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2(交)完整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2(交)完整

公共经济学作业

(必做题2)

第五章

简答题

1政府支出一般分为哪两部分

答:政府支出的两种基本形式:耗尽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2结合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支出变化做出分析。

答:(一)现代政府公共支出压力的增大。除考虑国家本身的特征外,在选择采用何种形式的公共支出时,还需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公共支出的需求。如果仅靠无偿性支出不足以保证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必要支出,那就必然会选择通过政府的融资活动和有偿性支出形式来弥补。因此,公共支出形式必然会因为现代政府公共支出的压力增大而变化,并且这是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初的国家公共支出,无偿支付形式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政府职能的日益扩大,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因而,各国经常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就更需要政府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的无偿性公共支出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促使各国政府日益依靠信用形式以有偿方式筹措资金。而为了减轻政府的偿债负担,政府也开始以信用形式支出资金,并为有偿性公共支出的推行提供制度上的保证。这样便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无偿性支出形式的有偿性支出形式。

(二)提高公共支出效益的要求。在公共支出有限的情况下,过度地使用或使用不当都可能降低其使用效益,政府的预定目标也会因此而无法达到。所以分配在公共支出时,考虑何种形式的支出更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从我国财政分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长期存在财政支出的无偿使用,使得到支出的部门

无须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从而形成了用款单位在计划上宽打窄用、争投资、争拨款的不良倾向,这不仅给我国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三)所有制的影响。在目前世界各国,有偿性支出形式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偿性支出形式早已不是公共支出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无偿性支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各种类型的公共支出,主要是对国防、国家政权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救济部门,气象、地震、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支出。(2)特殊的经济建设支出,主要指用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的产业部门。如对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设施部门、重点建设项目或一些对国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所给予的必要的无偿性支出。

(3)扶持落后地区和农业的支出,主要指国家在一定阶段上对落后地区发展所给予的无偿支持,以及为保证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在必要时也安排一定数量的无偿支持。(4)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以及必要的捐赠支出等。有偿性财政支出形式主要指政府贷款和有偿性投资,包括对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或对国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给予的扶持。如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建设以及对具备良好开发条件的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开发。政府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进行直接的有偿性投资,以控制这些部门,使之符合国家利益。但是政府不应参与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行业投资,否则难以保证市场的公平与活力。

3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三者的关系如何?

答:基本要素包括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制度和政府采购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采购活动是一种规范化的政府购买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对政府购买行为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它把一般的政府购买活动规范成为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市场是政府进行商品、工程和服务采购所形成的市场。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情况下,政府采购政策是通过政府采购活动在政府采购市场实现的,政府采购市场的规模伸缩和结构变化是政府采购政策调控疚的重要体现。

4政府的主要采购方式有哪些?

答:政府采购方式包括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招标采购又可分为公开招标、限制性招标和两段招标三种方式。非招标采购包括询价采购、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批量及小额采购等。

5说明政府采购一般要经过哪些周期?

答:政府采购一般要经过下列几个阶段。(1)采购立项。(2)确定采购方式。(3)执行采购方式。(4)签订采购合同。(5)验收。(6)结算。(7)效益评估。

第六章

一、简答题

1税收的性质是什么?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税收分配的依据是政治权力(2)税收是为了满足政府经费开支的需要而征收的(3)税收属于分配范畴(4)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5)税收是强制、无偿地征收的,同时税收的征收又是有固定限度的。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

2如何在税收制度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随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以保证积压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均衡。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就应遵循横向和纵向的公平原则。同时,要遵循税收经济经济效率原则。税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都会产生影响,遵循经济效率原则要求税收的利益损耗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公平又要兼顾效率,以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

3.如何理解税收制度中的公平原则?

答: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税收公平原则应是设计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税收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善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均衡。具体地说,公平又区分为横

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4我国现行税种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1按税率分类,可分为累进税与比例税。2按税收的归属关系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及共享税。3商品税与要素税。这主要是依据货物循环流动中征税的分布点进行的划分。4根据征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分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等,这也是划分不同税种最主要的依据。5对人税与对物税。6直接税与间接税。7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可以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8按税收用途分类,可以划分为一般税和特定税,如社会福利税。9按税收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筵席税——遭遇尴尬

自1988年筵席税开征以来,税收收入一直不丰。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筵席税下放,由各地自行确定是否征收,税款上缴地方财政。到2002年1月1日,全国各省区市都取消了筵席税。开征的筵席税,本来是为了提倡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结果却遭遇尴尬,中途夭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人好客,亲朋好友来了,主人往往尽其所能,不过,以前受经济条件限制,请客往往是采取家宴的形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有客来访,朋友小聚,大都会到饭店订桌饭局,撮上一顿。至于商务往来,公款消费,更是充斥高档饭店,一餐下来,动辄成千上万,也已屡见不鲜。但中国人又有节俭的传统,为引导合理消费,提倡勤俭节约社会风尚,政府于1988年推出了筵席税。

筵席税的纳税人是指在营业场所举办筵席的单位和个人。这里所说的营业场所,包括饭店、酒店、宾馆、招待所、餐厅等。既是营业场所,家庭自然不在此列。在自己家里请客,是免征筵席税的。不过当初开征筵席税时,家宴也涵盖其中,只是考虑到去居民家收税,管理、监督多有不便,后来也就停征了。

另外,筵席税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国人实行免征。因为这些人在中国大陆消费可以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而且,政府征收此税的初衷,根本是为了引导国内合理消费,反对公费请客,铺张浪费。

但是事实上,筵席税自开征以来,其收入一直都很少。到1994年,全国筵席税收入仅为87万元。为此在当年的国家税制改革中,筵席税被下放,由各地自行负责,税款上缴地方财政。随后,除内蒙古、陕西等少数省份开征外,多数地方都停征了筵席税。到2002年1月1日,内蒙古也取消了筵席税。本是出自一番好意开征的筵席税,为何会遭遇尴尬,几乎已形同虚设呢?这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1.税负过高,是筵席税实行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筵席税税率,定为15%-20%之间,远高于一些生产环节的税负。起征点定的也比较低,每餐花费200-500元,就要上税。这一标准,不仅指菜价,酒水、饮料、香烟、主食等,全部算在里面。如果按现在的消费标准,在大中城市,恐怕哪桌酒席都得交一笔筵席税。这样看来,一餐下来,涉及的税种很多。以酒为例,饭店买回来的酒含增值税,客人购买餐饮服务,这里面又含着营业税,如果消费达到一定额度,还得再计征一道筵席税。饭店自然会想方设法,把增加的税负转嫁到他们身上,容易引起顾客不满。

2.税收征收成本高,是筵席税难以为继的又一原因。税务人员不可能去计算每一桌酒席的价格,因此,筵席税采用代征代缴方式。也就是说,由经营餐饮业一方,负责代征代缴筵席税。筵席税的收缴方式,决定了征收难以得到保障。举个例子,顾客到A餐厅吃饭,花费600元,A餐厅应该代征税金,可如果餐厅老板循规蹈矩,照章办事,往往会得罪顾客。此处要收税,自有免税处。头脑活泛的B餐厅老板,把600元餐费,一分为三,开了3张200元的发票,低于税法规定的起征点,神不知鬼不觉,把税抹平了,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税务部门很难发现,虽然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对遵纪守法的餐厅,按照代缴税款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代征手续费给商家。对于商家来说,一餐几十元的代缴税款,代征手续费恐怕只有几元钱,比起客人的消费来说微不足道。如此看来,筵席税征不上来,也就不足为怪。

3.筵席税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筵席税下放以后,大多数地方取消了这块税收,并非出自无奈,而是从经济生活实际出发采取的明智之举。当初国家开征筵席税,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持续升温,富裕阶层开始形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追求奢华、高消费、大吃大喝现象。这一时期,腐败现象也开始抬头,公款请客送礼,大吃大喝之风迅速滋长。国家开征筵席税,本意是引导消费,制止腐败,本无可厚非。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内市场由原来的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一方面买方市场形成,大量商品积压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紧缩迹象,内需不足成了大问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扩大内需,既包括投资需求,也包括消费需求。餐饮业对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筵席税,对于消费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与当前的经济形势,很有些背道而驰。而事实也证明,靠征收筵席税刹吃喝风,像是隔靴搔痒,发挥不了大作用。

筵席税在内蒙古的开征和停征,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支持。1988年,国家出台《筵席税暂行条例》,当年筵席税就落户内蒙古自治区。1994年筵席税下放,内蒙古是少数保留该税种的地方之一。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内蒙古经济欠发达,财政开支时时捉襟见肘。筵席税作为地方税种,它的征缴,对增加地方财力大有裨益。但形势变了,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当年的优秀税种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得不合时宜,风光难再。内蒙古属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地,开发西部,谋求经济发展,是紧急要务。而筵席税对能刺激经济发展的消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2002年1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宣布停止征收筵席税。

(案例来源:王东京、李莉,《筵席税遭遇尴尬》,《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12日)

就宴席税的征免问题,结合税收设立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在其著作《财政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税收四原则:(1)财政收原则。(2)国民经济原则。(3)社会主义原则。(4)税务行政原则。现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在继承瓦格纳税收原则的基础上,在税收实践中,遵循如下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2)效率原则。(3)适度原则。(4)法治原则。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中国政府在税收制度的设立和税收实践中也越来越重视税收的公平、效率、适度和法治原则。在案例中,筵席税从设立到最后取消,前后不到15年时间。这是政府在税收实践中重视税收原则应用的体现。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筵席税政策在招待过程,严重地违反了税从设立到最后取消,前后不到15年时间,这是政府在税收实践中重视税收原则应用的体现。

从安全中可以看出,筵席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严重地违反了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筵席税暂行条例》规定,筵席税的纳税人是在营业场所举办筵席的单位和个人。但是政策制度者认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人在中国大陆消费可以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因此可以对这些人免征筵席税。这一规定在国人和港澳台同泡、海外侨胞,外国人之间设定了差别待遇,从而违反了税收公平原则。这无疑不利于普通大众对筵席税的认可。

另一方面,筵席税违背税收的效率原则。《筵席税暂行条例》规定,承办筵席的饭店、酒店、宾馆、招待所以及其他经营饮食业的单位和个人,为筵席税的代征代缴义务人,负责筵席税和代征代缴。但是由于代缴人之间竞争激烈,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和顾客合谋逃避筵席税,而税收征管部门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即使能够监督,也会由于成本太高而无法进行。

此外,筵席税不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立筵席税的目的是“为引导合理消费,提倡勤俭节约社会风尚”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来刺激消费。这样,以抑制消费为目标的筵席税明显有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如果继续筵席税继续政策,那么就会抑制人们消费,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政府取消筵席税就不可避免的了。

从筵席税的设立到废除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设置税种时,必须要遵循税收的公平、效率等原则,并且要从本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税收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税收基本原则并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简答题

1财政赤字增长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财政赤字增长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个:1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大规模增加;2是巨额公债利息的支付;三是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

2试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答:一是中国的财政赤字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二是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三是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效应。

3试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常常是有负作用的,这是因为:首先,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功能也会带来许多负作用,甚至造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从而影响对未来投资收

益的预期的准确性,使投资者倾向于减少投资,特别是长期投资。再次,长期通货膨胀还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或称金融危机,即指年通货膨胀率高于50%的情形。

4公债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答:1公债按照发行地域可分为国内公债(内债)和国外公债(外债)两大类。2公债按照市场条件可以分为上市公债与非上市公债两大类。3公债按利息报酬可分为有息和无息两大类。4公债按照偿还期限可能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三类。5公债按照发行方式可以分为自由公债和强制公债两大类。

5改善财政状况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充分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对特困乡镇给予照顾,尽量让利于乡镇,使乡镇能够休养生息,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的能力和财政自我发展能力。

第八章

一、简答题

1政府投资方式有哪些可供选择?影响政府投资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答:1.以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划分为政府间接投资、政府独立投资和政府参与投资;

2.根据各类政府投资主体的分散程度不同,分为政府集中投资和政府分散投资;

3.以政府投资是否有偿为依据划分为无偿投资和有偿投资。

影响政府投资方式的因素:1政府的经济职能2政府的投资体制3政府投资资金的来源4政府投资范围;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哪些特殊职能?

答:要界定政府的职能,必须非常重视将时空观引入分析的视野。从空间上看,不同的国家有其特殊的政治制度、思想主张和历史文化传统,因而他们对政府职能

的界定就不可能是一样的。从时间观上看,各个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因各自的背景不同要求有不同的政府职能,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政府职能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因此,政府职能的界定,不可能有单一的模式,而且它还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对政府职能进行特殊的界定。这时政府职能界定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济发展阶段

对政府职能的界定,必须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关系:①不同的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府的经济职能就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第一,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市场发育程度高,市场机制较显完善,因而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范围相应就会较少。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发达,就使得市场许多应有的功能难以发挥,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的市场失灵,从而不得不相应地扩大政府的调节职能。第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任务不同。②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政府的经济职能也会发生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强调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政府职能被限制在“守夜人”的职能范围内。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加重,以及大危机对市杨机制的破坏,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兴起,政府职能随之扩大。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失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完善,又提出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要求限制和缩小政府的职能,出现一股新自由主义的思潮。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发育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不断增强,从而政府的一些职能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2)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在一定阶段,一国政府职能的形成,往往还要取决于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包括宗教信仰、文化、种族、以及对分散和集中管理的态度等。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政府的职能就可能会有所不同。

(3)经济制度

任何政府经济职能的外延、本质和模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特别是在不同的阶级利益关系下是不同的,因为政治和经济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界定的,政府保护的利益,追求什么样的经济结果都要依赖于经济和政治的共同决策过程。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深深地交织着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就总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应限制在尽可能最低的限度内,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是以市场为基础,并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机制。如果政府职能任意扩大,就会否定或破坏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从而否定或破坏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说,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虽然存在着相容性,政府调节主要采用通过市场的调节手段,而不是直接的控制,但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当然,把政府职能限制在尽可能最低的限度内,并不意味着不要政府的作用,或者政府的职能越少越好。管得太多的政府,它导致专制;管得太少的政府,它导致软弱,政府职能应在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确定相应的区间和边界。

3请对政府职能的变化趋势做出分析。

答:对政府职能变化趋势作出分析。

政府的经济职能从总体看是在加强和增长的,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增强过程很可能会要经历过这样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发展初始时期,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启动、人才优扶政策等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与资本,为私人资本大规模动

作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成长期以后,政府就应该只在企业成长的软环境上提供服务,建立起公正、公平的政策与法律环境,提供发展导向与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中介服务等。第三阶段,当一国经济进入了相对发展时期,国内市场主体已日臻成熟,国内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政府的作用应该作进一步的调整。一方面要在投资规模巨大、厂商还无力无法顾及的高风险高新技术领域作大量的投入,从这一点讲这一职能有点回复第一阶段的感觉,但已是一种飞跃,而不是简单的回归。这时的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会提高,会有较大的财力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

4法律手段的调节与其它调节手段比较有什么特点?

答: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的过程中,有一个逐步深化与完善过程。总的来说,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加深的,调控的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有经济政策、经济立法、计划管理、行政监管等等。我国政府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⑴、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现代财政收入来自于税收、公债与赤字预算这样几个方面。其中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工人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部分资源得不到利用,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限制。这时政府一般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

出,降低税率,缩小税基、减少征税范围,以刺激总需求,从而降低失业率。增加财政支出包括增加政府采购,增加公共工程的支出,增加转移性支出等。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增加了社会需求,还带动了工资、利润的增加,刺激了私人消费和投资。

在经济高涨时期,社会经济资源已被充分利用,并出现短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受到了资源供给不足的限制。这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并发行公债,吸引个人及各经济单位的货币,以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最终使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

财政政策的运用又被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高涨时对它实行抑制,使经济不会出现过热,从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在经济衰退时对它实行刺激,使经济不会造成严重萧条和失业增加,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当然财政政策的运用还会遇到相互抵消和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它的预期效果应有清楚的认识。

⑵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对中央银行的影响或控制,由央行调控货币的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也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前者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来带动总需求的增加。后者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增加消费成本,以抑制总需求。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①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影响一般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量,促使货币供应量变化,调节经济的办法。

②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

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③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有一个“时滞效应”不能立竿见影,有时货币政策手段的选择会与政策目标有距离,不能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其效果也是受到限制的。

⑶、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政府通过调节工资和个人所得税税率、确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等手段,调控收入总量和收入结构,规范分配行为,尽可能使公平和效率得到兼顾。

⑷汇率政策。汇率是指两国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汇率的变化会引起国际收支、国际贸易的变化。人们运用汇率政策的变化来调控经济,就是要根据本国的国际贸易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来决定本国货币的升值还是贬值。本币贬值意味着降低了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了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从而引起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本币升值意味着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了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出现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的情况。本币的升降是各有利弊的,本币贬值虽然带动了出口,会引起国内市场的繁荣与就业的增加,但本币贬值同时是以本国资源的低价转移,一部分商品价值得不到实现为代价的。本币的升值,虽然进口增加,对国内企业的压力增大,但进口成本降低,同样的外汇数量可选择的资源范围扩大,也有吸引外国资本投资的作用。所以不少国家往往是利用本币贬值,以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出口,减轻国内市场的压力

二、案例分析

政府优化资源配置

[案例A]迫在眉睫:优化配置电力资源

2004年12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表示,国务院下发了紧急通知,决定对电厂建设实施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消息称,2004年批准新建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6000万千瓦,而实际开工的发电厂装机却达到了1.8亿千瓦,是批准开工的三倍。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欧阳昌裕日益表示,初步统计分析表明,2004年开始投产电源容量大幅度增加,其中有相当容量的投产项目既对缓解当前缺电、实现供需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优化电源结构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按照一些电力专家的预计,到2006年,中国的电力将会保持平衡供应,若不限制电厂建设,到2007年,电厂建设过剩的矛盾可能会有所突显。

(案例来源:张子鹏,《国家院紧急叫停超额电厂投资》,《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11日)

[案例B]发挥资源配置职能:以中国民航运输业为例

目前,民航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民航体制改革方案》,2002年10月11日民航六大集团公司在京挂牌,它们分别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化验室三大航空运输集团,以及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三大航空服务保障集团。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是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航空总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的,资产总额573亿元,运输飞机119架,经营航线307条。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是以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的,资产总额473亿元,运输飞机142架,经营航线386条。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是以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和新疆航空公司组建而成的,资产总额501亿元,运输飞机180架,经营航线666条。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的资产总额为47亿元,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52亿元,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9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航空公司地也走向了联合重组之路:海南航空公司兼并长安航空,控股新华航空和山西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山东航空、深圳航空、四川航空等6家地方航空公司正式组建中国中天航空企业集团。

(案例来源:曹建海,《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与管制问题研究——以中国民航运输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案例C]整合医疗资源,方便社区居民

自2002年开始,天津市政府按照居民分布情况,打破医院的隶属关系,重新整合医疗资源,重组了几家大型医院,并将原来分散在各处的中小医院改建成社会卫生服务机构,让社区医生进入家庭,指导群众的日常保健、防病、治病等,既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医院的效益也有好转,形成了社会卫生建设的良好循环。2004年,全市社区医疗机构的收入接近5亿元。

通过以上案例进一步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对案例进行分析。

答: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目标有:

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是发挥经济职能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另一个目标是国际收支的平衡。

从有政府开始,人们发现政府大体经历了专制政府,权威政府和中介政府这样三个不同的典型时期。作为中介政府则是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里才出现,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常常要问政府是否是中立的等问题。也正是因为政府是中立的,所以才会有政府中介服务的职能。穷人与富人对政府都有意见,都认为政府行为是不公平的!其实正是穷人和富人有了那么多的抱怨才显示出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只是政府行为的公正性是在“不公平”中实行的。一个政府既要考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又必须从中注意到生产发展的需要和消费满足的需要,既要考虑社会公平,又要考虑经济效率,这是每一届政府都要做好的事情。为了鼓励投资和生产,对高收入者既要征税,但又不能征的太多,当然政府的公正还是不排除在具体操作上的经济人身份的,所以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我们认为还是必要的。

政府的中介服务职能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从政府的投资中体现政府的中介身份,政府投资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盈利,并不是要增加政府自身的财富积累量,政府投资为的是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二是政府的转移支付活动中体现的中介身份,在进行转移支付的过程中,政府除了自身的机构可以增加外,政府既没有合法的组织收入,又没有其成员的个人收入,无论是社会保障基金,还是公债付息等,政府成员往往是社会保障享受最少的社会成员之一。因为他们有工作,生活优越于他人,轮不到他们“享受”其中一些社会保障内容。三是一般经济政策的引导。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从冠面堂皇的角度看也不是为了自己。设立证券交易使投资人有了投资渠道和投资收益,使企业有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得以扩大。利率的升

降也不为别的,都与促进生产和消费有密切的关系。在政府的投资、转移支付、出台种种经济政策和采取种种经济措施的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他为社会生产者与消费者;投资者与就业者:个人与社会组织等之间的中介服务。

政府的中介服务显然有一大块属于政府自身基本职能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既不能委托中介机构来完成,也无法委托中介机构来执行,如社会保障,在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几乎都已有政府自己直接来承担的。社会保障支出成为政府支出的主要部分。

政府的种种中介服务,本身表明政府就是一个中介体的化身,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这一点,而政府的权威性将逐渐将体现在政府的服务质量上,而不是在专政机构的力量上,我们在这里加上这一小部分内容的目的也在于说明这一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