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

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崩塌体长约220m,宽约15-30m,顶部标高943m左右,底部标高863m,崩塌体高度约80m,体积约60万m3。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

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

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35m 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45m左右。

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

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

2、抢险工作重点

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

3、抢险施工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

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

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臵,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4、动态监测和抢险应急预案

在抢险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二次灾害,确保抢险人员的安全,提高附近村民的防灾意识,必须做好灾害的动态监测工作。

(1)对后山崩塌体的动态、新的宏观变形进行巡查;

(2)对崩塌堆积体后缘裂缝进行监测,及时判断堆积体的稳定性。

(3)对施工断面的土体稳定性和施工安全适时判断,为高效安全施工提供依据。

(4)具体落实监测责任制、监测手段、监测人和施工人员的联络方式、施工人员遇险安全撤离路线等防灾预案。

5、做好撤离人员的安臵工作

对从被埋窑洞和附近窑洞撤离的人员要做好安臵工作,在未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不能返回附近窑洞。

国土资源部、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工作组

二○○五年五月十日

附:国土资源部、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工作组名单

柳源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

薛佩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灾害处副处长

刘传正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

康有全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杨义军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

崔海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

王润福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刘瑾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

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

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

图3 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前缘与209国道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

一、灾害基本情况

2004年5月29日18时至30日凌晨4 时(集中降雨时间为00时至4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组一带出现150mm的强降雨,30日3时20分左右鱼岭组上方陡斜坡处的表层松散坡积物在长达3个多小时强降雨的影响下发生滑坡,造成3户村民(共20人,其中4人逃生)房屋被掩埋,11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1人。

灾情发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当即成立了以副市长为指挥长,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市县两级国土资源局、公安、民政、气象、卫生、消防、武警、民兵等部门(单位)组成的抢险救灾指挥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派出专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并及时提出了抢险救灾措施和下步防灾工作建议。于30日清晨6时开始了全面抢险救灾,历时36个小时,成功抢救出伤员5人,死亡的11人遗体也全部清出。

二、滑坡成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滑坡长90m,宽24m,平均厚3m,体积约6500m3,由表层残坡

积松散堆积物组成,滑坡属浅层推移式土质滑坡。

滑坡位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质粉砂岩、泥岩等软质岩石组成的陡斜坡地带,植被较好。根据访问村民,该地带长期以来未出现过地表变形、开裂等现象,房屋也未发生过变形开裂。但根据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该斜坡地形较陡,大部份在40度以上,且冲沟发育,表层多有松散坡积物分布,岩体为软质碎屑岩,风化强烈、破碎,地质环境条件差,是地质灾害易发区。2004年5月30日00时至4时150mm的短时强降雨,斜坡土体饱水,自重加大,力学强度降低,造成快速下滑,在斜坡前缘的村民建房处形成了长70 m、宽30 m,面积达2000 m2,体积约5000 m3的堆积区,将民房、人员掩埋。

此次滑坡人员伤亡事故是由于脆弱软质岩之上的松散层受短时集中强降雨影响,在未出现明显先兆的情况下,山体失稳,发生滑坡所致,属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

三、下一步防灾建议

贵州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滑坡区进行了详细复查,对该斜坡上另外9户村民居住环境和可供选择的搬迁地址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环境条件调查。针对当前滑坡现状和斜坡稳定状况,提出了下步防灾工作建议:

(1)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应针对当前六盘水地区地质灾害险情较重的状况,立即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紧急通知;

(2)滑坡区不能再作为建设用地使用;

(3)对滑坡残留体和堆积区进行平整,平整后的地形应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4)将已被滑坡破坏了的房屋全部拆除,以避免人员返回居住;

(5)在滑体周边放臵警戒线和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封锁滑坡后缘乡村道路和前缘乡村便道(要求用块石砌筑),禁止人员入内;

(6)该斜坡上的12户村民(其中3户已被滑坡所毁),除2户臵于稳定地段

外,其除7户均处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段,应采取搬迁措施;新址应选择在地势相对平缓的硬质石灰岩层出露地带,不应选在冲沟及冲沟边缘斜坡地带;

(7)鉴于搬迁尚需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又已进入汛期,而且据气象预测,六盘水地区是今年我省降雨最大和集中的区域;为防不测,应立即制定防灾预案,明确责任人、险情巡查人、报警信号和撤离路线,并事先进行演练和宣传,提高村民自身抗御灾害的能力。

损坏的房屋

滑坡后缘

成功避让2004年9月5日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灾害地点: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

滑坡体积: 约960万m3

滑坡长度:1237m

滑坡宽度:389m

滑坡厚度:10~20m

滑动距离: 50~60m

滑坡类型: 顺层基岩滑坡

滑坡体岩性: 强风化的碳质页岩(侏罗系底部自流井统珍珠冲组)

滑动时间: 2004.9.5上午9:00- 12:00

滑坡相对高差: 283m

斜坡平均坡度: 30度

触发因素: 降雨自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降雨量达200mm

次生灾害: 堵断杨家河成湖,威胁下游云阳县上万人生命

2004年9月5日凌晨2:00和上午9:00,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先后两次发生滑坡,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4人轻伤,涉及人数上千人,财产损失十分惨重,直接经济损失约4800万元。滑坡后缘高程720m,前缘高程437m,滑坡长度1237m,滑坡宽度389m,滑坡厚度10~20m,滑坡总体积约960万m3,为大型滑坡。

9月5日凌晨2点,吉安村9组发生一小滑坡,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早上8:20,天城区国土资源局同志接到报告后,立即到现场调查灾情。经进一步巡查,发现该村2、3、4、5、6组社区内约3km2又出现新的裂缝,局部坡体上部向下滑移1~2m,立即意识到该处有可能出现大规模滑坡,于是马上调集附近武警配合当地干部,迅速将险区内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半个小时之内,险区内农户141户

850人和万开高速公路施工单位400余施工人员,共计1250人全部安全撤离。十分钟后,即上午9:00,滑坡开始向下滑动,滑体上房屋倒塌一栋接一栋,至上午12:00滑坡整体向下滑移50~60m,位于原斜坡中下部的“民国老场”已滑至杨家河边,滑体上房屋、农田、高速公路涵洞桥墩全部摧毁,财产损失十分惨重。滑坡摧毁涵洞,堵断杨家河,形成2级水库,危及下游云阳县境内关市、高阳、龙潭、白龙4个镇乡3100多户近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后经疏通河道,解除险情。

滑坡体地处川东中低山区,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底部的自流井统珍珠冲组碳质页岩、淡水灰岩。经现场调查,该岩层强烈风化,发育平行和垂直岩层的两组裂隙,将页岩切割成方块状。滑坡体所处斜坡相对高差约300m,平均坡度约30°。在这样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区内出现200年一遇的暴雨,据当地气象台观测,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的雨量,万州为172mm,达州为190mm,开县为320mm,铁峰乡位于达州、开县、万州交界处,推测铁峰乡降雨量200 mm,大量地表水沿裂隙面入渗,在重力及动水压力作用下,斜坡中上部首先滑动,摧毁并掩埋斜坡中部平台村民房屋,中部平台处岩体因后缘加载产生新的滑动,滑体物质冲至杨家河。

综上所述,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大型基岩滑坡。由于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迅速撤离,避免了1250人的人员伤亡。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成功案例。

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滑坡全景

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中后部

滑坡中部被推倒的房屋

滑坡前缘被摧毁的高速公路涵洞桥墩,堵河成湖

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油坪嘴滑坡调查报告

一、灾害基本情况

2004年6月30日凌晨2点左右,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3村2组油坪嘴在持续大至暴雨诱发下,发生体积约12万立方米的松散土层推移式滑坡,滑坡体长约200米、宽70米至120米、厚约2米至10米。滑坡造成6人死亡、7人失踪,3人重伤,2人轻伤,数十只(头)家禽家畜死亡。

二、灾害成因分析

滑坡体地处川南低山—丘陵区,区内出露地层以志留系韩家店组泥岩、灰质泥岩夹粉砂质泥灰岩。经现场调查,滑坡体所处油坪嘴斜坡总体上呈阶梯状,相对高差约300米,坡向90°,平均坡度约30°,后缘局部地段坡度可达60°以上,滑坡体位于斜坡一呈撮箕状的相对负地形处。斜坡地表出露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夹块石组成的残坡积松散堆积体,厚2米至10米。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韩家店组泥岩、灰质泥岩夹粉砂质泥灰岩,地层产状30°∠17°。上覆土层与下伏基岩组成斜向坡。见图1。

据当地村民反映,6月29日20:00至30日凌晨,区内普降大至暴雨,其强度多年罕见,两小时降雨量约在90mm以上。大量地表水沿松散土体入渗并在与基岩接触面处汇集,导致上部土体力学性质降低,在重力及动水压力作用下,斜坡后缘较陡部位(机耕道上下部位)松散堆积体首先沿基岩接触面产生高速滑动,摧毁并掩埋斜坡中部平台5户村民房屋,中部平台处原松散堆积体因后缘加载产生新的滑动,局部地段具抛物迹象,滑体物质在地表水冲刷下成流塑状冲至沟底。

综上所述,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三村二组油坪嘴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高速推移式中型土质滑坡。

三、已采取抢险救灾措施

2004年6月30日凌晨两点左右发生灾害后,村主任立即组织村民进行抢救工作,并及时向乡政府报告,后逐级紧急上报。县、市两级政府及国土资源、民政、

救灾、卫生等相关部门接到灾报后,均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灾害现场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当地武警官兵及地方民兵也积极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各组在开展救护工作的同时,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全力救伤员、寻找失踪人员和妥善处理遇难者后事等工作。并立刻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开展现场调查工作,进一步搜寻失踪者。

至6月30日下午18时,现场已找到6名死者遗体并妥善进行了安葬,3名重伤人员已脱离生命危险,正接受进一步恢复治疗。目前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各项善后工作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强监测。目前该滑坡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进一步的搜救过程中应加强监测,落实防灾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做好预警预报工作。

2、划分滑坡危险区,对危险区内的住户实施搬迁。对目前已处于滑坡危险区内的两户村民应立即组织搬迁,并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

3、主汛期已经到来,地方政府应举一反三,高度重视此类地质灾害危害性,督促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加强对类似区域和类似地段的地质灾害的排查和防治工作的检查与落实,同时应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地方干群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防范意识。

附:1、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滑坡地质灾害照片

2、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滑坡示意剖面图

照片1 滑坡后缘及中部被摧毁的房屋

照片2 滑坡中前缘堆积物

2004年9月5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2004年9月5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1-9社发生滑坡,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万元。滑坡规模5625万m3,是我国继西藏易贡滑坡后最大的一处滑坡。

滑坡体地处川东中低山区,滑坡体所处斜坡相对高差约300m,平均坡度约15°,是发生在斜坡平均坡度最缓的一处特大型滑坡。 9月3日,区内出现200年一遇的暴雨,据当地气象台观测, 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达州雨量为190mm, 9月5日11时30分开始慢速推移式滑动,当地利用高音喇叭等方式,组织迅速将险区内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滑体上房屋、农田全部摧毁,至晚上11时滑动距离约200m。滑体物质冲进河床,堵河成湖。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大型推移式

滑坡。由于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迅速撤离,避免了1255人的人员伤亡。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成功案例。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

滑坡前缘堵江

被毁坏的房屋

(据灾情速报、乔建平调查,孟晖编辑)

云南省滇西地区洪涝泥石流灾害概况

一、基本灾情

2004年7月,云南滇西地区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暴雨,4日至5日和17日至20日两次发生洪涝、群发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48人,失踪85人,伤病497人。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

(一)“7·5”灾情。2004年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普降暴雨,形成山洪、泥石流及滑坡灾害,导致农田、民房及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严重受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灾害造成36个乡镇、2个农场受灾,共造成18人死亡、24人失踪(其中,直接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死亡14人、失踪4人),11人重伤,需要紧急转移安臵灾民28304人;倒塌民房15490间,严重破坏26646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9亿元。

(二)“7·20”灾情。7月17日至20日,云南省西部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怒江流域出现50年一遇、大盈江流域出现20年一

遇的特大洪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仅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乡政府到该乡芦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石流沟13条。灾害造成30人死亡、6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其中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一处特大滑坡泥石流,就造成12人死亡、41人失踪。

二、这次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特点

此次滇西地区以群发坡面型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为主。滑坡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和部分村庄附近,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支流沟谷中。仅支那乡政府到该乡的芦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石流沟13条。

云南省滇西地区“7·5”、“7·20”洪涝、泥石流灾害具有如下特点:

(一)强降雨是诱发因素。据气象资料,从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受灾严重的盈江县平均降雨量为117.33mm,部分乡镇最高降雨量达350mm;陇川县平均降雨量为137.77mm;瑞丽市平均降雨量为132.4mm。7月17-18日腾冲县降雨量达159.6毫米。据盈江县气象局昔马气象哨资料,7月1~20日总降水量达1068.3毫米,其中有8天的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类似的降雨过程如果发生在云南省的其它地方,同样会导致重大灾害。

(二)强烈风化的花岗岩风化带坡和、层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此次泥石流发生的地区,主要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区,山高坡陡,花岗岩风化强烈,风化层厚(部分地区风化带厚度达到50米)。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坡积物易于滑移,造成大量的呈条带状的坡面型泥石流。

(三)山高坡陡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芦山村委会位于支那乡政府北西约20千米处,香柏河村、花鹿塘村、蕨叶坝新寨、蕨叶坝老寨、芦山村新寨和芦山村老寨均分布于芦山河两岸。河谷岸坡一般都在40度左右,局部地段在50度以上,总体上属于中切割中山地貌区,芦山河支流沟谷的地形更为险峻。借助陡峻的地形条件,使雨水能够快速汇集,短期内

在沟道中形成滚滚洪流。在雨水浸润和洪流冲刷下,使山坡上在一般情况下看似稳定的表土、树木成片下滑。在特殊地形条件控制下,增加了本次地质灾害的突发性。

(四)茂密的亚热带雨林树木夹入洪水泥石流中,使其破坏性增强。灾区属于亚热带雨林地区,其中陇川县山区大部分处于,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茂密,树木高大。长时间降雨使表层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在后期的强降雨过程中;陡坡地段的表层岩土体及其上面的树木植被,在重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失稳并产生滑移,形成了“坡面泥石树木流”,当地称其为“山剥皮”。

这种坡面泥石树木流在向下游的运移过程中,又不断冲刷和携带支流沟谷中的泥沙树木,并与主沟中的洪水汇合,形成洪水、泥沙树木混合流,堵塞桥涵、冲毁公路河堤和房屋,致使河流改道,淹没村庄房屋和农作物。在调查中,山出口的平坝地区和河流的两侧,可见到大量的树木堆积。另外,当地的民房大部分又多是土坯墙结构,遇水后极易软化倒塌,因此,此次洪涝泥石流灾害,房屋倒塌和毁损严重。

(五)村庄密集和灾害发生在夜晚加重了灾害损失

本区的地理-地质环境本来就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但现实条件下类似现象在全省都十分普遍。在不适宜居住区人口和财产的增加,必然导致临灾条件下生命、财产损失风险的增加。大量人口聚居导致的陡坡垦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房、修路对自然斜坡的扰动,群众防灾知识的缺乏和灾害发生在夜晚等因素叠加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灾害的形成,加大了灾害的损失。

三、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滑坡概况

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初步调查资料:该滑坡长200米,宽100米,规模近100万立方米。主要岩性为下元古界高黎贡山群花岗岩和片麻岩,受其断裂影响,岩石破碎;在亚热带气候影响下,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带深,风化物疏松。在强

降雨的作用下,形成滑塌,掩埋其下方的村庄,造成了重大的人员死亡。

蕨叶坝村(新村)滑坡

泥石流沟树木堆积

(据陶庆法、云南国土资源厅调查报告)

贵州省纳雍县危岩崩塌灾害初步调查

1 基本情况

2004年12月3日3时40分,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后山发生危岩体崩塌,崩塌体冲击了山下土坡和岩脚寨(组)部分住户,形成特大型地质灾害。据统计,共有19户村民受灾,12栋房屋被毁,7栋房屋受损。截止12月9日19时,已发现死亡39人,5人失踪,另有13人受伤。

2 危岩崩塌地质特征

发生崩塌的危岩体后缘高约2200米,前缘高约2160米,相对高差约40米。危岩体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3米,垂直厚度约40米,体积约4000立方米。崩塌堆积体前缘高程约1850米,崩塌体分东西两支由北向南崩落堆积,前后最大落差350米,造成危害的西支最大水平冲击距离约500米。

通过观察危岩崩塌灾害现场,此次山崩灾害的地质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1)崩塌发生的部位是整个山体陡崖带的组成部分,其东西两侧还存在危险岩体;

(2)崩塌部位后山在地形上是一“圈椅状”汇水区,该区域中间冲沟正对崩塌部位;

(3)两侧危岩,特别是东侧危岩顶部已开裂达20厘米,裂缝中树木较为茂盛,根部生长在裂缝中;

(4)组成危岩体的地层为三叠纪灰岩、泥灰岩和粉质砂岩,彼此软硬相间;

(5)岩层产状为向山内缓倾,沿陡崖面发育一组结构面切割岩层,形成易于崩塌的地质结构。此次崩塌断面下部两侧为新鲜岩面,中、上部均为旧裂缝,

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治理工程概述

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 一、项目概况 计划项目名称: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 工作性质:灾害预警 局归口管理部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 工作起止年限:2003~2009年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06年工作任务: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长江上游(宜昌-江津段)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示范、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和重点地区风险评估示范,启动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研制及示范、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研究和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 1.在示范区群专结合的监测网建设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完善示范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和预警预报分析系统,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2.开展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相关调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建立预报预警分析系统,并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3.开展长江上游(宜昌-江津)地质灾害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选择重点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微变形遥感动态监测示范; 4.开展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完成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提交成果报告; 5.开展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提交成果报告; 6.研制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并选择重点地质灾害体进行示范应用; 7.开展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查明岩溶塌陷区

铁路事故案例汇总

锡林浩特车务段铁路交通事故案例 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 人身安全案例 一.路内职工责任轻伤事故案例 X年X月X日X站上水防护员李X上水作业时,因雨天道滑,忙于抢点,摔倒在水井盖上,造成人身轻伤。具体情况如下: (一)事故概况 X月X日10时05分,X站清扫员兼上水防护员李X担当1道客车X次上水作业防护任务。上水作业时,李X帮助上水员拉水管,因雨天道滑,摔倒在1、Ⅱ道间第3位上水栓上,被上水栓阀门手柄杆碰伤,造成右股骨粗隆部开放性粉碎型骨折,构成人身责任轻伤事故。 (二)事故原因 1.李X上水作业时,在雨天道滑的情况下,既未按规定穿防护雨具,又忙于协助上水工抢点作业,不慎摔倒在水井盖上,造成摔伤。 2.李X担任清扫员兼上水防护员职务,在上水作业中精力不集中,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上水过程中未认真确认周围状况而导致摔倒碰伤。 3.X站在恶劣天气下未对上水作业进行重点卡控,致使在上水作业时间紧的情况下安全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防范措施 1.严格劳动安全管理。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人身安全工作,把人身安全与行车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劳动安全检查教育,严格落实职工现场作业安全控制措施,加大人身安全检查力度,消除劳动安全隐患,确保职工人身安全。

2.严格施工检修作业等防护工作。各单位要认真查找施工防护安全措施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作业防护人员在施工、检修、清扫设备作业中,要严格防护措施的执行,杜绝防护不到位问题的发生。 3.认真开展劳动安全对规对标检查,加大现场作业过程卡控,确保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二、X站“7.11”调车人身伤害事故 (一)事故概况: X年X月X日,X站解体3108次,10点20分调车长XX传达完计划后,站在机车媒水车一端运行方向右侧开始作业,机车运行中在绕过钩头向左侧移动时,右脚踏空,坠落在线路内,造成双腿被轧断致残。 (二)原因分析: X年X月X日当天X站有降雨,站区泥泞,调车长XX在作业中违反《作业人员劳动安全控制措施》的规定穿雨鞋作业,在机车运行中移动位置时没有站稳抓牢,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防范措施 (1)各站长要按规定在调车作业时到现场盯控,卡控作业的关键点,消除安全隐患。 (2)在调车作业中作业人员要按照《人标》、《作业人员劳动安全控制措施》中的规定,按规定着装,在作业中一定要抓稳站牢。特别是在作业中不要分心,不要偷懒,必须按照规定执行。 三、X站“1.22”人身伤害事故 (一)事故概况: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摘要: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每年由于地质灾害带来了较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针对于典型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利用灾害链式机理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对于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链式机理;锻炼措施 前言:典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经常产生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典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石漠化等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护,建立有效地链式机理,对于解决我国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典型地质灾害的链式过程分析,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有效发现,形成灾害链,对要素问题进行把握和分析。目前来看,对于滑坡、泥石流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但如何对灾害链式机理进一步研究,更好地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防护,成为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分析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我国经

常2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问题,对于灾害产生的链式机理进行分析,以寻找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一)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探究 滑坡产生的原因与地质、岩土性质、结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着较大的关联性,这些因素会导致滑坡灾害出现,从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地震区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另外一些强降雨地区,滑坡灾害较为显著。关于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产活动会对原始地貌环境产生破坏,从而为滑坡产生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上自然环境,例如地震、强降雨、冰雪融水等影响,从而激发滑坡灾害发生。为了更好地预防滑坡灾害,通过采取有效地工程措施,能够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稳定。 (二)泥石流灾害链式关系研究 泥石流问题,也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主要是高浓度水砂砾复合,由颗粒差异较小的岩石体和液体进行联合运动。泥石流的产生往往与滑坡相伴而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关于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 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泥石流的?a生主要是人们对原始地貌的破坏,导致土壤出现疏松的现象。同时,由于

铁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铁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防止、减轻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岩溶陷穴、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铁路交通安全、运输秩序的影响和对运输设备造成的损害,提高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土资源部、铁道部关于加强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1.3 工作原则 1.3.1防治为主,安全第一。地质灾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灾害应急以保证旅客人身安全为最高原则。 1.3.2全力抢修,先通后固。灾害抢险要以最快的速度抢救人员,全力以赴恢复通车。在抢修通车后应立即进行加固,尽快恢复正常运输。 1.3.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铁路地质灾害应急实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逐级负责制。根据灾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由相应各级责任部门组织协调辖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1.3.4 团结协作,服从大局、国家重大抗灾、救灾活动,铁路要优先安排运力,提供运输保障。在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导下,铁路各单位应配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协调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实行同沿线有关单位和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联防,争取地方群众积极支持。应根据有关情况,请求地方政府协助做好喝灾民的救治与安置、维护铁路灾区治安秩序、向铁路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等工作,帮助铁路抗灾,尽快恢复铁路运输。 1.3.5依靠科技,提高效率。铁路地质灾害应急要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装备,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

应急工作水平。 1.4适应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国家铁路、根据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 非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汛期暴雨洪水引发的地址灾害相比具有更大的不可预 测性。本预案针对非汛期发生的影响铁路运输的地质灾害编制,汛期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按照《铁路防洪应急预案》有关内容执行。 2 应急机构及其职责 2.1铁路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机构的设置 铁道部设立地质灾害应急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路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救灾工作。铁路局设立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救灾工作。铁路有关站(段)组成以站(段)长为组长的站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领导小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 2.2铁道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机构 铁道部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铁道部主管副部长 副组长:铁道部总调度长 成员:运输局局长 运输局准备部主任 运输局基础部主任、主管工务副主任 运输局调度部主任 建设司司长 安监司司长 计划司司长 财务司司长 劳卫司司长 公安局局长 宣传部部长

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全球破坏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地危害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在灾害发生后精确的把握灾区的基本情况,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作为一项能够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地震震度、烈度评估以及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求掌握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现状,为将来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更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地震滑坡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地震活动的频发,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呈不断增强的趋势,导致我国地质灾害不仅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并且近年来发生频率高、灾损严重。所谓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1]。由于地质灾害往往破坏力强大,尤其是地震所引起次生地质灾害尤其严重。因此对地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阶段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采集、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对实现高效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具有重要意义[2]。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3],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与常规信息采集方式相比,遥感技术在灾区信息的获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的受灾地区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从宏观上反映受灾地区的情况。例如,一景TM影像可以覆盖185km×185 km的地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

城市地质灾害遥感监测

摘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地质灾害监测的可行性和具体的应用方法,并探讨了 建立城市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的具体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且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和谐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中,遥感技术能够起到预警、动态监测、灾情评估、辅助决策等作用。它能为灾害的快速调查、损失的快速评估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手段,也可以为救灾、减灾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13.1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地质灾害监测的可行性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很多城市和城镇都依山傍水而建,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这些城市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盟等。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盟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并通过结合地面调查的分类方法,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美国地调部门就通过对美国路易斯安纳州沿海区域和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填图,查清了可渗透和不可渗透沉积岩以及断层情况,这些资料对合理规划沿海区域的开发行为、最大程度降低土壤流失至关重要。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经初步统计,迄今大约已覆盖了8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为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其后,我国先后在雅砻江二滩电站、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电站、黄河龙羊峡电站、金沙江下游溪落渡、白鹤滩及乌东清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20世纪90年代起,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这些调查大都为中一中小比例尺(1:25万~1:50万)的地质灾害宏观调查,主要调查的成果有: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 近年来遥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成熟,机载孔径雷达(SAR)及干涉孔径雷达(INSAR)的出现,使得可以接收和处理的城市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越来越多,波段越来越细。RS、GPS、DBS、GIS的高度集成,为遥感信息的数据挖掘、数据综合和数据融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合适的工具。利用遥感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识别、监测,进而建立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系统,是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途径。对各类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体的电磁信息进行归类,查询最优的特征信息,可以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形貌特征的的分析、预警提供依据。国内外的实践结果表明,遥感技术能使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由盲目被动转为耳聪目明,能及时发现并超前预报,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灾害发生前,通过遥感影像提取灾害体特征信息,结合GPS和地面控制点影像库,可实施灾害预警监测。灾害发生时,启动应急响应,开展灾害航飞监测、快速定位受灾 区域和受灾程度,可寻找有利的营救生命线,快速营救受灾人员。如 图13—1所示的崩滑。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地质灾害实习报告

青岛典型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 0引言 摘要:青岛市崂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引 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在对区内地质灾害点全面调查、排查和勘测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 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编制出崂山区典型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为该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治理施工方案;青岛市崂山区 青岛市崂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 1 ] ,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的同时,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引起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并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2 ] ,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隐患,而且给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增多,特别是2007年8月11日崂山区遭到了50年一遇的暴雨,对区内的地质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哥庄街道返岭前发生滑坡,其他地点也发现灾害隐患。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重新对全区地质灾害隐

患点进行了新一轮详细的调查,进行了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全面调查、排查和勘测工作,编制了崂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方案①。为崂山区全面科学地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经调查发现,崂山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3种类型,区内有重要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50处,其中崩塌34处,滑坡12处,泥石流4处,各街道办事处不同地段及景区地质灾害及隐患 点情况见表1。 崂山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拔250 m以下,少数灾害 点分布在300 m以上。从地形特点上,多分布在山坡陡峭及河流切割深度强烈的区域,除此之外,一部分由人类工程地质活动造成的灾害及隐患点分布在交通干道两侧[ 3 ] 。崂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及隐患存在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地质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地壳区域性抬升和较强烈的断裂活动是导致地形陡峭、山势险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山体顶部岩石多呈散体状的内在因素[ 4 ] ;流水切割、风化则是沟谷纵横“V”型谷发育的外部条件;人类工程地质活动和社会经济 活动破坏地质环境则是造成灾害隐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区内山体或危岩体崩塌占灾害隐患数量比重较大,大多分布在山势陡峭、岩体破碎、坡面巨石堆积的地域,泥石流灾害隐患多为陡峭的“V”型

地质灾害调查与测绘知识试题

地质灾害调查与测绘知识试题 每题1分,共100分。 1. 地质灾害采用()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点线面) 2. 点的调查指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进行重点地质调查。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 3. 线的调查指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进行追索调查。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 4. 对威胁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居民点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000-1:500) 5. 野外调查工作应采用()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0000或更大) 6. 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分为()。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级、二级、三级) 7. 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简单、中等和复杂) 8. 按危害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调查区。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重点和一般)

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2008.No566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河南几种易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河南 防治 一、河南地质环境概况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1)地质条件方面,本省处于北东向新华夏系、东西向秦岭纬向体系,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体系相互交叉,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壳变形较为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形成大规模的断裂破碎带;(2)地貌条件方面,河南正处于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的地带,地貌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山区高差悬殊,沟道纵比降大;(3)气候条件方面,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累暖气流交替频繁,气象复杂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一些较大的灾害往往遭暴雨后形成。 二、主要地质灾害的形式和分布 河南省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笔者根据灾害多发地带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分为以下四类: 1、山地丘陵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我省主要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和豫北太行山区,这些地区地貌类型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山体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组成,受断裂及构造控制。沟谷多呈“V”型,相对高差大。①崩塌是指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是山区与黄土丘陵区较普遍的灾害。它常常阻断交通,堵塞河道,毁坏农田和房屋,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危害。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滑坡在省内山区和黄土丘陵区时有发生。③泥石流是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的泥浆,由于震动或在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下,沿坡面或槽沟作突然的流动现象。多发生在我省深山区。 2、矿区。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开发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面塌陷在煤矿区普通存在,在开采规模较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表现的尤为突出,开采区地表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害到开采区内的耕地、村镇、道路设施及矿井安全生产,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义马、鹤壁、济源、永城等煤田开采区。地表塌陷损害建筑物、公路及水利设施,使大量农田成为积水挂地,而且也对地下水和土地造成污染。 3、黄河及沿岸黄土区。河南省境内黄河长711km,流域面积约3.6×104km2。由于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下游,造成下游河床严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重淤积。随着河床的淤高,大堤也不得不随之加高,呈现出越加越高、越高越险的恶性循环。黄河下游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目前滩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5 m,部分河段如封丘曹岗附近滩面高出堤外地面10m。据测算,黄河若在郑州-开封河段决口,洪泛面积可达2.8×104km2,受灾人口945万,京广、京沪、京九、陇海铁路将被迫中断。决口后水沙俱下,河渠淤塞,良田沙化,一次决口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近千亿元。我省黄土高原地区位于豫西山区,涉及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2.7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其中,极强度侵蚀面积1284.5km2,强度侵蚀面积4765.31km2。强度以下侵蚀面积17428.14km2。侵蚀类型以沟蚀、面蚀为主。侵蚀模数>5000t/km2?a的多沙区,面积6049.81km2,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及伊洛河下游沿岸地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营养元素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并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树木生产力下降。 4、城市。我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飞速变化,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而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处于地下水超采状态,长期的超采形成数个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三、防治建议 我省地质灾害频发,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已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分析全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如下建议:⑴完成310国道(洛阳—三门峡段)和陇海线洛阳以西地段、京九线大别山段、焦枝线宝丰—南阳段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要进行如灵宝、卢氏、桐柏、林州市等典型市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前期勘查,提出治理方案,分期治理。⑵在大型矿山,重点是煤矿采矿区进行环境治理及技术改造,避免矿山生产对环境造成破坏。⑶在黄土丘陵、黄土塬(台)区及黄河沿岸大力加强绿化和水土保持。⑷对于持续、大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及取水成本高的城市,应采取控制开采、分层开采,开辟新水源地等措施,解决城市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⑸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群测群防体制。⑹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机构,增大灾害研究和防治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志涛,黄光寿,韩书记等.河南省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4) 3.潘懋,李铁锋.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张逸阳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目录 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 二、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16) 三、数据库填表说明 (26) 四、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技术要求 (27) 五、输出图形建设技术要求 (32) 六、项目成果报告(电子版) (34) 七、信息化成果存储格式 (35) 八、备注 (36)

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 3.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项目概况 工程区位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左岸,最高中山地形,构造剥蚀地貌,最高点为后缘二蛮山,高程1063.4米,最低处为瀑布沟电站库区正常蓄水水面,高程为850米。850m~960m呈陡缓交替的山地斜坡地貌,其中高程为920米~960米为平缓台地,是集镇所在地,地貌坡度8°~10°;高程960米以上为山势陡峭的中山地貌。2010年7月27日凌晨5时许,因持续强降雨加上暴晴,后背山突发滑坡,造成万工集镇91户房屋受损、1人失踪、1500人被迫连夜转移。为了避免山体再次滑坡,采取监测、防治等措施。 万工集镇边坡变形监测系统概况 基坑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有哪些? 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 监控要求。 2.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 影响。 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一、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 1.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 2.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 时绘制有关曲线图; 3.巡视检查的记录; 4.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 5.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 6.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 及建议; 7.其他相关说明。 二、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该监测期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 2.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 3.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4.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 5.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三、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监测依据; 3.监测项目;

论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

论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26T15:34:01.907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2期作者:李忻璞[导读] 社会经济发展与高速铁路建设相辅相成,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推动高速铁路建设,而高速铁路建设又带动了区域经济水平提升。铁路建设与其他交通设施不同,铁路交通线路较长,且跨区域比较广,建设高速铁路的时候要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诸如地层结构和地质地貌,所以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同时出现地质灾害的频率也很大。想要保障高速铁路建设质量,在降低建设铁路成本投入的同时, 还能保障铁路运输效率。本文针对高速铁路沿线地质 李忻璞 甘肃铁科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与高速铁路建设相辅相成,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推动高速铁路建设,而高速铁路建设又带动了区域经济水平提升。铁路建设与其他交通设施不同,铁路交通线路较长,且跨区域比较广,建设高速铁路的时候要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诸如地层结构和地质地貌,所以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同时出现地质灾害的频率也很大。想要保障高速铁路建设质量,在降低建设铁路成本投入的同时,还能保障铁路运输效率。本文针对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简单研究,探讨地质危险的治理方案和预防措施。关键词:高速铁路;地质危害;危险性 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进入到地质灾害高发期。高速铁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而扩大建设规模,高速铁路所经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质地形条件各异,再加上较为复杂的地下水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铁路受到导致灾害威胁严重。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地质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对高速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研究,探寻解决方案。 1.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原因 1.1自然环境恶化,地质环境复杂 我国拥有十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河流众多造成严重地面侵蚀。在气候上我国南北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我国强烈的板块构造活动引发强烈的地壳活动。最近几年,我国地壳活动频繁,接连发生的地震时最好的证明。广大山区缺少植被覆盖,岩石裸露在外面加上地质结构复杂。同时我国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日渐严重,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地质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使得地质环境更加脆弱,诱发大量地质灾害。高速铁路线路绵长,途径的地质和自然环境类型众多,不可避免地会穿过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剧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1.2铁路建设工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 建设铁路之前施工人员要进行地质勘探,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和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导致地址灾害潜伏其中,或者是在勘测中已经知晓某些地段存在着恶劣的地质环境,但是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或者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在对线路规划设计的时候,没有对高速铁路沿线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铁路建设时采用的方案不合理也会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当前的铁路建设方案很多都跟不上形势,在设计过程中凭借经验开展工作的比重较大,高速铁路缺乏必要的科学性,整个设计工作也缺少合理性。在高速铁路施工当中,若是采用了不合理的施工方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高速铁路在建设中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协调性,地质环境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修建高速铁路也会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破坏,若是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将会进一步恶化地质环境,恶性循环造成铁路和地质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 1.3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破坏地质环境 铁路沿线居民的经济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铁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如不合理的开挖和耕作,以及修建建筑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地质灾害,导致泥石流、塌方等各种地质灾害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发现,在我国铁路沿线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活动,这些深刻的教训应该及时总结。 2.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基本对策 2.1及时组织工作人员排查地质灾害 在已经建设完成的高速铁路中,要强化对地质灾害的排查工作。科学及时发展和新工具的出现,为提高调查排查地质灾害工作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铁路交通部门要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定期制定地质灾害排查计划,对已经发现的地震灾害隐患点针对性排查,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地点及时调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 2.2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相关企业部门要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建立一套灾害应急系统,为灾前准备,临时应急,灾后防范提供保障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协同各级政府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及时演练,保证满足应对危机的需求。为了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高速铁路沿线稳定性较差且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段做好防御工作,相关部门可以编制独立的救灾防灾体系,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准确的预警,以提高抢险救灾人员的救灾及时性,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抵达现常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铁路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应急人员组成和小组结构设计,定期组织铁路工作人员检查铁路沿线地质情况,在汛期来临之前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国土局、水利局、建设部门、交通局等多种部门共同组成,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强,工作能力高,反应速度快,富有战斗力的应急抢险队伍。准备好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在高速铁路规划期内,需要全方位的准备应急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如指挥车、对讲机等,除了购置必要的应急设备之外,相应的应急物资也是必须要准备完全的,特别是医疗物资和抢救药品,这些都是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搭建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 信息化水平加深,推动了社会行业的繁荣昌盛。"互联网+"的提出更是让行业积极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高速铁路可以结合当今时代新技术,建立一个具有信息数据传输、动态信息数据查询和发布网络信息等多种功能与一身的地质灾害管理系统,实现对高速铁路沿线的地质情况监督管理,将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准确的采集、传输、分析处理,为铁路部门预防地质灾害,提升预防灾害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足以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信息的全面了解,铁路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也自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出行者可以实时查询地质灾害信息,强化应对意识。 2.4强化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降低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1:5万比例尺**省**市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院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工作概况 (1) 第二章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1) 第一节工作技术手段 (1) 第二节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6) 第三节工作质量评述 (9) 第三章质量管理运行情况 (11) 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13) 第一节主要问题 (13) 第二节下一步工作建议 (14)

第一章工作概况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省各类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态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省计划用1年时间,对全省山地、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 **市位于**(交通位置),气候条件,人文地理。 更加详细的查明**市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对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省、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委托**院对**市所属地区进行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本次**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共涉及**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我院于***年***月初开始**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分为两个调查小组,每组三人,其中司机一人,从事水工环专业工程师两人,12月中旬结束。按照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村村到要求,共完成村村到1796个自然村,**市所属***个行政村全部包含,共计行程约****公里。

第二章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第一节工作技术手段 本次调查工作的开展以涉及**市不同时期的水、工、环综合研究成果为资料基础,采用的主要工作技术方法如下: 1、遥感解译 工作组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前,采用了最新遥感映像航片对**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进行全面解译,以此确定野外路线的布置,并在野外调查工作中验证遥感解译的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 2、地面调查 为本次工作核心,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万)》并结合**市地质灾害实际情况严格执行。主要调查的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边坡五类。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重点调查核实了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和可能对居民点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另外,对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及河流沿线和风景旅游区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地区也进行调查。包括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造成的损失及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提供依据。以下为本次工作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边坡五类灾种的调查要点: (1)崩塌调查要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