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异同点

随着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在社会上、甚至在我们的同仁中不断产生着中医学科学吗这样的疑虑,更有甚者用西医学的方法论来解释、验证中医理论。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不科学的东西能经得起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吗?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中、西医学的含义及由来

1.1中、西医学的含义

严格说来,医学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分。现代医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西方医学又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中、西医学之说的由来

几百年前,在我国是没有中医学与西医学之说的。其说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代,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医学影响并不大。直到19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日益广泛的传播:由沿海向内地、由开办诊所到建立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100多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中医、西医之称。清初学者戴震曾主张将中西知识结合起来,他曾说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使中西两面法权衡归一。至清末唐容川等人提出系统的中西医学汇通之论,民国初年以降通派大兴于世。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在中国,人民习惯将医学划分为中医、西医。并理解为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这种划分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些混乱,也导致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因此,一些人用西医学的方法论研究、验证中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就不足为奇了。

2 中医、西医学的相同点

总的来讲,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的范畴,作为医学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者知识的实践活动。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的对象相同

中、西医学都面对的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研究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使人康复。从这一角度来讲,中、西医学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都能对人体的生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2.2认识疾病的角度相同

两者都是从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如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多认为由于外邪侵肺,导致肺气不畅而上逆而引起,而西医多认为是多种外源性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的

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从咳嗽这一现象而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法而治愈疾病。

2.3产生的基础相同

事实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学是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无穷循环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则是通过实验理论实验的无穷循环的过程。换而言之,两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形成新的、正确的理论。

2.4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同

中、西医学不仅在研究对象、认识角度和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在治疗疾病的目的上也都是为了起到控制人体如对患者细菌性痢疾(下痢脓血、红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的治疗,西医可用黄连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可用针灸治疗,即用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人体抵抗能力(吞细胞的活性)增强,并配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从而达到痢止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都把行医防病作为神圣的事业,在诊治疗程上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在治疗上多以药物为核心而治疗疾病。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实践检验,两者都是科学。

3 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3.1产生的时代不同

中、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是人类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中医学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先秦时代,一般认为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三国时期。西医学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和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大致经历了希腊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段。

3.2 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与西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反映医学对象的。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原子论。它认为世界的事物是可以分解、分离后,单独进研究的。而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认为世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医学是为科学文化形式表达和反映医学对象的:诸如细胞、细菌、病毒、器官、组织、免疫、神经传导、能量代谢等等,都是纯粹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文化形式,很少有民族区域人文色彩。这样的文化形式超越了民族区域的限限制,是任何人都无法不承认和无法不相信的。而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特定的人文背景,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和整体效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统一。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三品和寒热温凉四性;反映治疗原则的提壶揭盖、逆流挽舟、培土生金、水火相济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特殊的概念和范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医之间在理论上还不能沟通,其差别无法弥补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时,往往有许多论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而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则又容易理解。诚然,人文科学本身具有的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是现代理化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但无庸置疑的是,中、西医有

着异曲同工的效应。现在,很少有人用中医理论来解释、验证西医,那么为什么又要用西医的方法来解释和验证中医呢?我以为面对共同的医学难题应互相取长补短,把精力用在发挥各自的特长上。

3.3 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

由于中、西医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对人体的研究方法有异。从总体上说,中医主要是采取以表知里的推导方法,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以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是整体系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元素分析的方法,利用精巧的解剖技术、高倍显微镜观察和精密的化学分析,以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如:西医把人体的神经系看成是人体中最主要的控制系统,虽然后来有所变化,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自主)神经系统。近来又提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而中医则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观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现象,对人体提出肾水蒸腾,心火下降,人体的运动是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是一个自成的完整系统,并没有一个优先的控制系统来调节人体的运动。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医学的西医学只要向前走一步,也会形成中医的这种对人体认识,因为其提出了人体分为9大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是相互联系的。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协同论,在众多的相互影响的系统由必然存在一运行同期最慢的基本运动系统。这就是支配原理,它支配着其他系统的运动。而中医则抓住了这升降浮沉(阴阳的、气血精液的、脏腑的、经络的)基本运动系统来进行理论论述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模板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模板1

————————————————————————————————作者:————————————————————————————————日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法学(医药卫生)专业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基本规范要求 159dian 2717hua 1195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要求2~3~qq4~9~5~2~6~3~5 / 2`6248qq0221 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 (一)论文应含内容: 1、题目:力求简明、恰当,包括副标题和标点符号不超过36个汉字。 2、摘要:应以精炼、准确的语言,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内容,尽可能地保留原论文的重要信息;中文摘要字数为300字左右,并加入关键词(3—5个),关键词应反映全文主要内容信息;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一致。 3、目录: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含引(序、前)言,主要内容的篇、章、节的标题、序号和结论、参考文献、注释附条等。 4、正文:为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须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5、注释:为论文中的字、词等作进一步说明的文字,一般以脚注形式置于该页下方。切忌在文中注释。注释原则上不能低于6个。 6、结论:为本文最终的、总体的总结性文字,要求明确、精炼地总括本论文的观点,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7、参考文献(中外文):要求依次写明作者、书名(文章题目)、出版地、出版单位(期刊名)、出版时间(期数)版次、页码。参考文献原则上不能低于10篇。 (二)论文的打印、装订格式: 论文采用word文档书写,文件名统一用个人姓名。 1、封面:论文封面上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用初号华文楷体字加粗打印,“论文题目、姓名、班级”用二号华文楷体字加粗打印。论文题目、姓名、班级的内容用宋体加粗小二号字,本页下方居中写上完成论文的年、月。 2、中文摘要: (1)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 (2)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小三号黑体),两字间空三格(注:“一格”的标准为一个汉字,以下同)。 (3)“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四号宋体)。段落按照“首行缩进”格式,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4)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 3、英文摘要: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1)英文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精品课程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entry/uqjedAc4/ 北大医学部视频资源http://202.112.190.68/shipin.htm 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 北大医学部视频资源http://202.112.190.68/shipin.htm 上海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资料 方剂学视频: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j/fjx/shikuang.htm 方剂学网络课件: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j/fjx/index.htm 实验中医学视频: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j/syzyx/shikuang.htm 中医内科学课件: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j/zynk/cai/ctm.rar 安装须知: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j/zynk/cai/setup.rtf 内科学视频: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j/zynk/shikuang.htm 针灸学网络课程http://61.129.75.54/zhenjiu/zj_demo/index.htm 辽宁中医学精品课程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c/article_index.asp 天津中医学院-实验针灸学网络教学 http://202.113.168.14/zhenjiu/101/ 帐号:test/密码:test http://202.113.168.14/zhenjiu/101/50.htm里面的视频都可以下载! 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http://210.38.96.15/index.htm http://210.38.96.15/zjtn/index.htm http://210.38.96.15/zynkx/CONTENT/SHIPIN.HTM http://210.38.96.15/shl/index.htm 福建中医学院精品课程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C/JPKC.HTM 暨南大学精品课程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组胚教研室精品课程 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xlx/jxlx.htm 海南医学院精品课程http://210.37.79.3/jingpin/index.htm 四川大学精品课程---医学部分 诊断学http://219.221.200.61/2003/58/classonline.htm 药物化学http://219.221.200.61/2003/show.asp?id=63 病理学http://219.221.200.61/g2003/show.asp?id=57 护理学基础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47 生理学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33 生物化学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45 口腔修复学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52 河北省精品课程网站http://218.11.76.26/ 河北医科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c/jpkt.htm 中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curriculum/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医学部分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 人体解剖学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c/rtjp/ 病理生理学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c/blslx/asp/ 药理学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c/ylx/index.htm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shenbao/lcyx/lcyx01.htm 牙体牙髓学https://www.doczj.com/doc/958542864.html,/jpkc/ytysbx/index.html

中医理论课程学习的心得

中医理论课程学习的心得 时间过的好快,一转眼,都已经跟老师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好几年都没动过笔写过东西了。开始老师说让交作业,我都不知道如何写,如何下笔开始。考虑了许久决定写写中医相关的感想,主要是自己的感受。 学习中医,就要先学做人,医德很重要。这一点对我来说深有体会。刚开始讲课,老师就和我们讲解《大医精诚》,主要就说学中医要精,深入探究医理,专心勤奋;还有就是医德。文中说到“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几句说的就是,有患者疾病痛苦来求治,不管是贫富贵贱,老幼美丑,是亲人还是普通朋友,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一律同等对待。最后也说到不能依仗自己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学医的目的是在于帮助救治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忘记了最初学中医的那颗心。听着老师的教导,蓦然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现实的生活中,忘却了原来自己学医的原因,在这次的课程中很庆幸自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现在重新开始找回初心。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的三大学说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宇宙不同层面的思考。精气学说着重于天地从哪里来的宏观思考,探求宇宙的本源为出发点:因为天地从精气来,而人从天地来,所以人的精气活动感应天地精气。精气足,身体抵抗力强。阴阳学说以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为重点,着重于考量事物的变化之规律。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体任何疾病状态都是阴邪和阳气相争的结果,只有阴阳平衡,也就是阴平阳密才是健康状态。五行学

说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构成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侧重于研究一种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变化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也就是牵一发如何动全身的考量。三大哲学基础研究都有所侧重,病人本身精气足吗?——精气学说;疾病目前处于一个什么状态?阴盛还是阳盛——阴阳学说;一个脏器的疾病会对其他脏器是产生什么作用?相乘还是相侮——五行学说。我们对同一疾病的判断应该三种方法并用,不能割裂开来,并融会贯通来判断人整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的藏象理论以象识藏,就是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所以中医可以通过对象的认识,在西医学没有发现脏器有异常变化时,可提前介入,以防治疾病。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对于人类的健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等等。虽然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病人,因此我们在诊疗行为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是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吗?现在有很多人片面强调西医的技术而忽视中医的优势,或者一味强调中医传统而抵

中医学基础练习题

阴阳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火为阳,水为阴 B.南为阳,北为阴 C.木为阳,土为阴 D.功能为阳,物质为阴 E.动为阳,静为阴 2.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D.后半夜 E.中午 3. 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阴阳概念来说明() A.昼与夜 B.天与地 C.表与风 D.水与火 E.左与右 4. 不属于阳的症状是() A.声高气粗 B.多言而躁动 C.面色鲜明 D.脉细涩 E.舌苔黄燥 5. 下列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6. 可用阴阳的对立制约来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阳必阴 E.阴中求阳 7. 下列哪项不能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用阴阳学说中哪一个观点来解释()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互损 9. “阴中求阳”是指()A.阴寒证用阳热之药 B.虚热证用滋阴药 C.虚寒证用补阳药 D.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之品 E.在滋阴时适当配以补阳之品 10. “阳病治阴”的治则是针对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之证 B.阳盛伤阴之证 C.阳虚阴盛之证 D.阳气暴脱之证 E.阴虚阳亢之证 二、填空题 1.“阳胜则热”,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阴胜则寒”,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为;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为。 三、名词解释:(可不做解答,下去思考) 1.阴阳 2.互根 3.阳胜则热 4.阳虚则寒 5.阴虚则热 6.阴阳交感 7.阴阳对立制约 8.阴中求阳 9.阳中求阴 10.阴阳互藏 11.阴阳转化 12.阳胜则阴病 13.阴胜则阳病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的感想体会 西医学中医的体会 检验科刘长德 为了医院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将从一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并在回医药的开发以及理论的形成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为实现并迎接这个转变,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西学中班。通过半年的学习,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内涵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西医的理论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极大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体会很深。现就学习心得作一小结。 一、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 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

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 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 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 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 种,并 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 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 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 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76(理论课56学时,见习课20学时),学分5 一、课程课程性质和目的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学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陶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二)教学方法:课堂、音像教学 (三)教学时数:1 (四)主要内容 1、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目标要求 1、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2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目标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 3、掌握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4、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 5、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了解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9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脏腑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第四节体质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掌握瘀血、痰饮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3、熟悉七情的致病特点 4、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 5、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6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它致病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四诊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正常面色及五种病色的特征与主病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西医学差异

论中西医学文化之异同 摘要: 从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异同比较,综合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阐明了中西医学是相互对立的两套理论体系,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前后相通的两道门,作者认为中西医的交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又符合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医学中医西医中西医学差文化异性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西医学比较之研究不断、争论不休,甚至多次出现了废止中医的音符.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简单地看问题造成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逃脱其文化母体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支配着不同的行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虽然世界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从未中断过交流,人们在解读过程中也有拓展、吸纳、碰撞。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论。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理论体系的辨证思维方法,并对各学科的具体方法提供逻辑指导作用。医学发展的关键是医学方法论的变革。分析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障碍。本文试图从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作比较研究。 1 中、西医学的起源 《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在公元前 800 至200 年这一阶段诞生。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等. 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外揣内, 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高深的; 《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 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 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2 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进化、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发展密切相关。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在世界各地域生活的祖先们创造了各自不同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在各种古代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至今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则属以中国为源头的东方文化和以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发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五、六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后来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诸国,形成了所谓东方文化圈。这是人类文化史上惟一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医学体系。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然而,在中世纪欧洲宗教黑暗统治时期,使西方文化发展陷于停滞状态。经过 15 世纪到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又重新复兴了古希腊文化精神(不是回复古希腊文化),这一时期,自然科学、艺术等得到空前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成形,导致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将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

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格式.doc

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与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组成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封面 2.目录(可选) 3.中文摘要 4.英文摘要 5.论文正文 6.参考文献 7.附录(可选) 8.致谢 二、撰写规范 (一)封面:采用学校制定的统一格式(见附页) 各项目使用3号楷体 如有副标题 副标题前加破折号 (二)目录(可选):当毕业论文篇幅较长、层次较多、结构复杂时 可列出目录 目录一般只列至三级 并标明页码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 可另起页;"目录"两字使用3号黑体字 居中 中间空一格 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及开始页码;目录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 要求标明页码 每项内容与对应的页码之间使用省略号分隔开 此项可不必备 (三)论文标题:论文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 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 加粗居中;外文用Times New Roman 加粗居中 (四)署名:毕业论文署名不要用化名和笔名 署名要放在标题之下 占一行 与标题对应而居中 名字是两个字的当中空一格 署名选用小4号楷体 (五)中文摘要:"摘要"二字使用小4号黑体 中间空一格 加粗;摘要内容使用小4号楷体 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4号黑体) 其后为关键词(小4号楷体) 关键词数量为4-6个 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

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一般中文摘要约200~300汉字 (六)英文摘要:应含论文的英文题目 全部采用大写字母 "Abstract"(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 内容使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小4号字加粗)其后的关键词首字母大写(小4号) 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 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一般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七)引言(可选):是论文的起始部分 旨在向读者交待本课题研究的来龙去脉 起到引出正文的作用 引言要写得简明扼要 篇幅不要太长 标题使用小4号黑体字 独占行 空两格 引言两字中间不空格;引言内容使用小4号宋体字 引言亦可不作为标题 (八)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等 在本部分要分析问题 论证观点 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字数在5000以上 1、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 小3号黑体字 加粗 独占行 句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1"4号黑体加粗 独占行 句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1.1" 小4号黑体加粗 独占行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D 消长平衡 E 阴阳自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 A .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 .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3 《内经》认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 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4 “阴阳互藏” 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 阳的哪一特性( ) 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相转化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12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交感 E 相互转化 13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11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 阳在外,阴之使也 B 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 阴在内,阳之守也 A .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8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 下午 D 上午 ) B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9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10 “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D 转化性 C 下午 C 下午 C 前半夜 C 下午 ) C 消长平衡 E 规定性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一) 中医难学,但学好中医有方法。如何学好中医?一般来说,我们先要把课本学好,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以下谈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几点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一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这一条非常要紧。我读大学时,是先在课堂上读四年书,再开始临床实习(大四时曾有两个月的临床见习)。我认为,临床一定要早,若临床太晚,不利于医术提高。临床要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先在教室里呆坐几年,等到了临床,课堂学的东西都不记得了。 再者,只有从临床上才能体会到何为疾病,如何治病,中医如何取效,若不临床,以上都不过是想象,是闭门造车。我自己的体会,多多临床,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临床中学习。每个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病人拿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交付给我们,这是对于我们的极大信任,千万别辜负了病人的信任。要从病人身上学习,病人的症状变化,病人叙述的病情资料,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 二则,读各家医案。 读历代中医大家的医案,有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医术。医案不能滥读,要读适合于自己的。比如,

若想提高伤寒水平,就读伤寒医家的医案;想提高温病水平,就读温病医家的医案;想提高针灸水平,就读针灸医家的医案。我向来重视读医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间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医案著述,方便随时翻阅。 我读医案的方法。读医案时不妨先读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当辨为何证,需用何方,如何加减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原案对比,看自己差不哪里,为什么达不到原案的水平,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这样读医案,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读多提高。若能坚持数年,广览诸家的数百医案,我相信,必可提高医术,兼可学得诸家的临证经验。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先找些好医案,比如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证,再有议论,列出方药,甚是方便我们学习。另外,亦可读《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都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精华。再者,今贤所编的医案亦复不少,有的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蔚为大观,亦颇可一读,随便翻翻也不错。 三则,生活中用心。 学习中医与学习西医不同,西医的知识全在课本上,中医却需从生活中多加体会。比如,四时如何变化、阴阳怎样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出来。再如,为什么两广人会吃酸嘢?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体壮?为什么一场秋

针灸学基础知识-1

针灸学基础知识-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 1.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 (分数:2.00) A.疾病过程的症状 B.疾病过程中的体征 C.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D.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 E.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解析: 2.“阳中求阴”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分数:2.00) A.阴偏胜 B.阳偏胜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阴阳两虚 解析: 3.肝病及脾的理论依据是 (分数:2.00)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解析: 4.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分数:2.00)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调节脾胃 D.疏通水道 E.调畅气机√ 解析: 5.对全身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 (分数:2.00) A.小肠之泌别清浊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液 D.肾之蒸腾气化√ E.肝之疏泄功能 解析: 6.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分数:2.00) A.心脉 B.胸腔

C.全身 D.脉外 E.三焦√ 解析: 7.下列各项,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 (分数:2.00) A.肺朝百脉 B.脾主统血 C.肝主藏血 D.心主血脉√ E.肾主纳气 解析: 8.奇经八脉中的“阳脉之海”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阳维脉 解析: 9.最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 (分数:2.00)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火邪√ 解析: 10.风邪伤人,导致易汗出的致病特点是 (分数:2.00)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解析: 11.外感病常出现实证的阶段是 (分数:2.00) A.病证末期 B.发病初期 C.各个阶段 D.病证中期 E.初期或中期√ 解析: 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适用的病机变化是(分数:2.00) A.阴偏盛 B.阴偏衰√ C.阳偏衰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得医学巨著就是。 6、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 11、中医把人体瞧成一个以为主 宰, 为中心得整体;同时认为人与以及有密切联系,也就是一个不可分割得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得整体性,主要体现 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 为。 二、判断题 3、个人社会地位得改变对健康造成得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得范畴。 ( ) 4、中医在认识疾病得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 体。(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 神。 (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5、简述形与神各自得含义及二者得关系。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如何?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得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中医学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影响下所形成得,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得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得一门自然科学。 2、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

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四、简答题 5、形体,就是指构成人体得脏腑、经络、五体与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得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得神,就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得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得神,就是指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得关系表现为:形与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得。形就是神得藏舍之处,神就是形得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就是生命存在得保证。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人体得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得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得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得差异,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得生理活动与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得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得适应就是积极得、主动得,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论述题 1、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就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得主导思想,为中医学得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就是有机得整体:构成人体得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得病变往往就是整体得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得不同,即使就是局部得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得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得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得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得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得发生。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就是社会得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得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得进步,社会得治或乱及个人得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得思想,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 41、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51、人与环境得密切联系表现在( )与( )两个方面。 1、答:阴阳得消长平衡指二者不就是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得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与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消与此长彼长过程。事物得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人体之气得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得依据就是五行得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得必要条件。自然环境得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得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得认识,即就是“天人一体观”得整体观。中医养生中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身心合一形神共养得养生原则。、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