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天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1-04-27 19:28

甘肃省天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完成1-5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镌(juān)刻粗犷(ku àng)量(li àng)体裁衣卷帙(zhì)浩繁

B.埋(mán)怨载(zài)体暴殄(ti ǎn)天物戛(jiá)然而止

C.宝藏(zàng)晕(yūn)车恪(ka)守不渝称心如意(c h ang)

D.熨(yùn)帖熟稔(rěn)相形见绌(chù)徇(xùn)私枉法

2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殒身不恤良晨好景江山如画斐然成章

B.不容置喙精益求精居心叵测惊涛骇浪

C.觥筹交错沧海一粟刻舟求剑完璧归赵

D.博闻强识因噎废食壮志难酬暴风骤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二月,上海一名高中学生到书城买书,不幸从自动扶梯上坠落身亡,当时一名保安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

B.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一番议论后,没有了下文,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给个明确的“说法”。

C.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D.北京奥运会一百米跨栏比赛是亿万观众最期待的,刘翔和罗伯斯将展开激烈的争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组委会在特意把奖杯送到袁隆平海南的水稻实验基地后,这位闻名世界的“中国水稻杂交之父”就在田地里接过了“2007年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奖”奖杯。

B.国产大片的稳定发展,不仅吸引了境外资金和国内其他行业资金投向国产电影,而且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情。

C.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学习各个国家的长处,就是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也应该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学习其长处。

D.大量注入的外资,在我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扩大,税收的增加,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排列是()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_____,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暴露他人信息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A.②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③① C.④⑤②①③ D.④③⑤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题3分,共9分)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

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法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6.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

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2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3)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孟子》)

(2)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李商隐《锦瑟》)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庄子》)

(4)_____。独上高楼,_____。(晏殊《蝶恋花》)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贺圣朝①

五代·无名氏

白露点,晓星明灭,秋风落叶。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

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残月。

[注]①贺圣朝:词牌名。

(1)“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

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睛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一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

15.第⑥段中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和“传奇”有什么作用?(4分)

16.在黄河边上浏览时,为什么筏客子的一段唱,使“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6分)

17.联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的第⑧段说“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这里的“大道理”是什么?

(2)文章末尾“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枚兰花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文中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6分)

六、(13分)

19.下面是“插花艺术”的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四个重要词语。(不超过8个字)(4分)

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20.仿照下面的句子,任选话题,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另写一组句子(5分)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广。

感动,如明净耀眼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21.请根据下面一幅漫画内容,说说自己对漫画作者创作意图的领悟。(60字以内)(4分)

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甘肃省天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C 6C 7.A 8.C

9.C【解析】“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10.B【解析】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1.B【解析】“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四、(24分)

12.(1)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2)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3)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14.(1)前朝宫阙故址上一片残垣断壁,荒草枯黄,凄冷的雾霭笼罩其上。这是一幅衰飒凄冷的画面,概括一切往古历史的归宿,为下阕表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铺垫。

(2)下阙写长安古道上,愚庸之徒仍然耽于利禄、沉溺功名,不惜“改变容颜,消磨古今”,但“陇头残月”并没有因为人世的任何努力而改变,这是一种对人生悲剧意义的体悟和思考。

15.借此表现出黄河铁桥在家乡兰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2分)同时也可以看出兰州人的质朴性格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分)

16.离家“几十年”终于回到了家乡,感受家乡云天,亲切无比;(2分)筏客子唱的都是家乡独有的风物人情,过往的岁月、漂泊的经历、重回故乡的现实使他在歌声中终于难以抑制内心的悲喜之情,流下了热泪。(4分)

17.(1)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相比,兰州看似让人“逼仄”的两山,有稳妥内心的佳处”;(2分)静立的山,悠长的水,都能够抚慰(或“启迪”)人的心灵。(1分)

(2)“兰州”的名字,给这座经历了千年的岁月洗礼、历史悠久、风物独特、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蕴含丰富的城市,增添了柔美、芬芳的气息。(3分)(只答“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给1分),

18①黄河养育了我的祖辈和父母;②外形美丽、历史悠久、作用巨大的黄河铁桥颇富传奇色彩③黄河上特有的风物(羊皮筏子)及河流的悠长和开阔均能慰藉人的心灵(让人观赏美景、在河边嬉戏)(每点2分,6分);

19.剪切、加工、配置、再现。

20略

21上树是猴子的天质,游泳是鸭子的天质。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讽刺批评那些对不尊重孩子实际,对孩子教育一味追求好高骛远的家长们。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口角(jué)匹(pǐ)配当(dāng)机立断 B.勉强(qiǎng)联袂(mèi)垂涎(yán)三尺 C.龟(jūn)裂给(gěi)予否(pǐ)极泰来 D.抨(pēng)击赝(yàn)品揠(yǎn)苗助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塑象赡养噤若寒蝉徇情枉法 B.暴戾幅射煞费苦心前倨后恭 C.校勘陷阱黯然消魂棉里藏针 D.魁梧缥缈天花乱坠瑕不掩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冰心老人一生都在用爱心关爱众生,以一贯的从容和,燃烧自己,烛照世间的人。 ②这种难度极高的动作,受过专门训练,一般的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③对古人写文章,我还是出了一点道理:古代散文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A.幽雅除了琢磨B.优雅除非琢磨 C.幽雅除非捉摸D.优雅除了捉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条路原先设计路宽50米,最后专家们还是从长计议 ....,决定改为60米。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 C.他这个人平时看上去和和气气、嘻嘻哈哈的,但只要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哪怕是一 点点,他也会老羞成怒 ....。 D.他已经逃到美国,你叫我们在国内找,这和海底捞月 ....有什么两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银行对申请贷款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 B.这两起走私案件,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长期作案,竟一直没有被发现。

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苏轼《水调歌头》)(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元·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4)舞台上遭逢苦难久别重逢的夫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可以用《琵琶行》中哪两句诗句来形容这种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在下文中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是一个具有癌细胞的基地,这些癌细胞为什么不能施展它们的魔法与威力呢?这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质网能细致地辨认出病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它们发现这些坏家伙后,会立即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 A.这种抗癌机制能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是内质网 B.它们就是人体细胞内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 C.这种抗癌机制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生成 D.它们就是人体细胞内的内质网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16分) 漫说“散文心” 沈扬 ①前些年在旧书摊淘到一本名为《文心》的书,1934年由夏丏尊、叶圣陶合作撰写并出版,是一本关于国文写作的指导性通俗读物。《文心》一书在提出用功求学用心作文的要求后,具体到写作的过程,讲述了确定“中心意旨”对于写

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答案)

岳阳市高三质量检测试卷(一) 历史 时量:90 分钟总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 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结合下图“先 天弊病”是指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代远情疏 D.尊卑有秩 2.“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 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 C.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 3.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 A.民间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价 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的变化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结构的变动 6.下表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状况 C.中国已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贸易顺差 7.有学者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选项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有 A《尼布楚条约》B《天津条约》 C《资政新篇》 D《天下郡国利病书》 8. 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 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主张用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C.思想保守落后 D.主张彻底改造儒家思想 10.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 1. (6分) (2019高一上·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________。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________观念该改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题只是________,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________的新时代,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 各执已见不合情理坐而论道推陈出新 B . 见仁见智不合时宜坐而论道日新月异 C . 见仁见智不合情理坐面空谈推陈出新 D . 各执已见不合时宜坐而空谈日新月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B . 才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 . 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D . 就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

2020年高考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深度应用。数据已经成为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新生产要素。如何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是信息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数据之所以能创造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能提高经济运行体系中原有要素的价值转化效率,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数据本身就能产生新的价值。比如,数字经济的发展及业态创新本质上就是基于数据信息的价值创造。但数据创造价值的功能并不能直接实现。数据要素也不能直接参与价值分配,而是要经过数据创造、加工并传输给数据要素使用者后,才能创造价值、参与价值分配。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竟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体系最完备、制造业规模最大、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先的国家,每年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大国。一些国际数据公司和数据存储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25年.全球将有近30%的新增数据资源来自中国。我国也是数据利用强国。2018年底,我国有10家企业名列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30强榜单,在信息产业部分领城实现着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也应认识到,虽然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数据要素在创造价值并参与价值分配方面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比如,数据资源开放程度有限,大量数据资源处于“休眠”状态;信息产业和数据应用部分环节、领城还存在被“卡脖子”风险;数据应用不,广泛、应用程度不深,数据价值衡量缺乏统一标准;等等。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严重影响了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效率和价值分配的公平性。 尽快消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技术短板。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既不能因担恍信息泄露而拒绝数据资源开放和交易。也不能把信息社会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都简单地归答于数据资源的使用。而是要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协调机制,加快实现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稳步向社会开放。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千兆网络和IPV6规模部暑,推动5G示范工程和规模化应用,加快行业专用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及相关标准的统一、推广,不断扩大数据创造和采集规模。三是加快数据资源确权立法,加强数据产权保护,打击数据盗用等违法行为,建设线上线下数据市场,促进数据产权交易;研究和执行合理的数据使用规则,夯实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制度基础。四是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在鼓励数据信息公开、共享和交易的同时,严厉打击数据信息的非法收集、

2019高三语文一模试题现代文阅读一模试题

2019高三语文一模试题现代文阅读一模试题 摘要:下载2019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阅读下文即可查看! 2018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作为通俗文学的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媒介传播的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与纸媒小说相比,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络小说的内容空间。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 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这是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之处。受商业化的驱动,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络小说是有高下之分的。好的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但不依赖套路,而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 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6高一上·湖南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文采微漠发源地图穷匕见 B . 形骸喋血炯乎不同寥落 C . 踌躇和霭气概直刺九宵 D . 桀骜虐杀谈笑风声山洪暴发 2.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某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民众相信会出现“世界末日”,这表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很_____________。 ②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些千古_____________的诗章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③两汉以来,很多人在引用《论语》时“断章取义”,不惜_____________《论语》,用自己的学说附会它。 A . 肤浅传诵曲解 B . 浮浅传诵误解 C . 肤浅传颂误解 D . 浮浅传颂曲解 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杭州市地铁坍塌事件的教训太沉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 B . 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户口本、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C . 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选出10个最成功的“大学生老板”,他们在上学期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将近10万美元以上,被视为未来的比尔·盖茨或马克·扎克伯格。 D . 那些借爱国之名,肆意打砸、侵犯公民权利、发泄个人私愤的野蛮行为,不是法治国家能容忍的行为,也

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4. (2分)(2017·和平模拟)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中的国风由各地的民歌组成。 B .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C . 《汉书》开纪传体断代史先河,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D .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属于律诗。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5. (6分)阅读理解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

2020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 绝密★启用前 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 “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把自然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的“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 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环境问题的批判、对消费欲望的克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成为当代美术.叙事的主要创作方 向。 B.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乡土美术”呈现出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特点。 C.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反思人与动物 关系的思想基础。 D.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人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由此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 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3分)( ) A.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重要内容、精神指向、主旨几方面,较深入地 阐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B.文章体现了“乡土美术”较强的生态观,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都是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 转向”的主旨这- -内容。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第二学期三模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第I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辨别)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坐.高山,上上下下,裹 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 ..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流出/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 (撒/抛)在回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 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 ...咤.,,。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透 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 ..的景色。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山势和 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合谐 ..。 1. 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绮丽(qǐ) 坐 B. 嶙嶙(lín)合谐 C. 喑恶叱咤(chà) 渡 D. 崔嵬(wéi) 瑰奇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辨识流出抛 B. 辨别跃出抛 C. 辨识跃出撒 D. 辨别流出撒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大庆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本套试卷共22小题,请同学们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儒家关于国家的制度文明设计中,由《诗经》而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奠基性的,它构成了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一个最受推崇的侧面。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诗被纳入文学,其价值仅被定性为审美愉悦;与此密切相关的风雅,则仅指文人士大夫所追慕的生活格调和情趣。这种定位,不仅使“文学”“诗学”之于传统中国的意义被狭隘化,而且使风雅之于中国传统制度文明建构的意义也变得逼仄了。那么,关于风雅,我们如何理解它的价值,并认识它的现代意义呢? 首先,奠基于诗教的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孔子之所以将诗教排在“三教”首位,原因无非在于诗总是传达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否则就极可能成为缺乏内在根据的假风雅或附庸风雅。其次,孔子以“温柔敦厚”为风雅定调,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柔顺软弱,而恰恰是要由此彰显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和果敢。在儒家看来,以泰然心态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显然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同时,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外圆内方,怨刺而不失善意,坚持原则而不伤大雅。第三,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和发扬。需要指出的是,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面向,但它归根结底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在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美和艺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建构的深

2020年高三5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书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空间。很多人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共鸣,通常会与一两本书有关,往往从家门口的书店开始。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襄足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或积极进军社区、乡镇等薄弱地带。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创造新机遇。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其中明确了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中国”等具体举措; 2018年,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进一步延续,这些都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不可能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实体书店的独特优势。(2018 -2019中国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3%,从业人员同比增长5.5%。一大批特色书店在各大城市兴起,规模不减反增。 值得注意的是,书店的核心是书籍,对象是读者。在书店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吸睛”“圈粉”“人气”,而忽略图书质量和服务,可谓本末倒置。那会导致能读的书越来越少,杂货商品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商业性活动越来越多。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变的是书店的形式,不变的是人们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慰藉的需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依旧是很多人的信念与追求。相较以前,读者越来越重视阅读时的体验。无论是老牌书店还是新兴特色书店,能否在满足读者

2020届 广东省广雅中学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幻电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超自然的人、神、妖共存的多维时空的重构,是对虚幻异域空间的想象性建构。它往往利用数字技术以夸张、变形、寓言或传奇等方式,表现超真实世界的拟态载体,折射生命的本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奇幻电影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好故事。目前奇幻电影大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位,杂糅了神魔、玄幻、武侠、动作等类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文化资源完成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凝结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使人类从中能够探寻到共同的情感。相当一部分奇幻电影选择了以民间传说、神魔故事作为文学叙事的母题,以多元化的视角去反观人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生灵重构超越自然的多维时空。如《捉妖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奇幻电影将人、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生灵放置在共生共存的空间中,试图唤起现代人心灵回归并实现精神层面的救赎。 作为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电影类型,奇幻电影同时需要在传统经典故事文本基础上重新传达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危机进行反思,以追求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庄子》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神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诡异事件及妖鬼与人类的互动。中国观众对神怪故事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接受基础,《聊斋志异》《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经典文本中的故事往往被其他文艺样式取材改编,同样给奇幻电影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奇幻电影对于传统经典文本的取材改编其实是二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整故事设置与矛盾冲突进而凸显电影的戏剧性。在人物刻画与塑造,场景的渲染与设置等方面需要更加生动,而往往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无疑会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就目前奇幻电影“西游系列”的改编而言,在重构“西游”经典奇幻世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打斗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恢宏的场面。然而,这些经过改编的奇幻电影,却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原著的内在叙事性,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奇观场景难以掩盖故事情节的缝隙与空洞,让观众感受不到要传达的核心精髓,无法塑造经典文本中那样生动的艺术形象。由此,奇幻电影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需要在满足观众精神诉求与娱乐消费中,寻求主流价值与电影市场之间的共赢,力争在接受性和整合性等向度上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在世俗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自我疗愈与自我救赎。 奇幻电影需要新的思维模式推动整体叙事转型。以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成果为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也引起了保护自然和人类的生存警醒。奇幻电影《流浪地球》改编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电影工业及硬科幻文化产品带来发展的新趋势。该部电影设置了科幻的时空概念等科学范畴的命题,在充满科技特性与工业基因的叙事话语中,穿插了营救地球过程中战友合作、牺牲以及父子祖孙之间的亲情等人文元素,与年轻一代观众的生活相接近,被称为国产电影中的现象级作品。

(完整版)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浦东新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装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______·远浦帆归》) (2)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时空转换表现情感转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挂在戏台上的是( )。(2分) A.辨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B.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C.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 D.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2)阿尔法狗在业内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大众中那么大。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神秘感也就和现在的这些疑惑和担忧一起,烟消云散了。(3分) A.等到对新出现人工智能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时 B.所以对人工智能每个新出现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时 C.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新出现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D.虽然对新出现的每个人工智能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诗与城市 孙琴安 ①诗人居住城市,在城市生活,天天面对城市,很自然地便会以城市为题材,写城市的诗也就日渐增多。难怪近些年来城市诗的观念不止一次地被提出, 诗与城市的关系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如果从文学渊源上来说, 诗与城市的关系远不如小说密切。最初的诗多采自乡村田间,在古希腊则有“牧歌”,或称“田园诗”.而最初的小说则来自“街谈巷语”,天生就与城市有关,与城市并存共盛,无论是唐宋间的“说话人”,宋元间的“话本”,还是明代的“拟话本”,即“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三言》《二拍》等,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在城市中产生的。至于近现代报刊杂志在城市的发轫,以及报纸所辟出的“小说林”、“小说连载”之类,也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小说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城市有关。而诗歌却无这般幸运。随着城市的愈加发达,对诗的挑战会越大,对小说则更有利。 ③因为小说的艺术要件是人物和故事,而城市正是各种人群的聚集地,与人有关的各种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故小小说家入城,如鱼得水,有着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难怪巴尔扎克面

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

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