她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建筑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建筑 摘要:西方现代绘画的不断变革中,出现的建筑也是在不断的变革。建筑是一种石头堆叠的艺术,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享受;绘画则是纯粹的艺术享受,它没有物质功能,因为有着共同的艺术性,二者在美学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通过数幅画作,来浅议一下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中建筑的表现。 关键字:绘画建筑空间维度 当提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时,阿尔瓦·阿尔托常常说:“它们都开始于绘画。”当我们翻开西方美术史时,就可以发现绘画艺术的变革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建筑是一个时代技术水平的体现者,它的风格的变化必然依赖着同时期工业的进步。所以,显而易见的是,绘画与建筑之间存在着互动性。无论是勒·柯布西耶和奥藏芳的纯粹主义绘画,还是俄罗斯构成主义对扎哈·哈迪德的影响,都其实在绘画与建筑的艺术领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现代绘画艺术的出现就是立足于人的本能的需求,挖掘潜藏于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而现代建筑则是人类意识思维创造的具象化。现代建筑形式是绘画艺术的具象化和立体化。 1、绘画与建筑体验

《圣母领报》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弗拉·安吉利科的作品。画中讲述的是亚当与夏娃因犯罪而被逐出伊甸园,神派遣天使向圣母传达旨意,给予亚当夏娃后人以希望和救赎。阿尔托的《从门阶到普通房间》中也提到这幅画。阿尔托认为安吉利科的《圣母领报》无可超越的画出了进入房间这一动作。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矛盾而逆反的封闭和开敞空间的关系。 在画中,室内天棚的蓝色和星空点缀的方式将门廊与室外的花园联系在一起。天使在画面的中央,位于室内外的门阶处,一道光从蓝色的天空投向柱廊的室内。这道光也是统一画面的一个要素,它从球体到射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尔雅复习资料

1.现代艺术导论 1. [单选题]请问西方现代艺术的灵魂是什么? A.怀旧情结 B.新之崇拜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 A.再现性 B.表现性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泉》 B.《欧米哀尔》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 A.创新精神 B.怀旧情结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现代艺术的有() A.罗丹的《欧米哀尔》 B.范安格尔的《泉》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D.埃菲尔铁塔 我的答案:ACD 6.[多选题]“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我的答案:AC 2.印象主义艺术:阳光下的诗篇 1.[单选题]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艺术家是() A.爱德华·马奈 B.爱德华·德加 C.克洛德·莫奈 D.雷诺阿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若一物体不吸收任何光谱色,则该物体呈现出什么颜色? A.灰色 B.白色 C.黑色 D.七彩色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阳光下的裸女》 C.《草地上的午餐》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3.jpg A.《印象·日出》 B.《睡莲》 C.《威尼斯大运河》 我的答案:A 5.[单选题] 构图上被称之为“钥匙孔美学”的是哪位艺术家() A.爱德华·马奈 B.埃德加·德加 C.克劳德·莫奈 D.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我的答案:B 6.[单选题] 《阳光下的裸女》的作者是谁? A.爱德华·马奈 B.雷诺阿 C.克洛德·莫奈 D.爱德华·德加 我的答案:B 7.[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莫奈的经典艺术有() A.《睡莲》 B.《鲁昂大教堂》 C.《印象·日出》 D.《福利斯·贝热尔的吧台》 我的答案:ABC 8.[多选题]促进印象主义产生的原因有() A.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 B.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 C.前辈艺术大师对光线和色彩的实践 D.浮士绘艺术 我的答案:ABCD 3.新印象主义艺术:点上去的艺术 1.[单选题] 这件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C.《草地上的午餐》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绘画写实功能趋于弱化,工业、信息、科技革命所需的理性思维,驱动艺术家对艺术的抽象美进行不断探索,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在此背景下,新的艺术路线、美术流派不断呈现,并伴随着人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主流艺术呈现三个演进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曝发: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 世人公认塞尚、梵·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时影响有限。1901年-1906年,他们的作品在法国巴黎才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把他们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的画家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以追求色彩的效果。主要代表有塞律西埃、P.博纳尔、M.德尼、E.维亚尔等。 画家鲁赛尔和女儿安纳特法国维亚尔

逆光下的裸女法国博纳尔 沐浴瑞士瓦洛顿 莎乐美德国斯塔克 塞尚作品 梵高作品 1905年法国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使用颜色的目的却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现感情 和自我,用以发泄心的苦闷。 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绿色条纹的马諦斯夫人

两位现代建筑大师作品比较分析

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勒·柯布西耶 摘要:赖特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柯布西耶侧重于象征和几何学手段;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两位西方现代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望可以小见大,体会大师的独运匠心。 关键词:创作思想;流水别墅;空间构成;萨伏伊别墅;建筑美学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设计风格及理论: 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赖特的精神气质和建筑思想充满了古典气质,而且深受古典哲学和建筑传统的影响。如果和柯布希埃、密斯等现代注意建筑师相比较,他那有机的构图手法以及对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材料的使用、对机器美学的反感和抵制等待,又令其创作和标准的现代建筑有很大区别。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乘张。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显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建,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影响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思潮,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过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思潮不仅仅受此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和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更具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技术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先后影响建筑发展的主流思潮,为了把握这些思潮发展的大致脉络,本文先对其进行归纳和简化分析,再对比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简浅地谈淡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现代主义思潮的荫芽,体现在许多文化领域中,建筑艺术领域中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一个随着艺术、技术的发展,不断简化装饰,强调功能和技术的过程。 a.装饰的简化:“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它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新艺术运动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曲线,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在其影响下的代表是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b.功能的重视: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 c.现代工业为背景: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d.现代主义建筑确立和传播:在之前的现代建筑思想影响下,新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出现了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勒?柯布西耶和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的传统建筑、设计和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原则、教育体系得到确立。他们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影响了整个世界20世纪的建筑面貌。 2、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具体内容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from follow function”发展为“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他的“有机设计”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这使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 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 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 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 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 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

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 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欧洲现代化建筑赏析

欧洲现代化建筑赏析 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对中国固有式、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无疑形成一种挑战,它改变了部分近代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但是,它的影响又是局部的,局部的含义不仅包括了它只对中国局部城市和地区产生影响,并且意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只局部地被从业于中国的建筑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创作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人类应特别把握并借鉴的建筑经典。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品质,无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好的,还是或科学或艺术的单体杰作,都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本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下面针对近现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谈谈自己感想。 对于卢浮宫来说,他可以说是法国巴黎的象征,卢浮宫经历上百年的不修建、拆毁、在修建,经历了战火的硝烟,最终仍旧完好的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他的存在,不仅是法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属于法国古典艺术风格建筑。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占地(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据统计,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参观这座艺术殿堂也够得上一次难以忘怀的美好享受。在卢浮宫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较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在他古老的内涵中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推进,在不断加入新的内涵,新的内容,而且其中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是贝聿铭,而他又是我喜欢的建筑大师。 卢浮宫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密特朗总统对卢浮宫博物馆做出的另一贡献是邀请著名的美籍华裔建造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新的入口处。贝聿铭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建造一个"金字塔"的方案。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庆祝

高中美术鉴赏(人美版)-13西方现代艺术(试讲稿)

13西方现代艺术 PS:(本试讲稿以口述为主,考生请有效记忆或背诵,本人亲自整理编写,亲测已过,试讲需要考生自问自答,一个人表演出有学生的课堂氛围,脱稿、丰富个人肢体语言。预祝考生马到成功) 导入:大家都知道法国的著名建筑《埃菲尔铁塔》吗?它是不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嗯!埃菲尔铁塔是一件建筑式的艺术作品。而且是一件西方现代的艺术作品!那什么是西方现代艺术呢? 笼统的来说西方现代艺术是指19世纪末以来的艺术。 它在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几乎形成了一个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艺术体系。那就让我们在进一步的走进西方现代艺术,进入我们的13课——西方现代艺术。 一、西方艺术是怎么向现代转化的?其动力是什么? 请同学们欣赏下课本的《埃菲尔铁塔》照片和塞尚的油画《大浴女》以及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并结合其文字叙述,并思考: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有哪些呢?同学们来相互讨论下。其实概括来说有七个派系; 1、野兽派:马蒂斯、弗拉芒克、德朗等。 2、立体主义:毕加索、勃拉克 3、表现主义:蒙克、凯尔希纳 4、未来主义:巴拉、波丘尼、藉里科 5、抽象主义:康定斯基、蒙德里安 6、达达主义:杜尚、 7、超现实主义:达利、马格利特、恩斯特、米罗等 有哪位同学知道达达主义呢?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达达主义信奉的是流行的巴枯宁哲学,打倒一切,排斥一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达达主义艺术思想的狂热和对传统的决裂。 3.我们回归正题,来探讨下 西方艺术是怎样向现代转化的、其动力是什么?请同学们认真看下课本,等会儿找人举出来,1摄影的发明 2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3宗教的衰落 4哲学的影响 这就是西方艺术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也是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才导致了西方一种全新艺术的产生。 二、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重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76-77。当然也要欣赏下卢俊的《我自己—肖像风景》和《列斯塔格的房子》以及《拴着链子的狗的动态》这些

外国近现代建筑分析

外国近现代建筑分析 欧洲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对中国固有式、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无疑形成一种挑战,它改变了部分近代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但是,它的影响又是局部的,局部的含义不仅包括了它只对中国局部城市和地区产生影响,并且意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只局部地被从业于中国的建筑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关键词:建筑风格欧洲现代 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创作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人类应特别把握并借鉴的建筑经典。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品质,无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好的,还是或科学或艺术的单体杰作,都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本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下面针对近现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谈谈自己感想。 首先是英国的水晶宫,这是英国为了1851年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展览馆,由于工业展览馆这种建筑类型以前从未有

过,所以,英国特地在1850年举行了这一建筑的国际设计竞赛,以便寻找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果,欧洲各国建筑是送取了245个设计方案,结果无一被采纳。原因是这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而且需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以供展览工业产品之用,同时,又因展览会的会址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公园内不可能永远保留这个建筑,要求这一建筑在展览会结束后能方便地拆迁。对于这一建筑的这些功能要求,当时的建筑师们束手无策。正当展览会准备者为此万分焦急的时候,英国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园艺温室园艺师帕克斯顿(1801~~1865)提出了仿照建造园艺温室的办法,用铁和玻璃做构件,利用预制装配的方法建造展览馆的设计方案。他的这一方案很快被采纳了。只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有巨大室内空间、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馆。它的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长度为564米(合1851英尺,表示这一建筑建于1851年),高三层。整个建筑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与屋面均为玻璃,通体透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当时人称“水晶宫”。展览会结束后,它被拆迁到伦敦市郊的赛登汉。1936年不幸毁于火灾。 从现在来看,“水晶宫”只是一座功能比较简单的非永久性建筑,但它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方面表现出金属与玻璃在建筑上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则表明建筑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优越性。所以伦敦水晶宫成了欧洲近代建筑中的划时代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1884年

西方现代建筑艺术

西方现代建筑艺术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调研报告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产生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在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和修正现代建筑的思潮。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

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人类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地相联的。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相呼应的。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经济急速发展的繁荣期,消费社会的纸醉金迷,贫富差距的悬殊、自然环境的破坏、战争的残酷。后现代建筑师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他们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审慎和清醒地考察后,对其进行了“重写”。他们以反讽和戏拟的手法,在历史碎片和日常生活中获取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资源,进行任意的拼帖;在反抗形而上学、权力话语和结构束缚的同时,力图形成自己多元和折衷的思想;后现代主义建筑拓展了现代建筑中未曾包含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行了修正和超越,从而使建筑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