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桐木明德小学张勇莹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并理解公式,解决问题。

方法过程目标: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复习平四边形各部分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2、复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种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剪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想一想怎么剪才能符合条件?

2、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1)你剪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你分的三角形的底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你分的三角形的高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4)你分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总结公式。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两道基本题的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

2、课件出示拓展题的练习。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S = ah÷2

三角形面积1

4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56页及57页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猜想与验证的探究活动,体验割补等方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2.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能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三角形的面积猜想与验证的探究活动,体验割补等方法在探究中的应用;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难点】能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猜想与验证的探究活动,体验割补等方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2.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形纸板。 【学生准备】三角形纸片。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激发情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吗? 预设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的。 师:谁来说一说推导过程? 预设生:用割补法,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与另一部分拼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表达得非常清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探索新知 一、求流动红旗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怎样才能求出这面流动红旗的面积呢?(PPT课件出示) 预设生1: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2:我想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最全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最全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一提到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都知道。 ① 已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 , 高为h ,则 三角形面积S= 底 ? 高 ÷2 2 ah = B 实际上,三角形面积公式太多啦,上面得公式是最基本的公式,根据条件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也不同。 ②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l ,内切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2 lr S = ③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乘积为L ,外接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4L S R = ④已知三角形AOB 中,向量 OA a =uu r r ,OB b =u u u r r ,则三角形面积S = 此公式也适用于空间三角形求面积。 ⑤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 的三顶点坐标分别为,11(,)A x y ,22(,)B x y , 33C(,)x y , 则三角形面积1 1223 31 1121 x y S x y x y = 的绝对值1223311321321 2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特别地,当(0,0)C ,或经过平移后(0,0)C ,此时,三角形面积12211 2S x y x y =-。 ⑥海伦(Heran )公式,已知△ABC 中,1 ,,,()2 AB c BC a CA b p a b c ====++,则 三角形面积S 我国宋朝时期也有类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即秦九韶公式,也叫三斜求积公式。 S = ⑦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则三角形面积公式为 111 sin sin sin 222 S ab C bc A ca B = == ⑧已知三角形两角及夹边,则三角形面积公式为 222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sin()2sin()2sin() c A B b A C a B C S A B A C B C === +++ ⑨已知三角形两角A 、B 及其中一边的对边a ,则三角形面积公式为 2sin()sin 2sin a A B B S A += ⑩已知空间三角形ABC 的顶点111222333(,,), (,,),(,,)A x y z B x y z C x y z 。 则三角形面积212121313131 11 22 i j k S AB AC x x y y z z x x y y z z =?=------ 的绝对值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蒙古族学校李艳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各》。这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基于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层面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层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运用层面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面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各种能力。 二、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基于此,在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展开学习。 三、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采用了,学前: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学时:合作交流、探究体验;学后:讲练结合、应用拓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数学活动中。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发展规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题 1.现实生活引入课题: 师:老师今天也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寻找思路: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图形的面积,它与三角形的的面积会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不能用我们这些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

5.3三角形的面积(1)练习题及答案

第3课时三角形的面积(1)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填一填。 (1)两个完全一样的( )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一个( )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所拼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所拼三角形的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 )倍。 (3)一个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1.5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 计算下面各三角形的面积。(单位:cm) 3. 判一判。(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 ) (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它们的底和高一定相等。( ) (4)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 ) (5)三角形的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6)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5倍,高不变,面积也扩大5倍。( ) 4. 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我认为 ________________ ___

5.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底(分米) 16 25 19 44 高(分米) 12 18 14 32 面积(平方分米)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6. 填一填。 (1)三角形面积是23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长是( )分米。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10厘米,三角形的底边长( )厘米。 7.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8. 一块三角形木板,底是26分米,比高少14分米。这块三角形木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9. 将一块长为2.64米,宽为1.2米的三夹板(长方形),裁成直角边分别是4.4分米和3.2分米的直角三角形,最多可以裁多少块?(不能拼凑。) 10. 一个三角形的底长6米,如果底边延长2米,那么面积就增加3平方米。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大小公式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大 小公式计算方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三角形公式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1、用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最长的一条边一定小于()厘米。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锐角的和小于90度,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4、凸六边形的内角和一定是()度。 5、用一根30厘米的铁丝可以围成一个腰长()厘米,底边()厘米的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7、最大的角是87°的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8、列式计算: 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1. ∠1=40°,∠2的度数是∠1的3倍,求∠3 2. ∠1=80°,∠2比∠1小20°,求∠3。 3. ∠1=∠2,∠3比∠1大30°,求∠3 4. ∠1=∠2,∠3的度数是∠1的1倍,求∠3 一、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高。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都是50度,那么另一个角是()度,这是()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最多有()个直角。 4.三角形具有()性,平行四边形容易()。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从一点引出两条线就组成一个角。()? 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所有的正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4.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也一定相等。() 5.如果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相关特征,具有推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前提)。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作用)。因此,经历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意义)。为此学好本节课意义重大。 二、说学情 学习本节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储蓄、一定的推导经验与实践能力,5年级学生好奇心与积极表现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本节课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说明:这里强调“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呈现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下的现代学习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三角形的拼摆、观察、讨论、归纳等,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5、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小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动手操作,故我采用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突出本节课重点。在学习方式上,我设计以“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摆出学过的哪些图形”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等实践活动,融入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突破本节课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 情景2:就学生熟悉的红领巾面积是多少引出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做准备。从红领巾入手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二)动手操作 推导公式 本环节首先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再设计4个层级的活动完成公式的探究过程。 第一层次:结组拼摆,说说方法。 这一环节我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预设,基本上有3种方法(单位面积度量法、拼摆法、割补法)共7种可能。度量法适合估算,拼摆法相对割补法推导过程更直观、更易于理解,故课堂上挖掘以拼摆法为重点的3种操作,也就是一对锐角三角形、一对直角三角形、一对钝角三角形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割补法作为拓展资料,以自学为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拼摆中让学生感悟到“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建立起“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第二层次:交流成果,演示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本教案由北堡小学顾琴老师提供)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61~62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培养探索意识、发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6、培养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 7、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课前准备:课件、学具(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动物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同学们愿不愿意帮 助它们解决? 生: 师:请看屏幕:小兔 小熊 小羊 师:先看一看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生: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小兔、小熊、小羊它们都认为自己做的三角形最大,于是它 们争吵不休。你们能不能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呀! 生: 师:比三角形的大小,用数学中的话说就是比什么? 生:比三角形的大小,用数学中的话说就是比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84~85页内容,通过学习我们要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将图形转化的初步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学习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

三角形的面积(1)

三角形的面积(1) 课题三角形的面积(1)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并寻找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另外,这样的设计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重视问题引导,培养合作精神。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通过高效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在探讨这些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红领巾 学具准备: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共同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指导探索 (一)数方格面积.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第69页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小组内分工合作)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评价一下以上用“数方格”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 (二)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2.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 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第三种拼法)能帮助我们推导出 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三)教学例1. 例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演示课件:三角形剪拼法)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设计 四卦小学白保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84、85页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 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 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拼、剪、平移、旋转等方法,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及三角形面积的相互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投影仪。 学具准备:工具(尺、剪刀),三组学具(①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励探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想和它们见见面吗? 1、课件出示:学生说名称及特征后, 平行四边形 出示关系集合图长方形 正方形

最新人教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 第六单元《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中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的第二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 习的,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 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灵活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 思考方法,在探索学习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 2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 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 得到发展。 2、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将所研究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 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 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对己有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 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你会算吗?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三角形的面积)(1)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请你认真阅读材料: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是流传到现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还说:“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就是说:三角形面积=底×高÷2 (1)读后你能得到什么数学结论? (2)请你尝试证明这个结论的准确性,能够参考数学书也能够自己独立想办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和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使用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教学重点:使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1、交流前置作业 2、同学们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把,曹冲这个千古留名的“小神童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石头的重量,从而解决了官员们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想成为聪明的“小曹冲”吗?只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你一定会

比“小曹冲”更厉害。 二、教学铺垫: 1、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的大小。 (1)长方形 长30厘米, 宽20厘米 (2)平行四边形 底40厘米,高15厘米 2、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探究过程: 1、转化图形,找出联系。 出示三角形学具再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具比大小 聪明的“小曹冲”们想怎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会计算的面积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真不错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那好,就请(小组合作)你们手中的三角形看能否转化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关键是转化后你能发现什么?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教材这样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第一节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这些知识经验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对于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公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索,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使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4)重点、难点 为了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六年制人教版第九册75~7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探索规律。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 2、习导入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是多少?(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老师用一条线段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连接起来,这个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已经学过了几种三角形?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3、通过重合验证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

4、出示三个三角形,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覆盖方格图,现在同学们能够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我们称这种计算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学生分组数方格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初步感知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相等。) 4、“如果我们河头镇的地形是一个三角形,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他的面积,方便吗?象这种数方格的方法既麻烦又不准确,那我们能否像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样,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出示课题) 【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复习导入设计精妙,利用本课的重点,删繁就简,既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利用一环紧扣一环的情境设计,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感

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图形的面积(一)探索活动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同时,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蕴含着转化和迁移的数学思想,本课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创设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情境,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交流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面积计算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操作、交流、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你们非常熟悉的物品,请看,(教师慢 慢打开它)是什么? 教师:大家都知道,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象征。那么其实在红领巾当中,也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比如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有关三角形你还记得哪些知识? 选2-3个学生

教师:大家的记忆力真不错,三角形与“3”很有缘,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每条边都能记作底,然后画出他们对应的高。还记得怎么画高吗?我们回顾一下。 教师:那如果老师想做这么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大的布,该怎么办?学生:求它的面积 揭题 教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教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 教师:先通过剪拼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最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成转化、找关系、推导(一边板书)。 教师:我们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能不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得到一点启发,把三角形的面积转换成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呢? 2、四人小组动手合作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形,拼拼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学生四人合作 学生汇报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街南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王小宁《三角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现在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灵活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探索学习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通过创设帮杨伯伯分地的情境,让学生在分一分、算一算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打算按以下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四课时的内容。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渗透转化思想,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3.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不难想出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教学。 4.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⑵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在经历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探究法、实验法、 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始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本课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验,感知、讨论、归纳中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㈠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三角形的道路交通标志牌,它们有什么作用?制作这样一块道路交通标志牌要多少铁皮是求什么?引出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结合交通标志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这样激起了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明确了本节课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㈡自主探究、观察发现 本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 学习 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共同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指导探索 (一)数方格面积.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第69页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小组内分工合作)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评价一下以上用“数方格”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 (二)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 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第三种拼法)能帮助我们推导出 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三)教学例1. 例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