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录二欧洲央行的政策协调

附录二欧洲央行的政策协调

附录二欧洲央行的政策协调
附录二欧洲央行的政策协调

附录二:欧洲央行的政策协调

欧洲中央银行在经历了13个月的思想斗争之后,于2002年12月5日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降低50个基点,降到2.75%,逼近欧元启动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实际上,自2001年5月以来,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呈现单调下调的轨迹,2年间主导利率下降了200个基点,从2001年初的4.75%(2000年10月5日确定)下降到2002年年底的2.75%。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单向调整与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下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逐渐减缓,当年实现3.5%的10年最高增长率,但进入2001年,增长骤降,2001年欧元区仅增长1.4%。本来指望2002年的经济有所恢复或至少能与上年持平,遗憾的是,根据欧盟及国际组织的预测,欧元区2002年的增长将是10年来的最低,不会超过0.9%(European Commission, 2002a; IMF, 2002; OECD, 2002);欧洲中央银行的预测低点是0.6%(ECB, 2002a)。鉴于这种经济持续走弱的态势,欧洲中央银行面临着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商界、工会、消费者团体乃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要求降息的压力。但是,欧洲中央银行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压力,即欧洲央行必须保证“欧元区统一消费价格指数(HICP)的年上涨率从中期看低于2%”(ECB,2001)。而欧元区HICP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上涨,2000

年年平均水平为2.3%,2001年上升到2.5%,2002年会在2.3%左右,年年超出价格目标。这就形成了两难局面:一方面,经济增长乏力要求降息,另一方面,物价始终(至少已满足中期的时间长度标准)在目标值之上,政策空间并不是很大。幸好《欧洲联盟条约》提供了回旋的余地:欧洲单一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并在不损害价格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欧洲的总体经济政策。因此,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要做到左右兼顾的,关键的问题是选择货币政策调整的时机。

在财政政策领域,欧洲中央银行坚持强化财政纪律,坚信《稳定与增长公约》所明确的稳健财政立场是欧元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就业的前提条件,并希望将德国与葡萄牙的超支行为纳入超额赤字程序,同时对法国提出前期警告,其他国家也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计划来改进失衡的财政状况。欧洲中央银行强烈要求欧元区执行《结构改革议程》,并对许多欧元区国家改革进展缓慢表示担忧。欧洲央行

认为,结构改革对于欧元区的中期增长至关重要(ECB, 2002a; Salgado, 2002);而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改革尤其重要,因为这将促进市场竞争,有利于欧元区的信心恢复,促进短期经济活动,并可以保证经济的无通货膨胀可持续增长,这才是价格稳定的根本。未来价格发展正取决于此,而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将不得不继续左右兼顾。

思考题:

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欧元区是不是“最优货币区”,欧元的不稳定因素有那些?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国际贸易协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列。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客观基础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机构为维持世界贸易的正常运行, 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以及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方式 及其起作用的过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经济领域竞争和矛盾尖锐化 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首先,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所谓开放既是一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是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溶为有机整全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有了开放经济才有世界经济。正是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放的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必然性。因为开放经济间相互联系的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条件变了,国际协调就不可避免,相互开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因此,开放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前提,而协调是为了使开放进一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各国经济不管其宏观管理模式如何,分配体制怎样,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在于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为实现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展开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各

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

P2P监管细则最新政策解读 业界期待已久的P2P监管细则《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终于面世,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今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P2P领域首个监管细则。 1、规定网贷机构名称应包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全国P2P企业都要改名吗? 2、不得在互联网、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也就是说不允许线下开店了,不允许第二个e租宝出现。 3、非常细致,列出十二种禁止行为:不可自融、不可担保、不可承诺保本保息、不可发放贷款,不可拆期限、不能卖基金、保险,不准做代销,不准做股权众筹、借款不能进股市等等 4、单一融资项目设置募集期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从时间上卡死,P2P以后就是做小额的。 5、从金额限定P2P以小额为主。同一借款人单笔借款和借款余额均有上限,但何为“小额”,“上限”是多少,没有规定。 6、再提P2P不得增信,如何走出信任困局?以前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已经提了。 7、P2P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前提是做好信息披露。 8、今后P2P企业要自请会计师进行年度审计,并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 9、新规出来后,不合规P2P企业有18个月整改机会 10、明确一个P2P行业5个婆婆监管: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和地方金融办 11、地方金融办负责备案登记和评估分类,如何避免出现寻租? 12、自身资金与借贷资金要隔离,P2P不得设立资金池,客户资金必须找银行存管 13、存管银行不负责借贷交易是否真实,监管部门可通过存管银行掌控整个P2P行业数据 14、P2P不能吃利息,借款人本金和利息应当归出借人所有。 15、借贷合同不能随便销毁,到期后至少要保存5年。 【观点】P2P大洗牌来临,不要惊讶一些“强大”的公司倒下 来财街总裁李昭君认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银监会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委共同发布网贷暂行办法征求意见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方向上值得点赞。随着监管细则的逐步落地,对于正规经营的的网贷公司是绝对利好的消息。在接下来的18个月里,肯定会有一个洗牌的过程,其中不要惊讶会看到一些看似实力强大的网贷公司倒下,过程残酷但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可健康发展。还是那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贷行业的战争是场马拉松,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感,要持续享受高潮,就得真诚互动、恪守自律,行利国利民之事,只要这样,我们相信接下来的十年里定当是网贷行业的春天。”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本章首先阐述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因和理由,然后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一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越来越关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国际协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比较受推崇的今天,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争议比较大的问题集中于国际政策协调的方式、水平及其效果方面①。 由前一章,我们了解到在浮动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形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结论是在不考虑别国的影响情况下得出的。如果考虑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一国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目标就值得怀疑了。例如,当本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量),可是如果与本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利率提高,本国增加的货币资金将会大量外流,结果一方面使本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资金的流出而被抵消,另一方面对方国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变得难以发挥作用。相反,当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又会由于与之经济密切相关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被抵消。因为当一国紧缩经济时,本国利息率上升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由于资金的大量流入被抵消掉。由此可见,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 ①这方面的各种争论可参见R. Bryant, et al..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for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1988

6.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附录解读(154739)

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附录解读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令第90号,以下简称药品GSP)第一百八十三条,“本规范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药品储运温湿度自动监测、药品验收管理、药品冷链物流管理、零售连锁管理等具体要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附录方式另行制定”。 药品GSP附录属于规范性附录类别,是药品GSP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视为药品GSP正文的附加条款,与药品GSP正文条款具有同等效力。新修订药品GSP采用了正文加附录,正文相对固定,附录根据行业发展和监管工作需要动态追加的形式来发布。这是国际上有关技术标准(如欧盟GMP、GDP)的通行做法。 2010年10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京召开新修订药品GSP修订工作启动会,会上对每个附录的起草编写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由部分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参与附录的起草工作。在广泛借鉴了WHO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药品流通监管政策,和调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状况的基础上,附录(初稿)于2011年初完成。后经过多次组织专家对附录(初稿)进行研究,到2012年末,确定了待首批的这5个附录。2013年,5个附录经上网公开征求意见后,总局两次组织部分药品GSP专家,对5个附录进行最后的修订后形成送审稿,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发布。 二、起草思路 在药品GSP的修订中,以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发展和技术应用为基础,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药品流通领域先进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技术,对药品经营企业在供应链全程温度有效控制和实时监测、冷链质量控制、计算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目前

四标准条款内容对照表

QMS/EMS/OHSMS/FSMS 标准条款的内容对照一览表(附表1) ISO14001:2004 GB/T28001-2001 ISO22000 ISO9001:2000 条款号 内容 条款号 内容 条款号 内容 条款号 内容 4.1 总要求 4.1 总要求 4.1 总要求 4.1 总要求 5.1 管理承诺 5.1 管理承诺 5.2 食品安全方针 5.3 质量方针 4.2 环境方针 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8.5 改进 8.5 改进 4.3 策划 4.3 策划 5.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策划 5.4 策划 7.4.1 危害分析总则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7.4.2 危害识别和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4.3 危害评估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4.3.1 环境因素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 风险控制的策划 7.4.4 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估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7.4.2 可追溯性系统 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3.2 法律和其他要求 7.9.2 危害识别和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4.3.3 目标 5.4.1 质量目标 5.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策划 7.6 HACCP 计划的设计与在设计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8.5.1 持续改进 8.5.1 持续改进 7 产品实现 4.4 实施与运行 4.4 实施与运行 7 安全产品的策划和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5.4 职责和权限 5.5.1 职责和权限 5.5 食品安全小组组长 5.5.2 管理者代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4.4.1 结构和职责 6.1 资源提供 6.1 资源提供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刘宁宁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036) 〔中文摘要〕本文在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动因、含义、形式、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协调收益进行了研究,说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参与其中的国家会从政策协调中获得收益。欧洲经货联盟的创立及实践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做出了新贡献。 〔英文摘要〕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meaning, forms, targets and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On this basis, it goes on to study theory foundation,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results tell us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coordinate national policies among governments. The emerge of EMU and the its practice contribute to this theory.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博弈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一、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动因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主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同的经济体越来越相互依赖,所有国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可以忽视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它能够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现国内外经济的均衡。而如今,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变量(如汇率的稳定或避免贸易失衡)、新的媒介变量(资本流动,进出口)、和新的工具(贬值,不同的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方面的政策诱导的变化)。这些新的工具,及那些在封闭经济中运用的变量,会对国内外均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外国政策的选择会对本国经济福利产生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在纯粹的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完全自由波动可以隔绝经济震荡在国际间的传导,因而一国的宏观政策效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于是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存在的,各国都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优先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对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政策协调的主要动因源于国内独立的政策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任何一国的经济波动都有可能在短时期内传递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也会相互影响。这一背景下,一国在追求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从本国角度孤立地制定经济政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变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Cooper(1969)最早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随着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是建立在博弈论方法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另一个是通过建立多国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协调收益进行实证研究。此外,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侧重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协调的制度规则。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很多学者对主权国家如何在超国家的货币一体化组织构架下,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达到联盟内部的最优政策配置进行了研究,从而推动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部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一个经济体内部,自由竞争的经济机制依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得分权化的决策从总体上达到最优效果。那么这一分权化原则能否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国独立制定的经济政策会对其它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若其他国家针对这一溢出效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则这些措施反过来又可能会对该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国在考虑内外均衡的实现时,必须将政策的溢出效应考虑进去。早期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围绕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和政策的溢出效应展开研究,它实际上分析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从而成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美国经济学家Cooper(1969)最早对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进行研究,此

国际经济合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合作:不同主权国家政府、企业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竞 争与协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侧重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从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经济协作合作。 2、宏观经济合作:是指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以及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 展的经济合作活动。 3、微观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的公司和企业之间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 4、多边经济合作:是指俩个以上国际政府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5、双边经济合作:是指俩国政府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6、垂直型经济合作: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技术和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的厂商, 或者商品生产处于前后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协作。 7、水平型经济合作: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技术和生产水品接近的厂商或商品生 产处于同一产品阶段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协作。 8、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 的延伸和发展。 9、国际投资:又称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 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10、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2个或2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某种政府协定, 或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消除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障碍,实现区域内国家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支援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11、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清楚各种壁 垒和阻碍,使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不断增强。 12、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建立区域经济组织 等方式进行的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节。 13、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 14、国际惯例:狭义的国际惯例仅仅是指那些在反复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成文的规则。 广义的国际惯例包括了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习惯做法。 15、国际投资:是指投资者的跨国界投资行为。 16、国际直接投资:是将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以取得或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 理权为特征的投资,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实行转移。 17、国际间接投资:是以取得利息或股息为目的的而购买东道国政府或企业发行的证券 的经济行为,其投资者不参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18、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 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19、国际债券:是指某国政府或企业在国境以外发行的以某种货币为面额的债券。 20、外国债券:甲国发行人在乙国某地发行以乙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叫外国债券。 21、国际信贷:也称国际信用,是指国际之间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是由一国或几 个国家的政府或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给其他国家政府、银行及自然人或法人提供的资金融通活动。 22、贸易信贷:是为促进本国的出口贸易而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 贷。 23、资本信贷:就是国际中长期信贷,一般用于新建企业,建设公共设施,扩大固定资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9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19.1 复习笔记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由于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政策的有效性下降而溢出效应增强,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之间需要进行经济政策协调。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体现为: (1)各国为保持其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由于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完全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各国为保持其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2)为避免“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r)政策的出现。“以邻为壑”是指一国采取的政策虽然对本国有利,却损害了别国的经济。 (3)维持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各国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可以实现汇率的相对稳定,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收益 (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囚徒困境”博弈 利用“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可以很好地说明进行国际经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理由。通过模型分析,可以获知:在经济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如果各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进行协调,而是各行其是,则最终的结果可能对这些国家来说都不是最优的;而如果各国进行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则可能会带来共同利益,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编者注:该部分内容涉及到博弈论相关知识,对此作简单了解即可。) (2)滨田图示(Hamada diagram)分析 滨田宏一(Hamada)用图示直观地说明了在存在政策溢出效应的前提下,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助于改善参加协调国的福利水平。滨田图示模型说明了在各国间经济政策存在相互影响的溢出效应时,各国间经济政策的不合作均衡是无效率的,而通过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 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含义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各国在制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设置;广义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行为。它从高到低可分为六个层次:信息交换、危机管理、避免共享目标变量冲突、合作确定中介目标、部分协调和全面协调。 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和汇率政策协调三个方面。其中,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包括有关国家利息率的协调和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协调;货币政策协

二八政策解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考试试点政策解读 为了适应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优势,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中的作用,支持和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安排好学校正常学习的同时,根据个人需要,积极报考相关专业、相关层次的自学考试。根据全国考委有关精神,省考委决定,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考试的试点(“二八”模式自学考试)工作。 我校积极响应省考委有关文件精神,申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考试试点,鲁招考[2009]66号文件审批我校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试点考试试点院校(“二八”模式)并审批:会计、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机电一体化工程四个本科试点专业。鉴于这是一种新型的自学考试模式,特把“二八”模式自学考试实施方案介绍如下: 1.“二八”模式自学考试是为了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应用性人才,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对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二八”模式自学考试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按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要求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其他课程理论考试部分按专业考试计划要求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由主考院校出题并进行阅卷。实施技能部分由主考院校编写考核大纲,我校按实践技能考核大纲进行考核,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理论部分占80%,实践技能部分占20%,合并计算60分为及格。 3.“二八”模式自学考试要求报名学生为零起点(未参加自学考试或我校“过程性考核”的且具有统招学籍的全日制在校生),实行学年注册,每年11月20日之前办

理新考生注册手续,注册满5年仍未毕业的,按社会考生对待,每年考试时间安排在4月和10月份。 4.主考院校每年会对各试点院校的每门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并下发每门课程的考核大纲,这样将大大缩减了每门课程的授课范围,提高学生的通过率,据市自考办相关领导统计每年的总体通过率在80%以上。我校按照主考院校制定的专业考试计划、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考试课程的安排,制定相关的教学辅导计划,认真组织辅导以确保我校考生通过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5.毕业环节考核,按专业考试计划要求,由主考院校组织。参加试点考试的考生其学业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士学位标准者,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省有关规定,申请办理学士学位。 6.参加试点考试的考生注册期(5年)内不能转考、转专业或转校,关于免考问题按省考委制定的《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免考实施细则》执行。

新版GSP附录解读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首批5个附录的起草内容解读 2013年10月30日发布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令第90号,以下简称药品GSP)第一百八十三条,“本规范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药品储运温湿度自动监测、药品验收管理、药品冷链物流管理、零售连锁管理等具体要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附录方式另行制定”。 药品GSP附录属于规范性附录类别,是药品GSP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视为药品GSP正文的附加条款,与药品GSP正文条款具有同等效力。新修订药品GSP采用了正文加附录,正文相对固定,附录根据行业发展和监管工作需要动态追加的形式来发布。这是国际上有关技术标准(如欧盟GMP、GDP)的通行做法。 2010年10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京召开新修订药品GSP修订工作启动会,会上对每个附录的起草编写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由部分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参与附录的起草工作。在广泛借鉴了WHO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药品流通监管政策,和调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状况的基础上,附录(初稿)于2011年初完成。后经过多次组织专家对附录(初稿)进行研究,到2012年末,确定了待首批的这5个附录。2013年,5个附录经上网公开征求意见后,总局两次组织部分药品GSP专家,对5个附录进行最后的修订后形成送审稿,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发布。 二、起草思路和内容 在药品GSP的修订中,以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发展和技术应用为基础,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药品流通领域先进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技术,对药品经营企业在供应链全程温度有效控制和实时监测、冷链质量控制、计算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整体管理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企业规模偏小、行业集约化程度较低,对于新修订药品GSP提出的新的管理措施、新的技术要求理解及实施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有必要借鉴我国药品GMP以及国际通行的规范编制方式,对于一些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应用先进、管理控制严格、流程作业标准化的专项内容,以附录的形式进行具体、统一、准确、规范的要求,以保证新修订药品GSP新引入的各项质量控制手段在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特别是药品质量高风险环节能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应用,切实起到“防范质量风险、杜绝质量事故”的实施目标。 (一)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

2019年2月房地产相关政策及解读

1、2月2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深圳市工业楼宇及配套设施转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19年3月1日。——主要内容 1、取消增值收益制度,《管理办法》实施后停止收取增值收益,实施前已缴纳的 增值收益不予退还 2、对工业楼宇的受让人资格进行限定,其中:一级工业区块线内的,受让人应是 从事制造业的生产、研发、设计等环节的工业企业或者生产性服务企业,并有3年以上合法纳税记录;一级线工业区块外的,仍然限于企业,但各区可结合辖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准入企业目录。 3、区分工业用地的供应时间和不同的供应方式,分别对工业楼宇及配套设施的转 让作出规定: (1)《管理办法》实施前已经出让的工业用地上的工业楼宇,原则上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转让;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原则上仅能以宗地为单位进行整体转让。商品性质的工业楼宇以该商品性质部分为单位进行整体转让,非商品性质的工业楼宇不得转让。 (2)《管理办法》实施后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用地,应在出让合同中对转让进行明确约定;属于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的,允许分割转让不超过65%的工业楼宇。 (3)对于按规定仅能整体转让或者不得转让的工业楼宇或者配套设施,因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企业破产清算等原因进行转移登记的,转移登记后的工业楼宇或者配套设施的转让应与转让前的工业楼宇或者配套设施的转让限制挂钩。 (解读:堵死法拍获得交易权的漏洞) 4、将配套宿舍转让与工业楼宇挂钩,并区分宗地内的配套宿舍与独立成宗的工业 配套宿舍分别进行规定。宗地内的配套宿舍受让对象限于持有宗地内工业楼宇不动产权证书的企业,或者持有区指定部门划定范围内工业楼宇不动产权证书的企业。对于《管理办法》实施后出让的独立工业配套宿舍用地,通过城市更

结合金融危机谈谈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结合金融危机谈谈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发端于2007年春天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金融危机,并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尽管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危机,但是仍不足以重建金融市场信心,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忧虑转为对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运营可持续性的忧虑。危机再次表明,难以依靠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力量掌控金融形势,因此,建立一个能够预警和克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本次峰会,各方就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 国际政策协调从狭义讲是指各国在指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从广义看,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均可视为国际间政策协调。 依据进行政策协调的程度,国际间政策协调可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第一,信息交换。信息交换是各国政府相互交流本国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而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范围、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政策工具种类、政策搭配原则等信息,但仍在独立、分散基础上进行本国的决策。第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指针对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突发性、后果特别严重的事件,各国进行共同的政策协调以缓解、度过危机。第三,避免共享目标变量的冲突。即是指两国面对同一目标采取的政策的冲突。国家间的竞争性贬值就是典型的形式。第四,合作确定中介目标。两国国内一些变量的变动会通过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一国对另一国的溢出效应,因此各国有必要对这些中介目标进行合作协调。第五,部分协调。是指不同国家就国内经济的某一部分目标或工具进行的协调。第六,全面协调。是指将不同国家的所有政策目标、工具都纳入协调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 各国政策当局进行宏观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来自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市场的不完整性。从理论上说,在纯粹的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完全自由波动可以隔绝经济震荡在国际间的传导,因而一国的宏观政策效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于是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存在的,各国都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优先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对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更为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他的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也分析了两国经济的相互

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经济毕业论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经贸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合作共赢的机遇,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如国家间的贸易冲突与摩擦等。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协调配合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其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协调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必须在经济全球化中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国际经济协调作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迄今为止,多数研究偏重于从国际关系出发,偏重于探究协调的具体问题和影响,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国际协调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国际协调的关键部分,因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层面来研究国际协调国际经济。 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概述 2.1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内涵 国内外理论家从各个方面对国际协调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主要是将其作为国际经济协调来理解的。1984年瓦利茨(Wallich)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行界定,他的定义被认为是比较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国家在认识到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后,对国家政策进行显著的修改的一种尝试。1990年大卫·柯里(David Currie)则认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各国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以互利的方式调整各自经济政策”的过程。也是在同一年凯南(Kenen)则认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一种在各国政府间展开的明确的经济合作形式,是各国政府在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一致的过程和彼此在政策执行上所遵守的承诺和约束。1995年韦伯(Webb)认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单方面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政府间就相互不同的政策目标协调统一,并就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工具和实施路径统一设计的行为。1999年张幼文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指的是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的前提下,就

国际经济学Robert J.Carbaugh原毅军中文版17章

第17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经济是封闭的,一国可以依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经济政策。然而,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中,一国采取的行动会对其贸易伙伴产生影响。因此,各国一直努力协调它们的经济政策。本章考察以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均衡和充分就业为目标的政府政策,强调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internationa1 economic po1icy)是指'国政府为影响国家间的贸易流动和要素投入所采取的各种行为。国际经济政策不仅包括进口关税和配额等明显的措施,还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国内政策。一国采取政策改善某一部门的贸易条件,其他部门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国内)部门与外部(国外)部门联系在一起,不能说哪些政策是纯粹的国内政策,哪些是纯粹的国外政策。经济政策的效应应当看做是一个闭联集,两个极端是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例如,虽然进口限制主要影响的是一国的贸易差额,但连带着也会影响国民产出、就业和收入水平。大多数的经济政策都位于内外两极之间,而不是直接的属于外部政策或内部政策。 各国的经济目标 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自20世兰d,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各国直积极追求充分就业下的经济稳定目标。内部均衡(interna1 ba1ance)的目标包括两个维度: (1)充分就业; (2)无通货膨胀--或者,更现实一点,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长期以来,各国一直将内部均衡做为重中之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政策制定者还关注一国的国际收支(BOP)状况。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既无盈余,也无赤字,就说明该国实现了外部均衡(externa1 ba1ance)。e在实践中,外部均衡通常是用国际收支的明细账户(如经常账户)来表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经常账户没有发生过量赤字,使母国无法在将来偿付外国债务,也没发生过量盈余,使外国无法偿付欠母国的款项,外部均衡就实现了。虽然各国通常都把内部均衡放在第一位,但当他们长期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失衡时,也会被迫改变重点。 除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外,一个国家还有别的经济目标,如经济长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合理公平分配。虽然这些目标和其他一些目标可能会影响国际经济政策,但本章讨论的政策目标仅限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政策工具 为了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政策制定者可以实施支出变动政策、支出转移政策和直接的控制。支出变动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1icies)改变一国对国内生产及外国进口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水平,由财政政策(fisca1 po1icy)和货币政策(mon日ary po1icy)构成。财政政策是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政策,货币政策则是指一国央行(如美联储)改变货币供给的政策。支出变动政策可以增加支出,也可以减少支出,取决于变动的方向。

2019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条款对照表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对照表(Q)GB/T19001-2016(质量)(E)GB/T24001-20016(环境)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1、2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1、2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1、2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 4组织环境4组织所处的环境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3确定质量管理的范围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环境管理体系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 期望 4.3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范 围 4.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5领导作用5领导作用5领导作用与员工参与

(Q)GB/T19001-2016(质量)(E)GB/T24001-20016(环境)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总则; 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方针 5.2.1制定质量方针; 5.2.2沟通质量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5.1领导作用与承诺 5.2环境方针 5.3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5.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5.4员工协商和参与 6策划6策划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2质量目标及实现的策划6.3变更的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环境因素; 6.1.3合规义务; 6.1.4措施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和机遇评估 6.1.2.1危险源辨识 6.1.2.2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其它职

2020版生物制品附录详细解读

这个附录是在4月26日,由国家药监局按照《2010版GMP》第310条规定,对其进行了修订,并作为《2010版GMP》的配套文件予以发布。该附录在7月1日起已经施行。 这次的修订,章节数不变,条款数由57条增至63条,字数增加了近800字,内容增加了不少。其中新增条款6条,修订条款15条。 从总体内容上来看:这个版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变动。一是、新版本附录增加了建立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要求;二、增加了对人员对要求,尤其是疫苗企业相关人员的要求;三、加强了对佐剂的监管要求;四、打开了“原液合批”的理念;五、修订了层析柱的使用规范;六、增加了数据信息化的要求,尤其是疫苗生产企业和手工操作偏多的生物制品企业。 第一条:这一条说的是生物制品的制备方法。 第二条:这一条是生物制品的种类。修订后直接使用疫苗来统一描述,不再采用细菌类疫苗和病毒类疫苗分开介绍。 第三条:这一条说的是该附录的适用范围:生物制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第四条:这一条说的是生物制品的特殊性,须进行特殊控制。 第五条:这是新增的第一条。在过去的生产过程中,生物安全虽然也是多数公司会考虑的因素,但是在GMP中并未明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和有关要求。新版本中,增加了建立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要求,将生物制品生产活动的生物安全风险及其评估提了出来,体现了中国对于生物制品国际化道路接轨的考虑。.......在欧盟、FDA、

WHO等均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针对生物制品企业的检查中,检查人员会重点检查生物安全制度的完善性和落地性。至于具体控制措施,并没有明确指明,无非就是控制原材料的生物安全;还有就是提高相应的软硬件或者进行改造。 第六条:这一条增加了对人员的要求,要求企业加强对关键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至少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安全防护、技术标准等,并强调每年考核。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加强对该条款规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每年不得少于2次,并至少对相关人员进行一次专业考核。此处强调“专业考核”,是因为疫苗近年来出现的问题比较频繁,其中涉及到的各专业学科比较多,如果关键人员没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则无法准确理解法律法规中的要求,无法对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偏差有准确的判断。 第七条:这一条提高了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负责人的资历要求,由GMP通则规定的3年增加至5年。并对关键人员的要求增加了硬性的学历要求、从业年限要求、及管理要求。 第八条:这一条是明确生产、维修、检定、动物饲养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健康要求。 第九条:这边是防止外来病原体的引入,保证产品和人员自身的安全。第十条:这一条强调了卡介苗或结核菌素生产人员的具体安全要求。针对卡介苗、结核菌素生产人员的健康要求进行细化,保护生产人员的个人健康。

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有关事项的方案(最新)

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有关事项的方案 做好政策解读是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重要政策解读工作的通知》(x〔x〕135号)及《x区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四项政务公开工作流程的通知》(x〔x〕1号)等文件要求,近年来,各部门(单位)有序推进政策解读工作,在政策发布、解读、回应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一些部门对政策解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解读回应不及时、解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存在。按照x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政策解读有关事项方案如下。 一、明确解读范围 x区本级政策解读范围为:贯彻落实x、市党委、政府重要文件的实施方案;以区政府或区政府办名义印发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区政府各部门(单位)自行出台的重要政策性文件(不包括司法解释)。特别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属于主动公开且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专业性强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应当重点解读。 二、明确解读主体 按照“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文件起草部门是政策解读的责任主体。以区政府或区政府办名义印发的政策性文件,由起草部门做好解读工作;以部门名义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制发部门负责做好解读

工作;部门联合发文的,牵头部门负责做好解读工作,其他联合发文部门配合。 文件起草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解读人和责任人”,要通过参加政策吹风会、撰写解读文章、接受媒体采访和在线访谈等方式,带头解读政策,传递权威声音。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的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1年内解读重要政策应不少于2次。 三、严格解读程序 坚持政策性文件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凡以区政府或区政府办名义印发的应予以解读的文件,解读工作按以下流程办理: (一)文件起草部门(单位)同步起草解读材料。区政府部门(单位)在起草文件时同步起草解读材料,经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批,随同文件一并向区政府办具体承办人员报送,无解读材料的,区政府办具体承办人员一律不予收文、不予办理。 需要提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议或区政府专题会议审议的文件,解读材料应一并提交会议审议,无解读材料的会议区政府办具体承办人员不予办理。 (二)区政务公开办初步审核。区政府办具体承办人员将文件报区政务公开办审核公文公开属性时,区政务公开办同时审核解读材料,无解读材料的,予以退文。 (三)审核签发。解读材料按发文报批程序,随文件由区政府办具体承办人员、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主任和区政府分管领导或主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