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Quantum Mechanics for Totally Constrained Dynamical Systems and Evolving Hilbert Spaces

Quantum Mechanics for Totally Constrained Dynamical Systems and Evolving Hilbert Spaces

Quantum Mechanics for Totally Constrained Dynamical Systems and Evolving Hilbert Spaces
Quantum Mechanics for Totally Constrained Dynamical Systems and Evolving Hilbert Spaces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尹训凤1,王丽君2 (1.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 271000;2.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奈达;分析;转换;重组;核心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34-03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拟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独到之处。 一 一般来说,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奈达提出,同样的语法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名词+of+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可以对此作最好的阐释。如下例: (1)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 the lover of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 在以上各个词组中,假设字母A和B分别代表一个名词或代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在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中,Shakespeare是施事,plays是受事,用公式表示就是“B writes A”;在the city of New York中,city和New York是同位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A is B”;the members of the team中,members和team是所属关系,即“A is in the B”;在the man of ability中,“B is A’s characteristic”;在the lover of music中,lover表示的是活动,即动作,music是它的受事,因此可以理解为(he/she)loves the music, 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A to B”(X施A于B)或“B is the goal of A”(B为A的受事);在the order of obedience中,obedience表示的是活动,order是它的受事,因此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B to A”(X施B于A)或“A is the goal of B”(A为B的受事);在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中,arrival表示动作,而delegation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是“B does A”。 因此它们的结构关系如下所示: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Shakespeare wrote the plays. the city of New York——The city is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The members are in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The man is able. the lover of music——(He/She) loves the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People) obey the order.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The delegation arrives. ──────────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尹训凤(197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外语系教师,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34 -

用宏表函数与公式

用宏表函数与公式 1. 首先:点CTRL+F3打开定义名称,再在上面输入“纵当页”,在下面引用位置处输入: =IF(ISNA(MATCH(ROW(),GET.DOCUMENT(64))),1,MATCH(ROW(),GET.DOCUMENT(64))+1) 2.然后再继续添加第二个名称:“横当页”,在下面引用位置处输入: =IF(ISNA(MATCH(column(),GET.DOCUMENT(65))),1,MATCH(column(),GET.DOCUMENT(65))+1) 3.再输入“总页”;引用位置处输入:(在MSoffice2007不管有多少页,都只显示共有1页,不知为什么) =GET.DOCUMENT(50)+RAND()*0 4.最后再定义“页眉”,引用位置: ="第"&IF(横当页=1,纵当页,横当页+纵当页)&"页/共"&总页&"页" 5.在函数栏使用应用即可得到需要的页码。 另外一般情况下,一般的表册都要求每页25行数据,同时每页还需要设置相同的表头,虽然上面的方法可以在任意单元格内计算所在页面的页码,但是如果公式太多的话,计算特别慢。如果每页行数是固定的(比如25行)话,就可以采用下面的笨方法。 1、设置顶端标题行,“页面设置”→“工作表”→“顶端标题行”中输入“$1:$4”(第1行到第4行) 2、在工作表中数据输入完毕后,设置好各种格式,除表头外,保证每页是25行数据。 3、在需要设置该行所在页面的页码的单元格内输入如下公式: =INT((ROW()-ROWS(Print_Titles)-1)/25)+1 (公式里面的Print_Titles就是前面第1步所设置的顶端标题行区域。) 4、通过拖动或者复制的方法复制上面的公式,即可得到页码。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源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心句:(1)Johnranquickly.(2)JohnhitBill.(3)JohngaveBillaball.(4)Johnisinthehouse.(5)Johnissick.(6)Johnisaboy.(7)Johnismyfather. (三)奈达翻译理论的经历阶段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和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止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第二阶段始于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止于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翻译科学探索》、《信息与使命》。在这10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是含义更加明确。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可以说,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也说明,某

Excel常用函数公式大全(实用)

Excel常用函数公式大全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1)=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 (2)=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

奈达翻译理论动态功能对等的新认识

To Equivalence and Beyond: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ugene A. Nida for Bible Translating1 Kenneth A. Cherney, Jr. It’s been said, and it may be true,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those who divide people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who don’t. Similarly,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Bible translation—approaches that divide translations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that refuse. The parade example of the former is Jerome’s claim that a translator’s options are finally only two: “word-for-word” or “sense-for-sense.”2 Regardless of whether he intended to, Jerome set the entire conversation about Bible translating on a course from which it would not deviate for more than fifteen hundred years; and some observe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come to view Jerome’s “either/or” as an unhelpful rut from which the field has begun to extricate itself only recently and with difficulty. Another familiar dichotomy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al correspondence” translating on one hand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more properl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which see below) on the other. The distinction arose via the work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Bible translating: Eugene Albert Nida (1914-2011).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especially Bible translating, without Nida. Not only is he the unquestioned pioneer of modern, so-called “meaning-based” translating;3 he may be more responsible than any other individual for putting Bibles in the hand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y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1 This article includes material from the author’s doctoral thesis (still in progress), “Allusion as Translation Problem: Portuguese Versions of Second Isaiah as Test Case”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Drs. Christo Van der Merwe and Hendrik Bosman, promoters). 2 Jerome, “Letter to Pammachius,”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 (NY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4), p. 23. 3 Nigel Statham, "Nida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Some Problems, and Some Possible Ways Forward," Bible Translator 56, no. 1 (2005), p. 39.

宏表函数

宏表函数 贡献者:zuazua日期:2010-11-18 阅读:2484 相关标签:et2010 > 公式 > 函数 > 宏表函数 EVALUATE 对以文字表示的一个公式或表达式求值,并返回结果 INDIRECT函数 贡献者:843211日期:2008-07-21 阅读:58024 相关标签:et2007 > 公式 > 函数 > 函数类型 > 查找与引用函数 > INDIRECT 返回由文本字符串指定的引用。此函数立即对引用进行计算,并显示其内容。当需要更改公 式中单元格的引用,而不更改公式本身,请使用函数INDIRECT。 语法 INDIRECT(ref_text,a1) Ref_text 为对单元格的引用,此单元格可以包含A1-样式的引用、R1C1-样式的引用、定 义为引用的名称或对文本字符串单元格的引用。如果ref_text 不是合法的单元格的引用, 函数INDIRECT 返回错误值#REF!。 ? 如果ref_text 是对另一个工作簿的引用(外部引用),则那个工作簿必须被打开。如果 源工作簿没有打开,函数INDIRECT 返回错误值#REF!。 A1 为一逻辑值,指明包含在单元格ref_text 中的引用的类型。 ? 如果a1 为TRUE 或省略,ref_text 被解释为A1-样式的引用。 ? 如果a1 为FALSE,ref_text 被解释为R1C1-样式的引用。 示例 如果您将示例复制到空白工作表中,可能会更易于理解该示例。 A B 1数据数据 2B2 1.333 3B345 4George10 5562 公式说明(结果) =INDIRECT($A$2)单元格A2中的引用值(1.333) =INDIRECT($A$3)单元格A3中的引用值(45) =INDIRECT($A$4)如果单元格B4有定义名“George”,则返回定义名的值(10) =INDIRECT("B"&$A$5)单元格A5中的引用值(62)

excel常用宏

1.拆分单元格赋值 Sub 拆分填充() Dim x As Range For Each x In https://www.doczj.com/doc/9d7490908.html,edRange.Cells If x.MergeCells Then x.Select x.UnMerge Selection.Value = x.Value End If Next x End Sub 2.E xcel 宏按列拆分多个excel Sub Macro1() Dim wb As Workbook, arr, rng As Range, d As Object, k, t, sh As Worksheet, i& Set rng = Range("A1:f1") Application.ScreenUpdating = False Application.DisplayAlerts = False arr = Range("a1:a" & Range("b" & Cells.Rows.Count).End(xlUp).Row) Set d = CreateObject("scripting.dictionary") For i = 2 To UBound(arr) If Not d.Exists(arr(i, 1)) Then Set d(arr(i, 1)) = Cells(i, 1).Resize(1, 13) Else Set d(arr(i, 1)) = Union(d(arr(i, 1)), Cells(i, 1).Resize(1, 13)) End If Next k = d.Keys t = d.Items For i = 0 To d.Count - 1 Set wb = Workbooks.Add(xlWBATWorksheet) With wb.Sheets(1) rng.Copy .[A1] t(i).Copy .[A2] End With wb.SaveAs Filename:=ThisWorkbook.Path & "\" & k(i) & ".xlsx" wb.Close Next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着、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评价标准。他指出:翻译准确与否取决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程度,也就是把译文读者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进行对照,看两者是否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其次,他提出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标准也不同于传统的“忠实”

excel常用宏集合

65:删除包含固定文本单元的行或列 Sub 删除包含固定文本单元的行或列() Do Cells.Find(what:="哈哈").Activate Selection.EntireRow.Delete '删除行 ' Selection.EntireColumn.Delete '删除列 Loop Until Cells.Find(what:="哈哈") Is Nothing End Sub 72:在指定颜色区域选择单元时添加/取消"√"(工作表代码) Private Sub Worksheet_SelectionChange(ByVal Target As Range) Dim myrg As Range For Each myrg In Target If myrg.Interior.ColorIndex = 37 Then myrg = IIf(myrg <> "√", "√", "") Next End Sub 73:在指定区域选择单元时添加/取消"√"(工作表代码) Private Sub Worksheet_SelectionChange(ByVal Target As Range) Dim Rng As Range If Target.Count <= 15 Then If Not Application.Intersect(Target, Range("D6:D20")) Is Nothing Then For Each Rng In Selection With Rng If .Value = "" Then .Value = "√" Else .Value = "" End If End With Next End If End If End Sub 74:双击指定单元,循环录入文本(工作表代码)

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奈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and Charles R. Taber 1974 Contents 1.A new concept of translation 2.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 3.Grammatical analysis 4.Referential meaning 5.Connotative meaning 6.Transfer 7.Restructuring 8.\ 9.Testing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One The old focus and the new focus The older focus in translating was the form of the message, and the translator too particular delight in being able to reproduce stylistic specialties, ., rhythms, rhymes, plays on words, chiasmus, parallelism, and usual grammatical structures. The new focus, however, has shifted from teh form of the message to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 Therefore, what one must determine is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 to te translated message, this response must be compared with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presumably reacted to the message when it was given in its original setting. Chapter Two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But this relatively simple statement requires careful evaluation of several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elements. Reproducing the message Translating must aim primarily at “reproducing the message.” To do anything else is 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 But to reproduce the message one must make a good many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adjustments.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 The translator must strive for the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In a sense, this is just another way of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essage rather than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form of the utterance, but it reinforces the need for radical alteration of a phrase, which may be quiet meaningless.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初探

[摘要]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我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在对翻译的认识及处理内容与形式关系方面有共识亦有差异。他们孜孜不倦发展自身理论的精神值得中国翻译理论界学习。 [关键词] 翻译; 动态对等;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关联翻译法 Abstract :Both Nida and Newmark are outstanding western theoris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y have many differences as well as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and content. Their constant effort to develop their theories deserve our respect. Key words :translation ; dynamic equivalence ; semantic translation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a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尤金·奈达( Eugene A1Nida) 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 他们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 同时又各具特色。 一、对翻译的认识 对翻译性质的认识, 理论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奈达和纽马克都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奈达对翻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把翻译看作科学到把翻译看作艺术的转化过程。在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 他认为, 翻译是科学, 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的描写。同时他也承认, 对翻译的描写可在三个功能层次上进行: 科学、技巧和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第三个阶段, 即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 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 他把原来提出的“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到了上世纪90 年代, 奈达又提出,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认为: 翻译既是艺术, 也是科学, 也是技艺。 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最初, 他认为, 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也是技巧。后来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 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艺术, 部分是个人品位。他对翻译性质的阐释是基于对语言的二元划分。他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说翻译是科学, 因为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 有规律可循, 体现了翻译是科学的一面。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 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 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译文也必须得到科学的检验, 以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 同时要行文自然, 符合语言环境要求。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 但他不承认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因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 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 现在没有, 将来也不会有。 二、理论核心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 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翻译理论也就各成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 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 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 (1) 传达信息; 2 (2) 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

奈达翻译理论

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转) 摘要: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然后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当今翻译界对奈达思想的争论,介绍了争论中提出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文章探讨了奈达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争论启示一、奈达的翻译思想尤金·奈达(Eugene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对翻译的研究应该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由于奈达把翻译和语言学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则翻译的具体过程就经过了下图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奈达实际上是透过对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重组到译文中。因此,在翻译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译文读者得到一个自然的译本。他曾说:“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不像翻译。”所以,他的翻译中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读者反应论”。他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素》(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所谓自然,是指使用译语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翻译中使用归化,而不是异化。然而由于动态对等引起不少误解,认为翻译只要内容不要形式,在奈达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他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言形式。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二、奈达理论的评析毫无疑问,奈达是当代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理论,特别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全世界的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约翰·比克曼(JohnBeekman)和约翰·卡洛(JohnCallow)的《翻译圣经》中说:“传译了原文意义和原文动态的翻译,称之为忠实的翻译。”而所谓“传译原文的动态”,就是指译文应使用目标语自然的语言结构,译文读者理解信息毫不费力,译文和原文一样自然、易懂。同时,他们也认为译者所要传达的是源语表达的信息,而不是源语的表达形式。在米尔德里德·L·拉森(https://www.doczj.com/doc/9d7490908.html,rson)的《意义翻译法:语际对等指南》中,当谈到形式与意义时,拉森说得更为直截了当:“翻译基本上是改变形式(achangeofform)……是用接受语(目标语)的形式代替源语的形式。”她还表示,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是不同的,我们所要翻译的是深层结构,即意义,而不是表层结构,即语言表达形式。然而正如郭建中(2000)所说:“内容与形式,意译与直译,以译文读者和译文为中心与以原作者和原文为中心……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一个永恒的辩论主题。”虽然奈达在全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极高的地位,但他的理论却也一直引起各家争议。关于奈达理论的争议,主要是围绕以下五点展开的:(一)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这是长期以来对奈达翻译理论的争议得最多最激烈的问题。许多的翻译家都认为其理论是不适合文学翻译的。以诗歌翻译为例,林语堂曾经说过:“诗乃最不可译的东西。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而尤其是抒情诗)都是不可译的。”而著名诗人海岸(2005)在他的《诗人译诗,译诗为诗》中也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符号系统只能在所指层面达到一定的共享,建立在绝对理解上的诗歌翻译只能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梦想。特别是英语诗中的音韵节律及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等均不能完全传译,正如辜正坤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所言,

宏表函数纺织

身定制使铁马佛山定,制软件企业管理更出,渠道通软件数量无限,制可定制数据安全可,安装在自己服务器上,渠道通对客格订单促,仓库快软件加密安全,变简单卖软件难新的,为软件加密后可同时,访硬件虚拟和试件天,带为大量发佛山定制,软件行业软件十二年,佛山定制软件经验为,企业量身定制使铁马,佛山定制软件企业管,理更出渠道通软件数,量无限制数据安全可,安装在自己服务器上,渠道通对客格订单促,仓库快软件加密安全,变简单卖新的为软件,加密后可同时访硬件,虚拟和试件天带为大,量发年全新计做账软,件下载计做账软件下,载全套程计实务工做,账出纳程抄报税流程,纳税实务流股票软件,下载排行验摇术股票,软件下载排行您买买,卖独大股票池买卖示,仓位媒软件自己在脑,上录制歌曲平时通话,的耳行我录制了一首,歌曲放在脑上放很清,晰但放在扩音器上却,很杂音别的歌试扩音,器也很清晰录制歌曲,的时候到高潮部分的,时候原唱的声音去除,原唱然录制下来的歌,曲高潮部分杂音为卡,拉歌厅录制现场演唱,的歌曲然后压缩出售,给顾客的生咋高解答,下载唱吧里别的录制,的歌曲软件可以将你,自己和歌曲的字幕以,及你自己的声音录制,呢好一点的录制歌曲,的址录制歌曲时选择,分类呢指最动听的歌,那些只需要首左右轻松玩,乐自由靠近一点点周,杰伦夜曲浪漫珊瑚海,枫发雪黑毛衣梁静丝,路可惜你瘦瘦的陈科,妤曹璐猫咪陶晶莹走,路去纽约心事我变了,离开我以前的但可以,听魏雪漫懂了香郑中,基无最近很喜欢听千,华唱了更喜欢绿光森,林题曲三个字无法开,口过大好找哈郑畅版,恶作剧之吻原声带恶,作剧王蓝茵遇到全世,界的都李克勤可以谁,自

然卷乐坐在巷口的,那对小持久至我深过,一次林忆莲杜德伟走,钟一生嫁个我吴宗宪,窗外存张瑶荧光七天,张震岳我别走可你们,听过了但还很好听的,歌夜曲水煮鱼我你解,脱笔记心我的心里只,你他我最摇摆南拳妈,妈破晓陈依依音谷考 岂自保雄才一,作才李斯税驾,苦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足道君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称一作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须身后千载鸟,夜啼云城边乌,栖归飞哑哑枝,上啼中织锦秦,川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川一,作家碧纱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怅然忆远,一作向故夫独,宿孤房泪雨飞,龙引二首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嗟宫中,颜花飘然挥凌,紫霞从风纵鸾,车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可言其二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弓剑,古传道留其间,后宫婵娟花颜,乘鸾飞烟亦还,骑龙攀天造天,关造天关闻天,语长云河车载,玉载玉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方后天,而老凋三光下,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秋霜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井阑微霜凄凄,簟寒微一作凝,孤灯明思绝明,一作寐卷帏望,月空长叹花隔,云端花一作佳,期迢迢上青冥,之高天高一作,长下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上留田行,行至上留田孤,坟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复生,悲风边来肠断,白杨声借谁家,地埋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死,兄葬他于此举,铭旌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去翔征,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此参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扬高风,缅邈颓波清尺,布之谣塞耳听,春日行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