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十世纪以前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三章、十世纪以前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兴起

壹、近代西方興起的關鍵要素──

一、背景:西歐中世紀時的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上,多處於分裂狀態;異於中國的封建社會。

(一)中國:封建形式由中央主持;東周以前,邦國尚可自治;漢以後,分封血親,集權中央,封建名存實亡。

(二)西歐:西羅馬帝國衰弱後,北方日耳曼人入侵,除摧毀其政治與社會組織,也形成豪強割據地方的局面。

二、發展:蠻族建國後,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各地因此形成許多小型政治單位;故稱「封建的無政府」。

(一)統治階級:1.權力:這些政治單位內的各種公共事務與財產等,都由封建領主掌控;且大多只重視武力。

2.特色:各地的法律、習俗雖然迥異,但大多數的事務俱由各地領主依習慣與個人喜好決定。

(二)平民百姓:1.權利:平民沒有遷徙與擇業的自由,更缺乏教育;又需耕種、繳稅與勞役,生活極為窮困。

2.技術:(1)限制:工商業受限於各種習俗、陋規以及政治版圖的割裂等阻礙,發展非常落後。

(2)成就:中古時期幾無經濟活動可言,農業與手工業雖成為重心,但生產水準很低。

(三)基督教會:1.世俗的成就:五世紀末,日耳曼人逐漸接受基督教(天主教、羅馬公教)的信仰後,邁向文明。

2.避世的貢獻:修會嚴守清規,從事耕田、抄書、醫療、教育、佈道、慈善等需要熱誠的工作。

(四)西歐地區:西歐社會至十世紀左右,整體文化仍然相當落後,與當時的伊斯蘭教與中國文明遠不能相比。

三、轉變:歐洲從中世紀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演變成今日的西方世界,其關鍵原因有二。

(一)信仰的教化:1.穩定力量:教會的組織與信仰,安頓了社會與政治,也使個人對生命意義產生堅定信仰。

2.發展潛能:教會的普及與神職人員的努力,助長了學術、藝術與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達。

(二)資本的誕生:十一世紀時,歐洲經濟始有突破性的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則為資本主義經營體制的誕生。

1.起源:資本主義最初發生於北義大利的威尼斯、米蘭與佛羅倫斯等地;與十字軍東征和商業復興有關。

2.發展:(1)經營方式的變革:生產力的巨幅提升,提高城市的生活水準,社會各方面也發生巨大的變化。

(2)新生力量的崛起:新興的城市文明與中產階級的奮鬥進取也日益增強,代表社會變革的力量。

3.結果:(3)封建勢力的瓦解:中產階級其後並與各地新興的中央政權聯合,打擊舊有而沒落的封建貴族。

(1)資本主義的漫延:資本主義透過商業路線,影響到萊因河下游的安特衛普與阿姆斯特丹等地。

(2)歐洲政經的改變:歐洲經濟與政治結構在中產階級務實、外向、主動的性格下產生重大轉變。貳、威尼斯的興起──早期資本主義的代表之一

一、背景:西元四、五世紀時,難民四、五萬人為逃避蠻族的侵襲,遷居亞得里海北端海邊沼澤區中的小島上。

(一)圍城水上:威尼斯人為求自保,控制了周圍複雜的水道,扼阻來自於歐陸上頻繁的封建爭戰或政治勢力。

(二)遠離傳統:教會對威尼斯的管轄最為薄弱,使威尼斯人得以建立一個從傳統秩序裡脫離出來的全新社會。

(三)建立商機:威尼斯位於地中海沿岸,為通往小亞細亞與中東地區的交通樞紐,有利於商業與貿易的拓展。

1.集體經營:威尼斯人經營商業不擇手段,商船亦是戰船;集體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力量因而非常重要。

2.壟斷航運:威城掌控地中海航運,把持食鹽、穀物、奴隸,以及其它貨物的專利,從中獲取鉅額利潤。

二、內涵:威尼斯人為維護商機,必須同心協力地參加集體組織,確保城市繼續強大,以對抗外來勢力的挑戰。

(一)城邦企業:歷史上的威尼斯像是個大企業,議會如同公司的董事會,上層領導的大家族好比公司的董事。

(二)平民股東:大多數的百姓形同威尼斯這家大企業的股份持有者(股東),一般民眾都可參加這個集體組織。

(三)富室經理:透過城市裡上層且富有經驗與傳統家族的領導及管制,威尼斯的商業才得以日益蓬勃的發展。

三、發展:威尼斯從六、七世紀到1500年間,一直保持相著當獨立的地位;1000至1500年,更屬全盛時期。

(一)商貿重心:威尼斯約十萬人口,但維持了良好的商業方針及政治與社會秩序,長期控制東地中海的航運。

(二)近世代表:政府性格、社會與經濟的整體運作、文化發展、社會組織、法律系統等,都表現出當代特色。

(三)異軍突起:對印度、伊斯蘭世界、中國、羅馬、中世紀歐洲、同時期西方的其他地區而言,均大異其趣。

四、影響:威尼斯的發展,可說是城市文明、商業掛帥與消費文化的最早典型,亦為西方近代文化的最佳縮影。

(一)近代雛形:1.追求利潤:徹底的商業性格與豐富生產力、積極冒險與追求利潤,造就了現代社會的雛形。

2.不斷擴張:威尼斯的商業精神與作法擴散到各地後,改變了近現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二)醜陋象徵:現代文明的缺點,尤其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重視功利而不顧情義等,多由資本主義而來。參、荷蘭的興起──早期資本主義的代表之二

一、背景:(一)新典型:資本主義起源於威尼斯,經幾世紀的醞釀,成熟於荷蘭;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另一典型。

(二)新作法:荷蘭採宗教寬容的政策,沒有出版檢查的制度;歐洲各地受到排擠的人士,轉而投靠。

二、發展:(一)情況:荷蘭至十六世紀末期,已發展出發達的資本主義體制,各種資源得以自由而安全的交換。

(二)內容:阿姆斯丹的銀行、保險公司與交易所,創造了多樣的現代金融、保險、期貨與交易制度。

三、結果:唯利是圖的野心促使荷蘭人敢作敢為,倚靠此種精神和資本主義的原則,更使荷蘭不斷向海外擴張。

(一)擴張海外:十七世紀初的荷蘭人口約一百五十萬,後來竟將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的廣大地區占領。

(二)挑戰權威:為擺脫君權與天主教的束縛,竟以小邦先後與西班牙、英國、法國、瑞典等國交戰,爭取獨立。

(三)高度自主:十七世紀的荷蘭,由七個各自保留獨立主權的小邦合併而成,其下市鎮又維持獨立自主的性格。

(四)保障私利:資產階級操控著政權,各種商業活動高度發達;國家政策以保護私人與各地的商業利益為重點。肆、總結──

一、結語:現代世界的形成,固然建立在近代歐洲多樣發展的基礎上,然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則來自資本主義。

二、檢討:資本主義的引擎一旦發動,新的發展勢必會與舊有的社會、政治、宗教,乃至於法律結構發生衝突。

(一)原因:1.資源有限:歐洲中古封建時代舊結構的所有利益與資源分配,基本上取決於政治與宗教的力量。

2.汰舊換新:新體制從商人建立自治權開始,累積了政治基礎;終由資本主義經營的體制所決定。

(二)發展:新、舊體制的轉換與過渡,牽涉到所有人的地位、思想、所得與生活習慣的轉變,是項艱鉅工程。

(三)結果:此後,代表資本主義的中產階級不斷一步步地既聯合又鬥爭各種舊有勢力,成為歷史舞臺的中心。伍、補充──

一、關鍵字詞:中世紀、封建社會、羅馬公教、資本主義、領主、威尼斯、中產階級、城市文明、資產階級。

二、封建制度:引高亞偉著,《世界通史》(上冊)〈第四章民族大移動與中古歐洲〉,臺北,1986年5月。

「歐洲的封建制度並非整齊劃一的『制度』,而是由日耳曼蠻族的軍事組織與羅馬帝國社會組織,隨着戰亂推移而逐漸產生一種約定習成的政治、社會習慣而已。羅馬帝國原有不少貴族和大地主,豢養眾多奴隸來耕種他們的大田莊……由於田賦、捐稅負擔重,弱小的自耕農被迫將自有的田地獻給鄰近享有免稅特權的貴族或力能避稅的大地主,自願降為這些豪強的『無契約的佃農』……到了西羅馬帝國滅亡……由於蠻族長期焚燒刼殺,原有城市被蠻族破壞,城市居民如商人、工人等陷於破產失業,這批可憐的難民就只好……懇求鄰近豪強收容庇護,以替豪強從事各種勞役來換取生命的保障……無論……失去田產所有權的自耕農或……失去自由的難民,與豪強原來豢養的奴隸混合為一,後來就逐漸形成一羣專替豪強耕種田地,世代無法遷居的『農奴』(serf)。……日耳曼蠻族各部落,在大遷徙以前都有『戰友團』……的組織,即是以善戰的武士為首領組織成的作戰單位……遷徙以後,既然分別佔得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建國稱王的部落酋長為了酬答其所屬戰友團的汗馬功勞,就須論功行賞,授予戰友團首領官職、管治的地方等……到了查理曼帝國分裂以後……過去原可撤換的官職就轉變為世襲的爵位……『賜地』就轉變為世襲的『采邑』(fief),而頒授官職就轉變為裂土分封的『封建』(Feudum)……接受爵位的人像過去接受官職的人一樣,同須向皇帝或國王宣誓效忠。……在封建制度下面,無論國王分封公、侯、伯等或公、侯、伯等再分封子、男、騎士等,都可歸納於一個簡單的公式中,即是授人以封地的就叫做『領主』(Lord),接受他人封地的便叫做『附庸』(Vassal)。……查理曼帝國崩潰以後,才是封建制度成熟的時期……總之,封建制度是以封地為基礎而產生的一種上下互保的制度……。」

三、莊園社會:出版資料仝前,〈第四節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莊園與農奴」。

「歐洲在黑暗代中,由於蠻族橫行,城市破壞無遺,工、商業幾乎絕跡,社會倒退到原始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各地分立許多自供自足的農村。那時社會上只有三種人:一是專門從事戰爭的貴族,一是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教士,另一種就是農奴。貴族經由佔領,教會經由貴族捐獻,事實上都成為大地主,掌握土地的所有權,至於……

淪落為農奴的人,就只好佃耕貴族或教會的田地,按照一定的成規,向貴族或教會繳納農產品,服事各種勞役,貴族和教士就可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成為當時統治的特權階級……封建制度成熟後,歐洲絕大多數的農村都以貴族邸第、堡壘或教堂為中心形成的一種聚落,這樣形成的農村,史家通常稱之為『莊園』(Manor)。」四、中古農民:引美?羅伯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第十章,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

「莊園制度是一種經濟制度……直到十三世紀,它一直是歐洲西北部大多數地方農村社會和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他們不能擅自離開土地……被迫定期給領主幹活而毫無報酬……

忍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住處一般是破陋的茅棚……地面一般不比光地好多少,常常又濕又冷。至於牀鋪,一般都是用碩大、粗實的歐洲蕨做成的。而除此之外,幾乎就沒有任何家具了。據說,一頓好飯經常只包括兩道飯菜……水果幾乎沒聽說過,蔬菜限於洋葱、韮菜、蘿蔔和甘藍之類,統統煮成

一種稀湯。肉食一年難得碰上幾遭……烹飪用具從沒乾淨過……另外,總是存在歉收的可能……不論年景如何,領主總是要求相同的收入。在這種時候,農奴被迫傾其所有,而眼巴巴地看著他們的孩子慢慢地死於飢餓……而穀倉裡還有一點存糧,但那點存糧是用作來年的種子的,不能動它,否則就壓根沒有指望了……。和這幅嚴酷的圖像相對……中世紀盛期,飢荒實際上比以前大為減少……伙食中增加了蛋白質(大多數是豆類蛋白),人們長得更強壯了。基於許多原因,給農奴以自由的現象也普遍流行(即解放農奴)。一旦地主開始開發新的土地,他們只有通過保證農奴的人身自由才能吸引勞動力。這些自由勞動的地區經常吸引外逃的農奴,變成了一種新制度的雛型,地主據以要求固定的租金……甚至在古老的莊園裡,領主也開始……收取租金……。於是,通過在自由市場上出售剩餘的產品,農奴或能變得富足一些以贖買人身自由。」

五、城市與商業的復興:引高亞偉著,《世界通史》(上冊)〈第六章近代歐洲的興起〉,臺北,1986年5月。「在黑暗時代中,歐洲各地莊園裏的農奴們,除了辛勤耕作以外,農閒時尚須從事……日用品的製作,以應生活上的需要。各農戶從事手工藝的製造各不相同,彼此間就須交換有無……這就產生商業行為……最初尚侷限於同一莊園內各農戶間進行,後來逐漸擴大而為鄰近各莊園間的物產交換,這就產生『市集』(Market)。……

黑暗時代的末年,各地不斷產生這樣的市集,這就是歐洲商業復興的一種顯著現象。……十字軍東征的時期中,一則由於教會……禁止各地諸侯從事私戰,歐洲遠較過去為和平,社會漸趨繁榮,二則由於亞洲的商品不斷西運,各地工人不斷仿製亞洲較精良的產品,生產技術日益進步,商品數量日益增多,擴大了商業活動的範圍與貿易的數量……產生如下兩種現象:一是『賽會』(Fair)的產生,另一就是城市的興起。……『市集』與『賽會』進行的是一種臨時性的貿易,城市商人却從事長期性的貿易……封建諸侯、大主教、主教等經由主辦賽會……讓外地商販進入自己領地設肆經商,除了可以促使自己領地中的莊園趨於繁榮以外,還可以增加自己的稅收,因此領主們對於商業大都採取獎勵政策……為了保障境內商販們的安全,甚至還在商販聚居的地區加築城牆,這就形成『城堡』(Burg)或城市了。在十軍東征的時代中,歐洲著名的城市大都產生於亞洲貨物西運的幾條重要貿易線上……甚至可以說由亞洲商品西運所促成。……城市初起時,城堡居民人數少,仍須依賴領主保護時,對城堡領主的需索尚能隱忍,但是到了城市居民逐漸增多而有自衛能力時,城市居民就起來反抗領主無限制的需索……西元十二、三世紀間歐洲各城市普遍興起反對領主需索的自治運動。……領主被迫放棄統治權時,就授予該一取得自治權的城市『特許證』(Charter)……作為全體居民獲得自由權的法律根據。……

各城市從領主手裏取得的權利並不一致……獲得完全自治權的城市,就被人稱為『自由城市』(Free Cities)……

一個自由城市就成為一個主權完整的小國家……在歐洲封建社會中就成為一塊『自由的綠洲』,許多有關現代法律、政治的新觀念……都由『自由城市』中培育出來……。歐洲城市初起時,各城市居民尚極稀少,直至西元十四世紀間,居民超過兩萬人的城市便算是大城市了……中古末期歐洲城市居民雖不甚多,但是有些自由城市由於組織優良行政效率高,却有優異的表現,威尼斯就是其中一例……中古後期歐洲城市勢力所以伸張得如此迅速……更與市民內部組織嚴密有密切關係。歐洲各城市上層的政治組織各不相同……但是任何城市都以下列兩種行會作為最基層的組織:一是商人行會……另一就是工人行會……商人在非團結無法生存的情況下……

前述歐洲爭取自治權的運動,大都由商人行會領導進行……城市中最佔勢力的也首推商人行會,領導商人行會的巨商豪富也經常成為市長、市主等。……工人行會……除了團結工人與增進自身的權利以外,同時也是一個城市中工藝生產品的壟斷者。……後來工商業日益發達,社會分工愈來愈細,行會的名目也就愈來愈多了。」六、中產階級的興起:出版資料仝前。

「歐洲商業的復興與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原有社會組織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原來商業復興以後,各國國王或各地諸侯一則為了自利,二則為了供應社會上的需求,紛紛起來鑄造錢幣,以為買賣雙方的支付媒介,到了西元十三、四世紀間不少自由城市也自鑄錢幣,錢幣流通量日益增加,開採金、銀鑛藏的事業也隨之發達。莊園領主為求方便,讓農奴可用現金來代替原有力役、實物獻納等,有些領主甚至讓農奴一次繳納若干現金,即讓他自由外出就業等,貨幣經濟的恢復,而使原來『縛在土地上』的農奴獲得自由的機會,這就是歐洲封建制度崩潰的先聲。歐洲農奴除了經由現金支付恢復自由以外,還可以逃亡的方式獲得自由。原來西元十二、三世紀間,各地城市爭取自治期間,逐漸形成如下一種慣例:任何由莊園裏逃亡出來的農奴,倘然在城市中居住一年零一天而未被領主發現,那位逃亡農奴就獲得城市當局保護,而成為合法的自由人。因此後來歐洲就流行着這樣一句諺語:『市鎮的空氣創造了自由』(Town air makes free)。歐洲城市既然日益擴大,城市居民又日益增多,城市居民就自成一個新階級,這種新階級普通稱為『市民階級』(Bourgeoisie),原意就是住在城堡中的人。市民階級在當時封建社會中,社會地位雖然比不上貴族和教士,但比農奴高,因此市民階級又被人稱為『中等階級』(Middle Class)。中等階級既以經營工商業為主,他們的財力日益雄厚,知識又日益進步,他們為求自利就有各種新要求,後來歐洲各種變化多與中等階級的新要求有關,近代歐洲歷史簡地說起,來就是中等階級如何興起來的歷史。」七、歐洲人口的變化:英?科林?麥克伊韋迪等著,陳海宏等譯,《世界人口歷史圖集》,北京,東方出版社。「羅馬帝國的繁榮發展,一直到公元200年。那時,她有大約4600萬居民,包括歐洲3600萬人口中的2800萬……在此後的四個世紀發生了日益嚴重的衰落……人口也隨之下降。到公元600年,歐洲人口總數跌到2600萬。……中世紀時代……從黑暗時代的最低點2600萬人口上升到9世紀初年的3000萬,到公元1000年達到3600萬……從此人口數量不斷上升,增長率也不斷加快……13世紀是中世紀的鼎盛時期……14世紀初,人口總數達到空前的8000萬。人口分布也與古代大不相同了。古典世界的軸心是地中海,它伸展成一條把希臘和意大利連接起來的線。而新歐洲的軸心則是歐洲大陸,各主要強國聚合在一條連接意大利和比利時的線的兩邊……14世紀早期……在以前500前中呈迅速上升趨勢的人口統計曲線突然穩定下來……這種停頓完全是由不幸所致……1347年,克里米亞發生了淋巴腺鼠疫。這種病是被一種穿越古絲綢之路的商隊從蒙古(它是那裡的地方病)帶來的,歐洲人對疫病的抵抗力非常弱,而對這種鼠疫則幾乎毫無抵抗力……結果造成了當時編年史家稱為“大死亡”和當今的史學家叫作“黑死病”的災難。鼠疫是一種影響嚙齒目動物、跳蚤和人的疾病。載著所有這三種生物的中世紀的船是理想的傳播者……它進入了歐洲的每一個角落……歐洲人口的1/4到1/3死於1347-1353年的這場傳染病……15世紀,整個歐洲逐漸得到恢復……幾乎每一個地區的人口總數都恢復到1300年的水平。人口從1500年的8000萬持續增長到1600年的10000萬左右……1700年達到12000萬……

由於科技進步,通往亞洲、美洲的新航路的發現大大增加了活動範圍,使經濟變得更為強大、多產和富有彈性……歐洲正在向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發展……致力於贏得更多的財富和準備找能發現財富的其它地區。」八、威尼斯:引黃仁宇著,《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第二章威尼斯〉,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11月。「威尼斯稱霸於地中海之日,大略為西元1000年至1500年之五百年間,和中國之宋(960-1279)、元(1271-1368)兩朝及明朝(1368-1644)的前期同時。……拜倫……說:『凡事涉及威尼斯就是不平凡。她的容貌像一個夢,她的歷史像一段傳倚。』……處亞德里亞(Adriatic)海之北端,也算是東西海岸的分歧點……在她一千多年的歷史……直到1797年拿破崙將她撥給奧國之前,未曾為外國軍隊占領……有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威尼斯首先以魚鹽之利在波河(Po River)及亞德里亞近海立下了一個商業的基礎,以後向東發展,執地中海商業之牛耳,可以說是在缺乏政治、宗教、社會上的各種限制與障礙,得以將其組織,全部適用於經濟上最合理的規範上去……其國家勢力既膨脹,個人活動的範圍也擴大,有野心和志氣的年輕人,起先在蜈蚣船(galley)上作弓箭手,參加海外旅行,開始帶貨,次之參加股份貿易(Colleganza),將資本愈積愈大,以後在海外建農場,在大陸造別墅,和在大運河河岸蓋房舍……。固然威尼斯的重要位置,包括海軍將領的地位,常為貴族壟斷……經商給了他們一個共通的目的,而且緊湊的居住在海島上,他們也感到休戚相關。再加以威尼斯有了好幾個世紀不斷的發展,在這經濟生活中,經常產生一種生活上的動態,富於打破環境的經驗,與眾不同。和歐洲中世紀大部分尚在一成不變的情形下比較,愈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動活潑……布勞岱說:『資本主義之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乃是願意冒險,願意投機。』……『欺騙』也是因素之一……針對市場的現行規律和手段,使它做不同的運轉。……可是她的成功並不是使全部公民都成市儈。她曾防制土耳其人勢力西侵……她的建築和幾個世紀以來收集的美術品,至今仍是傳世之寶。她的印刷業,也一度是西歐文物的先驅。而她在商業組織與造船業的成就,當然更在世界歷史裡樹立了一座里程碑。……西元1000年前,她的經營大致不出波河兩岸及附近沿海。1000年後才伸張到亞德里亞海裡去,並且參加近東(Levent)的貿易。1200年後經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威城大為擴張海外殖民地,連接一連串的領土、港灣和重要城市裡的居留地造成一座商業王國。1400年後,才在義大利大陸拓土,可是這『朝西的發展』也象徵著朝東及海外的發展已趨盡頭。1500年後她雖然以精力和財富對文藝復興有實質上的貢獻,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則大不如前,雖想保持幾百年來經營的海上王國,事實上已不可能。……初期資本主義的成功,端在專利,專利則要消滅競爭者。威尼斯……不讓買方和賣方直接碰頭,威尼斯做中間人……威尼斯的體制,讓人口內6%至7%的貴族去壟斷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活動……名義上信奉天主教,但是她不受教皇約束……這城市國家的人民,曾被稱為『文藝復興期間最唯利是圖、頂貪婪而特別注重物質生活的人民』。……威尼斯被歷史家一致認為效率高、長期穩定的主要原因,還是內部的結構,自然而然的近於一元化。商業並沒有被少數人全部把持,平民仍可參與。即工匠寡婦,稍有儲蓄,也可以參加股份(colleganza)的投資。」

九、荷蘭:出版資料仝前,〈第三章荷蘭〉。

「荷蘭,正式的國名應為尼德蘭王國……與比利時、盧森堡在中世紀統稱『低地國家』……低地國家歷史上缺乏一個有力的王室,不能……進入中央集權體制。此地刻不容緩地需要一個有效率的政府……經濟的發展,也拜地利之賜。阿姆斯特丹已北通波羅的海……低地國家內之法蘭德斯……十三世紀以來已成為毛織品生產中心,其中無數市鎮隨著這種手工業之發展而繁榮……傳統的魚鹽之利也沒有被忽視……十四世紀以來,隨時醃製鯡魚的方法有了改進……魚船和魚網的設計也全面革新,引起採捕運銷之集中……經濟發展當然引起四周王

國覬覦。英、法、德……都曾有吞併這地區的野心……低地國家……原來希望在一個國王之下,有一點安全保障,其立國之政策則為局外中立、地方分權,以便各城鎮各自發展本身的經濟利益。……十六世紀低地國家的經濟又有了新的發展……更具有資本主義的性格。同時荷蘭與齊蘭的船舶也在擴充……他們雖然僅出入於沿海無數的市鎮與村莊,可是經營的資本浩大,背後財務之支持者多為大城市的商人,而以阿姆斯特丹的商人為主。……1566年,約有三百多個低級貴族在布魯塞爾提出要求,終止對宗教異派的迫害,荷蘭獨立戰爭因此而展開……1550年查理五世曾頒發嚴峻的命令。內稱:凡印刷、抄寫和傳播路德、喀爾文、茲利文(Zwingli)等離經叛道文件的人,一律處死。……請願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各地示威運動峰起……低地國家的武裝抵抗開始於1569年左右,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和會時,各國(包括西班牙)承認荷蘭共和國之獨立……戰後低地國家內之貴族更形沒落,荷蘭城鎮中之資產階級愈加抬頭……『戰爭是一種國營事業』……荷蘭立國之後,沒有更好的邏輯去支持她的存在,只好縱容此種趨向繼續發展,而在其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資本主義的性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