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课时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课时二:感受亲情

课时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时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课时三:秋意浓浓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值秋天,寒意袭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牡《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在秋天的气息里,我们感到丰收、喜悦的时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风习习,寒意逼人。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课时四:祖国风光(一)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引的不少诗人墨客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望天门山〉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题西林壁》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课时五:祖国风光(二)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时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谁的一首诗,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诵给大家听吗?你能说说这几首诗描写的什么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诗人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样?(好)(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感受祖国的美好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带有感情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二年级(上册)_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弟子规》 教学时间:8月30日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容是什么? 教学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毓秀所作。 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

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课后小结: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的五項綱領後,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教学反思: 让孩子走近《弟子规》,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对传统经典的追寻,进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凭借此课,体现校本经典特色。《弟子规》一课,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溶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这课不仅是学生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虽然这些字词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第二课时三字经 上课时间:9月6日

小学生三年级经典诵读篇目及内容三年级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生三年级经典诵读篇目及内容三年级 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三年级经典诵篇目及内容 三年级 (上学期) 经典诵读:《笠翁对韵》 必读书目: 《鲁滨孙飘流记》(英国)笛福 泛读书目: 1、《寄小读者》冰心 2、《小兵张嘎》——代代读儿童文学经典丛书吴光耀 3、《皮皮鲁传》《鲁西西传》郑渊洁 选读书目: 1、《高士其科普童话》高士其 2、注音版《史记》 3、《马戏团的动物明星》沈石溪 4、《时代广场的蟋蟀》(美国)乔治·塞尔登 5、《中国兔子德国草》周锐、周双宁 必背古诗词: 1、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郎织女家。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江楼感旧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9、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1、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晓出巨量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4、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画鸡[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黄梅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活动一: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备课格式版)

课题经典诵读第1课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 2. 理解意思,懂得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4.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1.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活动 二次备课 及反思 一、故事导入 二、介绍《千字文》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千字文》前八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古代的故事《千字文的来历》。 2.简介《千字文》 3.出示本教材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自然章)前面八句。 师:好的书籍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先了解学习《千字文》的方法。 1.字正腔圆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2.手舞足蹈读节奏 可以利用手脚拍打节奏读《千字文》 3.借助资料知其意

利用图片,注释来理解每一句千字文的意思。 4.摇头晃脑出感情 可以学习古人那样摇头晃脑有感情地读千字文。 师: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一)字正腔圆知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准,学得最快。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侈”“磻”“尹”的读音。 4.听老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谁能来评价一下? 5.学生评价。(响亮,准确,有节奏等) (二)手舞足蹈读韵律 师: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īng””é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 3.小组合作手脚合作打节奏读。 (一、二组)拍手拍手(三四组)踏脚踏脚/ 拍手拍手踏脚踏脚)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一):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透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2)试着自己读一读。(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好处。)(4)小结:只有明白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忙。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三字经》教案

刘老师《三字经》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内容: 经典诵读教材――《三字经》。 原文: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会读、会背这两句三字经。 2、使学生理解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苏询故事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询是谁?(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有关他的故事呢? 3、好的。现在老师给你们讲讲《苏询苦读》这个故事。放苏询故事磁带。 苏询,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询年轻时并不好好读书,而是糊里糊涂地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就去考进士,茂才,结果都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一天,苏询的书房里冒出了黑烟,大家都很奇怪,不知道里面发生

了什么事情。走进去一看,只见苏询正把一摞摞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他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文章轰动京师,士大夫争相传阅,学者竟相郊法。 4、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已见,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5、导入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原文,感悟道理。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2)诵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看哪组读得又快又准。(游戏:开火车)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请听录音。(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自己试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经文的节奏韵律) (4)齐声背诵。 3、质疑问难。 (1)同学们。这两句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苏询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

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单元忠于朋友 增广贤文(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增广贤文》(节选),初步理解容。 2、通过学习本课,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增广贤文》(节选) 二、新授 1、师读一遍《增广贤文》(节选)。 2、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师领读两遍文章,注意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师补充解释,一起看后面的文意。全班齐读一遍。 5、学生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把文章读流利熟练了。 6、全班齐读一遍,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7、指生读,点评,注意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8、分排比赛读。 9、男、女生比赛读。 10、看谁能最快背诵下来。 11、搜集一些类似的小故事读一读。 三、评价表现 1、自我评价。 如果你能熟练朗读背诵,就将四角星涂红。 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同学们讲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就将五角星涂红。如果你表演得真实精彩,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就将八角星涂红。 2、师小结。

第二课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经典诵读》这门课程就能给予你必要的帮助。我们先来看看编者的话“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师读编者的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 二、读熟文章。 1、师读一遍 2、师简介这两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3、师领读两遍文章,注意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4、学生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把文章读流利熟练了。 5、全班齐读一遍,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6、指生读,点评,注意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7、分排比赛读。 8、男、女生比赛读。 9、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师补充解释。 三、搜集有关王勃和王昌龄的古诗。

三字经儿童经典诵读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辩王霸说仁义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本元晦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诵读第一首《春日》。。 1.读诗句。 全班齐读。 指名读,评读。 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 诵读第二首《春日》。 1.读诗句。 男女生读。 跟读,齐读。 比赛读。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同桌背 指名背 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 诵读第三首《春日》, 1.读诗句。 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导读。 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5.布置背诵 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三首《春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

三字经经典诵读

紫金小学二年级经典诵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财富,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人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人记忆力的黄金阶段,让孩子多诵读一些经典,然后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地体悟,会让他们终生受用无穷。我校从去年全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目标,形成了“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把诵读和践行作为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从小树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思想,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作为诵读实验指导教师的我: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读的古诗词都是他们熟悉的,在诵读活动时,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按平时教学。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进行,效果欠佳。有的没有表情,读音不准,翘舌音zh、chi、shi;前鼻音in、

en;后鼻音eng、ing发音混淆。 二、分节奏朗读。让学生根据老师范读语气,把诗句分节奏读,让学生把握语气轻重读好诗句。 三、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教师给学生介绍作者,注词译文,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理解诗意,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写诗的意图,赞美什么,反对什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有情感完整朗读诗词。 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因为读经典久之,人的气质就会提升,一个孩子从入学到毕业坚持下来,那么到中学后,他的品德、人文素养、学业成绩,一定会出类拔萃。所以我们还将深入持久地开展这项活动,用经典浸润孩子的童年,用经典点亮孩子的人生。 在今后的实验指导中,为了让诵读活动更加完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让读古诗、背古诗、用古诗,成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活动。通过吟诵活动,同学们会积累知识,增加智慧。传统文化将在同学们的灵魂深处,沉淀下来,成为今后人生旅途上的精神养料、智慧宝库,成为你们生命中最靓丽的风景。

(完整版)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六)《醉花阴》《声声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醉花阴》《声声慢》 1.小组互助学习运用“学古诗四步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2.小组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3.放课件,师诵读诗句。 4.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5.介绍作者李清照。 6.指导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经典诵读(七)《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3.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的语言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

经典诵读《三字经》教案

二年级上《三字经》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内容: 经典诵读教材――《三字经》。 原文: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会读、会背这两句三字经。 2、使学生理解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苏询故事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询是谁?(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有关他的故事呢? 3、好的。现在老师给你们讲讲《苏询苦读》这个故事。放苏询故事磁带。 苏询,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询年轻时并不好好读书,而是糊里糊涂地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就去考进士,茂才,结果都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一天,苏询的书房里冒出了黑烟,大家都很奇怪,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走进去一看,只见苏询正把一摞摞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他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文章轰

动京师,士大夫争相传阅,学者竟相郊法。 4、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已见,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5、导入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原文,感悟道理。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2)诵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看哪组读得又快又准。(游戏:开火车)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请听录音。(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自己试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经文的节奏韵律) (4)齐声背诵。 3、质疑问难。 (1)同学们。这两句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苏询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们来讲一讲吧!(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可见,我们已经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把握现有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拓展升华

二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

高台县国庆小学练习课教案 二〇一四年二月

二○一四年度春学期《经典诵读》第四册课时安排计划 周 日期单 内容课时 次元 1 2.25---2.28 开学报到 3 3.10----3.1 4 《三字经》 1 5 3.24---3.28 《三字经》 1 7 4.7---4.11 《一封鸡毛信》 1 9 4.21---4.25 《邱少云》 1 11 5.5---5.9 《王二小》 1 13 5.19---5.23 《渔歌子》 1 15 6.2---6. 6 《咏柳》 1 1 7 6.16---6.20 《华山》 1

内容教 学知识目能力标 三字经(一) 1.能熟读背诵“为学者,必有初讲道德,说仁义”2.简单了解所背内容的意思。 3.知道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熟读背诵所学内容。 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背内容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法讲解指导教具课件 课型新授课学具 教学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一共有 1000 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它《三字经》。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字经》齐读课题两遍。 二、诵读句子 1.出示学习内容: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2.自己根据拼音试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5.读通句子,和同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6.读读议议。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你能讲讲你的理解吗? 三、讲解句子 1.老师范读句子,解释句意:

经典诵读三字经

《三字经》(节选一) 教学目标:正确理解经典原文的原意,诵读经典原文。 了解经典原文中的典故,当堂将经典原文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理解祖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经典原文的原意,诵读经典原文。 难点:了解经典原文中的典故,当堂将经典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经典诵读读本》 教学方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对话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国学经典——三字经》(节选一)的内容。对于《三字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你能说出几句经典的原文吗? 生1:人之初,性本善。 生2:人不学,不知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对《三字经》略知一二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具体地学习《三字经》的部分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先请同学们,听听配乐朗读,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己去解决困难。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猜猜看。 (生听配乐朗读,自读,教师点拨、检查、巡视) 2、出示习题,自学反馈。教师明确个别词语词义。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跟读。 4、学生个别逐句赛读,同学之间互评,纠正发音,互评后,再逐句齐读。 三、巩固提升。 1、(出示图片)结合图片讲解句义,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理解什么叫“人之初,性本善”。 2、(教师适时进入故事情境教学)结合故事,讲解句义,借助通俗易懂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3、在讲解句义的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4、教师配乐范读,强调节奏与音乐相配合。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课计划及教案培训资料

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五年级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温家宝总理在世界读书日时曾讲“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一、目的与意义: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扩大学生识字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丰富各科知识,激发阅读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诵读、识记能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多读多背传统经典美文,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民族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之源。 二、兴趣小组成员:

五年级学生中选拔。 三、活动时间安排: 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课 四、活动地点: 教室 五.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六、指导教师: 七、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对国学经典爱好。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经典诵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八.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诵读教学计划 吴清凌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不够高,对古诗的意境体会浅薄,因此学生常常是背诵容易,巩固难。因此本学期将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式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即:抓尖子生,带动后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行列中。除此之外,三年级还将坚持“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的十六字原则,根据坚持经典诵读与课改结合,坚持经典诵读与品德教育结合,坚持形式与过程并重的方针。我们选用的“读诗”教材是《小学必背古诗70 首》并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根据教材的深浅,我们在诵读数量上对不同学生进行了划分:尖子生本学期完成十七首古诗的诵读,后进生要完成9 首课标必背古诗的诵读。 二、教学目标为了弘扬传统优质文化,汲取民族的源头活水,不断深入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三年级形成浓厚的诵读氛围提高学生的古诗背诵能力,陶冶情操,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根据学校古诗文诵读开展情况和目前三年级的实际,特拟定本班古诗文诵读计划。 三、主要措施 1、、创设班级诵读环境,激发学生诵读热。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注意在班级内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1)实行“课前一吟、每日必读,熟读成诵。各班级语文课教师要注意把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每日集体诵读五分钟。(2)开展竞赛,激发热情。要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诵读课,开展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如:诗句接龙、归类对诗、你问我答。 (3)开辟诗园,创设文化氛围。班级要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辟诗画园地(书写古诗文、古诗文配画、改写古诗文等)。成立诗社,学以致用。学生练习写作诗词。 (4)评比“班级诵读能手。坚持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测评、学期一总结”的基础上,学期末要继续开展班级诵读能手评比活动。 2、本学期还将对年级古诗文诵读活动进行大胆创新,在学生熟读熟诵的基础上,积极开创多种形式的诵读法,如:古诗文配乐朗诵、开展多样的游戏诵读法(配曲唱诗、诗 句接龙、擂台赛)、跳皮筋诵古诗、拍手歌游戏等。 总之,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对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道德认识、

经典诵读三字经

修改后教案 三字经(勤学篇)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读了很久的《三字经》了。今天,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吟诵给大家听吗?谁先来?(生:我会背:人之初┄┄┄、我和同桌一起来对答、我们这一组接龙、我会打快板 2、你们真是一群优雅的小吟诵家啊!老师为你们高兴。你们能读、能背,会唱吗?生唱舞 3、唱得真好,就让这歌声带着我们一起继续走进《三字经》,感受他的魅力。 二、学习《三字经》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展示本课内容 xuán liánɡzhuīgǔ bǐ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nánɡyínɡsuī pín chuò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fùxīn suī yóu zhuó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sūshǐ fèn jí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bǐ jìyóu huǐ ěr yí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请小朋友拿出老师发的讲义,借助拼音把这段《三字经》读 四遍。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小朋友在读的时候,眼睛看得特别仔细。下面,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读,读错的地方教教他,争取读得更好。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来,你读。其他小朋友,我们的小眼睛看哪儿呀?小耳朵干什么呢?(看着书,认真听)你们真会学习,那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听。谁再来读读?还有谁和她比赛的?(评:声音真响亮。真流利呀!梁是后鼻音,辍是第四声他都没有

读错。精神很饱满像一个小爆竹)读得多好呀!声音又响又脆!他不怕困难,读了几次,坚持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呀!) (二)看故事读明勤学道理 ﹤一﹥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1、三字经文字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最有意思的是它几乎每个句子里都藏着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故事,读读三字经吧。 2、出示课件:(学校围墙上的悬梁刺股图)这幅图你们熟悉吗? 在哪儿看到过?谁来说说这个故事? 头悬梁这倒真是一个克服困意的好方法。 锥刺股那是尖锐的锥子啊,疼吗? 3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他们这样做是自觉的。我们也学他们把头发吊在梁上,用锥子戳自己的大腿,好吗?这样会伤害自己的身体。那我们向他们学习什么呢?(勤奋好学的精神) 4、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故事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学的《三字经》-( 出示课件: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谁来读?(评读得真好!真棒!真疼呀!读出了你的佩服) 5、试试延长第一个字的音,再放慢速度读一读,比如:头-悬梁(师范读),味道又不一样了,自由读。 6、读着读着,我发现有的同学摇头晃脑,都读入迷了,谁来读?谁再来读?还有谁想来试试?(读得真棒!真像一位小古人!有点古文的韵味了。你读出了三字经的韵味。) 7、我们一起来。 8、读得真有味儿!老师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吧! ﹤二﹥学习: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1、播放动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2、(点击图)就着萤火虫的光看书,能看清吗?可是,车胤却看得津津有味。 (点击图)在雪地里看书,冷吗?可是,孙康看书看得入了迷,忘记了寒冷。 3、这两个人啊,家里很穷,买不起灯,但都没有放弃读书,这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