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默写诗歌2、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内涵

2、反复诵读,进入诗人描绘的梦境,品味诗人借以抒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教学重点:1、研习赏析诗歌内容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教学难点:诗人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及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知人论世: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由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次年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在兖州话别,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2、解题: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总结: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内容:留别

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题意为:用梦游天姥山的诗向朋友送别。从诗题看,它把记游览和吟留别结合起来;从内容看,它既是一首记梦诗,又是一首游仙诗。因此,它是一首很别致的赠别之作。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所定。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三、置身诗境: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

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一)诵读并分析第1段(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

1、齐读第1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3、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板书: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第2段(“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第2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飞、照、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照”字写出了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

(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4.(板书) 第二段梦游天姥。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烟霞如仙人)

(三)诵读并分析第3段

1、段意讲解:第3段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板书)

2、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进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4)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3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象。

(四)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二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

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五、研习全诗内容

(师问)结合诗歌,思考全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全诗紧扣哪一词写作?

(生答)全诗紧扣“梦游”,记述了梦游天姥山的经过。

(师问)诗人紧扣“梦游”,分什么内容,按什么结构来谋划全篇?具体划分怎样?

(生答)按梦游前、梦游中、梦游后三部分来安排内容。

第一部分(前四句):梦游前,交代梦游对象天姥山。(梦游缘起)

第二部分(中间十五句):梦游中,记述梦游天姥山的经过和天姥山奇景。(梦游历程)

第三部分(后三句):梦游后,写梦醒后的感叹,揭示主旨。(梦醒感叹)

板书:梦游缘起:①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以虚衬实②天姥高大雄伟——比衬、夸张

梦游历程:①过渡——入梦飞度(点题)

②途中见闻(幽静凄清)——镜湖明月、剡溪渌水——清猿啼叫

③攀登见闻(高峻壮美)——海日东升——天鸡鸣叫

④山中奇景——千岩万转、奇花异石、旦暮忽变(幽深迷离)

——熊咆龙吟、岩泉震响、青云密布、烟雾升腾(宏大壮阔)

⑤洞天仙境(光明美好)——金银楼阁、霓衣风马——虎瑟鸾车、仙人如麻

梦醒感叹:①人生如梦②志在山水(“别”——应题)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眼、主旨——蔑视权贵,不为名利所动)

六、赏析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够喜笑颜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以反诘语气,集中鲜明地表现了诗人高度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和不卑躬屈膝以求富贵的刚直性格,揭示了全诗主旨。

七、总结全诗内容:

你们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轻松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巅”、“烟”、“山”和“颜”“摧”、“开”和“台”“下”和“麻”“嗟”和“霞”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八、艺术手法:①运用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奇特,夸张大胆新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②语言精练、清新,句式参差多变,富有表现力;③风格飘逸豪放,彰显狂放个性;④层次分明而又波澜起伏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

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2、消极因素: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4、中心思想: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九、讨论:李白的留别诗与一般赠别诗有何不同?——以梦游方式抒发内心情感,表现主题;

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露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

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因是梦游,故将游历过的奇山大岳之类凝聚于天姥山中,故将人生理想寓托于天姥奇景之中;因留别的是肝胆相照的朋友,故唱出心底壮歌,勉人,亦自勉。

十、本课重点字词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一、诗的形象美诗人运用对比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之势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视。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原本高峻的天台山面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这样的笔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图也不逊色。

二、诗的情感美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梦》有伫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诗的气质美《梦》一诗,虽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与昂扬气势,但其最根本的气质却是沉静、飘逸的。经历了政治大失败的李白,对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终他认识到在一个不正确的时代里,个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视权贵,鄙薄富贵。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弱美”、“静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极的嫌疑,但对一个时代中的人物的评价应站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来评析,过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客观的。而这种文化品格对社会的安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浮躁的时代容易滋生急功冒进的情绪,这对于和平社会来说未必是好事。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弱美”、“静美”的文化品格可以通过抒发忧愤郁悒,从而冲淡个人不幸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更为人的伦理构造提供了美的表现形式,形成儒雅、沉静、含蓄、飘逸、从容、开阔的优美气度与风格。这也是欣赏《梦》一诗时所能看到的审美价值。

教学反思: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所以,上课时,我重点强调让学生多读,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诗作内容及诗人情感。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是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的,在欣赏《梦》一诗时,对形象美的鉴赏,对情感美的把握,对诗气质美的定位,都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挖掘《梦》一诗审美价值的意义所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知识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3、了解唐代古体诗的基本特点。 4、理解并掌握诗中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以至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第二节,一波三折,变幻莫测的梦游意境是教学重点。抓住这一重点,即可充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有助于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意境,体悟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及对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应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及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 2、探究式阅读。如让学生充分讨论诗作的主题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解题 龙巾试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写的是谁? 1、李白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将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吴越(今浙江省一带),《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古体诗"和"吟"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赏析这首诗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蔑视权贵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教学难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0年底,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将“剡溪”命名为“浙东唐

诗之路”。这条古水道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期间,那一山一水无不寄托着诗人们浓浓的诗情。难怪“诗仙”李白做梦都要飞度镜湖、飘临剡溪。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的梦境,由剡溪去领略天姥山的仙境美景,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和高远的追求。 二、解题 【问】大家都知道: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带给读者若干启示与喜悦。那么,我们能从诗题中读到些什么呢? (提示:“梦游”是一种表现手法,并非真梦。本诗既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吟”是古诗中的文体,内容多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多样,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留别,留恋作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制作。)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个别朗读(请学生读)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做好圈点勾画) 3、集体朗读(提示:注意读音及音节的停顿) 4、预习检测(结合资料书检测重点字词的意思) 5、带着问题集体默读,整体把握。 【问】本诗分为三层,请概括每层的层意? 明确:1、入梦之由2、梦中奇景3、梦后嗟叹 四、问题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诗人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呢? 明确:神奇、可睹。

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翻译: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 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它在云霞忽明忽暗时可以看到。 注释:(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或:有时。睹:看到。) 明确:用瀛洲衬托天姥山。 瀛洲烟涛微茫表现天姥山的神秘美妙 天姥云霞明灭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翻译:天姥山直插云霄遮住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那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面对着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注释:(横:遮住。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掩:遮蔽。赤城:和“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此:天姥山。欲:好像要。倾:倾倒,拜倒。) 明确:运用夸张手法,用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高峻、雄伟,表现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的外形, 而且赋予强烈的气势和动态感,为下文写梦游做了铺垫。(诗人梦游的是天姥山,却先写瀛洲、五岳、天台山等,有何用?一是以“烟涛微茫”的瀛洲之难求衬托天姥山的可寻,使诗歌一开始就带有神奇色彩。二是把天姥山和五岳、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突 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翻译:我想凭借越人的话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注释: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 明确:这两句为过渡句,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梦境。既交代“梦”的缘由,也点明“梦”之所向。“飞”字,形容速度之快,表现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一夜之间飞过镜湖,且有明月相伴相随,这些都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禄水荡漾清猿啼。 翻译:湖光月色照耀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刻溪。 谢灵运住宿过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岸边的猿猴发出凄清的啼叫声。 注释: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至:到。剡(shàn) 溪:水名,在浙江峰(shèng)州南面。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渌:清澈。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明确:入梦第一景:(月夜)飞度镜湖——(寂静清幽)清幽雅致。 “照”“送”二字,将月亮拟人化,月光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梦境的第一个层次,写梦至溪的情景。驾长风,披月光,越镜湖,抵测溪,来到当年谢灵运留宿处, 5.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翻译:我脚上穿着谢灵远当年穿的那种木履,亲自登上直上云霄梯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半空中天鸡报晓的啼叫。 注释: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各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保留后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保留前齿。屐,以木被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 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 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 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一、说大纲和课标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 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诗词教学从培 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 影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通过学习 本课,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生: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 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002 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 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 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 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 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 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 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 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 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唐朝为伟大的诗人李白 做写的一首诗,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一起来看看吧!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1/7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 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 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 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 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 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 西岳华 (huà) 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赤城, 和下文的“天台 (tāi) ” 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2/7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讲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优秀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

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二、教学设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

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

郑州市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演示教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双主”模式的教学尝试 嘉定一中王燕 背景: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正值学校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尝试的这个契机,我尝试用这个模式来进行教学。 师:在中国文学古代诗词中里的“记梦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如岳飞的《小重山》里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他梦到的该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吧;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梦到的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吧!这二人身处江南,心驰北国,他们的梦想是为国收复失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今天一起上溯千年,跨越千年的时空,走入李白的梦境,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我们首先请同学一起来把整首诗来朗读一下,在朗诵中我们感受李白要抒发的情感。 生:齐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诗中李白怎样的情感?他的情感是否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我们就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来分析李白的心路历程。在分析李白的心路历程前,先给大家介绍诗歌的音乐美。这也是呆会让大家讨论的诗歌的语言特点。见PPT 师:朱自清先生说:“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与乐是分不开的,那是诗的生命在唱。”古代的诗歌往往都是可以入乐而唱的,只是很可惜,现在乐曲已经散逸了。我们只能用诵读来感受其中的音乐美。但即便只是诵读,我们也人就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中所特有的音乐美。一般来说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旋律上。节奏美体现在音节的组合变化,比如说五言诗,我们是2言、3言断开,七言诗,是4言、3言断开来朗读,这就是音节的组合变化。再有旋律美,旋律通过音调的高低抑扬,声调的起伏变化,再有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来体现错落有致的美。一般来说,断句适合表达急促、紧张、热烈、激昂的情感;长句适合表达舒缓、从容的,赞颂,沉重的内容。而长短句相间,可以表达非常丰富的情感。如本诗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五言诗的节奏变化,诗歌的结尾是以二言作结,七言诗“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结尾是以三言作结,朗读时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再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六字的诗句以两言做结。句式的变化,五七言的变化,五言、六言、七言的变化在整首诗中也显得富有变化,非常具有音乐的美感。给大家简单介绍了诗歌中语言特点当中显示出的音乐的美感。接下来请请同学讨论在这首诗歌李白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和语言特点来展现出情感的变化。前后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下。 生:讨论 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交流。 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枕席和烟霞对偶,变现了他醒来怅然若失的感情,顿时转换了梦境和现实。 师:很好,请坐。同学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再请同学发言。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显示出李白梦境中壮阔的景象,给人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有这个意境中感受到什么情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

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解: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李白 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注 释,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
1/8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 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 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 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 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 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 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 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2/8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怎么写?下面为小编整理分享的一些教学方案,欢迎借鉴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出示幻灯一: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几乎人人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背诗,对李白一定耳熟能详了,他的诗也一定能背出很多来,下面我们就来给听课的的老师展示一下我们的积累。这样吧,咱们以一竖排为一组,看哪一组同学的积累最丰厚。背一首可以,背不下来一整首背名句也行。现在开始。

大家背得太好了,有一些我都忘了,我回去也得好好复习一下了,要不然都要落伍了。同学们也是一样,别人会背而你不会的,回去也积累一下好吗? 背了这么多李白的诗,那么,喜欢李白吗?请说出理由。(两三个人即可) 四、作者简介: 1、(出示幻灯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这是文学史中对他的概括) 2、较通俗的说法是:李白长得比较帅,且武艺高强,有傲骨,从不屈从,很有男人味!(这是李白的超级粉丝我给他的评价)。 3、关于他的诗风的评价:请大家打开书32页找到相关链接,找名同学读杜甫的评价。 4、(出示幻灯三:其他有关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句诗被一个考生引用在高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课堂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例赏鉴 摘要:本课充分尊重学情,着眼于学生发展,从“梦前”“梦中”“梦后”等角度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李白“诗仙”美誉的内涵。以“诗仙”之美誉为切入点,以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境界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所写的阅读疑问或感受,以诵读、批注、属对等传统教学方式解读文本,践行课改理念,构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学情生成“诗仙”批注读写结合 [教学设想] 异地上课,必须了解当地的学情。讲授本课时,当地学生即将学习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这本选修教材从“‘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到“‘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十二个专题缤纷呈现,其中“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中收有我要讲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 北京新课改实施多年来,“专题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着眼学生发展,把选修课上出一些专题味道来?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室刘宇新老师在《专题教学:改变从教师开始》一书中提出要“以教材为基础、整合相关学习材料的专题教学”。这成为我开展 教学设计的初衷: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引导学生初步品味“诗仙”的内涵。 几轮备课,无论如何调整教学设计思路,我都充分尊重学情,着眼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通过请学生写批注、提出疑惑等多种方式,不断思考并分析学生理解或思维的“坎”究竟在哪里,进而想办法帮助学生迈过这道坎。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发现学生阅读的 理解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一些词语的理解。如“信难求”中的“信”字、“摧眉折腰”中的“摧”字等,到底如何理解,很多学生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诗人“梦境”的理解。有些学生通过“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等语句读出了愉悦、欢欣;有些学生通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等语句读出了阴森、恐怖……学生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又各有依据。诗人的梦境到底该如何理解?我能否在这个思维矛盾点上设计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3.诗人情感的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歌末尾的这句话往往被看作诗眼。学生们大多能从中读出诗人的傲骨仙风,独立不羁。这样的理解确实正确,但李白的情感就如此片面单一吗?是不是还有更复杂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思考?这句话能否成为探究“诗仙”这一美誉内涵的一个依托?是否可以成为体会诗人情感的一个突破口? 基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备课时我从“梦前”“梦中”“梦后”这三个层次进行了设计,如“梦前”分析诗人的夸张手法,“梦中”讨论诗人的梦境,“梦后”多角度思考诗人的复杂情感等。回顾一轮轮的设计思路调整,表面在调整结构,实则在调整思维,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学生会的不讲,能自己解决的放手,较难解决的点拨,努力通过补充材料、比较阅读、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学生迈过一道道思维的“坎”! [课堂实录] (课前在大屏幕上播放沙画视频《梦游天姥吟留别》。沙画设计及诵读都是执教者本人。)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提到盛唐诗人李白,你会想到他的哪些诗句呢? 众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同学们,李白的很多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李白有一个美誉,同学们也一定并不陌生。这个美誉是——— 生(齐):诗仙。 (教师使用毛笔以行草字体在黑板上竖排写下两个字:诗仙。) 师:“诗仙”的美誉流传千年!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那么,“诗仙”之名,看似毋庸置疑,到底有何内涵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李白的传世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起来品品诗,品品人,品品“诗仙”的内涵! (教师分三列竖排写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品诗品人) 师:同学们,看诗歌题目,谁来解释一下呢?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一、说大纲和课标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通过学习本课,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生: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

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XX 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讲解-精选教学文档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背诵全诗。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写作背景 天宝二年(743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文化知识 1.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别:临行赠言。 本文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送别诗”和“留别诗”异同: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做,留别诗是离者所做。 2.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海经》)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汉东方朔《十洲记》) 3.天姥: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天姥山”就是第十六福地,乃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