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名画赏析--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中外名画赏析--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中外名画赏析--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中外名画赏析--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课程:中外名画赏析

北方的蒙娜丽莎

——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看约翰内斯·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44.5X39cm

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每次看到这幅画时,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凝神注视许久。纯粹的黑色背景下,画中的少女侧身回头,双唇微张像是要诉说什么,她的面容沉静,眼神似乎流露出殷切期待之情;她身穿一件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蓝色的头巾与拧起垂下的淡黄色头巾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颈间的阴影处,一枚珍珠耳环散发着柔和动人的光芒,一切色彩在黑色的背景下都有着无比强烈的视觉效果。

画中少女的目光安静从容又带着殷切期待,仿佛在一瞥之间便能抓住人的灵魂。无数人在《蒙娜丽莎》面前驻足不前欲罢不能,而我则为这幅画惊叹不已。在我眼中,它甚至比前者更加直指人心,它所引起的悠长的思绪让我每次注视时都忍不住去想画中人身处何情何景,她的目光和神情到底想要传达些什么,画家又是以怎样的心态画出了这幅作品。简单却神秘,也许这也是这幅画被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的理由吧。

关于这幅画的背景也是一个谜,甚至于画中少女的身份也不为人知,部分评

论家认为珍珠在维米尔的画中是贞洁的象征,因此推测此画作于少女成婚前夕。然而更多的人对于它的了解恐怕是来源于同名小说和电影了。女作家崔西·雪弗兰在见到这幅画时深深为之倾倒,她被画中少女谜一般的神情所吸引而引发出的瑰丽想象化作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打动了无数读者,也包括后来将之改编成电影的导演彼得·韦伯。无论如何,一幅优秀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永远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震撼与感动。

二、约翰内斯·维米尔生平简介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20 岁时虽然继承了父亲留下的旅馆、艺术品经纪商生意但还有一些债务,家境并不富裕。繁忙的生意、沉重的生活负担或许强烈地唤起他内心对富足、安静、美好家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1675 年,43岁的维米尔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却不幸过早地溘然辞世。

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后来才被“发现”。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点,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他的画光线并不是太多,却给人以明亮的感觉。画中这种平实的情感起到了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此外,维米尔本人爱好广泛,他在“绘画之外”的光学、制图学、音乐、地理学以及天文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富于哲学思考和内省精神,他的作品表现了一种宇宙的和谐。实际上,维米尔在实际艺术创作中准确把握了绽放在17 世纪、根源于希腊时代的科学和理性之花。维米尔本人和同时代的荷兰画派中的诸多画家拉开距离的方式在于他对于自身定位及价值的反省,自觉运用当时科学手段来处理绘画和其创作的哲学思辨式的理性思考。在绘画技巧方面,他也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借鉴,如精确巧妙的构图、柔和漫射的光线、和谐单纯的色彩,给后来的画家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三、维米尔作品简析

个人认为,维米尔的画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二。首先,对于光的运用十分独特。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例,画面中少女明亮的面庞给人以非常夺目的观感,继而使我感觉到这并不是在其他画家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自然光源,而是画家将光线聚集到了模特身上,这种如同珍珠般闪耀的高光使得她的形象格外柔和与突出,也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目前普遍认为维米尔使用的是在当时十分罕见的暗箱技术,这一技术使得他能够将光随心所欲地聚集起来,再凭借这画家本人对于光线的极大敏感而巧妙分布,使得整个画面都有了令人着迷的光影效果。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画室里的画家》(又名《绘画的寓意》),在这幅作品中,明亮的光线从左侧打来,整间画室的每一样东西都如同披上了柔光一般,挂毯、桌布、服饰都有着闪光般的视觉效果而这一技巧的展示在《倒牛奶的女佣》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这幅画构图简单,色彩明亮,女佣人是个健壮如牛的村妇,她塞起了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窗户,一边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光依然自左侧打来,照亮了女佣身上黄蓝红三色对比强烈的衣裳,画中所有的物品都有着微微朦胧却不混杂的轮廓,质感都很强烈,使得观者产生了一种安详宁静的感受,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这种无声之中动人心弦,如梦如幻的光影效果,也只有维米尔能够如此完美地描绘出来,正如英国艺术史家德·斯佩泽尔和福斯卡所称赞的那样“他像法国的作家福楼拜一样,福楼拜的作品中没有一句废话,而维米尔则决心在画中不出现败笔。他画中描绘的一切景物都像是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中。由于他比别的画家更善于小心地、忠实地观察事物,所以他能真实描绘出物象所在的空间与景深。”

其次,对于描绘对象的选取。在当时的荷兰,那些比较便宜、适合点缀小型居民住宅的小品绘画比大型绘画更加符合需要。这些小品绘画并不由赞助者命题定制,而往往是由画家先进行创作再拿到市场上寻找买家,在市场的需求下,荷兰小画派的风俗画几乎被一种近乎于漫画式的谐谑情调所包围了,而维米尔却不动声色地走出了这个怪圈。我们不难发现,维米尔画中的人物与风景少有声名显赫之人与宏伟壮丽之景,他所展现出来的,往往是最贴近生活的图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纯朴自然的感动。无论是是那个倒牛奶的女佣,穿蓝衣读

信的女子,画室中的画家和模特,安谧美丽的德尔夫特,还是用珍珠项链打扮自己的少妇,写信的女人与女佣,音乐课上的少女与教师,做花边的女工,无一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与人物,事实上,这些画中的人物多是受雇维米尔画像而打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但是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却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而这些也都在维米尔笔下变为永恒的画面,向人们昭示着平凡生活中待人发掘的美。这种美,不同于南方巴洛克风格中所宣扬的来自于“天国”的庄严美感,而是由人们从“凡尘”之中所摸索、发掘出的美感,也正是借助着这种来自于尘世的美,我们才得以借由画家们的双眼来欣赏17世纪荷兰的风情百态。维米尔的独特画风以及他所达到的极高的境界,对18世纪的印象派画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印象派大师雷诺阿评价他的画是“世上最美的画”,他也当之无愧于“歌颂宁静生活的诗人和描绘光色变化的大师”的称号。

总之,维米尔显然没有伦勃朗的雄厚博大,也不如哈尔斯那样豪放不羁,但却颇能以朴实真挚的抒情打动人心。他将自己的情感同现实生活紧紧相扣,并与时代相连。在平凡的生活去发现不平凡的事物,在质朴中去发现美的力量和美的本身,用最优秀的绘画语言去真实地描绘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去刻画平凡人中的不平凡的勤劳和善良,将人格力量提升为人性的最高境界并展示给人们去赞美和讴歌。虽然维米尔的艺术距今已有300多年,但还是让人们难以释怀,就是因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生活之美,创造了美的艺术,也成就了其艺术的不朽。

四、参考资料

《浅谈维米尔的绘画风格》杨婷

《维米尔绘画作品解读》段静

维基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958981545.html,/wiki/Girl_With_a_Pearl_Earring

https://www.doczj.com/doc/958981545.html,/wiki/Johannes_Vermeer

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958981545.html,/view/1294683.htm

https://www.doczj.com/doc/958981545.html,/view/341552.htm

https://www.doczj.com/doc/958981545.html,/view/42526.htm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音乐:古诺--圣母颂

?世界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的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欣赏、了解世界名画,编者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选出100幅代表世界绘画最高成就的名画,辑录出本书。编者有机结合文字、图片、编写体例等要素,为读者打造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摘自《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一书

1./野牛图/洞窟岩画 ?画名:《野牛 图》 作者:马格德 林人(西班牙) 时间:距今约 1.5万年 类别:洞窟岩 画 尺幅:全长 195cm 收藏: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山 洞

2./捕禽图/陵墓壁画 ?名称:《捕禽 图》 出处:埃及底 比斯内巴蒙墓 出土 创作工夫:约 前1400 年 尺寸:高 81cm 类别:陵墓壁 画 收藏:英国, 伦敦,大英博 物馆 ?这幅壁画绘 制于古埃及新 王国时期一个 贵族——内巴 蒙的陵墓,描 画的是死去的 内巴蒙和妻子 儿女在河畔打 猎的情形。

3./渔夫/爱琴海地区壁画 ?名称:《渔夫》 创作时间:约前1500 年 类别:壁画 收藏:希腊,国立考古学 博物馆 ?一位年轻的捕鱼人手 里捏着捕获的海鱼。画面 表现方法朴实、简洁。当 时的爱琴海诸岛已与埃及、 两河流域有一定的交往, 因此在绘画上常常可见互 相间的影响。这幅作品中 人物的头和脚为侧面,人 体的上半身与眼睛却是正 面,无论人物的表情还是 身上的曲线,我们都会觉 得比严格遵守正面律的埃 及壁画优美得多

《最后的晚餐》艺术鉴赏

《最后的晚餐》赏析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达芬奇于1495年接受了米兰.圣玛利亚·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创作了这个名为《最后的晚餐》的壁画。由此,也开创了象征性的暗示手法。“一幅人物画的成功表现,应该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从他们的姿势中觉察他们的思想.就好象一个双耳失聪的人,虽然他听不到声音,但是依然可以从说话人的动作姿态以及口形中揣度说话的内容!”达·芬奇是这样主张的,他也这样做到了。在这幅画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静止的油画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群没有任何动作的呆板的人,相反,从每个人的不同神态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人物的动感。我们仿佛看到了整件事的全过程,耶稣是怎样镇静的说出那句让人震惊的话,菲利普是怎样一跃而起,犹大当时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最后的晚餐》这个场面就好像在一池平静的水面上投掷一块石头所引起的那愈来愈大的波纹浪图一样,在此之前是十分平静的晚餐,突然引起巨大的波动,门徒中每个人的动作、手势及面部的表情所传达出来的是微妙的因人而异的心理差别和变化。 在餐桌上,耶稣的句话刚说完,就在十二个门徒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达·芬奇没有采用一般的处理方法来对待它。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人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图可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我们可以看到,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而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画面中的所有人物,他们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被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我们仿佛能透过表情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这幅画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杨·维梅尔的重要成就,此画以黑色为背景衬托少女侧身回眸,欲言又止的情貌。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尤其是女子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可与之媲美。 维梅尔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画技使人惊叹,他运用黄、白、蓝、黑的简单色彩,对光线的刻画自然如真,细腻真实。而且从背景的空旷夜色般的沉黑,到少女遮住头发的一抹亮蓝头巾,到光滑真切的暗黄色丝袍,所有的背景都是为了衬托少女的容貌和眼神,而光线从左侧泼洒进来,少女向左后轻转回眸,眼神只有黑白光线的清澈,面容如皓玉般白净,而珍珠仿佛也在此刻具有了生命,泛动着若隐若现的情愫。 画中的少女侧着身,转头向我们凝望,双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女子背向观者、即将离去的姿势,使画面背景有了一种纵深感,仿佛掩藏着丰富的内容,使画作的内涵变得神秘而故事性,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画中女子头巾使用的色彩,温柔却光耀夺目,为画作带来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唇角的白点提高了光感,这也是画家独创性的一种创作。 整幅画的点睛之笔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珍珠在维梅尔的画中通常是贞洁的象征,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的少女仍是唯一穿着粗布麻衣却戴着高贵的珍珠的女子,体现了维梅尔创作这幅画的意蕴——画出人真正的高

贵,一种生于内心的,甚于身份地位与金钱的高贵,一种纯洁的、不可玷染的、超脱了世俗与功利的高贵之美。 画中少女的气质超凡出尘,她心无旁鹜地凝视着画家,也凝视着我们。在她将要走向一个未知地方,甚至是消失在黑暗之中时,她佩戴的珍珠如同世上最贞洁的泪珠,给我们留下了永世难忘的回忆。

世界名画欣赏500幅

世界名画欣赏500幅 第31 页【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世界花卉名画300幅欣赏7750×899世界精品名画欣赏700×1240《艺图_世界名画欣赏_第一辑_文艺复兴大师作650×921世界名画欣赏(二十二)_元令2013_新浪博客 550×454世界名画欣赏--震撼您的心灵(经典!浓重推 荐!)(1286×1848【品味经典】世界名画欣赏- 墨海雪浪的日志480×320高清晰世界名画图片欣赏750×526世界名画欣赏(38):女士肖像-佩鲁其诺_学习天地550×274世界名画欣赏-毕加索(欧版明信片)-se2146231211×314欣赏一下世界名画- 日志- 老陈画室- 雅昌博客651×381★世界名画荷兰艺术家梵高名画欣赏(四)★虔诚600×481【引用】世界名画欣赏(四) - 天边云(原夕阳红)600×790世界名画欣赏--震撼您的心灵(经典!浓重推荐!)(446×1000★世界名画:希施金-俄国风景画大师名画欣赏(二600×378欧洲古典名画欣赏(十一)690×534艺术欣赏-世界名画(1)_沈阳小站_新浪博客490×607【图片+介绍】世界名画欣赏_骷骨髑髅吧_百度470×690世界名画: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作品欣赏- 曦然600×334六一儿童节家长带幼儿欣赏气球上的世界名画525×382世界名画欣赏1 - 汕头四中- 汕头市第四中学419×500olivia的相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世界名画欣赏

600×262第32 页世界名画欣赏_达·芬奇- 〖娱乐灌水区〗- MA426×480【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梵高向日葵名画欣赏_世界名画梵高向日葵_梵610×455世界名画:弗雷德里克·莱顿作品欣赏- 曦然的346×800世界名画,名画欣赏,世界著名油画,凡高油画图片192×279昭君 出塞图名画欣赏,名画欣赏,世界名画欣赏 1859×25001920×1200桌面(世界名画) - 『数码影像』- 凉1920×1200世界精品名画欣赏640×675世界名画欣赏| 视觉中国180×291世界名画鉴赏】梵高精选名画欣赏-摄影俱乐部960×1314【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世界名画欣赏(111):纺纱女-委拉士贵支_学习天640×424【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世界名画欣赏--震撼您的心灵(经典!浓重推荐!)(1200×1600★世界名画荷兰艺术家梵高名画欣赏(二)★虔诚500×386世界名画欣赏(转载)|人文纪实篇- 深圳市振兴会546×731【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法国卢浮宫名画欣赏》- 中国名画欣赏- 外国400×266走进油画的世界欣赏世界名画-书画鉴赏专区壹328×600【西洋名画欣赏】世界名画鉴赏1920×1200第33 页世界名画壁纸第二辑图片专题,世界名画壁纸第1024×640世界传世名画欣赏(1) - 蓉的日志- 网易博客389×520星夜设计图_高清世界名画_绘画书法_文化艺术1024×862世界名画欣赏(105):情书-维米尔_学习天地_

范文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doc

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 1503-1506年 77×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 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晚钟 米勒 1850年 55.5×66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 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

最后的晚餐美术作品赏析

最后的晚餐美术作品赏析 一、作品简介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二、作品赏析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1.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2.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3.耶稣左手边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疑惑不解的多马,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他试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年轻的腓力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说:“难道在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4.他右手边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圣.约翰,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像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而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

世界名画赏析论文

《世界名画赏析》课程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及其启示》 所在院系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任课教师 提交日期2015.12.29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及其启示 摘要 毕加索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是现代西方画坛不可逾越的一座丰碑。本文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简要介绍,并加以分析毕加索的成长发展之路,探索其获得的艺术成就。从其代表作品中分析其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深入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与生活,剖析其留给世人的启示。 关键词:毕加索生平情感艺术成就启示

一、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一)、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二)、毕加索的生活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最光彩夺目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极,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1]。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父亲是美术教师,曾经做过美术馆长,而且他从小很有天赋,十岁便开始进行没事创作。1900年,毕加索到法国艺术中心巴黎,在蒙马特尔高地洗衣船里过着自由自在的洒脱的画家生活,并于1907年创作出划时代的作品《亚威农少女》,使他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1937年,56岁的他完成巨画《格尔尼卡》,取得了世界性的赞誉。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会议创作的《和平鸽》广泛流传,使他成为世人皆知的艺术大师。1973年4月,他走完人生92年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了5万多件作品,包括版画、素描、雕塑等折合当时售价2.6亿美元。 毕加索漫长的艺术生涯就是一部20世纪的艺术发展史。他的一生根据创作风格被分为“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他以《和平鸽》、《朝鲜的屠杀》、《和平》等作品呼唤世界和平。他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2]。 毕加索身边的女性不断变化,就像他多变的艺术风格。每当一个新的女人进入他的生活,创作风格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使他的一生的艺术生活充满传奇和冒险。然而,对他最恰当的描述却是“他谁都不爱,除了自己和绘画[3]。” (三)、毕加索的情感 谈及毕加索的情感,又不得不提到梵高。梵高和毕加索从艺术成就而言,两位都是大师,都是天才,都有无法比拟的世界性的文化艺术贡献。艺术的生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画家心灵的震撼和创造。 梵高也有美好的初恋,但终因那位女孩的拒绝让梵高的爱情幻想成为美丽的单相思,而且有始无终。失恋、失意、贫困日夜折磨着他的灵魂,扭曲他的性格,孤僻、少言、固执充斥他的整个生活,以致最后精神崩溃,几次被送进精神病院。然而生活的窘迫丝毫没有冲淡他对艺术追求的热情和执著。在精神病院的时候,他还坚持画了很多作品,例如,《有丝柏的麦田》、《精神病院的庭院》等,那贫穷的乡村、野蛮的环境、扭曲的树干、如同冒火的枝叶,都无言地暗示着伤害、悲伤和痛苦。梵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韵律表达其狂放的激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他能捕捉出所绘对象的本质,力图渗透到内部并全部占有,而不是言之无物、食之无味的印象派的表象。从其对比极强的笔触推进变化中感受色彩的组成就像流水的河面、有暗流还有漩涡[4]。梵高活着的时候,作品无人问津,死后作品价值竟一路

《最后的晚餐》简要赏析

《最后的晚餐》赏析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构图时,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作品在题材方面取自圣经中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传达出了丰富的心理内容。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象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

[ 世界名画 ]《世界人体名画欣赏[全]》

[ 世界名画]《世界人体名画欣赏[全]》 大会堂人民欢迎您! 2012-08-16-16:15 世界人体名画欣赏[全]前言:世界人体名画是艺术中最隽永的、意蕴最深沉的、表现力最强的绘画作品,是最能体现大师笔色、结构的画种,世界人体名画是人类艺术最辉煌的结晶!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爱情之泉》弗拉戈纳尔[法 国]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萨福和帕沃》大卫[法国]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普绪刻接受爱神的初吻》弗朗索瓦·热拉尔[法国] 1798年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维纳斯》1852-1853年卢浮宫博物馆藏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意大利]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人马怪契朗对阿奇尔斯的教育》雷根劳特1782年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柯格勒斯和奥姆菲娜》勒莫尼(lemoyne)[法国] 1724年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狄安娜出浴》布歇[法国] 1742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维纳斯诞生》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卡拉特》摩罗年代不详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泉》安格尔1856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世界名画鉴赏介绍

名称:马拉之死 时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 达维德法国 规格:162cm×125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名称:1879年8月23曰,维苏威火山爆发 时期:1881年 创作者:路易斯 埃克托尔 勒鲁法国 规格:190cm×30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名称:荷拉斯兄弟之誓 时期:1784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 达维德法国 规格:330cm×425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巴黎卢浮宫藏 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亚人发生了战争,但双方的人民却有着通婚关系。在这场战争中,荷拉斯兄弟被选出来与敌人进行格斗,达维德表现的正是个人感情服从国家利益的场面--老荷拉斯将武器分发给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画家运用了多侧面揭示主题的手法,使悲壮的戏剧性场面,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男人的刚毅、悲壮与女人的哭泣形成对比,深化了题旨的思想性。

世界名画赏析

世界名画赏析 名称: 缠毛线 年代: 1878年 创作者: 洛德·莱顿英国 规格: 100.3cm×161.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 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

名称:马拉之死 时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法国 规格:162cm×125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名称: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 时期:1881年 创作者: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规格:190cm×30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1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的赏析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是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 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名作,常译作《戴珍珠耳环 的少女》。现存藏于荷兰的海牙毛利斯博物馆。整幅作品规格为44.5 ×39cm 。这是一幅小小的油画,比八开纸大不了多少,但就是这样一 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画,却震撼了几个世纪的艺术家和游人看客的心 灵。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评论说这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是“北 方的蒙娜丽莎”。与《蒙娜丽莎》齐名的此幅作品中的少女仿佛心无 旁鹜地凝视着画家,也像凝视着我们。欣赏这幅画时,观者会很轻易 地沉浸在这脉脉的凝望中,仿佛能够透过这幅画回到17世纪的荷兰, 与画中的少女对视相望。 事实上,第一次接触这幅画,是因为一部同名的电影《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电影是由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的开 始是在初春的寒冷日子里,女主角葛丽叶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给维米 尔一家人做女佣。而女佣的住处,一个地下室,也阴暗得像洞穴。然而 这个连切菜都把蔬菜摆成不同颜色圆形的少女,艺术的天分隐藏在她美 丽的心灵中。男主人公画家维米尔是个艺术家,靠卖画来维护他在家里 的地位。还有他苛刻的妻子和岳母,苍白的脸让人在盛夏的深夜依旧毛 骨悚然。他的生活死气沉沉,外表华丽实则乏味空洞。他不停的找寻触 发他作画灵感的东西,才华横溢,却又无可奈何。故事就这样 慢慢上演,葛丽叶视男主人如诗如神,内心产生了神秘的感情。 她为维米尔买颜料,用亚麻籽油为他调制色彩,拥有极高艺术 天分的她,深深影响了维米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主角。 维米尔为她穿耳孔,仔细地戴上了他妻子的珍珠耳环,创作了 那幅《戴珍珠耳环少女》的名画。她点燃了他生命中几近泯灭 的激情,而他,创造了她生命中美轮美奂的梦想。然而二人之 间的地位悬殊,是不可能发生什么的,所以即使她看到了他眼 里的怜爱,画家也依旧不能带给她想要的幸福。在画家为她作画的时刻, 灰姑娘仿佛变成了公主。但是随之她被画家的妻子赶走,嫁给了屠夫的 儿子。而在她成了屠夫儿子的妻子后,突然收到一份礼物——那对她做 模特时戴过一次、原本属于画家妻子的珍珠耳环。故事的结尾是维米尔 的那副画,耳垂上的珍珠,镜头渐渐淡出,到嘴唇,鼻子,接着是眼睛。 一个美丽的少女转身的刹那,欲言又止的姿态,定格在了经典的画布上, 让所有看到的人,就那么一下子,时光仿佛静止在了这最美好的时刻。 与其说维米尔要为葛丽叶画一幅肖像,更不如说维米尔要为自己做一幅 画。电影结束,面对淡淡惆怅的终了,意味深远,回味无穷。也许这部 电影是一个画家眼中的电影,世界在画家的眼中也许就是这样的。世界并不是固定的,世界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形状和色调。 也许因为看过了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所以再来看这幅画总会不免或多或少的带上一些自己的主观意愿与推测。现实中的17世纪的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与梵高、伦勃朗并称为荷兰三大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生活像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由于子女众多,生活十分贫困。而因为如此穷困潦倒,使他作品流散严重。1675年,他参加了防御法兰西军队的入侵而过度劳累,生活又陷于极端贫困,在贫病交加中,留下妻子儿女去世了,终年43岁。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被人们提起。 在维米尔的画笔下,整个画面把时间凝固了,时间完全停滞下来。在他的画前,我们的心灵得以沉淀,在其中感受到身旁的时间正悄然地划过手指。 维米尔画中的人物多数是忙碌的普通人。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

世界名画观后感

世界名画观后感 >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2.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达·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芬奇的作品的。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1]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耶稣左手边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疑惑不解的多马,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他试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

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1503-1506年77×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 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晚钟? 米勒1850年×66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 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

最后的晚餐赏析

《最后的晚餐》赏析 壁画《最后的晚餐》是天才达?芬奇少数留下来“完成”的作品,现藏在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五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达芬奇是怎样把犹大的画得如此形象呢?据说当时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

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这幅画画出了12门徒各自的心理特征,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让我们一眼就看到背叛耶稣的犹大。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象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了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对称形式,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惟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是由达?芬奇开始的,真的好佩服达?芬奇这样天才的人物,在绘画上巧妙的结合,如果世上多几个像这达?芬奇样的天才科技发展将会提前好几十年。最近看了关于《最后晚餐》的秘密的书: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他在在解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时,说耶稣与信徒玛丽·玛格德琳结婚并育有一子,他们的后代延续至今。这引起基督世界的震惊,也将让这幅名画增添了许多未解之谜。提到在《最后的晚餐》中,是玛丽·玛格德琳而不是信徒约翰坐在耶稣的右

大班艺术教案世界名画欣赏

大班艺术教案:世界名画欣赏 “六一”时我们班级开展了“花香画语”艺术展,展出了孩子的绘画作品及插花作品。展出后,幼儿园里立刻沸腾了起来,家长、老师们为孩子们超乎寻常的想象而惊叹:这么美的画出自一群5、6岁的孩子手中!是的,我们也欣喜地感受到了从我们开展班级主题《亲近艺术大师》,让孩子进行名画欣赏后收到的效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许多…… 主题的生成 名画欣赏作为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仍是当今幼儿园教育中的“死角”,一直未被深入挖掘。虽然《纲要》中有提出,但是真正将名画欣赏作为一条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艺术的熏陶在目前还是少之又少。许多老师认为名画与幼儿欣赏能力水平相差甚远,孩子不理解,无法取得共鸣,也有的认为最棘手的是如何选材……其实,关键是缺乏指导的方法。由此造成名画欣赏活动逐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销声匿迹。我们在选择《亲近艺术大师》这一主题活动时也曾经有不少的疑惑:开展名画欣赏是否适合中班幼儿特点?这一主题定位在哪?应如何开展?它的意义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中班下学期开展了一系列的名画欣赏活动,我们的主题活动《亲近艺术大师》目的是让孩子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幼儿对艺术和艺术世界的基本感觉,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表现出直觉的喜爱;能够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作品的能力;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主题的实施: 认识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 1、认识印象派画家凡高及其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 2、认识印象派画家修拉及其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安尔涅浴场》。 3、认识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梦》、《三个音乐家》、《哭泣的女人》、《镜前的少女》、《格尔尼卡》。 4、认识抽象派画家米罗及其代表作《绘画》、《托儿所的装饰画》。 5、认识蒙德里安及其代表作《红黄蓝构成》。:临摹画家风格。临摹创作:《向日葵》、凡高《星月夜》、凡高《麦田上的群鸦》、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抱鸽子的孩子》、毕加索《梦》、《三个音乐家》、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创作出自己的作品。静物水粉写生《盆栽与水果》、水粉色彩练习《我的第一幅作品》、水粉《我的星期天》。:制作画家知识剪报。搜集各种关于画家凡高、修拉、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达·芬奇的资料,将文字、图片和自己的话、作品剪贴成成一张报纸。 前期准备 布置与主题相联系的主墙饰,使幼儿能置身于美的环境,感受艺术的熏陶。与孩子、家长共同搜集打印有关凡高、修拉、米罗、毕加索、蒙得里安等画家的详细介绍及画家的画像。搜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画家代表作并彩喷成大图片。在班级里布置“班级情报站”,方便与家长交流主题的开展工作。在班级中布置“艺术博物馆”、“艺术创作馆”两个区域,展出画家图片及幼儿临摹、创作的作品。在图书角中投放美术欣赏书籍,让幼儿平时可以欣赏、阅读。 家长工作 这个主题开展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将家长作为主题实施的一部分。在班级中布置了版块“班级情报站”,其中包括关于最近认识的画家的介绍、代表作等制作成的剪报、孩子的优秀作品等。使每个家长能了解我们主题的内容,开展的程度,孩子学习的情况,才能更好地配合我们主题开展的工作。我们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有的家长帮我们搜集了许多有关的画家的资料、图片,并打印,有的熟悉电脑的家长,为我们提供

世界名画欣赏论文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俄国 类别:油画 风格:现实主义 创作年代:1873年 现存藏除:藏于俄罗斯博物馆。 列宾(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的最杰出的画家。是19世纪后期的俄国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他擅长社会风俗画和肖像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直接而又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列宾从小就喜欢绘画,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美术学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第一幅成名之作,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这幅画共画了三年多时间。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为了创作这幅画,1870年夏季,列宾亲自到伏尔加河边居住,和纤夫们交朋友。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寻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纤夫形象,认真观察,并画了许多人物写生画,表现不同年龄、个性、姿态的纤夫。正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写生,列宾抓住了伏尔加河纤夫的典型特征,把他们表现的十分真实、深刻又各具特色。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

实主义精神。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他身体强壮,显得很有力气。这两个人走在最前头。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他使着蛮劲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在这有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和肤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还不习惯这种沉重的劳动。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少年右面的老头儿好像有病。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他正在用袖子拭额上的汗珠。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