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廖姓字辈排行、廖姓楹联典故、廖氏历代名人

廖姓字辈排行、廖姓楹联典故、廖氏历代名人

全国廖氏新排统一字辈:“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台湾云林廖氏字辈:

下浦里元表支派:“文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奉天发隆”。

小茄苳理明支派:“利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义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高腾”。

台湾马冈廖氏字辈:“德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台湾台中廖氏字辈:“汝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

台湾三岑乡廖氏字辈:“日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台湾桃园观音乡廖氏字辈:“国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台湾桃园大鱼池、马坑廖氏字辈:“烈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苍梧千载茂丹桂五枝香”。

台湾厚福廖氏字辈:

道烈、道顺支派:“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道昭支派:“崇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台湾平寨廖氏字辈:“再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

台湾清武廖氏字辈:“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

台湾廖氏老六字辈:“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台湾台北武威廖氏字辈:“文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台湾台北土城乡廖氏字辈:“子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

台湾台中西廖氏字辈:

屯区勤朴支派:“光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下庄仔问支派:“傅家德谊惇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台湾港尾廖氏字辈:“上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尚贤”。

台湾屏东廖氏字辈:

大房支派:“相朝镇贵天新振庆运兴文元德昌”;

晚房支派:“相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两房合派:“盛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湖南临湘廖氏字辈:“天应长兴永祖源敦大启贤良孝友传家世泽芳国华文章膺上选登朝佐治庆隆昌”。

湖南道县廖氏字辈:

乾派:“盛家治均安积”;

坤派:“菏莲珠花翠”。

湖南娄底廖氏字辈:“国万朝添子世代荣华长忠邦定安太仁泽永兴强”。

湖南湘乡廖氏字辈:“国万朝添子世代荣华长忠邦定安泰仁泽永兴祥克纯宏祖武光宗兆吉昌自修至平治经伦显名扬文德播寰宇道义振楚湘礼贤承先训敦行启善良”。

湖南新化廖氏字辈:“可绍先人志宜贻百代光家声垣振作德泽自延长”。

湖南长沙廖家渡、廖家湾、乌龟山廖氏字辈:“惟时士学之宗文华国光先德永兴景运宏开传贵嗣恒修裕懋振家声”。

湖南长沙湘春门廖氏字辈:“永公开裔源远思贤塘国元玉宗启文光振世家训定发其祥大崇庆典庆晋寿康承先贻泽泰运鸿昌敬培勋业锡福均芳”。

湖南安化廖氏字辈:“应日添元志宗文立大昌荣华兴富贵永远德贤良锦章新灿基镇资深勋封锡泽彩烈储金湘楚炳瑞钟渐来鸿持钧淑懋焕起铭洪”。

湖南嘉禾廖氏字辈:“均斗才文必本荣宗胜仁万大富贵天良久征攸远”。

四川潼南廖氏字辈:

大房支派:“仕国朝庭清富贵礼义新益自成顺道安邦石良珍”;

二房支派:“仕国朝庭大乾元世代新祖宗名正学才裕启人才”;

么房支派:“仕国朝庭用云容家有光永元世先德福贵长发祥”。

四川武胜廖氏字辈:“永远庆挺昌”。

四川宜宾廖氏字辈:“德大(达)世代永昌隆”。

四川大竹廖氏字辈:“子永世应正大光明宗依德胜提维登芳诗书启后孝悌家昌仁义国安文武朝彰”。

四川中江廖氏一支字辈:“正大登明一百顺德维兴有道朝庭浦再起万年春”。

四川中江廖氏一支字辈:“奉知延再通进国永兴隆盛德乾刊大世代获朝中”。

四川成都廖氏字辈:“永作传绍祖宝器道”。

四川荣县油草沟乾山宗祠廖氏字辈:“乾坤方福卓永成正必登长光兴世泽玉启兆文明”。

广东连州廖氏字辈:“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广东信宜廖氏字辈:“中乾克日逹任德典运修廷荣福锡洪基光祖泽繁昌肇世耀国恩日益兴隆才俊秀年尚茂盛正高登”。

广东开平廖氏字辈:“福锡如章志家兴庆吉祥永宜锦祯英鸿禧荣华胜国泰祖宗长源传流万世”。

贵州遵义廖氏字辈:“碧顺文玉纯思登朝永世万代兴光中祖德金明天开正成志长云”。

贵州大麻廖氏字辈:“文昌子永世应正大光明一仕三升朝才高伍代清尚需昭先德同芳在守城宣能多治化广选名升平”。

贵州兴仁廖氏字辈:“大世国发启永兴闻龙诗云汉明遇学先”。

重庆开县廖氏字辈:“刚嗣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年二孝日时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可绍先人志宜谋百代光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锺毓秀才华出栋梁”。

重庆江津廖氏字辈:“海昌世泽”。

重庆铜南廖氏字辈:“友达士奎光京周德哲扬文武星士业忠诚现家帮”。

江西鸡田廖氏字辈:

本源原派:“人哲昭长发英雄尚后来永言多福显景运自和开”;

湛田支派:“德仕介景福仁思宗彦祖文运启家声世代振鸿名”;

鸡田支派:“德子玉必仁思文宗福显景运添芳秀世代振鸿名”;

大田支派:“德万添梅正原仲仁思宗彦凤吉光懋世代振鸿名”;

秧田支派:“德必仁应祖宗思文才添国泰运开福世代振鸿名”;

新化支派:“德华志祖昌仁义礼添玄黄任声忠信世代振鸿名”;

四田续派:“继述承昌国敦崇展达才盛朝隆建立富贵应常来”。

江西龙南廖氏字辈:“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

湖北随州廖氏字辈:“开国承先志有到自传家”。

湖北容城廖氏字辈:“正大昌盛”。

广西全州廖氏字辈:“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广西桂林廖氏字辈:“永元居耀堂太壬当益日有仕朝廷秉忠扶国传万世标立名显著文”。

云南梁河廖氏字辈:“成仙荣忠昌”。

云南泸水廖氏字辈:“开文洪子良成永朝”。注:循环使用。

陕西安康廖氏字辈:“永公开裔源远思单惟胜万子宗士文章可正家训定发其祥晁崇庆典广晋寿康承先贻泽泰运鸿昌敬培勋业锡福均芳”。

浙江景宁廖氏字辈:“荣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江苏廖氏一支字辈:“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廖氏一支字辈:“德万天蒙正世代拯洪明继述成昌国敦崇展达才”。

廖氏一支字辈:“克骨青年永世昌学文习有家元祥万代兴隆平安乐先天到得还祖乡”。资料有待补充。

门楣题辞

万石流芳:源自北宋顺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2~1107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

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四言通用联:

三州世泽;万石家声: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

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山茶咏句;性慧六龄: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著归田集;称谪仙人: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著《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世綵名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莹中,建书堂名“世綵堂”。

汝南世泽;五经家声: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五言通用联:

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一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祠厅内的这一副对联题味隽永,是廖氏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其后代遵循祖训,力体身行,历代努力不辍,终使家族兴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湾、东南亚颁较广。在香港,廖氏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国七年三修《廖氏族谱》,1995年又新修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

六言通用联:

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七言通用联:

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伤心春尽,嫠妇悲吟: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世綵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一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廖氏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却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

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綵振千秋: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綵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源远流长,自唐朝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江西省上犹县仔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联。

尧时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砺雄师,树侯封于德庆,疏陈大本,倡忠义于公庭,骏声振播而骏业开,早负千秋才望;籍隶漓江,宦游贺水,喜此地瑞云毓秀,绍世彩之明堂,桂井飘香,荐宗功之庙食,燕翼贻谋则燕毛聚,律成万古家风: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廖氏宗祠正堂楹联。

廖姓历史名人

廖湛:(生卒年待考),平林人(今湖北随县)。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

廖化:(生卒年待考),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廖抉:(生卒年待考),亦称廖扶;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东汉学者,习诗画。以满腹浩瀚如海的学问而垂名千古。根据古籍《方术传》的记载,廖抉不但习诗书,满腹经纶,而且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跟从他学习的门生弟子达数百人之多,被人称作“北郭先生”,可见当时他社会上盛誉之隆。

廖匡图:(生卒年待考),虔州人(今江西虔州)。著名唐朝文士。唐朝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

廖正古:(生卒年待考),将乐人。著名宋朝官吏。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

廖执象:(生卒年待考),顺昌人。著名宋朝诗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廖刚:(生卒年待考),号高峰,顺昌人(今福建顺昌)。著名北宋大臣。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衡:(生卒年待考),顺昌人。著名宋朝官吏。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均用:(生卒年待考),蒲圻人。著名元朝贤士。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永安:(生卒年待考),巢湖人(今安徽巢湖)。著名明朝将领。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

廖庄:(生卒年待考),吉水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谨:(生卒年待考),浙江人。著名明朝大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廖惠:(生卒年待考),四川保宁人(今四川阆中)。著名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

廖燕:(生卒年待考),曲江人(今广东曲江)。著名清朝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云槎:(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廖云锦:(生卒年待考),女;华亭人。著名清朝诗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廖寿恒:(生卒年待考),江苏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廖姓近现代名人

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生于美国旧金山。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近代民主革命家。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曾用名何柳华,廖仲恺之子;广东惠阳陈江人,生于日本东京大久保。著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廖晖:(1942年5月~):广东惠阳人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廖荣坤:(1903~1933年?),湖北麻城乘马岗罗家河湾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早年曾离家投军,因不满旧军队的腐败,一年后跑回家乡。

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任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排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当地的九月暴动。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后在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二路任队长,随部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地区坚持斗争。

1928年初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二队队长,曾率队返回黄麻地区,消灭乘马、顺河等区地主武装。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二大队大队长,参加开辟以光山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和反击国民党军“会剿”的斗争。

1931年1月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一营副营长,在新集战斗中担任突击队队长,率队首先攻入城内。同年5月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长。

193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五师师长。率部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等战役。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他留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斗争。

1933年1月,参与领导组建红二十八军,任军长。与政委王平章率部艰苦转战皖西北地区,反击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连续取得四道河、胭脂坳、叶家集、双河山等战斗的胜利。4月所部编入红二十五军,他任副军长兼七十三师师长,曾在潘家河战斗中率部担负主攻任务。同年夏季,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于湖北红安龙王山。

廖汉生:(1911~2006),湖南桑植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参加湖南桑植苏区游击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代表。湖北鹤峰第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政治部秘书,七师党委书记,九师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军团第四师、第六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副团长、政治委员,独立第

二旅副政治委员、代旅长,中共襄南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江汉军区副政委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一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兵团军政治委员兼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和中共青海省委书记,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容标:(1912~1979),江西赣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政治保卫队班长,县游击队分队长,湘赣苏区独立师第二团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一师第一团连长,红一方面军第一师第二团营长,独立团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二旅副旅长,第四旅旅长,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四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四师师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济南警备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9年5月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廖明:(1911~1988),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政治保卫队侦察员、中队长,红六军团第十八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湘鄂川黔龙桑独立团政治委员,红六军团第十六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六军团第十八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独立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七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治委员,第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四大队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五师副政委。参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围和澄邰、荔北、扶□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政治部直工部部长、直属政治部主任,伊犁军区副

政治委员、司令员。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伊犁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5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廖仲符:(1913~2001),辽宁铁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冀豫独立第二师参谋主任,第一二九师冀鲁第一支队副支队长,青年抗日游击队第三团副团长,中共中央党校干部科秘书。1940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龙江军区第三支队支队长,东北民主联军龙江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黑龙江省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独立第九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五五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参谋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工程兵处处长兼国防工程处处长,海南国防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工程兵部主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广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4月12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廖成美:(1916~2001),福建龙岩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4年参加游击队。1935年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连政治指导员、团组织干事,龙岩游击队支队政治委员。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西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参加和指挥了南洋坝、马鞍山、新祠守、黄畲、溪口镇等数十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教导员,江北游击纵队新编第七团政治委员,第二团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八团政治委员。率部转战苏皖、淮南抗战前线,沉重打击日军,并积极投入对日伪进行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取得了乌江镇、含山、和县、永康镇、定合、杨家祠堂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开辟和巩固了皖东、苏南、淮南和津浦铁路以西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第六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第三十四旅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一○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津浦路阻击战和苏北敌后斗争,随后率部转战淮南、淮北,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政治委员,炮兵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员,解放军二炮副司令员。为我军高技术部队的组建和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2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廖运周:(1903~1995),安徽淮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河南中州大学肄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曾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参加过著名的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参谋、连长,后受党派遣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第九团团长,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十六旅第七三八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第一一○师第六五六团团长、第三三○旅旅长、第三一○师副师长、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回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5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廖步云:(1914~2008)。福建武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政治部宣传员,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第三连文书。参加中央苏区第三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连指导员、团政治处技术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第三营连指导员。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1940年进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后任军委总政治部保卫部干事,西北考察团团员,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五团营政治教导员,清太徐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第十六支队支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第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参加了著名的晋中、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郴县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重庆步兵学校政治委员,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四川省军区政治委员。

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述云:(1915~1994),湖北石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卫生部司药、总支书记、卫生队队长、所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司令部队列参谋、科长,第三八五旅第八团参谋长,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旅参谋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到西南军区工兵纵队任副司令员。1952年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侧重抓正规化训练准备工作和实施工作。1953年,工程兵展开了以专业基础技术战术为主的正规训练,系统学习地雷、爆破、渡河、军用桥梁、军用道路、筑城、伪装知识和技能。1954年,工程兵按照工兵、舟桥、建筑专业进行编组,舟桥部队着重学习构筑门桥、浮桥渡场,架设低水桥、水面下桥;工兵部队侧重学习构筑指挥所、构筑和抢修道路、急造桥梁等。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75年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主持训练工作。组织了全军工程兵伪装技术集训,1976年召开全军工程兵构筑野战指挥工事训练现场会,1978年和1979年,举办了两期全军工程兵团以上干部参加的战役集训,1982年主持召开了全军工程兵开辟道路训练现场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9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九岁。

廖昌金:(1906~1972),江西上犹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家乡的农民暴动,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1931年7月参加上犹游击队,任宣传员、班长。后编入湘赣苏区红军部队,任红八军第二十三师副排长、排长,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五十团连长、第十六师第四十八团副营长、营长、红六军团司令部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营长,第一支队司令部通讯参谋兼教导队队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团参谋长,第一师第三旅第九团团长,抗大九分校参谋长,苏中军区独立团团长,浙西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胶东军区滨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苏南军区松江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黄桥、鲁南、莱芜、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公安总队总队长,兵役局局长,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

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2年10月3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廖政国:(1913~1972),曾用名廖广庆、廖光清;河南息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安独立团副连长、连长,红四方面军警卫营连长、副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营政治教导员,军委补充团营长、副团长、代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卢沟桥抗战爆发后,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第二营副营长、营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第二支队支队长,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团参谋长,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第四团团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团长,第一师教导第一旅旅长,苏浙军区第第纵队司令员。率部夜袭上海虹桥机场,参加了著名的郭村、黄桥、车桥、天目山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华东野战军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副军长。1952年回国后,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军长,1956年入文化速成学校学习,1957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1970年5月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72年4月1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许世友当时仰天长叹:“好人为什么不长久?”

廖冠贤:(1914~1983),江西宁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第一○三团连政治指导员,军委教导连政治委员,中共镇原县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骑兵团政治委员,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三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四纵队第十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三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著名的上党、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委员。同年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十五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空降兵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83年11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廖海光:(1915~1993),湖南酃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第二十二师青年干事,红军学校湘赣第四分校指导员,红六军团随营学校指导员,红二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第四师第十一团总支书记、团副政治委员,第六师第十七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过雪山时冻掉了十个指甲。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第三队指导员、抗大一分校大队政治委员。率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部分干部和学员进入胶东,任抗大胶东分校政治委员。抗战中期,任胶东军区第十六团政治委员,在一次战斗中指挥部队取得彻底歼灭伪顽军一个团又八个连的胜利。后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熟悉胶东部队,熟悉地方工作。为人坦诚、善良、热心,善于团结人,在部队有“廖菩萨”的美称。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第五师政治委员。带队伍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五师成立后,先打了个胜仗,接着在营上、小李村作战失利,部队情绪不高,他认为,一个部队,只能要求它多打胜仗,少打败仗,常胜军是没有的。一个部队,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他和师长周志坚在平度县大朱毛地区构筑了营上、小李村守敌模拟工事,组织部队反复演练了一个月。训练结束,第五师在齐家埠攻坚战中,全歼守敌一个团。1947年,胶东军区原来的第五师、第六师和警备第三旅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2月另由胶东军区特务团、滨北军分区独立1团和东海军分区独立团编成新的第五师,周志坚任师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8月成立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成立第二十四军时,任军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潍县、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政治委员,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2月20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廖鼎祥:(1918~1995),江西广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昌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员,红五军团第九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三

十一军直属政治处青年干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长征的土城战斗,朱德、刘伯承指挥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与敌刘湘部血战,时任红五军团第三十九团第三营第七连指导员红,第三十九团做为红五军团第一梯队,在刀壁山展开,第三营为左翼。按照上级要求,把敌人放近来打。第三十九团与敌郭勋祺的一个团打成拉锯式的消耗战,一度以大刀迎敌。在第三次反冲击中,第七连连长牺牲,两小时后,新任连长又受重伤。廖鼎祥向上级吴克华请求派个连长来,吴克华说:“我手头没有连长储备了,你自己当吧。”“我不是那个料。”吴克华只好给他派了一个犯了错误被撤职的连长。廖鼎祥后来担任红三十一军直属政治处青年干事、股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特务营副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第十九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独立第五旅副旅长,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八军第二○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副参谋长、炮兵副军长、志愿军炮兵副司令员。回国后,任炮兵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炮兵参谋长,炮兵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12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廖磊:(1890~1939),字燕农,广西陆川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保定军校毕业。

原为湘系将领唐生智旧部,后投靠桂系将领白崇禧,1929年被唐生智重新接收后不久正式归入蒋中正的中央军。

1936年1月23日授陆军中将军衔,担任第十五军副军长、第七军军长,1937年5月14日晋升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1939年10月23日在合肥病逝,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1939年11月20日追赠为陆军上将军衔。

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1968年12月2日),中国湖南邵阳县(今新邵县)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九兵团司令官。

廖耀湘早年就读于长沙岳云中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被编入骑兵第二连。1930年赴法国公费留学,1936年以第一名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专业。同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耀湘升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参加了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国民政府撤退至武汉后,廖耀湘升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并上书蒋介石,提出建军改进方案,得到蒋介石赏识。

1938年3月,廖被破格提拔为200师少将参谋长。当年9月,200师在湖南湘乡扩充为国民革命军新十一军,旋改为第五军,廖任该军所辖新22师副师长兼军干训班主任,因师长邱清泉未到职,代理师长之职。

1939年9月,第五军奉命南下广西,发起昆仑关战役,新22师作为该军主力,夺占昆仑关并全歼日本守军6000余人,廖因此被誉为抗战英雄。之后,新22师被调往云南,负责滇西一带的守卫。

1942年2月,应盟军要求,中国政府组成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新22师作为远征军主力之一参战。3月,新22师高速驰援同古的英国军队,将其从日军包围中解救出来,盟军赞誉新22师为“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1943年初,盟军在缅甸战事不利,被迫撤退。新22师在后路被截断的情况下,不得不翻越环境恶劣的野人山,撤往印度雷多,受到极大损失。

在雷多,新22师受到美国的训练和整编,换装了美式装备,一跃成为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之后,廖率新22师在缅北战场屡建功勋,先后歼灭日军12000余人,其中包括日军精锐之一的第18师团。1944年,新22师扩编为新六军,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新六军被调往东北战场。廖率领新六军于1946年1月抵达东北,到5月,他已经占领长春等地,但是之后被林彪等人的游击战法拖住手脚,未能北渡松花江。1947年8月,新六军与新三军组成第九兵团,廖出任兵团中将司令,此后,东北战局发生逆转,第九兵团逐步被压缩回沈阳一带。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锦州,希望切断东北战场国军部队的退路。廖奉命前去解锦州之围未果,被解放军反包围于黑山、大虎山一带。10月26日,廖耀湘部被全歼,本人被俘;仅刘玉章部自营口搭舰逃撤至葫芦岛。

廖被俘之后,被长期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61年12月25日被特赦出狱。之后,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1968年12月2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于北京。

廖锡龙:(1940~),贵州思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1940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困山村。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刻苦磨砺,参加军事比武屡摘桂冠,1979年出任陆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团长,并与当年率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17日,廖锡龙所在部队从金平向封上发动进攻,3月3日攻克封土。在指挥战斗中,廖锡龙讲求“战斗效应”,做到了伤亡小、消耗少、战果大,受到军委表扬。1984年4月,升任师长的他率部收复者阴山,他在事前反复修订作战方案,实际发起进攻时又力排众议、灵活指挥部队,于4月13日以较小伤亡攻克者阴山,歼敌五百六十余人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而且他本人被媒体评为当年“中国十大风云人物”之一。由于他表现突出的指挥才能,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亲自任命他为抗越前线的军长。

1995年,被任命为成都军区司令员!1999年9月~2001年9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

系应用社会学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2003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廖沫沙(1907年1月16日~1990年):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作家。文革中因三家村与邓拓,吴晗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1922年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一起办文学刊物。1927年到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南国艺术学院文学系旁听。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加入“左联”。香港沦陷前在香港宣传抗日救亡运动。1961年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为时任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的他和邓拓、吴晗开《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他和邓、吴三人因三家村札记遭到批判,被认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迫害,在狱中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1979年8月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90年去世。

廖志高(1913年5月20日~2000年8月28日),四川省冕宁人,193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任中共西康党委书记、省政府主席、军区政委。川康合省以后,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三书记

1965年2月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被打倒

1974年11月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福州军区政委

1980年8月突发脑血栓塞导致半身瘫痪

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教育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9年从美国布郎大学学成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大附中、上海光华大学、光华附中、国立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并曾任主任、副校长、副院长、院长等职。

廖一梅:著名编剧。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孟京辉之妻,两人有诸多合作作品。

廖昌永:中国音乐家。和郎朗、李云迪同为新生代音乐家。

香港

廖羽翘:香港女歌手

廖碧儿:中国香港艺人。

廖启智:中国香港艺人。

廖伟雄:中国香港艺人。

廖庆齐:中国香港业余天文学家。

廖伟棠:中国香港作家、诗人,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文学奖新诗大奖得主、摄影师。

廖碧欣:中国香港企业家。

廖侠怀:中国粤剧演员。

廖本怀:中国香港政界人物。

廖炽鸿:中国香港英雄人物。

廖成利:西九龙区议员,民协主席。

廖忠平:香港传媒人。

廖秀冬:(Sarah Liao Sau-Tung,1948年~)现任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于2002年上任。

廖长城:G.B.S.,S.B.S.,S.C.,J.P.(Andrew LIAO Cheung-sing,1949年~),生于香港,籍贯广东五华,1967年在英华书院毕业,为执业资深大律师。多年来出任多项公职:法律改革委员会委员,版权审裁处主席,消费物品及儿童产品安全上诉委员会主席等。现为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上诉委员会主席,消费者委员会营商手法研究小组主席,劳资关系仲裁人,退休金上诉委员会召集人等。2002年7月至2009年1月任特区政府行政会议非官方成员。他同时亦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台湾

廖俊杰:(小杰)模范棒棒堂成员之一。

廖亦崟:(威廉)模范棒棒堂成员之一。

廖洋震:台湾艺人(言承旭)F4成员之一。

廖重宾:台湾科技研发者。

廖琼枝:台湾“歌仔戏第一苦旦”,台中人。

廖家仪:台湾艺人,前环球小姐中华小姐代表.台中县客家人

廖元豪:台湾(学者)

廖德政:台湾油画家,鹤佬化客家人。

廖义铭:台湾学者,客家人。

廖堉安:台湾画家。

廖健男:台湾1944年生,台大法学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硕士,1970年律师高考及格,曾任消基会法律委员会召集人、中国比较法学会台北法律服务中心主任、监察委员。

廖守臣:台湾学者。

廖新田:台湾学者。

廖文澄:台湾企业家、凤凰旅行社总经理。

廖明毅:台湾导演.拍过以《九把刀》为主角的纪录片。

廖钦福:台湾(企业家、福华饭店集团创办人)。

廖修平:台湾画家、廖钦福的儿子。

廖未林:台湾知名设计家、插画家、装饰家,1922年生,杭州艺专毕业,画家席德进

同侪。

廖年赋:台湾指挥家.台北世纪交响乐团创办人、小提琴教授民国21年生,省立师范学院毕业。

廖耀宗:台湾经建会主任秘书。

廖唯钧:台湾世界赛跆拳道国手,台中市西苑高中学生,曾击败跆拳女将杨淑君。

廖隆盛:台湾学者。

廖炳惠:台湾学者。

廖美玉:台湾学者。

廖伟立:台湾前东海大学、逢甲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及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讲师;2004年以王功生态景观桥第三度拿下日本SD REVIEW建筑杂志奖项也荣获中国大陆WA佳作奖,2001、2002年获选年度奖及年度奖入赏,2005年获台湾建筑奖首奖,2007年获第八届台湾杰出建筑师建筑设计奖。

廖继春:台湾油画家。

廖本烟:台湾第5、6届立法委员。

廖本生:台湾画家,鹤佬化客家人。

廖本首:台湾文化人。

廖本榕:台湾摄影师.以《黑眼圈》在2007年亚洲电影大奖获得提名.以《帮帮我爱神》在2008年亚洲电影大奖获得最佳摄影奖.该片导演为蔡明亮。

廖本全:台湾学者,鹤佬化客家人。

廖本兴:台湾生态摄影家,鹤佬化客家人。

廖本胜:台湾企业家,永庆房屋总经理,鹤佬化客家人。

廖本林:台湾企业家,百容电子总经理,鹤佬化客家人。

廖本全:台湾(学者)祖籍福建诏安。

廖国栋:台湾第5、6届“立法委员”,也是现任(第7届)“立法委员”。

廖婉汝:台湾第4、5、6届“立法委员”。

廖风德:台湾第4、5届“立法委员”。刘兆玄内阁内定内政部部长

廖了以:“中华民国”第27任内政部部长,曾任台中县长。

廖福本:台湾第1、2、3、4届“立法委员”。

廖学广:台湾第3、4届“立法委员”,鹤佬化客家人。

廖学澍:台湾曾任台中市议员,台中市民政局长,鹤佬化客家人。

廖学堂:台湾中寮社区社区工作者。

廖学兴:台湾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律师,台北法律服务中心最后一任主任,和杨芳婉都是台大法律系毕业,

二人曾帮扁嫂吴淑珍在“国务机要费”案打官司。

廖大林:台湾第2、3届“立法委员”。

廖光生:台湾第2届“立法委员”。

廖永来:台湾第2届“立法委员”,前曾任台中县长。

廖维藩:台湾第1届“立法委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