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熔点的测定

熔点的测定

熔点的测定
熔点的测定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熔点及其测定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102班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纯物质有固定的,短程熔点;

2、杂质对熔点的影响:降低熔点,扩大其熔点间隔。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四、仪器装置

图1. Thiele管熔点测定装置

提勒管(b形管)特点:在侧管处用酒精灯加热,受热浴液沿管作上升运动促使整个b形管内浴液循环对流,使温度均匀而不需要搅拌。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1、温度计的校正

⑴0℃的测定校正:用100ml小烧杯装一定量混合均匀的冰水混合物,用

温度计测其温度,直至温度恒定读数,该数据即为0℃的校正值。

⑵100℃的测定校正:取一定量的蒸馏水于电炉加热至沸腾,用温度计测

量其温度,直至温度恒定读数,该数据即为100℃的校正值。

2、毛细管熔点测定法

⑴装样:取干燥、研细的待测样品放在称量纸上,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

样品中,使少量样品挤入熔点管中。取一支长玻璃管,垂直桌面,使毛细管在其中自由落下,将样品夯实。重复操作使所装样品约有2~3mm高为止。

⑵安装:向b形管中加入石蜡油作为浴液,直到支管上沿。将已装好的毛

细管固定在温度计上,然后小心悬于b形管中,使温度计水银球处在b形管直管中部。

⑶测定:在b形管弯曲部分加热。快速加热至温度接近低于熔点10℃左右,

然后以1~2℃∕min慢慢加热。观察并记录始熔和全熔温度,直至两次结果平行。

3、用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

在两载玻片中间放样品→热浴→调节显微镜并观察→拧开加热旋钮,快速升温至低于熔点10~15℃→换开微调旋钮,减速升温。

六、实验结果

七、实验讨论

1

2、测定熔点比理论值过低的原因:

①样品未完全干燥,内有水分和其它溶剂,加热,溶剂气化,使样品松动

熔化,使得所测熔点偏低。

②熔点管不洁净,等于样品中有杂质,致使测定熔点偏低。

③目测和读数的误差。

实验一(二)熔点的测定

实验一(二) 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显微熔点测定仪的操作步骤; 2、使学生学会利用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物质的熔点; 3、使学生了解测定物质熔点的意义。 二、实验的装置图 三、实验内容: 1、按照装置:如右图正确安装实验装置仪 器。 2、校正仪器:先用熔点标准药品进行测 量标定(操作参照具体的测量步骤)。求出修正 值(修正值=标准药品的熔点标准值-该药品的熔点测量值),作为测量时的修正值依据。 3、操作步骤: (1)将热台的电源线接入调压测温仪后侧的输出端,并将温度计插入热台孔,将调压测温仪的电源线与AC220V电源相连。 (2)取两片盖玻片,用蘸有乙醚(或乙醚与酒精混合液)的脱脂棉擦拭干净。晾干后,取适量待测物品(不大于0.1mg)放在一片载玻片上并使药品分布薄而均匀,盖上另一片载玻片,轻轻压实,然后放置在热台中心,然后盖上隔热玻璃。 (3)松开显微镜的升降手轮,参与显微镜的工作距离(88mm或33mm),上下调整显微镜,直到从目镜中能看到熔点热台中央的待测物品轮廓时锁紧该手轮;然后调节调焦手轮,直到能清晰地看到待测物品的像为止。 (4)打开调压测温仪的电源开关。根据被测熔点品的温度值,控制调温手钮1或2(它们表示:1 升温电压宽量调整,2 升温电压窄量调整,其电压变化可参与电压表的显示),以期达到在测物质熔点过程中,前段升温迅速、中断升温渐慢,后段升问平缓。具体方法如下:先将两调温手钮顺时针调到最大位置,使热台快速升温。当温度接近待测物体熔点温度以下40℃左右时(中段),将调温手钮逆时针调节至适当位置,使升温速度减慢。在被测物熔点值以下10℃左右时(后段),调整调温手钮控制升温速度约每分钟1℃左右。(注意:尤其是后段升温的控制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在待测物熔点值以下10℃左右,一定要将升温速度控制在大约每分钟1℃。经过反复调整手钮1或2,方便的无级调整会让用户很快掌握,运用自如。) (5)观察被测物品的熔化过程,记录初熔和全熔时的温度值,用镊子取下隔热玻璃和盖玻片,即完成一次测试。如需重复测试,只需将散热器放在热台上,电压调为零或切断电源,使温度降至熔点值以下40℃即可。

熔点测定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熔点测定 固液两相的蒸气压相同而且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就是该固体物质的熔点。 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 混合熔点测定法——鉴定熔点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试样是否为同一物质? 测定熔点实验关键是:由于毛细管法是间接测熔点方法,所以加热升温速度是本实验的关键,当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一定要慢,应小于1~2℃/min;密切观察加热和熔化情况,及时记下温度变化。 实验关键 1.样品填装(研碎迅速,填装结实,2~3mm为宜) 2.毛细管安装在温度计精确位置、再固定 3.加热升温测定、注意观察、做好记录 加热升温速度:开始时可快些~5℃/min 将近熔点15℃时,1~2℃/min 接近熔点时0.2~0.3℃/min 每个样品至少填装两支毛细管,平行测定两次。 操作要点和说明 影响毛细管法测熔点的主要因素及措施有: 1、熔点管本身要干净,管壁不能太厚,封口要均匀。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封口一端发生弯曲和封口端壁太厚,所以在毛细管封口时,一端在火焰上加热时要尽量让毛细管接近垂直方向,火焰温度不宜太高,最好用酒精灯,断断续续地加热,封口要圆滑,以不漏气为原则。 2、样品一定要干燥,并要研成细粉末,往毛细管内装样品时,一定要反复冲撞夯实,管外样品要用卫生纸擦干净。 3、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缚在温度计旁,并使装样部分和温度计水银球处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时要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b形管两侧管中心部位。 4、升温速度不宜太快,特别是当温度将要接近该样品的熔点时,升温速度更不能快。一般情况是,开始升温时速度可稍快些(5℃/min)但接近该样品熔点时,升温速度要慢(1-2℃/min),对未知物熔点的测定,第一次可快速升温,测定化合物的大概熔点。 5、熔点温度范围(熔程、熔点、熔距)的观察和记录,注意观察时,样品开始萎缩(蹋落)并非熔化开始的指示信号,实际的熔化开始于能看到第一滴液体时,记下此时的温度,到所有晶体完全消失呈透明液体时再记下这时的温度,这两个温度即为该样品的熔点范围。 6、熔点的测定至少要有两次重复的数据,每一次测定都必须用新的熔点管,装新样品。进行第二次测定时,要等浴温冷至其熔点以下约30℃左右再进行。 7、使用硫酸作加热浴液(加热介质)要特别小心,不能让有机物碰到浓硫酸,否则使溶液颜色变深,有碍熔点的观察。若出现这种情况,可加人少许硝酸钾晶体共热后使之脱色。采用浓硫酸作热浴,适用于测熔点在220℃以下的样品。若要测熔点在220℃以上的样品可用其它热浴液。 注释: (1)管壁太厚样品受热不均匀,熔点测不准,熔点数据易偏高,熔程大。

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蒸馏及沸点的测定 杨高升有机化学教研室 (2007 年3 月9 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沸点的原理与意义 2、学习并掌握蒸馏操作 二、实验原理 3、学习并掌握常量法(即蒸馏法)测定沸点的方法 1、沸点(boiling point, b.p.) ——液态物质的蒸汽压与其所处体系的压力相等时的温度 液态物质沸腾 液态与气态平衡 物质处于沸点时: 纯净的液态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均有固定的沸点 不同化合物有不同的沸点 沸程范围反映液态物质的纯度

常用术语 ——将液态物质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气,再将蒸气冷 凝为液体的过程 2、蒸馏(distillation) 沸程始馏温度~终馏温度 不同温度范围的馏出液 某一馏分之前的馏出液 最后没有蒸馏出来的物质 馏分 前馏分 残留物 蒸馏的用途 液体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测定化合物的沸点 回收溶剂或浓缩溶液 液体化合物的 沸点相差较大 (>30 o C) 常压蒸馏

蒸馏方法 适于沸点较低且比较稳定的液体化合物适于沸点较高或较不稳定的液体化合物适于沸点较为接近的液体化合物 适于沸点较高(但有一定蒸汽压)、容易 分解且不溶于水的化合物 减压蒸馏 分馏 水蒸气蒸馏 冷凝水 冷凝水 3、常压蒸馏装置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2、蒸馏装置的安装 3、蒸馏操作 (1)加料 (4)加热 (2)通冷却水 (5)接收馏出液 1、接好冷却水的进出水管 .. 将磁搅拌子小心放入圆底烧瓶 .. 将待蒸液体倒入圆底烧瓶 .. 安装好蒸馏装置 注意检查进出水管、冷凝管是否完好! 装、拆各练习三次 (3)开动磁搅拌 前馏分与主馏分要 用不同的瓶子接收 顺序不 得有误液体体积为 烧瓶容积的 2/3 ~ 1/3 4、沸程记录

熔点的测定

熔点的测定 1〃测定熔点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① 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判定物质纯度 2〃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时,Thiele管中应倒入多少热浴液体? 加入使液面稍高于侧管的液体 3〃为什么一根毛细管中的样品只用于一次测定? 一次测定后,样品的晶型发生改变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4〃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为何要放慢? 方便观察初熔和全熔温度,不放慢易使测定的温度偏高 5〃什么时候开始记录初熔和全熔的温度? 当观察到样品外围出现小滴液体时为初熔 当固体样品刚刚消失成为透明液体时为全熔温度 重结晶 1.简述重结晶的操作步骤和各步的主要目的 选择溶剂,溶解固体,加入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与活性炭),结晶析出(可溶性杂质留在母液中),减压过滤(使晶体与母液分离),洗涤晶体(除去附着的母液),晶体的干燥 2理想重结晶条件? 溶剂不与提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重结晶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即高温时溶解度大,而低温时溶解度小

杂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 沸点较低,易挥发,干燥时易于结晶分离除去 溶剂应容易与重结晶物质分离 无毒或毒性很小,价格便宜,操作安全,易于回收 3〃溶剂加多少比较合适?应如何控制用量?溶剂加多或少有什么后果? 考虑到热过滤时,有部分溶剂被蒸发损失掉,使部分晶体一起留在滤纸上或漏斗颈中造成结晶损失,所以适宜用量是制成热饱和溶液以后,再多加20%左右;过量太多,不能形成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析不出晶体或结晶太少。过少,有部分待结晶的物质热溶时未溶解,热过滤时和不溶性杂质一起留在滤纸上,造成损失。 4〃什么时候需要加活性炭?何时加入,加入多少合适?能否在溶液沸腾时加活性炭?为什么? 除去溶液中的有色物质;除去颜色为宜约粗品量的1%~5%;不能,会引起暴沸。 5〃热过滤后的滤液为什么不宜摇动或用冷水冰箱快速冷却? 因为这样析出的晶体不仅颗粒较小,而且因表面积大会使晶体表面从溶液中吸附较多的杂质而影响纯度。 6〃抽滤完成后能否先关真空泵,后拔掉抽滤瓶上的橡皮管或后打开安全瓶上的放空阀活塞?为什么? 不能,避免水倒吸 第2 / 6页

熔点沸点的测定

熔点、沸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的熔点的原理; 2、掌握熔点测定的方法; 3、熟悉微量法测定液体化合物沸点的原理和仪器装置; 4、学习沸点测定的操作方法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 熔点是固体物质的固液两态在一个大气压力下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纯净的固体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固液两相互之间的变化非常敏锐,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0.5~1℃。当混有杂质时,熔点就有显著地变化,熔点降低,熔程增长。 沸点是液体的蒸汽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液体沸腾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外界压力的大小有关,纯净的液体有机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液体含杂质时则沸点降低。但是具有固定费电的液体不一定都是纯净的有机物。 三、试剂的物理性质 四、实验装置 五、实验结果 1、熔点测定结果 2、沸点测定结果 六、思考题 1、貌似血管法测定熔点时,使用提勒管的好处是什么?如何选择溶液?怎样控制升温速 度? 答:使用提勒管的好处是管内液体因温度差而发生对流作用时省去人工搅拌的麻烦。 装置中的溶液,温度低于100时可以用水,温度低于140,最好选用液体石蜡和甘油,若温度高于140,可选用浓硫酸。硅油可以加热到250,且比较稳定,透明度高,无腐蚀性,但价格较贵。 2、哪些因素会影响熔点测定的结果? 答:温度计要矫正;毛细血管既要封严,又不扭成块,也不弯曲;样品必须干燥,并要研磨很细,装填紧密结实,受热时均匀;严格控制升温速度观察准确。 3、微量法沸点测定与常量法沸点测定有什么不同?(仪器装置、实际用量等) 答:仪器装置:温度计的位置不同 微量法:样品的高度恰好与温度计的水银球高度重合,一起放入b形管上下两插管口之间。 常量法:蒸馏瓶上面有一温度计水银球的上缘要与蒸馏头支管的下缘齐平,偏高偏低沸

熔点测定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一个熔点测定操作规程,规范检验方法,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2.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的熔点测定。 3.责任人 质控部负责人、质控部化验员。 4.内容 4.1.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ⅥC及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4.2.简述 4.2.1.熔点系指一种物质按照规定的方法测定由固相熔化成液相时的温度,是物质的一项物 理常数。依法测定熔点,可以鉴别或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 4.2.2.根据被测物质的不同性质,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ⅥC “熔点测定法” 项下列有三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分别用于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和凡士林及其类似物质,并在各该品种项下明确规定应选用的方法;遇有在品种项下未注明方法时,均系指采用第一法。在第一法中,又因熔融时是否同时伴有分解现象,而规定有不同的升温速度和观测方法。由于因测定方法、受热条件和判断标准的不同,常导致测得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测定时,必须根据药典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用方法,并严格遵照该方法中规定的操作条件和判定标准进行测定,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4.2.3.仪器与用具 4.2.3.1.加热用容器硬质高型玻璃烧杯,或可放入内热式加热器的大内径圆底玻璃管,供 盛装传温液用。 4.2.3.2.搅拌器电磁搅拌器,或用垂直搅拌的环状玻璃搅拌棒,用于搅拌加热的传温液, 使之温度均匀。 4.2.3.3.温度计具有0.5℃刻度的分浸型温度计,其分浸线的高度宜在50mm至80mm之间 (分浸线低于50mm的,因汞球距离液面太近,易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分浸线高于80mm的,则毛细管容易漂浮;均不宜使用),温度计的汞球宜短,汞球的直径宜与温度计柱身的粗细接近(便于毛细管装有供试品的部位能紧贴在温度计汞球上)。温度计除应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规定外,还应经常采用药品检验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 4.2.3.4.毛细管:系用洁净的中性硬质玻璃管拉制而成,内径为0.9~1.1mm,壁厚为 0.10~0.15mm,分割成长9cm以上,一端熔封(用于第一法)或管端不熔封(用于 第二法);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6cm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 3cm以上。也可将两端熔封,临用时再锯开其一端(用于第一法)或两端(用于 第二法),以保证毛细管内洁净干燥。 4.2.4.传温液与熔点标准品

《中国药典》2015版通则0612熔点测定法

0612熔点测定法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三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 均系指第一法。 第一法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A.传温液加热法 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各药品项下干燥失重的 条件进行干燥。若该药品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135℃以上、受 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105℃干燥;熔点在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 制成,长9cm以上,内径0.9~1.1mm,壁厚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6cm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3cm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 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有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80℃以下者,用水;熔点在80℃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2.5cm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2.5cm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 将传温液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夹固定),位置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初熔”系指供试品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 “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2.5~3.0℃;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时(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遇有固相消失不明显时,应

2015版药典熔点测定法

0612 熔点测定法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三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第一法 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传温液加热)
取供试品适量, 研成细粉, 除另有规定外, 应按照各药品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 若该药品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 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 105℃干燥;熔点在 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 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 9cm 以上,内径 0.9~1.1mm,壁厚 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 6cm 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 3cm 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 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 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 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 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 有 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 80℃以下者,用水;熔点 在 80℃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 2.5cm 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 2.5cm 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 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 限约低 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 夹固定),位置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 每分钟上升 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 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 3 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 “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 2.5 ~ 3.0℃;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时(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供试品固相消失全 部液化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 遇有固相消失不明显时, 应以供试品分解物开始膨胀上升时 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其初熔、全熔时,可以其发生突变时的温度作为熔 点。 第二法 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电热块空气加热)
本法是采用自动熔点仪的熔点测定法。 自动熔点仪有两种测光方式: 一种是透射光方式, 一种是反射光方式; 某些仪器兼具两种测光方式。 大部分自动熔点仪可置多根毛细管同时测 定。 分取经干燥处理(同第一法)的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同第一法)中;将 自动熔点仪加热块加热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 5℃时, 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插入加热块 中,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 1.0~1.5℃,重复测定 3 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熔点测定

化学与环境学院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熔点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的测定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实验原理】(包括反应机理) 1、熔点:通常晶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即可从固态变为液态,此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2、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始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叫做熔点距(熔程),也叫熔点范围。每种纯有机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晶形结构和分子间的力,要熔化它,是需要一定热能的,所以,每种晶体物质都有自己的熔点。同时,当达溶点时,纯化合物晶体几乎同时崩溃,因此熔点距很小,一般为0.5~1℃,但是,不纯品即当有少量杂质存在时,其熔点一般会下降,熔点距增大。因此,从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便可鉴定其纯度。如测定熔点的样品为两种不同的有机物的混合物,例如,肉桂酸及尿素,尽管它们各自的熔点均为133℃,但把它们等量混合,再测其熔点时,则比133℃低得很多,而且熔点距大。这种现象叫做混合熔点下降,这种试验叫做混合熔点试验,是用来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的最简便 的物理方法。 3、纯晶体物质具有固定和敏锐的熔点,也告诉我们要使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平衡状态,在测定熔点过程中,当接近熔点时升温的速度不能快,必须密切注意加热情况,以每分钟上升约1℃为宜。【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名称分子量熔点/℃沸点/℃外观 乙酰苯胺135 114.3 304 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

色结晶粉末 【仪器装置】 1、主要仪器: 纤维熔点测定仪、高型烧杯、载玻片、镊子。 2、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1、用镊子取少量乙酰苯胺至于载玻片上,再盖上另一张盖玻片,接着盖上隔热片,旋转反光镜,使光线照亮热台小孔。 2、调节调压器旋钮,调节电压为200v,使热台快速升温,当温度计示值接近待测物品熔点温度以下40℃左右,立即把调压器的电压调节到适当电压值,使升温速度控制在1℃/1分钟左右 3、记录:密切观察样品的变化,当样品开始塌陷、部分透明时,即为始熔温度。当样品完全消失全部透明时,即为全熔温度。记录温度。始熔温度减去全熔温度即为熔程。 4、重复测试时,只需待加热台温度下降到待测物品熔点温度以下40℃左右,即可重新测试。 5、测量完毕,应及时切断电源用过的载玻片可以用有乙醚的脱脂棉将载玻片擦干净,以备下次测试使用。 乙酰苯胺在118.1℃开始塌陷、部分透明,在120.0℃时固体完全消失全部 透明 【实验结果】 始熔温度:118.1℃

熔点测定法试验操作规程(2015版药典)

目的:建立一个熔点测定法试验操作规程,保证熔点测定工作顺利进行。 范围:原、辅料检验。 责任:检验员、QA监控员、化验室主任、质保科科长、质量部负责人。 内容: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三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第一法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A.传温液加热法 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各品种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若该品种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105℃干燥;熔点在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分取供试品适量,臵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9cm 以上,内径0.9~1.1mm,壁厚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6cm 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3cm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有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80℃以下者,用水;熔点在80℃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腊)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2.5cm 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 2.5cm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夹固定),位臵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 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 “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熔点,沸点的测定1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熔点、沸点及其测定 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3、了解温度计的矫正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纯物质有固定的,短程熔点; 2、杂质对熔点的影响:降低熔点,扩大其熔点间隔。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四、仪器装置 图1. Thiele管熔点测定装置 提勒管(b形管)特点:在侧管处用酒精灯加热,受热浴液沿管作上升运动促使整个b形管内浴液循环对流,使温度均匀而不需要搅拌。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1、温度计的校正 ⑴0℃的测定校正:用100ml小烧杯装一定量混合均匀的冰水混合物,用

温度计测其温度,直至温度恒定读数,该数据即为0℃的校正值。 ⑵100℃的测定校正:取一定量的蒸馏水于电炉加热至沸腾,用温度计测 量其温度,直至温度恒定读数,该数据即为100℃的校正值。 2、毛细管熔点测定法 ⑴装样:取干燥、研细的待测样品放在称量纸上,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 样品中,使少量样品挤入熔点管中。取一支长玻璃管,垂直桌面,使毛细管在其中自由落下,将样品夯实。重复操作使所装样品约有2~3mm高为止。 ⑵安装:向b形管中加入石蜡油作为浴液,直到支管上沿。将已装好的毛 细管固定在温度计上,然后小心悬于b形管中,使温度计水银球处在b形管直管中部。 ⑶测定:在b形管弯曲部分加热。快速加热观察并记录样品刚开始熔化时 的温度,继续加热记录样品全部熔化时的温度;第二、三次测量时,减慢加热速度,每分钟升1℃左右,接近熔点时,每分钟约0.2℃,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实验结果

实验一(一) 熔点的测定(毛细管法)

实验一(一) 熔点的测定(毛细管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 二、基本原理 物质的熔点是指物质的固液两相在大气压下达成平衡时的温度T M 。当温度高T M 时,所有的固相将全部转化为液相;若低于T M 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 纯粹的固态物质通常都有固定的熔点,但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对温度是非常敏锐的,从开始熔化(始溶)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熔程)较小,一般不超过0.5—1℃。若该物质中含有杂质时,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物质的熔点低,而且熔程也较大。因此,熔点的测定常常可以用来识别和定性地检验物质的纯度。若测定熔点的样品为两种不同的有机物的混合物(如肉桂酸和尿素),他们各自的熔点均为133℃,但把它们等量混合,再测其熔点,则比133℃低得多,而且熔程较大。这种现象叫做混合熔点下降,这种实验叫做混合熔点实验,是用来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质是否为同一种物质的简便的物理方法。 本实验采用简便的毛细管法测定熔点,实际上由此法测得的不是一个温度点,而是熔化范围,所得的结果也常高于真实的熔点,但作为一般纯度的鉴定已经可以了。 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时,温度计上的熔点读数与真实熔点之间常有一定的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温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温度计中的毛细管孔径不均匀,有时刻度不精确。温度计刻度有全浸式和半浸式两种。全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的汞线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在使用这类温度计测定熔点时仅有部分汞线受热,因而露出来的温度当然较全部受热者为低。另外长期使用的温度计,玻璃也可能发生体积变形使刻度不准。 为了消除上述误差,可选择几种已知熔点的纯粹有机化合物作为标 准,以实测的熔点作纵坐标,测得的熔点与应有熔点的差值作横坐标, 绘成曲线,从图中曲线上可直接读出温度计的校正值。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b 形管、毛细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表面皿、温 度计、缺口软木塞。 2、试剂:浓硫酸(H 2SO 4) 未知样(固体) 四、实验步骤 1、将毛细管封口: 将毛细管以向上倾斜45°角伸入酒精灯火焰中,边烧边不停转动,以使 毛细血管顶端受热均匀,直到顶端熔化为一光亮小球,说明已经封好。 2、填装样品: 取0.1—0.2g 样品,置于干净的表面皿中,用玻璃棒研成粉末,聚成小堆,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粉末堆中,样品便被挤入管中,再把开口一端向上,通过一根长约40cm ,使其自由落下,使粉末落入管底,

有机化学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一、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机化合物熔点、沸点的概念、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2.掌握微量法测定熔点、沸点的操作技术。 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 测定的意义:可以鉴别未知的固态化合物和判断化合物的纯度。 (二)熔点测定原理 什么叫熔点——用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理解。熔点的定义:固、液两态在标准大气压下达到平衡状态,即固相蒸气压与液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固态物质受热后,从开始熔化(初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实际上是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或熔距。) 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初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 始熔(初熔)——密切注意熔点管中样品变化情况。当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部分透明),表示开始熔化(初熔),即记录为初溶温度t1。 全熔——当固体刚好完全消失时(全部透明),则表示完全熔化(全熔)。记录温度t2 。 熔距或熔程——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t1~t2为熔程。纯净物一般不超过0.5~10C 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该物质的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但通常把晶体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熔点。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在一定的外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不超过0.5-1℃。若混有杂质则熔点有明确变化,不但熔点距扩大,而且熔点也往往下降。

因此,熔点是晶体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标志。有机化合物熔点一般不超过350℃,较易测定,故可借测定熔点来鉴别未知有机物和判断有机物的纯度。 (三)熔点测定方法: 1)显微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4 2)数字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5 3)双浴式熔点测定器《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2 4)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及其它测定方法。(四)实验仪器及药品 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 (1)实验仪器:b形熔点测定管、玻璃管(30—40cm)、温度计、酒精灯、表 面皿、毛细熔点管、指形管(沸点管) (2)药品:苯甲酸、尿素、苯甲酸加尿素混合物、酒精、 测定物导热液为甘油——测定完毕需回收,请倒回原瓶中 测定熔点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及实验关键 1.样品填装——将0.1~0.2克待测样品粉末(干燥、研碎迅速)放在干净的 表面皿上聚成小堆,将毛细管开口垂直插入此小堆内将样品 挤入毛细管中,在桌面上踮几下,再在玻璃管中自由落下十 次左右,使样品填装结实、均匀、紧密,高度2~3mm为宜。 (因测定时到了初熔时样品塌落下来,如果中间有空隙,会

熔点测定法

熔点测定法 熔点测定法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3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第一法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各药品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若该药品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105℃干燥;熔点在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9cm以上,内径0.9~1.1mm,壁厚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6cm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3cm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 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有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80℃以下者,用水;熔点在80℃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2.5cm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2.5cm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夹固定),位置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即得。“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2.5~3.0℃;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时(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遇有固相消失不明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温度计较正的意义,学习温度计较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熔点:通常晶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即可从固态变为液态,此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始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叫做熔点距(熔程),也叫熔点范围。每种纯有机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晶形结构和分子间的力,要熔化它,是需要一定热能的,所以,每种晶体物质都有自己的熔点。同时,当达溶点时,纯化合物晶体几乎同时崩溃,因此熔点距很小,一般为~1℃,但是,不纯品即当有少量杂质存在时,其熔点一般会下降,熔点距增大。因此,从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便可鉴定其纯度。 如测定熔点的样品为两种不同的有机物的混合物,例如,肉桂酸及尿素,尽管它们各自的熔点均为133℃,但把它们等量混合,再测其熔点时,则比133℃低得很多,而且熔点距大。这种现象叫做混合熔点下降,这种试验叫做混合熔点试验,是用来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的最简便的物理方法。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请学生自已整理罗列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 1、准备熔点管 通常是用直径1~毫米,长约60~70毫米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 2、样品的填装 取 ~ 克样品,研成粉未,聚成小堆。将毛细管开口一端倒插入粉末堆中,样品便被挤入管中,再把开口一端向上,轻轻在桌面上敲击,使粉未落入管底。也可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反复通过一根长约40厘米直立于玻板上的玻璃管,均匀地落下,重复操作,以免样品受潮。样品中如有空隙,不易传热。 样品:萘,苯甲酸,萘和苯甲酸的混合物 样品一定要研得很细,装样要结实。(每种样品装2根毛细管) 3、仪器的安装 将熔点测定管夹在铁座架上,装入液体石蜡于熔点测定管中至高出上侧管约1厘米为度,熔点测定管中配一缺口单孔软木塞,温度计插入孔中,刻度应向软木塞缺口。毛细管附着在温度计旁,样品正好位于水银球的中间部分。温度计插入熔点测定管中的深度以水银球恰在熔点测定管的中部为准。加热时,火焰须与熔点管的倾斜部分接触。这种装置测定熔点的好处是管内液体因温度差而发生对流作用,省去人工搅拌的麻烦。但常因温度计的位置和加热部位的变化而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熔点及沸点测定

熔点、沸点测定 1、熔点的测定 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该物质的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但通常把晶体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熔点。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在一定的外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若混有杂质则熔点有明确变化,不但熔点距扩大,而且熔点也往往下降。因此,熔点是晶体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指标。有机化合物熔点一般不超过350℃,较易测定,故可借测定熔点来鉴别未知有机物和判断有机物的纯度。 在鉴定某未知物时,如测得其熔点和某已知物的熔点相同或相近时,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还需把它们混合,测该混合物的熔点,若熔点仍不变,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若混合物熔点降低,熔程增大,则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此种混合熔点试验,是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物质的最简便方法。 熔点装置图:沸点装置图: 2、沸点的测定 2、沸点测定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逸出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当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中的速度相等,液面上的蒸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蒸气。它对液面所施加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实验证明,液体的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 当液体的蒸气压增大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通常是大气压力)相等时,就有大量气泡从液体内部逸出,即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通常所说的沸点是指在101.3kPa下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在一定外压下,纯液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很小(0.5-1℃)。所以测定沸点是鉴定有机化合物和判断物质纯度的依据之一。测定沸点常用的方法有常量法(蒸馏法)和微量法(沸点管法)两种。 五、实验步骤 1、熔点的测定 毛细管法: ①准备熔点管:将毛细管截成6~8cm长,将一端用酒精灯外焰封口(与外焰成40o角转动加热)。防止将毛细管烧弯、封出疙瘩。(思考题1) ②装填样品:取0.1~0.2g预先研细并烘干的样品,堆积于干净的表面皿上,将熔点管开口一端插入样品堆中,反复数次,就有少量样品进入熔点管中。然后将熔点管在垂直的约40cm的玻璃管中自有下落,使样品紧密堆积在熔点管的下端,反复多次,直到样品高约2~3cm为止,每种样品装2~3根。(思考题2思考题3) ③仪器装置:将b形管固定于铁架台上,倒入液体石蜡做为浴液,其用量以略高于b形管的上侧管为宜。(思考题4) 将装有样品的熔点管用橡皮圈固定于温度计的下端(思考题5),使熔点管装样品的部分位于水银球的中部。然后将此带有熔点管的温度计,通过有缺口的软木塞小心插入b形管中,使之与管同轴,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b形管

熔点测量仪使用方法..

1、用途及特点 根据物理化学的定义,物质的熔点是指该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熔点测定是辨认物质本性的基本手段,也是纯度测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熔点仪在化学工业、医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生产药物、香料、染料及其他有机晶体物质的必备仪器。 WRS—2A(WRS-2)型微机熔点仪完全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采用光电检测,液晶显示等技术,可同时测量三根毛细管(WRS-2一次只能测量一根毛细管),具有初熔、终熔自动显示,熔化曲线自动记录,自动求取熔点的平均值等功能。温度系统应用了线性度高的铂电阻作检测元件,提高了熔点的精度及可靠性。并用集成化的电子线路实现快速“起始温度”设定及八档可供选择的线性升温速率自动控制。仪器工作参数可自动贮存,具有无需人工监视而自动测量的功能。仪器采用药典规定的毛细管作为样品管。 2、规格及主要技术参数 1. 熔点测量范围:室温~300℃ 2. “起始温度”设定时间:50℃~ 300℃不大于6min 300℃~ 50℃不大于7min 3. “起始温度”设定示值误差:±0.8℃ 4. 温度数显最小示值:0.1℃ 5. 线性升温速率:0.2℃/min,0.5℃/min,1℃/min,1.5℃/min, 2℃/min,3℃/min,4℃/min,5℃/min八档 6. 线性升温速率误差:不大于设定值的10% 7. 测量示值误差:小于200℃范围内:±0.5℃ 200℃~ 300℃范围内:±0.8℃ 8. 重复性:升温速率为0.2℃/min时,0.2℃ 升温速率为1.0℃/min时,0.3℃ 9. 标准毛细管尺寸:外径φ1.4mm 内径φ1.0mm 10. 样品填装高度:3mm 11. 电源:220V±22V,100W,50Hz 12. 尺寸(长、宽、高):398mm×278mm×210mm 13. 质量:12.5kg 14. RS232接口:波特率9600 1位停止位8位数据位

熔点及沸点的测定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熔点的测定及沸点的测定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10-5班 姓名:学号10402010 指导教师:方烨汶、沈梁钧日期:2011年10月15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和沸点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熔点沸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每一个晶体有机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的纯度; 2.纯净有机物都有一定沸点,利用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物的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苯甲酸、尿素、未知溶液;丙酮、乙醇、未知溶液; 几个概念:1.始熔:样品开始融化 2.熔距:开始熔化至完全熔化的温度范围,也叫熔点范围,熔距:一 般不超过0.5℃ 3.全熔固体样品消失成为透明液体时 四、仪器装置

沸点测定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1.装样 2.加热 3.记录 加热:开始快,低于熔点15℃时慢,1~2℃/分,快到熔点时0.2~0.3℃/分 记录:始熔:113℃全熔:113.5℃ 如某化合物112℃开始萎缩塌落;113℃度时有液滴生成;113.5℃时全部成为透明体 1个样品重复测3次,样品两个已知,一个未知 六、关键点:1.样品结实2.加热快慢 沸点步骤:1.装样0.50cm左右 2.加热先快后慢 3.当有连续气泡时停止加热,冷却 4.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冒出而缩回时为沸点 关键: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沸腾蒸发干 七、实验结果

表2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最后一个气泡冒出而缩回为沸点 八、实验讨论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不能用水冲洗,防止爆裂 ②第二次测定时,温度略下降(30℃) ③不要烫手 ④b形管不要洗 ⑤200℃温度计 ⑥熔点毛细管不可以重复使用 实验时碰到的问题: ①实验前未进行温度计校正,导致实验误差较大 ②在操作的时候,由于理解错误,只是将温度计拿出冷却,并没有等 油冷却,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在老师的指导下,改正操作后,实验 结果比较正确

熔点测定法

熔点测定法 1.目的:建立药品的熔点测定的标准操作方法。 2.适用范围:QC化验室。 3.责任:QC化验员。 4.内容: 4.1简述:熔点系指一种物质按照规定的方法测定,由固相 熔化成液相时的温度,是该物质的一项物理常数。依法测定熔点,可以鉴别或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 根据被测物质的不同性质,在药典附录“熔点测定法”项下列有三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分别用于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或凡士林及其类似物质,并在正文品种项下明确规定应选用的方法。遇有在正文中未注明方法时,均系指采用第一法。在第一法中,又因熔融时是否同时伴有分解现象,而规定有不同的升温速度和观测方法。由于测定方法、受热条件和判断标准的不同,常导致测得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测定时,必须根据药典正文或部颁药品标准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用方法,并严格照该方法中规定的操作条件和判断标准进行测定,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本规程仅运用于中国药典”熔点测定法”中的第一法与第二

法,而不适用于第三法。 4.2仪器与用具: ℃刻度的分浸型温度计,其分浸线的高度宜50mm至80mm之间(分浸线低于50mm的,汞球距离液面太近,易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分浸线高于80mm的,毛细管容易漂浮;均不宜使用),温度计的汞球宜短,汞球的直径宜与温暖计柱身的粗细接近(便于毛细管装有供试品的部位能紧贴在温度计汞球上)。温度计除应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规定外,还应经常采用药品检验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 4.3传温液与熔点标准品 ℃以下者用前应先加热至沸使脱气,并放冷。 ℃以上者。液状石蜡色泽易变深而影响熔融过程的观察,硅油的粘度易增大而不易搅拌均匀。传温液应注意更换。 4.4第一法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 “干燥失重”条件进行干燥。如该药品不检查干燥失重,则对熔点低限在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品种,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过夜。个别品种在正文中另有规定的则按规定处理。 个别品种规定不能研磨、不能受热、并要减压熔封测定的,可将供试品少许置洁净的称量纸上,隔纸迅速用玻璃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