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

出口退税政策与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

摘要:近20 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类产品的出口在全球的位次逐渐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面临巨大挑战,出口增速开始放缓,甚至出现下降态势。在此背景下,国家频繁调整出口退税率以调控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本文引入实际退税率的概念,从国家总的出口退税率对总出口的影响层面,分析出口退税对纺织品服装的影响,旨在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和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退税政策

中国纺织品一直以低廉的价格为主要优势,出口到世界各地,至今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干,是带动中国经济力量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然而我国的纺织品贸易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就出口退税的演进过程以及我国对纺织品出口退税的四次主要调整为起点,基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分析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以及对我国纺织品贸易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演变

出口退税,又称“出口货物退税”,其内涵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国内生产、流通环节已经缴纳的商品税。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税收制度,对出口货物实行出口退税是由商品税的本质决定的,商品税为间接税,其税负容易转嫁而由最终消费者负担。

1985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1994年1月1日起,随着国家税制的改革,我国改革了已有退还产品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建立了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

自1994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出口货物退 (免) 税管理办法》,规定对出口企业从生产到流

通,收购的货物出口都予以退税,征税率分别为17%、13%,退税也照此税率办理。平均出口退税率16. 13%。1995年7月,国务院规定按货物的实际税负分大类制定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出口退税率降低了3. 7个百分点,平均退税率约为12. 90%。1996年又将出口退税率从11%、13%、17% 分别降为3%、6%、9%,平均税率降到8. 29%。从1998 年6月1日起,煤为9%,钢材为11%,水泥为11%,船舶为 14%,纺织原料及制品统一执行 11% 的出口退税率。从1998年7月1日起,7类机电产品,5类轻工产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自1998年9月1日起,铝、锌、铅出口退税率调为 11%。

1999年7月1日起,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维持17%不变,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目前已执行 17%,退税率的四大类产品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 13%、11% 的货物,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 15%,商品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 6%提高到15%。

2003年10月国家颁布了《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决定对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从2004年开始,根据出口商品的不同,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7%、13%、11%、8%、5%五档,对高新技术机电产品仍保持原来 17% 的出口退税率;对其他一般性产品,退税率下降至13%;农产品5% 和13% 的出口退税率不变; 一些出口退税率为 13% 的非农产品降到 11%; 对资源性产品,部分出口退税率降至15%或8%,部分取消出口退税率。按当时出口结构,出口退税率平均下降 2. 95 个百分点,平均出口退税率从 15. 11%下降至 12. 16%。

2007年6月18日,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取消 553 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 2268 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 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出口退税率结构由原 17%、13%、11%、8%和 5%五档,调整为 17%、13%、11%、9% 和5%五档。 2008 年 8 月 1 日,我国做出了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决定,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 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11%; 2008

年 11 月 1 日大范围内上调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 3 486 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 25. 8%。此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14%; 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9%或 13%不等。至此,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分为 5%、9%、11%、13%、14% 和 17%六档。2008 年 12 月 1 日,轮胎等部分橡胶制品、箱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家用电器等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9%至14%不等。

2009年1月 1 日,我国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航空惯导航仪、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由 13%、14%提高到 17%,摩托车、缝纫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 11%、13% 提高到 14%。同年 2 月 1 日,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 14% 提高到 15%。同年4 月1 日,将 CRT 彩电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纺织品、服装的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16%;金属家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13% 等。2009 年 6 月 1 日,我国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农业深加工、机电、鞋帽、玻璃制品、钢铁制品等不同类型加工制造业产品,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从 5%到 17%不等[1]。

综合分析税制改革后的出口退税政策,在数次的税率调整中有 3 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即1998 年、2004 年和2008 年。1997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冲击,为了减轻危机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我国于 1998 年多次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进而激发了外贸出口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效遏制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出口税率的上调引起了中央的财政负担的再度加重,出口欠退税现象频出。为了减轻出口退税对于中央财政的负担,从 2004 年开始对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后至 2007 年 7 月陆续进行了大小11 次的调整,每次调整基本上都是2004 年政策的延续。2008 年,国家又陆续上调出口退税率,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国经济和出口增长出现下滑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上调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出口成本,促进企业出口的稳步增长[2 ]。

(二)纺织服装业的整体状况

1985年以前,中国纺织服装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以国内市场供给为主,生产力比较落后,产量也较低,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自1986年国务院决定

将服装行业由轻工部划归到纺织工业部统一管理,同时提出了“大纺织”的概念开始。我国纺织服装业才开始了真正的发展和壮大。从1986年到1992年,凭借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亚洲四小龙的衰落,大陆纺织服装业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务院“以扩大出口为突破口,带动纺织工业全面振兴”的战略决策的带动下,纺织业开始了向国际市场的扩张,外贸出口逐年递增。下图是1992年至2008年这17年的纺织服装出口变动:(单位:亿美

元)

数据:来自统计局网站

从该图可以看出,1992年至2001年十年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但涨幅不大。在1998年甚至出现了小幅的下跌,与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及国内洪水灾害有关。在2001年中国人世利好的带动下,纺织服装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大幅加快,出口额一度飙升,特别是在2003年。出IZl净创汇645亿美元,是全国净创汇255亿美元的2.53倍。

(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调整

分析 1994 -2009 年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

率变化 (见表 1),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表1 1994 -2009 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调整表

时间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增长率(%) 1994年1月-1995年6月13 -

1995年7月-1996年11月10 -23.1

1996年12月-1997年12月 6 -40.0

1998年1月—1998年12月11 83.3

1999年1月-1999年6月13 18.2

1999年7月-2003年12月16 23.1

2004年1月-2006年8月13 -18.8

2006年9月-2007年6月12 -7.7

2007年7月-2008年7月11 -8.3

2008年8月-2008年10月13 18.2

2008年11月-2009年1月14 7.7

2009年2月-2009年3月15 7.1

2009年4月至今16 6.7

注:表中出口退税率为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数。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税务总局

1.第一次调整阶段: 大幅调低 (1994 - 1997年)。我国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在 1995 年和1996 年进行了第一次大幅度的政策调整,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逐年从1994 年的13%降至1996 年的 6%,并保持这一水平至 1997 年,这一阶段降幅高达 40%。

2.第二次调整阶段: 快速提高 (1998 - 2003年)。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相当大的困难,1998 年 1 月国家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重新上调至 11%,涨幅高达83%。1999 年 1 月国家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 11%上调至 13%,1999 年 7 月国家更是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 13% 上调至 15%,将服装退税率上调至 17%。

3.第三次调整阶段: 稳步下降 (2004 - 2007年)。这一阶段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稳步下降,虽然税率的下调对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对于抑制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顺差过大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 年1 月,政府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 15%、17% 下调至 13%,2006 年 9 月15 日,国家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 13%下调至 11%,2007 年 7 月,国家将服装出口退税率由 13%下调至 11%。

4.第四次调整阶段: 迅速上调 (2008 年至今)。随着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家迅速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以最直接的方式增加企业利润,帮助纺织品服装行业度过难关。2008年 8 月 1 日至今,我国对纺织品服装出口

退税率进行了四次上调,使出口退税率从 11% 迅速提高到16[3 ]。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与纺织品服装出口(模型分析)

1.模型建立的思路框架。国家在制定出口退税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确定出口退税率,所规定的退税率是名义上的,在退税政策执行中存在很多的人为因素,就会使名义退税率与实际退税率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口退税与贸易出口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国家总的实际退税率对总出口的影响层面以及实际退税率方面,探讨实际出口退税率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实证分析思路是通过建立实际出口退税率与全国总出口额的模型,得出二者的关系,再建立计量模型,得到全国货物出口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内在联系,通过间接分析的方法得到全国实际出口退税率对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4]。

2.全国实际出口退税对总出口的影响模型。实际退税率为实际出口退税额与总出口额的比值,它实际上是一个客观的事后概念,能够客观反映退税情况,排除了政策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利用实际出口退税率可以真实的描绘出退税和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

( 1) 建立模型。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出口主要受出口退税率、汇率、GDP 等因素的影响,出口退税率越高,出口规模扩大; 货币贬值则商品价格相对便宜,有利于出口; GDP 越大越能发挥规模效应,出口也会随之增加。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模型变量如表2 所示。采用对数计量模型如下:ln( y) = c + αln( x1) + βln( x2) + γln( x3) + μ式中y 表示我国的总出口额,为了包含汇率的因素,此处使用出口额的美元值; x1 表示实际出口退税率; x2 表示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 x3 为以1978 年为不变价格的GDP 指数; α,β,γ为各变量

的影响系数,μ为误差项。

( 2) 模型结果分析。依据表2 数据,利用EViews 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鉴于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应该有一个滞后的过程,即出口退税作为出口企业的利润并不会立即引起当年的出口增长,出口企业在拿到出口退税款后通过扩大生

产规模到产品生产,再到产品的出口,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将考虑滞后期的实际退税率因素引入模型。在模型模拟过程中,汇率变量没有通过检验,表明从1994 - 2008 年,汇率对于出口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经过数次的模拟比较,最佳模型模拟结果如表3 所示

表2 模型变量汇总表

上述模型结果通过F 检验,各变量通过T 检验,分析模型结果可知: ( 1) 货物总出口主要受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实际出口退税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实际退税率的影响具有一阶滞后性,即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在当年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政策的调整对下一年的出口影响更大一些。因此,出口退税政策在进行制定和调整时,要考虑政策滞后性,以保证政策的持续及有效性。

( 2) GDP 变量的系数为1. 95,表示GDP 的增长与总出口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GDP 每增加1%将使总出口增加1. 95%。

( 3) 由滞后一年的实际出口退税率变量的系数0. 299 可以看出,实际出口退税

率与出口总额存在正向关系,即实际退税率增长l%时,将引起来年出口增加0. 299%。

( 4) 模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出口退税政策变量的系数为0. 299,即弹性小于1,表明出口贸易对于实际出口退税变动的反应是缺乏弹性的。3.全国总出口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关系。利用全国总出口额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建立双对数模型,全国总出口额为自变量( Y) ,因变量( X)设为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以2004 年1 月至2010 年8 月各月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出总出口与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的实证关系。如表4 所示,模型的可信度较高,通过检验。从全国总出口额变量的系数0. 84 可以看出,全国的总出口与纺织品服装出口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即全国总出口额变化1%时,将引起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变化0. 84%。

4.实际出口退税率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效果。利用间接的方法,探讨全国实际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如图2 所示,联立表3 与表4 的计量方程,可得实际出口退税率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关系为0. 843% * 0. 299% = 0. 25%,即实际出口退税率每变化为l%时,将引起来年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同向变化0. 25%。通过分析得出全国实际出口退税率每变化1%将引起来年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变化0. 25%,是全国出口产品变化率0. 299% 的0. 84 倍,即低于全国出口变化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于纺织品服装出口表现出了应有的效果,但是作为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纺织品服装出口对出口退税率变动的反应相对其他产品比较迟钝,而且政策的滞后性对于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

1.新出口退税政策带来的机遇

出口退税税率调整,有利于调动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深化改革、增加出口的积极性;有利于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出口效益;有利于消除财政运行的风险,缓解

国家财政的压力;有利于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发展出口贸易、加强退税管理的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外贸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除了

这些财政原因,不难看出中国政府是在用非汇率的手段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新政策为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机遇却不仅限于此,它还包括以下三点:(1)改变中国纺织行业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尽管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均价比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均价低 15%左右,假设中国的出口价格上升 4.2%,依然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所以出口的前途依然光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力已经饱和,而2003 年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 100%,而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混乱局面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

口退税率也对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口退税率下降,将带来纺织企业的又一次优胜劣汰,整个行业会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者为王的局面。价格优势减弱后,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这对改变我国纺织行业低水平生产力能过剩、竞相降价的无序状况是有积极意义的。

(2)用非汇率的手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年来,一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指责人民币的币值被严重低估,导致了对一些国家的贸易巨大顺差。因此,要求中国调高汇率的呼声很高。中国政府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决心在近期内维持人民币汇率不变,于是,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办法自然就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并预期出口额将随着退税率的降低而有所下降,以达到减少与一些国家国际收支顺差的效果。并且,新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也将有利于国内纺织品企业处理与国外纺织品企业的纠纷问题。退税率下调之前,由于价格低廉,中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的势头一直不减,遭到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强烈不满,并频频发起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退税率下调之后,中国纺织品企业在处理贸易摩擦时留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统计数据还显示,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只影响 23%的中国出口型企业,其影响范围远远小于人民币升值对整个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比起让人民币升值的做法来说,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好的办法。

(3)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出口退税政策本是国际惯例,但中国目前的出口退税额却是政府主管部门提前做出预算的,带有极强的计划性,很难及时兑现,与出口的市场化趋势正好相矛盾。下面两组数据说明这种矛盾积累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国累计应退未退税额,2001 年底为 1440 亿,2002 年底为 2000 亿,2003年底 2770 亿。而国家财政退税预算指标,2001 年为 1070 亿,2002 年为 1200 亿,2003 年为 1230亿。这表明,中国政府欠中国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已经相当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列举一组数据:从 1997 年到 2002 年,退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是 17. 8%,而应退税额的年均增长率却是37.4%,两者相差近 20 个百分点。欠退税随着出口扩大而迅速攀升,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给中央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长期忍受政府欠退税煎熬的企业经营者都为此感到非常地焦虑,“规模小的企业,每分钟都面临生存危机;规模大的企业,因为资金实力相对较强,一时倒不了,但被拖欠退税额度更高,所以也活得很困难。”因此,有人这么评价新政策:“过去退税率虽高,但资金不能足额到位;新机制如能保证不欠新账,对企业而言未必是坏事。”而且,下调出口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由原来的中央财政支付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同支付,这将有利于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由此可见,虽然出口货物退税率有所降低,但只要

国家相应配套政策到位,纺织品出口企业反而能从中受益。以前,纺织品出口企业当年实现的出口退税不能完全兑现,有的一拖就是多年。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纺织品出口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贷款,还要支付相当的利息。由此可见,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使出口退税有了财政上的保证,这样纺织品出口企业的资金运行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 4)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取决于行业的利润空间和行业竞争力的大小。行业的利润空间越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越大,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行业的影响越小。近几年来,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空间缩小和来自印度等国纺织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出口退税的依赖变大。

2.新出口退税政策带来的挑战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测算,出口退税率如果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纺织业利润就会下降 40 亿元;降低 4 个百分点,利润就下降 160 亿元左右。除此之外,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结构也可能出现变化,纺织品的一般贸易比重的下降将导致生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国内纺织品市场的竞争。

(1)增加纺织品的出口成本,压缩纺织品企业的利润空间 1995 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规定》,对生产型企业降低退税率后的核算程序为:按出口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率与所适用的退税率之差,乘以出口货物销售额(折算成人民币),计算出口货物不予退税的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剔除,计入产品成本;用剔除后的进项税余额,抵扣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即按以上所说的“抵、退”进行。综合以上规定,因目前出口型纺织企业出口退税率将

由 17%降为 13%,出口退税率下调了 4 个百分点,则企业出口货物销售额(折算成人民币)乘以退税率之差(4%)冲减进项税额,冲减的进项额直接转入生产成本,然后再按照调减后的税率乘以销售收入,销项税额与冲减后的进项税额孰低原则进行退税。因此,出口退税率下调 4 个百分点将增加企业成本 4%,压缩了纺织品企业的利润空间。

(2)导致纺织品出口增幅下降虽然纺织品出口不仅受到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它同时还受到棉花价格、国外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的,1994 年实行增值税后,实行 17%的全额退税。即 1990-1995 期间,退税率处于较高时期,同期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 17.74%;1996-1998 年,国家基于财政压力,将退税率平均降为8%,加之 1997 年、1998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该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 3.2%;1999-2002年,为鼓励出口,98 年又陆续将综合退税率上调为 15%。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均递增 12.75%。如果2004 年综合出口退税率降为 11%,估计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将急速回落。由此可见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受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很大。

(3)引起地方政府对本地出口企业出口外地纺织品的限制中央和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机制,在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引起地方保护和地方市场分割。因为增值税贯穿产品生产流通的各环节,几乎没有一个产品是在一个地方完成的。那么,很可能出现纺织品在出口前诸多环节的增值税交给了其他地方,而四分之一的出口退税则要由出口纺织品企业所在地政府承担的问题,这一问题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本地出口企业出口外地纺织品的限制,这对纺织品出口企业对外进行贸易具有很大的影响。

3.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针对纺织服装进行调整时为何并未达到其预期的政策目标呢

(1)贸易环境变动。

贸易环境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之一,2005年,经过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美欧重新设限,中欧、中美协议相继签署等大起大落的变动之后,纺织品服装出口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促使出口大量增加。一直到 2007年,在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背景下,美欧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并

未进一步设置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美欧贸易壁垒形势相对有所缓和,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随着 2008 年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相继到期,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由于国家一次次调高出口退税率,有退税支撑的出口企业低价竞销,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出口产品发起了贸易救济措施,使得我国纺织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此外,由于海外进口商不断地压价,国家给予出口企业的资金支持被国外进口商剥夺。据田丰(2009)推算,在假定中国出口退税全部用于降低商品价格以增加出口的情况下,出口退税带来的 5.9%的出口价格降低将使中国收入增长 2.714%,而蒸发的 3.186%则被外国消费者和进口商享有。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的初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未达到扭转贸易顺差下降的目的。

(2)外部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带来了国内制造业产能快速扩张。2004~2007 年是我国产能集中释放时期,产能供过于求,此时出口退税率下调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并不能阻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出口热情。同时,纺织品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较为成熟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较大,对价格并不敏感,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所增加的成本很容易通过涨价方式转嫁给国外进口商,出口量未必会有明显减少。此时,下调出口退税率没有起到减少出口的作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环境进入低迷时期,纺织服装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破产。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地的失业率增加、消费能力下降,使得我国主要的进口商市场需求普遍疲软。在需求陈明艺,陈飞: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退税政策实证检验21不振的情形下,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使得企业成本降低,进而产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但国外需求并不会因中国产品价格的微调而改变,出口退税的效果有可能为巨大的需求缺口所吞没。因此,上调出口退税率也没有起到增加出口的效果。

(3)受自身因素影响。

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按照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中的小部分。2009 年纺织服

装出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分别为 72.5%和 27.5%,这样的贸易方式结构说明出口退税政策本应发挥较好的调节作用,但现实与之相违。通过本文以上检验,首次证实出口退税政策的实际效果与现实相符,这也是此前研究未曾观察之处。

对于出口退税政策失效,从纺织服装自身因素出发,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我国纺织服装进口对其出口的依存度较大。由于纺织产品的进口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纺织原料的需求,而绝大部分进口原料用于生产出口产品,因而进口原料需求取决于纺织品出口。我国纺织服装进口在2007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就解释了为何贸易顺差得不到有效缓解。二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低。由于退税主要面向增值税,而增值税的税基是产品附加值,所以由加工程度造成的产品附加值差异会引致退税鼓励效应的程度差异,产品的投入品价格越高,出口退税对出口的鼓励效应越明显。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低,出口退税因为投入品价值不高而退税额不多,所以导致提高退税率并不能带动出口的增长。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纺织服装业的频繁调整并没有达到控制外贸情形的预期政策目标。影响外贸顺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增长、国际产业转移、汇率、劳动力成本优势等,仅依靠出口退税一项政策来实现调节贸易顺差的目标并不现实。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总结 2004~2009 年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从 2004~2007 年我国纺织服装大额贸易顺差的持续出现和 2008~2009 年贸易顺差的持续下滑,我们有理由认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导向不应以总量控制为目标,而应转向结构调整。实证检验结果也更加确定了这一点。而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收窄、对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此时国内需求增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占主导地位;就纺织服装业而言,除国际市场需求回暖等因素以外,出口产品价格提升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上调出口退税率的预期效果也并未在后期体现出来。

四、政策建议

1.适当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

纺织工业生产的高成本时代已到来,通过技术进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通过

优化产品结构来顺应市场需求和追求高附加值,是企业长期的生存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发现和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前瞻性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资,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

我国的纺织业战略发展方向是加快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转变并不容易实现,还要突破许多发展“瓶颈”。此次国家调高出口退税率,从短时期看,有利于纺织企业减缓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压力;从长期看,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2.适时适当降低地方财政负担比例

从出口退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效率最大化的根本要求看,出口退税应尽可能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地方财政负担不宜太多;从出口地方财政负担退税与其增值税分享相对等原则看,地方财政应负担已分享出口货物已纳的增值税。目前出口退税增量部分地方财政负担由 25%下降到 7.5%,随着出口退税规模的扩大,合理的地方财政负担比例应在 5%左右。

3.引导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建议通过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负担能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对出口产品的鼓励和限制导向等。政府部门应对现行的纺织品等退税产品进行综合调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鼓励出口创汇的新型产品,征、退税率可一致,对

一些成熟型出口纺织品,其退税率应适当低于征税率,对低端的、高能耗的纺织产品,则不予办理出口退税。通过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来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同时,国家应当对长期的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并予以公示,从而使纺织品出口企业对长期的出口退税政策演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避免因出口退税率上下调整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以便企业作出相应的决策。

4.出口转内销、开拓内销市场的市场空间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国内衣着类消费远远落后于整体消费增幅。从成长空间上看,国内纺织品消费巨大潜力值得期待。我国人均纤维消耗量从2000年的8.3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14公,7-,提高了68.67%,超过

世界平均水平3.5公斤,2005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达15公斤,而发达同家人均纤维消费量达26.4公斤,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很达的增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占中国总人口比重58%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而人均衣着消费仪相当于1/7。2007年1—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80195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去年同期2.8个百分点。而l1月全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额同比增长29.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7.5个百分点。退税率下调后,可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营销策略。

5.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议价能力

在出口退税下调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调节下,一一些小、散、乱以低附加值甚至搞恶性压价竞争的企业将逐步退出。有市场承受能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会留下来。虽然说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但不论从国内纺织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还是留给纺织行业的发展空间来看,粗放型、耗用量火量资源换来的行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随着贸易结构的改善,我固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明显提升,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更快增长。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比上年周期提高了9.06%,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提高了3.76%,服装出口价格提高了l1.73%。价格的明显提升,证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长方式正在向效益增长和质量提高转变。

【参考文献】

[1]王传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2]Ghao Chou and Yu.Export duty rebates and export theory and china’s experienc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6 (29):314 -326. [3]王茜.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及其调整研究[ 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4]徐剑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2.

[5]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王志明.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J].财贸经济,2000.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1114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其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在内容体系上,国际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这两大部分在名称上通常又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发那个的宏观经济均衡、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这是《国际经济学》课程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国际经济学》不拘泥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纯理论分析,而且一直关注国际经济的新现象、新问题,积极探讨国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要求将西方经济理论与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中国案例来阐释相关理论,如人民币汇率变动、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等,这些案例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更强的活力。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学生求知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本为本”的教学现象,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本课程标准应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篇1 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引言:随着我国世贸经济组织的加入和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形势下,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融合,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势态。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现代的国际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市场在经济上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如今各国间的经济组织、金融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影响,联系紧密,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全球统一化的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全球经济管理机制和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战略方针,使全球经济的经济行为得到规范,并且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建立了经济全球

开放化的大市场,使得各种有效资源和新型技术及财力资金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各国的经济已经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要最大限度的解除贸易阻碍,使各种有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加全球效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有效地实质推进。 (三)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组织,使现代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新的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商务活动和贸易交易,从贸易的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直至付款的整个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得以实现。 二、我国要结合目前发展现状,寻求经济贸易发展新突破

国际经济学全英论文

Modern Logis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hesis:logistics Class:Class one logistics Name:Xiaonan Zhao Student ID : 121703068

I Abstract: Modern Logistics, a new type of integrated type management, refers to send in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loading/unloading, packing and other Logistics activities together. Its task is to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the best service. However, many national experts have said: "Modern Logistics is a process to make goods transfer from supplying place to local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customers in the lowest economic costs. It mainly include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rocessing, packing, loading and unloading, distribu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urchase price includes 5 aspects: the cost of materi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easonal changes. market environment. delivery conditions. When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ascending to a degree then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reduce logistics cost for products provide a certain profit space. This also makes the modern logistics has very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is article will unfold from all parties to analyze modern logistics below. II Keywords: Moder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packing Warehouse management Storage III Contents Part One: Transportation Part Tow: Storage Part Three: Loading and unloading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国际经济学 案例分析

一、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掀起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主张货币金银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证明,货币金银及贵重金属,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贵重金属的流入可以增强国家的国力,流出则是国家的损失,主张对贵重金属的流动进行经济干预以增加贵重金属存量。重商主义前期,重商主义这较为注重限制贵重金属的流出,而在重商主义流行的后期,重商主义更加注重重金属的顺差,此时的重商主义也被称为是贸易差额理论。 1.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的看法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产生国际分工,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 每单位所需的劳动(小时) 酒棉布 英国 4 2 葡萄牙 2.5 5 两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情况 上图表示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分别所需的时间,及他们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为时间的倒数,分析出英国在生产棉布上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在此情况下,如果两国在生产上进行分工,分别生产其生产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同时向对方国家进口比国内原来生产的产品更为便宜的同类产品,这样两国的综合生产率就得以提高,同时资源也得到的更加合理的配置利用,两国的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这样的绝对优势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两种产品相对于另外一个国家的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的话,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重商主义的否定,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划下了历史新的一页,重商主义的没落,世界走向了自由贸易的时代。 1.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的局限性,解释了在一个国家两种产品都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2)在一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可以再各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是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3)商品在两个国家内可以自由流动,不存在人为障碍 (4)假定没有运输成本 (5)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 (6)产品的夹着仅由其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决定 (7)两国的劳动数量是给定的,而且是被充分利用的,既不存在资源的闲置和剩余(8)当劳动力在两个部门之间相互转换时不存在机会成本 (9)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产品时相对于另外一个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 (10)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存在货币之间的交换,只有物物交换 劳动数量(小时/ 年)劳动生产率(单位/1小时) 酒棉布 英国1000 0.1 0.2 葡萄牙1000 0.5 0.25

国贸导论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贸导论论文(中美贸易) 院系:杭州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3-丙 姓名:王笑清 学号:1321130324 任课老师:童汇慧 题目:中美贸易 提交论文报告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回到世界贸易组织后,中 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只大流。于此同时,中国与超级大 国美国的经济接触也日益密切。但近几年来在与美国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贸易顺逆差、贸易壁垒、贸易保护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上的各种问题 也造成了中美双方政治上的多次摩擦,所以在新时期我们要积极掌握运用国际 贸易的各种经济规律,利用好优势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健康的发展好我们的 经济。 关键词:中美贸易、美元贬值、知识产权 进入大学,是第一次接触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在上国贸导论之前,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外贸公司或者海关的基础之上。但 在上完国贸导论课之后,我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也让我对这一专业有了更多的兴趣。这门专业可以教会我很多知识,不光光是 贸易顺逆差、过境贸易等一些专业名词,更多的还有很多的道理包括人生的、 社会的。个人看法,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和生物学、物理学等那些深奥难 懂的学科一样同样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科学。 据我的了解所知: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商务与全球营销、国际贸易风险分析与规避,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包括微 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政治经 济学等。但是在学习这些经济学之前,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会计学 原理、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国际商法、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学习完上述课程之后,就要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核心 的知识了,就是国际贸易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结算、国贸英文函电、外贸口语、外贸写作、外贸谈判技巧、国际经 济合作、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等,当然最重要的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也 称作进出口贸易实务,或对外贸易实务 中美贸易关系 美国在1775年到1783年之间,爆发了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历了19世纪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美国完成解放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真正的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中迅速发展。

国际经济学课程全英文教学

国际经济学课程全英文教学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是经济学(Economics)在国际领域的拓展。在中国高等院校学科分类中,经济学被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世界经济属于理论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没有被单独分类,主要涉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学两个二级学科。大多数文科院校和一些工科院校都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涉外经贸人才。除了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都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将它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由于很多课程内容涉及西方理论,为适应新形势,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其中,全英文教学难度很大,对母语是中文的学生和对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处理好若干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全英文教学的意义 国际经济学来源于西方,许多英美学者在该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英国人大卫·李嘉图,美国人保罗·萨缪尔森、保罗·克鲁格曼等,许多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撰写,如沃西里·里昂惕夫的成果。采用英文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论着的内涵,比中文教学更细致地向学生展现国际经济学知识。如“sterilization”一词的含义,许多中文或翻译教材写作“冲销”,少数教材写作“中和”。但中文中,冲销不是常用词汇,中和也不能完全体现它的含义,但可以直接通过该英文单词的构成来判明词义。该词的词根是sterilize(使不起作用),演变为sterilization后,是名词形式的“使不起作用”,这比“冲销”更容易被理解。 全英文讲授国际经济学,不使用任何中文,使学生接受与英美学生相同的教学,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直接学习英文术语和句子,避免译文的不准确性和不贴切性,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全英文环境,便于出国深造和从事对外经贸往来业务。 二、全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差异 双语教学指教学中既使用中文,又使用英文,但是英文和中文的比例没有定论。有的院校采用英文教材,中文授课;有的则采用双语教材,中英文混合授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斟酌该多讲中文还是英文。由于教师要最大限度

国际经济学

绝对优势理论 一、背景 亚当·斯密 (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国富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就遭到彻底否定。 二、概念 绝对优势: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三、理论前提 1.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两种产品以及两个规模既定的国家(1×2×2模型) 2.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3.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文案

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 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 案例内容: 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现摘录如下: 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案例评析: 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各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生产率的产品,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使世界福利增大。通过贸易使得各国获利。 案例中当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进口产品会威胁本国产业,进口限制可以保护国家利益。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的进口。而比较优势理论有力的压倒了贸易保护主义者。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的故事更有力的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太阳可以看作是能高效生产太阳光的厂商,生产成本为0。由于有了这个“厂商”使得国内“太阳光”厂商失去了国内市场,倘若没有太阳,国内会生产并出口人造光。根据贸易保护主义,太阳光威胁到了国内人造光市场,应该禁止使用太阳光。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会禁止使用太阳光,而自己进行生产。原因就在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该国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太阳光。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该国停止生产“太阳光”会节约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 案例名称:埃尔切事件 案例适用: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案例内容: 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姓名:张维 学院:商学院 班别:经济学2班 学号:201111121091

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H-O定理。它不仅传承了李嘉图“比较成本说”,而且明确提出国际贸易产生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弥补了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糊的窘境。H-O定理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国家贸易政策等方面给予导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贸易争端、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要想避免问题的结的出现,必然离不开相应理论成果,如H-O定理。相关课堂所学,我从H-O定理自身的角度阐述它对于中国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H-O定理中国对外贸易适用性局限性启示 【正文】 一、H-O定理的历史地位 H-O定理,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师徒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 二、H-O定理的基本概述 1、H-O定理的内容分解 (1)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相同,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通,即贸易关系。 (3)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国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关系报酬(利息、地租、工资)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深入到了全球各个领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则是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法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着手,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二者相互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为视角进行探索分析,旨在阐析当代世界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动力和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跨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先局限于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进程中融为一体,世界经济自由市场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其次,世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世界经济逐渐互通互融; 再次,为了构建和谐的世界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益强化,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约束与规制日益显著。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梁军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课程编号:202005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基本现象,掌握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2.系统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动因与影响,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 3.对当代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概述 本章为国际经济学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及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本书的基本框架 1.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掌握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2.本章重点: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本章难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推动因素。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在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1.基本要求: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和观点,了解各种学说的不足和贡献,能够科学的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进行比较。 2.本章重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本章难点:掌握比较优势概念的内涵,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重点分析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要素禀赋理论,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和验证。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与拓展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 1.基本要求: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等概念,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及其推论分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及其利益所在。 2.本章重点:要素禀赋理论的论述及其拓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3.本章难点:要素禀赋论的核心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新贸易理论的几种重要模型: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基于寡头垄断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着重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 第一节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第二节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论文(标准格式)

世界贸易格局分析 姓名卢嘉俊 1211603 系别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2012 2014 年12 月

摘要:首先通过了解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分析贸易的发展。然后利用一些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当今经济贸易上的问题并提出自己一些思考。包括了国际倾销的发展趋势、雁行理论的循环的延续和中国贸易发展的时机。 关键词:雁形模式发展中国的重叠需求比较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倾销价格歧视购买力平价出口导向 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概要 1.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取资本(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FBI): 我们先回顾一下1990年以来全球投资与贸易重心位移的轨迹,FDI存量加速成长的地区如亚洲、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也明显上升。其中,亚洲经贸实力攀升最快,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出口、进口占全球比重与欧美地区已成三分天下之势,特别是出口比重,在2011年已超过欧洲,在欧洲饱受债务危机下,未来还有机会在其他面向作出突破。然而,依区域间相互贸易流向,欧洲及北美地区合计占亚洲地区出口比重达34.3%,且全球FDI存量流出,也以欧洲及北美为最大宗地区,其中,欧洲占全球比重还持续上升,是全球产业转出的主要来源。 2.贸易带起的亚洲势力稳定崛起(见表一): 经由国外直接投资所带动的产业转移效应,清楚反应在过去20年被投资国(或产业移入国)的对外贸易成长上,换个角度来看,也是产业竞争力及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最佳契机,若能在产业升级转型阶段,适时承接国外产业技术及知识,对于扩大本地贸易规模并促进经济发展甚有帮助,这一点在亚洲经济的快速成长上已获得证明。但是,亚洲以外的主要新兴地区,包括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虽然在吸引国外投资及提高出口金额两方面都以倍数成长,但其规模却完全无法与前三大地区比拟,且其出口目的地也高度集中于前三大地区,显示前三大地区的优势稳固。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贸易进程及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学时数:2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熟悉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了解国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掌握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国际贸易均衡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理解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 能力:能够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划分国际贸易利益。 3.本章教学重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3)一般均衡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一般均衡分析。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二节: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二)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和分解 (一)贸易条件,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二)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学时数:4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评价,学会用图形说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能够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能力:能够深入了解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能够对现实中两个国家的交易通过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分析。 素质:分小组讨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3.本章教学重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4.本章教学难点 (1)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含答案word版本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单选选择题(请从A、B、C、D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1.不属于国际贸易当代理论的是__C______ 。 A.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B.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C.技术差距论 D.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某国产商品价格为1000元,其中500元为进口原料(不征收关税),500元为新增价值,如果对同类进口货物征收20%的从价税,但对原料尽快免税,该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为D________ 。 A.20% B.25% C.30% D.40% 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包含_A_______项目。 ①货物②服务③收入④资本转移⑤投资⑥国际赠款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2.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3.边际进口倾向 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4.幼稚产业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5.提供曲线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7.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