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 题。

1.有关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只出现在晚上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③D.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② 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2013 年南通调研)下图为“某地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

完成3~4 题。

3.此刻,乙地风向是( )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

4.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甲地至丙地之间气象要素变化的是( )

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 图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据此回答5~6 题。

5.喀什比青岛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B.深居内陆C.纬度较高D.寒潮侵袭

6.下列关于日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大B.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大

C.降水量大的地区日较差大D.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7~8 题。

7.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

8.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

9.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

C.1:00~2:00 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

D.9:00~11:00 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

下图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0.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

A.9:00~10:00 B.21:00~22:00

C.7:00~18:00 D.13:00~14:00

(2013 年华中师大附中模拟)右图为“北半球某地海平面不同时刻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 题。

11.若等压线如图中虚线所示时,甲处气压低于乙处,则A 处的风向可能是( ) A.偏北风B.东北风C.偏南风D.正西风12.若等压线如图中实线所示时,乙处气压低于甲地,由A、B 两地相比( ) A.A 处气温低,气压高B.B 处气温低,气压低

C.A 处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D.B 处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13~14 题。

13.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 四地风向分别为( )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14.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A B.B C.C D.d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15~16 题。

15、乙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差值可能是( )

A.6°C B.8°C C.10°C D.12°C

16.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 )

A.太阳辐射不同B.经度位置不同C.距海远近不同D.地形特点不同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7.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

18 此时,图中M 地吹风。

19.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下图示意“某地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高度上的气压分布”。读图完成20~21 题。

20.该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方向是( )

21.在图示高度范围内,能正确表示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F(只考虑大小)的是( )

(2013·山东临沂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工业城市气候资料图”。回答22~23

22.该城市市区年降水量大于郊区的原因是( )

A.海拔高,多地形雨B.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C.受台风影响大,多台风雨D.受冷锋影响大,多锋面雨

2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可能表示重化工业区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

主要因素分别是、。

(2)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判断依据是

(3)丙地大雾天气较多,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 种情形,其中最不利雾气天

气形成的情形是

(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太阳辐射洋流

(2)乙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

(3)A

大气环流的理论模型

由抽象到具体 ——大气环流像数学公式一样来推论大气环流部分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一直以来。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其实学习这部分有几个必备的背景知识必须要牢固掌握: 1.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主要把握在不同的地点对风向的影响); 2.热力环流(主要把握其核心,即地表温度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在掌握以上两个知识点的情况下,整个部分其实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首先是一个完全抽象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有三个假设条件: ①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其目的是保证风向不受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外因素的影响;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其目的是保证赤道地球温度最高,形成上升气流; ③地球表面介质均一。其目的是保证气温完全的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在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的条件下于是有了下面一个理论模型——单圈环流: 当第一个假设条件我们剔除掉,即我们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只剩下后两个假设条件时,就出现了下面的三圈环流:

当假设条件的第二个也被剔除掉,即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移动的,那么赤道地球就不能够保证它的温度一定是最高的了,高温带应该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相对应的南北移动。于是赤道低压带也会相应的南北移动,进而整个气压带风带也会南北移动。于是有了下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当三个假设条件都完全不满足的时候,即第三个假设条件也被剔除掉的时候,也就是有了海陆差异的影响,根据海陆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于是有了海洋和陆地相对气温的变化,先是冬季和夏季的海陆气压差异: 7月全球气压分布: 在海陆差异最大的亚洲东部地球于是形成了最典型的7月海陆热力环流模式: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 板书一

基本原理: 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图二 板书三: A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冷热不均时 图三 板书四: 图四 板书五: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低压 ρ ρ 高压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并初步了解这些现象对环境的影响。 【课堂导学】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一)、概念 1.气压: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为百帕(hpa)。在同一地点,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2.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3.热力环流: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A B C A B C A B C 1010hPa 990hPa 970hPa 950hPa 〖归纳〗:近地面→气流→同一水平面产生→空气→形成热力环流 〖活动1〗 读上面“热力环流图”,思考下列问题: 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近地面温度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近地面温度高的地方,气压;温度低的地方,气压。 ⑶.同一地点,高空的高压与近地面的低压的实际气压值哪个大?高气压、低气压是指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状况? ⑷.找规律:①等压面的弯曲有何规律?②同一地点,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有

何规律? 高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低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热力环流(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活动2〗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⑴在图a 和图b 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⑵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⑶在图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⑷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2.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使邻近坡面的空气因受热较多而比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降温较慢。山谷风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 考 纲 点 击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 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

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 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 水汽、CO 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 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粒、 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大气运动需要能量,而能量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转化。大气不仅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地球给予大气的其它类型能量,同时大气本身也向外放射辐射。然而这种吸收和放射的差额在大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沿纬圈平均在35°S—35°N之间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由35°S向南和由35°N向北是辐射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这样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辐射梯度,并以中纬度地区净辐射梯度最大。净辐射梯度分布引起了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热量收支不平衡,使大气中出现了有效位能,形成了向极的温度梯度。大气是低粘性、可压缩流体,温度和气压的改变可能引起膨胀或收缩。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膨胀上升,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沉。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见图4·31。环流使高低纬度间不同温度的空气得以交换,并把低纬度的净收入热量向高纬度输送,以补偿高纬热量的净支出,从而维持了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因此,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二)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纬圈相平行的西风。可见,在偏转力的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的逾越,引起某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合和一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散,使一些地区的高压带和另一些地区的低压带得以形成和维持。结果,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呈现出规则的纬向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图4.34)。而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又是经圈环流形成的必需条件。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三)地表性质作用 地球表面有广阔的海洋、大片的陆地,陆地上又有高山峻岭、低地平原、广大沙漠以及极地冷源,因此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面。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相对热源,海洋上成为相对冷源;冬季,陆地成为相对冷源,海洋却成为相对热源。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同时,冬夏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驱动着海陆间的大气流动,这种随季节而转换的环流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北半球陆地辽阔,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有关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③只出现在晚上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③D.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②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2013年南通调研)下图为“某地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刻,乙地风向是()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4.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甲地至丙地之间气象要素变化的是() 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据此回答5~6题。 5.喀什比青岛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B.深居内陆C.纬度较高D.寒潮侵袭6.下列关于日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大B.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大

C.降水量大的地区日较差大D.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7~8题。 7.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 8.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 9.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 C.1:00~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 D.9:00~11: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 下图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0.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A.9:00~10:00 B.21:00~22:00 C.7:00~18:00 D.13:00~14:00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4:2.1.1 思维导图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过程、意义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一)过程、意义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典题在线 1.(2011·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 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 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 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 40°N 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题必备 1.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2.2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2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 【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其他)当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了很高的气压,而温暖的海面上空却处于暖空气低气压控制,冷而重的空气就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犹如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越滚越快一样,使到达海岸的风速骤然增大,这种风被称为布拉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上图信息推测,在亚得里亚海海域中最有可能出现布拉风的地区是 A.西北部B.东北部C.西南部D.东南部 2.一天中,布拉风出现频率最高的时刻可能是 A.上午B.正午C.傍晚D.夜间 (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42′N 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 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白天D.冬季晚上 4.该时刻甲地吹() 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7.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如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A.A B.B C.C D.D (2020·陕西省高三三模)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湖口水文站位居鄱阳湖与长江交汇之地(如图甲示意鄱阳湖水系分布),图乙为某日湖口水文站南北方向风速与该月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图(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年内各月吞吐的泥沙和水量很不均匀。图丙为湖口水文站多年平均月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布图。读图,完成回答下面小题。

热力环流和风(解析版)

201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 一、单选题 1、下图中,对于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甲点气压低于乙点 B、丁点气压低于甲点 C、丙点气压高于丁点 D、丙点气压低于乙点 2、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 ③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 ④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的a、b、c、d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分析下列图表,完成下题。

若四点气压差异由热力原因形成,则③④两点的气压值利热力环流方向为() A、③512hpa④506hpa顺时针 B、③506hpa④512hpa顺时针 C、③512hpa④506hpa逆时针 D、③506hpa④512hpa逆时针 5、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A、①风向;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地转偏向力 B、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向;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 C、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风向 D、①地转偏向力;②风向;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摩擦力 6、下列不属于热力环流实例的是() A、山谷风 B、海陆风 C、城市热岛效应 D、温室效应 7、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②③为水平气流,①④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丁>甲 D、乙>甲>丁>丙

8、下列大气环流图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在无风的地点点燃蚊香,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是因为(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10、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海拔高度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地表冷热不均 D、地球自转 11、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B、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D、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2、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B、热力环流是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的 C、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 D、气流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的运动和全球性大气环流 鲁教版

第4讲大气的运动和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

误区警示 1.“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 ?高低纬受热不均 影响?三圈环流?? ??? ①低纬度环流圈 ②中纬度环流圈 ③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 A 为 带 ? ??? ? C 为 带E 为 带G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B 为 带D 为 带F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 方法指导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4

学以致用(1)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试解释说明大陆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2)根据南亚夏季风形成原理,说明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西北季风的成因。 考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图的判读 典例导入 1.图Ⅰ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强。但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 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2.难点: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到导入;在透明玻璃缸内分别放入热水和冰块,再放入点燃的香,观察玻璃缸内烟气是如何飘动的? 【讲授新课】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可以实现热量和水汽的输运以及各种天气变化;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是什么,

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承转: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动因,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我们观察书本36页图2.11a 你能得出哪些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图中等压面平直,空气没有上升或下沉运动; 教师追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地球根本热量来源的太阳辐射是均匀分布的吗?那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观察图2.11b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过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活动3。(投影) 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白天:晚上: 陆地海洋陆地海洋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承转:除了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的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我们生活在的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环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7页案例回答(1)城市成为热源的原因有哪些?(2)城市规划时,一般会把存在大气污染的企业建设在何处?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主要方法: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主讲教师:指导教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本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在高三(4)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次我讲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果这节课学不好,那么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 本节课对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涉及物理知识较多,难点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但又是整个章节的基础。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在设计之初,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不该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堂容量较大,借助一些动画效果可能比较形象直观,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如果板书跟不上,有可能使学生抓不住课堂主线,学完之后不知道一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搞不清楚重难点,。反复思考之后,我删除了课件的大量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特别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采用板书画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印象。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推敲分析,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形成的成因,随后引导学生总结了等压面的一些特点及热力环流图的画法,之后将常见热力环流实例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来画,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都画不出来,耽误了很长时间,课堂临时调整,匆匆结尾,导致第二部分内容没有进行。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步骤鲜明,节奏感较强,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较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引导。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并不好,重难点没有突破。主要是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就难,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上课观察不仔细,思考不积极,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物理中的热胀冷缩和大气压强知识模糊不清。而老师对学情把握了解清楚,目标定得过高,一节课内容安排也比较多。总觉得是复习课,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思维跳跃太快,学生跟不上节奏,而老师上课时面对突发状况过于紧张,也没有及时很好的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导致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点备学情,备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课前充分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平时教学中改变传统观念,降低目标,从最基础的讲起,从概念讲起,重点研究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一节课内容,顺利突破重难点。不能太过心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另外,要爱学生,对学生要批评鼓励同步,让他们要认识到自己现状也要满怀信心,不管多难都愿意去坚持努力,最后,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和对学生的监督,让学生慢慢动起来。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2.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可以独自绘画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

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