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衰。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岑参(715—770)生活在相同的年代,所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其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也都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最后弃官从戎,从而使得他们在创作上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早须清黠虏, 无事莫经秋。”“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

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也各具特色。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瀚海水的奇寒显得奇特清新,富有积极的浪漫情调。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水咸不冻的伊塞克湖,借助传闻和想象,以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法,写出了一个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给人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效古赠崔二》),“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黯黯长城外, 日没更烟尘”《别冯判官》《蓟门》,“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多么雄浑悲壮。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经济力量都已发展到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颂扬边塞战争和同情下层士卒生活的诗歌。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这一派较为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比较研究。

一、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

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二、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三、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 (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一、导入新课: 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 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 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 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 并列提及, 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 赶上了“开元盛世”; 又都很不幸, 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 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 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 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 抒发为国守边、 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 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 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 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 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 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 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 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 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 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 创作。 二、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 《燕歌行》 :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 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 女哭断肠, 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 是他们无情吗?不! 因为这是在“破残贼”, 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 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 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 导致士兵身陷重围, 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

高适_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在盛唐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在艺术上的关系,颇像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在一个总的艺术风格下,放出各自的异彩;或者说,以各自的创作风貌,构成同一个流派。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1]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悲壮的艺术风格 “悲壮”作为高、岑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的共同风貌,并非出自偶然,而是以文学发展的时代因素和二人的个人因素作为基础的。 首先,从文学思想发展而言,诗至盛唐,如殷璠所言“声律风骨始备”。在其《河岳英灵集》中,所选各家“言骨气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2],把风骨作为其选诗的标准。他也概括了不少盛唐诗人对于风骨的追求,比如,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2]。可以说陈子昂所向往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在盛唐诗人手中才得以实现。高、岑诗之“悲壮”,既是建安遗响,也是盛唐之音,是盛唐昂扬情思与壮大气势的张扬。高、岑正是为这个文学潮流所促成的两个有突出成就的诗人。 其次,从二人出身、教养、生活经历和思想而言:第一,他们都出身官僚家庭,早岁孤贫,承受着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第二,他们怀抱理想,积极用世,却求官不遂,所授官职卑微;第三,都有立功边塞之志,曾周旋于幕府,从军边塞,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所有这些在他们诗歌中都留下了“悲壮”的印记。 二、高适、岑参创作巅峰期的不同及其原因 然而,同样以边塞诗作为自己创作的巅峰期,却出现在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时间差,是高、岑边塞诗创作最大的不同。高适的创作成就,集中于在入河西哥舒翰幕府之前,也就是两次蓟北之行,这正是他仕途失意浪游边地之时。而岑参的创作成就却与自己的仕途得意紧密相关,前后两次分别在高仙芝、封长清幕府作幕僚,长达四年出塞西域的戎马生涯使他的边塞诗大放异彩。 不一样的两番际遇与心情却成就了同一种风格题材的诗篇,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探究其因,这与高、岑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和气质情怀上的特性有着本质的联系。 从盛唐诗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进取功名之心都很强,所以高适有“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3](《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岑参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3](《银山碛西馆》)目标之高,动辄以公侯自许。基于这种自信自负,盛唐士人相当重视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27No.6 Dec.2010 高适、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李雪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6-0012-03 [收稿日期]2010-08-16 [作者简介]李雪(1985-),女,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2 ··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 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 (二)慷慨激昂。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高适《塞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阿空郁纡!”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高适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并努力构思经营天下的谋略,可是这些都无人理睬,陈铁民在其《高适岑参诗选评》中说:“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5大唐盛世特有的时代之风赋予诗人慷慨高昂之气。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军有贤主将,何谓泣穷途?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本诗反映了从戎入幕道路之不平坦,而节选的几句则能看出诗人勉励自己:待到良机,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时代背景相同。高适(702?~765)与岑参(715~770)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此时战争频繁,疆域扩大,社会矛盾也开始加剧。何兴楚:“高适、岑参驰骋诗坛恰在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至代宗大历四年( 769)之间, 正是盛唐由极至而衰的时期, 他们创作的生命期、感悟生活的视焦点、情怀的主导面等等,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6以至于他们在同一个时代,都写下关于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思妇,穷兵黩武,歌功颂德等边塞名作。由于涉及作品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四)继承“汉魏风骨”与六朝近体诗的特点。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他们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也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积极成果,以达到“声律风骨”。“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六朝以来近体诗句数与押韵固定,讲究平仄对仗。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气概。岑参《轮台歌奉送峰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仅能看出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而且押韵,对仗工整。 (五)擅作七言歌行或七绝。《高适岑参诗选》中说:“高﹑岑七言歌行的成就最高。”7例如高适的七绝《营州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 (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 《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

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都曾投身战场。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诗歌有其相似之处。 (1)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广阔: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边地生活十分艰辛,战争十分惨烈,士兵们都很思乡。他们也都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场面比较宏大:多描写壮丽景色。 (3)感情基调比较昂扬:气势很强,比较上进。 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但是用这个来评论高、岑的边塞诗就显得太片面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描写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的韵味。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来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就内容言,高适诗歌不如岑参诗歌丰富,而岑参诗歌则不及高适诗歌深刻。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就风格言,高适诗歌雄壮中有悲凉,岑参诗歌则雄壮中见奇丽。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就创作方法言,高适诗歌“尚质主理”,侧重描写现实,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岑参诗歌则“尚巧主景”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xx、高适xx的异同 xx 内容方面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 《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风格方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写景状物常从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其中。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这也并非以偏概全,实是举一二例以说明。再从写作技巧上来讲,高氏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氏诗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这或多或少也可以对前面一人尚“奇",一人好“势”等作出解释。 写作内容方面相异之处:高适岑参二人边塞诗的基本内容都是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对戍边将士生活及情感的叙述等等,但二者又有不同,首先是二人诗中所选意象的不同,高适诗中多传统的边塞诗意象,诸如;大漠,落日,戍楼,明月等等,又有具有特殊地域色彩的狼山,榆关,碣石等意象;而岑参相比较之下更富有创新精神,不仅有传统意象,更有新奇的火山,马毛等等,当然也有具地方特色的意象,比如:阴山,天山,轮台,碎石等。高岑二人虽都有过戍边经历,但高适主要是游历于燕赵之地,属于唐王朝的东北方,岑参戍边的主要地域是西北,所以由此可以理解二者意象选择之不同了。再有不同便是诗歌描写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二人都对边疆战士的作战生活进行描写,但岑参似乎更侧重于描写战争的惨烈,及边疆战士的悲凉生活,而高适则喜其殒身报国,杀敌破贼的豪情壮志。例如,岑参《碛中作》写道: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无人烟。其所写士兵之离乡背井,在他乡之孤独艰苦,使人如同身受。高适的《送董判官》中末句道: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表达的更多的是对友人去边关建功立业,报国酬志的祝福。由此可见,二者边塞诗所写内容的侧重点实有不同。 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承上文述,高适的边塞诗多描写战争之壮烈,气势之宏伟,表达的多是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思想更为深刻,有政治家的眼光,其《燕歌行》中有对将不能与兵同甘苦的担忧。而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体上也相似,但也不尽相同,有对战士苦难的同情,对战争惨烈的反对。原因在于,个人生活经历方面和性格的不同,高适早年颇具游侠风范,在燕赵之地游历,思想上可能更具豪迈激进,《旧唐书》本传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情感方面关注不及岑参。岑参早年常写山水田园诗,入伍之后方才转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高适、岑参边都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经常合称“高岑”,那么,这两位诗人的作品有哪些区别呢?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 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

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区别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 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 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 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简介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盛唐下的慷慨悲壮之风 ——浅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摘要:作为盛唐时期边塞诗的领军人物,高适和岑参共同演绎了一曲慷慨悲壮之歌,但相同的诗歌风格中侧重点和表现方法却有不同:高适诗悲中有忧,悲的情感因素大于壮,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而岑参壮中有悲,壮的因素大于悲,诗歌尚巧主景,清丽俊逸。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表现方法 正文: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期尤为壮观,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衰,流芳百世。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和岑参创作出大量与边塞有关的佳作。高适(700—765)、岑参(715—770)生活在相同的年代,所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其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也都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最后弃官从戎,从而使得他们在创作上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他们都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得高、岑边塞诗中都洋溢着慷慨悲壮的格调,在盛唐时期——这个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下,刮起了悲壮慷慨之风。 时代造就了边塞诗这一特殊的派别,为才情横溢,立志报国的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个人思想的不同,其表现方法上也各具特色。 一、思想情调、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还有一些是揭露了士兵生活和将领的骄奢淫逸,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 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早年游历长安冀获功名未成,后漫游梁宋,曾经历"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的贫苦沉沦生活.在混迹渔樵,深入下层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穷苦百姓遭受的压迫和不幸,故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能有如此的平民姿态.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正是对高适贯注于诗作中"负气敢言"精神的概括和褒扬.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但这只是这首诗写作的起因,诗中所写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张守珪一人一事,它是对当时整个边塞战争的概括,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相比起高适诗作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岑诗显得较为单一,他的作品缺乏高适广阔的视角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情怀,这与岑参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以文墨致位宰相,后虽两遭变故,家道中落,但早年孤贫并未使他接近下层人民,而往日三代为相的富贵显赫在岑参心灵深处亦难以洗刷,故岑参建功立业之心尤为强烈.因此,岑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

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边塞征战为主题,写边塞风光、征戍之苦、思妇久怨、军旅生活,诗人往往把杀敌立功和追求功名联系在一起,情绪积极乐观,风格雄致,以七言歌行和绝句为主。初、盛唐边塞诗大多是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成为边塞诗歌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拓展。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融注了一股回肠的英雄正气。但是高适、岑参在边塞诗的诗歌风格,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同中有异这一原则。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题材广泛,思想深刻。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

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的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适对刀马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这首诗以浓缩的笔墨,生动的反映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当自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讲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艰苦与崇高对照,更增添了初赛征战的慷慨悲壮。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采用古体,却又借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欢迎阅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亮适的诗取材广泛,其中蕴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他曾三次出塞,写下许多反映边寒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是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起笔,其诗慷慨悲壮、气象雄浑,而且思想深刻。 而岑参的诗歌则大多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是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而更多的则是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他的诗作以“奇壮”著称,追求语奇、意奇。 高适的边塞诗 1、《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蓟门行五首》(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岑参的边塞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沧浪诗话》中也这样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种基调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在出身和人生轨迹有着戏剧性的巧合。他们都曾家世显贵,然而高适、岑参均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高适二十岁求仕未果,以后三十年间或从军塞上,或漫游隐居。岑参年少时家道中落,科举落第后,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二人的这种境遇,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边塞诗创作灵感。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