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神经系统

第四章 神经系统

第四章 神经系统
第四章 神经系统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

1. 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是()

A 交感节前神经

B 副交感节前神经

C 交感节后神经

D 副交感节后神经

E 交感和副交感节后神经

【正确答案】 A

2. 下列为锥体外系功能的是()

A 调节肌紧张

B 维持姿势

C 协调肌肉运动

D 完成精细灵巧的随意动作

【正确答案】 D

3. 关于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的描述,那一项是正确(注:选

项中K+=K+)()

A 神经纤维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慢

B 细胞外K+浓度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

C 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慢

D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

E 麻醉不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正确答案】 D

4. 脊髓灰质炎患者发生肌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 病毒对患者肌肉的直接侵害

B 患肢肌肉血液供应明显减少

C 失去支配神经的影响性作用

D 失去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控制

E 运动神经纤维受损而患肢长期废用

【正确答案】 C

5. 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两半球结构不同

B 两半球功能差异

C 胼胝体联合纤维差异

D 先天性遗传因素

E 习惯于右手劳动

【正确答案】 E

6. 在需要时,能转化为巨噬细胞的胶质细胞的是()

A 星型胶质细胞

B 少突胶质细胞

C 小胶质细胞

D 许旺细胞

E 卫星细胞

【正确答案】 C

7. 下列关于传入侧枝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传入侧枝与自身形成负反馈回路

B 传入纤维的主干与侧枝释放不同的递质

C 通过交互性突触而产生交互抑制作用

D 这种抑制仅发生于脊髓,脑内不存在

E 作用意义是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

【正确答案】 E

8.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 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

B 轴突-胞体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

C 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

D 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树突式突触的联合

E 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的联合

【正确答案】 C

9. 病人不会说话,而其他语言功能健全,发音器官也无障碍,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

A Broca区

B Wernicke区

C 额中回后

D 颞上回后部

E 角回

【正确答案】 A

10. 下列神经中,属于肾上腺能神经纤维的是()×

A 支配肾上腺髓的神经

B 骨骼肌交感缩血管神经

C 交感缩血管纤维

D 骨骼肌运动纤维

E 支配大部分腺的纤维

【正确答案】 C

11. 当儿茶酚胺与β体结合时,下列哪种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

A 心房心室肌

B 子宫平滑肌

C 小肠平滑肌

D 血管平滑肌

E 支气管平滑肌

【正确答案】 A

12. 分布于眼虹膜辐射肌,激活时可引起该肌收缩的受体是()×

A M受体

B N1受体

C N2受体

D α受体

E β受体

【正确答案】 D

13. 脑内多巴胺最主要的产生部位是()×

A 脊髓

B 低位脑干

C 中脑黑质

D 纹状体

E 边缘前脑

【正确答案】 C

14. 联系大脑两侧半脑功能的神经纤维是()×

A 网状结构

B 旁锥体系

C 边缘系统

D 纹状体

E 胼胝体

【正确答案】 E

15. 谈论美味佳肴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A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

B 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

C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 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E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活动

【正确答案】 D

16.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 瞳孔散大

B 汗腺分泌

C 胰岛素分泌

D 糖元分解加强

E 骨骼肌血管舒张

【正确答案】 C

17. 下丘脑是皮层下()×

A 重要的感觉中枢

B 重要的运动中枢

C 较高级的交感中枢

D 较高级的副交感中枢

E 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正确答案】 E

18. 出现大脑僵直是由于()×

A 切断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B 切断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C 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层运动区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

D 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

E 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前庭核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 C

19. 下列关于小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前庭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

B 脊髓小脑主要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C 皮层小脑主要调节随意运动

D 脊髓小脑接受大量本体感觉冲动

E 皮层小脑接受外周感觉传入信息

【正确答案】 D

20. 切除猴小脑绒球小节叶后,将出现()×

A 站立不稳

B 四肢乏力

C 运动不协调

D 静止性震颤

E 意向性震颤

【正确答案】 A

21. 下列有关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快速牵张肌腱而引起

B 感受器是肌梭

C 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

D 为单突触反射

E 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

【正确答案】 B

22. 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A 腱反射

B 肌紧张

C 屈肌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节间反射

【正确答案】 B

23. 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入活动增强时,可()×

A 直接引起梭外肌收缩

B 直接引起梭内肌舒张

C 使肌梭感受装置敏感加强

D 使Ⅰα类纤维传入冲动减少

E 使α运动神经元传入冲动减少

【正确答案】 C

24. 下列关于腱器官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

B 与梭内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C 是一种长度感受器

D 传入纤维是Ⅱ类纤维

E 作用意义在于避免肌肉拉伤

【正确答案】 E

25. 慢波睡眠有利于()×

A 脑内蛋白质合成

B 建立新的突触联系

C 促进精力的恢复

D 促进身体和体力恢复

E 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

【正确答案】 D

26. 异相睡眠有利于()×

A 促进体力恢复

B 促进精力恢复

C 加速细胞增值的分化

D 增进食欲和促进消化吸收

E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正确答案】 B

27. 脑电图形成主要是由于皮层表面()×

A 单个神经元顶树突同时产生多个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B 单个神经元胞体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

C 大量神经元顶树突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D 大量神经元胞体同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的总和

E 大量神经元轴突同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的总和

【正确答案】 D

28. 非特异性投射不引起特异性感觉的原因是()×

A 接受感觉传导路的侧枝联系

B 与丘脑第二类细胞群无纤维联系

C 进入到脑皮层各层

D 通路失去各特定感觉的专一性

E 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正确答案】 D

29. 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投射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躯体为交叉投射,而头面部为同侧性投射

B 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大小相同

C 躯体和面部内部均为倒置安排

D 肌肉牵张感觉在前,慢快感觉居中,关节等感觉在后

E 下肢在顶部,头面部居中,上肢在底部

【正确答案】 D

30. 皮肤触压感受器分布最密的部位是()×

A 头面部

B 躯干

C 四肢

D 手掌

E 手指尖

【正确答案】 E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题)

1.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有()×

A 支持、修复和再生作用

B 绝缘和屏障作用

C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D 免疫应答作用

E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正确答案】 A, B, C, D, E

2. 对牵张反射的叙述,不包括

()×

A 感受器是肌梭

B 效应器是梭外肌

C 肌紧张是单突触反射

D 传入纤维是C类纤维

E 中枢是脊髓α运动神经元

【正确答案】 C, D

3. 边缘前脑的主要功能包括()×

A 调节摄食行为

B 参与情绪反应

C 与学习记忆有关

D 调节性行为

E 调节内脏活动

【正确答案】 A, B, C, D, E

4.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有()×

A 纤维直径

B 有无髓鞘

C 纤维长度

D 温度

E 动物进化程度

【正确答案】 A, B, D

5.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特点是()×

A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B 前膜和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稍增厚

C 突触前膜内含有大量囊泡

D 囊泡中含神经递质

E 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正确答案】 A, B, C, D, E

6. 突触的可塑性改变的形式有()×

A 强直后增强

B 习惯化

C 长时程增强

D 敏感化

E 长时程抑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 下列组织器官内,具有胆碱能M型受体的是()×

A 胃肠道平滑肌

B 膀胱逼尿肌

C 支气管平滑肌

D 竖毛肌

E 汗腺

【正确答案】 A, B, C, E

8. 下列属于腱反射和肌紧张的共同点的是()×

A 都是作用于肌腱所引起

B 感受器、中枢和传出神经都一样

C 都使受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

D 都属于多突触反射

E 都有位相性运动改变

【正确答案】 A, B, C

9. 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

A 小脑前叶蚓部

B 小脑前叶两侧部

C 前庭核

D 大脑皮层运动区

E 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正确答案】 B, C, E

10. 对本能行为的正确叙述是()×

A 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B 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C 对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D 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密切相关

E 人类的本能行为与动物无明显差别

【正确答案】 A, B, C, D

三. 判断题(每小题0分,共1题)

1. ()×

四. 填空题(每空2分)

1. 如图所示为内囊结构示意图,图中A所指为________。

A 豆状核()×

2. 如图所示为脑的结构示意图(矢状切面),图中A、B所指分别为________和

________。

A 延髓()×

B 脑桥()×

3. 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胞体、树突和__________。

A 轴突()×

4. 神经元树突上传导冲动的方向是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

A 外周()×

B 胞体()×

5.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形成髓鞘的胶质细胞是_____神经膜细胞_____,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髓鞘的胶质细胞是____少突胶质细胞______。

A 雪旺细胞#神经膜细胞()×

B 少突胶质细胞()×

6.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和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路径均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其中第二级神经元分别位于脊髓的___后角___和延髓的_薄束核和楔束核_________。

A 后角#背角()×

B 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核与楔束核()

7. 锥体系分为皮质脊髓束和____皮质脑干束______。皮层发出的神经纤维,分别止于____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____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A 皮质脑干束()×

B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8. 第一体感区的投射特点:在躯体是_____的,在面部是双侧的,总的安排是___________的,但头面部是正立的。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感觉的_________有关。

A 交叉()×

B 倒置()×

C 灵敏度()×

9. 脊神经的前支先编成四个神经丛,分别是颈丛、_臂丛_______、腰丛和骶丛。而其中胸神经2-12对不组成神经丛称_____肋间神经_______。

A 臂丛()×

B 肋间神经()×

10. 轴突外包裹髓鞘和神经膜的一类神经纤维称为___有髓神经纤维_______。

A 有髓神经纤维()×

11. 震颤性麻痹的直接原因是中脑黑质的_____多巴胺_______能神经元功能丧

失。

A 多巴胺()×

12. 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的发病原因是____纹状体________中胆碱能神经元和

r- 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病变,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所致。

A 纹状体()×

2. 交互抑制是

A 突触前抑制

B 回返性抑制

C 侧支性抑制

D 树突-树突型抑制

【正确答案】 C

3. 下列各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

B 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

C 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

D 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

E 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正确答案】 E

7. 在需要时,能转化为巨噬细胞的胶质细胞的是

A 星型胶质细胞

B 少突胶质细胞

C 小胶质细胞

D 许旺细胞

E 卫星细胞

【正确答案】 C

8.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注:选项中K+、Ca2+=K+、Ca2+)

A 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B 经一中间神经元的介导而产生

C 由突触后膜K+电导增加而产

D 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E 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量增加而加大

【正确答案】 E

10. 关于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正确的是()×

A 以轴突-轴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

B 通过串联性突触而起抑制作用

C 闰绍细胞有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共存

D 能使支配同一肌肉的许多神经元同时活动

E 能使同一关节活动的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

【正确答案】 D

11. 下列有关突触前抑制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

B 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

C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D 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

E 意义在于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中止

【正确答案】 C

13. 下列各种受体中,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的

A 毒蕈碱受体

B 烟碱受体

C 甘氨酸受体

D NMDA受体

E GABAA受体

【正确答案】 A

15. 下列关于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脊髓内含量很高,而脑内含量很低

B GABAA受体为促进代谢型受体

C GABAA受体为离子型受体

D 参与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的形成

E 该递质受体系统受损时可引起震颤麻痹

【正确答案】 D

16. 病人看不清文字含义,而其他功能健全,视觉也正常,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

A 中央前回底部前方

B 中央后回底部

C 额中央后部

D 颞上回后部

E 顶下小叶的角回

【正确答案】 E

17. 下列有关条件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指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

B 数量很多,但不是无限

C 一旦形成,形式较为固定

D 在长期种系中发生

E 建立须经大脑皮层的参与

【正确答案】 E

20. 下列有关脊休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脊休克的现象由切断损伤刺激引起

B 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C 所有脊休克症状均可恢复

D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恢复越快

E 恢复后再次横断脊髓可重现脊休克现象

【正确答案】 B

21. 在中脑上下叠体(四叠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不醒

D 站立不稳

E 运动共济失调

【正确答案】 B

22. 下列有关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感受器是腱器官

B 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D 为多突触反射

E 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正确答案】 E

26. 下列有关丘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中继机体所有的感觉传入纤维

B 对各种感觉传入信息无分析综合能力

C 与大脑皮层不构成反馈回路

D 是感知痛觉的最高中枢

E 痛觉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接替核有关

【正确答案】 E

27.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A 位于脑干网状结构尾核

B 与丘脑联络核之间形成反馈联系

C 经丘脑髓板内核群接替后继续上行

D 属于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一部分

E 属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 C

28. 刺激动物中脑网状结构可使动物()×

A 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B 被唤醒,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C 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D 被唤醒,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E 保持原来睡眠或觉醒状态,脑电无明显变化

【正确答案】 B

29. 如果切除猴的大脑皮层的某个手指代表区,结果是×

A 代表区不能再造,因而该手指将永久失去其感觉功能

B 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填补其空缺,并部分恢复其功能

C 原代表区由邻近手指代表区的神经元蔓延过来而占为已有

D 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原代表区的周围皮层

E 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感觉区以外的皮层联络区

【正确答案】 D

1.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

A 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B 突触传递兴奋时需要的时间与冲动传导差不多

C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只有兴奋可以发生总和,而抑制不会产生总和

D 在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上的冲动频率往往与传出神经发出的冲动频率一致

E 突触传递过程中,极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B, C, D

3. 属于姿势反射的是(×

A 牵张反射

B 对侧伸肌反射

C 颈紧张反射

D 屈肌反射

E 翻正反射

【正确答案】 A, B, C, E

4.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包括()×

A 没有轴突

B 较神经元体积小、数量多

C 细胞之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

D 不发生膜电位改变

E 不产生动作电位

【正确答案】 A, B, C, E

5. 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

A 谷氨酸

B 甘氨酸

C γ-氨基丁酸

D 门冬氨酸

E 亮氨酸

【正确答案】 B, C

6. 可作为脑内递质的是()×

A 胆囊收缩素

B 胰高血糖素

C 血管活性肠肽

D 一氧化氮

E 一氧化碳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 对大脑皮层感觉柱的正确叙述是()×

A 是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B 一个细胞柱兴奋时,其相邻细胞柱受抑制

C 视区、听区皮层也存在感觉柱

D 柱内神经元都具有同一种功能

E 第二感觉区不存在感觉柱

【正确答案】 A, B, C, D

8. 关于脑电波形成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

B 单一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足以引起脑电变化

C 脑电节律依赖于丘脑的功能

D 与髓板内核群活动有关

E 刺激感觉传入系统引起

【正确答案】 A, C, D

10. 植物性神经支配()×

A 骨骼肌

B 平滑肌

C 心肌

D 腺体

E 脂肪组织

【正确答案】 B, C, D

1. 如图所示为脊神经组成示意图,图中A和B所指分别为____脊神经节____和____躯体运动神经纤维____。

A 脊神经节

B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4. 位于肌纤维间,与肌纤维成“并联”关系,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感受装置称为

_____肌梭______。

A 肌梭()

7. 锥体外系分为皮质--脑干--小脑系和_____皮质纹状体系____。

A 皮质—纹状体系#皮质-纹状体系#皮质纹状体系

8. 脑神经可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混合神经,其中,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是____感觉神经______。

A 感觉神经()×

9. 脊神经全部是混合神经,其中脊神经前根是____运动_____神经纤维,后根是_____感觉___神经纤维。

A 运动()×

B 感觉()×

11. 在十二对脑神经中,其中有一对自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这是__滑车神经_______。

A 滑车神经#第IV对脑神经#第Ⅳ对脑神经()×

12. 运动区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________精细程度________有关。

A 精细程度×

13. 椎管内的马尾是由_________脊神经根_________组成的结构。

A 脊神经根()×

1.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B)×

A 胃肠运动加强

B 消化腺分泌增多

C 膀胱逼尿肌收缩

D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E 瞳孔缩小

【正确答案】 D

3. 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属于

A Aα类纤维

B Aβ类纤维

C Aγ类纤维

D Aδ类纤维

E C类纤维

【正确答案】 A

4. 下列属于C类神经纤维的是()×

A 骨骼肌运动纤维

B 肌梭的传入纤维

C 腱器官的传入纤维

D 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E 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

【正确答案】 E

6.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注:选项中Na+、Ca2+=Na+、Ca2+)

A 由突触末梢释放递质减少而产生

B 使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

C 由突触后膜Na+电导增加而产生

D 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E 是一种去极化抑制的突触后电位

【正确答案】 B

11. 根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的时间为

A 0.1-0.2ms

B 0.3-0.5ms

C 0.7-1.0ms

D 1.5-2.5ms

E 3.0-5.0ms

【正确答案】 B

13. 下列有关神经元受体描述,正确的是

A 可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内

B 一旦与配体结合后就能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C 一种受体可与多种配体结合而产生多种效

D 突触前受体的存在可使突触双向传递

E 较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可产生脱敏现象

【正确答案】 E

14. 毒蕈碱受体分布于

A 自主神经节

B 骨骼肌终板膜

C 大多数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细胞

D 大多数受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细胞

E 中枢神经系统内所有胆碱能敏感神经元

【正确答案】 C

17. 病人听不懂别人说话,而其他功能健全,视觉也无障碍,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

A 布洛卡三角区

B 额中回后部

C 颞极

D 颞上回后部

E 视皮层前方

【正确答案】 D

18. 皮层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A 产生本体感觉

B 协调随意运动

C 启动精巧运动

D 执行精巧运动

E 参与编写运动程序

【正确答案】 E

24. γ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甘氨酸

D 谷氨酸

E 5-羟色胺

【正确答案】 A

27. 下列有关丘脑感觉接替核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后外侧腹核接受头脑面部的感觉投射纤维

B 后内侧腹核接受躯干四肢的感觉投射纤维

C 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听觉投射纤维

D 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觉投射纤维

E 有部分纤维投射到丘脑的联络核

【正确答案】 E

30. 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

A 尖锐的刺痛

B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

C 定位不明显

D 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反应

E 对牵拉刺激不敏感

【正确答案】 C

1.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B 突触传递兴奋时需要的时间与冲动传导差不多

C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只有兴奋可以发生总和,而抑制不会产生总和

D 在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上的冲动频率往往与传出神经发出的冲动频

率一致

E 突触传递过程中,极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B, C, D

2. 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A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D 支配内脏的所有传出神经

E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正确答案】 A, B, C, E

7. 对突触后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必须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才能实现

B 是由于突触后膜呈超极化

C 它的产生仅与IPSP有关,而与EPSP无关

D 该抑制为一种典型的反馈抑制

E 该抑制按其特点不同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正确答案】 C, D

2. 如图所示为脑干背面观示意图,图中A、B所指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A 上丘()×

B 下丘()×

11. 突触前抑制的作用机理是由于突触前末梢去极化,膜电位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突触后膜_________性突触后电位降低,从而引起抑制。

A 兴奋

12. 运动区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

A 精细程度

13. 人有31对脊神经,其中

颈神经有_________对,胸神

经有12对,腰神经有5对,骶

神经有__________对,尾神

经1对。

A 8#八#8 ()×

B 5#五#5 ()×

14. 位于延髓、脑桥的背侧

面和小脑之间的脑室称

____________;位于大脑半

球内的脑室称___________;

位于间脑内的脑室称第三脑

室,其上借室间孔与左右侧

脑室相通,下通中脑水管。

A 第四脑室()

B 侧脑室()

7. 神经末梢膜上_______的开放与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注:选项中Na+、

K+、Ca2+=Na+、K+、Ca2+)。(C)×

A 电压门控K+通道

B 电压门控Na+通道

C ACh门控阳离子通道

D 电压门控Ca2+通道

E 化学门控Na+通道

【正确答案】 D

8. 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

A 树突

B 胞体

C 轴丘

D 轴突始段

E 轴突末梢

【正确答案】 D

12. 病人不会书写,而其他功能健全,手部其他运动也无障碍,其语言中枢损伤部

位位于(D)×

A 额下回后1/3处

B 额中回后部

C 颞上回后部

D 中央前回底部前方

E 顶下小叶

【正确答案】 B

14. 烟碱受体

A 分布于大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组织

B 所有亚型都是具有受体结构的化学门控通道

C 所有亚型都是αβγδ亚单位构成的五聚体

D 所有亚型都是突触后受体

E 激活后所有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被阿托品阻断

【正确答案】 B

15. 实现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 神经元兴奋

B 神经纤维传到冲动

C 突触传递

D 反射

E 中枢整合

【正确答案】 D

16. 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是

A 内脏器官均受交感和副交感双重支配

B 对效应器的支配具有紧张作用

C 活动度的高低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

D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局限

E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正确答案】 B

23. 下列有关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B 大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

C 小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

D 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

E 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

【正确答案】 A

28. 关于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仅指丘脑感觉接替核及其向大脑皮层的投射纤维

B 感觉接替核在所有感觉传导通路中都是第三级神经元

C 与大脑皮层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D 主要与大脑皮层第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E 主要作用在诱发大脑皮层小锥体细胞兴奋

【正确答案】 C

29. 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A 产生各种体表和内脏的感觉

B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 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

D 激发大脑皮层的传出神经冲动

E 抑制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反馈活动

【正确答案】 B

1.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A 由神经营养性因子而实现

B 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

C 由神经末梢释放营养因子而实现

D 与轴浆运输有关

E 与神经冲动无关

【正确答案】 B, C, D, E

4. 脑内阿片样肽包括()×

A β-内啡肽

B 脑啡肽

C 缓激肽

D 强啡肽

E 血管活性肠肽

【正确答案】 A, B, D

1. 如图所示为自主神经示意图,图中A所指为________。

A 交感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纤维

5.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的结构由五个部分组

成,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__、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A 神经中枢#反射中枢()×

6. 锥体系分为皮质脊髓束和__________。

皮层发出的神经纤维,分别止于________

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A 皮质脑干束()×

B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12. 脊髓有二个膨大,上端为_________

膨大,下端为___________膨大。

A 颈()×

B 腰#腰骶()×

22. 下列有关睡眠的表现,那一项为异相睡眠所特有(C)×

A 感觉功能减退

B 骨骼肌活动减弱

C 交感活动相对减弱

D 副交感活动相对加强

E 眼球快速运动等阵发性表现

【正确答案】 E

24. 下列有关丘脑联络核的描述,正确的是(E)×

A 包括前核,中央中核和后腹核等

B 仅接受来自丘脑内部的纤维

C 发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

D 协调多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

E 主要参与痛觉的传入和整合功能

【正确答案】 D

25. 下列哪一种感觉的传导与丘脑感觉接替核无关

A 触压觉

B 痛觉

C 视觉

D 听觉

E 嗅觉

【正确答案】 E

26. 关于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包括丘脑投向大脑皮层的所有纤维

B 自大脑皮层返回丘脑的纤维也归入此系统

C 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通路

D 主要与大脑皮层的第四层的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

E 电刺激该系统可引起皮层感觉区的连续放电

【正确答案】 C

27. 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A 产生各种体表和内脏的感觉

B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 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

D 激发大脑皮层的传出神经冲动

E 抑制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反馈活动

【正确答案】 B

28. 切断中脑头端网状结构,动物将(

A 出现脊休克现象

B 出现去大脑僵直

C 出现站立不稳的表现

D 处于持久昏睡状态

E 发生运动共济失调

【正确答案】 D

29. 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投射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D)√

A 躯体为交叉投射,而头面部为同侧性投射

B 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大小相同

C 躯体和面部内部均为倒置安排

D 肌肉牵张感觉在前,慢快感觉居中,关节等感觉在后

E 下肢在顶部,头面部居中,上肢在底部

【正确答案】 D

30. 内脏感觉主要是

A 触压觉

B 本体感觉

C 冷觉

D 热觉

E 痛觉

【正确答案】 E

2. 有关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各种特定感觉均经该系统投射至大脑皮层

B 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均属于该系统范围

C 有特定的感觉传导路

D 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域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6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6 概述 丙酸血症(PA)又称丙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酮症性高甘氨酸血症或丙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有机酸血症。PA由编码线粒体多聚体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基因PCCA或PCCB缺陷所致。PCC缺乏可导致体内丙酰辅酶A转化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 异常、丙酸及其相关代谢物异常蓄积,导致有机酸血症,并造成一系列生化异常、神经系统和其他脏器损害症状。 病因和流行病学 PA致病基因分别为PCCA和PCCB。PA总患病率在国外不同人种之间为1/100 000~100/100 000,我国0.6/100 000~0.7/100 000。 临床表现 主要为高血氨、脑损伤和心肌病等。 1. 新生儿起病型出生时正常,开始哺乳后出现呕吐、嗜睡、肌张力低下、惊厥、呼吸困难、高血氨、酮症、低血糖、酸中毒、扩张性心肌病、胰腺

炎等异常,病死率高。 2. 迟发型常因发热、饥饿、高蛋白饮食和感染等诱发,表现为婴幼儿期喂养困难、发育落后、惊厥、肌张力低下等。由于丙酸等有机酸蓄积,许多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神经系统发育受到损害,脑电图慢波增多或见癫痫波;一些患者可有骨折,X线见骨质疏松;还常造成骨髓抑制,引起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也可有心脏损害,如心肌病、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心功能减弱等。肾功能损害较为少见。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常规检查: 2. 血氨基酸和酯酰肉碱谱分析甘氨酸水平增高,丙酰肉碱(C3)、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C3/C2)增高。 3. 尿有机酸分析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增高高度提示此病。 4. 头部MRI/CT可表现为脑萎缩、脑室增宽及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5. 基因诊断PCCA或PCCB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1.M样作用(毒蕈碱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 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2.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 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3.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4.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 能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即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 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即抽象的语言图文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 6.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7.调质:能增强或削弱递质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 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8.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 皮层广泛的区域,不产生特点的感觉,仅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投射系统。 10.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 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11.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 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12.化学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 隙三部分组成. 13.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轻度的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 预计分值:3~5分 ]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脑出血 三、癫痫 四、帕金森病 五、痴呆 六、焦虑症 七、抑郁症 八、失眠症 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①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卒中的发生。 >>健康生活方式 + 他汀类、小剂量阿司匹林。 ②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 >> TIA可能就是脑梗死发生的先兆,应及时就诊。 >>卒中后3h内溶栓可以很好地避免脑血栓后遗症,对于高风险人群应有预案——寻找30min车程内有开展溶栓治疗的24h/7d医疗机构。 脑梗死的治疗药物 A.阿替普酶 B.氯吡格雷 C.普通肝素 D.巴曲酶 E.钙通道阻滞剂 <1> 溶栓治疗 <2> 抗凝治疗 <3> 降纤治疗 <4> 神经保护剂 『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 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降纤治疗---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蕲蛇酶; 神经保护剂---丁基苯酞、胞二磷胆碱、依达拉奉、

钙通道阻滞剂等。 第二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ICH):大脑半球出血(80%) 脑干出血 小脑出血(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紧急降低颅内压 尼莫地平要早用 不降血压不止血 大量出血需手术 ◎脑出血时:不急于降血压,应先降颅内压,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①血压≥200/110mmHg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降压幅度不宜过大。 ②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不需降血压治疗。 ②血压过低者——应升压治疗,以保持脑灌注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降压指征:去除疼痛等诱因后,如果收缩压>180mmHg,可在血压监测下使血压下降。 ②目标值:保持收缩压在160mmHg以下,可降低再出血风险。 对于脑出血患者,药师应提示的注意事项不包括 A.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B.急性期翻身时注意保护头部,动作轻稳

可治性罕见病—Chediak-Higashi综合征

可治性罕见病—Chediak-Higashi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又称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位于人1q42上的LYST(lysosomal rafficking regulator)基因突变所致。L YST产物为分子质量430 000的胞质蛋白,叫作溶酶体运动调节蛋白。该蛋白功能尚未明确,已有研究提示它与胞质中的由膜结构组成的囊泡( vesicle)运动有关,并在囊泡形态和大小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2]。 CHS患者的特征表现为细胞内颗粒形态异常,这些颗粒来自溶酶体或溶酶体有关的细胞器。溶酶体是细胞对胞内外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分解消化的一种囊泡性结构。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即为一种溶酶体,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血小板的α/δ 颗粒及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中的溶细胞颗粒(lytic granule)也属溶酶体有关的囊泡结构。由于L YST蛋白主要调节溶酶体膜的功能和颗粒的运动,因此虽然体内有多种含溶酶体的细胞,仅有那些依赖溶酶体分泌或释放内容物的细胞功能才受到影响。中性粒嗜天青颗粒(初级溶酶体颗粒),在与吞噬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时,其内容物即各种蛋白水解酶即释放入吞噬体。在CHS中由于颗粒融合形成巨大溶酶体,在次级溶酶体中各种水解酶含量减少,并且初级溶酶体的运动与吞噬体合并后释放内容物速度缓慢而不协调。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活性氧代谢能力正常,但杀死吞噬体中微生物的速度和能力减弱[3]。CHS的细胞膜较正常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大,引起膜活化的调节异常,并且通过Mac -1(CD11b/CD18)表达减少和细胞内cAMP 浓度升高,引起中性粒细胞黏附和趋化功能的减弱[3]。单核巨噬细胞中溶酶体也呈类似改变[3]。CHS患儿的CTL和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的细胞毒功能也存在缺陷[4,5]。正常CTL和NK细胞通过两条途径——含穿孔素和颗粒酶等内容物的溶细胞颗粒的分泌途径(lytic granule secretion)和Fas配体- Fas凋亡途径——诱导靶细胞死亡。在CHS由于溶细胞颗粒分泌途径异常引起细胞毒功能缺陷。但是与普通的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中由于穿孔素等颗粒内容物缺乏的机制不同,CHS的细胞毒功能缺陷是由于这些颗粒内容物的分泌释放障碍所致,因此部分患儿发病后期出现与一般

第11章33模块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第11章33模块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掌握: 1.概念:脊休克、腱反射及肌紧张的概念。 2.脊髓的形态和位置;锥体系的组成和功能。 了解: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形式的运动,如杂技或舞蹈,是由多个骨骼肌群相互配合与协调完成的,而这种配合与协调则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的。从脊髓至大脑皮层的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均发挥重要作用。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对枕骨大孔,下端成人终止于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则终止于第3腰椎水平。脊髓呈圆柱状,下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再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脊髓内部结构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三部分构成。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示意图 灰质在脊髓的中央有纵贯全长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有呈“H”形的灰质,两侧向前突出的部分称为前 角;向后突出的为后角;在全部胸髓和腰髓1~3节的前、后角之间有侧角。 在脊髓前角内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分别称为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既接受来自皮肤、关节、肌肉等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高级中枢下传的信息。其轴突末梢分支支配 骨骼肌内的梭外肌纤维,每一分支支配一根肌纤维;它兴奋时即引起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由一个α运动神

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细,支配骨骼肌内的梭内肌纤维,可调节肌梭的敏感性。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频率持续放电,使梭内肌保持一定紧张性。 运动单位示意图 (二)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离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能出现,大小便潴留。脊休克不是因切断损伤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调节造成的。脊休克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动物愈高等,脊髓反射恢复时间愈长,如蛙需数分钟、犬需数天、人需数周甚至数月。另外,简单的反射恢复快,复杂的反射恢复慢。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①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单独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②正常状态下,脊髓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 (三)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根据牵拉的形式和肌肉收缩反应的不同,牵张反射分为两种类型,即腱反射和肌紧张。

精氨酸酶缺乏症-罕见病诊疗指南

精氨酸酶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精氨酸酶缺乏症(arginase deficiency)也称精氨酸血症(argininemia),或高精氨酸血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中较少见的类型。1969年由Terheggen等[1]首次报道。精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尿素循环障碍有所不同,多数患儿在婴儿早期智力运动发育正常,随着疾病进展,在婴儿晚期出现进行性智力运动发育倒退、癫痫等神经系统损害。除一般高氨血症所导致的症状外,可有步态异常、痉挛性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国内外关于精氨酸血症发病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报道其发病率为1/350 000~1/2 000 000不等。国内韩连书等从4 981名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患者中检查出了1例精氨酸血症患者[2];杨艳玲教授团队曾报道7例精氨酸血症患者[3]。精氨酸酶(EC3.5.3.1)有两种同工酶,Ⅰ型存在于肝脏,为精氨酸酶的主要类型;Ⅱ型存在于肝外组织,含量较少。精氨酸血症是由于Ⅰ型精氨酸酶缺乏导致的一种疾病。精氨酸酶缺乏导致精氨酸不能顺利转化为瓜氨酸,血液及尿液中精氨酸浓度增高,尿素生成障碍,引起神经、肝脏、肾损伤等多脏器损害,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编码Ⅰ型精氦酸酶的基因(ARGl)位于6q23,长11.5 kb,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由322个氨基酸组成的精氨酸酶同工酶Ⅰ蛋白。迄今已报道了至少30种ARG1基因突变。 二、临床特征 精氨酸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包括痉挛、震颤、舞蹈样运动、多动、共济失调、痉挛性四肢瘫痪、抽搐、精神发育迟缓等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肝病、周期性呕吐和小头畸形。患儿早期可表现出厌食蛋白倾向及蛋白不耐受,进食高蛋白食物后血氨增高,导致呕吐或嗜睡,易合并营养不良。 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是精氨酸血症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病情严重者可于新生儿早期发病,出生后数日出现惊厥,病死率高。患儿于2岁内出现“剪刀”步态、痉挛性双侧瘫、惊厥、严重智力低下、脑电图异常。婴儿期至学龄期发病的患者以智力运动障碍、惊厥、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因此易被误诊为脑

生理学——神经系统

7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73.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74.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调节肌紧张 75.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76.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个通路受累的结果 a.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易化通路 b.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 7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78.舞蹈病主要是因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抑制通路 c.黑质-坟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神经元病变 79.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e.第2运动区 8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又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分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愈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82.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83.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84.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85.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胆碱神经元,肾上腺素神经元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精品文档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六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一节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为中央前回4,6区。此外还有8区,额上回,扣带回,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补充区和补充前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躯干、头面部除外); 2.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 3.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这可能是在皮层控制存在时,人的肢体可以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的原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延髓锥体交叉(80%)不交叉(20%) 对侧脊髓外侧索同侧脊髓前索下行 (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神经元白质前联合交叉 肌肉 2. 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头面部肌肉(下部面肌和舌肌为对侧支配,其余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高位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硬瘫:皮层运动区6区损伤,整个运动区损伤; ●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皮层运动区4区损伤;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肌肉不萎缩,牵张反射增强;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肌肉萎缩,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 ●锥体束综合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分在临床上失去意义。 3.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运动区 脑干内神经核(红核、豆状核、尾状核) 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肌协调、姿势调节) 三、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为反射,是运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二)脑桥、延髓水平的反射 (三)中脑水平的反射 (四)大脑水平的反射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脊髓反射的主要作用是抵抗重力,支持身体维持姿势,逃避伤害性刺激。生理条件下他受到高位中枢的抑 制,不表现或表现不明显;高位中枢出现病变时,脊髓水平的反射易于表现出来,脊髓水平的反射表现为高兴奋性或亢进。 ● 1.牵张反射 ● 2.屈肌反射 ● 3.交互抑制 ● 4.联合反应 ● 5.共同运动 ● 1.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包括肌紧张和腱反 射两种,感受器为肌梭和腱器官。 (1)肌梭 ●感受肌肉长度和速度变化的感受器,包裹在肌梭囊内,位于梭外肌纤维之间,与梭外肌并联分布。 ●梭外肌纤维,与肌梭并联,受运动神经元支配,大---快肌,小---慢肌,引起骨骼肌随意收缩; ●梭内肌纤维,位于肌梭内,受运动神经元支配,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协调肌肉的运动;梭内肌纤维分为: ●核袋纤维:细胞核集中于肌纤维中部,Ia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快速牵拉敏感; ●核链纤维:细胞核分布于整个肌纤维,II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缓慢持续牵拉敏感; (2)牵张反射的类型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概念: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冲动沿Ia类纤维传入脊髓,与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反射。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②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概念: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为多突触反射,反 射可在同侧或对侧,也可扩布到不同脊髓节段的前根。 ●意义:肌张力产生的机制。 (3)肌张力 ●概念:正常人体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发生轮流交替收缩,致使骨骼肌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 其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紧张或肌张力。 ●特点:肌张力的产生是由于骨骼肌抗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而发生的牵张反射。 人体抗重力肌在上肢主要是屈肌,下肢主要是伸肌。当中枢对脊髓的作用减弱或消失,抗重力肌出现肌张力增高。 (4)腱器官 ●概念:腱器官大部分位于梭外肌的肌腱中,是感受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特点:当肌肉收缩时,肌梭放电减少,器官的放电增加,通过Ib类纤维传入脊髓,抑制和神经元, 调整肌张力不至于过高。 ●意义:防止肌肉过度牵张。

可治性罕见病—马凡综合征

可治性罕见病—马凡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马凡综合征( Marfan syndrome,MFS)为常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发病率约1/3000~5000,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也存在罕见的隐性突变[1]。多数MFS患者的父母患病,超过25%的MFS先证者为新生突变。目前已经明确MFS 的产生主要是由15号染色体q21.1位点上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突变所致,其包括65个外显子,长度约235kb,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50kDa的糖蛋白-原纤维蛋白1(Fib-1),在细胞外基质聚合后形成直径为10nm的微纤维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弹性和非弹性组织,起到形成与维持弹性纤维的作用。Fib-1由3种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组成:表皮生长因子样(EGF)结构域、潜在的转化生长因子p1结合蛋白(LTBP)结构域和杂交分子结构域。原纤维蛋白1表达异常会产生以心血管、骨骼和晶状体病变为主的一系列临床问题。此外,少数典型的MFS患者并没有发生FBN1突变(<10%),研究认为编码转化生长因子β1和β2。受体(TGFBR1/2)基因的失活突变可能是主要发病机制[2-3]。 二、临床特征 MFS的临床严重程度不一,可仅表现单个特征,也可在新生儿期就表现为严重的多系统疾病。除了常见的心血管、晶状体和骨骼异常,MFS患者也可能合并肺、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而体格检查阳性率最高的特征为:特殊面容、指腕特征、鸡胸和严重的足跟外翻[4]。 1.心血管系统 (1)主动脉病变:主动脉瘤样扩张、主动脉瓣反流和主动脉夹层是MF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约50%MFS患儿合并主动脉扩张,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有60%~80%的MFS成人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扩张,且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动脉扩张也可能累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主肺动脉,甚至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漏诊或不经治疗的MFS常合并主动脉夹层,一般起自冠状动脉口上方并延伸至整个主动脉,即DeBakey I型;约10%的夹层起自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DebakeyⅢ型),但极少仅局限于腹主动脉。许多MFS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都有夹层家族史。国际主动脉夹层登记系统(IRAD)资料显示年龄<40岁的主动脉夹

可治性罕见病—丙酮酸脱氢酶E1-α缺乏症

可治性罕见病—丙酮酸脱氢酶E1-α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系列的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并伴随线粒体代谢异常的疾病,也是儿童高乳酸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中,丙酮酸脱氢酶E1 -a缺乏症( pyruvate dehydrogenaseEl -a deficiency)是由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H complex)中E1 -a亚基的缺陷造成的。编码El-α亚基的PDHA1基因位于Xp22.1上[1]。该病呈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其临床表现和生化缺陷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该病尚无明确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报道,多为散发病例,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PDH复合物是细胞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基质多酶系统,催化依赖硫胺素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连接起来,在线粒体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PDH复合物缺乏导致丙酮酸代谢障碍,造成乳酸堆积和能量生成不足,引起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该复合物包括 3种酶:丙酮酸脱氢酶(E1酶)、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E2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酶)。E1酶的作用是移除丙酮酸上的羧基,并把乙酰基转给E2酶。El酶的a亚基是其活性部位,并且参与组成PDH复合物的核心结构。El-a亚基的缺陷可造成ATP生成减少和丙酮酸盐堆积,PDHA1基因突变是PDH复合物缺乏最常见的病因。ATP缺乏导致的能量供应不足对脑组织影响较大。丙酮酸盐堆积可导致丙酮酸盐、丙氨酸、乳酸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最终引起乳酸酸中毒。ATP缺乏常引起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或运动不耐受等[2]。 二、临床特征 PDH复合物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呈高度的异质性,发病年龄可从胎儿期至成人各年龄阶段,症状可从新生儿期的致死性乳酸酸中毒,到慢性神经功能异常伴大脑发育不全。本病一般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发病,临床表现较复杂,主要累及代谢和神经系统。可有胼胝体发育不良、婴儿痉挛、Leigh病、复发性共济失调、慢性神经病变等。病情轻重及存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乳酸酸中毒的严重程度。患儿残存的酶活性越低,临床症状出现越早,血乳酸越高,死亡越早[3]。 男性患者可归纳为3类表型:一种是严重的新生儿高乳酸血症和大脑发育

2015年度药综第11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11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Part 1: 核心考点串烧------我问你答! 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是由颅内外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发作后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二、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抢时间,以减少脑组织坏死,减少失能率。

——抗血小板、抗凝、降纤。 恢复期 (>1个月,<6个月) ——康复锻炼、二级预防 后遗症期(>6个月)——护理、二级预防 三、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预防胜于治疗 ①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他汀类与小剂量阿司匹林。 ②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 (2)TIA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先兆,应及时就诊。 (3)卒中后3h内溶栓可以很好地避免脑血栓后遗症,对于高风险人群应有预案,寻找30min车程内有开展溶栓治疗的24h/7d医疗机构。 第二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表现 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有头痛、呕吐,可伴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头颅CT——可确诊。 治疗 一般治疗生命支持 降低颅内压——首选!甘露醇、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 控制血压 ——不急于降压,先降颅压! 降压指征:脑出血血压≥200/110mmHg; 蛛网膜下腔出血收缩压>180mmHg; 止血药物一般不用,除非凝血功能有问题 防治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宜早期用尼莫地平 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康复治疗、手术 第三节癫痫

第11章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11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不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双嘧达莫 C、巴曲酶 D、华法林 E、尿激酶 答案:E 解析: TIA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①肠溶阿司匹林②氯吡格雷③其他药物治疗还包括双嘧达莫(DPA)、噻氯匹定。静脉注射的抗血小板药物,如奥扎格雷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2)抗凝药物:华法林 (3)降纤药物:巴曲酶或降纤酶 2、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 A、1h B、1.5h C、2h D、2.5h E、3h 答案:E 解析: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3h),在时间窗内迅速明确诊断,没有禁忌症者应予溶栓治疗,极大降低致残率。 3、关于脑梗死的分期治疗策略叙述错误的是 A、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 B、大、中梗死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 C、恢复期以康复锻炼,改善功能为目标 D、后遗症期需要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E、急性期无论有无禁忌症都应予溶栓治疗,以降低致残率 答案:E 解析: 分期治疗策略 (1)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3h),在时间窗内迅速明确诊断,没有禁忌症者应予溶栓治疗,极大降低致残率。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大、中梗死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2)恢复期:以康复锻炼,改善功能为目标,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3)后遗症期:护理和功能代偿,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4、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卒中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属于 A、一级预防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脑梗死 1. 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未缓解。 2.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CT或MRI检查发现责任缺血性病灶。 二、脑出血 1.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 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3. 常合并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症状。 4. 头颅CT证实脑出血。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 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 2. 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4. 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核磁共振DWI检查,以区分脑梗死。 四、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参照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8年诊断标准和《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1. ALS诊断的基本条件: ①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检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 ②临床、神经电生理或病理检查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体检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④排除其他疾病。 2. ALS的诊断分级: ①临床确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区域中至少有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②临床拟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可能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仅有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或者在2或以上Ⅸ域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已经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 3. 排除:在ALS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不同,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常见的有颈椎病、腰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平山病、脊髓性肌萎缩、肯尼迪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副肿瘤综合征等。 五、病毒性脑膜炎 1. 急性起病,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发热,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11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 1.反射与反射弧 2.神经核与神经节 3.灰质与白质4.神经与纤维束 5.网状结构 6.传导路 7.双极神经元 8.突触 9.Rexed分层 10.Renshaw细胞 11.ν神经元 12.机能柱13.斜方体 14.内侧丘系交叉 15.内髓板 16.分泌神经元 17.原小脑 18.胼胝体 19.边缘叶 20.脉络丛 21.血—脑屏障 22.自主神经 二、问答练习 1.小脑脚有哪几对?它们各含哪些重要的传导束? 2.试述丘脑分部及腹后核的主要纤维联系。 3.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及其功能关系。 4.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所经行纤维束的名称。 5.纹状体位于何处?可分几部分? 6.以大脑颞叶皮质为例,说明新皮质分几层?各层主要有哪些细胞? 7.人类大脑皮质有哪些语言中枢?各位于何处?并说明损伤后的症状? 8.脊神经的性质如何?说明各种神经纤维的来源。 9.面神经内含几种纤维成份?它们各与脑干内哪些核团联系?在周围分布于何处? 10.试述舌的神经支配,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1.试述眼的神经分布,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2.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4.试述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并说明它们各自支配的器官。 15.试述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16.比较躯干四肢与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的异同。 17.简述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8.某患者左侧皮质核束受损,试分析其症状。 19.脊髓第4颈节右侧半横断后出现什么症状?分析其原因。 20.左侧内囊后脚受损(如脑溢血)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三、课外操作实践 1.依据所学脊髓结构知识分析下列病例:男,12岁,曾发高烧3天,尔后右下肢活动困难,并逐渐变细。右下肢肌肉明显萎缩、无力,肌张力下降,膝反射消失,深、浅感觉正常。推测病变部位可能在: A、左侧中央前回上1/3 胸髓皮质脊髓侧束 C、右腰、骶髓前角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缩小生间差距,确保课堂有效教学的落实为重点,以“导读探究,先议后练”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重点为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本节课在本 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生物专业名词比较多,知识点分布散乱。另外神经系统相对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到,不易理解。 2、学情分析: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乐于探究,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课堂 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思考、总结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 调节来实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总结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表达和自主、 合作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可贵,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质疑、讲解为辅。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采用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2、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材是由资料分析(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对神经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我认为学生在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很难明白神经系统的组成。所以我先进行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诊断病情。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根据病症查出病因,并且从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这一板块,针对阅读能力差的同学,我采用屏幕图片辅助和板书知识框架辅助教学。走在前面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己总结神经系统的组成,形式不限。走在后面的学生根据屏幕的图片提示以及板书知识框架的提示完成填空。让走在后面的学生也有法可依。这样即完成了教学目标,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

格林巴利综合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病

格林巴利综合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是一种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对称性四肢弛缓性瘫痪,伴有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颅神经损害,延髓受累,呼吸肌瘫痪,其中呼吸肌麻痹及合并症是本病的重要死因. 心理护理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四肢无力发展为四肢弛缓 性瘫痪,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患者认为病情危重,治愈无望,对治疗丧失信心。首先,应视患者如亲人,对患者的反常态度认真对待,以耐心和忍让的态度感化患者,并主动介绍该病的有关知识,让患者知道该病是自限性的,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同时还可让即将康复出院的患者现身说教,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部分患者担心家庭经济状况时,应告诉患者只要认真配合治疗,该病恢复很快,不会过多的增加经济负担。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双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后,可给其笔和纸,把自己的要求写出来,并尽力给予满足和答复,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呼吸道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格林巴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应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7%~100%之间。在护理过程中,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明显紫绀,在将氧流量调到60%后, 血氧饱和度升至97%,患者呼吸情况逐渐好转。由于呼吸肌麻痹,患者咳痰能力差,可表现为呼吸道痰鸣音增加,口腔内分泌物增多,不能有效地排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显得格外重要;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技术操作,正确的吸痰方法能够减轻及预防肺内感染,有效防止痰结痂形成,防止肺不张、畅通呼吸道、缩短病程,避免了因吸痰不当及过于频繁而造成相应并发症,如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 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及感染等;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目的是吸痰方便,维持呼吸。痰液不及时吸出,就会阻塞支气管,增加肺的负担。气管切开患者每日常规清洗内套管,保持切开部位干燥清洁,每日更换敷料。 固定外套管的绳子不宜过紧或过松,以容纳1手指为宜;气管内吸痰时加强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吸痰时,气管切开患者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一次性硅胶管,选用比内套管小的吸痰管,避免损伤气道出血;吸痰应由浅至深,旋转式吸痰,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s, 以免由于吸痰时间过长,出现缺氧症状;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应该给予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顺利吸出。病室内每天通风换气,用紫外线消毒,避免多人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压疮护理 患者因四肢软瘫、生活不能自理,容易产生褥疮, 骶尾部、 肩胛部、踝部、足跟、枕部和耳廓均为易受压部位,为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应该定时翻身,一般采用2h翻身1次,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同时每日按摩骨隆突处,促血液循环。此外要保持患者的床单清洁、干燥;便后要及时清洁臀部,避免污物、潮湿 对皮肤的刺激;抬翻患者时动作要轻稳,避免拖、拉而损伤皮肤。向患者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定期按摩,使肢体处于功能位,还可根据病情做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根据病情活动量应逐渐增加。鼓励患者只要认真锻炼,病愈后可以像以前一样走路,以增加患者的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2.4营养支持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多伴吞咽困难,满足患者营养的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