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有限理性_视角下的组织决策基于一个援助扶贫项目的个案研究

_有限理性_视角下的组织决策基于一个援助扶贫项目的个案研究

_有限理性_视角下的组织决策基于一个援助扶贫项目的个案研究
_有限理性_视角下的组织决策基于一个援助扶贫项目的个案研究

社会2007?5Society 第27卷“有限理性”视角下的

组织决策

基于一个援助扶贫项目的个案研究李路路 宋 臻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 教授宋 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 博士研究生摘 要:本研究以“有限理性”理论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一个中国事业单位承办的,涉及多方组织合作的林业扶贫项目的个案调查,通过四部分的描述———项目目标确立过程、项目地区选择、社区林业评估工作以及物资采购,通过对项目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进而在若干个层面上讨论种种影响组织逐渐偏离其既定目标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关键词:有限理性 策略的政治斗争 边干边学 制度惯性一、“有限理性”理论

赫伯特?西蒙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针对的是至今盛行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充分理性模式这一前提假设。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人们的决策行为通常被抽象化为按最大化原则实现个人目标的理性选择过程。这种“最大化”原则隐含了决策者能够同时考虑所有面临的选择,并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潜在预设。西蒙在观察组织决策的实际过程时发现,人们在从事决策时的行为常常与这一理性选择模式相悖。

“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人们试图按照理性去行动,但是由于理性本身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行为”(西蒙,1989:46),因而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则往往不是“最大化”,而是“满意”。

?

431?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H.西蒙和另外两个重要的学者詹姆斯?马奇和理查德?塞特一起发展并丰富了有限理性的理论框架,并在这一框架中对组织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这些研究中提出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如政治冲突、组织学习、组织规章制度的作用等,至今仍是组织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即基于“有限理性”的分析框架,希望通过对一个中国事业单位的案例分析,揭示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下述几方面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组织决策的理性目标,并发现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我们关注这些机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涉及到有关策略和博弈的机制,而且更因为它们从根本上限制了组织决策的理性选择。

第一,政治冲突与有限理性。传统的决策模式认为,组织决策是一个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过程和结果,但J.马奇提出,任何组织实际上都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合而成,组织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对决策施加影响,因此,决策和决策实施过程是一个双方或多方“策略互动”的博弈过程,这种“策略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以“利益”而不是组织效益最大化为基础,即保护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组织学习过程与有限理性。研究者发现,

“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组织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从它过去的

经历来解释今天、预测未来。”

(周雪光,2003:166-178)因此,组织的决策常常是从既有经验出发,而不是所谓理性选择的结果,特别是当组织面临新任务时,组织的历史和组织对历史的解释往往指导着组织的决策及其实施。

第三,组织规章制度与有限理性。一般认为,组织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组织决策理性化的重要基础。但是,实际上组织规章制度是一把双刃剑,“组织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制约收集信息,即制约对外在环境新信息的

反应,因此,在组织制度和适应能力之间有着一个深刻的矛盾。”

(同上:173)组织通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以原有的制度规范解决新任务的挑战。

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被研究单位是我国林业管理部门下属的一个专门负责WB 项目的立项、谈判、执行、检查与验收等工作的事业单位———国家林业管理部门的项目组。

为了有助于读者对案例的全面把握以及保持分析的连贯性,我们将首先对案例进行相对完整的描述和分析,然后再集中进行讨论。

?

531?“有限理性”视角下的组织决策

二、发展贫困区林业项目个案分析本文考察了一个扶贫项目的目标确立和执行过程。该项目最终命名为“发展贫困区林业项目”,是某国际金融组织(以下简称WB )与我国林业管理部门合作,在中国的中、西部贫困地区,通过人工造林,以达到减轻贫困、发展林业的目的。项目资金来源有两部分:WB 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WB 原本的既定目标是扶贫,但在项目确立的过程中,最初的目标被国家林业管理部门用各种方式进行了修改,最终的项目目标实际上是参与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项目所受到的种种因素的扭曲更是与两个组织最初的理想目标都相去甚远。(一)项目目标的确立过程

1.第一阶段:WB 在中国实施项目的意向

1996年3月,WB 召开贷款会议,同意给中国安排特别提款权信贷,并决定该信贷应向农业和扶贫项目倾斜。而后,WB 又在2003年制定了援助中国扶贫的贷款项目计划,指出该组织的“全球目标和战略重点”是:“在1990年到2015年之间将极度贫困减少一半。……将继续支持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农村卫生和基础教育项目,将贷款向落后地区集中,研究如何加速落后省份的经济增长,以及为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提供技术援助。”可见,WB 的初衷是援助中国农村的扶贫贷款项目。

2.第二阶段:林业管理部门关于获取贷款的意向

按照我国的体制和惯例,我国与WB 的贷款项目事务是由国家项目统筹部门负责的。经过权衡利弊,国家项目统筹部门建议林业管理部门承担或申请此项目。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因为“考虑到林业项目比较保险,还贷还得比较好。而农业项目虽然周期短有利于扶贫,但风险比较大。”请注意,将“林业”和“扶贫”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还贷、完成林业发展规划、农业项目还贷有风险以及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的争取软贷款等等其他的考虑,但是,WB 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改变。

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造林一直是一种政府行为,依靠国营林场实施。林业管理部门的贷款造林项目从未与扶贫连在一起,将贷款扶贫与贷款造林结合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否切实可行还说不清。然而,林业管理部门还是欣然接受?

631?社会?2007?5

了这个提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林业管理部门主要考虑自己造林指标的完成情况,希望能够利用WB 的软贷来完成造林任务。

虽然WB 和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双方(具体承办单位是国家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都没有做过林业扶贫项目,但出于种种考虑,双方还是产生了合作的意向。

3.第三阶段:项目目标的初步划定

1996年10月至11月,WB 项目认定组来华进行了项目认定,接受了中国方面提出的建议,明确提出该项目的宗旨是通过发展林业,达到扶贫的目的,确定项目名称为“林业扶贫项目”,并确定项目重要的设计原则:(1)项目主要安排在中国的中、西部10至14个省(自治区)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2)应选择特困乡、特困村和最贫困的农户参加该项目。

1996年12月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编写的《林业扶贫项目准备工作大纲》“项目概述”中的“宗旨与名称”对项目作出了如下的界定:“该项目命名为‘中国林业扶贫项目’。用这个名称,有利于争取更多的软贷款。”……项目的设计原则是:“在贫困县内,要贫中选贫。”

4.第四阶段:项目目标的再修改

然而,通过国家项目统筹部门与WB 讨价还价,WB 最终只增加了10%的软贷款。于是,1997年3月国家项目统筹部门会同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向WB 就项目认定组备忘录提出的项目目标和项目设计的有关标准提出不同意见,并多次与WB 交涉。

“不同意WB 提出的项目主要的目标是扶贫。……实际上通过我们与WB 讨价还价,WB 只增加了10%的软贷款,而把扶贫作为唯一衡量项目成败的指标是不能接受的。”

“对项目认定‘备忘录’的基本原则持有不同观点,主要意见是:(1)项目名称应改为‘发展贫困区林业项目’;(2)项目应具有造林和扶贫两个主要目标,其中造林是最基本的目标;(3)严格的项目地区选择标准只能到贫困县,要打掉现有以乡、村为最基本单位的选择标准;(4)应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项目的成败要使用多项指标,扶贫效果只能作为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部分,而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与WB 展开了新一轮的讨价还价。

?

731?“有限理性”视角下的组织决策

5.第五阶段:达成“新”的共识1997年4月至5月,WB 项目准备组来华对项目的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与中方达成了以下共识:(1)项目目标改为:减轻贫困、发展林业和改善环境;(2)县、乡、村的选择要保证大多数的受益者是贫困的,但不作县、乡、村之间贫困与非贫困的固定比率;(3)WB 贷款的比例降低到总投资的55%。

此目标与最初各方的理想目标相比,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二)项目地区的选择

项目地区选择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在什么地方实现目标、由谁承担目标的具体实现问题。虽然项目已经确立,但是,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实际上在选择项目地区方面拥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对项目目标的实施产生影响。由于选择项目地点时,要考虑该地区是否具备发展林业的条件,在工作上就可以“内外有别,贫中选优”。

1可以想见,有能力自己支出配套资金,又有很强管理外资贷款项目能力的省、县大体不会是十分贫困的省县。

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提出:在选取项目地时,首先考虑的条件是有没有宜林荒地,而不是贫困;(区)能否落实配套资金1和是否具备管理项目的能力。在这两个条件基础上再找比较贫困的,因此,工作上要“内外有别,贫中选优”。“扶贫”已经在项目地区选择中被排在了第三位。实际上也是如此,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在最初选择项目省(区)时首先选择的是以前做过林业项目的省(区),而不是贫困的省(区)。

1997年1月,林业管理部门报送了“WB 贷款林业扶贫项目建议书”。项目计划在河北、山西等14个省(区)造林45万公顷……项目建议书从一开始就提出:“各省(区)要使用贷款,就必须坚持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特别要有一个良好的偿贷信誉。”在其他项目上对国家项目统筹部门有拖欠的省(区)必须尽快偿还拖欠款,否则将影响其能否参加本项目。

WB 项目准备组在1997年4月至5月来华进行工作检查时发现,项目省(区)并不都是贫困省(区),尤其其中包括的山东和浙江省是相当富裕的省份,严重偏离了扶贫的目标,但已为时过晚。于是,项目准?

831?社会?2007?5

备组只好进一步与中方协商和妥协,在项目认定备忘录的基础上,达成了以下共识:“确定项目省(区)为12个,去掉山东和浙江省,因为他们属于中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省,不应参加项目。县、乡、村的选择要保证大多数的受益者是贫困的……”

2000年4月,《发展贫困区林业项目检查组备忘录》进一步明确,将项目地区必须拥有大面积宜林荒山荒地提到了第一位。

2《临时基金开发信贷协定》附件三“采购和咨询服务”中的B 部分,国际竞争性招标:“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物资与工程采购招标的合同应采用打捆的方式。每捆估算价格相当于或大于250,000等值美元。”C 部分,其他采购程序、国内竞争性招标:“每项合同的预计金额低于250,000等值美元,总金额不超过5,000,000等值美元的物资采购。”

(三)物资采购

在该项目中,WB 关于物资采购的方法有明确规定。

2按照这些规定,汽车采购需要进行国际招标,而且项目地区政府要负担海关税费。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项目地区政府纷纷提出不希望进行国际招标,因为国外汽车在价格上虽然比国产汽车占优势,但税费加车价往往比国产汽车要贵。为了改变这一规则,中方项目管理人员并不是直接地反对国际招标规则,而是从技术上入手,认为只要能够说服WB 相信自己的技术指标的合理性,就能够改变原定的规则。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国内项目地区大多是山区,在这些陡峭的山区的造林车辆,其爬坡度必须35度以上,速度180以上,而国产汽车更适合爬山;另外,如果山区森林起火,车辆必须能够迅速上山救火,因此必须是大功率车,同类型的西方车辆功率一般不够。这样“理性化”的理由成功地推翻了国际招标的规定。

(四)社区林业的评估工作

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和规划设计中,评估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与项目目标相联系。根据这个项目的目标与特点,WB 要求广泛地引入和推行农村社区评估方法,对项目地区进行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社区评估。

在1998年的项目《实施规定》第五条规定:“该项目采取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首先进行乡、村社区林业评估,了解项目地区农户的意愿和意见,调查和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设计。项目造林地和造林树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农?

931?“有限理性”视角下的组织决策

户的意愿……”但是,WB 的理想评估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未曾料到的困难。以下是A 省社区林业评估试点工作的一个实例。

一名工作人员在我们访谈时就A 省社区林业评估所遇到问题说:“政府提纲在语言方面存在问题,太格式化和理性化,老百姓看不懂。有些问题我们也能理解,县里也能理解,但是老百姓不理解。(其实)有些步骤不用跟老百姓说,与县里讨论就行了。”更为重要的是,“老百姓一般担心造林的投入能不能兑现,他们对我们的工作并不信任,看到来了那么多人还以为是闹着玩呢。”

因此,实际的评估工作并非是按照原有的规定完全自下而上的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由评估组在初步了解了农户的意愿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编制了一个“项目投资共选菜单”,作为农户选择树种的依据。即便如此,由于“老百姓只对小范围的乡土树种有所了解,框定的树种有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不认识。虽然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但他们还是没有选择框定的树种。”

问题最后是这样解决的:对于树种问题,

“老百姓放弃了自己原来对树种的选择,因为他们原来选择的树种不适合市场与集约经营的需要。”对于资金问题,“给他们看项目文件,进行沟通。项目文件在这之前已经发了下去,但老百姓看不懂。我们重新编了一个东西,在一个县试点,然后推广。”对于信任问题,说服了解。“重新形成一致意见,然后再征求树农代表的意见。”树农代表是生产队队长、农民大会投票选出的农民代表。后来WB 检查组来检查时,“我们只好教老百姓应该说哪些……”

三、总结与讨论

以上我们从四个层面对案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这种描述和分析当然隐含了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讨论的意图。

(一)策略的政治斗争

“有限理性”的研究框架强调了组织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充满了利益冲突和妥协,因此不可能完全遵循理性选择原则。

本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即该项目目标的确定过程一直就是WB 和国家项目统筹部门、国家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双方博弈的政治过程。国家项目统筹部门最初建议林业管理部门将项目命名为“中国林业扶?

041?社会?2007?5

贫项目”,实际是了解到国际金融组织的信贷将向农业和扶贫项目倾斜,期望用这个名称有利于争取更多的软贷款。而后来发现利用“扶贫”的名义国际金融组织也仅仅增加了10%的软贷款后,就转而提出项目应该有“扶贫”和“造林”两个目标,而且“造林”是主要目标,扶贫曾经作为首要和唯一目标此时已经退居后面。

不仅如此,上述案例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WB 不能够修正,反而亦步亦趋已经明显偏离原有理想的目标?

从上文有关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决策并不总是随时随地追求最大化目标的,而是通过前一个决策来简化后面的决策过程,表现出持续稳定的组织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组织决策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产生偏差,后面的决策往往首先不是修正对前面的偏离,而是设法规避和掩饰错误,维护前面决策的正确性,以保持组织的权威和稳定性。组织先前的决策在进入随后的决策过程之前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面决策的结果。掩饰和规避错误往往比最大化目标更重要,我们把这种机制归纳为“文过饰非”的决策机制。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随着项目认定过程的发展,各方决策的准则也在发生变化。在项目被认定前,WB 的目标是支持中国农村的扶贫项目,项目未开始时遵循的准则是选择最优合作伙伴的理性标准,这个时候中方完全接受WB 的目标,希望换取更多软贷款;在项目申请被接受后的继续认定过程中,WB 的选择标准开始改变,前提变成了与中方共同完成林业扶贫项目。后面,尽管中方不断进行修改目标的工作,WB 也一步一步地接受了对原定目标的修改,这时决策的机制已经悄然改变为努力维持前面决策的正确性。我们可将这种作用机制称之为“文过饰非”。在这样的机制影响下,WB 不断作出让步,项目目标最终被确定为“减轻贫困、发展林业和改善环境”。

中方的决策也受到这种“文过饰非”机制的影响。最初中方的理想目标是争取更多的软贷款用于造林。在项目确认后中国方面发现通过一再与WB 讨价还价也只增加了10%的软贷款,而且WB 的贷款比例也降低到总投资的55%,最终中方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目标和安排。(二)边干边学的组织决策

研究已经证明,组织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

?

141?“有限理性”视角下的组织决策

组织目前的决策取决于过去的经历,组织的历史会影响组织目前的决策。正如案例中有关评估的分析所示,由于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以前从没有搞过社区评估,因而根本想象不到在社区评估中会出现如此多的困难。WB 也从来没有支持过“林业扶贫”项目,因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林业扶贫项目有一个本身隐含的问题就是造林周期长,不像农业项目那样周期短、见效快、易评估。一般树木成材至少要十年时间,果树挂果至少也要五、六年时间,在这期间,农户的生活水平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在项目中期无法对“扶贫”的成效进行评估,这也从一方面严重削弱了项目的扶贫目标。

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项目目标不变化,林业管理部门项目组实际上在项目地区的选择方面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因为他们知道通过造林来扶贫有很多制约因素。例如必须有好的“宜林地”与“适宜”的自然条件。由于WB 不掌握造林技术,“造林”和“宜林荒地”这样的技术术语对于他们来说是生疏的,因而实际上他们面临着技术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如果“贫困的地方不一定适于发展林业”一旦成立,那么,选择那些既有好的宜林地、又贫困的地方作为项目区就成为当然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可以借助技术,强调自然条件的限制,以此来减弱扶贫的要求。

我们将这种作用机制称之为“文本困境”,它涉及的是技术指标的编码与解读过程。即使是在一套既定的目标和规则下,人们也有可能利用技术具有客观合理性的特征,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指标,利用其他人所不熟悉的特有的技术语言,造成实际上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将自己的目的或利益潜移默化地融入组织目标的执行过程中去,最终达到的结果往往是有利于这些“修改者”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并且是在不违反即定制度的条件下。对技术文本的“崇拜”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不掌握技术的一方往往会遭遇到技术无法解读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表面上的对称信息,由于无法解读或难于解读其中的技术术语、技术指标而造成了实际上的信息不对称困境。这个时候,掌握技术或编写文本的一方就可以通过策略地使用和编写技术和文本信息来追求自已的利益。正如“造林”、“宜林荒地”等在“项目地?

241?社会?2007?5

区的选择”和“汽车采购”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三)制度的惯性通过案例我们观察到:第一,项目开始时中国方面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起用以前国家造林项目的执行体系,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这个项目在扶贫方面的特殊性。项目准备会议就是召集以前做过项目、项目做得好的省参加,而不仅仅是贫困省。国家项目统筹部门更关注还贷能力,甚至在会上强调还贷不好的省不能参加项目。第二,省一级项目地区也习惯于以前的执行体系,有的把任务给了林科院等单位。第三,到村一级村领导也习惯于依赖有文化的村民(非贫困者)推进工作。

可见从项目目标制定到执行,当各方面对“林业扶贫”这样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于沿用原有制度去解决新任务的问题,即使建立了新制度,也会受到原有制度的影响,在原有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去设计组织决策和预测决策的实施。此时一种由于“联想性”机制所产生“想象的偏见”,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了组织决策和预测。“想象的偏见”是指想象力在实际生活的评估概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在评估一项探险中的风险时,如果人们设想出了很多在探险中可能会遇到的无法应付的意外事故时,探险本身就可能被取消,因为如果一项项困难都被生动地描述出来,这个探险会显得十分危险;相反,如果一些可能的危险难于设想或没被想到,那风险则可能被低估。这种“想象的偏见”往往导致决策的系统偏差。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项目统筹部门想象林业项目一直做得比较好,还贷及时,林业项目风险小;而WB 方面想象扶贫和造林可以结合的一举两得;林业管理部门想象林业扶贫也是造林,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实际上他们三方都是从过去的经验去“想象”未来的结果。一旦项目开始展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项目目标一再偏移,最终扶贫不成功,造林也不成功。

参考文献

西蒙,赫伯特.2002.西蒙选集[M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1989.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劳 勤

?

341?“有限理性”视角下的组织决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Fei X iaotong ’s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the author advances two conceptions of “xiang 2huan perspective ”(home 2world perspective )and “xie 2ye

commune ”(commune of coordinated affairs )in order to interpret Fei X iaotong ’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regarding the co 2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2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 world economy.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Fei ’s “xiang 2

huan perspective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constituents of “xiang ”

(home ),“huan ”(world ),and “xie 2ye commune.”This theoretical inspection of Fei ’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al view of history )as reflected in his “xiang 2huan perspective ”and his explanation of the “xiang 2huan ”relationships in his later years is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and academic interpretation of this important thinking of Fei ’s.Finall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what Fei advocated in fact embodies broader and kinder humanity and compassion ,demonstrating the genuine wishes in his “xian 2huan perspective ”for a “fine society.”

K eyw ords :“xiang 2huan perspective ”(home 2world perspective );“xie 2ye commune ”(commune of coordinated affair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awareness

Core Organizations on Stilts :An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s of Powerful State 2Sponsored Social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Organization Y in City H Fan Minglin &Cheng J in 114……………Abstract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tate corporatism ,many of the state 2sponsore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obtain from the powerful government its approval ;hence their corresponding authorized monopoly position ,by adopting the survival tactics via initiative attachment.This may be a unique Chinese feature ,indicating a gradual expans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country.However ,the progression is from integration to differentiation ,a sig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que state 2society relationship in China.

K eyw ords :powerful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state corporatism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2Making from the View

of Bounded

Rationality ———A Case Study of an Aid 2the 2Poor Project L i L ulu &Song Zhen 134…………………………………………Abstrac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theory ,this case study describes an Aid 2the 2Poor Project in the forestry area undertaken by a Chinese non 2industrial unit in cooperation with several other organizations.The four descriptive parts ?

802? 

are :setting the Project goals and objectives ,selecting the areas to run the Project ,assessing the forestry status in communities ,and purchasing goods and supplies.Through the overall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ntire Project ,a discussion was provided regarding the factors and mechanisms that had influenced the organizations ’deviation from the planned goals at several facets.

K eyw ords :bounded rationality ;strategic political struggles ;learn through doing ;system inert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hilanthropy b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Zhao Qiong &Zhang Yingxiang 144………Abstract :C orporate philanthropy is one way for enterprises to support public wellbeing in society by providing monetary and/or material resources ,or by participating.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a corporation to voluntarily under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Through comparing the philanthropic conducts b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philosophies ,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in decision making related to corporate philanthropy.The philanthropic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is to practice “corporate citizenship ,”whereas domestic enterprises ’philanthropy is “to pay back to society ”or for the sake of “char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ocultural reasons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G lobal corporations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ar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ocietal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usiness -socie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All these differences have created different patterns i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K eyw ords :corporate philanthrop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citizenship

Strategies ,Rules ,and the Power Structure ———The Announcement of Senior T eachers ’List in a High School

W ang L ing ping &S u Hong 162…………………………………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a case study of a county 2level key secondary school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d used the rank prom o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announcement of senior teachers ’list as an event for analysis.From the micro 2perspective of an organization ,the paper described how these teachers applied action strategies developed from the resources currently available to them and constructed a unique organizational power structure based

?902? 

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学校教育扶贫之路 十二月的陕南山区,雪已经飘飘洒洒。 在*****学校,不论是初春的鸟语花香,夏日的郁郁葱葱,秋日的湛蓝如水的天还是冬日里的银装素裹,最漂亮的建筑物是教学楼,最优美的环境还是学校。 受益于教育精准扶贫,在九年制学校,昔日破旧的危房已经拆除,瓦砾土场成了学生们游戏的崭新的操场。曾舍近求远、择校转校的农村学生,如今正在逐步“回流”。今天的九年制学校,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特色教育精准扶贫之路,让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都享受到了教育扶贫带来的实惠。 贫困山村有了更嘹亮的读书声。 贫困户的孩子现在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保教费免了,孩子每天还能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天天吵着要去幼儿园哩!”家长说。但就在几年前,对于村里的百姓来说,这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为了确保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石佛寺九年制学校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按照有利于利用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分级管理的“四个有利于”原则,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学校还与县内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援助机制。

县工商联、爱心公益组织多次到学校,给贫困学生送上崭新的服装和生活学习用品。解决学生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学校也利用各次考试的机会,对大部分同学进行物资上的资助,鼓励学生上进,宣传扶贫政策,把党的政策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家庭。让学生学得有信心,有希望。 学生的上学路,我们也要走 学校里很多的贫困家庭学生,平时住宿在学校里,吃饭生活都有相关的补助,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住得远,每到周末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来到学校。“学生在路上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呢?知不知道每一个学生从家里来会遇见些什么呢?”校长在例会上如此问道,针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就是我们自己去走一遭。 “从这条小路进去走几里路就到了”,班上学生小成说。他是一名平困家庭的学生,平时食宿在学校,但是周末回家要花好几个小时才能走到家里。于是我们便前去探路,一路上和他了解了一下家里的情况,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打散工,平时在家喂喂猪,有了活就去做,赚上一点生活费。周末回家了,他也帮着家里做做家务,喂猪喂鸡的事都得完成。山路崎岖,一个成年人都得小心翼翼,以免不小心滑落到两旁的泥沟里,更不用说对一个瘦小的小个子孩子来说了。就这样,在路上的观察和排查,把情况反映到村子里,那条泥泞的窄小小路更宽了,也更结实了,自己走得安心了,才能让学生走。 学子学子,既是学生,也是孩子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

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 “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

旬邑县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扶贫教育树丰碑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属国家贫困县。辖11镇3社区, 187个行政村,2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5万,是农业大县、山区大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止2010年底,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6.1万、占总人口的24%。旬邑县有中小学校153所,学生41000余人,教职工3300多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所,在校生566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856人。绝大部分学生均为农业户口,家庭经济困难,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旬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文件精神,为解决广大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及进一步把资助政策落实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及时得到资助,引导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读好书,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最大效益。旬邑县秉持服务学校,服务贫困学生的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严格标准,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高中贫困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涉及党的惠民政策体现上,旬邑县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示”的要求,始终“坚持不贫不贷、无信不贷、应贷尽贷”的原则,严把资助申请、资格认定、审

核、公示、资金发放、档案管理等环节,确保“助真贫,扶真困”。近年来资助工作成绩连年攀升,不断提高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水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工作中,旬邑县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完善资助机构,加强资助工作管理。旬邑县成立了旬邑县学生资助中心组织机构,统筹管理学生资助工作。同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带复印)、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并配有专车,各种硬件建设达均到省颁标准,为资助工作全面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要求,县教育局、旬邑中学、县职教中心也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开展资助工作。 二、重视资助工作宣传,扩大资助影响。为了扩大资助工作影响,提高政策知晓率,旬邑县充分利用电台、网络、展板、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积极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将宣传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做到了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同时,把每年五月份作为“资助政策宣传月”,定期、深入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帮助每位家庭贫困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特别加强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贫困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办理的条件、办法”的政策宣传,使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了每位贫困学生能够享受受助政策顺利入学。

西蒙决策理论

西蒙的决策理论 一、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1)决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2)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3)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 (1)情报活动 (2)设计活动 (3)抉择活动 (4)审查活动 3.决策应采用“有限度的理性”准则或标准 (1)经济人的“绝对的理性”准则 (2)组织中人的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具有有限度理性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合理地选择手段的“管理人”的行为 (3)有限度的理性导致管理人寻求“符合要求的”或措施 (4) 人的知识具有不完备性,要受主观认知、理解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5)预见的困难 (6)选择范围的有限性 (7)时效的局限。 (4)、(5)、(6)、(7)在P153 4.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和非定型化决策,且决策技术不同 (1)决策的类型 (2)决策的技术 5.决策和组织机构、集权与分权以及信息联系的关系 (1)组织的划分必须以所要作出的决策类型为依据 (2)集权和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存在 (3)直线领导和参谋人员都有决策问题 (4)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 二、对“西蒙决策理论”的评析 1.决策理论的贡献 2.决策理论的局限性 三、西蒙决策理论的贡献 (1)对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并充分考虑经营管理的整个领域及其环境,使管理理论围绕着决策这个中心来发展。 (2)决策理论的系统结构可以向管理者提供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它鼓励管理者去发现和探寻各种潜在性的对策和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包括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和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研究了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思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服务、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做好金融精准扶?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供给;农村金融;农村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73-03 一、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比较及借鉴 (一)国外金融扶贫模式 1、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日本农协是一种合作性金融组织是促进“三农”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承担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的职能。日本合作性金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的是农业的金融组织、中层的是农业信用联合会(简称“信农联”)、最高位的是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在日本农协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补助是推动农

协体系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农业信用基金对农协进行支持,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短缺问题,并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2、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向印尼数百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且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印尼BRI可持续运营的基础。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财政资金和中央银行贷款、储蓄资金及银行间信贷等资金。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从上到下包括小额信贷部、地区分行、地区支行、农村网点,印尼BRI共有4046个农村银行。三是建立了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的小额信贷模式。BRI小额信贷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但和非正规金融利率相比,小额信贷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在降低贫困农民贷款获得门槛基础上,也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BRI的盈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 国内金融扶贫方式较多,包括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由政府

决策背后的有限理性(一)

决策背后的有限理性(一) 摘要西蒙以“个人得失”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来论述人类本就是“理性人”。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对在其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参与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来分辨其行为的准确性。“有限理性”行为催生了追求“满足”的行政人,而组织中的多数人则是在追求功力最大化。 关键词有限理性组织个人经济人 被誉为“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的赫伯特·西蒙,是西方管理决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决策理论既符合经济学家选择理论的合理方面,又适应于心理学家和实际决策者所注意的人类决策的性质和局限性。西蒙认为,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人”被设想为完全理性,“经济人”掌握完全的信息并具备全面的知识,包括能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各备选方案并能考虑每个决策所导致的全部结果,能够做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然而,时间证明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决策结果,即使知道也是零碎和模糊的。按照理性的要求,各行为主体能在所有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但实际上,人们在决策时不可能考虑和比较所有方案来选出其中的最优,人们通常只能想到有限的几个方案。“经济人”的全局理性应替换为另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理想在所存在的环境中与实际拥有的对信息的掌握和计算能力相容,即与人类的理性限度相容。 一、组织中个人的近理性行为

西蒙所提出的“理性行政模式”被视为组织中人类行为的模式。在群体中,单一个体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力争使复杂组织中的个人行为接近理性,这是西蒙区别于前人观点的最大标志。西蒙认为,只有个人开始依照符合组织利益的指导做出选择时,才能做到这一点。组织被视为一种决策体制,这个体制中蕴含三个过程,即“确定决策时机的指导或思维过程、找到和设计可能的行动路线的过程和判断并选择可能的替代方案的过程” (一)组织对个人的作用。 西蒙在其著作《管理行为》中对组织的含义做出了明确规定:“组织以此,指的是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互相联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其决策所需的大量信息、许多决策前提、目标和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够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到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做出什么反应。社会学家将这一模式称作‘角色体系’,我们大多数人称之为‘组织’”。 西蒙指出,对个人在组织中的决策起指导作用的价值观和目标主要是组织目标。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是使组织目标成为其制定组织决策时所依据的价值指南过程。当组织成员做决定是,必然首先从自身的工作出发考虑,然后才会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职位决定了人员多特定问题做出的反应。这显示了组织的权威性,由此组织中的某一成员的决策就可能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使决策制定工作的专业化成为可能。

教育扶贫的典型案例 (精品)

甘肃静宁县的教育扶贫之路 7月的黄土高原已是鸟语花香。在甘肃省静宁县,不论走在偏远的农村,还是繁华的城镇,目之所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在学校。 受益于教育精准扶贫,在静宁,昔日破旧的校舍已被崭新的教学楼取代,曾舍近求远、择校转校的农村学生,如今正在逐步“回流”。今天的静宁,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特色教育精准扶贫之路,让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都享受到了教育扶贫带来的实惠。 贫困山村有了漂亮“童话城”

静宁县城川镇红旗村老贫困户王跃刚的小儿子王萌,现在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保教费免了,孩子每天还能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天天吵着要去幼儿园哩!”王跃刚说。 但就在几年前,对于村里的百姓来说,这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红旗村原来有一所幼儿园,只负责孩子的日常活动。家长们每天忙农活,中午接孩子回家吃饭,一来一去,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了接送孩子上。 为了减轻家长负担,红旗幼儿园探索实施了日托模式,并采取集中加工、分点配送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早餐、午餐,还为孩子们创设温馨舒适的午休场所,让家长们能安心干农活。 “我们与静宁一幼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幼教培训,规范保教行为。”红旗幼儿园园长穆新燕说,“依托‘静宁教育云’平台,我们与静宁一幼开通同步课堂,真正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红旗幼儿园不是个例。在静宁县,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了幼儿园带来的“实惠”。

2015年至今,短短两年,静宁县行政村幼儿园从3所发展到149所,其中贫困村幼儿园75所,实现了有需求的行政村、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 为了确保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解放农村劳动力,静宁县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按照有利于利用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分级管理的“四个有利于”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据统计,2017年春季静宁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1%。 乡村致富有了专业“好帮手”

教育扶贫典型事例:我的扶贫小故事

我的扶贫小故事 一年最美是春季,一生最美是奉献,播撒教师所有的爱,让孩子们茁壮的成长。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政府的要求,我校开展了“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活动。 慈禹烨同学是我班上的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也是我的帮扶对象。平日看上去胖乎乎的,挺可爱;可走起路来,和其他同学相比,不是特别的协调,头时常喜欢歪着。跑起步来,两只手总是不协调的摆动。在班上,不常看到他笑,特别是我刚接手这个班时,他整天寡言少语,不和同学们主动交流,做事被动,学习被动。生活较邋遢,整天他的桌洞里、书包里一团糟,废纸一大堆,语文书、数学书等各种课本胡乱地塞到书包里,根本就找不到他的作业。每天总是喜欢用舌头舔自己的手,把鼻涕蹭到自己的手背上再擦到脸上,已经是五月底了,可他身上还照样穿着那件穿了一冬的薄羽绒服。 也正是因为这些观察和不解,我开始关注他,了解他。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开始进行班主任的第一项家访工作。初次走入他的家,在西鹿头村中,他的家不算是最贫穷的,五间瓦房,院子里摆满了桌椅板凳和一些锅碗瓢盆,还有两辆汽车,经过和孩子的妈妈了解,才得知原来訾禹烨家里是做农村一条龙餐饮服务的。这样的家庭不是很贫穷啊?我在心里默默地念叨。走进屋里,看到的让我大吃一惊。訾禹烨的

父亲躺在床上,鼻子中插着引流管,一只胳膊绑在了床头的栏杆上,床边还插着导尿管,拄着拐杖的奶奶一边招呼我坐下,一边艰难的移动着自己的双腿的拐杖。看到此景,我心里顿时明白了。此时孩子的妈妈一边招呼我坐下,一边和我说起了家里的情况。原来,孩子的父亲两年前患了脑出血,前后在北京、涿州住了五次医院,最近又得了肺炎,昨天刚从医院回来。由于孩子父亲的住院,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并且还借了很多钱。自己一直在医院照顾病人,没有时间来管孩子。现在孩子上六年级,真的是有心无力呀!一边说着一边擦了擦眼泪,后来又和我说:“李老师,我就拜托您好好管訾禹烨。我真的没办法了。”我当时也被感动的掉下了眼泪,激动地说:“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辅导他。您就安心把病人照顾好。”从訾禹烨家中出来,我心中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后来在与其他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得知:慈禹烨从一年级开始一直都是那样的,他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学玩。现在每天还要帮助妈妈给爸爸擦身体,喂药喂饭。 看着淳朴憨厚、热情真诚的家人,我的内心不禁被感动。如此不易的家庭,年轻的妈妈还要自己种地,照顾家里的病人与未成年的孩子,收入微薄。慈禹烨听话懂事,但较为胆小,平时班内的活动很少参加。母亲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及时辅导,特殊的学习环境使他对学习没有信心。 认识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要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精准扶贫政策研究问卷调查

精准扶贫政策研究问卷调查问卷填答说明:请在所选择选项后的“□”内划“√”,或者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文字、数据;除特别说明外,问题回答为单选。 第一部分: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的年龄:①16-44岁□②45-60岁□③60岁以上□ 3.您的学历层次: 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④职校.中专⑤大专⑥本科及以上 4.您的户籍性质: ①农业人口□②非农业人口□ 5.您的家庭年人均收入: ①1200元及以下□②1200-2300元□③2300-3200元□ ④3200元-5000元□⑤5000元及以上□ 6.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可多选) ①种植业□②养殖业□③经商□④□子女或亲戚援助□ ⑤政府提供的保障资金或扶贫资金□⑥外出务工收入⑦其他□ 7.导致您的家庭不富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①除农业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②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残疾□ ③居住地自然条件很差□④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 ⑤赡养老人负担重□⑥抚养子女负担重□ ⑦子女上学负担重□⑧劳动力缺乏□ ⑨其他

8.您的家庭人数为人;其中老人人;未成年子女人第二部分:个人对扶贫政策的整体评价 9.您认为当前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是否了解? ①非常了解□②了解□③一般□④不了解□⑤不清楚□ 10.您觉得政府扶贫政策给农村困难群体带来的帮助如何? ①非常大□②大□③一般□④很小□⑤不清楚□ 11.您认为现行的扶贫政策是否使您享受到了实惠? ①是□②否□ 12..您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①充满信心□②较有信心□③没有信心□④无所谓□ 13.您觉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4.您觉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5.您觉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6.您对于粮种补贴政策的效果怎么看?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7.您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效果怎么看?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8.您对于科技兴农等实用农业技术培训项目的效果怎么看?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

有限理性模型 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Simmon's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什么是有限理性模型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赫伯特?西蒙( Herbe nt Simon)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一一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有限理性模型又称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 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观点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 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藉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 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闫子梦典型案例

“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案例 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屈海娥 一、基本情况: 闫子梦,女,上课时总是低着头,手中永远有玩不够的小玩具,嘴里有说不完的小话。课间跑跳、打闹,对学校的纪律熟视无睹。今天没有本,明天没有笔,地面、桌面、桌洞里乱成一团,总有收拾不完的东西、捡不完的废纸……性格上比较冲动,对她进行批评教育,轻则充耳不闻,重则嚎啕大哭,乱发脾气,拒人于千里之外。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攻击性强,不能正确地与人交往。 二、心理问题分析 她不遵守纪律,影响同学上课,有些同学因此排斥她,看不起她,有的甚至讥讽和挖苦。这使她对班集体产生抵触情绪,不爱与人交流。 由于上课不专心,完不成作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没有了学习兴趣。在学校里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丧失了自信,也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闫子梦的父亲是外地打工者,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可一旦发现孩子学习退步或不完成作业,就态度粗暴,大打出手。这种方式令闫子梦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脾气火爆,有攻击倾向。 三、帮扶方法 1、情感沟通。

我常与闫子梦作个别面谈,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谈话中了解到,她也想表现得好一些,只是平时在家家长包办得太多,造成她自立能力差,从来不愿意动手整理自己的物品。而父母对她经常的打骂又使她心理脆弱,遇事不冷静,更加管不住自己,像父母一样用暴力发泄不滿。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帮助她树立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 2、寻找兴趣点。 平时组织学生学习或活动时,对闫子梦多加关注,发现她对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就鼓励、吸引她参与集体活动,让她在同学面前展示特长,帮她树立威信,提高自信。因参加比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同学们对她另眼相看,她走在同学面前时,头愿意抬起来了,脸上也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杨海燕 西蒙是一位杰出的行政学家,他开辟了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他的研究方法和对行政决策的研究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甚至被视为?决策?的同义词。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了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组织决策理论,奠定了决策在行政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受其影响,在管理学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与实施管理行为的利器,西蒙功不可没。 一、使决策概念成为行政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概念工具 西蒙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上进一步论述价值与事实的关系,认为价值与事实的区别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区别只是一种粗浅的、单纯的状态,在实际情况中,手段与目的的说不能完全辨别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某一特定的手段用以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实际上会产生许多特定目标之外的后果,这种后果可以视为这种行为的价值指标,而人们在决策选择哪一种行动便取决于这种价值指标的高低,它(价值指标)没有数字可言,却有程度之别。价值与事实的区分本是关于整个学术研究的,但在西蒙的行政学方法理论中却又特殊的意义,西蒙也认同20世纪30年代后期行政学家们的严格区分政治与政府的主张,认为从决策和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和行政并不妥当,西蒙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等同到政策问题和行政问题的区分,提出了区分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认为政治与行政问题区分学说的目的不在于立法机关

与行政机关职权的区分,而在与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性质,从而确定行政学和行政行为的研究对象,寻求新的概念和概念工具,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在行政行为研究上的概念工具,使以?决定?为基本单位,以?决定前提?为最小单位的?决策?成为目前行政行为研究中最流行的概念工具。 二、决策活动是行政行为的主体,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而不注意决策,而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在行政活动中,决策重于执行,是因为当组织决定一项政策,执行这项政策的人员又要作出许多决定,所以执行政策只是更细密的政策决定。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例如,近来一直被大众关注的城管执法问题,城管执法实际上就是落实城市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但因为城管本身决策能力的偏差,而出现错误的甚至暴力的管理行为,实际上也是执行决策中的理性与价值因素偏差,所以形成奇葩绽放的中国城管影像。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行政活动就是集合多数人的力量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有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方法,及行政程序,这种行政程序实际上就是决策程序,就是细化组织中每一个人应该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理论概念。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197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以表彰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西蒙的颁奖辞中所指出的那样:“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这些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因其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介绍西蒙的学术贡献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和决策理论。西蒙认为现实环境中的管理者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甚至彼此矛盾的状态。“管理人”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和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的目标函数都不可能,也不期望能取得最优解,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在实际操作中,有限理性表现为管理者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预测全部

备选方案的后果,同时也不具备一个明确的、稳定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准确的找到这样一个最优解。西蒙的理论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的理性是不存在的。西蒙的理论标识出了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指出一种由于无法得到最优决策方案而转向寻找满意的人类行为。 在对有限理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中西蒙发现,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和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和相互影响的限制。从而所探讨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是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本质的合理性;决策制定的过程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必须多方收集信息,制定备择方案。决策者不存在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存在对这个效用函数求最大值。但是每一个决策者都有一个取变量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自身的经验、知识、收集信息的难易程度、决策者性格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在这些约束条件的制约下,决策者做出一个相对满意的决策。 有限理性理论对于指导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即不要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要希望依托充沛的信息做出一个无可挑剔的最优决策。一个能够快速收集关键、有效的信息,做出满意的决策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管理者。 作为一个管理学家,西蒙同时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研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

社会组织与贫困村共建协议书

社会组织与贫困村共建协议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惠州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意见(2016年至2018年)》、《惠州市新时期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等,落实好社会扶贫,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本着“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经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将对乙方给予帮扶,双方建立结对共建帮扶关系,现达成以下共建协议: 一、结对帮扶共建的原则 (一)坚持以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重点。(二)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开展帮扶共建。 (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帮扶共建上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四)坚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在扶贫部门和驻村工作组确定的帮扶项目范围内,甲方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给予乙方帮扶。 二、结对帮扶共建的主要内容 通过结对帮扶共建,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改善其生产生活状况,增强致富能力和生活信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包括: (一)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及时了解贫困户困难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帮困计划,落实具体措施,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有效运用各项慈善资助活动资源,提供慈善帮扶; (二)在生产上给予支持,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就业,

根据帮扶对象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状况和就业要求,积极扶持家庭自主创业,联系企业单位,优先为帮扶对象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其家庭收入; (三)在技术上提供咨询,给贫困户提供有关农业和科技等与发展生产相关知识的咨询和服务; (四)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进行解读,解读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方针政策,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五)积极开展科技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提高贫困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献爱心、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加强感情上的联络和交流,进一步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 (七)帮助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八)帮助提高文化生活,帮扶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贫困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九)其他由共建双方协商的帮扶内容。 三、共建双方的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共建双方把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基层工作的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共建双方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结对共建工作,制定共建具体计划安排,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帮扶共建的组织领导。 (二)健全制度,有序推进。双方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共建工作

教育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教师

教育扶贫个人案例 长乐学校:余同敏自2017年9月以来,个人作为帮扶老师参与了肥东县组织开展的教育扶贫工作。个人的帮扶对象有三户,一户是撮镇镇龙集村王伊颜家,因丧失主要劳动力致贫;一户是撮镇镇仙临村余新家,因丧失主要劳动力致贫;一户是撮镇镇仙临村袁莉家,因病致贫。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与负责工作的老师一起,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摸实贫困户资料,得到群众、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我严格按照教育局、中心学校下发的名单,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负责的3名贫困学生名单在学校长期公示,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托各类扶贫资金,解决贫困学生急需。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从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起,均将学生各类资助金及时、顺利送达学生家长手中。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也曾遇到难处、有的贫困户领取了资助金却因多方面原因在上级调查时却说不清楚其中的种种情况。为了避免贫困户因其他因素说不清楚领取情况,影响我校的资助工作,要求每次领款均要给贫困户领款留照片存档,及时留取贫困户粮补卡的复印件,做到了工作细致扎实,受到上级、同事、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我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在每次调查走访、发放资助金时都给予贫困户、贫困学生鼓励、教育。如在发放补资助金时,听贫困户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里的生活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并把这些情况及时与负责的领导汇报,确保贫困户遇到的情况得以及时解决。 四、及时总结,长效坚持 我除了在学校组织活动期间进行走访外,在平时也坚持经常性的走访。建立了走访记录表,随时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且定时与贫困户联系沟通,随时交换意见。 教育是用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走访是用一颗心灵去感动另一颗心灵。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亮爱的灯盏,唤醒贫困户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让人性发出最灿烂的光辉。对贫困户多了一份爱心,就就让我们的社会少了一份遗憾。 2018年9月

精准扶贫典型帮扶案例

典型帮扶案例 XX学校 XX老师一年级有个学生叫XX学生,她聪明,但是不上进,与同龄孩子相比,多了些羞涩与内向;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外公外婆带着他;患有过敏性鼻炎,一到季节变换或者感冒时,鼻子就呼呼地难受,是学校家庭条件比较特殊的几个孩子之一。经过几次家访,我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很多。 一看到我,XX学生惊讶中带着难掩的喜悦,她极小声地和我打了一声招呼:“老师好!”之后,她的爷爷问,老师今天怎么来了。我说,今天特意过来看看你。其实,我是因为他特殊的家庭条件才去家访的,因为她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呵护,没有较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我没有和孩子以及家长说破,我怕自己说破以后会增加她的哀伤与害怕,增加他的失落与孤独。因为我曾注意到,在班的孩子谈及爸爸妈妈时,她总是闷着头的。 为了这些和XX学生一样的孩子,我跟几个帮扶的学生说,如果愿意可以把我当成你们的朋友。以后,不管你有什么思想顾虑,只要你找我,我都会像朋友一样和你聊天、帮助你。 外公问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我想该怎么回答呢?其实,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不是很好,上课时注意力有点不集中,下课后不喜欢与同学说话,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喜欢玩手机。多么想与家长一吐为快,好好地倾诉一下,可是,理智告诉我不能。我发现,XX 学生正悄悄地走向房间。我把平时观察到的孩子做过的正确向上的事、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取得的进步一一举例告诉家长。家长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想,这笑容就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信心啊。接着,我委婉地指出缺点,对他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

向,这时候,他外公脸上的表情又凝重了,但是我分明从那份凝重里面看到了美好的憧憬。 家访的时候,我没有“告状”,没有诉苦,而是用显微镜与放大镜找出了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与家长都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在“望子成龙”的目标下,家长的心态各色各样,有的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盲目乐观;有的又要求极为严格,专门记着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让他们看到其优点长处,又要提出其缺点短处,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既有信心又有努力方向。 “我骂过,打过,但是只能维持那么几天,不到一个礼拜,她又犯老毛病了;奖励的方法也用过,回家认真读书奖励一颗小星星,满十颗带她买好吃的,考试满 90 分,奖 1 块钱,期末考好了,奖5块钱;没用啊,说了她还回嘴,她似乎总有她的道理的,我们真的是头疼。”这是她外公对我的诉苦。 听到家长跟我说没办法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他肯定没有动心思,没有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但是,外公的话句句都透露着他的无奈,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不应该以点带面先入为主,直接抱怨家长不负责任,他们是真的“江郎才尽”无可奈何啊。从此,我开始利用各种途径跟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跟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指导家长教育孩子,把一部分评价孩子的权利交给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也纳入评价范围,这样一来,家长们的抱怨少了,孩子们也似乎更懂事了。 学校有一个叫张仁的学生,住在丰北河,特别偏僻;一个叫冯隆艳的学生,有残疾。第二次去家访的时候,正值国庆节,我带给孩子们月饼和一些日用品。最近天气慢慢变冷了,冯隆艳本来身体就不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宣传材料

市本级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汇聚了社会各领域的资源,是脱贫攻坚工作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之一。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是弘扬公益慈善精神、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尽义务,是服务困难群众、提高社会公信力、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市依然有一部分贫困家庭和低收入人口,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营造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关心弱势群体的氛围,我们呼吁广大社会组织对困难群众给予大力帮扶: 一是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商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立足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培训或讲座,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商会结合贫困乡村情况和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及蔬菜、林果、药材种养殖业等扶贫特色产业。 二是科学技术类社会组织可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组织会员企业、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举办科技讲座和培训,投资兴办或联办经济实体,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教育培训类社会组织可发挥专业资源优势,组织师资力量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户提供形式多样、务实有效的文化知识和致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人群提高文化素质,转变发展思路,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创业就业和家庭增收。 四是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可发挥扶贫志愿服务优势,组织爱心人士到贫困乡镇、村开展扶贫志愿服务,为贫困人口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扶、能力提升、权益保障等服务。参与贫困乡村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贫困村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等关爱保障工作,帮助化解其生活、学习等方面困难。 五是各类社会组织可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职能优势,帮助困难群众发展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关爱救助等事业,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解决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困难群众的品牌项目。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善若水,泽及万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一种人生品德,是一种处世境界,是一种社会情怀。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脱贫攻坚队伍欢迎你们的加入,脱贫攻坚工作亟待你们的支持,困难群众渴望你们的温暖。在此,我们真诚倡议各社会组织加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来,共同为贫困家庭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请有意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组织与我们联系。

西蒙的管理决策学派

西蒙的管理决策学派(1977) --------------------------------------------------------- 赫伯特·西蒙(Harbert A.Simen)是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厚的造诣。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于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49年担任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计算机与心理学教授,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1945)、《公共管理》(1950,与史密斯伯格等合写)、《人的模型》(1957)、《组织》(1958,与马奇合写)、《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1959)、《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自动化的形成》(1960)、《人工的科学》(1969)、《人们的解决问题》(1972,与纳斯维尔合写)、《发现的模型》(1977)、《思维的模型》(1979)等。他在《管理行为》(1976年第三版副标题《管理性组织决策过程研究》)、《组织》和《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书中对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 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50年代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经济学中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挑战,强调了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一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一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决策过程理论。随后,西蒙转而研究大型组织中的信息处理问题。他认为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他进一步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他认识过程,并为公司决策人员提供“决策辅助系统”,成为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西蒙认为,组织是指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决策前提、目标及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作出什么反应。 西蒙认为,绝大多数的人类决策,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组织机构的决策,都是属于寻找和选择合乎要求的措施的过程,这是因为寻找最大化措施的过程比寻找前一个过程要复杂得多。后者首要的条件是存在完全的理性,而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具有有限度的理性。西蒙的管理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他的管理理论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