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移汇总

产业转移汇总

产业转移汇总
产业转移汇总

第二节产业转移一一以东亚为例

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咼考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产业转移

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

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1~3题,2013年安徽卷第

24题,2013年天津卷第12(3) 题,,2012年福建

卷第1?2题。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产业结构统计图,考查产业转移及

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2.常结合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考查产业转移

的区位因素。

3?常结合企业投资区域分布图等,考查区位

选择与产业转移的原因。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圈表填搭基钳夯实夷点盘査温技知新一、产业转移

1.分类:__________

2.目的:追求更高

3.产业转移的原因_、区域产业转移。,扩大销售市场。

【点睛】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以降低生产成本,获

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

地。

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一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因素: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点睛】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时,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

,企业由发

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区位的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严业结构關糕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闾分布

生产耍素/ 和生产条件的改变\说产地生产制润下降

核心归纳?重难突破

屋焦再点 释疑解芾 睛谄善诱 点石成金

20世配90暉代

产业转移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1. 产业转移的规律

(1) 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2)产业转移的方向

I 发达国家或地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I 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 其次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

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 再次是利用其

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

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

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劳动密集型产 业和轻工业

资源密集型产 业和资金密集 型产业

技术密集 型产业

发达国

【合作探究】

跨国公司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请探讨一般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m 弗题预测? .....................................

1. 产业转移的规律

下图为某类工业在全球的转移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

UA

(1)?(2)题。

中国沿利 20斟圮ftO 年代

英1*1

I ? fit 纪60年代

味20 lit 紀切

【合作探究】

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 化有哪些影响?

[3命题预测Q

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

(1)?(3)题。

(1)

该工业最可能是( )

A .钢铁工业 D .纺织工业 C .汽车工业 D .石化工业

(2)

20世纪初,此类工业转移到日本的主导因素是

(

A ?靠近原料产地

B ?市场广阔

C .劳动力价格低

D .技术水平高

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14重庆二诊)成渝经济区带动了川渝地区的发展, 优势,把产业转移到重庆,如雅戈尔、杉杉等。据此回答

(1) 沿海服装企业转移到川渝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区 沿海的服装企业看到了川渝地区的

(1)?(2)题。 ( )

A .市场狭小

B .劳动力成本提高

C .交通不便

D .生态环境恶化

(2)

川渝地区吸引

沿海地区服装企业的优势有

(

)

①技术②资金③劳动力成本 ④土地价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考点a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 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

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

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对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和城市

(1)新疆、四川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突出优势区位条件分别是 A .市场、产业基础 B .原料、劳动力

C.交通位置、技术 D ?政策支持、资金

⑵服装产业的大量转移,对四川省的主要影响是()

A .跨省人口流动减少,省内人口流动增加

B ?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升级C.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

西部制造业基地 D ?产业升级困难,生态环境压力增大⑶未来,我国服装产业()

A ?在西部地区的服装加工企业布局将更加分散

B .专业化生产将突出,规模效应将减弱C.东部和中西部之间

生产分工将更加明确 D ?研发设计和销售基地向西部转移

4.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2014福州质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其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东南沿海地区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示意图,回答(1)?(2)题。

(1)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和冲突包括()

①各种要素成本提高,传统比较优势进一步削弱②创新能力不足,工业增加值率较低

③人口增加迅猛,就业形势紧张④信息交流不畅,政策没有连续性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⑵杭州拥有一批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企业:娃哈哈的销售收入占饮料业十强的40%

以上,杭氧集团的空分设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60%,汽轮集团的工业汽轮机在国内市

场的占有率接近80%。这些都有利于提升产业升级的()

A ?创新能力

B ?协同能力

C.控制能力 D ?避险能力

【知识构建】

^1?.

I?堂自测 即时反馈 査监效果 知能梶升

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 出现空洞的国家把更多的力量投向高科技产业。

据此回

(2014济南三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

政府戏面

3?衰退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具备区位 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产业。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产业的叙述,不

A ?全行业生产能力明显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

B ?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小的产业

C .多为传统产业和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

D ?处于产品开发期的产业

4?扩张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A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B ?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C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 ?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2014大连高三测试)产业空洞化问题是现在经济学界探讨较多的问题。 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

一些国家负担生产任务的工厂大量外迁,

1?2题。

1. 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A .较低经营成本 D . C .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 .

2. 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A .①②③

B .

C .①③④

D . 淘汰落后产业 政府的优惠政策 ()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

①②④ ②③④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转移示意图,回答

3?4题。

正确的是(

随着产业结构、 这必然引起国家原

淘空落席产业

力 扩大经济总疑

答5?6题。

5. 下列国家中出现产业空洞化的是

A .巴西 C .印度 6?关于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国家的说法, A .失业率可能上升

B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C .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D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7. (2014济南调研)“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 转移。“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生产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上海企业 未来生存的常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囲側

S ■■亠回山轮胎转移方向

0^悔算询转菽方向 ■ ■老皿祥铅笔转移方向

------- 省畀

2:图乙为“长三角地区不同时期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示意图

”。

3:图丙为“产业转移发生机理示意图 ”。

吋间

⑴长江三角洲地区向外转移产业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⑵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3) 分析上海“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经营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对上海的影响。

答案

*

( )

B ?中国

D .日本 正确的是 (

1:图甲为“上海市部分企业转移示意图 ”。

材料 材料 苏

产业转移雄生的机理

合作探究

提示:一般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接收订单,代工生产;第二阶段,在国外建立贸易分公司;第三阶段,收购其他知名企业,建立品牌;第四阶段,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

命题预测

1.解析:从转移的时间和地区来看,该工业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即纺织工业。初转移到日本的

20世纪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价格低。

答案:(1)B (2)C

2.解析:(1)服装生产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沿海服装企业向外转移已成必然趋势。(2)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川渝地区在土地价格、劳动力等方面更有吸引力。

答案:(1)B (2)D

合作探究

提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入,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人口迁入会增加,迁出会减少。因为工业的发展必然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促进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

命题预测

1.解析:第(1)题,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产区;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第(2)题,四川是东部地区民工的主要输出地,服装产业的转入将使流向东部地区的人口减少,同时省内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增加;服装产业的转入将优化四川的产业结构,缓解人地矛盾,但不可能因此成为西部制造业基地;服装产业转出有利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

构升级。第(3)题,未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分工明确,东部主要为研发、销售基地,中西部则为加工生产基地,多集聚布局,各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更突出,规模效应将增

强。

答案:(1)B (2)A (3)C

2.解析:第(1)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也日益提高,同时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产值增长缓慢,迫使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第(2)题, 产业能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因,主要有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避险能力等方面。

(1)A (2)C

随堂巩固

1. B

2.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

的拉力。第2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3. D

4.A解析:第3题,处于产品开发期的产业多为新兴产业,因此不可能是衰退产业。

第4题,扩张性产业转移有利于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也会将污染严重的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 的测算依据

目录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3) 1.1.中国台湾 (4) 1.2.韩国 (7) 1.3.日本 (8) 1.4.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模式的共性 (10) 2.当前的中国制造位居全球产业链何处? (11) 3.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14) 4.产业外迁是否一定意味着行业走向衰落? (18) 5.中国产业转移未来10年或达2万亿以上,占比当前工业增加值 6.5%左右 (21)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产业转移的背后是产业链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我们试图通过观察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过程,来判断中国产业转移的规模、路径与影响。 关于产业转移,经典经济学理论从国家间比较优势、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入手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转移由产品的成熟程度所致。产品的在不同阶段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与标准产品,三者依次递进,创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在国内,成熟产品的生产开始逐步向其他发达国家进行转移,标准产品的生产则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图1产品生命周期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变化 生 产 量与 消 费 量 创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时间 (2)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国际间产业转移首先从本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东亚地区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雁阵模型),通过进口提升本国技术水平,再进而通过改善生产,并通过开发国外市场,以出口进一步拉动增长,当产业比较优势消失后,再度进行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近几年华为的终端(平板电脑、路由器、手机等)及产品供应链搬至东莞松山湖。为了迎合终端设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华为在国外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所。下图为珠三角地区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深圳相比,东莞吸引华为的终端生产线转移的主要优势 A.技术水平高B.劳动力丰富 C.土地租金低D.交通运输便捷 2.华为公司在海外建立16个研究所的主要目的 A.培训当地熟练工人B.及时掌握市场需求 C.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D.提升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 【答案】1.C 2.B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是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下图)。 因素原因影响 劳动力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且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 格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 力 资源国家和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 地 内部 交易成本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 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 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 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 市场;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 方面的限制 企业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 厂; 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市场的变化而 变化。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产业转移答案

探究一产业转移的原因 (1)相同点:三家工厂的加工地都在我国。不同点:a厂是原料和市场均在外,b厂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厂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厂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4)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探究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1)①日本,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③我国东部地区,④我国中西部地区。 (2)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为了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将此产业进行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2.(1)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和生产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才能设置为出口加工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1)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中国家汽车普及率低,发达国家汽车普及率高。这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促进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 (4)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阔,汽车整车运输不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可降低生产成本。 探究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起步,50年代中期转向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转向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就业机会减少,环境质量提升。 (3)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此外,外迁或外建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1)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日本和韩国应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2)“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研发环节的附加价值逐渐升高;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 (3)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多。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可以保持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1)产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2)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1.B 2.C 3.D 4.D 5.B 6.(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全球产业转移》英文版

Global Shifts1 Barry Eichengre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pril 2011 Shifts happen. We are currently witnessing a major shift in the balance of economic,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power from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o emerging markets – from West to East, or from the West to the Rest. This is, of course,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we have observed this kind of global shift. The rise of the West from the 15th century and its concomitant, the decline of China, was itself an earlier instance, if mirror image, of this kind of shift. (See Figure 1.)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gave rise to what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Great Divergence” (the growing divergence in manufacturing capability and in capacity to project power between the first countries to industrialize, principally in Europe, and other regions) marked another global shift.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 Great Britain, came to control fully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land mass by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2 There was the shift in economic power from the pioneer industrializer, Britain, to followers like Germany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tensions helping to set the stage for World War I. There is Charles Kindleberger’s thesis that that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was a consequence of the global shift in power from Britain to the United States, one that left an exhausted Britain incapable of managing the world economy and an inexperienced United States unwilling to do so.3 There is the shift after World War II toward the two great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dominance of the U.S. over the Western world (Figure 2). There is then the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United States owing to catch-up growth, first in Europe, next in Japan, and finally in East Asia and elsewhere, which gradually closed the per-capita-income gap. The current shift toward emerging markets like China and India (Figures 3 and 4) is usefully seen in this ligh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earlier shifts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and asks what light they shed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oday’s global shift. I inquire into the sources of the shift, describe the tensions to which it gave rise, and ask how those tensions were managed. The answer to this last question, in two words, is “not well.” Global shifts have almost always fanned economic conflict, created problems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heightened diplomatic tensions. Sometimes they have erupted into military conflict. While the same need not be true this time, there is reason to worry that the current global shift is a source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isks. It is past due time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both the nature of those risks and mechanisms for managing them.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in economic fortune, both relative and absolute, probably constitute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all of economic history, if not all of economics. One paper can do justice to neither the topic nor the literature.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be comprehensive, I focus on a number of specific cases, those mentioned in the opening paragraph. While this requires me to touch on aspects of nearly a millennium of human history, my focus is mainly on the last two centuries, the perio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nk of Finland, the 1 Prepared for the Bank of Finland’s 20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Helsinki, May 5-6, 2011. 2 And to “rule the waves.” 3 As originally advanced in Kindleberger (1973).

工业生产与产业转移高考习题

工业生产与产业转移高 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篇专题十工业生产与产业转移 一、选择题 (2018·福州质量检测)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纳米材料,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成立石墨烯产业发展联盟(如图所示),统筹三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调发展。我国亦将石墨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据此回答1~3题。 1.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智力核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销售市场广阔'②加工成本低'③科技水平发达'④国家政策倾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设问智力核心体现与科技相关;材料《目录》体现国家政策,选D 项。市场广阔不单是京津冀地区,加工成本不作考虑,排除。 答案:D 2.京津冀石墨烯产业发展联盟的成立,大力促进该产业的() A.市场拓展B.产量提高 C.技术创新D.空间集聚 解析:材料中说推动产学研发展,图片中箭头都与技术扩散相关,最直接促进技术的创新,选C项。其他项并不直接相关,排除。 答案:C 3.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河北,与京津加强石墨烯产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B.推动新型城市化进程 C.拓展劳动力就业途径 D.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河北负责加工,北京天津负责知识与销售,很明显有水平差别,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选A项。 答案:A (2018·泉州市考前适应性模拟)我国某企业在泰国建设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下图示意该工业园区地理位置。据此回答4~6题。 4.影响泰中罗勇工业园区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工业基础B.技术 C.市场D.交通 解析:由材料可知,泰中罗勇工业园是出口基地,由图可知,该工业园区位于港口附近,其主导因素是交通。 答案:D 5.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之后,园区着力引导国内企业来投资泰国独特的行业。以下行业属于泰国的独特行业的是() A.毛纺织业B.运输行业 C.轮胎产业D.光伏产业 解析:泰国出产天然橡胶,因此橡胶加工轮胎的产业属于其特色产业。 答案:C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 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8%。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其地位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 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第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产业迁移()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B.是技术导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2.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①香港地价较高②内地服务业发达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天津航空城主任董维忠于2009年4月16日透露,空客天津总装线目前已收到中国国内市场284架空客A320飞机的订单,订单已签至2016年。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是空中客车位于欧洲以外的第一个总装线。据此回答3~4题。 3.空中客车公司选择在我国建设欧洲以外的第一个总装线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 A.科技实力雄厚B.消费市场广阔 C.土地价格低廉D.劳动力资源丰富 4.空中客车公司落户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①制造业基础好②便捷的水陆交通③科教发达,人才众多④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能力提升】 下图反映的是某公司逐步扩展的四个阶段。图中内圆表示公司早期市场区,中圆表示国内市场区,外圆四个部分表示不同的国外市场。虚线圈出的国家产品进入难度大。据此回答5~7题。 5.从阶段1到阶段4,推动该公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 A.占领市场B.靠近原料地 C.获得廉价劳动力D.保证能源供应 6.该公司向国外扩展的最早方式是() A.设立工厂B.设立销售代理商 C.设立销售部D.设立研发中心 7.该公司直接采用投资建厂的方式进入甲国,可能是因为甲国() ①建厂成本低②消费文化差异③接近原料地④市场需求量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回答8~10题。 8.19世纪80年代,汽车首先在欧洲诞生。有关汽车工业的正确叙述是() A.汽车工业城属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B.汽车工业不易与相关工业集聚 C.欧洲工业化早,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好 D.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业 9.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1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 A.原料、燃料丰富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C.水能丰富,劳动力投入多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 8%。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 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其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 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

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 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 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的第四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 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少数国家之 。 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 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 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我国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就业机遇(一)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了直接的就业促进效应。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工业生产与产业转移专题强化训练A卷

专题八工业生产与产业转移 (A卷) 一、选择题 (2017·武汉二诊)泰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世界主要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国,两国的蔗田主要分布在纬度16°以南的平原地区,泰国甘蔗单产仅为澳大利亚的85%,而泰国吨糖耗蔗量为澳大利亚的115%,两国蔗糖生产成本大约相同。据此完成1~3题。 1.澳大利亚甘蔗单产高于泰国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更温暖湿润 B.土壤更肥沃 C.种植技术更先进 D.运输更便捷 2.导致泰国蔗糖生产成本与澳大利亚大约相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消耗量 B.劳动力工资 C.生产技术 D.市场需求量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影响制糖工业区位因素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两国的蔗田都主要分布在纬度16°以南的平原地区。泰国种植甘蔗的纬度更低,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更多,而澳大利亚种植甘蔗的纬度相对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少,故A项错误;泰国的甘蔗主产区(16°以南的平原地区)主要是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壤较澳大利亚更加肥沃,故B项错误;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

平较泰国高,种植技术较泰国先进,使其甘蔗单产高于泰国,故C项正确;运输条件对甘蔗的单产没有影响,故D项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泰国单位蔗糖消耗甘蔗数量高于澳大利亚,即泰国生产蔗糖的原料消耗量高于澳大利亚,故A项错误;泰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蔗糖的生产成本,使两国蔗糖生产成本相近,故B项正确;澳大利亚生产技术水平高于泰国,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故C项错误;市场需求量对两国蔗糖生产成本没有直接影响,故D项错误。第3题,制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①图中能源占成本的比重最高,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②图中能源、原料和劳动力占成本的比重相差不大,与制糖工业不符;③图中原料占成本的比重超过70%,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④图中劳动力占成本的比重为60%,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答案:1.C 2.B 3.C (2017·济南高考冲刺)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某行业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总和,一般用这几家企业的销售额占该行业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为全球部分行业(汽车、家电、服装、家具和鞋子)的集中度比较,下表是我国与美国家具行业集中度(%)比较。据此完成4~6题。 领导者前5家前10家中国<1 <2 <5 美国8.9 22.4 44.3 A.甲B.乙 C.丙D.丁 5.与美国相比,我国家具行业( ) A.中低档产品多B.中小企业较少 C.垄断程度较高D.企业利润较高 6.目前,美国家具企业积极寻求在中国投资设厂,实行“地产地销”。其主要目的是( ) A.降低产业集中度B.靠近原料产地 C.开辟市场空间D.增强集群效益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积极方面外商将生产转移,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一种全新的挑战.我国不得不做出调整。一方面。外商的撤出使得我国依赖的进口加工的贸易模式走向衰退,中国不能一味以出1:3拉动经济。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另~方面.外商的撤出也给了自主品牌和本土企业一定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核心科技。增强竞争力。制造业的出走,也给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好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直没有制造业水平高.现在制造业陷入了发展的徘徊期.正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2)消极方面1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小2.出13减少.贸易顺差减小我国的出口主要是来料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带动的3就业岗位减少外商撤出对华投资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就业的影响了三产业转移对外部经济体的影响(1】对外商来说1.积极方面外商重新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2.消极方面首先.重新投资的成本大其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增加(2)对产业承接国来说1.积极方面( 创造了就业。。②拉动了出口。③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消极方面。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是生态遭到了破坏四、我国应对产业转移的措施(1)改善投资环境既然外商撤出其对华投资的意愿已经显现出来.那么必然是存在着不利于投资的问题的。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去主动面对问题。改善投资环境。首先要做到继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企业的上下游生产体系,产生集群效益.方便投资者现在的和未来的生产和销售:其次是完善信息配套设施和物流体系.现代的经济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对信息的把握.完善信息配套设施就是搞好网络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建设物流中心,让厂商更能把握市场脉搏,增加竞争力;最后,改革政府职能,加强服务意识。杜绝腐败。(2)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当投资和出CI对经济的拉动下滑的时候.保证经济继续稳步增长的措施毫无疑问就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了首先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使得大家有钱花;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让老百姓敢花钱;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大城镇化水平(3)支持创业,扶持自主品牌(4)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对产业进行升级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2.对产业进行组织创新.用科学的方法管理3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用市场选择强者我们在新经济形势下.首先就要做到政企分开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创造出最大价值:其次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各个行业处于同一起跑线,让市场决定企业的生存.这样才能留下最适合市场的,最有活力的企业,自然是代表了产业的发展趋势的企业

(100分)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100分)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试卷编号:578505 ?试卷总分:100 ?出卷时间:1970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单选题 1.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2.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3.东部地区今后的产业结构要形成“三二一”的一种结构,其中服务业占()。[3分] A.一部分 B.主导 C.全部 4.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 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5.国家已经在中西部地区批复了()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有条件的地方仍可积极申请。。[3 分] A.五个 B.六个

C.七个 6.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A.2025年 B.2015年 C.2035年 7.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C.思路 8.(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9.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的占比比较大,经济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下行压力更大,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更大力度去培育()。[3分] A.制造业 B.新型产业 C.农业 10.国际产业转移长期是以()为主,到现在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3分] A.工业生产 B.冶金行业 C.制造业 11.产业转移一般是指由于要素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变化,引起的产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现象。。[3分] A.迁移

专题工业地域与产业转移

专题三工业生产和产业转移 复习重点:明确影响工业生产和工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并能够对我国和世界主要工业地 (无污染的匸北可布岗在城区 轻度汚柬匚业可布局在城市近郊 I 严亜污染T 业应布局在远离市IX 的地方 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工业布局原则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 运输原料成本较咼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 运输产品成本较咼 接近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 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 术发达地区 [网络构建] 本讲紧密结合工业区位和 工业地域两个概念,结合不 同区域在充分利用 “工业 区位条件 T 工业布局 T 工 业集聚 T 工业地域 T 产业 转移”思路的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工业地域类型、工业 分散和工业转移等现象。 对抱P 必坏境的出■向 述择 区位 r.jk : -TZ J H- 工业 地域 律也上超T 业 K 的区代*件 Hjr 业熾威卜 _L 业 litiW 水的变化 传縊工 哥I: 业隨 域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行合理评价 核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1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因素的 影响越来越明显,区位选择时要考虑两方面。 「大7污集:布局在主导虬向的卜讽向、与盛行 K 向垂直的郊外成最小凤荻的上风地帯 水源宵 染:远离术源地和城市诃流上游 個体废弃物汚染:远离居民氏和农田 ?SK 2.工业区位选择 (1)五种导向型工业类型 黑割池J 用,特也.区位齐F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