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立元版本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版本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版本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版本美学复习资料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审美综合性人文学科,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根本问题是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当代中国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

3、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答: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学的专著是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5、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6、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7、审美的解放作用: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8、审美惊异又不同于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它不是要求我们理性地去思考对象,而是驱策着我们感性地去体验对象。杜夫海纳说:“审美的惊异与亚里士多德称为科学的起点和胡塞尔及其评注者们称为哲学的起点的惊异相比,有这样的特点:它引起思考只是为了否定思考。审美中惊异的两个特点:①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9、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

10、审美发生理论的学说:①游戏说:18世纪美学家席勒:游戏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②生物本能说: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达尔文:动物也有美感能力。③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费雷泽《金枝》④劳动说: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

11、人类审美意识觉醒的标志:人的自我修饰和美化

12、原始艺术的主要形式:雕刻、绘画、音乐与舞蹈。

13、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崇高、美与丑

14、“有意味的形式”的说法:是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15、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因素:(1)感性直观性(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3)感知与情感相交伴随(4)自由无限性。(5)非理性的线性表征:①不自觉性和突发性②非逻辑性③创造性。核心因素是:想象

16、艺术史上,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的专著,是现代丑学的开启。

17、想象的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18、审美想象与情感的关系: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19、艺术的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20、艺术作品的层次与结构?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第一,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第二,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第三,意象世界层。属于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第四,意境超验层。属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中国审美形态:意识、意象

答: 、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具体的感性表

象,便是象。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它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艺术的分类:按艺术的存在进行分类: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等;时间艺术:音乐、文学、戏剧;时空综合:戏剧、电影等;

按艺术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静态:建筑、绘画、雕塑;动态:音乐、戏剧、电影;动静:文学;按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方式: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视听综合:戏剧、电影;想象艺术:文学

按内容特征: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电影;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诗歌、舞蹈

、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 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审美教育概念。从此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 以美育代宗教 是蔡元培提出的,成为中国现代美与思想的最早开拓者。

、美育的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审美活动的发生条件和标志: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崇高的特点和定义: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下,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艺术的存在方式: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再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审美活动是人的最具本真性的存在的方式:审美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点的一种活动方式,意味着审美活动是人的最具本真性的存在方式。所谓最具本真性,即是说只有在审美中,人所独有的本质力量才能最充分的显露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作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自由地实现着自己;也只有在审美中,人才能把实现与理想、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完全统一起来,从而充分体验到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因此,可以说人的审美活动方式,一种饱满人性意味和丰富情感内容的人的真正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人在审美中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②人在

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存在方式。③人在审美中存在不同于人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

29、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30、悲剧与人生:它是一种否定性体验,展示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也是一种人生的存在状态

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 一、填空 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 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 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 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P16 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 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 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 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 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 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 P46 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 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 真, 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 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 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 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 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 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 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 感能力的观点。P137 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 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P138 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 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 “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三章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 2、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3、审美形态集中表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等主要类别(多选)。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名词解释)。 A人生样态: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名词解释)。 B自由人生境界: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名词解释)。 C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名词解释)。 D审美风格: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名词解释)。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 一、对审美形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 1、美的形态。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完全是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知识对美的形态的反映。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态问题。 2、审美风格。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 4审美范畴。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范畴是人们对

美学朱立元第一编整理

美学 ——朱立元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第一节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首先,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审美经验。 宋代画家郭熙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 其次,在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或是《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亦或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劳动场面唤起适情顺性的情趣,又或是宗白华“洞察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强权还以莫名的讪笑,对弱小者寄予深挚的同情”。 最后,审美更加普遍必然的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竹》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里的“画意”是指洋溢于画家心中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1.审美 (1)审美的组词方式:“审”+“美” (2)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 2.审美现象(美之价值,莫不由人) 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组合,或者说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离开了人,任何对象无所谓美不美;有了人,才有了美 美是属人的美,审美是属人的现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关系的特点 蒋孔阳《美学新论》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外在的、内在的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一)“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审美知觉)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体体的生成是同时的、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二)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要素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主客体之间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2.审美主体

《美学》朱立元版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 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 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 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 是片面的。 2、表现说: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 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 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 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 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 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 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 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 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 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 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 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 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 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 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 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 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 态的超越。它是一种非预期性、突发性的艺术思维境界。 6、气韵:首次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 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章节练习(审美活动论)【圣才出品】

第二编审美活动论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艺术形象(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3.审美态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

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二、简答题 1.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这种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美学复习朱立元

美学复习资料 1.审美现象(活动) 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①“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 ②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荀子:隆礼,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他提出“无为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揭示了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密切关系。 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它要求以人的虚怀若谷来应和世界的虚无,是对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揭示。 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应当加以否定。法家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而且“乱法”、“害用”。 汉代,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严谨的宇宙论结构。在这个宇宙论结构的牵引和带动下,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万物和合。同时,由于这个宇宙论结构重视现存秩序,重视事物在宇宙中的定位,重视外部世界的完满,重视人的活动行为、功绩事业,因而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艺术审美论(第1章 艺术的存在)【圣才出品

第1章艺术的存在 1.1 复习笔记 一、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 (一)艺术与美学的联系 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也有要求把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2.艺术品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实证性,可以成为美学理论比较明确的对象。 3.艺术与哲学思考互相烘托、参照,并对“美学”这一边缘性领域有指明作用,不仅如此,艺术的内涵分析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也有指明与范导作用。 (二)“艺术”的本质与定义 1.关于“艺术”的定义 (1)从艺术起源角度来定义 ①游戏说 a.内容 游戏说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并加以完善的。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b.评价 第一,艺术与游戏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

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第二,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②集体无意识说 a.内容 集体无意识说由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b.评价 第一,这种理论同样有其合理因素,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第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2)从艺术本质角度来定义 ①模仿说 a. 内容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b.评价 第一,其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

美学考研——朱立元版本超全word版本

美学笔记》 (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来源于黑格尔。《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自然只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不存在审美意义。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 科技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 审美形态多种多样。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形态包括进去。“丑”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美而转化。19 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的出现。

2019年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2019年“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1、作为学科的“美学”概念的提出 2、“美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 3、“美学”在当今中国的学科定位 4、中西美学发展概观 第二、美的本质论 1、美学史上重要的美的本质论说 2、实践美学的主要观点 3、美的相对性与共同美 4、美与形式 第三、审美感知论 1、想象与移情 2、直觉与表现 3、距离与虚静 4、物化与高峰体验 5、关于“异质同构” 第四:自然美 1、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自然的审美属性 2、在艺术中追求的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 3、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 4、关于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 第五、艺术美 1、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起源 2、艺术的创造 3、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4、不同艺术门类对美的表现 5、艺术中的化丑为美

第六、审美与社会生活 1、劳动与休闲 2、人类的诗意栖居 3、超越与审美胸次 第七、崇高与优美 1、西方美学对“崇高”范畴的解说 2、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阴柔”之美 第八、悲剧与喜剧 1、作为文体的“悲剧”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2、西方悲剧学说 3、中国传统文化与悲剧意识 4、喜剧的美学特色 5、荒诞、反讽、丑怪及其他审美范畴 第九、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2、和谐:中西美学对话的基础 3、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第十、审美教育 1、美育的特点及其目标 2、近代社会的“病态”与西方美育思想 3、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4、健康、全面、和谐的人格理想的培育 主要参考书目: 《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工程”教材《美学原理》主编:尤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美学》朱立元第五章

第五章 (第29-3课时,其中讲课4学时,讨论2学时,提问和实验2学时)。 讲课前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应用的程度。检查课外辅导的学生和深入研讨的学生满意度如何。 一、讲述内容(板书,参看教材第121-166页) 第五章生活审美、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互动互渗原理 第一节生活审美、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特点及互动关系 1、生活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2、艺术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3、自然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自然与生活的和光 1、生活审美与自然审美的统一性 2、自然物形象与生活意识的统一性 3、自然形象与人的感性意识的统一性 二、学生讨论问题 1、生活、自然与艺术同生活印象、自然印象(形象)、艺术印象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提生活审美、艺术审美、自然审美而不说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3、生活审美有何特点?审美反思有什么重要性? (以上在第27课时中讨论,特别要强调心理与外界的界限,不可划等号!) 4、艺术审美中的领悟性有何重要地位? 5、艺术审美中的理解的整体性是何意思?

5、自然审美为什么要强调人文性的决定性作用? 6、人的各类意识中为什么具有大量自然印象(形象),这对人们的审美创造有何意义? 以上问题在第30课时中讨论。要强调:意识中的自然形象,绝不是外界自然原物。 三、实验设计 本章教学须到教室外面,对生活、自然和各类可视艺术现象边体验、边领悟理解美学原理。 1、让学生用照相机摄下生活中喜爱的场面、自然景物或可视艺术品。 2、让学生记录喜爱的生活场面、自然景物或可视艺术品。 3、让学生回忆、探索经历中的经验亮点或难忘的印象(包括生活事件、人物、自然景物、艺术形象等等)。 4、面对一幅抽象画或超现实主义绘画,写出观感。 分析总结:三类审美性质不同,各有特点。强调研究意识中的形象,特别是自然形象;它不仅充溢着人的头脑,而且构成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心理生活)的重要内涵。 四、学生提问 经过实验、讨论、教师辅导,然后让学生提问,解答不懂的问题。同时检查满意度,找出其中最满意和不满意的同学,可让他们之间互相讨论、辩论。 五、学生操作设计 1、让学生对自我生活过程作审美反思,然后写下对“生活审美”的理解。 2、让学生写出对某抒情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某一艺术形象的意蕴。 3、让学生选择某种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并通过反思,指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事物。 4、写出自己心理上最常出现的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951745190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 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 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 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 是忘我的。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 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2、表现说: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 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 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 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 性,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 客观根源,因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 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 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 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 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 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 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 重要的能力,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 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美学专业考研资料——朱立元《美学》读书笔记-(中)

美学专业考研资料——朱立元《美学》读书笔记 (中)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广义的审美形态——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狭义的审美形态——风格、品位、体裁审美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别: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相关审美形态概念的内涵: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 3.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4.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5.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 一、审美形态的界定 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就构成了审美形态。 对审美形态的认识的各种观点: 1.美的形态 包括美的类型说、范畴说、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是完全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

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的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只是对美的形态的反映。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态的问题。 2.审美风格(大而不当) 此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宽泛、囿于形式) 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未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 4.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 5.人生境界说:作为审美形态底蕴的人生境界并不具有审美形态的表形特征。人生境界本身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生成系统,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层面才具有审美形态的素质,而不是所有的人生境界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就是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的感性凝聚和逻辑分类。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广泛性、统摄性、历史性): 第一:广泛性或普适性。 第二: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第三: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1.生成性 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就历时态而言,人类许多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的。如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就共时态而言,在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就必须有个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程。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一、填空 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P394 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P151 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P315 西方美学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谈论到模仿说。P316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P181 西方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戏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P181 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P126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强调外形重要性。P36 审美活动发生理论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达尔文主张生物本能说。P137 现代丑学的诞生过程P198-206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2)古典时代;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学称为“美学”,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柏格森关于笑和喜剧感的解释P182-186 “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 对于滑稽的反应是集体的笑。笑是一种对滑稽的纠正,是“一种社会姿态”,笑产生的三个条件就是“人物的不合社会”、“观众的不动感情”以及“人物行为的机械性。 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判断》也就是美学。《判断力判断》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合目的性就是自由,自然被引入了自由。P33 二、名词解释 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P95 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P119 意境——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佛家的境界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P247 寓教于乐——由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P394 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希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P316 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

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湛江师范学院) 一、填空 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 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 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 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P16 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 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 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 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 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 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P46 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 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 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 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 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 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 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 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 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P137 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P138 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 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 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 29、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P93 30、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P95 31、审美活动是真正与人相通的活动。P65 32、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P151 33、悲剧的分类: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 35、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36、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二、名词解释 1、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 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P12 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P64 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 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P68 4、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 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P76 5、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 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P93 6、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 美。P93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味 2.情象 3.审美活动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占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2.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伞是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感性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美与自由的关系。 2.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味 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 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6篇)【圣才出品】

第1章艺术的存在 1.1复习笔记 一、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 (一)艺术与美学的联系 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也有要求把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2.艺术品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实证性,可以成为美学理论比较明确的对象。 3.艺术与哲学思考互相烘托、参照,并对“美学”这一边缘性领域有指明作用,不仅如此,艺术的内涵分析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也有指明与范导作用。 (二)“艺术”的本质与定义 1.关于“艺术”的定义 (1)从艺术起源角度来定义 ①游戏说 a.内容 游戏说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并加以完善的。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b.评价 第一,艺术与游戏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

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第二,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②集体无意识说 a.内容 集体无意识说由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b.评价 第一,这种理论同样有其合理因素,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第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2)从艺术本质角度来定义 ①模仿说 a.内容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b.评价 第一,其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5、实践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依据。 其次,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即物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由,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自由解放;三是在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人常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得自我的超越。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有:一是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二是生成性,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张力,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与情感不可分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